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城县首例AIDS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阿斯木古丽·克力木,阿迪拉·阿不来提,努尔妮赛姆·塔什,张羽珊,阿比达·阿不来提[1](2021)在《艾滋病致孤儿童膳食营养状况》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病致孤儿童(艾滋孤儿)膳食营养状况,为促进其生长发育与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孤儿(98名)和同龄普通孤儿(66名)及一般儿童(145名)共309名进行营养状况调查。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记录3组儿童一日三餐的饮食情况,按中国居民每日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RNI)分析儿童能量及营养素摄入及达标情况。结果艾滋孤儿组消瘦检出率为44.9%,高于普通孤儿组(40.9%)和一般儿童组(28.2%);艾滋孤儿组和普通孤儿组超重率分别为3.1%,3.0%,均低于一般儿童组(8.3%);艾滋孤儿组能量及膳食营养素的每日平均摄入量低于其余两组,且钙、铁、锌和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6、叶酸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D摄入量均未达标;艾滋孤儿组粮谷类、蔬菜类、水果类、蛋类、奶类、油类的日均摄入量均低于一般儿童组和普通孤儿组,除粮谷类、蛋类外,其余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2,5.23,27.86,16.59,P值均<0.05),而艾滋孤儿组和普通孤儿组儿童蔬菜类、水产类、蛋类、奶类的摄入均低于推荐摄入量。结论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孤儿消瘦检出率较高,膳食营养摄入不均衡、营养状况欠佳。应改善艾滋孤儿的膳食结构以满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需要。
黄斯梅[2](2017)在《广西高中及中职学校在校生血清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阳性率抽样调查》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广西高中及中职阶段在校学生的戊肝IgG抗体阳性率,了解该人群的戊肝免疫水平,为广西今后在学生中有无大规模接种戊肝疫苗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也为我国将来有无必要实施类似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拟采用分层、随机、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5345名来自玉林、南宁、百色、桂林、柳州的广西在校高中/中职在校生血清样本,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nti-HEV IgG。并对其中的2654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戊肝感染相关因素。结果广西高中在校生的戊肝抗体阳性率较低,仅为5.1%。各地区戊肝抗体阳性率有一定差别,从2.9%7.7%不等,其中以桂西北山区壮族聚集的百色为最高(7.7%),南宁市最低(2.9%)。不同民族之间戊肝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p<0.01)。乡镇及少数民族生源戊肝抗体阳性率较城市及汉族生源要高(p<0.05)。男性戊肝抗体阳性率低于女性学生,分别为3.1%和5.9%(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炎家族史、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饮用水源为戊肝感染高危因素(OR:3.062,CI:2.1634.337,P=0.000;OR:1.848,CI:1.3372.553,P=0.000;OR:2.460,CI:1.7713.416,P=0.000)。结论广西高中/中职(16-20岁)年龄段人群戊肝抗体阳性率较低,存在戊肝爆发流行的风险,建议应对该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一个集中的、大规模的戊肝疫苗接种,必要时可考虑将戊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当中以提高人群对戊肝病毒的整体免疫水平。
刘希平,郭雯,刘慧琴[3](2015)在《“新农合”资金缘何频遭诈骗》文中研究指明国家新农合政策实施10多年来,大大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但多地频发新农合资金遭蚕食的事件,凸显了民生资金运行、监管的多重难题"这又是一些假发票,被我们戳穿了!"近日,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肖明月带领办案检察官,来到荷塘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回访该区新农合资金的发放情况。一进办公室,工作人员便向检察官们透露,他们最近在审核"新农合"资金报销发票时又发现了假发票。石峰区检察院的办案人员之所以要到荷塘区回访,这与不久前宣判的株洲市首例"新农合"资金诈骗案有
姜丹丹,黄天壬,李荣健,邓伟,黄志碧,余家华,利基林,张春燕[4](2013)在《2004~2005年广西艾滋病死亡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042005年广西艾滋病死亡水平、年龄分布特征以及艾滋病死亡对人口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西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方案,以广西9个市县为样本地区,收集20042005年艾滋病的死亡资料,分析艾滋病死亡率、死因构成及去艾滋病死因期望寿命等统计指标。结果广西艾滋病粗死亡率为0.36/10万,标化死亡率为0.39/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0.64/10万,标化死亡率为0.69/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0.05/10万,标化死亡率为0.05/10万。人口期望寿命为75.38岁,去艾滋病死因期望寿命为75.39岁。结论广西艾滋病感染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20042005年广西9个市县艾滋病死亡对人口期望寿命的影响并不显着,只能说明艾滋病感染处于早期阶段,防控工作依然形势严峻。建议加大对艾滋病的宣传力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进一步完善以青壮年为高危人群的监测体检体系,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而降低广西艾滋病死亡例数,减轻艾滋病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伤害。
