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型糖尿病诱发电位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美玲[1](2021)在《血清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并发腕管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与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并发腕管综合征的防治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功能科(神经电生理室)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的糖尿病患者370例(男205例,女165例,均为右利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对象都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丹麦Dantec Keypoint 4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四肢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按CTS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2型糖尿病并发腕管综合征组(CTS组:男124例,女118例,平均年龄58.32±10.40岁),2型糖尿病无腕管综合征组(Non-CTS组:男81例,女47例,平均年龄58.73±10.97岁)。同时收集同期至功能科(神经电生理室)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的60例非2型糖尿病腕管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NC组:男10例,女50例,平均年龄51.83±11.05岁,均为右利手)。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职业(分为手工劳动者、非手工劳动者),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作为一般资料。所有入选者均测定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空腹血清葡萄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血清钙(Calcium,Ca)。并进行四肢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检测,必要时行针电极肌电图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自发电位。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各组临床资料的比较Non-CTS组、CTS组中年龄、病程、BMI均大于/高于N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TS组与Non-CTS组比较,CTS组的糖尿病病程更长,BMI更高,手工劳动者CTS发生率高于非手工劳动者。NC组女性发生CTS人数明显多于男性,CTS组、Non-CTS组中男性CTS患病人数均多于女性,但两组间进行比较CTS组中男性构成比低于Non-CTS组(女性发生CTS的人数有所上升)(P<0.05)。Non-CTS组、CTS组中SUA、FPG、TG水平比NC组更高,Ca水平则更低(P<0.05),而CTS组SUA、FPG、Hb A1c水平比Non-CTS组高,Ca则比Non-CTS组低(P<0.05)。2、SUA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SUA与糖尿病病程、BMI呈正相关3、SUA与T2DM并发腕管综合征的关系CTS组患者SUA水平高于Non-CTS组、NC组(P<0.05);CTS组与NonCTS组进行比较,CTS组中出现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发生率大于Non-CTS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HUA组患T2DM并发CTS的危险性是Non-HUA组的2.91倍。HUA组患者正中神经异常率及正中神经损害程度为重度的患者均高于Non-HUA组(P<0.05)。4、T2DM患者并发CTS的危险因素分析将SUA、FPG、Hb A1c、Ca、TG、BMI、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职业(手工劳动者、非手工劳动者)纳入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UA、FPG、Hb A1c、Ca、BMI、糖尿病病程、职业可作为2型糖尿病并发腕管综合征的重要预测因素,其中SUA、FPG、Hb A1c、BMI、病程、职业(手工劳动者)可作为危险因素,而Ca可作为保护因素。结论:1、T2DM患者并发CTS的发生率较高,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2、T2DM并发CTS患者SUA水平明显高于Non-CTS组,且T2DM合并HUA的患者正中神经异常率及正中神经重度损害的发生率均高于Non-HUA组,SUA可作为T2DM患者CTS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3、FPG、Hb A1c、BMI、病程、职业(手工劳动者)因素与T2DM患者发生CTS呈正相关,是T2DM患者发生CTS的危险因素,而Ca呈负相关,可作为T2DM发生CTS的保护因素。
谢静[2](2021)在《单次间歇性θ脉冲刺激对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听觉诱发电位P300和脑电活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单次间歇性θ脉冲刺激对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听觉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与振幅的影响,以及对静息脑电图频率谱、频率比的影响。为间歇性θ脉冲刺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真刺激组(n=20例)和假刺激组(n=20例)。真刺激组刺激部位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线圈平面与头皮相切呈45°夹角,手柄向后。采用丛间频率5Hz,丛内频率50Hz,每10s刺激2s,间歇8s,在每200ms施加3个50 Hz的脉冲刺激,其中每20ms发出一次脉冲。总共190s(600个脉冲),刺激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假刺激组仅将线圈垂直于刺激部位,刺激不穿过颅骨,余参数同真刺激组。每位患者首先接受5min静息脑电图、听觉诱发事件P300测试并同步记录脑电图,再用单脉冲测量静息运动阈值,两组分别以80%阈值的强度进行真或假的间歇性θ脉冲刺激,刺激后再次记录5min静息脑电图、听觉诱发事件P300测试。结果:间歇性θ脉冲刺激干预后,真刺激组患者Pz、Cz的P300潜伏期分别为(304.60?28.57)ms、(295.80?26.12)ms,与刺激前相比缩短(62.60?12.73)ms,(77.80?13.85)ms,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与假刺激组刺激后(355.00?56.74)ms,(334.60?58.63)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5)。两组组间差值比较显示中央区(Cz)潜伏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间歇性θ脉冲刺激干预后,假刺激组干预前后各电极通道各频段的绝对功率无显着性差异。