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政府带来了什么

互联网给政府带来了什么

一、网络给政府带来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琪[1](2021)在《政治系统论视角下网络民意表达与政府回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彩[2](2020)在《基于政务微信建设的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政务平台一体化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两微一端”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政务微信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是帮助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良好渠道。本文在阅读和借鉴西方和国内研究成果以后,开展对于政务微信建设下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一是政府公信力和政务微信的理论内涵是什么?政务微信是如何开始被运用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二是政务微信对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提升和阻滞作用是什么?三是政务微信是如何提升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的研究调查工作:一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正确理解政务微信和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内涵以及它们各自的研究进程。二是评估政务微信与政府公信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了解其相互的促进作用。三是通过湖南省各地级市一段时间内的政务微信调研数据分析政务微信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对政府公信力的阻滞作用是什么?四是基于政务微信建设现状提出新媒体时代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新路径,并为进一步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添砖加瓦。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在于,本文运用了线上调研的方式,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同时提出要通过完善政务微信标准化建设、明确政务微信功能定位、创新政务微信传播内容和形式、加强政务微信建设主体能力四个方面来推动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为丰富政务微信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研究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吴璇[3](2020)在《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中公众参与行为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层面“补短板稳投资”政策不断向纵深推进,全国各级及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出台相应政策,推动大型公共投资项目落地实施。在大型公共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决策尤为重要,甚至决定着项目的成败。投资决策过程中实现公众的有效、合理、广泛参与,不仅是保证项目决策科学性与合理性,也是注重与实现公众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然而,我国目前的大型公共投资项目主要依靠政府决策,现有的决策机制往往存在多元主体参与不足、主体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博弈论研究方法,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首先构建了公众参与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整体系统框架,描绘出影响公众参与行为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其次建立了政府激励公众参与决策微观行为演化机理模型,模拟出政府、公众、企业三方利益主体博弈状态;最后引入网络治理理论,通过总结系统演化规律与公众参与影响因素,设计公众参与网络化激励机制,并结合案例分析为激励公众参与行为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研究结论显示:(1)运用系统理论对公众参与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进行系统界定与分析,建立公众参与系统框架;利用博弈理论从政府激励的角度探究了政府、公众及企业的关系,构建了各主体之间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对公众参与决策行为进行宏微观系统分析。(2)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政府、公众、企业、第三方组织通过公众参与广度、公众参与深度、公众参与效度的协同作用下对公众参与决策有效性造成影响,公众参与行为不是单一的决策行为,而与多方利益主体、多重影响因素有关。(3)探究政府、公众、企业三方演化稳定策略,推导出9个有效局部均衡点,对其进行策略突变仿真分析发现演化轨迹最终都处于D4=(0,1,1)-1状态,印证三方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三方博弈群体最后将达成“不激励、参与、努力”稳定状态。(4)演化系统仿真分析发现,在决策工作初期政府通过采取激励策略可以取得很好的公众参与效果,企业的努力行为也有利于公众更快的进入参与稳定状态,政府的激励成本、公众参与的收益、企业不努力的惩罚力度是影响各主体策略选择的最重要因素。(5)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具有群体性多元参与主体网络特征,社会网络能在公众参与决策中起到信息、资源和关系载体的重要作用,网络治理理论可用于解决公众参与问题,帮助构建公众参与网络化激励机制。本文丰富了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公众参与问题相关理论,对激励公众参与公共项目活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旨在改善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公众参与现状,促进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进程。

段月岚[4](2021)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政府数据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张华[5](2020)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文中指出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来看,影响国家治理优良性和有效性的众多因素当中,科学技术总会占有一席之地,历史上历次的重大技术变革都或多或少会对各国国家治理的理念、价值、制度、方式等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当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对国家治理的变革性作用逐渐开始受到全球性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大国,我国陆续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和顶层设计,突出了人工智能对提升国家治理优良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充分说明,加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同国家治理的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中,中国政府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采用和适应性改革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为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总结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社会试验场”。面对百年来未有之历史机遇,摆在中国公共管理者面前的是必须从现实的真实世界出发,进行理论提炼和话语创新,充分汲取中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营养,推动人工智能时代政府形态的构建,并探索出与之相适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将视角聚焦至政府治理中的人工智能应用问题,试图对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理论和实践议题展开分析,以求为加速人工智能同政府治理的融合进程提供助益,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转型。