李傅冬[5](2013)在《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可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信息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别。帮助公共卫生现场处置人员在暴发现场快速科学地识别疫情类别,为疫情处置争取先机,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为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对近些年浙江省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得出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病种作为本研究的疾病范围。通过查询历史疫情文献、法定传染病报告网络等方法收集这些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率等数据。应用贝叶斯分类算法建立分类模型,采用SAS软件完成程序编写。并用3起历史疫情的个案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25种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手足口病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93.55%,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1秒;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60.61%,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0秒;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88.73%,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3秒。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输入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指标,可计算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的概率,并按概率进行排序、输出判别列表,完成疾病分类判别。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较快的分类速度,且在可解释性、伸缩性和稳健性等方面表现较好,符合实际应用要求。
丁晓蕾[6](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李海,莫兆军,杨进业,谭毅,韦增良,周开姣,莫毅,董邕辉[7](2008)在《广西自治区2006-2007年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广西诺如病毒腹泻疫情的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广西诺如病毒腹泻疫情报告及个案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广西共报告9起(城市1起,农村地区8起)诺如病毒腹泻疫情,累计病例1 174例,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75例(6.39%),临床诊断病例1 099例(93.61%),无死亡病例。疫情暴发地点主要为农村地区的学校、监狱、自然村屯,农村病例数构成(86.20%)高于城市(13.80%)(P<0.01);病例时间分布有明显季节性,2006年病例时间分布与2007年分布不一致,2006年病例全部集中在9、10和12月,2007年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占总病例数的78.75%(452/574);病例年龄主要为1019岁(39.52%)和2029岁(28.88%),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比为2.19∶1,职业分布主要为在校学生和服刑人员。病例症状较轻,病程一般为23 d,具有自限性。可能的传播途径包括经水和食物、人传人接触传播等多途径传播。共采集81份病例和10份密切接触者急性期粪便标本,检出诺如病毒RNA阳性72份和5份,检出率分别为88.89%和50.00%。结论广西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多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发生,具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秋季和初夏季节。应加强疫情监测,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重点针对疫情好发地区,采取健康教育、加强饮用水卫生和饮食卫生等综合措施,减少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的发生。
钱序[8](2008)在《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及干预探索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妇女的生殖健康是90年代初以来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新的健康概念,并由于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大会和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及其后续行动而获得广泛的重视。对于生殖健康,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关注已婚人群或常住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城镇化趋势,未婚人群和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问题变得日益突出。1995-2002年中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研究的系统综述提示,对于既作为未婚人群又作为流动人口一部分的中国城市蓝领阶层的外来未婚女工,其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和行为的相关研究不多、现状不清、影响因素不明、保健服务边缘化、健康政策缺乏。据此,本研究试图基于健康行为的生态学理论研究城市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相关行为的多维影响因素,并基于行为改变的社会认知理论开展安全性行为的干预探索。本研究涉及的“外来人口”概念主要从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的角度提出,特指流入人口,不考虑在流入地居住时间的长短。研究目的在针对外来未婚女工的人群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基础上,以健康与社会的双重视角,描述上海和广东两地外来未婚女工中存在的生殖健康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生态学相关因素;探讨改善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干预方案和潜在效果;并提出适合于改善这一人群生殖健康状况的政策建议。研究内容1.了解外来未婚女工人群的特征,并与同类男性人群的特征作比较分析。外来未婚女工的特征因素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个人习惯、个人认知水平和技能、生殖健康相关行为特点、对不健康行为的态度、主要生殖健康问题、服务需求和服务利用情况。