一、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邵成智[1](2021)在《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热”与“冷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部分教育学者热衷于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呈现出师生关系研究的"建构热"浪潮。然而,各种新型师生关系理论的构想存在偷换概念之嫌,且忽略了师生关系的本质特征。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归根到底是理想主义的,表达了教育学者的价值追求,但它们不能作为解决当下师生关系问题的方案而被宣扬。因为它们不是建基于现实而产生的,只是被理论化的教育理想。倘若凭借思想暴力驱使教师和学生努力把它们实现出来,将会引发师生反感,遭致诸多不妥结果。有鉴于此,人们应该谨慎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少描绘师生关系的理想图景,多揭示师生关系的现实问题。
费英秋,于欣宜[2](2021)在《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主体间性理念作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满意度的既成事实得到理论研究领域广泛认可,并形成诸多形式各异的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模式构想。然而,鲜有针对"主体间性理念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学满意度的过程"的深入研究。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研究视域,调查北京市5所高校本科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度,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影响思政课教学满意度的因素。结果表明:教学情境是思政课教学满意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主体间性新型师生关系是联结教学过程参与要素的枢纽环节并与教学参与要素形成正向相关关系;教学评价与反馈直接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整体满意度,但影响权重低,一定程度上说明主体间性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深度融合程度不够。并据此结论提出相应建议。
李聪[3](2021)在《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的教育叙事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两个重要主体,它们之间关系的好坏不仅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师职业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对学生成长、教师职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选取S市J学校的三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过程。2020年9月到2020年11月,笔者进入J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并同时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笔者在两个月的时间内通过访谈、日常观察与沟通以及收集相关文字资料等方法,了解三位老师与学生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的过程。通过描述和分析真实教育情境中师生关心关系的建立过程,希望能对师生关系建立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三位教师与学生发生的关心故事,呈现了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时教师的内心想法、行为表现以及遇到的困难,深入分析教师在和学生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中应当注意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在教师在关心学生时,要关注学生真实的发展需要,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教师通过平等对话、付出关心行为等方式与学生建立关心关系,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并放下心理防备,认可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教师在关心学生的时候,学生能感受被人关心的快乐,教师也能收获学生的理解与积极的回应,师生的情感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另外,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让学生在行为、情感和人际交往上发生积极的变化。在行为上,学生能够认识并且愿意改善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在情感上,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关心,向教师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主动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在人际交往上,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并积极回应教师的关心,正确看待与教师的关系。
张林,陈晖[4](2021)在《高校研究团队中新型师生关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师生关系是高校研究团队的核心内容,创新时代下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关系的经济性、伦理性和创新性。文章围绕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从经济性和伦理性提出了一套新型师生关系度量的指标体系,以问卷调查形式考察了导师和研究生群体、不同学生类型以及不同性别之间对目前师生关系的认识和感受,发现学术创新认同是师生关系最坚实的基础,师生关系较大分歧在于对对方的认识,并且集中在情感和创新价值上,而非经济方面;博硕研究生均对师生关系的学术创新认同度高,但是博士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更加理性;男性与女性的差别集中在自我与外界的差异。基于此提出了建设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吕增艳[5](2021)在《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仿吾是我国着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其五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他是我国第一位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三者兼备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学校长,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继承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精神财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现阶段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成仿吾的人生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革命根据地高校的公共课程,把“战火中的大学”建设成为“从知识青年到革命战士的大熔炉”,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成仿吾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主张结合实际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概念,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大基础理论教研室,参与并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课程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化发展。成仿吾被誉为“长征途上唯一的大学教授”“无产阶级革命教育的奠基者”“党校教育的开拓者”“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人民教育的旗手”“妈妈校长”等。这些称号,是对他在教育领域突出贡献的肯定。此外,成仿吾五译《共产党宣言》、精准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毛泽东教育思想进行科学阐释、撰写《长征回忆录》等等,使他获得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大家”的赞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历程,总结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经验,既是对党的百年教育成果的历史传承,也是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守正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重要借鉴。本文包括引论、结语和四章正文。第一章,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家风传承三方面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从实践阅历、人格特质两方面论证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关于发展历程,以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作为时间脉络,结合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归纳出其思想发展的萌芽萌动期、初步形成期、成熟发展期和系统深化期四个阶段,形塑起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阐释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一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重要和必要的战线”“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动员人民起来斗争”的重要功能进行理论阐发。