全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指出探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迎合了时代变迁的整体境域,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所必然面临的焦点议题;进一步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论证命题的合理性,阐明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意义内嵌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之中,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意义和革命性潜质,从技术自身的生产力本质和赋能“政府—社会”关系的价值维度论证命题的可行性,人工智能将会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工具、机制、方式和结构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认识更新、技术治理、制度跟进和机制创新四个维度探讨了政府如何实现善用人工智能的行动策略。通过上述研究,研究概括了三个关键性的结论:一是人工智能将成为政府新一轮历史变革的关键力量。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精准算法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数据出现井喷式爆发,使人工智能逐渐获得了与人类相匹敌的“智识”,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和替代人类行为的能力,引发了政府治理新一轮的历史性变革。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会更加深入广泛地嵌入政府治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不仅会引发政府治理技术层面的变革,同时还会给传统政府治理的技术体系、价值目标、伦理结构乃至思维理念带来重要影响。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这种影响,相关部门必须积极研判和主动应对,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审慎对之,正视其给政府治理所带来的影响。二是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内在的技术逻辑。从技术的种属来看,人工智能被视为是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虽然被贴上传统信息技术的标签,但是其对人类政府运行的冲击和影响仍然遵循着自身独特的技术逻辑,在探究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技术逻辑时必须兼顾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在发展逻辑和治理结构影响两个层面。从技术的内在发展逻辑层面看,决定人工智能独特属性的是三大核心要素:数据、计算资源和算法,可概括为数据和算法两种驱动逻辑;从技术治理的结构影响层面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结构化影响是区别于互联网、大数据所解决的信息“连接”和“数据”问题,汲取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精髓,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彼此交互、高度融合的整体生态,解决的是信息社会网络相互连接端对大数据内容主体的智能化处理问题。三是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以“善智”实现“善治”的逻辑进路。为回应人工智能技术“向善”与“为恶”的双重属性,全文所引入和进一步阐释的“善智”概念,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为发挥人工智能之于政府治理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上可能进路。从“善智”和“善治”的关系出发,阐发了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之间何以遵循着以“善智”实现“善治”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以“善智”实现“善治”的有效路径。当然,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嵌入政府治理的过程仍然处于一种“进行时”状态,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出现,几乎可以断定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其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势必会更为深刻和广泛,其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和复杂。围绕研究的核心议题,全文主要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的社会属性以及由数据、算法和算力驱动的技术属性出发,将其从传统信息技术的种属中抽离出来,视其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形态(智能技术)加以考量,并以此为切入探讨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可能的颠覆性影响;与大多数研究将其置于传统信息技术框架下展开所不同的是这样做有利于聚焦人工智能独特的技术属性(由数据、算力和算法共同驱动),由此揭示出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数据驱动、算法支配和智能融合的技术逻辑。第二,针对人工智能“向善”与“为恶”双重面相所带来的争论,引入“善智”的概念,并从“价值—技术—应用”复合分析框架对其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以此超越人工智能技术乐观与悲观的对立之争,为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描绘一种最佳状态,并以“善智”与“善治”的关系为切入点,尝试在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之间找到联结点,为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与谋求良政善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赵精云[6](2020)在《政务新媒体视域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不断地发展与成熟,政府部门对政务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升。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给政府公信力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如何利用政务新媒体提升治理能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这是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充分结合政务新媒体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当下政务新媒体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政府部门更好地利用政务新媒体提升政府公信力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梳理、总结的基础上,以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新公共服务理论、社会契约论以及“把关人”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第一章厘清了新媒体、政务新媒体和政府公信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阐明了政务新媒体和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关联性。第二章引入实例,从塑造政府形象、促进政务公开、加强政民互动、提供政务服务、应对舆论危机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政务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作用。第三章在充分收集、整理我国政务新媒体的实践经验和案例的基础上,结合笔者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全面揭示了当前政务新媒体视域下政府公信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舆情应对能力不足、信息发布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政民互动质量不高、公众参与混乱无序等。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政府行政理念落后、运营人员新媒体素养不高、政务新媒体平台功能定位不清晰、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几个方面。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从全面优化行政理念以提升政务新媒体运用能力、加强政务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精准平台定位打造政务新媒体矩阵、健全政务新媒体法律法规与相关机制四个方面着手,为有效利用政务新媒体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连嘉豪[7](2020)在《网络时代政府经济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推动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经济中发生的一些变化值得我们关注。