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丹参、山莨菪碱、维生素B_6治疗内耳眩晕3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鞠静[1](202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与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梳理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发展源流,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取穴用药规律,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理论依据。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为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第一部分以计算机检索结合手工检索《中华医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以“眩晕”为主题词展开检索,按照既定检索策略查找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文献,文献时间为先秦两汉时期至1949年9月30日。建立眩晕外治法文献数据库,通过对新中国建国前各个时期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文献进行深入剖析,完善眩晕中医外治法发展源流。(2)第二部分以新中国建国时间为界,建国前文献参照第一部分检索结果,文献时间为先秦两汉时期至1949年9月30日,建国后文献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美国国立医学图书管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Pubmed)、Cocharane Library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按照既定检索策略及筛选策略,纳入自194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符合要求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文献。建立眩晕外治法文献数据库、腧穴数据库、外用药物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腧穴、外用药物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3)第三部分以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建国后文献为基础,检索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按照既定策略对文献进行筛选与数据提取,对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中华医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检索出68487条文献,纳入2214条文献,涉及取穴用药的中医外治方法有针刺、艾灸、刮痧、药枕等25种。(2)新中国建国前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核心腧穴为风池、脑空、头临泣、后顶、解溪、天柱,外用核心药物为醋、川芎、细辛、防风、韭叶、黄连、薄荷、芒硝、麝香等。新中国建国后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核心腧穴为风池、百会、颈夹脊、天柱、大椎、风府、太阳、印堂。外用核心药物为川芎、红花、当归、葛根、天麻、羌活、丹参、威灵仙、乳香、桂枝、透骨草、没药、白芷、菊花、冰片、细辛、赤芍。(3)系统评价研究初步检出文献202篇,最终纳入53篇RCT文献,全部为中文文献。对53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改善眩晕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记载可追溯至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全面发展,宋金元至明清时期中医外治法诊治眩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皆趋于成熟,民国至新中国建国前主要以整理文献为主,建国后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得到迅速地应用与发展,并出现了新的治疗手段。(2)治法方面,腧穴外治以针灸为主,取穴方面,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阳经头项部腧穴与四肢远端腧穴、躯干部腧穴配伍治疗眩晕。中药外治以五官用药、药枕为主,药枕多采用植物的茎、叶、花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药物,熏洗、涂敷、鼻疗药多采用气味俱厚,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辛温燥烈药物,经眼、口用药多采用甘寒质润生津的药物。(3)中医外治法或外治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眩晕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方面有显着优势。在安全性方面,中医外治法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在眩晕临床诊治方案中应当推荐中医外治疗法。
印明玉[2](2020)在《基于筋骨辨证理论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以筋骨辨证理论为指导思想,观察推拿配合针刺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值)、眩晕的疗效评价标准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的变化,来证明筋骨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对颈源性眩晕的作用效果,为临床上治疗颈源性眩晕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就诊于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心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颈源性眩晕诊断的患者60例,根据受试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合颈源性眩晕的患者中包含了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混合型颈椎病,所以把这些患者分成椎动脉型颈椎病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组和混合型颈椎病组,按照患者就诊的时间顺序编号。通过筋骨辨证法分析再通过问诊、触诊,明确患者的病因病机确定推拿手法及针刺穴位处方,疗程结束后重新评估患者的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值)、眩晕的疗效评价标准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结果:1.椎动脉型颈椎病组治疗前后在VAS测试数据对比、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对比,结果p值均小于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组治疗前后在VAS测试数据对比、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对比,结果p值均小于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混合型颈椎病组治疗前后在VAS测试数据对比、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对比,结果p值均小于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推拿整复配合针刺能显着改善颈部动脉血流速度。2.推拿整复配合针刺能显着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症状。3.筋骨辨证体系下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张丽红[3](2018)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透过Meta分析,评价、证实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可行性及疗效性,为临床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对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重点探讨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与优势。方法:1.Meta分析通过主题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相结合的检索策略,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外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根据纳入及剔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临床观察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绵阳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常规西药,予以激素、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相关药物,14日为基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百会、四神聪、神庭,患侧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安眠,同侧合谷、内关、中渚,双侧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复溜、太冲。