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乡土树种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

海南乡土树种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

一、海南乡土树种资源现状及其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路覃坦[1](2021)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近年来北京城市园林绿化具体实施工作总结,提出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选择的5点建议:高度重视本地种质资源,大力发展乡土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植物种类;关注群众诉求,积极治理杨柳飞絮,绿化工作重视植物文化和民风民俗;厉行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选择寿命长、耐粗放管理的植物种类;避免生态入侵,维护北京生态安全。

蔡开朗,麦志通,陈伟玉,韦茂山,洪文君[2](2021)在《7个阔叶树种在三亚荒坡地区造林的早期生长表现》文中研究表明应用生长监测法,比较研究了三亚荒坡地区7个阔叶树种的早期生长表现。结果表明,造林2a后,海南菜豆树(Radermachera hainanensis)、铁刀木(Senna siamea)、红花天料木(Homalium ceylanicum)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海南菜豆树和铁刀木的苗高净生长量较高,分别为1.95m和1.57m;油楠(Sindora glabra)和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的苗高净生长量较低;铁刀木上径率达96.67%,冠幅生长量最大,显着高于其它树种。聚类分析结果将7个树种划分为3类,成活率高和早期生长较快的海南菜豆树和铁刀木、红花天料木聚为一类,岭南山竹子、五月茶(Antidesma bunius)和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聚为一类,油楠早期生长最慢聚为一类。

巩赫欣[3](2020)在《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以Z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森林项目是在城市环境中构建以高大乔木为主体、模仿自然群落结构、具有地带性植被特征的森林景观。项目建设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理念,重在改善城市生态,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休憩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森林及其评价研究进展的总结,进而提出一套城市森林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案例的研究对该体系进行实践和验证。研究目的是为城市森林项目各项效益的发挥提供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和结论,从而直观准确地衡量城市森林项目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并为项目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评价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频度分析法以及数据的无量纲化法建立了城市森林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证评价研究部分,通过森林资源价值评估规范等文献资料,对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对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替代工程法和价值工程理论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风险矩阵法和专家赋值法对项目风险控制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对各项评价数据标准化处理,将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得出项目的综合评价值以及评价等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实证项目综合评价等级为I级,项目建设水平非常好,同时在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还有进一步优化空间。通过指标体系构建和综合评价分析,本研究可为城市森林工程项目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李雅娜[4](2020)在《南宁国际园博园园林植物多样性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园林园艺博览会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以及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绿地空间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园林城市建设及产业的发展,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南宁国际园博园内的园林植物资源及其绿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园区内的园林植物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资源特色以及应用方式,并对物种多样性以及物种使用偏好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1)物种组成方面,南宁国际园博园内植物种类丰富,本次调查共记录植物91科205属328种(含种下单位,下同)。其中,南宁国际园博园植物中以被子植物为主要构成成分,中型科和较大科植物,单种属和寡种属构成了南宁国际园博园园林植物的主体。(2)栽培植物区系方面,南宁国际园博园种子植物科、属的地理分布类型主要以热带分布类型为主,少部分属于温带分布类型,而且在南宁国际园博园中没有中国特有科和特有属植物的分布。(3)资源特色方面,灌木树种和草本植物是南宁国际园博园内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乔木树种和藤本植物。乔木树种中,观姿乔木和观叶乔木是主要成分。灌木树种中,观姿灌木和观花灌木是主要成分。草本植物中,观姿草本和观花草本是主要成分。藤本植物中,观花藤本和观叶藤本是主要成分。群落外貌以常绿树种和阔叶树种为主要成分,总体呈现常绿状态,且南宁国际园博园的植物群落外貌以阔叶林为主。(4)应用方式上,主要以列植、绿化、孤植、地被和花境为主,配有丛植、群植、花篱和绿篱等,同时加上少量的垂直绿化和色块种植。