二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五个方面。三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涵盖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四个方面。四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五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在坚持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探索报刊传播媒介和党的建设管理平台。第三章,对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的研究。包括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主要特色和历史贡献三部分。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反对经验主义,强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三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立场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以“人民本位”的理念践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五个方面。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第四章,透析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当下的启示:“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启示,师德师风建设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邓嘉文[6](2020)在《“离我远去”:高师音乐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审视与重构》文中指出师生关系对教育而言,谓之其基石尚不为过,在如今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下,教书亦为本分,育人已成重头。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对学生纵度的深层挖掘,培养的是可持续性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超越客观知识的高度,促进师生二者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目前,高师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呈现出冷淡的"疏离"和亲密的"师徒"两种特征。本文尝试用"他者的眼光""局内人与局外人"等角度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并试图运用"离我远去"的原理重新构建传统教学关系下更科学、更生态、更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王爱菊[7](2020)在《中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70年里,师生关系是教育研究领域一个长久不衰的"老话题",产生了大量着述。所以如此,是由这一主题在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性及其本身具有的深厚意蕴决定的。中国师生关系研究本文中大致分为:对已有研究中关涉师生关系根本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问题、焦点问题以及当下学校教育实践中比较突出的热点问题,共八个方面,进行了内容归纳和观点介绍。文章在反思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师生关系研究应注意:以现实教学活动为立足点;重视不同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加强师生关系对策研究的实践可行性。
王娜[8](202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Q市M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也是历久弥新的话题。它随社会及教育事业中的主流价值及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其中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也是学校教育中应该大力培育与弘扬的价值理念。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依据来进行师生关系的研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理想小学师生关系的图景。我们以理想的小学师生关系图景为参考,审视小学中师生关系的真实形态,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与认识小学师生关系,从而提出更好地优化小学师生关系的建议。希望自己所提的优化小学的师生关系的建议能够帮助小学师生优化自身的师生关系,进而也会提高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笔者在梳理师生关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关键词中选取六个关键词,分别是:民主、平等、友善、法治(规范)、诚信、文明,作为本次调查依据与调查维度,并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及访谈法对M小学的部分老师与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以此来了解及掌握师生关系的真实现状。笔者结合该小学师生关系情况,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小学师生关系的理想图景进行分析,发现小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管理方式不够民主,师生之间地位不平等,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少,师生的规范意识不强,师生之间的诚信不足。针对该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价值观念、学校教育、教师及学生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得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师生关系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程度不深,受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素质的制约,学生的自我个性与品格特征的影响。笔者结合该小学师生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思考后而提出四条优化小学师生关系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构师生关系理念和行为准则;二是教师要更新师生关系理念,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三是教师要以规范、平等、民主为核心构建平等对话的班级文化;四是家长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性格,具备优秀品质。
韩晓越[9](2020)在《“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沈阳市沈河区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小学阶段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阶段,是因为小学阶段处于学生性格品质和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最基础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学习效率等。“10”后的小学生出生在教育政策、生育政策和生活条件大变革的时代,“10”后的小学生呈现出与以往的小学生不同的新特点,师生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已成为教育改革下的重要课题,研究师生关系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样的缘由,所以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师生关系的概念、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特征及师生关系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入手,对校园环境中“10”后小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日常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以及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的问卷调查和实践观察,发现沈河区“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存在教师满意度较低、教师对学生真正关怀减弱、师生交往功利化倾向突出等多种“症结”。为更好地解决“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及微观两个角度,国家政策、生活变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和教师影响等多个方面探究造成问题的原因。针对“10”后小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从教师本身的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合作等方面提出针对“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学校的管理、教师的实践、家庭的教育以及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当的实践参考。