智能技术的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人们日常交流所依赖的社交渠道日益便利,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平台涌现出来。在此基础上,社会中衍生出直播经济、“代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公共服务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许多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导致公共服务与市场不相容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些过去由政府提供的服务,现在具有商业价值,政府可逐步退出。大数据技术给政府履行经济职能提供了技术支持,政府经济调节有了更多数据支撑,市场监管也更加及时有效。互联网聚合了产品和服务质量信息,很大程度解决了经济人决策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经济主体收集市场信息的行为,以及依据信息做出经济决策的选择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当能够明确了解其他经济主体的选择行为时,“随大流”就可能成为主流选择。一些商家在注意到经济人决策方式的变化后,通过刷单炒信、提升搜索排名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扰乱了市场秩序。针对互联网平台上出现的各种纠纷和问题,平台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以竞争主体和市场规制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局部市场的治理,承担了部分公共治理的功能。网络时代经济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改变了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内外部环境,引起广泛的资源重组和聚合,给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带来机遇和挑战,使政府不能再完全依照传统经济学理论来履行经济职能。这就要求理论经济学界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认识要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不断演进的,它会随市场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遵循这个理念的情况下,本文先对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演变进行了回顾,然后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对网络时代政府履行经济职能需要应对的重要变化和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以跨学科的视角对政府经济职能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网络时代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目标是改进信息供给、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应综合运用助推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本文明确了网络时代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目标和手段,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希望能为政府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帮助。

李鹏[8](2020)在《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文中提出政府信用问题蕴涵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经典理论之中,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近年来理论界给予高度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政府信用弱化会带来政府执政合法性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高、社会秩序失调以及民主发展受阻等一系列消极影响。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政府信用弱化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政府行政中的普遍难题。因此,不断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有效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信用正面临着弱化风险积聚的挑战,政府失信的问题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政府行政中都一定程度的存在着。因此,加强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制度信用是政府信用的基本形态,影响制度信用生成的价值正当性、制度绩效达成与制度有效运行三个因素构成了解读政府信用影响因素的基本框架,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政府信用影响因素由价值因素、绩效因素与制度运行因素构成。价值因素主要包括行政价值的公正性、权力行使的公共利益性以及行政程序的民主参与性;绩效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经济绩效与制度绩效;制度运行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法治行政、政府责任行政、政府公开行政以及公共政策执行。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本文得出,价值因素、绩效因素与制度运行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均具有积极影响与较强的解释力,与此同时,实证研究的结论也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政府信用的影响力存在差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信用呈现出总体水平较高且稳定,但存在“央高地低”的结构性问题这一现状,政府失信集中表现在行政价值缺失、政府绩效供给不足以及制度运行有效性不足三个方面。因此,基于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现状与失信问题的梳理与回应,从新时代政府信用建设的制度情境、社会情境、文化情境以及媒介情境出发,本文将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基本路径设定在行政价值、政府绩效与制度运行三个维度之中,并力图通过行政价值有效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与制度有效运行来构建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路径体系。

张倬源[9](2020)在《新媒体环境中地方政府传播形象的传播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媒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由微博微信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构建出一个发达信息化的网络社会。随着移动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同时响应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工作中提出的“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的举措,互联网传播以及短视频形式作为政府形象传播的新路径,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介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时候,也对政府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传统的政治生活有重大的影响。政府的资源整合已经形成了必然的趋势,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公众零距离的参与到政府的日常工作中,从城市建设、政府决策到意见建议的提出,新媒体为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打造了新的环境,也让这段关系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新媒体的普及为民众的发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危机事件中,越来越多的民声被听到,更多的建议被采纳。这样的变化让如今的政府形象和从前不再一样,政府的公信力也有了新的高度。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政务媒介的运营的要求更加的严格,更多的问题被暴露出来,这些都为更好的的打造政府形象带来了有利的基础和依据。本论文以新媒体环境中的地方政府为分析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数据对比、文献参考等方法主要对三个地方政府的政务媒介的成果做出分析。从留言、互动频率、发布内容来反向看出政府传播形象是否深入受众心中。