(5)物种多样性方面,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略大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北门区、半岛林地、玲珑岛和健康花园这4个区块的综合多样性较为相似,且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那遵河区、东门区和八尺江区这3个区块的综合多样性较为相似,且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6)物种使用偏好上,木本植物、乔木物种、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常绿树种、阔叶树种以及观叶观花植物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与之相对的草本植物、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落叶树种、针叶树种以及观果植物应用较少。本次研究可为园博园园林绿化部门以及其他公园开展园林绿化、园林景观配置以及精细化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张蓝予[5](2020)在《北京市平原造林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规划研究 ——以房山区绿宝石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的近郊游憩需求日益增长。在此形势下,平原造林工程的多元功能不断凸显,郊野公园作为平原造林工程功能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创造性地融合了人工林地发展与城市居民近郊游憩的需求,而且推动了平原造林工程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为此,展开北京市平原造林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规划研究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也是郊野公园发展的时代使然。本文采用查阅文献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立足将平原造林与郊野公园建设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讨了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选取国内外几个典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其设计亮点,归纳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进而对北京平原造林工程与郊野公园建设进行耦合关系分析,总结并提炼得出北京市平原造林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规划原则和要点,创新性地从城乡空间、功能布局、景观环境、文化空间和科普体系五个方面思考规划策略,为本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寻求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最后,本论文尝试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项目相联系,立足绿宝石郊野公园的资源禀赋,定位为平原造林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森林游憩目的地等多元主题,设计“一廊·一带·四区”的空间布局,并规划为文化生态展示区、滨水渔乐休闲区、田园康养体验区、美丽乡村示范区四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都包含有多个具有创意的项目节点。从交通体系、植物配置、土地利用、社区发展、标识系统等方面完善专项规划,构建完整并充满创意的绿宝石郊野公园规划设计体系。以期为我国郊野公园建设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韩婷婷[6](2019)在《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观光茶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一种类型,因其具有独特的茶叶文化内涵而被人们所推崇。我国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悠久的茶叶农耕文明与茶文化底蕴,对于发展观光茶园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就广西区内而言,苍梧县环境条件优越,茶叶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茶园观光旅游业,但目前苍梧县的观光茶园发展面临着景观单调、文化底蕴不足、体验项目缺乏创新、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失调等问题,降低了茶园对游人的吸引力。另外,就国内现有的文献报道研究而言,有关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的研究较少,关于苍梧县乃至广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的研究寥寥无几。基于此,展开对苍梧县观光茶园的调查研究对苍梧县甚至是广西观光茶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理论实践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对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展开研究,并将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1)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满意度不高。对苍梧县四个观光茶园进行实地调查,对园区的概况和各景观要素进行详细分析的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得出项目层指标的权重值依次为植物景观>水体景观>文化体验项目>建筑及小品景观>园路及广场景观>设施景观。指标层权重较大的指标排序为植物景观整体协调度、水环境质量、茶田外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评分法对苍梧县四个观光茶园进行景观满意度评分,结果显示满意度不高,四个茶园满意度等级排序依次为:苍松六堡茶厂生态茶园、八集山庄生态茶园、双贵生态茶园、天洪岭六堡生态茶园。(2)总结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建设值得借鉴的经验及不足。值得借鉴的经验有:改善生态环境、融入文化元素、保护历史遗迹。存在的不足有:景观单调、文化底蕴不足、体验项目缺乏创新、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失调。(3)针对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现状的不足探讨景观规划策略。提出整体性、生态性、特色性、体验性、文化性五大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场地解读、茶园景观提升、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活动参与性、完善基础设施、多产业融合发展、以人为本七大策略。(4)将探讨提出的策略运用到实践案例——天洪岭六堡生态茶园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对项目概况的了解及场地解读分析,针对目前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设计所存在的景观单调、文化底蕴不足、活动体验项目缺乏创新、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失调等问题,以打造一个景色优美、文化内涵深厚、体验活动丰富、配套设施完善的观光茶园为目标,布置“一心、两轴、五区、多点”的景观结构,通过提升茶园景观,促进茶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形成“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