陈亚亚[10](2020)在《基于关怀理论视角下中职学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 ——以天水某职业学校师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师生关系是老师与学生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彼此共同的目标而搭建的一种道德关系、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质量存在着直接影响。然而,随着我国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出现了诸多问题。中职学生具有普通高中学生特点的同时,还拥有自身的特殊性: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行为习惯、纪律组织性较差;心思敏感、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很容易因为老师的言语而情绪激动,使得师生关系淡漠;师生矛盾、冲突甚至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得中职学校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结合教育实习的所见所闻,以关怀理论为基调,阐述了中职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和特征,分析了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对天水某一中等职业学校的部分师生访谈、调查,透视该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师生双方相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影响其师生关系的一系列因素,着眼于中职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最后结合案例研究提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则与措施建议。分析发现,当前中职学校师生相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师生彼此信任度低、双方沟通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不想学习的心理与老师期望学生拥有优异成绩的心理相矛盾、教师日常工作成就感低、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现象,追其原因,主要是师生双方缺乏关心所致。社会人士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对学习成绩原本就不理想的中职生更是雪上加霜,长期的受挫导致他们自卑、不自信、学习缺乏动力以及缺失父母的陪伴与关爱成为是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提出:希望以诺丁斯提出的“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学会关心”为导引,本着“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并且可爱的人”的教育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包容、信任与理解为原则,秉着“学习成绩不是考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的想法,以身作则,用理解的目光看待学生们的种种行为,正确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用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用爱使得学生愿意敞开心扉,让他们从心底真正的接受老师、认可老师。以期文中所提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原则与途径对中职学校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二、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热”与“冷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图景 |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析理 |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背反 |
(2)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依据及研究模型 |
(一)理论依据 |
1. 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的主客体界定问题 |
2. 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的主体之间关系问题 |
(二)研究模型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样本特征 |
(三)结构变量的设置与实施 |
(四)测量模型检验 |
1. 测量模型的信度检验 |
2. 测量模型的效度检验 |
3. 结构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
三、研究假设检验 |
(一)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整体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假设检验 |
(二)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政课教学整体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假设检验 |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 教学情境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整体满意度的根本因素 |
2. 新型师生关系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综合素质满意度和学生对思政课的主观认知 |
3. 新型师生关系与思政课教学满意度具有正相关 |
4. 教学过程要素适配度与思政课教学整体满意度呈正相关 |
5. 教学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的终端环节,但对思政课教学整体满意度的影响权重低 |
(二)建议 |
1. 以优化教学情境为中心对教学参与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主体作用 |
2. 激发学生以主动主体的身份融入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完善提升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满意度的闭环系统 |
3. 依据主体间性理念,建立和谐有度的师生交往关系,扭转师生关系相互疏离的困境 |
(3)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的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学会关心: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
(二)师生关心异化:教师的单向关心和学生的冷漠反应 |
(三)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意义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关心 |
(二)师生关系 |
(三)关心型师生关系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五、理论基础 |
(一)关心理论 |
(二)关心型师生关系理论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的教育叙事 |
一、理解与包容开启关心型师生关系 |
(一)爱迟到的小晨 |
(二)考试作弊的小帅 |
(三)脾气暴躁的小浩 |
二、帮助与认可升华关心型师生关系 |
(一)爱打退堂鼓的小宣 |
(二)自卑的琪琪 |
三、树立关心榜样绽放关心型师生关系 |
(一)不愿意回家的小冉 |
(二)“独行侠”小秋 |
第三章 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
一、教师的精准关心 |
(一)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
(二)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教师应掌握的方法 |
二、学生的积极回应 |
(一)树立尊师观念 |
(二)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 |
三、学校的制度支持 |
(一)建设关心的校园文化 |
(二)开设关心课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校研究团队中新型师生关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化和市场化对师生关系的挑战 |
(一)互联网对师生关系的空间尺度提出挑战 |
(二)市场化对师生关系的伦理提出挑战 |
二、师生关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良性互动关系需要进一步夯实 |
(二)企业利益化的师生关系逻辑演化 |
(三)导师督导缺失与研究生学术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 |
三、新型师生关系转型的基本内涵与问卷设计 |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多维内涵 |
(二)新型师生关系问卷调查设计 |
(三)问卷基本情况 |
四、新型师生关系调查结果分析 |
(一)师生之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
1.学术创新认同是师生关系最坚实的基础 |
2.师生关系较大分歧集中在情感和创新价值上,而非经济性方面 |
3.师生关系的分歧在于对对方的认识 |
(二)博硕差异 |
1.博士硕士对师生关系的学术创新认同度高 |
2.博士比硕士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更加理性,但生活更枯燥 |
(三)性别差异 |
1.男性、女性在己群中的自我认知比较一致 |