同时对于当下地方政府对于政府传播形象的塑造暴露出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策略有了简单的陈述,为地方政府更好的在新媒体时代打造自身形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晶[10](2020)在《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演进,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乃至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然而,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诱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政策行为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使政府的各项工作面临新的环境。面对如此情境,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所谓政府网络公关,是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服务职能,将网络沟通传播方式引入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收集和传播信息,与公众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以争取公众的信任、支持与合作,从而实现政府公共关系目标,塑造与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公关理念与行为。政府网络公关不仅涉及网络信息技术,而且涉及了一种以网络媒介为手段的崭新政府治理模式,其实质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借助网络媒介进行双向互动与沟通,建立一种互利互信的理想公共关系状态。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始于1999年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后开始“三网一库”工程建设,即大力推进政府办公业务网、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了网络化、协同化办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快速发展。自2011年起,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又纷纷开设政务微博,将其作为获取社情民意、公开政务信息、推行网络问政、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平台。近几年,以政务APP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快速成长起来,与政务微博一起成为政府网络公关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沟通媒介,其巨大的媒介优势和信息沟通效果,使政府网络公关展现出新的形态、新的活力。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如今正朝着一个以公众为中心、政府网络公关媒介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迈进。但是,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是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公众,所涉及的事务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谣言、舆论压力、信息安全等问题对政府网络公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借助新兴网络媒介的优势,利用有效的公关手段,制定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网络公关策略,使其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现阶段政府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以职能为主线分析我国政府网络公关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当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实际状况,帮助我们探寻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策略。政府网络公关具有政府形象塑造、公共危机治理、公共政策传播和信息服务等四项基本职能。政府网络公关的首要职能是政府形象塑造,其能够借助多元化网络公关媒介的优势,帮助政府树立沟通型、互动型、创新型等良好的政府形象。不过,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需要不断提升政府自身能力与素质,强化对公众的正确引导,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和应用,从而使政府网络公关的政府形象塑造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其次,公共危机治理是当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政府网络公关的重要职能。政府网络公关在帮助政府获取准确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修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政府网络公关意识和专门网络公关部门的欠缺,政府与公众间出现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通过强化政府的网络危机意识、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治理效能。再次,政府网络公关重新定义了公共政策的传播模式,畅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信息沟通渠道,有利于政策传播优化和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然而,公共政策传播的封闭性、公共政策传播反馈渠道受阻,以及公共政策传播的舆论场分离,严重阻碍了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的实现。为此,应借助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创新公共政策传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实现公共政策传播的优化。最后,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有显着的正向效应,让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让政府信息服务的效能大幅提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政府在线信息服务能力不足、公众对信息服务参与度不高、政府信息服务不平衡以及政府与公众沟通不深入等问题。为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通过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提升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升级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来让尽可能多的公众享受到优质的政府信息服务。中国已经迈进了新时代,明确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也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双向-主动-引导”是未来的发现方向,其既强调了政府网络公关在主客体间信息沟通的互动性,又能明确公关态度上的主动性,还体现了公关手段上的引导性,是未来政府网络公关模式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给政府带来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给政府带来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政务微信建设的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政府公信力与政务微信基础理论阐述
    2.1 政府公信力的基础理论
        2.1.1 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
        2.1.2 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2.2 政务微信的基础理论
        2.2.1 政务微信的发展起源
        2.2.2 政务微信的基本内涵
        2.2.3 政务微信的功能定位
    2.3 新媒体时代政务微信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关系
        2.3.1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是政务微信推广应用的重要舞台
        2.3.2 政务微信是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彰显的重要承载平台
第3章 基于政务微信的政府公信力建设困境
    3.1 政务微信建设困境—基于湖南省政务微信的案例研究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分析
        3.1.4 研究结论
    3.2 政务微信自身建设困境对于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阻滞效应