魏玉晗[7](2018)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居民对游憩环境质量需求越来越迫切,由此来看,发展城郊型森林公园迫切的需要。城郊型森林公园是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郊型森林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各项绿地的延伸,对缓解城市区域内的绿地压力、对城市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休闲放松场所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维持了城市生态平衡。首先重点阐述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目的和意义,界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郊型森林公园和规划模式的概念。然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分析以及规划模式相关构建理论和规划模式构建原则下,归纳总结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郊型森林公园FEPT规划模式。FEPT规划模式是由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规划、环境辨识与保护、公园性质与总体布局、游客体验与基础保障四大模块组成,其中“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规划”包括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规划、质量评价与定级、植被与景观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等内容,“环境辨识与保护”包括PSMN分析的政策法规分析、社会经济分析、市场分析以、自然环境分析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环境容量、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等内容,“公园性质与总体布局”包括区位分析、性质定位、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景区景点规划等内容,“游客体验与基础保障”包括游客体验与客源市场分析、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基础与服务设施规划、生态旅游产品规划等内容。最后,通过在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规划中的实证研究发展FEPT规划模式能更好地分析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特点,发掘与辨识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与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性质定位、功能区划等奠定基础,并为城郊型森林公园科学性、完整性区划提供依据。

梁亮[8](2017)在《湛江市公园植物景观热带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湛江在推进热带园林城市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多个城市公园相继落成,各公园优秀的植物造景营造出湛江地区独特的热带滨海城市风光。本文选取湛江市公园典型的植物景观案例进行分析,探索造景特色,进一步丰富植物景观热带特色造景理论,为湛江地区植物造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以文献调研、实地考察、资料收集为基础,实地调研湛江市海滨公园、南国热带花园、绿塘河湿地公园等7个公园,记录常用造景植物,分析植物科属组成及其特色,对湛江公园热带特色植物景观进行分类,并选取其中优秀的景观案例进行分析,重点分析造景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手法等,总结湛江公园植物景观的热带特色。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湛江市公园常用的造景植物有183种,隶属69科148属,属热带分布的有48科112属,植物热带性明显。论文将湛江市公园植物热带特色景观分为热带雨林景观、热带湿地及堤岸植物景观、彩叶观花植物景观和棕榈类植物景观4大类,选取其中优秀造景案例进行分析。(2)针对公园热带雨林景观案例,分析应用频率较高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造景植物多选择榕树(Ficus microcarpa)、天桃木(Mangifera persiciforma)等树冠高大浓密的常绿乔木,花叶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Variegata’)、福建茶(Carmona microphylla)等耐阴性强的灌木以及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等喜湿耐阴的草本植物。配植方式以自然式为主,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层次多。榕树景观和附生植物景观在热带雨林景观造景中应用广泛。(3)针对公园热带湿地及堤岸植物景观案例,分析应用频率较高的乔木、灌木、湿生植物和红树林景观常用造景植物。造景植物多选择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王棕(Roystonea regia)等树形优美的乔木,美人蕉(Canna indica)等喜光耐湿的开花草本以及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睡莲(Nymphaea tetragona)等热带常见的湿生植物。配植方式以自然式为主,营造物种丰富的自然湿地植物群落景观。(4)针对公园彩叶观花植物景观案例,分析应用频率较高的彩叶观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彩叶草(Coleus scutellarioides)、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花叶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Variegata’)等彩叶类植物是湛江公园色彩景观的主要造景因素,凤凰木(Delonix regia)、红花羊蹄甲(Bauhinia×blakeana)、洋金凤(Caesalpinia pulcherrima)等观花类植物让公园色彩随着季相展现不同的变化。配植方式灵活多样,花坛、花境及群落配景皆有应用。(5)针对公园棕榈类植物景观案例,分析应用频率较高的棕榈类植物。常用的棕榈类植物有王棕、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等15种,造景手法丰富,广场树阵、景观林、行道树等皆有应用。椰子树列植、林植等造景手法能有效营造湛江的热带滨海城市特色。论文总结湛江公园植物景观热带特色,在植物选择上,湛江公园造景注重色彩植物、榕属植物及棕榈科植物的应用,造景植物热带地域性明显。在植物配置方面,湛江公园植物群落有自然式的配植方式、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以及疏密有致的空间效果等特点。最后,论文对湛江公园植物景观热带特色营造效果上差异进行了探讨,分析植物景观热带特色造景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提出了改善策略。