而真刺激组干预后,与刺激前相比,T7和CP6通道的β频段绝对功率显着增高,分别为(45.83?8.28)μV2、(39.84?11.10)μV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真刺激组干预后T7通道的(δ+θ)/(α+β)频率比较干预前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且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病程与绝对功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间歇性θ脉冲刺激作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可使其听觉诱发电位Pz、Cz的P300潜伏期缩短,提高患者反应速度。单次间歇性θ脉冲刺激干预后,可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颞区T7和CP6通道β频段的绝对功率,并降低T7通道低频(δ+θ)与高频(α+β)的频率比。i TBS通过影响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加工过程,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黄勋[3](2020)在《基于四象医学的BAEP特征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朝医四象体质间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差异,探讨朝医脏腑与器官间的内在关联,为朝医辨象诊断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①以延边大学105名(男性31名,女性74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学生年龄分布在18岁到27岁之间(平均年龄21.0±2.4岁),受试者自述无神经方面的疾病及相关病史并且无头部外伤。②实验前所有受试对象填写辨象调查表,并采集受试对象的全身图像,包括正面、背面、侧面和面部特写。由多名专家参与辨象,每位专家通过观察受试者填写的辨象表和采集的照片中受试者的体型及头面部特征进行辨象。③测试方法:应用海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实验室温度保持在26℃左右,湿度适中。根据国际脑电图10~20系统,将记录电极一起安放在头顶部Cz点,参考电极分别置于双耳垂A1、A2,地线置于前额处FPz点。首先使用棉棒取适量nuPreP磨砂膏对受试者安放电极的部位进行擦拭,盘状电极中涂抹导电膏,测试电极阻抗小于5千欧方可进行测量记录。短疏音分别刺激左右耳,对侧耳用噪音掩蔽,声音强度设置为高于受试者主观听阈+60dB,叠加平均2000次,重复2次,刺激频率为30Hz。④根据辨象结果,对四象组间和四象组内的BAEP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四象组间比较:女性四象组间,左侧BAEPⅠ-ⅠP波间期少阳人较太阴人、少阴人延长(分别为P<0.01、P<0.05):Ⅴ-ⅤP波间期太阴人较少阳人延长(P<0.05)。男性四象组间,左侧Ⅱ波潜伏期太阴人较少阳人缩短(P<0.05)。②四象组内男女间比较:太阴人:左侧,Ⅰ、ⅠP波潜伏期男性较女性延长(均P<0.05)。右侧,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波间期男性较女性延长(分别为P<0.01、P<0.05、P<0.05)。少阳人:左侧,Ⅰ、Ⅱ、Ⅲ、Ⅴ、ⅤP波潜伏期及V-VP波间期男性较女性延长(分别为P<0.05、P<0.01、P<0.01、P<0.05、P<0.01、P<0.01);Ⅰ-ⅠP波间期男性较女性缩短(P<0.01)。右侧,少阳人Ⅰ、Ⅲ波潜伏期男性较女性延长(分别为P<0.05、P<0.01);Ⅰ-ⅠP波间期男性较女性缩短(P<0.01)。③四象组内左右间比较:男性:太阴人ⅠP波潜伏期右侧较左侧缩短(P<0.05);少阳人Ⅴ-ⅤP波间期右侧较左侧缩短(P<0.05)。女性:少阳人Ⅱ波潜伏期右侧较左侧延长(P<0.05);Ⅰ-ⅠP波间期右侧较左侧缩短(P<0.05)。结论:朝医四象人体质的确存在个体间差异。可表现在四象组间BAEPⅡ波潜伏期和Ⅰ-ⅠP、Ⅴ-ⅤP波间期的差异。四象组内左右间、太阴人和少阳人男女间都存在潜伏期和波间期的差异。
钱佳丽[4](2020)在《PGE2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检测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PGE2)浓度,研究PGE2与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血糖、胰岛功能、血脂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探讨PGE2与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方 法]1、按照WHO1999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入选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糖尿病无神经病变患者30例(NDPN组),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0例(DPN组),同时选取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为正常对照组(NC组),通过PGE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三组人群PGE2的浓度,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PGE2浓度的差异。2、收集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胰岛素、C肽水平、血脂及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Pearson分析PGE2分别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3、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 果]1、NDPN组PGE2浓度高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PGE2浓度明显高于NC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DPN组PGE2浓度高于ND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GE2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率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本次研究的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中,PGE2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5),与空腹胰岛素、餐后1小时胰岛素、空腹C肽呈负相关(P<0.05),与病程、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无相关性(P>0.05),与餐后2小时胰岛素、餐后1小时C肽、餐后2小时C肽无相关性(P>0.05),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无相关性(P>0.05),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P<0.05)。3、糖尿病病程、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PGE2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 论]1、本次研究中,PGE2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密切相关。2、PGE2水平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空腹和餐后1小时胰岛素释放、空腹C肽释放、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关。3、糖尿病病程、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PGE2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
