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部皮瓣治疗小片状深度烧伤创面(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钢[1](2020)在《局部邻近皮瓣在手指关节处皮肤深度烧伤患者修复中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局部邻近皮瓣在手指关节处皮肤深度烧伤患者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手指关节处皮肤深度烧伤患者72例,均行修复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40例。观察组采用局部邻近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腹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BSHS-B)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住院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手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一般健康、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综合健康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部带蒂皮瓣相比,采用局部邻近皮瓣修复手指关节处皮肤深度烧伤能进一步改善手功能,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刘鲁冰[2](2021)在《NIR响应递送NO微针贴片的制备及其在缺血穿支皮瓣模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皮肤坏死是皮瓣手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这意味着手术失败。当前,全身给药的局部效果有限且有出血隐患,而由于皮肤屏障作用局部用药的药物渗透性不佳,这些治疗措施都无法保证让缺血皮肤的血液供应得到有效恢复。因此,缺血皮肤急需一种安全、简便、无痛、精准给药的局部治疗方法。方法:使用可溶性微针(MN)贴片以无痛且精准的方式靶向缺血皮肤并进行透皮给药。基于一氧化氮(NO)在血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作为光热剂的金纳米棒(GNRs)和热敏NO供体(BNN6)引入贴片中以获得GNRs-BNN-MN贴片。在NIR(808 nm)的照射下,GNRs诱导的高温可能促进BNN6释放NO从而促进血管生成。结果:由透明质酸制成的微针贴片能够穿破表皮进行药物递送,药物随着微针的溶解而释放。在近红外(808 nm)的照射下,GNRs-BNN-MN贴片稳定升温,加速药物的渗透并促使NO从BNN6中释放。细胞实验结果表明GNRs-BNN-MN贴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在NIR(808 nm)照射下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增殖和迁移具有促进作用。最终,GNRs-BNN-MN贴片响应NIR(808 nm)治疗大鼠背部缺血穿支皮瓣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皮瓣存活率有效提高。并且,通过组织学检测,皮瓣内的微血管密度和VEGF蛋白表达均增加。结论:我们开发了一种NIR响应型升温并皮内递送NO的可溶性微针贴片,该体系为缺血穿支皮瓣提供了一种简便、安全、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
刘聪[3](2020)在《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从创面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检出率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其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低温热源性烧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际完成观察的病例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手术清创,治疗组予以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处理创面,对照组予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处理创面,疗程7天,共观察四个疗程。观察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治疗第28天。通过对比两组创面治疗前后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得出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创面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例数17,显效例数3,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2,脱落病例1,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例数16,显效例数2,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3,脱落例数2,总有效率86.9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创面局部症状总积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局部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两组创面治疗后局部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比较,治疗第7天,治疗组创面渗液、腐肉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创面腐肉、肉芽、面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液、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两组创面渗液、腐肉、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分析,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在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疗效相当,治疗期间均能减轻创面局部症状,无不良反应,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加以推广应用。
胡媛媛[4](2019)在《整形美容外科在小面积深度烧伤中的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小面积深度烧伤采取整形美容外科处理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小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分组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以常规修复治疗为对照组,以整形美容外科方法处理为观察组。评价两组效果,调查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对烧伤处美观满意度,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无显着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对烧伤处美观满意度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整形美容外科治疗小面积深度烧伤,一方面可以提高临床效果,使得患者对烧伤处美观满意度更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有应用价值。