罗炘武[9](2016)在《海南2种乡土灌木的繁育技术及2种灌木在海防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海南岛木麻黄单一树种的海防林生态系统存在一些缺陷,为增加海防林的树种多样性,近年来已有木麻黄-其他乔木树种的人工混交林营造模式的探索。为增加海防林的垂直结构层次,充分利用海南岛海岸带的乡土灌木资源,尝试将露兜簕、苦郎树两种灌木引入木麻黄林,以期构建多层次、多树种的混交林型海防林,提高海防林的生态功能。本研究调查了海南岛海岸带乡土灌木露兜簕、苦郎树的资源分布状况,研究了两种灌木的育苗技术及两种灌木与木麻黄海防林混交种植的生长状况,取得以了下研究结果:1.对海南岛12个沿海市县滨海地带的乡土树木进行了调查,确定了乡土灌木露兜簕、苦郎树的分布地点和种群数量。发现苦郎树在79个调查点中的27个点有分布,以东部的文昌市滨海地带分布最多,露兜簕在所有的调查点均有分布。2.露兜簕的育苗技术研究发现,用种子发芽基质、浸种方式和浸种时间三个因素进行处理,露兜簕种子发芽起始时间以河沙-清水浸种-5天处理组合最早为52.0天。露兜簕种子的发芽率,以海沙-不浸种处理组合(57.78%)和河沙-清水浸种-5天处理组合(54.44%)较高。为提高露兜簕种子的发芽率,宜用海沙或河沙为育苗基质。露兜簕扦插育苗研究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ABT1、IBA和NAA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插条,以100mg·L-1NAA处理的露兜簕插条的扦插存活率最高。3.苦郎树扦插育苗研究中:对海南岛北部的海口市、西部的昌江县、东部的万宁市海岸带分布的苦郎树枝条用ABT1,IBA,NAA处理,分别扦插到红壤,河沙,红壤:河沙(等体积混合)的基质中,结果表明:红壤-昌江-100mg?L-1IBA(68.80%)处理的成活率最高,河沙-万宁-100mg?L-1 ABT1(27.33)处理的生根数最多。4.露兜簕和苦郎树两种灌木混交种植于木麻黄海防林中,样地在受到“威马逊”(2014年7月18日)、“海鸥”(2014年9月15日)2个台风袭击前,2种灌木均保持较高的存活率,露兜簕在95.56%以上,苦郎树在91.11%以上。台风对林地造成了严重干扰,露兜簕存活率最低降至48.89%,苦郎树最低至64.44%。两种灌木的株高、基径呈现一定程度的稳定增长。相关分析表明,2个灌木树种的存活率、株高、基径与光照强度、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5.混交种植在木麻黄林地中的露兜簕、苦郎树树种间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差异较大,同一树种不同施肥处理组间的Pn、Cond、Ci、Tr日变化均有一定差异。露兜簕Pn日变化在冬季呈现为“单峰”曲线,春夏秋季呈现为“双峰”趋势,有光合“午休”现象;苦郎树Pn日变化在冬季时呈现倒“V”型,春夏秋季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无光合“午休”现象;两种灌木的Pn、Cond、Ci、Tr的日变化趋势不一致,但同种植物各处理施肥处理组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不同季节间的光合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发现露兜簕、苦郎树的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有一定的相关性。

梁瑞龙,蒋虎,苏树祥,李立杰,李娟,林建勇[10](2014)在《广西南部低山区乡土阔叶树种造林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丰富造林树种,在广西南部低山区进行了17个树种造林试验,通过3年试验,结果表明:除马蹄荷(Exbucklandia populnea)、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明显不适应外,其它15个树种生长表现较好。综合排序,以桉树(Eucalyptus spp.)生长最好,其次是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任豆(Zenia insignis)、大叶栎(Castanopsis fissa)、灰木莲(Magnoliaceae glanc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海南菜豆树(Radermachera hainanens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秋风(Bischofia javanica)、木荷(Schima superb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糖胶树、马蹄荷。广西南部低山区,发展乡土阔叶树种,可优先选择光皮桦、顶果木、西南桦、任豆、大叶栎、米老排、海南菜豆树、枫香及木荷。灰木莲、山白兰2个外来阔叶树种在本次试验中表现较好生长速度,尤其山白兰表现为中龄林生长快、树体高大,可选择肥沃立地规模发展。桉树具有生长快,成材快,造林成活率高,生长速度远大于其它所有树种。

二、海南乡土树种资源现状及其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乡土树种资源现状及其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度挖掘本地种质资源,大力发展乡土种
2 因地制宜,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植物种类
    2.1 道路植物种类选择
    2.2 滨水地段植物选择
    2.3 庭园植物选择
3 根据实践经验安排绿化工作
    3.1 减少杨柳飞絮
    3.2 考虑传统文化习俗
4 降低养护成本,厉行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5 严防生态入侵,守护首都生态安全
6 结语

(2)7个阔叶树种在三亚荒坡地区造林的早期生长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造林及抚育措施
    2.3 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造林树种的成活率比较
    3.2 造林树种的生长量比较
        3.2.1 树高净生长量
        3.2.2 胸径年生长量
        3.2.3 冠幅生长量
    3.3 造林树种聚类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3)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以Z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内外城市森林评价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国内外城市森林评价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森林的内涵
        2.1.2 城市森林与林业用地的区别和联系
        2.1.3 城市森林与普通城市绿地的区别和联系
        2.1.4 工程项目评价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模糊评价法
        2.2.3 替代工程法
        2.2.4 条件价值评估法
        2.2.5 价值工程理论方法
