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台湾土地文书中的“四至”等问题──清代台湾土地文书札记二题(论文文献综述)
金怡[1](2021)在《清末紫阳县司法档案中的田土讼案研究》文中提出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清末紫阳司法档案,约277卷1900余例案件,时间跨度自1863——1911年,其内容记载的大多为田土讼案,同时包含有大量的司法文书,为客观全面研究清末紫阳田土纠纷案件提供了基础素材。司法档案的研究价值,是目前学界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对紫阳档案来讲,研究的意义也同等重要。紫阳位于陕西南部秦岭大巴山区,档案的区域特征明显,而且档案中记载的数量居多的田土案件,在目前发现的档案中并不多见。土地交易是传统社会重要的经济活动,紫阳档案的研究可以折射出清末陕南经济社会人口的一些新变化,而最重要的,在整理分析档案资料、归纳总结田土讼案解决的手段及类型的基础之上,可以深化对清代民法、清代民事诉讼活动的某些认识。寻找新的方向,提出新的问题,是研究紫阳档案的深远意义。基于对新资料的研究,仍然必须立足于传统的学科研究路径之上。本文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即基于法律史的学科框架,并依托法学规范分析的方法,同时辅佐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资料,对紫阳档案展开研究。因为诉讼本身是人的活动,作为诉讼参加人的两造及官府,同属于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之下的个体,他们形成的诉讼意识及诉讼行为,除了微弱的个体差异之外,不可避免的带有浓重的社会背景的色彩,基于此,传世文献例如律典、官箴书、地方志、习惯调查等,对研究田土纠纷的解决也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紫阳档案记载的田土讼案,具体来讲包括原告状词、被告呈词、官府批词、官府差票、两造及第三人的供词、官府判词及两造的具结状等。契约做为田土交易的物证,档案中也常常可见。这些司法文书完整的构成了一件田土纠纷诉讼过程的形式要件。从司法文书的整理研究可以看出,田土纠纷的解决也仍以审理、官府批示调处、主动调处等作为常见方式。紫阳档案田土纠纷的审断,以官府裁断的判词和两造的遵结为标志,审断最终能否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关键是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利益)的平衡。紫阳档案田土纠纷的调处,调处主体的身份多见乡约、保长、中人、客头等,而少见亲族戚友。作为契约的见证人,中人是调处中最常见的主体,他不仅是田土交易的见证人,更是田土纠纷的调停者。紫阳档案诉讼文书中最常见的是官府批词,批词可见诉讼的各个阶段,它引领着整个讼案的走向。田土讼案中所涉及到的传统社会的民事交易习惯,官府基于每个个案而进行具体衡量,这也充分体现了传统社会民间细故案件自理的特点。司法档案是诉讼活动的记载,它客观记录了纠纷起诉、调查、审理、裁断的整个过程。紫阳司法档案田土讼案的研究,所遵循的逻辑关系是纠纷:产生→解决方式→效果,研究的核心要素是田土纠纷。田土纠纷产生的原因是本文的铺垫,田土纠纷如何解决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官府解决纠纷依据的手段呈现了多元化灵活性的特点。很长时间以来,因为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研究方法,学界对于传统的地方司法行政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但是通过档案中原告的诉状、被告的诉词的整理分析,可见当事人在田土讼案中对自身利益孜孜以求的维护。通过批词、裁断的整理分析,可见纠纷解决过程中,官府非常重视利益这个核心要素,也在此基础之上达到更高的目标,即秩序的维护与构建。基层社会的秩序是司法档案所反映给我们的一个客观严肃的话题,基层的司法行政不能简单地以腐败低效概之,紫阳档案官府的批词可常见“吊契据呈”“吊契核讯”,因为交易过程中,契约订立的程序、契约订立的要素、契约的约束力是田土关系中最直接最有效的规范形式,官府在纠纷解决过程不可能忽视对于秩序构建所起的基础与核心作用。再比如习惯,它的规范性是直观的特点,但是它本身也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也因为它的多元化,所以也常见习惯和法律的冲突。如果面临这种问题,官府仍然不审慎度之,既也无法完成秩序的构建,也无法达到其所担当的社会治理的目标。因此,本文研究紫阳档案的田土讼案,从利益及秩序的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学界对清代民事诉讼的研究成果诸多,也为紫阳档案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更提出了一定的思考。田土讼案关注的是利益,利益背后是秩序的构建。如何实现利益,如何维护秩序建构秩序,是紫阳档案研究始终关注的内容。紫阳档案研究遵循的方法角度也是研究司法档案的一种尝试,所得出的观点也仅能代表清末陕南田土讼案的一些情况,同时丰富和深化清代民事诉讼的某些认识。在这种浅薄探讨的背后,更亟待深层次的挖掘发现田土讼案的某些问题。