并加穴位注射以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ml与维生素B12注射液1ml混合注射患侧听宫穴、完骨穴,各0.5ml,每日一次,7次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2周后记录两组纯音听阔测试及症状降级结果,采用SPSS 23.0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听力变化总疗效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Meta分析结果显示:1.1文献筛选结果:在已报道的临床文献中,多以针灸或穴位注射与常规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比较,而将二者联合使用的报道较少。本次研究共纳入7篇临床文献,样本量共为636例。1.2疗效结果显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的方案(加上或不加常规现代医学治疗),治疗效果显着优于单一的常规现代医学治疗RR=1.21,95%CI:[1.12,1.31],P<0.00001,异质性检验I2=34%,P=0.17。2.临床观察结果示:在听力改善总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率为75.86%,对照组治愈率为44.82%,经统计说明,在治愈率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不同分级听力损伤的治疗效果看,治疗组对中重度耳聋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伴随症状的治疗上,经统计学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耳鸣、耳闷胀感均有效;其对耳闷胀感的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Meta分析及临床,初步认为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较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在听力、伴随症状均有明显优势。对患者来说,可有效改善症状,亦可在相同疗程内达到理想效果。可作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手段进行推广。
汪静[4](2018)在《风池穴水针注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本课题通过风池穴水针注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眩晕障碍量表筛选表及眩晕评定量表[1]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眩晕缓解的情况,同时监测患者治疗前后TCD下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探讨风池穴水针注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和机制,为本方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有力的证据。2方法依据就诊顺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三组:水针注射组、普通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各30例。水针组:选取风池穴为注射点,皮肤消毒后,取2mL注射器抽取异丙嗪注射液1ml,向鼻尖方向进针约1.5cm,待患者诉“得气”后(酸、麻、重、胀感)回抽无血,将药物缓慢注射,棉球按压针孔并再次消毒。双侧交替,隔日一次。药物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卫材药业有限公司)6mg一日三次。普通针刺组:取百会、风池、太冲、内关、丰隆等穴位辩证加减,常规消毒后,2寸针灸针针刺,得气后(患者感觉针刺局部有酸胀重麻感)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三组的观察周期均为2周。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筛选表(DHI-S)及眩晕评定量表(DARS)进行评分,观察其治疗前后TCD下椎动脉及左、右椎动脉收缩期及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三种治疗方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优劣。3结果(1)一般资料: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各组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筛选表、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较前都明显减低,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水针注射组治疗后TCD下椎动脉、及左、右椎动脉收缩期及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加快,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组间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1)DHI-S及DARS的各项评分:各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各组间治疗后DHI-S及DARS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低,且三组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水针注射、普通针刺、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均有效;(2)风池穴水针注射疗效优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3)风池穴水针注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的方法。
栾洁,卢姗姗,张阵阵[5](2016)在《运动病防治国内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运动病(motion sickness,MS)是晕车病、晕船病、晕机病以及由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因素所致疾病的统称,是一种平衡失调的疾病。运动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与前庭功能有关,如前庭过分敏感、稳定性差等,其临床表现为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晕船是运动病的一种,舰船在海上航行时乘员晕船病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及人员的健康。海军作为特殊兵种,在维护海洋权利、扞卫国家主权方面发挥
张焕[6](2016)在《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发表的研究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临床疗效的RCT、CCT,由3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对纳入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8个RCT、CCT,9715例受试者。所有纳入研究中仅3篇Jadad记分为2分,其余研究均为1分,纳入研究质量低下。Meta分析提示: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联合组、中西医结合1组、中西医结合2组、中西医结合3组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组,RR(95%CI)分别为4.70[3.815.80]、5.90[3.2110.83]、5.29[1.8515.12]、5.29[1.8515.12]、5.30[3.757.49]、5.42[2.7210.78],P<0.00001,6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安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评价。发表性偏倚监测显示:纳入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梅尼埃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在安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评价。由于纳入文献质量的限制,当前证据尚不能确定完全适用于临床。
王爱平[7](2016)在《泻火化瘀通窍法影响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8/3及Fas系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当各级听中枢或听神经、螺旋器的毛细胞发生病变,导致对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发生障碍,此即为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喉科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内耳血流障碍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会加重缺血导致内耳血流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和生理过程,是多个因素和靶点参与的反应。在近些年中医治疗内耳疾病的报道中,活血化瘀类药物最为常用和有效,其次是清肝泻火类药物,本实验中,将活血化瘀与清肝泻火联合用药结合形成泻火化瘀通窍法,以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1)血管阻断法在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中的应用;(2)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血管阻断法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3)探明泻火化瘀通窍法改善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动物造模与分组:采用血管阻断法造模,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五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实验方法:正常组:不给药;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正常饮食不给药。