2.男性与女性的差别集中在自我与外界的差异 |
五、新型师生关系建设的途径 |
(一)落实破“四唯”,为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提供宽松环境 |
(二)将知识创新上升为新型师生关系质量的基本标准 |
(三)坚守教育伦理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
(四)正确处理新型师生关系的经济性 |
(五)重点关注博士生和女性研究者 |
(5)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一)理论背景 |
(二)实践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研究现状梳理 |
(二)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解读 |
(三)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意义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领域新 |
(二)研究思路新 |
第一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
(一)客观条件 |
(二)主观条件 |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萌动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地位(1918-1928) |
(二)初步形成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1928-1937) |
(三)成熟发展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937-1949) |
(四)系统深化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49-1984) |
第二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 |
一、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 |
(一)“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
(二)“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
(三)“用政治思想教育来提高人民的觉悟、动员人民起来斗争” |
二、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 |
(一)“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三)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 |
(四)“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 |
(五)“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
三、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 |
(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 |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
(四)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
四、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 |
(一)“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 |
(二)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
(三)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 |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
五、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 |
(一)以报纸杂志为传播媒介 |
(二)以党的建设为重要依托 |
(三)以高等学校为主要阵地 |
第三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 |
(二)反对经验主义,坚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
(三)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
(一)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 |
(二)以“人民本位”理念开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 |
(三)以“党的中心任务”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
(四)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 |
(五)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
三、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一)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
(二)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
(三)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 |
(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 |
第四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 |
二、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
三、教育大众化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 |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启示 |
五、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
(6)“离我远去”:高师音乐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审视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现今高师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剖析 |
(一)大型班级授课形式的师生关系特征——冷淡的“疏离” |
(二)一对一个别授课方式的师生关系特征——亲密的“师徒” |
二、借助新的视角审视高师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
(一)以“他者的眼光”的视角审视高师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
三、综合运用三个视角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
(一)以“离我远去”的原则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
(二)综合三个视角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
(三)传统音乐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继承与发展 |
四、小结 |
(7)中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生关系研究概况 |
1.研究长久不衰的原因 |
2.研究缘起与阶段划分 |
(1)政治意识形态强控制下的师生关系研究阶段(1949—1978)。 |
(2)教学认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研究阶段(1979—1993)。 |
(3)多元视域下的师生关系研究阶段(1994年至今)。 |
二、师生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
1.师生关系的内涵与本质 |
2.师生关系的意义与作用 |
3.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
4.师生关系的变迁 |
5.新型师生关系 |
6.“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争鸣 |
7.“信息时代的师生关系”讨论 |
8.师生关系的冲突及其应对 |
三、师生关系研究的反思 |
1.以现实教学活动为立足点 |
2.重视不同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
3.加强师生关系对策研究的实践可行性 |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
2.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问题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生关系改革的时代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1.为师生关系研究提供新视角 |
2.丰富对新时代师生关系的理论认识 |
3.优化师生关系实践提供参考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
2.国内师生关系的研究 |
3.国外师生关系的研究 |
4.简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界定及理想特征 |
(一)概念界定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师生关系 |
(二)核心价值观下师生关系的理想特征 |
1.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
2.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的关系 |
3.师生关系是一种诚信的关系 |
4.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善的关系 |
5.师生关系是一种文明的关系 |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观 |
(二)交往行为理论 |
(三)改造主义教育观 |
