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频发性早搏一例

中医辨证治疗频发性早搏一例

一、中医辨证治疗频发性早搏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翔[1](2019)在《参术宁心方治疗心脾两虚证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参术宁心方治疗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01月-2019年01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部的室性早搏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美托洛尔口服,观察组予参术宁心方,一日一剂,水煎服。观察周期为4周,4周后作疗效评价,包括24h室性早搏总数,室早连发、二联律、三联律次数,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疗效等。结果:疗效评价:(1)24h室早总数疗效判定: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7%;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2)二联律、三联律、成对室早的疗效判定:两组治疗后的成对室早及二联律、三联律,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室早二联律对照组优于观察组(P<0.01);室早三联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成对室早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1),治疗后的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在有效率方面,治疗后的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症状疗效判定:在胸闷单项症状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在气短、乏力、头晕、失眠、便溏等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24小时总心搏数、平均心率的比较:在平均心率方面,治疗后组间比较对照组优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的总心搏数、平均心率均有所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安全性评价:本研究进行期间,观察组其中1人偶有恶心症状,予护胃治疗后,症状好转,可以继续完成临床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尿、粪、凝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电解质结果均属于正常范围,无其他不适反应。结论:(1)参术宁心方可减少功能性室早总数及室早连发、二联律、三联律次数;(2)参术宁心方可降低心脾两虚证室早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参术宁心方治疗心脾两虚证室早总有效率达73.33%。临床疗效确切,方案可行;(4)参术宁心方在改善患者胸闷、气短、乏力、头晕、失眠、便溏等症状方面有很大优势,未见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5)参术宁心方亦有减缓心率作用,但弱于美托洛尔。

高强[2](2018)在《炙甘草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证相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在方证相应的理论指导下,对李晓教授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病案进行统计分析,解析其中的方证规律,扩大炙甘草汤的适用范围。方法:资料均来源于2016年5月—2017年12月在山东省中医院住院及门诊病人,利用“门诊及病房电子病历系统”,检索符合条件炙甘草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医案,整理病案资料并有效录入Word文档或Excel表格。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做频数分析、通过Clementine 12.0做关联规则分析、通过SPSS19.0做聚类分析、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做症状规律分析。结果:1.炙甘草汤的使用典型方证:心悸、胸闷痛、倦怠乏力、气短、头晕头痛,舌暗红,苔薄白,脉缓或结代。2.炙甘草汤的使用主治病症的主要病机:阴血阳气亏虚,心失所养。3.炙甘草汤的疾病谱:主要: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冠心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次要:病毒性心肌炎,窦性心动过缓,扩张型心肌病,心房扑动,心力衰竭,房性心动过速,低血压,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4.使用炙甘草汤药物加减:伴有气虚明显者酌情加入黄芪,阳虚明显者酌情配伍潜阳封髓丹。结论:本文认为炙甘草汤方证的病机为:阴血阳气亏虚,心失所养。其关键症状及舌脉是:心悸、胸闷痛、倦怠乏力、气短、头晕头痛,舌暗红,苔薄白,脉缓或结代。可用于心律失常、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