2.分析社会经济环境(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社区环境等)、物质环境(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理和生物因素)、成长环境、家庭与同伴关系、卫生服务等因素,从个人、家庭、组织、以及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研究外来未婚女工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相关因素。3.建立外来未婚女工性行为和避孕行为的生态学相关因素的统计模型。4.设计并评价基于工作场所的人群综合干预方案及其实施的可行性评价。5.提出适合于改善目标人群生殖健康状况的干预策略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1.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现状及行为的生态学因素研究:采用流行性病现况调查设计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非随机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共调查上海和广东两个生殖健康示范区的制造业、餐饮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外来未婚女工1293人,其中上海601人、广东692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外来未婚女工生婚前性行为和避孕行为的生态学相关因素并拟合模型。采用Framework approach的五步法分析外来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资料。2.干预试点采用准试验设计,即设有对照组的干预前后研究设计。主要目标在于评价综合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同时,探索性的评价干预措施对研究对象与避孕相关的个人行为能力和目标行为的可能变化。在通过焦点组访谈了解研究地点外来未婚女工的需求和通过知情人访谈了解干预实施的可能途径之后,针对基线调查揭示的有关影响因素,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有关概念,制定了一套基于工作场所的促进外来未婚女工使用避孕措施的综合干预方案,并选择基线调查所在的上海某私营企业实施半年的干预。主要结果1.外来未婚女工性与生殖健康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的问题外来未婚女工的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为20岁,首次性行为避孕率不到20%(同类男性为22.5%)。未避孕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避孕。性行为发生率女工为25.5%(同类男性为36.1%)。发生性行为时是否避孕的决定多数由双方共同决定(占64%),近6个月内外来未婚女工有性行为者使用过避孕方法的占55%,使用过紧急避孕的占31.4%,三次以上使用紧急避孕的占12.6%。外来未婚女工对生殖生理知识的知晓率绝大多数在50%以下,除易受孕期和怀孕表现外,女性的知晓率均不如男性,这种信息的不对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女性在性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81.1%的女工不知道月经周期内哪个阶段最容易怀孕,71.2%的女工不知道偶尔无保护的性行为会导致怀孕。女工中能正确说出三种及以上避孕药具及其正确使用方法的只有4.5%,听说过紧急避孕药且知道其正确使用方法的只有11.2%。知道避孕套可以预防性病的女工仅占28.2%,准确了解艾滋病三种传播途径的不足10%。还有不少人有错误的知识,如3.9%的女性错误的认为人工流产是一种避孕方法。2.外来未婚女工有未满足的性与生殖健康的需要和保健服务需求近半数的未婚外来女工有月经紊乱和痛经,自报两周生殖道感染可疑症状者女性较多,主要是阴道分泌物异常(>10%)和下腹痛(>20%)。有70-85%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对未婚青年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需求意愿最强烈的是正确的知识,其次是健康体检、医学咨询和常见男科和妇科疾病的诊疗服务。最希望接受的教育和服务方式是发放阅读材料,讲座、热线电话、面对面咨询、以及为未婚青年开设门诊也受到不少人(>40%)的欢迎,而生殖保健专家是他们最信任的教育实施者。3.城市外来未婚女工的生殖健康行为受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人层面、亲密关系者层面、工作环境和同伴、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生态学因素。可能的倾向因素有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对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和性行为是否需要避孕的态度;可能的促成因素有单独居住类型、商业服务业特定的工作环境、避孕服务的可得性、不同的流出地和流入地环境;可能的强化因素为有固定男朋友、与父母和同伴交流的程度和受工作单位教育者的影响等。其中,在个人层面是年龄较大、城镇户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月收入较高、单独居住类型、避孕知识得分较高、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或无所谓态度、对未婚先孕和性行为时采用避孕方法持无所谓态度与婚前性行为有关。在亲密关系者层面,与父母交流过性与生殖健康问题者婚前性行为较少;而有固定男友者婚前性行为较多。在工作环境和同伴层面,相对制造业而言,在餐饮业和商业服务业工作的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较多。此外,经常与同事之间交流生殖健康知识和话题和偶尔接受单位有关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与婚前性行为有关。在社会文化层面,身处不同的流入地环境可能影响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从分行业婚前性行为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在个人层面,影响制造餐饮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有关因素是城镇户口、单独居住类型、有较高避孕相关知识得分、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和无所谓态度、认为婚前性行为没必要用避孕措施;而影响商业服务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有关因素则增加了较大年龄、较低的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收入、对未婚先孕持无所谓态度,并发现唯一的保护因素是较高的生殖生理知识得分,生殖生理知识得分较高者婚前性行为较少。在亲密关系者层面,有固定男友是所有职业外来未婚女工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危险因素,但在制造餐饮业,与父母交流过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的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较少,而在商业服务业的外来未婚女工中,有严格的家教者的婚前性行为较少。