魏凯善[5](2020)在《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共病焦虑、抑郁状态及其中医证型、体质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调查病例,探寻影响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共病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共病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辨证分型的分布特点,探究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共病焦虑、抑郁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共病情志障碍提供临床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对纳入的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共病焦虑、抑郁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病程、体重指数、学历、婚姻情况、居住方式等),客观填写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证型调查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表(PHQ-9)及中医体质量表,根据辨证分型及体质类型进行分类,整理数据并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应结果。结果:共调查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274例,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85例,有3例患者因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较为复杂,按照剔除标准予以剔除,最终可用于本次调查研究的病例总计182例。其中DPN合并单纯焦虑状态者72例,占比39.56%;合并单纯抑郁状态者61例,占比33.52%;焦虑抑郁共病患者49例,占比26.92%。(1)年龄、病程、BMI、婚姻状况及家庭月收入与DPN共病焦虑和(或)抑郁有相关性(p<0.05)。其中年龄越小、病程越长、未婚、家庭月收入处于低水平的DPN患者更倾向于共病焦虑;年龄越大、BMI越高、未婚及已婚、家庭月收入处于高水平的DPN患者更容易共病抑郁情绪。(2)DPN共病焦虑和(或)抑郁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由多到少依次为:湿热阻络证(20.33%)、阳虚寒凝证(19.78%)、痰瘀阻络证(18.13%)、阴虚血瘀证(18.13%)、气虚血瘀证(17.58%)、肝肾亏虚证(6.04%);DPN共病焦虑和(或)抑郁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质(24.18%)、气郁质(20.88%)、阳虚质(17.58%)、痰湿质(13.74%)、湿热质(8.79%)、阴虚质(7.14%)、血瘀质(4.95%)、平和质(2.20%)、特禀质(0.5%)。(3)DPN共病焦虑和(或)抑郁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气虚质与气虚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阳虚质与阳虚寒凝证呈正相关(p<0.05),气郁质及湿热质与湿热阻络证呈正相关(p<0.05),阴虚质与阴虚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痰湿质与痰瘀阻络证呈正相关(p<0.05)。结论:(1)DPN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与共病焦虑和(或)抑郁情绪密切相关。(2)DPN共病焦虑和(或)抑郁患者的辨证分型主要有湿热阻络证、阳虚寒凝证、痰瘀阻络证、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体质类型主要有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及痰湿质。(3)DPN共病焦虑和(或)抑郁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与证型之间具有相关性,气虚质多见气虚血瘀证,阳虚质多见阳虚寒凝证,气郁质及湿热质多见湿热阻络证,痰湿质多见痰瘀阻络证,阴虚质多见阴虚血瘀证。
刘雪梅[6](2020)在《视力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视觉认知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视力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视觉认知功能与正常对照相比是否存在异常,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病程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择视力正常的糖尿病患者79例(共79眼),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1例(共41眼)为无病变组,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8例(共38眼)为有病变组,正常对照44例(共44眼)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行光栅锐度、二阶光栅感知能力、二阶运动光栅感知能力检测,三组间相互比较。同时对光栅锐度、二阶光栅感知能力、二阶运动光栅感知能力与糖尿病患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光栅锐度、二阶光栅感知能力、二阶运动光栅感知能力在有病变组与无病变组间、有病变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病变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阶光栅感知能力与病程之间呈负相关。结论这些结果表明,尽管视力正常,但糖尿病患者的视觉认知功能已受到损害,提示对糖尿病患者应关注视力以外的视觉认知功能异常。