曹雨杨[2](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认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黄文浩[3](2019)在《福建民间契约文书语词考释》文中研究说明福建民间契约文书是福建地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些史料的时代上迄宋德佑二年(1276),下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与其他傅世文献相比,它具有真实性、地域性、家族性、民族性、“同时性”等特点。对福建契约文书的语词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考察当时福建地区人民的语言使用状况;另一方面,也能够从宏观上探究近代民间手书文献的词汇发展情况。文章分爲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福建契约文书的刊布整理概况及研究的文献范围,分析它的特点及分类,概述其研究现状,指出语词考释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二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考释了“颁胙”“别置、别创”“炳据”“插花”等40个(组)疑难语词的意思。其中既有通语词,也有方言俗语词,它们经见於契约文书而又不易理解。对於相关大型辞书而言,这些词语或未收録,或释义不全,又或所举例证较晚等,论文运用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释,以期爲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的准确解读和利用提供帮助,同时,对民问手书文献的语言研究、近现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以及大型辞书的编纂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後一部分是结语,简要总结全文的基本内容。
池景玉[4](2019)在《宋元以来契约文书“田地”类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封建社会时期,土地作为人们主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土地契约文书以田地作为交易对象,真实记录了当时土地的制度、类型及使用等情况,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真实性的特点。目前,有关契约文书的研究,除史学、法学、经济学等之外,语言学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与语法、文字相比较,契约文书的词汇价值最大,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其研究的重点主要在疑难词语考释方面,而对某一语义类型的词汇进行系统研究还做得不够。基于此,论文以土地契约文书为主要研究语料,选取其中的“田地”类词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训诂学、词汇学的理论方法,并结合契约文书有关的句式结构,对这类词语进行分类及考释,以期为近代手书文献语言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亦能丰富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契约文书的刊布整理情况、论文研究的文献范围,概述契约文书词汇研究的现状,指出研究的意义、方法以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第二章先是简要概括契约文书中“田地”类词语的地域分布情况,然后按性质功能和语义特点,分为祭祀、归属、耕种作物、收成时间、殡葬、赋税、地形地貌等七个大类,并对它们进行释义。第三章主要对契约文书中“田地”类的疑难词语进行考释。这类词语既有通语词,也有方言词,文章运用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训释,一方面可以为契约文书的整理与准确解读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亦可为近代汉语的词汇研究及大型辞书的修订和编纂提供参考。最后一部分是结语,简要总结全文的基本内容,并指出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
王淘[5](2019)在《《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俗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俗字进行了穷尽式的集汇、整理,并分析探究了其中俗字的类型、特点、及形成原因,最后对部分疑难俗字做了考释。文章共分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为文章主体部分,通论篇,共4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对象、选题的意义和俗字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契约文书俗字研究现状,最后交代文章的研究方法和俗字的界定问题。第二章是婺源契约文书俗字的类型。文章参考前贤时彦的分类方法,结合《婺源》的实际情况,根据俗字产生的方式将材料中的俗字分为了十类。分别是删省、增繁、变换结构、类化、替换构件、归并、借音、书写变易、全体创造与合文。第三章是婺源契约文书俗字特点和形成原因。文章站在汉字发展史的角度对其特点进行了概括,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其特点包括:继承性、时代性、任意性和地域性。从追求书写效率、理据重构、材料的特殊性和书写人四个方面分析了俗字形成的原因。第四章是契约文书俗字释例。对《婺源》中的一些疑难俗字进行了考释,着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理据。下编为附录、《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俗字谱及整理说明。