在工作环境和同伴层面,避孕服务的可得性是影响制造和餐饮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相关因素;而在商业服务业外来未婚女工中,经常与同事交流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和话题及在单位偶尔接受性与生殖健康相关内容教育的人婚前性行为较多。在社会文化层面,影响制造和餐饮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因素是不同的流入地;而影响商业服务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因素则与流入地和流出地都有关。从不同行业分析出的不同的行为相关因素来看,在个人倾向因素作用的基础上,环境因素对婚前性行为的发生有促成和强化的作用。影响避孕行为的倾向因素有避孕套预防性病的知识、有说服男方使用避孕套否则不发生性行为的自我效能和首次性行为时使用了避孕方法的经历;促成因素为避孕服务的可得性;同伴的影响是可能的强化因素。在所有研究因素中,个体较高的学历、有严格的家庭管教、具较高的生殖生理知识水平和与父母交流过性与生殖健康问题作为保护因子可能会减少婚前性行为的发生。避孕套预防性病知识、说服男方使用避孕套否则不发生性行为、首次性行为采用避孕措施和可得的避孕服务可能会保护良好的避孕行为。4.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工作场所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干预是可接受的,但实施有难度工作场所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的行为干预在获得单位领导认可的前期下还是可以开展的,但在私营企业中进行的难度较大,主要困难有(1)外来未婚女工本身的流动和单位根据经济效益的随时裁员政策;(2)工作场所的支持条件包括厂医的人力和能力,实施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外来未婚女工隐私权的保护等;(3)适合于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需要的干预内容和适宜技术的选择;(4)外来未婚女工参与干预活动的兴趣和时间。干预研究表明,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方案是可接受的,并预示了潜在的效果,但其真实效果还需在更大样本的研究中获得证实。政策建议1.作为城市弱势人群的外来未婚女工的性行为和避孕行为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除了需要考虑个人、人际、工作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等因素外,情感因素在行为决策中的作用也应该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考虑。2.针对本研究所揭示的安全性行为的保护因素,让年轻人接受更长时间的学校教育、倡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持续提供生殖保健教育将有助于外来未婚女工减少婚前性行为。而持续的双重保护知识宣教、拒绝不安全性行为自我效能的培养和为外来未婚女工提供持续可得的避孕服务将有利于外来未婚女工更多地在性行为时采用避孕和双重保护措施。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系统和服务工作者应树立起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利用与未婚流动人口接触的每一次机会来提供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分类干预。3.计划生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是育龄人群生殖保健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未婚流动人口也应尽快纳入计划生育系统管理,通过社区、单位和服务机构多部门的合作机制,为未婚流动人口提供方便、可及、可接受的综合服务。4.社会管理应努力改变长期以户籍人口为对象的现象,把辖区内的所有居民都作为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包括未婚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中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服务除了政府要在政策和法律上予以保证,更需要家庭的教育和引导、社会各界在理念、舆论、经费、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应大力发展与青春健康相关的非政府组织,以求得他们在教育与服务项目实施过程的大力协助。
周丽波[9](2007)在《论村民自治的法律保障》文中认为村民自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正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基石。以往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从法学的视角特别是对村民自治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成果还不多。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许多棘手的法律问题而束手无策。本文就试从宪法学、法理学等法学视域去探求村民自治在中国民主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希图通过对现行关于村民自治法律、法规的缺陷的分析,利用法学的分析方法论述村民自治的法制精神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法律关系问题,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建构完善的村民自治法律保障体系,促进村民自治在法律的维度内有序发展。
梁军峰[10](2006)在《中国参与式民主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参与式民主,又称半直接民主,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民主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它强调在宏观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上引进更多的直接民主因素,扩大公民在国家事务和社会组织中的直接参与,即公共决策一部分由公民选举代表制定,一部分由公民自己直接参与制定。参与式民主的指导思想是“凡生活受到某项决策影响的人,就应该参与那些决策的制订过程”。 本论文对西方国家的参与式民主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对西方参与式民主理论进行文本分析,与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在中国发展参与式民主的路径和策略。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参与式民主理论进行价值评析,阐明发展参与式民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对当前中国民主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特别是基层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西方参与式民主的理论述评。