        3.2.1 政务微信标准建设不规范阻滞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3.2.2 政务微信功能定位不清晰阻滞公众信息收集的准确性
        3.2.3 政务微信内容形式不到位阻滞政民互动沟通的有效性
        3.2.4 政务微信建设主体能力不足阻滞政民互动联系的积极性
第4章 以政务微信建设助推政府公信力提升
    4.1 以标准化建设助推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有效性
        4.1.1 加强内容建设
        4.1.2 规范运营管理
        4.1.3 完善权责机制
    4.2 以清晰的功能定位助推公众信息收集的针对性、及时性
        4.2.1 强化发布功能,推进政务公开
        4.2.2 突出互动功能,助推信息收集
        4.2.3 维护办事功能,完善栏目运营
    4.3 以内容形式的创新助推政民互动的丰富性、持续性
        4.3.1 加强政策内容推送和解读
        4.3.2 保证内容发布及时和严谨
        4.3.3 注重互动形式和内容创新
    4.4 以能力建设的提升助推政民互动的认同性、参与性
        4.4.1 促进多方媒体资源整合,提升政务微信影响力
        4.4.2 强化政府人员媒体能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4.4.3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问政,营造良好的政民关系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中公众参与行为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参数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大型公共项目
        1.2.2 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
        1.2.3 公众参与
    1.3 文献综述
        1.3.1 公共项目投资决策研究
        1.3.2 公众参与研究
        1.3.3 激励机制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公众参与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影响系统分析
    2.1 系统动力学理论
    2.2 公众参与决策系统组成
        2.2.1 公众参与决策系统内涵
        2.2.2 利益主体分析
        2.2.3 利益主体影响因素分析
        2.2.4 参与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2.3 公众参与决策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2.3.1 政府子系统
        2.3.2 公众子系统
        2.3.3 企业子系统
        2.3.4 第三方组织子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众参与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激励演化分析
    3.1 演化博弈理论
    3.2 公众参与行为主体博弈分析
        3.2.1 博弈主体的利益分析
        3.2.2 三方博弈焦点分析
    3.3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3.3.1 模型的基本假设
        3.3.2 支付收益矩阵建立
    3.4 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3.4.1 演化博弈模型求解
        3.4.2 演化博弈模型局部均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众参与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激励演化博弈模型系统动力学仿真
    4.1 系统演化模型构建
    4.2 模型有效性的检验
        4.2.1 模型的检测
        4.2.2 积分误差的检测
        4.2.3 敏感性测试
    4.3 模型仿真均衡解分析
        4.3.1 纯策略仿真分析
        4.3.2 混合策略仿真分析
    4.4 外生变量对策略选择的影响仿真分析
        4.4.1 政府策略选择影响因素
        4.4.2 公众策略选择影响因素
        4.4.3 企业策略选择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众参与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激励机制设计
    5.1 基于网络治理理论公众参与激励机制框架设计
        5.1.1 网络治理理论
        5.1.2 公众参与网络化激励机制框架设计
    5.2 公众参与网络化激励机制建立
        5.2.1 多元参与网络
        5.2.2 参与信息网络
        5.2.3 利益协调网络
        5.2.4 监管惩罚网络
    5.3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系统演化模型中系统动力学公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时代境遇之必然: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幕初启
        1.1.2 治理转型之诉求:面向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趋向
        1.1.3 研究问题之提出:如何善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
        1.1.4 研究意义之阐发:描绘人工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智治图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回顾
        1.2.2 国内研究回顾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知识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认识人工智能:一项正在“挑战人”的新兴技术
        2.1.2 政府治理模式:理念、结构和方式
    2.2 典型范式
        2.2.1 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和智慧治理的具体释义
        2.2.2 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和智慧治理的关系辨析
    2.3 理论源流
        2.3.1 汲取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想养分
        2.3.2 审视技术治理理论的合理面向
        2.3.3 数字治理理论催生的智慧政府
        2.3.4 现代系统管理理论的理论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理路
    3.1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内在逻辑
        3.1.1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内在关联
        3.1.2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客观基础
    3.2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技术逻辑
        3.2.1 以“数据”促“善治”的数据驱动逻辑
        3.2.2 以“算法”谋“善治”的算法主导逻辑
        3.2.3 从“链接”到“互嵌”的智能融合逻辑
    3.3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价值逻辑
        3.3.1 公平与公正——应确保公平公正对待所有人
        3.3.2 安全与隐私——应确保安全可靠、尊重隐私
        3.3.3 开放与包容——应实现开放参与、人人赋能
        3.3.4 透明与责任——应实现易于理解、透明负责
    3.4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目标逻辑
        3.4.1 由传统扩张型政府走向收缩型政府
        3.4.2 由传统封闭型政府走向开放型政府
        3.4.3 由传统粗放型政府走向精细化政府
        3.4.4 由传统电子化政府走向智能化政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运作机理
    4.1 技术与结构的互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结构
        4.1.1 技术的原始吸纳:治理绩效需求催生人工智能技术引入
        4.1.2 技术与组织互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政府组织形态变革
        4.1.3 政府的自我重塑:政府组织形态变革引致治理模式转型
    4.2 渗透·传导·扩散: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微观机制
        4.2.1 渗透:人工智能引致政府治理理念转变
        4.2.2 传导:人工智能带来政府治理结构调整
        4.2.3 扩散: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方式创新
    4.3 理念·结构·方式: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具体维度