三、山东省Q市M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Q市M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设计依据 |
2.调查设计 |
3.调查工具 |
4.调查过程 |
5.调查数据的统计和整理 |
(二)Q市M小学师生关系现状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1.师生关系调查问卷的整体分析 |
2.师生关系调查问卷的维度分析 |
(三)Q市M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的观察及访谈结果分析 |
1.观察与访谈结果的整体分析 |
2.观察与访谈结果的维度分析 |
(四)调查小结 |
四、小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管理方式不够民主 |
(二)师生之间地位不平等 |
(三)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少 |
(四)师生的规范意识不强 |
(五)师生之间的诚信不足 |
(六)师生的言行不够文明 |
五、小学师生关系的问题析因 |
(一)我国传统文化和师生关系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程度不深 |
(三)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素质的制约 |
1.教师的师生关系理念落后 |
2.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
(四)学生的自我个性与品格特征的影响 |
1.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
2.学生的责任意识薄弱 |
六、改善小学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构师生关系理念和行为准则 |
1.学校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落实 |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构学校师生关系理念 |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构建师生关系行为准则 |
(二)更新教师的师生关系理念,提高教师的人格素养 |
1.更新教师的师生关系理念 |
2.教师提升自身素养与人格魅力 |
(三)以规范、平等、民主为核心构建平等对话的班级文化 |
1.改进教育方式,构建良好的管理文化 |
2.改进教学方式,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 |
3.鼓励学生参与,培育积极的学习文化 |
(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性格,具备优秀品质 |
1.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2.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优秀品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沈阳市沈河区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师生关系的界定、特征及影响 |
一、师生关系的界定 |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
(一)民主和谐 |
(二)理解信任 |
(三)互动共赢 |
三、师生关系对“10”后小学生及教师的影响 |
(一)师生关系对“10”后小学生的影响 |
(二)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影响 |
第二章 沈河区“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沈河区“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现状 |
(一)“10”后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
(二)日常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情况 |
(三)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情况 |
第三章 沈河区“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
一、沈河区“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的满意度比学生的满意度低 |
(二)对学生真正关怀减弱 |
(三)师生间交往的功利化倾向突出 |
(四)学生权威意识淡化 |
二、沈河区“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国家政策的影响 |
(二)生活变化的影响 |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
(四)教师的影响 |
第四章 “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 |
一、树立良好师德,共育健全人格 |
(一)热爱教育事业,提升教育热忱 |
(二)树立科学职业观念,遵纪守法言传身教 |
二、与家长形成合力,多方面关心爱护学生 |
(一)了解家长和孩子的需求,注重家校沟通 |
(二)帮助学生父母调到孩子的“频道” |
三、注重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情感 |
(一)创新活动形式,突出活动特色 |
(二)优化活动过程,增强活动体验 |
四、注重学生心理发展,谋求师生共同进步 |
(一)与时俱进,树立权威 |
(二)寻找共同话题,培养共同兴趣 |
(三)奉献真诚爱心,耐心引导学生 |
五、尊重学生人格,增强关爱沟通 |
(一)尊重学生个性,注重素质教育 |
(二)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不同时期不同关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10”后师生关系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 B “10”后师生关系调查问卷(教师卷)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关怀理论视角下中职学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 ——以天水某职业学校师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关怀理论视角下中职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新型师生关系 |
第二节 中职学校师生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师生关系研究 |
二、中职学校师生关系建构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关怀理论的起源 |
二、关怀理论的内涵 |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学会关心 |
(二)关怀理论的课程理念 |
(三)关怀理论的德育方法 |
第三章 基于关怀理论视角下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关系现状 |
二、问卷分析 |
(一)师生间缺乏信任 |
(二)师生间缺乏沟通交流 |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
(四)传统教育思想影响 |
(五)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为严重 |
第四章 基于关怀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建构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阻碍因素 |
一、社会因素 |
二、学校因素 |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一、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接纳度太低 |
二、中职阶段的学生心理因素 |
三、中职学校的教师因素 |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五章 关怀理论视角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原则与途径 |
第一节 关怀理论视角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则 |
一、以促进学生各方位的发展为原则 |
二、尊重包容原则 |
三、信任与理解原则 |
第二节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
一、以身作则 |
二、沟通交流 |
三、接受认可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热”与“冷思考”[J]. 邵成智. 当代教育科学, 2021(10)
- [2]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 费英秋,于欣宜.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1(05)
- [3]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的教育叙事研究[D]. 李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高校研究团队中新型师生关系建设研究[J]. 张林,陈晖. 山东高等教育, 2021(02)
- [5]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吕增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离我远去”:高师音乐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审视与重构[J]. 邓嘉文. 北方音乐, 2020(20)
- [7]中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王爱菊. 社会科学战线, 2020(07)
-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Q市M小学为例[D]. 王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沈阳市沈河区小学为例[D]. 韩晓越. 沈阳大学, 2020(12)
- [10]基于关怀理论视角下中职学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 ——以天水某职业学校师生为例[D]. 陈亚亚.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