温永耀[5](2019)在《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贝复济阳性对照组、和拔毒生肌膏实验组,采用表柔比星复合皮肤缺损建立大鼠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造模后每天换药,分别在3天后、6天后、12天后计算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并采集血清和新生肉芽组织,用比浊法检测血清溶菌酶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EGF和VEGF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新生肉芽组织中EGF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新生肉芽组织中VEGF含量,光镜下观察HE染色后的新生肉芽组织病理改变,荧光定量PCR检测新生肉芽组织PI3K mRNA、AKT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创面愈合率,血清EGF、VEGF及溶菌酶含量,组织EGF和VEGF含量,组织PI3KmRNA和AKTmRNA表达水平,除3天后溶菌酶和6天后组织EGF含量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显着小于假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造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较为成功。2.用拔毒生肌膏和贝复济干预3天后、6天后、12天后创面愈合率显着均上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拔毒生肌膏和贝复济均是有效治疗药物。3.血清溶菌酶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贝复济组和拔毒生肌膏组3天后、6天后、12天后溶菌酶水平均显着上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EGF、VEGF在血清和组织中的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贝复济能提高血清3、12天后和组织6、12天后EGF、VEGF含量,拔毒生肌膏能提高血清3、6天后和组织6、12天后EGF、VEGF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贝复济和拔毒生肌膏均能有效提高机体EGF、VEGF含量,从而促进创面愈合。5.组织病理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贝复济组和拔毒生肌膏组呈现出创面组织水肿较快消失,炎性反应较快减轻,肉芽组织生长较快,干预12天后新生肉芽组织均开始成熟,一些毛细血管闭塞,小动脉、小静脉开始形成,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有规则地排列。6.新生肉芽组织PI3K mRNA和AKT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贝复济组3天后、6天后、12天后和拔毒生肌膏组6天后PI3K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壮药拔毒生肌膏能促进氧化应激难愈创面模型大鼠创面愈合。2.壮药拔毒生肌膏能提高氧化应激难愈创面模型大鼠血清中EGF、VEGF及溶菌酶含量。3.壮药拔毒生肌膏能提高氧化应激难愈创面模型大鼠组织中EGF、VEGF含量。4.壮药拔毒生肌膏能改善氧化应激难愈创面模型大鼠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5.壮药拔毒生肌膏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创面愈合。
许钊荣[6](2018)在《抗菌人工真皮的研究与转化》文中提出目的:评价高渗钠溶液和镓离子溶液对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抗菌作用,并构建具有抗菌功能的人工真皮,实现预防创面感染目的,为相关抗菌人工真皮支架的制备奠定实验基础,并为其在创面实现预防感染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转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临床烧伤感染创面中检出率高的常见细菌的标准菌株,包括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肺炎克雷伯菌(FSCC167002)、阴沟肠杆菌(FSCC145003)、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ATCC51331),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表皮葡萄球菌(FSCC223011)、粪肠球菌(FSCC146002),制备不同浓度钠离子的琼脂平板培养基进行体外抗菌实验,进行高渗氯化钠的体外抗感染功能评价。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结合微生物活性检测试剂盒-WST检测镓离子溶液对实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使用透射电镜(TEM)观察镓离子接触后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微观结构及形态学的变化。采用仿生设计原理,以镓离子、胶原溶液为原料,经均匀混合、戊二醛交联、冷冻干燥、热交联等工艺,构建负载镓离子的抗菌人工真皮,进行材料系统表征,包括表面形貌、孔径、孔隙率、镓离子释放等,体内外生物学评价,包括体外杀菌率、细胞毒性、细胞形容性和体内生物学评价。利用海藻酸多糖凝胶化特性,以海藻酸多糖为载体,通过多次浸泡冻干及凝胶化反应,构建海藻酸镓复合载体及其相关真皮支架,进行材料表征并评价其抗菌性能。结果:当氯化钠达到4%的高渗浓度时,可对多数创面感染常见细菌如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生长产生显着抑制作用;当氯化钠浓度达到8%时,则对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同样有显着抑制效果。镓离子溶液对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MIC为256-512μg/mL,表明镓离子溶液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无机抗菌剂,对烧伤创面感染中常见的大多数细菌都有明显且一致的抗菌效果。TEM观察到镓离子接触处理后的大肠杆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出现了膜壁分离、胞壁破坏及胞内异常电子凝聚的现象,提示细菌正常结构和遗传物质的破坏。构建的含镓抗菌人工真皮材料表征显示其具有满意的三维贯通孔结构,孔径50-150μm,孔隙率97.4%,体外酶解实验12h降解率为19%,24h降解率为28%,抗酶解性能好,负载的镓离子能够稳定释放。生物学评价显示其体外抗菌性能显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1h杀菌率接近90%,没有潜在细胞毒性,CCK-8法测定相对增殖率为80%,生物安全性高,通过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细胞共培养,发现细胞支架相容性好,大鼠体内评价研究证明其能够有效预防创面及移植物感染的发生,组织相容性好。