参与式民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主要有两个诱因:一是代议民主制面临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冲击,遭遇信任危机:二是以网络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公民更为广泛的民主参与提供了途径和工具。对参与式民主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重点介绍了马尔库塞的体制外参与理论、柯尔的“职能民主”理论、赫尔德的参与型民主模式、托夫勒的半直接民主理论、奈斯比特的共同参与民主制。最后对参与式民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总结,指出,参与式民主是“源于”西方的民主,而不是“属于”西方的民主,具有普适的价值。 第二章重点探讨参与式民主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契合性。民主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参与式民主理论,在对民主实质的理解,民主的范围,以及民主的实现形式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都有共同之处。民主观念的养成是民主化成功的关键。通过发展参与式民主,让广大民众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学习民主知识,掌握民主技能,并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培养成为具有权利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这对中国后发民主化模式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再者,发展参与式民主,扩大公民直接参与,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并不矛盾,是党的群众路线
二、罗城县首例AIDS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城县首例AIDS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艾滋病致孤儿童膳食营养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儿童营养状况调查 |
1.2.2 儿童膳食调查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儿童BMI比较 |
2.2 儿童膳食摄入状况 |
2.2.1 能量及营养素摄入达标情况 |
2.2.2 3组儿童各类食物每日摄入量 |
3 讨论 |
(2)广西高中及中职学校在校生血清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阳性率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及方法 |
1.1 对象 |
1.2 样本含量估算 |
1.3 质量控制 |
1.4 仪器设备 |
1.5 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
1.6 本次调查实施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样本量及代表性 |
2.2 全部学生的戊肝抗体检测结果 |
2.3 不同地区高中生戊肝抗体阳性率 |
2.4 不同民族高中生戊肝抗体阳性率 |
2.5 城市和乡镇学生anti-HEV IgG阳性率 |
2.6 男、女学生anti-HEV IgG阳性率 |
2.7 戊肝感染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8 戊肝感染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2004~2005年广西艾滋病死亡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艾滋病死亡概况 |
2.2 艾滋病死亡性别与年龄分布 |
2.3 2004~2005年广西居民期望寿命 |
2.4 2004~2005年广西居民去艾滋病死因期望寿命 |
2.5 艾滋病死亡对年龄别人口期望寿命的影响 |
3 讨论 |
(5)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次 |
1 引言 |
1.1 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 |
1.2 浙江省各类传染病防制现状 |
1.3 浙江省传染病辅助分类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确定疾病范围 |
2.2 分类模型设计 |
2.3 数据收集、存储、整理 |
2.4 模型程序编写 |
2.5 模型验证 |
2.6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总结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疾病类别 |
3.2 文献数据收集结果 |
3.3 模型验证结果 |
4 讨论 |
4.1 模型性能 |
4.2 贝叶斯分类算法在本研究中应用的优点 |
4.3 相关问题的说明 |
4.4 本研究创新点 |
4.5 今后研究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变量名表 |
附录二 SAS程序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7)广西自治区2006-2007年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调查方法 |
1.4 实验室检测方法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2 地区分布 |
2.3 时间分布 |
2.4 人群分布 |
2.5 病例临床表现 |
2.6 实验室检测 |
2.7 流行因素分析 |
3 讨论 |
(8)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及干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研究设计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假设与构思框架 |
三、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
四、研究设计 |
第二部分:上海某私营企业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现况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现状及相关行为的生态学因素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假设和构思框架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 |
五、现场实施框架 |
六、调查方法和样本量 |
七.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八.伦理学审查 |
九、研究结果 |
十、讨论和建议 |
第四部分:基于工作场所的促进外来未婚女工使用避孕方法的综合干预探索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部分:全文总结 |
一、流动人口的调查方法学 |