朱亦灵[6](2019)在《明清鼎革之初嘉定士绅侯岐曾的生活史 ——以《侯岐曾日记》为中心》文中提出明清之际江南的抗清运动与参与抵抗的士大夫群体历来备受瞩目,但在民族主义思维的影响下,以“忠臣”为代表的明季士大夫群体在当前研究中仍普遍被严重地样板化、模式化,随之丧失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影响我们对明清易代史的深入理解。本文有鉴于此,引入日常生活史的研究理念,以嘉定名绅侯岐曾的日记为基本资料,尽量全方位地展现他在明清鼎革之初的生活,包括生活感知、消闲活动、疾病医疗、社会交往与政治活动等内容,从而观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因素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并从生活的角度揭示他在顺治四年以藏匿名士陈子龙的形式卷入复明运动的原因。嘉定侯氏因参与顺治二年的嘉定抗清运动而遭受破家之祸,导致侯岐曾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改变,创伤意识与危机心态成为生活感知的主要内容。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侯岐曾着力维护自己作为“儒者”与“遗民”的自我认同,从而致力于诗词之道,并认为自己罹患疟疾也主要源于外部压力。侯岐曾在入清以后虽保持对明王朝的忠诚,但以“奉母保孤”为生活目标,不愿参与复明运动,对亲友从事也持保留态度。但清朝官府有心通过籍没、取租二事惩治侯家,使侯岐曾的复仇心理、创伤意识、危机心态不断强化,身体状况亦每况愈下,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应是他在情急之下决定藏匿陈子龙的主要原因。这个抉择表面上源于政治态度,其实与本人生存状态与生活脉络的关联更加明显。本文的结论表明,明清易代史研究若以个体生命为关注对象,深入到个人日常生活的层面,关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易代这一历史进程的认知,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一段复杂历史的深入理解。其次,在晚明士绅研究中引入日常生活史的理念,有助于整合政治史、社会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领域的现有成果,较完整地还原晚明士绅的生命图像。最后,日常生活史研究应大胆跨越“日常”与“非日常”的界限,将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因素转化为人的生活内容,再将自身理念运用于理解这些“非日常”的人类活动中,促进“小历史”与“大历史”的交汇,加强历史学科内部的统合。
王磊[7](2019)在《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的地权结构 ——基于契约文书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明代中期以来,大量内地移民进入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入清之后,清政府对蒙地禁放政策多有调整,乾隆八年划拨户口地以及清末民国蒙地的清丈放垦,使得民众的土地权属观念增强。综合分析土地契约文书,可以发现蒙古土着和内地移民结合特殊的土地政策与地方社会的实态,创造出了适应中融合、借鉴中创新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契约文本传统、土地交易模式与地权动态结构,主要体现在租佃体系的完整性与灵活性、典卖与债务关系的特殊性、土地交易中地权结构的复杂性三个方面。
韩志周[8](2018)在《《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契约文书》俗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契约文书》为研究对象,从俗文字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其俗字做穷尽式的汇集、整理,分析探究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契约文书中俗字的使用状况、类型、特点及其成因,阐明在汉字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俗文字学研究的价值。本文共分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为文章主体部分,通论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研究对象、选题缘由和俗字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契约文书俗字研究现状,然后对《首博》作简要概述,最后交代研究方法、材料来源及行文体例。第二章是首博馆藏契约文书俗字类型。《首博》中所出现的俗字按其字形发展大致分为增繁、简省、改换部件、类化、变换结构、音借俗字、书写变易、同形异读、综合类、连笔字、全体创造、合文等十二大类。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与原型理论对每一类做出界定,并对相关字形进行解析。第三章是首博馆藏契约文书俗字特点。就首博文书中的俗字结合俗字的一般特点,论述了《首博》俗字的自身特点,即民间性、时代性、继承性及地域性。第四章是首博馆藏契约文书俗字释例。该章采取个案研究,以《首博》为出发点,面向全国各地民间契约文书,运用历史比较、文献对照、内证法、文字考释、图文比对等方法对字形较为丰富的“亩”进行个案考察,以期为揭示不同俗体字形演变规律提供更多可能。第五章是首博馆藏契约文书俗字研究与辞书编纂。讨论《首博》俗字研究对俗字典编纂及其他辞书修订的价值、意义。第六章总结全文基本内容,对今后契约文书俗字研究提出展望。下编为附录,《首博馆藏清代契约文书》的整理说明及俗字谱。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9](2018)在《〈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域水道记》是清代着名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民俗的着作,是徐松(1781—1848)在嘉庆十六年(1811)遣戎新疆后,亲历新疆南北路,依据实地考察,并参考方略、正史、游记、地方志和地图等有关记载而写成的西域系列着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西域水道记》共五卷,其中第一、第二卷“罗布卓尔所受水”上、下涉及地区非常广阔,东起我国青海--甘肃西部,西抵阿富汗东北和塔吉克斯坦西南的巴达赫尚,南达我国西藏北部、阿尔金山、喀喇昆仑山一带,北至中亚霍罕、费尔干纳,为研究清代天山南路以及清朝版图的中亚历史地理、历史交通路线、地名的珍贵历史文献。《西域水道记》在注文中对回语(察合台语)、蒙古语(准噶尔语)、波斯语(即帕尔西语)地名原义、词源、语属作了词源学释义。