于璐[7](2019)在《利拉鲁肽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临床上观察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情况。方法根据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共纳入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24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于观察组使用利拉鲁肽联合饮食运动管理控制血糖,于对照组使用甘精胰岛素治疗联合饮食运动管理控制血糖,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各项观察指标的检测。第一部分:采集外周静脉血液标本进行相关指标检测,比较两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 2 小时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血液炎症标志物水平——超敏 C 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第二部分:比较两组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和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研究期间所有患者无失访。一、第一部分: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液炎症标志物、同型半胱氨酸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1、两组血糖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间FPG、2hPG、HbA1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各自的FPG、2hPG、HbA1c水平下降(P<0.05),然而,治疗后两组间FPG、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2hPG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血液炎症标志物比较:治疗前,两组间hsCRP、IL-6、PL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PLR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Hcy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间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cy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间MDA、SOD、GSH-Px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都表现为MDA水平降低,SOD、GSH-Px水平升高,并且观察组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SOD、GSH-Px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在4周治疗期间均未报告低血糖事件和过敏反应。观察组有12例患者报告了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恶心,但随后自行缓解。所有不良反应事件未对研究过程产生影响。无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者。二、第二部分: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1、两组MNCV比较:治疗前,两组间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都增快,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SNCV比较:治疗前,两组间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SNCV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SNCV都增快,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分别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4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利拉鲁肽可以显着降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液炎症标志物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抑制氧化应激水平。2.利拉鲁肽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宗翠君[8](2019)在《糖尿病足(0级)中医体质与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糖尿病足(0级)患者的中医体质,发现其体质分布特点,进一步分析其易感体质;观察糖尿病足(0级)患者中医体质与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运用中医体质学说进行个体化防治糖尿病足(0级)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釆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17-09到2018-11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王琦教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判定方法对患者进行体质判定,结合一般信息表,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患者资料,将所有资料输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1.1收集的214例病例中男性患者115例,占53.74%;女性患者99例,占46.26%。患者平均年龄53.25±11.58岁,高峰发病年龄为45岁以上,占77.1%。1.2糖尿病足(0级)体质分布情况:湿热质(21.03%)>阴虚质(19.16%)>气虚质(17.76%)>平和质(15.42%)>阳虚质(12.15%)>瘀血质(8.41%)>痰湿质(4.67%)>气郁质(0.93%)>特禀质(0.46%)。1.3性别与中医体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体质类型以阴虚质为主,占23.23%;男性以湿热质为主,占30.36%。1.4年龄与中医体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和质患者主要分布在青年组;湿热质、痰湿质患者主要分布在中年组;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瘀血质患者主要分布在老年组;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瘀血质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而平和质呈下降趋势。1.5体重指数(BMI)与中医体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及平和质多见于低体重组患者;平和质及瘀血质多见于正常体重组患者;痰湿质及气虚质多见于超重组患者;阳虚质、痰湿质多见于肥胖组患者。1.6多伦多评分(TCSS)与中医体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瘀血质患者TCSS评分较高。1.7患者糖尿病病程分布由多到少分别为5-10年占34.60%;10年以上占33.6%;5年以下占31.75%。经检验后提示糖尿病病程与中医体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平和质患者糖尿病病程多在5年以下;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患者糖尿病病程多在5-10年;阳虚质、气虚质患者糖尿病病程多在10年以上。1.8吸烟史、嗜酒史、糖尿病家族史、并发症及合并疾病与中医体质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9 214例患者证型分布由多到少分别为痰瘀阻络证(29.86%)、肝肾亏虚证(29.38%)、阴虚血瘀证(22.75%)、气虚血瘀证(18.01%)。经检验后提示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虚血瘀证多见于瘀血质、阳虚质患者;痰瘀阻络证多见于平和质、湿热质患者;阴虚血瘀证多见于阴虚质、湿热质患者;肝肾亏虚证多见于阴虚质、阳虚质患者。2.