        4.3.1 思维理念的更新:智慧治理成为政府治理的核心理念
        4.3.2 治理结构的重塑:多元协同成为政府治理的关系结构
        4.3.3 治理方式的转换:智能治理成为政府治理的行动特征
    4.4 以“善智”促善治: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实现进路
        4.4.1 “善智”引入之必要:人工智能“向善”与“为恶”的双重面相
        4.4.2 “善智”之多维解读:基于“价值—技术—应用”复合分析框架
        4.4.3 以“善智”实现善治: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关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实践审视
    5.1 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过程的客观挑战
        5.1.1 人工智能场景下公共行政的责任困境
        5.1.2 人工智能挑战公共管理者的传统角色
        5.1.3 人工智能对传统公共行政文化的挑战
    5.2 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过程的技术风险
        5.2.1 安全失序
        5.2.2 公平丧失
        5.2.3 隐私泄露
    5.3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典型案例
        5.3.1 智能化治理的中国场景:浙江、广东和上海实践
        5.3.2 智能化治理的世界经验:美国、“英国—欧盟”和韩国
        5.3.3 国内外智能化治理实践的实践反思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行动策略
    6.1 认识更新:提升对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的理性认知
        6.1.1 意识层面:重视人工智能对人类政府运行的影响
        6.1.2 知识层面:加强对人工智能相关理论的宣传讲解
        6.1.3 行为层面:打造善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组织内文化
    6.2 技术治理:构建确保人工智能向善的完备治理体系
        6.2.1 技术治理行动者的协同:优化人工智能治理的主体生态
        6.2.2 技术治理内容的全覆盖:聚焦人工智能治理的要素层次
        6.2.3 技术适用情景的精准化:开发面向政府场景的人工智能
    6.3 制度跟进:健全政府治理运用人工智能的制度规则
        6.3.1 完善面向智能行政场景的制度法规
        6.3.2 建立起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互通规则
        6.3.3 建构智能场景下技术责任应对体系
    6.4 机制创新:完善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的实践机制
        6.4.1 建立起人工智能的专业机构和领导体系
        6.4.2 建立起专业的人才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
        6.4.3 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应用科学评估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和展望
    7.1 研究结语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6)政务新媒体视域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社会契约论
        三、把关人理论
第一章 新媒体、政务新媒体与政府公信力的界定
    第一节 新媒体、政务新媒体的概念
        一、新媒体、政务新媒体的内涵
        二、政务新媒体的特性
    第二节 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二、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政务新媒体与政府公信力的关联
        一、政务新媒体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力工具
        二、提升政府公信力是政务新媒体的终极目标
        三、政务新媒体视域下政府公信力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政务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作用
    第一节 树立民主高效的政府形象
        一、以“亲民”形象消解“官民对立”
        二、以“高效”形象形塑现代政府
    第二节 推进全面透明的政务公开
        一、有利于政务公开的透明化
        二、有利于政务信息的通俗化
    第三节 形成平等直接的政民互动
        一、是政府了解民情、汇集民智的纽带
        二、是公民表达诉求、举报不法行为的有效途径
    第四节 提供便捷多元的政务服务
        一、有助于政务服务多元化
        二、有助于政府服务便捷化
    第五节 灵活迅捷地应对舆论危机
        一、迅速澄清网络谣言
        二、灵活应对舆论危机
第三章 政务新媒体视域下政府公信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政务新媒体视域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实证调查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实施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政务新媒体视域下政府公信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舆情应对能力不足
        二、信息发布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三、政民互动质量不高
        四、公众参与混乱无序
    第三节 政务新媒体视域下政府公信力提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行政理念落后
        二、运营人员新媒体素养不高
        三、政务新媒体平台功能定位不清晰
        四、政务新媒体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第四章 政务新媒体视域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
    第一节 全面优化行政理念以提升政务新媒体运用能力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政民互动质量
        二、加强民主治理理念,提升公众参与水平
        三、融入协同治理理念,强化政务新媒体效能
        四、转变传统维稳思想,提升舆情应对能力
    第二节 加强政务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规范与市场主体的合作
    第三节 精准平台定位打造政务新媒体矩阵
        一、精准把握平台特性,提升信息发布质量
        二、整合政务资源,打造政务新媒体矩阵
    第四节 健全政务新媒体法律法规与相关机制
        一、健全政务新媒体相关法律法规
        二、完善政务新媒体相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政务新媒体视域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调查问卷
致谢

(7)网络时代政府经济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政府经济职能界定的研究
        1.2.2 网络时代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跨学科研究法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政府经济职能的内涵
    2.2 马克思的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2.3 西方经济学的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2.3.1 重商主义的政府经济职能观
        2.3.2 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政府经济职能观
        2.3.3 凯恩斯主义的政府经济职能观
        2.3.4 新自由主义的政府经济职能观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网络时代政府履行经济职能需要应对的变化和问题
    3.1 网络时代的内涵
    3.2 网络时代政府履行经济职能需要应对的变化
        3.2.1 新的经济形式
        3.2.2 公共服务与市场不相容性质的变化
        3.2.3 经济人决策方式的变化
        3.2.4 互联网对质量信息的聚合
        3.2.5 互联网平台参与局部市场治理
        3.2.6 大数据为政府履职赋能
    3.3 网络时代政府履行经济职能需要应对的问题
        3.3.1 网络时代的竞争性垄断
        3.3.2 数据产业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问题
        3.3.3 产权的历史合法性问题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网络时代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目标
    4.1 改进信息供给
    4.2 维护市场秩序
    4.3 弥补市场失灵
        4.3.1 审慎监管垄断企业、禁止滥用垄断权力