虽然《西域水道记》自成书以后既有众多利用和研究,最新的成果是朱玉麒老师的整理本,但大多数研究者和利用者,并不熟悉其中涉及所谓“回语”的内容,并且这类内容分量不小。在明清时期的历史记载、官方文献和个人游记中,有关西域河流、山岭等地名,常常被划为回语或波斯语,这种语言归属说法,不仅过于笼统,而且说法众多。对所谓回语、蒙古语、波斯语地名进行原语复原、拉丁语转写、方位考证、词源释义,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外,所谓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的词源的解释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的释义,文中同名异译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地名地理位置颠倒,时间错位。笔者对该问题关注多年,亦对不少地名有不同的认识,希望通过本研究,给今后的利用者提供帮助,从而使该书对了解清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后的新疆版图及该地民情、风俗、历史、地理等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将《西域水道记》第一卷、第二卷所见天山南路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天山南路部落分布以及清代回部官号作为考察对象,以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地理学、实地考察法、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对这些地名的地望、起源、地名、人名的语义进行探讨,希望这样的探讨有助于今后的利用和对南疆历史、地理、民族、职官等的理解。本文除前言外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罗布淖尔所受水即源自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噶尔河、乌兰乌苏河以及所经地区的村庄、山岭、城邑的历史地理学考证。第二章,是雅雅尔河及其两岸的村庄、水道、山岭的记载。第三章,是对叶尔羌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本章主要考察的对象是泽喇普善河、听杂阿布河、于阗河流域的各个城邑、商道、卡伦、村庄。第四章,是有关塔里木河三大源流之一的和田河及其支流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沿岸区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五章,是对罗布淖尔所受水系的阿克苏河流域、克勒底雅河、额尔勾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六章,是塔里木河流域的渭干河和罗布淖尔以南的主要的河流及山岭。第七章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塔里木河主要支流之一渭干河流经的库车和沙雅的各个地名考证,同时对清代库车的相关历史事件有关的回人伯克、历史地名的考察。第八章,是以海都河(今开都河)流域为主线对天山以南的主要河流之一海都河的各个支流大裕勒都斯河、小裕勒都斯河以及该河流所出山岭的的地理考证。
韩厚明[10](2018)在《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文中研究表明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M247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包含大量汉初法律文书,这是继睡虎地秦简之後法律简牍的又一重大发现。经过初步清理之後,这批竹简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遣册》八种,共1200余枚竹简。《历谱》共18枚竹简,记录时代爲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至吕后二年(前186年)後九月,其中简二记录有“新降爲汉”四字,是汉王朝创立过程中的真实写照。《二年律令》共540枚竹简,是汉初吕后二年的律令摘抄,共有汉律27种、《津关令》1种,这是汉代成体系法律简牍的首次发现,弥补了汉代法律史研究资料不足的遗憾。《奏谳书》共228枚竹简,内容爲秦及汉高祖时期奏谳文书摘录,保留了奏谳文书的基本格式,对研究秦及汉初司法审判制度有重要意义。《脉书》共66枚竹简,以病候及阴阳十一脉经、脉法等爲主要内容,大部分见於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比後者保存更完好。《算数书》共190枚竹简,是实用算题合集,内容形式与传世数学文献《九章算术》类似,比後者时代早二百余年。《盖庐》共55枚竹简,以申胥(伍子胥)与盖庐(吴王阖闾)的对话爲文本形式,具有浓厚的兵阴阳色彩。《引书》共112枚竹简,是首次发现成篇的汉代导引术文献,可与马王堆《导引图》相参照。《遣册》共41枚竹简,爲随葬物品清单,其中记录有书一笥,正与出土竹简相合。值得一提的是,墓葬还出土鸠杖一枚,这说明墓主人年事已高。张家山M247号汉墓自发掘至今已有34年,全部竹简释文公布於2001年,迄今已有16年,因其竹简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总计上千篇,着作数十部,相关研究纷繁复杂,因此有必要对以往研究历史进行综合梳理,同时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竹简文本进行重新校勘,对疑难词汇进行辨析考证,这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所在。本论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有三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M247号汉墓的发掘情况,墓葬的形制及随葬物品,墓主身份,论述出土竹简的主要内容及其释文公布情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重点内容是对张家山汉简各部分的研究综述,以期把握既往学界的研究概况。