二、城市外来未婚女工的生殖健康现状 |
三、城市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 |
四、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工作场所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干预的可行性 |
五、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综述一 |
综述二 |
综述三 |
调查表及知情同意书 |
已发表的论着 |
(9)论村民自治的法律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民主与宪政视野下的村民自治 |
第一节 村民自治的涵义 |
第二节 村民自治的产生 |
第三节 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
第四节 村民自治与宪政的关系 |
第五节 村民自治在我国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意义 |
第二章 村民自治的法制精神与法律诉求 |
第一节 村民自治的法制精神 |
第二节 村民自治的法律诉求 |
第三章 村民自治的法律保障 |
第一节 法律保障的涵义 |
第二节 法律保障的内容 |
第三节 法律保障的必要性 |
第四章 村民自治法律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第一节 村民自治的法律保障的现状 |
一、立法现状 |
二、司法现状 |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村民自治法律保障体系的对策与构想 |
一、立法完善 |
(一) 村民自治的宪法完善 |
(二) 制定村民自治的基本法,建构完整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 |
(三) 《村民会员会组织法》的完善 |
(四) 建立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 |
二、司法完善 |
(一) 民事诉讼救济 |
(二) 行政诉讼救济 |
(三) 刑事诉讼救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参与式民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分析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参与式民主的理论述评 |
一、参与式民主的缘起 |
(一) 代议制民主的危机 |
(二)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
二、参与式民主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
(一) 马尔库塞的体制外参与理论 |
(二) 柯尔的“职能民主”理论 |
(三) 赫尔德的参与型民主模式 |
(四) 托夫勒的半直接民主理论 |
(五) 奈斯比特的共同参与民主制 |
三、对参与式民主的理解和审视 |
(一) 什么是参与式民主 |
(二) 参与式民主的价值评析 |
第二章 参与式民主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契合 |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概要 |
(一) 政治发展的涵义 |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 |
(三) 民主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 |
二、参与式民主适合中国政治发展 |
(一) 参与式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 |
(二) 参与式民主与中国后发民主化模式 |
(三) 参与式民主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 |
(四) 参与式民主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
第三章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公民参与 |
一、公民参与的主体状况 |
(一) 普通工人 |
(二) 普通农民 |
(三) 知识分子 |
(四) 青年学生 |
(五) 私营企业主 |
二、公民参与的动力机制 |
(一) 对公民参与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 |
(二) 当前中国公民参与的动机分析 |
三、公民参与的模式分析 |
(一) 历史前提:计划体制下的公民参与模式 |
(二) 现状分析:转型期公民参与模式的转换 |
第四章 中国特色参与式民主的发展路径 |
一、宏观政治层面的公民参与 |
(一) 坚持和完善代议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二) 建立社会重大决策事项的公民听证制度 |
(三) 建立反映社情民意的公民意见征集制度 |
(四) 推行政务公开,实现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良性互动 |
二、基层民主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
(一) “四个民主”整体推进,提高村民自治的民主化程度 |
(二) 依法发展城市居民自治,促进社区公民政治参与 |
(三) 保障职工的民主参与权利,推进企业民主管理 |
(四) 建立群众监督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的信任投票制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罗城县首例AIDS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艾滋病致孤儿童膳食营养状况[J]. 阿斯木古丽·克力木,阿迪拉·阿不来提,努尔妮赛姆·塔什,张羽珊,阿比达·阿不来提. 中国学校卫生, 2021(11)
- [2]广西高中及中职学校在校生血清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阳性率抽样调查[D]. 黄斯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3]“新农合”资金缘何频遭诈骗[J]. 刘希平,郭雯,刘慧琴.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5(09)
- [4]2004~2005年广西艾滋病死亡回顾性分析[J]. 姜丹丹,黄天壬,李荣健,邓伟,黄志碧,余家华,利基林,张春燕. 应用预防医学, 2013(06)
- [5]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D]. 李傅冬. 浙江大学, 2013(03)
- [6]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7]广西自治区2006-2007年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特征分析[J]. 李海,莫兆军,杨进业,谭毅,韦增良,周开姣,莫毅,董邕辉. 华南预防医学, 2008(05)
- [8]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及干预探索研究[D]. 钱序. 复旦大学, 2008(03)
- [9]论村民自治的法律保障[D]. 周丽波. 黑龙江大学, 2007(02)
- [10]中国参与式民主发展研究[D]. 梁军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