        4.3.2 支持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4.3.3 增强经济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网络时代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手段
    5.1 助推手段
    5.2 经济手段
    5.3 法律手段
    5.4 本章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五、主要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阐释
    一、核心概念阐释
        (一)信用的内涵界定
        (二)政府信用的内涵界定
        (三)政府信用的特征
        (四)政府信用的变迁
        (五)政府失信的原因与影响
        (六)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二、理论基础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二)公共行政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新制度主义理论
    三、论文分析框架
        (一)现代社会政府信用的基本形态:制度信用
        (二)制度信用的影响因素:价值正当性、制度绩效达成与制度有效运行
第二章 政府信用的影响因素
    一、价值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价值诉求
        (二)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服务:政府信用生成价值诉求的公共性转向
        (三)价值因素的构成
    二、绩效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绩效基础
        (二)绩效因素的构成
        (三)绩效因素结构变化的历时态考查
    三、制度运行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制度运行保障
        (二)制度运行因素的构成
第三章 政府信用影响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价值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价值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二、绩效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绩效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制度运行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制度运行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价值、绩效与制度运行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比较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价值、绩效与制度运行因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五、实证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的现状审视
    一、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水平的总体状况
        (一)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总体水平:较高且稳定
        (二)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水平的结构性特征:“央高地低”
    二、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
        (一)行政价值缺失的表现
        (二)政府绩效供给不足的表现
        (三)制度运行有效性不足的表现
    三、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情境考察
        (一)制度情境
        (二)社会情境
        (三)文化情境
        (四)媒介情境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以行政价值实现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公平正义性
        (二)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公共利益性
        (三)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民主参与性
        (四)行政价值实现要提高行政伦理水平
    二、以政府绩效有效供给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加快效能政府建设
        (二)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强化社会绩效供给
        (三)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科学的政绩观与绩效评估体系
    三、以制度有效运行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以法治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二)以责任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以公开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四)以政策高效执行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五)以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新媒体环境中地方政府传播形象的传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相关理论概念
    (二)选题背景
    (三)选题意义
    (四)文献综述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与政府传播形象
    第一节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1)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2)信息传播量大,信息碎片化
        (3)没有时间限制,可以随时查看过去的消息
        (4)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媒体
    第二节 新媒体语境下政府传播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性
        (1)新媒体环境中政府传播形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2)新媒体环境中政府传播形象传播的重要性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形象塑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引发的政府传播形象传播的变化
    第一节 政府传播形象的新诠释
    第二节 传播主体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影响
    第四节 传播方式及受众的变化
第四章 城市政务新媒体中政府传播形象传播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政府传播形象的塑造
    第二节 不同城市政务新媒体中政府传播形象传播对比研究
        (1)吉林省的政务媒体
        (2)辽宁省的政务媒体
        (3)成都政务新媒体
    第三节 新型冠状肺炎期间,地方政府媒体的表现
    第四节 地方政府政务新媒体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1)发布信息的频率不够、内容质量不合格
        (2)运营懈怠,相关人才和资源投入不够
        (3)发展不平衡,服务意识尚需提高
        (4)受众数量低,传播力不足
第五章 地方政府通过新媒体提升政府传播形象的策略
    第一节 地方政府门户网站
        (1)界面美观、方便查找
        (2)内容要真实、即时,服务要全面、高效,沟通要及时、深入。
    第二节 地方政务新媒体
        (1)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对新媒体的认识
        (2)加强地方政府新媒体管理者的能力
        (3)建立健全阳光政务平台
        (4)加强与新媒体的良性互动
        (5)增强对新媒体的引导与规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政府网络公关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内涵解析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涵义
        二、政府网络公关的基本要素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特征
        四、政府网络公关的比较性优势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形式
        一、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公关
        二、电子邮件的针对性公关