张静[3](2018)在《期前收缩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调查及怡心汤干预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调查期前收缩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情况;2.观察怡心汤干预室性早搏合并焦虑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第一部分调查发病情况:对406例确诊为期前收缩患者给予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量表评分,分析比较期前收缩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2.第二部分临床观察:将60例室性早搏合并焦虑状态且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口服美托洛尔治疗,治疗组口服美托洛尔加怡心汤治疗,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四周为一疗程,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焦虑自评量表积分情况。结果临床调查:1.406例门诊或住院期前收缩患者,确诊为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共180例(44.33%),其中单纯焦虑状态的患者142例(34.98%);单纯抑郁状态的患者27例(6.65%);焦虑合并抑郁状态的患者11例(2.7%)。2.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焦虑积分还是抑郁积分,女性、年龄大于等于60岁、病程>5年、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积分较高,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焦虑评分:根据早搏类型分类,房早合并室早患者焦虑积分高于单纯房早和单纯室早患者(P<0.01),但单纯房早和单纯室早患者间差别无意义(P>0.05);频发早搏患者焦虑积分较偶发早搏患者高(P<0.01);文化程度对患者焦虑积分无影响(P>0.05)。抑郁评分:根据早搏类型分类,房早合并室早患者抑郁积分高于单纯房早和单纯室早患者(P<0.01),但单纯房早和单纯室早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频发或偶发早搏及文化程度对患者抑郁积分无影响(P>0.05)。临床观察:1.两组患者室性早搏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4人,有效11人,无效5人,有效率83.33%;对照组显效10人,有效14人,无效6人,有效率80.0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室早总次数比治疗前减少明显(P<0.01),但组间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5人,显效17人,有效6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1人,显效7人,有效13人,无效9人,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P<0.01)。中医单项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佳(P<0.05)。4.两组患者的SAS量表积分值比治疗前改善明显(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佳(P<0.01)。结论临床调查:1.焦虑抑郁状态在期前收缩患者中发生率较高。2.女性、年龄大于等于60岁、病程>5年、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房早合并室早、频发早搏的患者焦虑积分较高,易出现焦虑状态;女性、年龄大于等于60岁、病程>5年、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房早合并室早的患者抑郁积分较高,易出现抑郁状态;而文化程度对焦虑抑郁的积分并不产生影响。临床观察:1.怡心汤和美托洛尔相结合的方案对室性早搏的治疗可达83.33%的总有效率,有效且可行。2.怡心汤能明显降低肝郁脾虚血瘀证室早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更佳,且在改善患者胸胁胀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舌象等方面有很大优势,说明怡心汤能显着改善患者症状。3.怡心汤能明显降低室早合并焦虑状态患者的焦虑积分,未见不良发应及毒副作用。

王海军,李郑生,王亮[4](2011)在《国医大师李振华成才之路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国医大师李振华的成都之路。方法:收集国医大师从年轻治学到成年后的发展路程的丰富资料,介绍了大师的成长历程。结果与结论:国医大师一生成才和治学归纳为五个字:勤、恒、精、博、悟。