第二章张家山汉简释文校注,这部分以《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二年律令与奏谳书》所刊布的释文爲底本,吸收学界对竹简文本的校勘成果,参照整理者原图版及红外綫图版,对张家山汉简释文进行再校勘,对重点难点词汇进行校注,以疏通文意。第三章相关问题研究,包括《二年律令》编联整理与研究、重点词汇研究梳理与考证,如“颇”、“毋害”、“出入罪人”、“完刑”、“行钱”、“以上、以下”。下编主要内容是字词集释和参考文献。字词集释首先列举字词条目,其次选取有代表性的辞例1-5条,最後以时间爲序摘录学者研究成果,对其中需要补充及辨析的词条以按语形式说明。最後是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二、清代台湾土地文书中的“四至”等问题──清代台湾土地文书札记二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代台湾土地文书中的“四至”等问题──清代台湾土地文书札记二题(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紫阳县司法档案中的田土讼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一)论文背景 |
(二)选题要解决的问题 |
(三)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况及述评 |
(一)清代司法及民事诉讼活动研究的现状 |
(二)对上述研究现状的述评 |
(三)清代司法档案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论文的基本文献资料 |
(一)传世经典文献 |
(二)契约文书 |
(三)官箴书、判牍 |
(四)地方志、契约资料 |
(五)清代地方规则、民事习惯、宗族族规等文献资料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紫阳的历史与社会 |
第一节 紫阳县大体情况介绍 |
第二节 紫阳知县的设置及职能 |
一、清代州县的大体介绍 |
二、紫阳知县及职权 |
(一)紫阳知县的设置 |
(二)知县的职掌 |
第三节 清末秦巴山区的人口与土地 |
一、清秦巴山区人口的构成 |
二、土地产权的取得 |
(一)插占 |
(二)购买 |
第四节 紫阳档案所见田土讼案的历史背景 |
一、流移对土地的原始垦荒 |
二、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转招客佃” |
第二章 紫阳正堂司法档案与田土讼案 |
第一节 紫阳正堂司法档案 |
第二节 紫阳司法档案中的田土讼案 |
一、田土讼案的类型 |
二、田土讼案费用 |
三、诉讼费用与田土讼案 |
第三章 清末紫阳田土讼案中的审断 |
第一节 紫阳司法档案审断概述 |
一、审断的涵义 |
二、紫阳档案中的田土讼案 |
(一)以紫阳档案记载的两件契约为例: |
(二)以档案记载的两例诉状为例 |
三、田土讼案的裁断过程 |
(一)审讯 |
(二)裁断 |
(三)出具“遵结” |
第二节 田土讼案审断纠纷解决方式的研究 |
一、判词内容逻辑化的形式 |
(一)事实 |
(二)理由 |
(三)裁断 |
二、判词内容实质的表达 |
(一)契约神圣 |
(二)利益实现 |
三、审断中的国家法的问题 |
第四章 清末紫阳田土讼案中的批词 |
第一节 通过批词受理讼案 |
一、“批令自处” |
二、“批令谕约保处理” |
三、“批侯集讯查夺” |
(一)契约 |
(二)诬告 |
四、“批令等候讯究” |
第二节 通过批词拒绝受理讼案 |
一、拒绝受理——未准 |
二、六例具体“未准”的案件 |
(一)“陈显舜诉陈治平一案”未准 |
(二)“谢益寿诉谢仕忠一案”未准 |
(三)“李大云诉宋功耀一案”未准 |
(四)“张成栋诉张成喜一案”未准 |
(五)“刘述相诉阮钧和一案”未准 |
(六)“张永达诉程达越一案”未准 |
第三节 对田土讼案批词的总结性思考 |
第五章 清末紫阳田土讼案中的调处 |
第一节 田土讼案调处的缘起 |
第二节 田土讼案调处的主体 |
一、乡保 |
(一)乡约甲长主持的调处 |
(二)保长约正联合戚友主持的调处 |
(三)保长约正联合户族主持的调处 |
二、戚谊 |
(一)戚谊主持的调处 |
(二)戚谊联合中人主持的调处 |
三、监生、生员、武生 |
(一)监生、生员主持的调处 |
(二)乡约联合监生、生员主持的调处 |
(三)武生主持的调处 |
四、客头 |
(一)客头联合保长调解纠纷 |
(二)客头联合生员监生调解纠纷 |
五、耆賔 |
六、中人 |
(一)何为中人 |
(二)中人是契约订立不可缺失的要件 |
(三)中人主持调处纠纷 |
第三节 官府批示的调处 |
一、官府批示调处的方式 |
二、官府批示调处的结果 |
三、调处不成转为裁判 |
第四节 对于田土讼案调处的总结与思考 |
一、调处的动机 |
二、田土纠纷的调处 |
三、调处最终的目的 |
第六章 清末紫阳田土讼案的地域民事习惯 |
第一节 习惯对于纠纷解决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 先买 |
一、亲族先买习惯 |
(一)官府的支持态度 |
(二)官府的反对态度 |
二、地邻先买习惯 |
三、当主先买习惯 |
第三节 顶、转顶、永顶 |
一、顶 |
二、转顶 |
(一)永佃权的形成 |
(二)转顶 |
(三)永顶 |
第四节 存留、除留 |
一、无存留 |
二、除留阴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前言 |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
凡例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
《尹至》篇知见录 |
《尹诰》篇知见录 |
《程寤》篇知见录 |
《保训》篇知见录 |
《耆夜》篇知见录 |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
《皇门》篇知见录 |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
《楚居》篇知见录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
综论知见录(存目) |