以镓离子溶液、海藻酸钠和胶原溶液为原料,成功构建了海藻酸镓复合载体及其相关真皮支架,包括被覆海藻酸镓复合物涂层的真皮支架,以及海藻酸镓聚合物微粒及其复合真皮支架,所构建的真皮支架具有良好的三维孔隙结构,体外抗菌性能良好。结论:局部高渗钠溶液对烧伤感染常见的细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可为烧伤感染创面局部治疗提供良好的治疗方案。镓离子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无机抗菌剂,对在烧伤创面感染中遇到的大多数细菌都有明显的抗菌效果,构建的含镓抗菌人工真皮有良好的三维孔隙结构,适宜的孔径和较高的孔隙率,抗酶解性能好,负载的镓离子能够稳定释放,生物相容性好,没有潜在细胞毒性,生物安全性高,体内外抗菌效果显着,能够有效预防创面及移植物感染的发生,确保了安全性的同时又保证了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了基础。研究初步实现了镓离子相关复合载体及真皮支架的制备,为镓离子稳定释放载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林丁盛[7](2018)在《孕酮对大鼠缺血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临床上,随意皮瓣已经成为修复组织缺损的常见技术之一。然而随意皮瓣因不含知名血管,当其长宽比超越1.5-2:1,其远端将部分或者完全坏死,从而影响随意皮瓣在组织创面修复等中的临床使用。孕酮,又称黄体酮、黄体激素,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较强的抗氧化应激等能力。本课题旨在研究探讨孕酮对大鼠缺血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改良的McFarlane大鼠缺血随意皮瓣模型。将雄性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对数表法分为孕酮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孕酮组/生理盐水组分别予腹腔注射1Omg/kg孕酮/生理盐水,一天给药1次,接连注射7天。根据随意皮瓣血供情况,将皮瓣三等分为皮瓣近端区(Ⅰ区)、中间区(Ⅱ区)和远端区(Ⅲ区)。术后观察随意皮瓣存活大体情况及测算皮瓣存活面积比;术后第2天,测定大鼠Ⅱ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水平;术后第7天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皮瓣组织病理学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VEGF表达;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检测皮瓣血流灌注情况;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观测皮瓣新生血管情况。结果:1、术后第7天,孕酮实验组皮瓣存活面积比为(81.62±1.86)%,显着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49.78± 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第2天,孕酮实验组皮瓣Ⅱ区,每毫克蛋白SOD活性表达量(61.40 ±2.29)U显着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9.95±2.91)U(P<0.01)。孕酮组每毫克蛋白MDA表达量(16.25±3.08)nmol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62.32±5.38)nmol(P<0.01)。3、术后第7天,HE染色示:皮瓣Ⅱ区,孕酮组出现大量的新生血管,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为(33.64±3.04)个/mm2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15.95±3.65)个/mm2(P<0.01)。4、孕酮组皮瓣Ⅱ区中性粒细胞浸润(30.10±2.67个/mm2)显着少于生理盐水组(44.80±3.54个/mm2)(P<0.01)。5、皮瓣Ⅱ区,孕酮组VEGF阳性表达量为(3479±68)ⅠA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1923±43)ⅠA(P<0.01)。6、孕酮实验组皮瓣Ⅰ区、Ⅱ区、Ⅲ区组织血流灌注分别为(406.82±15.21)PU、(210.45±6.93)?PU、(109.95±4.91)PU,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各区(P<0.01)。7、明胶-氧化铅造影示孕酮组皮瓣中端及远端血管增生显着(P<0.01)。结论:孕酮可以促进大鼠缺血随意皮瓣的成活,其机制可能:1、孕酮上调皮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刺激皮瓣远端血管新生,改善皮瓣血供,从而提高皮瓣的成活面积;2、孕酮可以减轻组织炎症反应促进皮瓣存活;3、孕酮可以拮抗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随意皮瓣存活。
李宝,张丽芳,李开为,费福建[8](2017)在《整形外科技术在患儿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整复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运用整形外科技术整复患儿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67例小面积深度烧伤患儿作为本次研究试验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3例患儿采用常规修复方法,观察组34例患儿采用整形外科技术实施修复,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生活质量、一期愈合率、瘢痕增生以及感染等情况,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显效患儿23例,总有效率高达97.06%;对照组显效患儿15例,总有效率为84.8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以及生理机能等方面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患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一期愈合率高达94.12%,瘢痕增生明显患儿2例,无感染现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面积深度烧伤患儿采用整形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更高,患儿创面愈合质量较好,美观性与功能兼具,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值得广泛推荐应用于临床。