黄张杰[5](2010)在《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和方法本课题着眼于岭南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针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资料仍处零散之态,检阅不便,缺乏大样本的收集与归整,难以充分利用的现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统筹计量、中医学术研究等方法,通过广州市各大图书馆、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等三种途径,对1949年以来的广东省名老中医的生平简介、医案及有效经验方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初步呈现出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概貌;并尝试从文献研究和方药研究的角度,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医案中疾病种类、方药运用情况,总结归纳有效经验方中药物配伍特点等,发掘岭南疾病的发病特点和医家用药的个性与共性,重点探讨具有大样本条件的验方的用药规律,为有效经验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佐证。2内容主要包括:(1)岭南医学及其医家医案(含有效经验方)研究概况;(2)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整理概貌;(3)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家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分析;(4)医案中方药的应用情况和有效经验方的统计分析。3结果3.1形成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相关检索目录一份通过图书馆检索收录1949年后对岭南中医名医医案及验方进行收集的着作,共查阅相关书籍28册,包括岭南地区中医药院校学者的学术经验相关着作。利用互联网的大型搜索引擎、期刊数据库等对现代岭南名医医案、验方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检索相关文献579篇,其中医家自撰个人经验、验方及医案类文献312篇,临床观察42篇,相关验方药理研究22篇;医家后人及其学术继承人撰写老中医经验总结类文章166篇,临床观察36篇,相关验方药理研究1篇。3.2汇编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家生平简介、医案及有效经验方一册本课题共收集并确认整理了广东各地区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共108人的相关医学资料,内容包括医家个人简介、医案和有效经验方三部分。总计个人简介108条,105人合计医案717例,84人共存有效经验方479首,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男科、骨伤、皮肤等各科多个病种。以上内容按一定体例汇编资料一册。3.3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家群体特性和个人特点的分析岭南名医之特点,虽各有其学术之偏重,皆可自成特色而各领风骚,但却无门户之偏颇,对仲景伤寒、东垣脾胃、叶氏温病之学,常能博采众长而融古通今。此特点之由因,乃是诸医家对岭南区域地理、气候、人们生活习性之深刻体悟结合祖国医学之精髓而应对的因时因地因人之策。3.4对医案中方药配伍运用特点和有效经验方的归类统计分析岭南之地夏秋炎热多雨,冬春干燥偏冷,粤北山区与东南沿海气候有异,温差有别,前者偏于干燥寒凉,后者则温润炎热多见,故疾病之患略有不同,医家偏重不尽相同,用药受地域之别视情而变之特点略有差异。但总以清热与化湿同行、理气与活血兼具、祛风与通络并立为要;守辨证论治之理法,视气血阴阳之变治。4结论通过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不少有研究价值的资料,这些资料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值得作进一步深入地探讨。本课题从文献研究和方药统计对上述资料进行了分析,初步反映了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学术特征的部分客观轮廓;对某些具有大样本优势的经验方所作的解析,尝试为验方的“二次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加强对医案和验方的学术探讨,从不同角度如现代岭南疾病特征、药物用量、配伍宜忌、南药开发利用、食疗养生等方面作更为细致的研究将会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李淑艳[6](2010)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的方式,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运用全国着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经典验方益心方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频发室性早搏,观察该方对室性早搏患者的疗效及影响,以及对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各种客观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该方可能作用的靶点及机制奠定临床研究基础,为发现名老中医经验方的作用机理提供现代化客观依据,进而为其产业化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应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按严格的纳入标准选取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心脏中心门诊频发室性早搏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数分别为40例和35例。治疗组在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颜氏益心方,对照组应用西药常规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疗程均为3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总体症状、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心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改变状况及对安全性指标肌酐、谷丙转氨酶的影响。结果1.治疗后两组室性早搏情况均有改善,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与治疗前相比,统计学比较有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症状均有改善,两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主要症状方面,患者心悸、气短乏力改善情况,经统计学比较,有差异性(P<0.05)3.治疗组后检查心电图心率HR较治疗前减慢,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显示治疗组PR间期、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而对照组用药前后以上指标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4.两组治疗前后Cr、ALT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治疗后Cr、ALT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根据益气活血通络法应用颜氏益心方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有效;并且可明显改善室性早搏患者的症状,尤其是心悸、胸闷乏力等主要症状方面,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工作状态。2.颜氏益心方可明显减少频发室性早搏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数量,对PR间期、QRS波群等心电指标无不良影响,反映该方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西药的致心律失常的作用。3.颜氏益心方安全,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不产生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李志明[7](2007)在《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中致命性心律失常则是导致猝死的原因,这些是造成当今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诊断、证侯治疗的描述却很多,散见于论述“心悸”、“怔忡”、“眩晕”、“疾脱脉”、“厥证”、“脱证”、“胸痹”等证的文献中。这些文献记载了中医学对心律失常独到认识及丰富的诊疗经验。建国以来,广大医学工作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并已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且实践证明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本论文收集1949~2006年与心律失常有关的中医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节,概要介绍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至第七节,分别从辨证论治、单方复方、针灸推拿、气功、饮食、音乐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各种方法,其中既介绍一般治法和着名老中医的经验,也介绍不同医家对本病独到认识,从而从不同角度深化和丰富了心律失常的证治。第三部分为第八节,介绍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以中医治法为主,兼顾中西医结合研究,力求全面反映建国以来中医研究心律失常的水平。

钱会南[8](2001)在《归脾汤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现状》文中指出

陈文渊[9](2000)在《常见食管良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食管良性疾病有反流性食管炎(RE)、急性化脓性食管炎、急性腐蚀性食管炎、病毒性食管炎、念珠菌性食管炎、放射性食管炎、食管Cronn病、柱状上皮覆盖食管、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食管弥漫性痉挛、食管神经官能症、缺铁性吞咽困难、剥脱性浅表性食管炎、食管良性溃疡、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食管自发性破裂、食管壁内破裂和出血、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食管静脉曲张等。食管良性疾病的病因大致可分为先天性、动力障碍性、机械性、感染性及理化因素等。其中动力障碍性包括一组疾病,如贲门失驰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胡桃夹形食管、结缔组织疾病对食管的影响以及最近提的非特异性食管性食管动力障碍

计新民[10](1998)在《中药常苦汤治疗频发性早搏12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2例频发性早搏的中医辨证分为5型。采用中药常苦汤剂为基本,根据临证分型而加减,疗程1~2月,结果,总有效率达88%,无明显毒副反应,并对其方剂及药理进行讨论。