(3)福建民间契约文书语词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一章 绪论 |
一、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的刊布整理概况 |
二、本文研究的文献范围 |
三、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的特点及分类 |
四、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的研究现状 |
五、福建民间契约文书语词考释的意义 |
六、研究方法 |
七、遇到的困难 |
第二章 福建民间契约文书语词考释 |
[颁胙] |
[别置 别创] |
[炳据] |
[插花 插花银] |
[埕] |
[重张典挂] |
[得讫] |
[抵塞] |
[丢累] |
[丰满 终满 满足 满日 完满] |
[丰损] |
[敷足] |
[浮沈] |
[供纳] |
[开剥] |
[开掘] |
[克留 尅留] |
[堀] |
[库驼 库砣 库鋾 库它] |
[粮色 粮差] |
[两悬] |
[领麓 留麓 留籙 留绿] |
[仑 (?) 仑] |
[泥骨 坭骨] |
[平削 抨削 拼削 划削] |
[朴 贌 泊] |
[起火] |
[声] |
[收冬] |
[收割] |
[水浆] |
[田牲 冬牲] |
[扬扇 面扇 面搧 面掮] |
[引至 引置 引到 引进 引就 就] |
[造作 剪造 剪作 剪做 整做 开作 开做] |
[执留 阻留 留难 兜留] |
[正行] |
[子粒] |
[租粒] |
[坐落 坐贯 坐址 址在 坐产 坐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宋元以来契约文书“田地”类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一章 绪论 |
一、契约文书的刊布整理概况 |
二、本文研究的文献范围及研究对象 |
(一) 文献范围 |
(二) 研究对象 |
三、契约文书的词汇研究现状 |
(一) 敦煌、吐鲁番文书词汇研究 |
(二) 对宋元以来民间契约文书词汇研究 |
(三) 契约文书中“田地”类词语的研究 |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及困难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困难 |
第二章 契约文书“田地”类词语地域分布及类型 |
—、契约文书中“田地”类词语的地域分布状况 |
二、契约文书“田地”类词语的类型 |
(一) 以“自然属性”命名的田地类词语 |
(二) 以“社会属性”命名的田地类词语 |
三、契约文书“田地”类词语使用的特点 |
第三章 契约文书中“田地”类词语例释 |
结语 |
引用及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俗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1章 绪论 |
1.1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概述 |
1.2 选题意义 |
1.3 俗字研究现状 |
1.3.1 敦煌写卷俗字研究 |
1.3.2 字书俗字研究 |
1.3.3 碑刻俗字研究 |
1.3.4 刻本俗字研究 |
1.3.5 俗字理论研究 |
1.3.6 契约文书俗字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俗字的界定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俗字的界定 |
第2章 《婺源》俗字类型 |
2.1 删省 |
2.1.1 删省笔画 |
2.1.2 删省构件 |
2.2 增繁 |
2.2.1 缀点 |
2.2.2 增加其他笔画 |
2.2.3 增加表意构件 |
2.2.4 增加其他构件 |
2.3 变换结构 |
2.4 类化 |
2.4.1 内部类化 |
2.4.2 受上下文影响的类化 |
2.4.3 受潜在字形和构件影响的类化 |
2.5 构件替换 |
2.5.1 替换示音构件 |
2.5.2 替换表意构件 |
2.5.3 简省替换 |
2.5.4 其他构件的替换 |
2.6 归并 |
2.6.1 笔画归并 |
2.6.2 构件归并 |
2.6.3 综合归并 |
2.7 借音 |
2.8 书写变易 |
2.9 全体创造 |
2.10 合文 |
2.10.1 数字合文 |
2.10.2 文字合文 |
第3章 《婺源》俗字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
3.1 《婺源》俗字的特点 |
3.1.1 继承性 |
3.1.2 时代性 |
3.1.3 任意性 |
3.1.4 地域性 |
3.2 《婺源》俗字形成的原因 |
3.2.1 追求书写便捷 |
3.2.2 理据重构 |
3.2.3 材料的特殊性 |
3.2.4 书写人的原因 |
第4章 《婺源》俗字释例 |
[叚、(?)] |
[(?)] |
[(?)] |
[(?)] |
[(?)] |
[(?)] |
[(?)] |
结语 |
引用及参考文献 |
附录: 俗字谱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明清鼎革之初嘉定士绅侯岐曾的生活史 ——以《侯岐曾日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史料分类与用途说明 |
五、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一章 诗礼簪缨繁盛时:晚明时期的嘉定侯氏 |
第一节 钟鸣鼎食之家:晚明时期嘉定侯氏的崛起 |
第二节 收之桑榆:侯岐曾的生平及其文选事业 |
第三节 重启人生:侯岐曾在鼎革之际的活动 |
第二章 覆巢遗卵思安枕:侯岐曾的生活世界 |
第一节 “都是愁亭恨水”:侯岐曾的生活感知 |
一、创伤意识 |
二、危机心态 |
第二节 诗心长葆:侯岐曾的消闲活动 |
一、诗词之道 |
二、书帙相关 |
三、其他消闲活动 |
第三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侯岐曾家庭的疾病与医疗 |
第一节 缠绵病榻:侯氏家庭成员的患病经历与医护活动 |
一、患病经历与影响 |
二、问疾与护理 |
第二节 驱除疟魔:侯岐曾对疟疾的疾痛叙事与治疗历程 |
一、疾痛叙事 |
二、治疗历程 |
第四章 蓟庭萧瑟故人稀:侯岐曾的社会交往 |
第一节 “吾友靡靡愈索”:侯岐曾社会网络的基本面貌 |