生化指标及相关检查2.1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与中医体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患者FBG较高;湿热质患者2hPBG较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中医体质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2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中医体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患者TC较高;阴虚质TG较低、阳虚质TG较高;痰湿质患者HDL-C较低;痰湿质LDL-C较高。2.3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与中医体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患者FIB较高。2.4血管彩超结果提示无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占13.74%;出现硬化的患者占45.97%;出现斑块的患者占31.28%;出现狭窄的患者占9.00%;出现闭塞的患者占0%。经检验后提示下肢血管彩超与中医体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多见于湿热质、阳虚质;出现硬化的患者多见于阴虚质、痰湿质;出现斑块的患者多见于气虚质、瘀血质;出现狭窄的患者多见于气虚质、瘀血质。3.湿热质、阴虚质、气虚质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经二分类逻辑回归分析提示:湿热质与TC、FIB、BMI、嗜酒史呈正相关(OR=1.819、2.639、1.303、4.590);阴虚质与BMI、TG呈负相关(OR=0.260、0.738);气虚质与BMI、糖尿病病程、年龄呈正相关(OR=1.295、4.320、2.751)。结论:1.糖尿病足(0级)患者以中老年为主。2.糖尿病足(0级)患者体质以湿热质、阴虚质、气虚质为主。3.糖尿病足(0级)患者证型以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为主。4.高BMI、高FBG、低HDL-C、高LDL-C提示是痰湿质;高2hPBG、高TC、高FIB提示是湿热质;嗜酒史、高BMI、高TC、高FIB是湿热质糖尿病足(0级)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病程、高BMI是气虚质糖尿病足(0级)的危险因素。
朱明瑛[9](2019)在《血清Hcy、Cys-C、NSE、NGF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程度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血清Hcy、Cys-C、NSE、NGF与DPN严重程度的相关性2.探索DPN严重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联系3.分析血清Hcy、Cys-C、NSE、NGF与DPN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DPN诊断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BMI、腰臀比等)、吸烟史、嗜酒史、常见合并症、TCSS评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积分等,并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检查。观察患者血清 Hcy、Cys-C、NSE、NGF 四个血清指标与TCSS评分、临床常见血生化指标、糖代谢指标、NCV的关系;同时,根据患者TCSS评分结果分为A、B、C、D四个组,分析Hcy、Cys-C、NSE、NGF与DPN的严重程度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1.120例患者平均年龄64.78±7.8岁,其中男性73例(60.83%),女性47例(39.17%),糖尿病病程平均为14.81±8.36年。2.TCSS与病程、SCr、BUN、HbA1C、GA、Hcy、Cys-C、NSE 呈正相关(P<0.05),与NGF、eGFR呈负相关(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出对TCSS影响较大的变量分别为 NSE、病程、HbA1C、Cys-C、Hcy,YTCSS=-1.507+0.109 NSE+0.098病程+0.247 HbA1C+2.444 Cys-C+0.148 Hcy,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 0.203、0.259、0.157、0.255、0.250;血清 Hcy 和 Cys-C 均与 SCr、UA、BUN 呈正相关,与 eGFR呈负相关;血清NSE与糖尿病病程、SCr、HbA1C、GA呈正相关;Hcy、Cys-C、NSE三者间呈正相关;而NGF与临床指标间未呈现明显相关性。3.TCSS与各神经NCV呈负相关(P<0.01);Hcy水平与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MCV以及尺神经、腓浅神经SCV呈负相关;Cys-C水平与各神经NCV呈负相关;NSE水平与正中神经、尺神经MCV及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SCV呈现负相关;NGF水平与尺神经、腓总神经MCV及腓浅神经SCV呈现正相关。4.根据患者TCSS得分结果将120例患者分为A组(0-5分)27例、B组(6-8分)36例、C组(9-11分)33例、D组(12分及以上)24例,结果显示:B、C、D组患者的病程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病程明显高于前三组;C、D组患者的SCr水平较之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和D组患者的BUN水平高于A组和B组;四组患者的UA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中C、D两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组患者的HbA1C水平逐渐增高,D组与A组和B组间显示出了统计学差异;各组间GA水平也基本呈上升趋势,D组与其他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各组间患者的FPG、INS、C-P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四组患者NCV基本呈现递减趋势,D两组患者的NCV明显低于A、B组,C组也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正中神经MCV、腓浅神经SCV低于B组;D组患者正中神经MCV、腓浅神经SCV明显低于C组(P<0.05)。C、D两组患者的血清Hcy、Cys-C水平明显高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SE水平在四组间呈现递增趋势,且B、C、D三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间NGF呈现降低趋势,D组患者的NGF水平与其它三组显示出了统计学差异,A、B、C三组间未见明显差异。5.符合中医入选标准的DPN患者共113名,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和痰瘀阻络症患者比例相当,分别为30%、30.83%、28.33%,符合肝肾亏虚证患者仅6例(5%)。A、B组中气虚血瘀患者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51.4%,C、D组中辨证属于痰瘀阻络证患者的比例明显升高,分别为34.5%和50%,而阴虚血瘀患者的所占比例差异不大。痰瘀阻络组患者的SCr、BUN、Hcy和Cys-C均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和阴虚血瘀组;NSE和NGF两个指标在中医个证型间并未见明显差异。痰瘀阻络组正中神经MCV、尺神经SCV、腓浅神经SCV较气虚血瘀组明显降低,腓浅神经SCV较之阴虚血瘀组明显减慢。结论:1.Hcy、Cys-C、NSE、NGF与TCSS及NCV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以为DPN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参考;2.DPN中医辨证分型和TCSS评分存在一定相关性,早期以气虚血瘀和阴虚血瘀为主,但是病情发展到中重度时痰瘀阻络证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痰瘀阻络证可能是DPN进展到中重度的重要表征;3.血清Hcy、Cys-C水平的升高可能是痰瘀阻络证的重要参考指标。