于海霞[9](2015)在《全厚皮移植整形外科技术在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全厚皮移植等整形外科技术在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近远期疗效,评价其在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价值。方法小面积深度烧伤患者26例(30处创面),采用全厚皮移植、各种皮瓣和直接缝合等整形外科技术进行创面修复,观察愈合情况。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26例患者30处创面经整形外科技术修复,其中创面Ι期愈合28处,占93.33%;出现腹部带蒂皮瓣蒂部感染1处,Ⅱ期断蒂手术是经处理后愈合良好;全厚皮移植1处虽然为Ι期愈合,但出现局部花斑改变;创面术后外形良好,肤色与正常皮肤相似,弹性好,随访过程中无明显瘢痕生长情况,关节部位无明显的功能障碍;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满意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厚皮移植等整形外科技术在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远期满意度高,美学效果理想,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汤建平,侯祚琼,周守贵,胡寅,章宏伟[10](2010)在《胸壁深度烧伤的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胸壁严重烧伤的合理治疗。方法胸壁严重烧伤16例,烧伤后积极抗休克、抗感染及呼吸支持治疗,根据深度烧伤患者的创面大小、损伤程度等行早期清创并选择皮瓣的类型。结果 16例中,术后肌瓣、肌皮瓣全部成活,肌瓣上游离植皮3例亦全部成活。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治疗胸壁严重的烧伤需要有系统、全局的观念,尽早恢复血循环的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辅助呼吸,积极抗感染,争取早期覆盖创面。
二、局部皮瓣治疗小片状深度烧伤创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部皮瓣治疗小片状深度烧伤创面(论文提纲范文)
(1)局部邻近皮瓣在手指关节处皮肤深度烧伤患者修复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临床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2.2 两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
3 讨论 |
(2)NIR响应递送NO微针贴片的制备及其在缺血穿支皮瓣模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试剂及耗材 |
2.1.3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2.2.2 NIR升温实验 |
2.2.3 药物释放检测 |
2.2.4 NO释放检测 |
2.2.5 微针体外药物渗透实验 |
2.2.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2.2.7 体外HUVECs细胞增殖和迁移实验 |
2.2.8 体内动物实验 |
2.2.9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GNRs-BNN药物的形貌与表征 |
3.2 微针贴片的形貌与表征 |
3.3 微针贴片的光热性能 |
3.4 微针贴片的可溶性与药物释放 |
3.5 微针贴片的NO释放 |
3.6 微针的药物渗透性能评估 |
3.7 微针贴片的细胞相容性 |
3.8 近红外响应微针贴片体系的促血管生成能力 |
3.9 微针应用于大鼠背部缺血跨区穿支皮瓣治疗 |
3.9.1 大体观察及皮瓣坏死率评估 |
3.9.2 HE染色结果 |
3.9.3 免疫组化染色 |
3.9.4 ELISA检测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富血小板血液制品联合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概述 |
1.1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名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祖国医学对烧伤辨证分型治疗的认识 |
1.4 祖国医学对烧伤外治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于烧伤的概述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西医对于烧伤治疗的认识 |
3 中西医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概述 |
3.1 中医外治法对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认识 |
3.2 西医对低温热源性烧伤治疗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4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病例脱落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体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
1.1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
2 湿润烧伤膏(MEBO)的概述 |
2.1 祖国医学对湿润烧伤膏药物组成的认识 |
2.2 具体组成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
3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为对照组依据 |
4 针对合并基础疾病的对比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创面局部症状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 |
5.2 对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
5.3 对两组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的影响 |
5.4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6 结论 |
7 本课题存在的优势、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整形美容外科在小面积深度烧伤中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价标准 |
1.4.1 疗效标准[5] |
1.4.2 生活质量[6] |
1.4.3 烧伤处美观满意度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
2.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
2.3 比较两组患者对烧伤处美观满意度评分 |
3 讨论 |
(5)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观察指标和标本检测 |
4 结果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创面愈合概述 |
2 氧化应激与创面愈合 |
3 溶菌酶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和意义 |
4 EGF和VEGF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和意义 |
5 PI3K/AKT信号通路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和意义 |
6 中医外治法治疗难愈创面的理论与应用 |
7 壮药拔毒生肌膏对创面愈合作用的相关研究 |
8 壮药拔毒生肌膏对创面作用的结果分析 |
9 总结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抗菌人工真皮的研究与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高渗钠溶液的抗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菌株 |