第二节 各显其能:侯岐曾社交对象的类型与功用 |
一、情感型 |
二、工具型 |
三、混合型 |
第五章 凤凰变回衔泥燕:侯氏家族与清朝官府 |
第一节 满目胡尘:侯岐曾眼中的新朝 |
第二节 “忠孝之罚”:侯家的追索危机与应对 |
一、追索危机的过程 |
二、侯岐曾对追索的应对方式 |
第六章 保孤难兮杀身易:侯岐曾与复明运动 |
第一节 岁寒知松柏:侯岐曾的忠节观念 |
一、明清之际的忠节观念 |
二、侯岐曾忠节观念的表现形式 |
三、侯岐曾的忠节观与自我认同 |
第二节 “大事当不远乎?”:江南地区的时事传闻与社会心态 |
一、侯岐曾对时事传闻的态度 |
二、侯岐曾确证传闻的途径 |
三、传闻背后的江南社会心态 |
第三节 狂澜犹可挽:侯家亲友参与复明运动的情况 |
一、侯岐曾眼中的复明运动 |
二、侯家亲友对复明运动的参与 |
三、“通海案”的暴露 |
第四节 “以季布为朱家”:侯岐曾与“松江之变” |
一、“松江之变”始末 |
二、侯岐曾的殉难 |
余论 |
一、天崩地坼,静水深流:明清易代的生活史解读 |
二、多变的舞者:生活史视野下的晚明士绅 |
三、追寻生活逻辑:试论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取径 |
附录 侯岐曾社交对象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的地权结构 ——基于契约文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相关问题的框定 |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
一、移民与农垦 |
二、秩序与产权 |
三、水利与环境 |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史料综述 |
第五节 全文框架 |
第一章 清代至民国初期归化城土默特的移民开垦与土地政策 |
第一节 归化城土默特移民政策的演变 |
一、归化城土默特的移民状况 |
二、清建立后移民政策的禁放调整 |
第二节 土地垦殖政策与“户口地”的划拨 |
一、“户口地”划拨以前蒙地的分配与垦辟 |
二、乾隆时期“户口地”的划拨 |
第三节 清末民初蒙地的清丈与放垦 |
一、清末的蒙地清丈与放垦 |
二、民国初期的蒙地整理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土地租佃 |
第一节 长租与退地 |
一、蒙地交易中的长租与永佃 |
二、蒙地交易中的退地 |
第二节 押租与地谱 |
一、押租的来源 |
二、押租的流动、退还与作用 |
三、土地交易中的地谱租金 |
第三节 土地租佃中的水利、水租与水权 |
一、水利类型与管理方式 |
二、水权归属与交易形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地出典与借贷 |
第一节 “地无租”型典约关系 |
一、“钱无利地无租”型典约 |
二、“钱有利地无租”型典约 |
第二节 “地有租”型典约关系 |
一、“钱无利地有租”型典约 |
二、“钱有利地有租”型典约 |
第三节 地权交易中的借贷关系 |
一、本利偿还与借贷期限 |
二、抵押借贷与土地债务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地交易中的地权分割与转移 |
第一节 主佃双方对房、地的权益分割 |
一、租主佃户对房、地有限的处置权 |
二、主佃双方地权分割的深化 |
三、蒙古对产权的强调 |
第二节 土地推佃与过租 |
一、推佃交易 |
二、过租交易 |
第三节 土地买卖与地基、地产的分离 |
一、蒙地的“买卖” |
二、房、地交易中地基、地产的分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契约文书》俗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俗字研究概况 |
1.2.1 敦煌写卷俗字研究 |
1.2.2 字书俗字研究 |
1.2.3 石刻俗字研究 |
1.2.4 俗字理论研究 |
1.2.5 域外俗字研究 |
1.2.6 契约文书俗字研究 |
1.3 首博馆藏清代契约文书概况 |
1.4 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1.4.1 材料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1.5 凡例 |
第2章 首博馆藏清代契约文书俗字类型分析 |
2.1 增繁 |
2.1.1 增加意符 |
2.1.2 增加笔画 |
2.1.3 缀“点 |
2.2 简省 |
2.2.1 省略偏旁 |
2.2.2 以简代繁 |
2.2.3 符号代替 |
2.2.4 省略“不重要”笔画 |
2.3 改换部件 |
2.3.1 改换意符 |
2.3.2 改换声符 |
2.4 类化 |
2.4.1 受上下文的类化 |
2.4.2 受潜意识影响的类化 |
2.4.3 字的内部类化 |
2.5 变换结构 |
2.6 音借俗字 |
2.7 书写变易 |
2.7.1 突变 |
2.7.2 渐变 |
2.8 同形异读 |
2.9 综合类 |
2.10 连笔字 |
2.11 全体创造 |
2.12 合文 |
第3章 首博馆藏清代契约文书俗字特点 |
3.1 民间性 |
3.2 时代性 |
3.3 继承性 |
3.4 地域性 |
第4章 首博馆藏清代契约文书俗字形体演变个案研究 |
4.1 “亩”俗字形体演变探究 |
4.1.1 从“攵”旁俗“亩”形体演变 |
4.1.2 从“人”旁俗“亩”形体演变 |
4.1.3 从“久”旁俗“亩”形体演变 |
4.1.4 从“欠”旁俗“亩”形体演变 |
4.1.5 从“厶”旁俗“亩”形体演变 |
4.1.6 从“么”旁俗“亩”形体演变 |
4.1.7 从“幺”旁俗“亩”形体演变 |
4.1.8 从“卜”旁俗“亩”形体演变 |
4.1.9 从“又”旁俗“亩”形体演变 |
4.1.10 从“(?)”旁俗“亩”形体演变 |
小结 |
第5章 首博馆藏清代契约文书俗字研究与辞书编纂 |
5.1 为俗字典编纂提供参考 |
5.2 增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未收录俗字 |
5.3 为《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补充例证 |
5.3.1 为《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无例证作补充 |