宋欢欢[10](2019)在《神经肌电图在无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在评估无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Asymptomatic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ADPN)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本病损害的电生理特征、影响因素以及神经肌电图对本病药物疗效的评估,为本病早发现、早治疗以及判断临床疗效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本院糖尿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病例组患者共79例,及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79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尼高力EDX肌电图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测,四肢各选一条不同神经检测,上肢神经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运动纤维),下肢神经包括(腓总神经、胫后神经的运动纤维及腓肠神经的感觉纤维)。记录远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同时还将检测上、下肢F波、下肢H反射,检测电生理参数为F波平均潜伏期和F波出现率以及F波离散度,H反射最短潜伏期。随访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检测异常患者,经糖尿病基础治疗及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分散片、依帕司他片)积极治疗三个月之后,再次行NCV检测分析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判断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1、①共计34例(43.0%)NCV检测异常,其中运动神经异常74条,感觉神经异常89条。感觉神经异常率37.55%高于运动神经异常率23.41%(χ2=13.017,P=0.000)。下肢神经异常率34.18%高于上肢神经异常率25.94%(χ2=3.948,P=0.047)。②按病程分组:组1(1-12月)、组2(13-36月)、组3(37-60月)进行比较。组3NCV异常率 52.14%高于组 2NCV 异常率 31.42%(χ2=13.835,P=0.000),组 2 NCV 异常率 3 1.42%高于组 1NCV 异常率 14.70%(χ2=16.547,P=0.000)。2、F波在病例组中总异常率为50.63%。在尺神经、胫后神经MNCV正常的患者中F波总异常率达38.09%,胫后神经F波异常率60.00%高于尺神经F波异常率18.18%(χ2=23.306,P=0.000)。F波各参数异常率比较,F波离散度的异常率37.30%高于平均潜伏期的异常率24.60%(χ2=2.475,P=0.029),高于F波出现率的异常率 10.31%(χ2=25.288,P=0.000)。3、在病例组四种检测方式中,胫后神经H反射异常率为75.94%,胫后神经H反射的异常率高于F波的异常率50.63%(χ2=13.962,P=0.000),是诊断ADPN的重要指标。4、在经过药物治疗后NCV各参数治疗前、后比较,除尺神经CMAP波幅治疗前、后无显着改变(P>0.05)外,其余运动神经、感觉各参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结论1、NCV结合F波、H反射早期诊断ADPN周围神经近、远端损害的重要检测手段。2、四种检测中H反射的异常率最高,对ADPN的诊断价值最大,说明神经近端损害较远端出现的早且严重。3、NCV是评估ADPN患者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
二、2型糖尿病诱发电位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型糖尿病诱发电位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并发腕管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第1章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分组标准 |
1.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2.1 相关资料收集 |
1.2.2 腕管综合征诊断工具及方法 |
1.2.3 生化指标检验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2章 研究结果 |
2.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各组生化指标的比较 |
2.3 SUA与各指标的Pearson相关分析 |
2.4 SUA与 T2DM并发CTS的相关性分析 |
2.5 T2DM患者SUA水平与CTS严重程度的关系 |
2.6 T2DM 患者 SUA 与正中神经异常率的关系 |
2.7 T2DM患者左右侧正中神经异常率比较 |
2.8 T2DM并发CTS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章 讨论 |
3.1 一般资料对T2DM并发CTS的影响 |
3.2 血生化指标对T2DM并发CTS的影响 |
3.3 T2DM患者正中神经电生理分析 |
第4章 结论 |
第5章 研究不足 |
第6章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词 |
(2)单次间歇性θ脉冲刺激对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听觉诱发电位P300和脑电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附录 B 相关量表 |
附录 C 个人简历 |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 E 综述 间歇性θ脉冲刺激对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听觉诱发电位P300和脑电活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3)基于四象医学的BAEP特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朝医理论 |
1.2 朝医辨象 |
1.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1.4 BAEP与四象医学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2.4 实验方法 |
2.4.1 朝医学辨象 |
2.4.2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方法 |
2.4.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四象组间BAEP参数 |