二、中医辨证治疗频发性早搏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辨证治疗频发性早搏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参术宁心方治疗心脾两虚证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1 病例数目、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或者剔除标准
    1.6 分组情况
    1.7 治疗方法
        1.7.1 生活方式干预
        1.7.2 药物选择
        1.7.3 用药方法
        1.7.4 观察周期
    1.8 观察指标
        1.8.1 安全性指标
        1.8.2 疗效指标
    1.9 疗效判定标准
        1.9.1 室性早搏总疗效判定标准
        1.9.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9.3 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1.9.4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1.9.5 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与疗效评价
    2.1 研究完成情况
    2.2 入选病例基本情况
    2.3 治疗后结果
        2.3.1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总数的比较
        2.3.2 室早二联律、三联律、成对室早的比较
        2.3.3 室早总疗效比较
        2.3.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5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3.6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2.3.7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总心搏数、平均心率的比较
    2.4 安全性指标
    2.5 参术宁心方治疗心脾两虚证室早的疗效评价
        2.5.1 24h 室早总数疗效判定
        2.5.2 室早二联律、三联律、成对室早疗效判定
        2.5.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2.5.4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
        2.5.5 24 小时总心搏数及平均心率的比较
        2.5.6 安全性判定
3.讨论与分析
    3.1 室性早搏的分类
    3.2 流行病学
    3.3 室性早搏的病因
    3.4 室性早搏的治疗
        3.4.1 功能性室早
        3.4.2 药物治疗
        3.4.3 手术治疗
        3.4.4 现代医学治疗室早局限性
    3.5 中医学对室早的认识
        3.5.1 室性早搏病名
        3.5.2 室性早搏的中医病因、病机
        3.5.3 治疗方案
        3.5.4 心理疗法
    3.6 参术宁心方组方
        3.6.1 组方分析
        3.6.2 党参药理研究
        3.6.3 白术药理研究
        3.6.4 酸枣仁药理研究
        3.6.5 陈皮药理研究
        3.6.6 竹茹药理研究
        3.6.7 丹参药理研究
        3.6.8 麦冬药理研究
        3.6.9 炙甘草药理研究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炙甘草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证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炙甘草汤的理论与应用概述
    1.源流
    2.病机
    3.组方配伍分析
    4.方论选注节选
    5.古代应用
    6.现代应用
    7.现代药理研究
炙甘草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证相关分析
    1.资料收集与整理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脉症合并规范
        1.5 统计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年龄与性别
        2.1.2 体重
        2.1.3 节气
        2.1.4 心率
        2.1.5 疾病谱
        2.2 脉症统计
        2.2.1 症状
        2.2.2 舌质
        2.2.3 舌苔
        2.2.4 脉象
        2.3 药物统计
        2.3.1 药物频率
        2.3.2 常用药物剂量
        2.3.3 药物加减规律
讨论
    1.结果分析
    2.方证相应理论概述
    3.炙甘草汤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依据
    4.部分方药问题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期前收缩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调查及怡心汤干预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期前收缩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调查
    1 资料与标准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技术路线图
    5 结果
        5.1 期前收缩患者一般情况
        5.2 期前收缩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
        5.3 同一因素下SAS、SDS评分比较
    6 讨论
        6.1 SAS、SDS量表的选择与使用
        6.2 期前收缩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发生率分析
        6.3 同一因素下各组SAS、SDS评分比较
    7 结论
第二部分 怡心汤治疗室性早搏合并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标准
        1.1 病例选择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技术路线
    5 结果
        5.1 两组室早情况的比较
        5.2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5.3 两组SAS量表积分对比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中医对心悸、郁证的认识
        6.2 西医对室性早搏合并焦虑状态的认识
        6.3 室性早搏合并焦虑状态的西医治疗
        6.4 怡心汤组方
        6.5 怡心汤治疗室性早搏合并焦虑状态的疗效分析
        6.6 结论
        6.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国医大师李振华成才之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幼承庭训, 步入医林
2 勤奋好学, 虚心求教
3 妙手回春, 情洒人间
4 教坛耕耘, 桃李芬芳
5 科研探幽, 治重脾胃
6 振兴中医, 自强不息
7 结语