        三、政府网络论坛的引导公关
        四、“两微一端”的“微时代”实时公关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职能
        一、政府形象塑造
        二、公共危机治理
        三、公共政策传播
        四、政府信息服务
    第四节 政府网络公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再造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
        三、分众传播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兴起的背景
        一、信息社会的来临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临的机遇
        一、政府网络公关基础夯实
        二、政府网络公关动力增强
        三、政府网络公关能力提升
        四、发达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三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挑战
        一、信息传播方式变革,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难度加大
        二、信息传播速度提升,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反应时间减少
        三、传受角色模糊,致使政府网络公关针对性不足
        四、把关人角色弱化,致使政府网络公关信息传播失真
    第四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历程
        一、政府网络公关之萌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
        二、政府网络公关之成长:“三网一库”工程”的建设
        三、政府网络公关之强化:“政务微博”的实时互动
        四、政府网络公关之新形态:新兴媒介的开发应用
第三章 政府形象塑造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信息社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政府形象与政府形象塑造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紧迫性
        三、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新导向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实效
        一、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积极作用
        二、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困境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一、提升政府自身素质与能力,夯实政府形象塑造的基础
        二、增进与公众的信息沟通,营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塑造环境
        三、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与应用,完善政府形象塑造机制
第四章 公共危机治理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信息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趋势
        一、要求政府第一时间争夺话语权
        二、要求信息沟通公开透明
        三、要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四、要求重视日常危机预警和处置预案的建设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于公共危机治理的突出作用
        一、沟通信息与引导舆论,塑造应对公共危机的良好环境
        二、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
        三、修复与优化政府形象,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应用于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意识狭隘、能力欠缺
        二、缺少专门的政府网络公关部门和统一的制度规划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信息沟通不畅
        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足制约政府网络公关
    第四节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网络公关的完善
        一、提升政府的网络公关能力
        二、培养合格的“网络公民”
        三、优化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第五章 公共政策传播优化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传播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公共政策传播的新态势
        三、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机理
        一、两者的建构理论相同
        二、两者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性能相同
        三、两者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策略
        一、以“共治共享”理念为引领,创新政策传播思维
        二、以人性化为原则,创新政策传播内容
        三、以多元化为方向,创新政策传播方式
        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政策传播媒介与手段
第六章 政府信息服务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
        一、政府信息与政府信息服务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政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三、目前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政府信息服务问题的成因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的正向效应
        一、实现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目标
        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的实现方式
        三、提升政府信息服务的整体效能
    第三节 基于政府网络公关考量的政府信息服务完善对策
        一、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
        二、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
        三、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
        四、提高公众参与政府信息服务的能力
结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趋势
    一、变单向为双向:强化政府与公众的网络互动
    二、变被动为主动:提升政府网络公关的主动性
    三、变牵制为引导:强化对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网络给政府带来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政治系统论视角下网络民意表达与政府回应研究[D]. 刘嘉琪. 燕山大学, 2021
  • [2]基于政务微信建设的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D]. 张彩. 湘潭大学, 2020(02)
  • [3]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中公众参与行为激励机制研究[D]. 吴璇. 广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政府数据治理研究[D]. 段月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D]. 王张华. 湘潭大学, 2020(10)
  • [6]政务新媒体视域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D]. 赵精云.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网络时代政府经济职能研究[D]. 连嘉豪. 吉林大学, 2020(08)
  • [8]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D]. 李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2)
  • [9]新媒体环境中地方政府传播形象的传播问题研究[D]. 张倬源.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D]. 李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互联网给政府带来了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