        2.2.6 风险矩阵评估法
第三章 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
    3.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3.3.1 确立指标的思路
        3.3.2 指标的初步筛选
        3.3.3 指标的最终确定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建立
        3.4.2 指标权重的计算
        3.4.3 指标值的计算
        3.4.4 综合评价标准
第四章 Z城市森林项目概况与方案
    4.1 项目概况
        4.1.1 位置概况
        4.1.2 自然条件
    4.2 项目方案与特点
        4.2.1 土方工程建设
        4.2.2 灌溉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
        4.2.3 绿化工程建设
第五章 城市森林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5.1 生态效益评价
        5.1.1 生物量及固碳释氧量的计算
        5.1.2 净化大气效益的核算
        5.1.3 水土保持效益的核算
        5.1.4 降噪效益的核算
        5.1.5 生物多样性效益的核算
        5.1.6 调节小气候效益的核算
        5.1.7 小结
    5.2 社会效益评价
        5.2.1 服务能力与需求评价
        5.2.2 满意度评价
        5.2.3 生态科普效益评价
        5.2.4 休闲娱乐服务价值评价
        5.2.5 小结
    5.3 经济效益评价
        5.3.1 经济价值的内容
        5.3.2 经济价值计算
        5.3.3 经济评价
        5.3.4 价值工程评价
        5.3.5 小结
    5.4 风险评价
        5.4.1 风险评价的内容
        5.4.2 病虫害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5.4.3 火灾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5.4.4 群落结构失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5.4.5 项目风险评价
        5.4.6 小结
    5.5 综合评价
        5.5.1 基准值的来源
        5.5.2 项目值的来源
        5.5.3 指标值的计算
        5.5.4 评价结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城市森林建设效果与满意度调查
附录2 城市森林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结果统计表
致谢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4)南宁国际园博园园林植物多样性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园林植物
        1.2.2 园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时间、调查区域及调查内容
        2.3.2 南宁国际园博园植物物种资源调查与分析
        2.3.3 南宁国际园博园植物地理区系统计与分析
        2.3.4 南宁国际园博园植物不同类群及园林应用方式的确定
        2.3.5 南宁国际园博园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2.3.6 数据分析与制图
    2.4 研究目标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南宁国际园博园园林植物物种的统计与分析
    3.1 植物科、属、种的组成特征
        3.1.1 南宁国际园博园植物科、属、种的组成特征
        3.1.2 南宁国际园博园不同区块植物的科、属、种组成特征
    3.2 南宁国际园博园种子植物科、属的地理区系
        3.2.1 种子植物科地理区系统计与分析
        3.2.2 南宁国际园博园种子植物属的地理区系统计与分析
    3.3 南宁国际园博园植物生活型组成
        3.3.1 南宁国际园博园植物生活型数量组成
        3.3.2 南宁国际园博园不同区块植物的生活型组成
第四章 南宁国际园博园园林植物特性调查与分析
    4.1 植物观赏特性
        4.1.1 南宁国际园博园按观赏特性的植物生活型的统计与分析
        4.1.2 南宁国际园博园按生活型的植物观赏特性的统计分析
        4.1.3 南宁国际园博园按区块的植物观赏特性的统计分析
    4.2 植物群落外貌特征
        4.2.1 南宁国际园博园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的数量组成
        4.2.2 南宁国际园博园不同区块植物的外貌特征组成
        4.2.2.1 南宁国际园博园不同区块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数量组成
        4.2.2.2 南宁国际园博园不同区块阔叶与针叶树种的数量组成
    4.3 植物园林应用方式
第五章 南宁国际园博园园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1 南宁国际园博园不同区块植物群落物种栽植数量分析
    5.2 南宁国际园博园群落优势种分析
        5.2.1 南宁国际园博园群落优势种分析
        5.2.2 南宁国际园博园不同区块群落优势种分析
    5.3 南宁国际园博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3.1 南宁国际园博园不同垂直结构的物种丰富度
        5.3.2 南宁国际园博园物种丰富度差异性检验
        5.3.3 南宁国际园博园不同垂直结构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5.3.4 南宁国际园博园不同区块的物种多样性
        5.3.5 南宁国际园博园物种多样性的偏好检验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南宁国际园博园园林植物的物种组成
        6.1.2 南宁国际园博园园林植物特性
        6.1.3 南宁国际园博园园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6.2 结论
    6.3 南宁国际园博园园林植物应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北京市平原造林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规划研究 ——以房山区绿宝石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居民的近郊游憩需求日益强烈
        1.1.2 北京市平原造林的大力推进及现况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郊野公园研究概况
        1.2.2 国内郊野公园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郊野公园
        2.1.1 郊野公园的定义与特征
        2.1.2 郊野公园的功能
        2.1.3 郊野公园与相似绿地类型的比较