3.3 四象组内BAEP参数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综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 BAEP的临床应用 |
1.1 与诊断之间的关系 |
1.2 与疾病治疗和评价预后的关系 |
1.3 与患儿的关系 |
1.4 在手术中的应用 |
2. BAEP的影响因素 |
3. 朝医四象体质 |
3.1 朝医四象人体质形成及辨象依据 |
3.2 与朝医四象体质间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PGE2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0X-2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共病焦虑、抑郁状态及其中医证型、体质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采集 |
3.2 基本资料采集 |
3.3 检测工具 |
3.4 问卷调查 |
3.5 数据整理 |
3.6 统计方法 |
3.7 质量监控 |
4 结果 |
4.1 试验完成情况 |
4.2 一般资料分布特点 |
4.3 DPN共病焦虑、抑郁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 |
4.4 DPN共病焦虑和(或)抑郁患者辨证分型分布特点 |
4.5 DPN共病焦虑和(或)抑郁患者体质类型分布特点 |
4.6 DPN共病焦虑和(或)抑郁患者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的关系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共病焦虑和(或)抑郁的认识 |
5.2 中医视角下的DPN与情志病 |
5.3 DPN、焦虑、抑郁及DPN共病焦虑抑郁的体质分布特点 |
5.4 DPN共病焦虑和(或)抑郁患者一般情况分布特点及与人口学特征的相关性 |
5.5 DPN共病焦虑和(或)抑郁辨证分型与体质的相关性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合并抑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知情同意书 |
附件二 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症状自查表 |
附件三 患者基本信息及证候分类调查表 |
附件四 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调查表 |
附件五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
附件六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6)视力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视觉认知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与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糖尿病患者视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利拉鲁肽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液炎症标志物、同型半胱氨酸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GLP-1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糖尿病足(0级)中医体质与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研究方法 |
6.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一般情况分析 |
2.整体中医体质情况分析 |
3.中医体质与一般资料的分析 |
3.1 中医体质在性别间的差异性比较 |
3.2 中医体质在年龄间的差异性比较 |
3.3 中医体质在BMI间的差异性比较 |
3.4 中医体质在TCSS上的差异性比较 |
3.5 中医体质在糖尿病病程上的差异性比较 |
3.6 中医体质在糖尿病家族史上的差异性比较 |
3.7 中医体质在吸烟史上的差异性比较 |
3.8 中医体质在嗜酒史上的差异性比较 |
3.9 中医体质在并发症及合并疾病上的差异性比较 |
3.10 中医体质在中医证型上的差异性比较 |
4.中医体质与生化指标及辅助检查的分析 |
4.1 中医体质在血糖上的差异性比较 |
4.2 中医体质在血脂上的差异性比较 |
4.3 中医体质在凝血功能上的差异性比较 |
4.4 中医体质在双下肢动脉彩超上的差异性比较 |
5.不同体质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1 湿热质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2 阴虚质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3 气虚质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二章 讨论 |
第一节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研究 |
2.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
3.糖尿病足的分型及分级 |
4.糖尿病足的西医内科治疗 |
5.糖尿病足的西医外科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对糖尿病足病名的认识 |
2.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 |
3.糖尿病足的中医内治 |
4.糖尿病足的中医外治 |
5.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三节 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
1.中医体质学说及其与发病的关系 |
2.体质的分类 |
3.糖尿病足与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
第四节 本研究结果分析 |
1.一般情况分析 |
1.1 性别情况分析 |
1.2 年龄情况分析 |
2.糖尿病足(0级)体质研究情况分析 |
2.1 糖尿病足(0级)体质分布规律分析 |
2.2 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的分析 |
2.2.1 性别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分析 |
2.2.2 年龄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分析 |
2.2.3 BMI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分析 |
2.2.4 TCSS评分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分析 |
2.2.5 糖尿病病程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分析 |
2.2.6 吸烟史、嗜酒史及糖尿病家族史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分析 |
2.2.7 并发症及合并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分析 |
2.2.8 证型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分析 |
2.3 中医体质与生化指标及辅助检查的分析 |
2.3.1 血糖与中医与体质关系的分析 |
2.3.2 血脂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分析 |
2.3.3 凝血功能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分析 |