(5)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名医"概述
    2 医案及有效经验方概述
第一部分 岭南医学及其医家医案(含有效经验方)研究概况
    1 岭南医学由来及医案之源流
    2 岭南医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特性
    3 岭南医案的收集整理
        3.1 整理医案的思路与方法学研究
        3.2 医案收集与研究情况
    4 现代岭南名中医有效经验方的整理情况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工作
    1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标准
        1.1 收集范围
        1.2 收集对象
        1.3 时间跨度
        1.4 收集方式
        1.5 相关问题处理
    2 收集结果
第三部分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分析
    1 仲景伤寒、东垣脾胃、叶氏温病,并行岭南,今古通融
    2 博采众家,触类旁通,开拓创新,自成特色,各领风骚
        2.1 内科胜景,波澜壮阔
        2.2 儿科两端,效方良能
        2.3 妇科传承,奇葩朵朵
        2.4 针刺百痛,桴鼓相应
        2.5 家传续骨,与时并进
        2.6 外科精妙,不弃内治
        2.7 五官居上,云淡风清
        2.8 家传独厚,自学尤能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医案中方药的应用情况和有效经验方的分类统计分析
    1 医案中方药的应用情况
    2 有效经验方的分类统计分析
        2.1 脾胃肠疾病验方
        2.2 肝胆疾病验方
        2.3 心脑血管疾病验方
        2.4 呼吸系统疾病验方
        2.5 肾病验方
        2.6 温病验方
        2.7 痹证验方
        2.8 肿瘤验方
        2.9 血液病(血证)验方
        2.10 男科验方
        2.11 皮肤科疾病验方
        2.12 骨伤科验方
        2.13 五脏虚损证验方
        2.14 小儿发热验方
        2.15 小儿腹泻验方
        2.16 月经病验方
        2.17 慢性盆腔炎验方
        2.18 不孕症验方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6)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医文献研究
        (一) 古代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二)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现代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
        (一) 发病机制
        (二) 治疗
    三、现代医学对室性早搏的认识进展
        (一) 药物治疗现状
        (二) 非药物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标准
        (一) 西医纳入标准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 分组
        (二) 治疗方法
    四、观测指标
        (一) 两组治疗后室性早搏改善情况
        (二)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其主要症状改善对比情况
        (三) 两组用药前后HR、P、R、QRS、QTC变化
        (四)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Cr、ALT改变
    五、统计学处理
    六、疗效判定标准
        (一) 室性早搏疗效标准
        (二) 症状疗效标准
    七、基线临床资料分析及比较
        (一)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二) 两组病因分布比较
        (三) 治疗前两组24h动态心电图室早总数比较两组辨证分型比较
        (四) 两组辩证分型比较
    八、结果
        (一) 病例脱失情况
        (二) 两组治疗后室性早搏改善情况
        (三) 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
        (四) 两组用药治疗前后HR、PR、QRS、QTC变化
        (五)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Cr、ALT比较
    九、结论
    十、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7)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1.1 心律失常的病因
    1.2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1.3 心律失常的分类
        1.3.1 按心律失常速率分类
        1.3.2 起源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1.3.3 激动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1.4.1 心律失常诊断概述
        1.4.2 几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诊断要点
    1.5 治疗
    1.6 预后
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1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2.1.1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的生理功能
        2.1.1.1 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2.1.1.2 心脏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关系
        2.1.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2.1.2.1 感受外邪
        2.1.2.2 情志所伤
        2.1.2.3 饮食失调
        2.1.2.4 房劳过度
        2.1.2.5 它病失养
        2.1.2.6 药物影响
        2.1.3 现代中医对心律失常病因病机认识举例
        2.1.3.1 本虚
        2.1.3.2 标实
        2.1.3.3 从肝、脾、肺三脏论述心律失常