    2.2 平原造林
        2.2.1 人工造林的定义
        2.2.2 北京市平原造林的景观类型
        2.2.3 平原造林的现实意义
    2.3 相关理论依据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 森林美学理论
        2.3.3 旅游美学理论
        2.3.4 环境承载力理论
        2.3.5 系统工程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案例分析
    3.1 中关村森林公园
        3.1.1 项目背景
        3.1.2 设计分析
        3.1.3 经验借鉴
    3.2 法国苏塞公园(Le Parc du Sausset)
        3.2.1 项目背景
        3.2.2 设计分析
        3.2.3 经验借鉴
    3.3 南海子公园
        3.3.1 项目背景
        3.3.2 设计分析
        3.3.3 经验借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平原造林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规划内容
    4.1 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与郊野公园建设的耦合关系分析
    4.2 北京市平原造林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规划原则
        4.2.1 生态性原则
        4.2.2 整体性原则
        4.2.3 近自然性原则
        4.2.4 地域性原则
        4.2.5 可持续性原则
        4.2.6 分期规划原则
    4.3 北京市平原造林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规划策略
        4.3.1 城乡空间连通策略
        4.3.2 功能多样布局策略
        4.3.3 景观环境优化策略
        4.3.4 文化空间营造策略
        4.3.5 科普体系构建策略
    4.4 北京市平原造林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规划要点分析
        4.4.1 道路体系规划
        4.4.2 植物配置规划
        4.4.3 土地利用规划
        4.4.4 民居风貌规划
        4.4.5 标识系统规划
        4.4.6 服务设施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房山绿宝石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5.1 上位规划解读和背景
        5.1.1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年)
        5.1.2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
        5.1.3 北京市房山区平原造林概况
    5.2 基础条件
        5.2.1 区位条件
        5.2.2 交通条件
        5.2.3 水文条件
        5.2.4 可借资源条件
        5.2.5 人文景观分析
        5.2.6 土地利用现状
        5.2.7 平原造林现状资源分析
    5.3 现状评价
        5.3.1 现状问题
        5.3.2 应对策略
    5.4 规划原则和目标
        5.4.1 规划原则
        5.4.2 规划目标
    5.5 总体规划设计
        5.5.1 主题定位
        5.5.2 空间布局
        5.5.3 功能分区
    5.6 主要节点
        5.6.1 文化生态展示区
        5.6.2 滨水渔乐休闲区
        5.6.3 田园康养体验区
        5.6.4 美丽乡村示范区
    5.7 专项规划
        5.7.1 交通体系规划
        5.7.2 植物配置规划
        5.7.3 土地利用规划
        5.7.4 民居风貌规划
        5.7.5 标识系统规划
        5.7.6 服务设施规划
        5.7.7 田园景观规划
        5.7.8 生态文化活动规划
        5.7.9 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规划
    5.8 效益评估
        5.8.1 生态效益评估
        5.8.2 社会效益评估
        5.8.3 经济效益评估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6)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需求的现状与发展
        1.1.2 观光农业的发展
        1.1.3 茶产业的繁荣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
        1.3.1 国外观光茶园研究动态
        1.3.2 国内观光茶园研究动态
        1.3.3 广西观光茶园研究动态
        1.3.4 苍梧县观光茶园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观光农业与观光茶园
        2.1.2 景观与景观规划设计
    2.2 理论基础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原理
        2.2.2 景观美学原理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茶园景观构成要素
        2.3.1 自然景观要素
        2.3.2 人工景观要素
        2.3.3 人文景观要素
第三章 相关优秀案例研究
    3.1 日本“冈山后乐园”茶园
    3.2 中华武夷茶博园
    3.3 桂林七仙峰茶园
第四章 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现状调查及景观满意度分析
    4.1 广西观光茶园发展概况
    4.2 苍梧县观光茶园发展概况
        4.2.1 茶产业发展概况
        4.2.2 旅游业发展概况
    4.3 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现状调查
        4.3.1 八集山庄生态茶园
        4.3.2 双贵生态茶园
        4.3.3 苍松六堡茶厂生态茶园
        4.3.4 天洪岭六堡生态茶园
        4.3.5 调查结果分析
    4.4 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满意度分析
        4.4.1 问卷设计与发放
        4.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5 经验借鉴及不足
        4.5.1 值得借鉴的经验
        4.5.2 存在的不足
第五章 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策略探讨
    5.1 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生态性原则
        5.1.3 特色性原则
        5.1.4 体验性原则