5.3.2 为《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少例证作补充 |
5.3.3 为《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增补音义 |
第6章 结语 |
引用及参考文献 |
下编 俗字谱 |
凡例 |
《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契约文书》俗字谱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9)〈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出发点及研究意义 |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三、相关前期研究成果评书 |
四、史料依据 |
五、篇章内容简介 |
六、本文所用字体及拉丁字母转写说明 |
第一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上) |
第一节 新疆、西藏界 |
第二节 喀什噶尔河流域 |
第三节 乌兰乌苏河流域 |
第二章 雅雅尔河流域 |
第一节 雅雅尔河 |
第二节 葱岭北河 |
第三节 葱岭南河 |
第三章 叶尔羌河流域 |
第一节 叶尔羌河 |
第二节 泽普勒善河 |
第三节 听杂阿布河 |
第四章 和田河流域 |
第一节 和田河 |
第二节 哈喇哈什河 |
第三节 玉陇哈什河 |
第四节 于阗河 |
第五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下) |
第一节 阿克苏河流域 |
第二节 克勒底雅河 |
第三节 额尔勾河 |
第六章 塔里木河流域(一) |
第一节 沙雅尔城南 |
第二节 罗布淖尔以南诸河流 |
第七章 塔里木河流域(二) |
第一节 塔里木河 |
第二节 渭干河 |
第八章 海都河流域 |
第一节 库尔勒庄南 |
第二节 海都河 |
第三节 注罗淖尔水域 |
附录(一): “我的麻札”还是“神圣的麻札”?—论以-m、-ata (m)结尾的新疆麻札、佛教圣地名称 |
附录(二): 乌鲁木齐((?)r(?)mqi) 一名语义、语源考 |
附录(三): “喀喇沙尔”(Qarashahr) 一名语义考 |
参考文献 |
(10)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上编 |
第一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竹简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墓主身份 |
第二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的公布与研究 |
一、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发布前的研究状况 |
二、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及图版公布 |
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三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研究综述 |
一、《二年律令》研究综述 |
二、《奏谳书》研究综述 |
三、《脉书》研究综述 |
四、《算数书》研究综述 |
五、《盖庐》研究综述 |
六、《引书》研究综述 |
七、《遣册》研究综述 |
第二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校注 |
第一节 历谱 |
第二节 二年律令 |
第三节 奏谳书 |
第四节 脉书 |
第五节 算数书 |
第六节 盖庐 |
第七节 引书 |
第八节 遣策 |
第三章 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二年律令》编联探讨 |
第二节 汉代副词“颇”浅论 |
第三节 “毋害”词义辨析 |
第四节 “出入罪人”释义及相关问题探讨 |
第五节 完刑的再认识 |
第六节 “行钱”本义考 |
第七节 秦汉户赋缴纳对象分析 |
下编 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四、清代台湾土地文书中的“四至”等问题──清代台湾土地文书札记二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紫阳县司法档案中的田土讼案研究[D]. 金怡. 吉林大学, 2021(01)
- [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3]福建民间契约文书语词考释[D]. 黄文浩.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宋元以来契约文书“田地”类词语研究[D]. 池景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5]《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俗字研究[D]. 王淘.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明清鼎革之初嘉定士绅侯岐曾的生活史 ——以《侯岐曾日记》为中心[D]. 朱亦灵. 南开大学, 2019(03)
- [7]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的地权结构 ——基于契约文书的分析[D]. 王磊. 厦门大学, 2019(08)
- [8]《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契约文书》俗字研究[D]. 韩志周.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D].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 南京大学, 2018(09)
- [10]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D]. 韩厚明. 吉林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