    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
        2.2.1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2.2.1.1 整体论治
        2.2.1.2 调理阴阳
        2.2.1.3 扶正祛邪
        2.2.1.4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要点
        2.2.2.1 辨惊悸、怔忡
        2.2.2.2 辨病变的虚实兼夹
        2.2.2.3 辨脏腑的虚损程度
        2.2.2.4 辨脉象
        2.2.3 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论治
        2.2.3.1 虚证类
        2.2.3.2 实证类
    2.3 现代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举例
        2.3.1 中医辨证分型
        2.3.1.1 北京魏执真将心律失常分快速型和慢速型
        2.3.1.2 北京马胜兴等分标本论治
        2.3.1.3 北京徐承秋等将分三型论治
        2.3.1.4 山西原明忠等分三型论治
        2.3.1.5 广州陈镜合三型论治
        2.3.1.6 山东邵念方分六型论治
        2.3.1.7 上海丁学屏辨治八法
        2.3.1.8 湖南张自强将早搏分七型论治
        2.3.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2.3.2.1 着眼于气、血、痰、瘀
        2.3.2.2 着眼于心肾
        2.3.2.3 着眼于心脾(胃)
        2.3.2.4 着眼于心肝
        2.3.2.5 温阳益气治病窦
        2.3.2.6 其他
    2.4 关于心律失常脉象的辨析
        2.4.1 迟脉
        2.4.1.1 祖国医学关于“迟脉”的记载
        2.4.1.2 “迟脉”的特征
        2.4.1.3 属于“迟脉”的心律失常
        2.4.1.4 “迟脉”辨析
        2.4.2 缓脉
        2.4.2.1 祖国医学关于“缓脉”的记载
        2.4.2.2 “缓脉”的特征
        2.4.2.3 可见“缓脉”的心律失常
        2.4.2.4 “缓脉”辨析
        2.4.3 数脉
        2.4.3.1 祖国医学关于“数脉”的记载
        2.4.3.2 “数脉”的特征
        2.4.3.3 表现为“数脉”的心律失常
        2.4.3.4 “数脉”辨析
        2.4.4 疾脉
        2.4.4.1 祖国医学关于“疾脉”的记载
        2.4.4.2 “疾脉”的特征
        2.4.4.3 表现为“疾脉”的心律失常
        2.4.4.4 “疾脉”辨析
        2.4.5 促脉
        2.4.5.1 祖国医学关于“促脉”的记载
        2.4.5.2 “促脉”的特征
        2.4.5.3 表现为“促脉”的心律失常
        2.4.5.4 “促脉”辨析
        2.4.6 结脉
        2.4.6.1 祖国医学关于“结脉”的记载
        2.4.6.2 “结脉”的特征
        2.4.6.3 表现为“结脉”的心律失常
        2.4.6.4 “结脉”辨析
        2.4.7 代脉
        2.4.7.1 祖国医学关于“代脉”的记载
        2.4.7.2 “代脉”的特征
        2.4.7.3 属于“代脉”的心律失常
        2.4.7.4 “代脉”辨析
        2.4.7.5 结、代辨析
        2.4.8 涩脉
        2.4.8.1 祖国医学关于“涩脉”的记载
        2.4.8.2 “涩脉”的特点
        2.4.8.3 表现为“涩脉”的心律失常
        2.4.8.4 “涩脉”辨析
    2.5 试论宗气与心律失常
        2.5.1 宗气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2.5.1.1 宗气的生成、运行
        2.5.1.2 宗气功能
        2.5.2 宗气与心肺
        2.5.3 着眼于心肺、宗气治疗心律失常
        2.5.3.1 升陷汤
        2.5.3.2 生脉散
        2.5.3.3 补益宗气以防治老年心律失常
3 现代中医专家治疗心律失常的特点及经验
    3.1 邓铁涛
    3.2 祝谌予
    3.3 陈可冀
    3.4 郭士魁
    3.5 岳美中
    3.6 施今墨
    3.7 赵冠英
    3.8 丁光迪
    3.9 傅宗翰
    3.10 奚凤霖
    3.11 周仲瑛
    3.12 朱良春
    3.13 华明珍
    3.14 严世芸
    3.15 姜春华
    3.16 黄文东
    3.17 朱锡祺
    3.18 何立人
    3.19 张伯臾
    3.20 陈泽霖
    3.21 周次清
    3.22 张珍玉
    3.23 万友生
    3.24 林钟香
    3.25 王键
    3.26 张国伦
    3.27 周宜轩
4 心律失常的单味药治疗
    4.1 苦参
    4.2 黄连
    4.3 青皮
    4.4 附子
    4.5 人参
    4.6 细辛
    4.7 延胡索
    4.8 葛根
    4.9 炙甘草
    4.10 冬虫夏草
    4.11 山豆根
    4.12 常山
    4.13 万年青
    4.14 山楂
5 心律失常的复方治疗
    5.1 古方化裁
        5.1.1 炙甘草汤
        5.1.2 生脉散
        5.1.3 温胆汤
        5.1.4 血府逐瘀汤
        5.1.5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1.6 苓桂术甘汤
        5.1.7 归脾汤
        5.1.8 补阳还五汤
        5.1.9 天王补心丹
        5.1.10 银翘散
        5.1.11 桃仁红花煎
        5.1.12 麻黄附子细辛汤
        5.1.13 桂枝附子汤加味
        5.1.14 参附汤
    5.2 自拟方
        5.2.1 缓慢性心律失常
        5.2.1.1 增率汤
        5.2.1.2 温阳复脉汤
        5.2.1.3 五参汤
        5.2.1.4 益心温肾快脉汤
        5.2.1.5 复脉养心汤
        5.2.1.6 缓率平汤
        5.2.1.7 定悸复脉汤
        5.2.1.8 病窦转复汤
        5.2.1.9 增脉汤
        5.2.1.10 加味参附桂甘汤
        5.2.2 快速性心律失常
        5.2.2.1 交泰丸
        5.2.2.2 稳脉汤
        5.2.2.3 霍参汤
        5.2.2.4 苦参消早汤
        5.2.2.5 振心复脉汤
        5.2.2.6 益心方