        5.1.5 文化性原则
    5.2 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5.2.1 场地解读策略
        5.2.2 茶园景观提升策略
        5.2.3 丰富文化内涵策略
        5.2.4 提高活动体验性策略
        5.2.5 完善基础设施策略
        5.2.6 多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5.2.7 以人为本策略
第六章 实践案例——天洪岭六堡生态茶园景观规划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建设背景
        6.1.2 规划范围
        6.1.3 区位分析
    6.2 场地解读
        6.2.1 自然资源条件分析
        6.2.2 人文资源分析
        6.2.3 场地现状分析
    6.3 总体规划设计
        6.3.1 设计目标
        6.3.2 设计定位
        6.3.3 设计理念
        6.3.4 设计策略
        6.3.5 平面布局
        6.3.6 功能分区
        6.3.7 交通系统
    6.4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6.4.1 茶园观光及文化体验区
        6.4.2 森林康养及休闲娱乐区
    6.5 专项设计
        6.5.1 植物景观设计
        6.5.2 水体景观设计
        6.5.3 建筑及小品设计
        6.5.4 园路及广场景观意向
        6.5.5 配套设施景观意向
        6.5.6 体验项目策划意向
    6.6 技术经济指标与项目概预算
        6.6.1 技术经济指标
        6.6.2 项目概预算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附录1 附表
    附录2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森林资源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郊型森林公园调查与分析
        2.2.2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模式构建
        2.2.3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模式案例研究
    2.3 研究方法
        2.3.1 比较分析法
        2.3.2 文献研究法
        2.3.3 调查研究法
        2.3.4 案例分析法
    2.4 研究技术路线
3 珠三角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模式构建
    3.1 珠三角城郊型森林公园分析
        3.1.1 按森林公园类型分类
        3.1.2 按森林公园级别分类
        3.1.3 按用地规模分类
        3.1.4 城郊型森林公园特点
    3.2 规划模式构建理论
        3.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2 城市规划理论
        3.2.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3.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5 需求层次理论
    3.3 规划模式构建原则
        3.3.1 生态优先原则
        3.3.2 人性化原则
        3.3.3 本土特色化原则
        3.3.4 保护性开发原则
        3.3.5 因地制宜原则
    3.4 FEPT规划模式构成与分析
        3.4.1 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规划
        3.4.2 环境辨识与保护
        3.4.3 公园性质与总体布局
        3.4.4 游客体验与基础保障
4 PEPT规划模式实证研究
    4.1 广东帽峰山森林公园基本情况
    4.2 FEPT规划模式构成与分析
        4.2.1 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规划
        4.2.2 环境辨识与保护
        4.2.3 公园性质与总体布局
        4.2.4 游客体验与基础保障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珠三角城郊型森林公园特征
        5.1.2 珠三角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模式
        5.1.3 三种类型森林公园规划模式差异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湛江市公园植物景观热带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
        1.2.1 国外的研究发展
        1.2.2 国内的研究发展
        1.2.3 热带景观概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自然地理概况
    2.2 调研公园概况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湛江市公园植物景观植物组成分析
        3.1.1 园林植物科属组成分析
        3.1.2 园林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地理成分分析
        3.1.3 公园植物景观分类分析
    3.2 热带雨林景观营造分析
        3.2.1 园林植物组成分析
        3.2.2 典型造景案例分析
        3.2.2.1 雨林景观分析
        3.2.2.2 榕树景观分析
        3.2.2.3 附生植物景观分析
        3.2.3 热带雨林景观造景特色分析
    3.3 热带湿地及堤岸植物景观营造分析
        3.3.1 园林植物组成分析
        3.3.2 典型造景案例分析
        3.3.2.1 自然式湿地景观分析
        3.3.2.2 人工驳岸湿地景观分析
        3.3.2.3 红树林景观分析
        3.3.3 热带湿地及堤岸植物景观造景特色分析
    3.4 彩叶观花植物景观营造分析
        3.4.1 园林植物组成分析
        3.4.2 典型造景案例分析
        3.4.2.1 花坛、花境景观分析
        3.4.2.2 色彩植物群落景观分析
        3.4.3 彩叶观花植物景观造景特色分析
    3.5 棕榈类植物景观营造分析
        3.5.1 园林植物组成分析
        3.5.2 典型造景案例分析
        3.5.2.1 椰林景观分析
        3.5.2.2 棕榈植物造景景观分析
        3.5.3 棕榈类植物景观造景特色分析
    3.6 湛江市公园热带植物景观特色分析
        3.6.1 造景植物特色分析
        3.6.2 配植方式特色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公园景观造景效果差异的思考