2.3.4 下肢动脉彩超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分析 |
3.不同体质患者各因素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3.1 湿热质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2 阴虚质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3 气虚质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研究结果对糖尿病足(0级)的防治意义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9)血清Hcy、Cys-C、NSE、NGF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程度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注释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1.2.2 DPN的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1.5.1 一般资料采集 |
1.5.2 病例分组 |
1.5.3 中医证候信息采集 |
1.5.4 实验室指标采集 |
1.5.5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
1.6 统计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DPN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2.2 120例DPN患者糖尿病病程、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史以及常见合并症的分布情况 |
2.3 TCSS评分与各临床指标、四个血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4 血清Hcy、Cys-C、NSE、NGF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2.5 患者TCSS、Hcy、Cys-C、NSE、NGF与 NCV的关系 |
2.6 各组间的一般资料比较 |
2.7 TCSS评分与实验室常见指标的分布情况 |
2.8 TCSS分组与神经传导速度之间的关系 |
2.9 TCSS分组与四个血清指标之间的关系 |
2.10 120例患者各证型分布情况 |
2.11 DPN不同证型与TCSS分组之间的关系 |
2.12 不同证型间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
2.13 不同中医证型间血清Hcy、Cys-C、NSE、NGF水平比较 |
2.14 不同中医证型间各神经NCV比较 |
3.讨论与分析 |
3.1 TCSS与 NCV的关系 |
3.2 TCSS评分与临床相关指标的关系 |
3.3 血清Hcy、Cys-C、NSE、NGF在DPN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
3.4 中医对DPN病因病机的认识 |
3.5 中医证型分布 |
3.6 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
3.7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DPN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DPN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3 |
附录4 |
(10)神经肌电图在无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因素 |
1.4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检测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神经传导异常类型 |
4、测量标准 |
5、治疗方法 |
6、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1、一般资料比较 |
1.1 病例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比较 |
2、电生理检测结果 |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NCV结果比较 |
2.2 病例组NCV检测分布异常情况 |
2.3 病例组NCV检测各参数异常情况 |
2.4 病例组患者病程与NCV的关系 |
2.5 病例组患者性别与NCV的关系 |
2.6 F波、H反射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 |
2.7 MNCV正常的上、下肢F波异常情况 |
2.8 四种检测方式异常率的比较 |
3、随访复查 |
3.1 治疗前、后运动、感觉神经电生理参数变化 |
3.2 不同病程治疗前、后的转归趋势分析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电生理诊断研究进展 |
1、DN的发病机制 |
2、糖尿病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
3、电生理诊断技术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2型糖尿病诱发电位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并发腕管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 袁美玲. 大理大学, 2021(01)
- [2]单次间歇性θ脉冲刺激对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听觉诱发电位P300和脑电活动的影响[D]. 谢静.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基于四象医学的BAEP特征性研究[D]. 黄勋. 延边大学, 2020(05)
- [4]PGE2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钱佳丽.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共病焦虑、抑郁状态及其中医证型、体质的相关研究[D]. 魏凯善.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视力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视觉认知功能的初步研究[D]. 刘雪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利拉鲁肽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于璐. 郑州大学, 2019(02)
- [8]糖尿病足(0级)中医体质与临床相关性研究[D]. 宗翠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血清Hcy、Cys-C、NSE、NGF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程度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朱明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神经肌电图在无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D]. 宋欢欢. 苏州大学, 2019(08)
标签: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湿热质论文; 中医体质论文; 正中神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