        5.2.2.7 宁心汤
        5.2.2.8 平心定率汤
    5.3 成方
        5.3.1 参附芪注射液
        5.3.2 稳心灵
        5.3.3 舒心平胶囊
        5.3.4 心律安胶囊1 号
6 心律失常的针灸与推拿治疗
    6.1 心律失常的针灸治疗
        6.1.1 毫针治疗
        6.1.1.1 辨证分型治疗
        6.1.1.2 针刺特定穴位
        6.1.2 其他针法治疗
        6.1.2.1 耳针
        6.1.2.2 腕踝针
        6.1.2.3 穴位注射
        6.1.2.4 磁性皮内针
        6.1.3 针灸综合疗法
    6.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分析与评价
        6.2.1 各种针法治疗本病概况
        6.2.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评价
        6.2.3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
        6.2.3.1 取穴
        6.2.3.2 毫针手法
        6.2.3.3 针刺频刺及疗程
    6.3 心律失常的推拿治疗
        6.3.1 推拿手法为主治疗心律失常
        6.3.1.1 按摩背俞穴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6.3.1.2 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6.3.1.3 手法治疗颈心综合征
        6.3.1.4 颈部分区推拿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
        6.3.2 推拿和其他疗法综合运用治疗心律失常
        6.3.2.1 推拿结合水针治疗脊柱性心律失常
        6.3.2.2 推拿等综合治疗脊源性心律失常
        6.3.2.3 推拿牵引治疗颈椎病合并心律失常
7 心律失常的其他治疗及护理
    7.1 心律失常的食疗
        7.1.1 辨证施食
        7.1.1.1 心神不宁
        7.1.1.2 心血不足
        7.1.1.3 气阴不足
        7.1.1.4 心阳虚衰
        7.1.1.5 痰湿阻滞
        7.1.1.6 瘀血阻滞
        7.1.2 心律失常的素菜水果治疗
    7.2 心律失常的音乐疗法
        7.2.1 音乐疗法运用于心律失常简析
        7.2.1.1 心动过速
        7.2.1.2 心动过缓
        7.2.2 音乐治疗运用的一些注意事项
    7.3 心律失常的护理
        7.3.1 一般护理
        7.3.2 心理护理
        7.3.3 医疗体育
8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8.1 舌象及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8.1.1 舌象客观性指标相关性研究
        8.1.2 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8.1.2.1 理学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8.1.2.2 心律失常与血液流变的关系
        8.1.2.3 心律失常与心电图的关系研究
    8.2 抗心律失常的方药研究
        8.2.1 炙甘草汤
        8.2.2 桃核承气汤
        8.2.3 血府逐瘀汤
        8.2.4 宁心复脉合剂
        8.2.5 甘草三参合剂
        8.2.6 心宝
    8.3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8.3.1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治疗
        8.3.2 病窦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
        8.3.3 室性早搏中西医结合治疗
        8.3.4 心动过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3.5 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3.6 心房纤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医辨证治疗频发性早搏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参术宁心方治疗心脾两虚证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D]. 王宇翔.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炙甘草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证相关分析[D]. 高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期前收缩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调查及怡心汤干预的临床观察[D]. 张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国医大师李振华成才之路探讨[J]. 王海军,李郑生,王亮. 中医学报, 2011(06)
  • [5]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研究[D]. 黄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1)
  • [6]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研究[D]. 李淑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7]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李志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归脾汤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现状[J]. 钱会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S1)
  • [9]常见食管良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 陈文渊. 中医杂志, 2000(03)
  • [10]中药常苦汤治疗频发性早搏12例疗效观察[J]. 计新民.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8(02)

标签:;  ;  ;  ;  ;  

中医辨证治疗频发性早搏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