2.2 试剂与仪器 |
2.3 高渗钠溶液的抗菌作用评价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硝酸镓溶液的抗菌性能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菌株 |
2.2 试剂与仪器 |
2.3 ICP-MS测定镓离子的浓度 |
2.4 硝酸镓溶液对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MIC |
2.5 TEM |
3 结果 |
3.1 WST试剂盒操作中各菌株适宜的接种浓度 |
3.2 硝酸镓溶液对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MIC |
3.3 镓离子接触后的大肠杆菌的显微观察 |
3.4 镓离子接触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显微观察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制备与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
2.2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制备 |
2.3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材料表征 |
2.4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体外抗菌研究 |
2.5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细胞学评价 |
2.6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体内评价研究 |
3 结果 |
3.1 筛选适宜质量分数戊二醛交联的人工真皮 |
3.2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体外抗菌结果 |
3.3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细胞学评价结果 |
3.4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表征 |
3.5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体内评价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海藻酸镓复合载体及其真皮支架的制备与抗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
2.2 真皮支架被覆海藻酸镓复合物涂层的制备 |
2.3 海藻酸镓聚合物微粒及其复合真皮支架的制备 |
2.4 材料表征 |
2.5 体外抗菌评价 |
3 结果 |
3.1 被覆海藻酸镓复合物涂层的真皮支架的表征 |
3.2 海藻酸镓聚合物微粒及其复合真皮支架的表征 |
3.3 体外抗菌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真皮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
1.1 真皮替代物的发展历程 |
1.2 真皮替代物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
2 高渗钠溶液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
3 镓及其化合物的抗菌研究 |
4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孕酮对大鼠缺血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大鼠缺血随意皮瓣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章 孕酮“增加皮瓣血液供应”促进缺血随意皮瓣存活的机制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孕酮“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缺血随意皮瓣存活的机制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孕酮“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缺血随意皮瓣存活的机制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孕酮“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缺血随意皮瓣存活的机制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改善缺血随意皮瓣存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整形外科技术在患儿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整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比较: |
2.3 两组患儿一期愈合、感染以及瘢痕增生情况: |
3 讨论 |
(9)全厚皮移植整形外科技术在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创面处理方法 |
1.2.2 创面修复方法 |
1.2.2 观察指标 |
1.3 烧伤面积与深度诊断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创面愈合情况 |
2.2随访结果 |
3 讨论 |
(10)胸壁深度烧伤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治疗方法 |
3.典型病例 |
结果 |
讨论 |
四、局部皮瓣治疗小片状深度烧伤创面(论文参考文献)
- [1]局部邻近皮瓣在手指关节处皮肤深度烧伤患者修复中的疗效观察[J]. 李泽钢.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18)
- [2]NIR响应递送NO微针贴片的制备及其在缺血穿支皮瓣模型中的应用[D]. 刘鲁冰. 南昌大学, 2021(01)
- [3]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刘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整形美容外科在小面积深度烧伤中的价值分析[J]. 胡媛媛. 临床研究, 2019(12)
- [5]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D]. 温永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抗菌人工真皮的研究与转化[D]. 许钊荣. 福建医科大学, 2018
- [7]孕酮对大鼠缺血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林丁盛.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8]整形外科技术在患儿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整复中的应用[J]. 李宝,张丽芳,李开为,费福建. 中国美容医学, 2017(09)
- [9]全厚皮移植整形外科技术在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价值[J]. 于海霞.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5(02)
- [10]胸壁深度烧伤的治疗体会[J]. 汤建平,侯祚琼,周守贵,胡寅,章宏伟. 江苏医药, 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