        4.1.2 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海南2种乡土灌木的繁育技术及2种灌木在海防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灌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2 海防林研究进展
        1.2.3 海南岛海防林研究进展
        1.2.3.1 海南岛海防林退化问题
        1.2.3.2 海南岛乡土树种研究
        1.2.4 海防林研究展望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资源调查
        1.4.2 育苗技术研究
        1.4.3 乡土灌木在木麻黄海防林中的混交种植研究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海岸带乡土灌木露兜簕和苦郎树的资源调查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乡土灌木育苗研究
    3.1 露兜簕种子育苗技术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试验材料、试验地点
        3.1.1.2 种子的处理
        3.1.1.3 试验设置
        3.1.1.4 播种方法及观察方法
        3.1.1.5 统计分析
        3.1.2 结果与分析
        3.1.2.1 不同处理组合对露兜簕种子发芽过程的影响
        3.1.2.2 不同处理组合对露兜簕种子发芽起始天数的影响
        3.1.2.3 不同处理对露兜簕发芽的影响
        3.1.3 讨论
    3.2 露兜簕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插条的采集与选取
        3.2.1.2 插条处理
        3.2.1.3 扦插及管理
        3.2.1.4 正交试验设计
        3.2.1.5 统计分析
        3.2.2 结果与分析
        3.2.2.1 不同处理组露兜插穗存活率变化情况
        3.2.2.2 不同处理组对露兜簕插穗存活率的影响
        3.2.2.3 不同处理组的露兜簕生根量分析
        3.2.3 讨论
    3.3 苦郎树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3.3.1 材料
        3.3.1.1 插条的来源和选择
        3.3.1.2 生根剂和基质
        3.3.2 试验设计
        3.3.3 试验方法及育苗基地
        3.3.3.1 扦插方法及插后管理
        3.3.3.2 育苗基地
        3.3.4 数据分析
        3.3.5 结果与分析
        3.3.5.1 不同处理对苦郎树插条生根的影响
        3.3.6 讨论
4. 乡土灌木在木麻黄海防林中的混交种植研究
    4.1 乡土灌木混交种植研究样地概况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1 研究内容
        4.2.2 试验方法
        4.2.2.1 试验设计
        4.2.2.2 研究方法
        4.2.2.3 统计分析
    4.3 混交种植样地环境因子动态变化
        4.3.1 观测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2.1 露兜簕样地环境动态变化
        4.3.2.2 苦郎树样地环境动态变化
        4.3.3 讨论
    4.4 木麻黄林下乡土灌木的生长状况
        4.4.1 观测方法
        4.4.2 结果与分析
        4.4.2.1 露兜簕苗木存活率
        4.4.2.2 苦郎树苗木存活率
        4.4.2.3 露兜簕株高、基径的生长变化
        4.4.2.4 苦郎树株高、基径的生长变化
        4.4.2.5 苗木存活率、形态生长指标与环境因子、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4.4.3 讨论
    4.5 木麻黄林下乡土灌木光合特性
        4.5.1 观测方法
        4.5.2 结果与分析
        4.5.2.1 露兜簕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
        4.5.2.2 露兜簕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特征
        4.5.2.3 苦郎树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
        4.5.2.4 苦郎树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特征
        4.5.2.5 苗木光合特性与环境因子、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5.3 讨论
5. 总结
    5.1 海岸带乡土灌木露兜簕、苦郎树的资源调查
    5.2 乡土灌木育苗研究
    5.3 乡土灌木在木麻黄海防林下的混交种植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广西南部低山区乡土阔叶树种造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 1 试验树种
    2. 2 试验设计
    2. 3 试验林建立
    2. 4 试验林测定与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 1 不同树种造林成活率
    3. 2 不同树种生长量
    3. 3 造林树种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四、海南乡土树种资源现状及其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选择[J]. 路覃坦. 林业调查规划, 2021(06)
  • [2]7个阔叶树种在三亚荒坡地区造林的早期生长表现[J]. 蔡开朗,麦志通,陈伟玉,韦茂山,洪文君. 热带林业, 2021(03)
  • [3]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以Z项目为例[D]. 巩赫欣.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南宁国际园博园园林植物多样性调查与分析[D]. 李雅娜. 广西大学, 2020(02)
  • [5]北京市平原造林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规划研究 ——以房山区绿宝石郊野公园为例[D]. 张蓝予.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研究[D]. 韩婷婷. 广西大学, 2019(01)
  • [7]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模式研究[D]. 魏玉晗.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 [8]湛江市公园植物景观热带特色研究[D]. 梁亮.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海南2种乡土灌木的繁育技术及2种灌木在海防林中的应用[D]. 罗炘武. 海南师范大学, 2016(03)
  • [10]广西南部低山区乡土阔叶树种造林试验[J]. 梁瑞龙,蒋虎,苏树祥,李立杰,李娟,林建勇. 广西林业科学, 2014(01)

标签:;  ;  ;  ;  ;  

海南乡土树种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