清肝泻火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清肝泻火药物灌胃,每次2ml,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行气活血化瘀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行气活血化瘀药物灌胃,每次2ml,含药物2g,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泻火化瘀通窍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泻火化瘀通窍药物灌胃,每次2ml,共含药物5g,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实验指标:(1)各组大鼠分别与造模后、用药前和用药后7天检测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2)用解剖显微镜对耳蜗基底膜铺片毛细胞进行观察;(3)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4)制备耳蜗组织匀浆,采用TBA法和可见光法对耳蜗组织的MDA含量和CAT活性进行检测;(5)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aspase-8、Caspase-3的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8、Caspase-3的蛋白表达;(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耳蜗组织中Fas、FasL mRNA水平变化;westernblot检测耳蜗组织中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7)梯度pcr检测耳蜗组织中xiap、xaf1mrna水平变化;westernblot检测耳蜗组织中xiap、xaf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着差法(lsd)方法,以p<0.05和p<0.01作为显着性和极显着性差异的标准。结果:1.泻火化瘀通窍组治疗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显着低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p<0.05-0.01)。正常组的阈值最低,与其他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耳蜗基底膜铺片基底膜外毛细胞显微结构观察显示:正常组外毛细胞分布呈三排,可清晰看到外毛细胞分布均匀,排列整齐,无明显缺失;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见外毛细胞大部分变形,排列严重紊乱,崩解破坏,大片缺损,细胞连接消失,纤毛倒伏严重,外毛细胞结构出现极其严重的破坏,出现坏死和凋亡;行气活血化瘀组见外毛细胞排列较为整齐,部分变形,部分出现坏死;泻火化瘀通窍组见外毛细胞排列整齐,散在缺失,个别轮廓不清。模型组及清肝泻火组外毛细胞损伤较重,细胞出现凋亡和坏死,泻火化瘀通窍组及行气活血化瘀组外毛细胞损伤相对较轻,且行气活血化瘀组损伤相对于泻火化瘀通窍组损伤更为明显。3.正常组阳性细胞荧光基本分布在血管纹区域,基底膜上几乎无表达。模型组与药物干预组的基底膜上的三排外毛细胞荧光信号明显增多、增强,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的毛细胞荧光信号明显减少(p<0.01),散在分布在基底膜上,且泻火化瘀通窍组这一表现更加明显(与行气活血化瘀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肝泻火组的毛细胞信号较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则明显增强(p<0.01)。4.耳蜗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与cat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清肝泻火组的mda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说明模型组和清肝泻火组两组大鼠的耳蜗微循环障碍最严重,泻火化瘀通窍组与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正常组的cat活性最高,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的cat活性显着高于行气活血化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清肝泻火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5.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caspase-8mrna和caspase-3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caspase-8和caspase-3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而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caspase-8和caspase-3mrna的表达则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各组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mrna表达结果类似,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表达则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较行气活血化瘀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fasmrna和fasl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清肝泻火组fas、fasl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而与模型组与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fas、fasl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各组fas、fasl蛋白表达,泻火化瘀通窍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行气活血化瘀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又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清肝泻火组、模型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比正常组则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较行气活血化瘀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xiap、xaf1mrna的表达。正常组呈现较低表达,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xiapmrna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但是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两组xiapm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的xiap蛋白有表达,模型及药物干预各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显着增高(p<0.05,p<0.01);而行气活血化瘀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显着增高(p<0.05);但是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两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中xaf1mrna有表达,模型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xaf1mrna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然而清肝泻火组与模型组两组xaf1m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行气活血化瘀组xaf1mrna表达水平也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正常组的xaf1蛋白有表达,模型及药物干预各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xaf1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同样的,行气活血化瘀组xaf1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由明显降低(p<0.01);然而清肝泻火组与模型组两组xaf1l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血管阻断法可用于建立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该建模方法操作简单、可靠性高、造模成功率高、对动物的伤害小,模型动物均出现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值得推广应用。2.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显着提高听阈,模型建立成功后24h时听阈即显着增加(p<0.05),7d后听阈维持无明显变化。3.泻火化瘀通窍法具有缓解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大鼠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和改善大鼠损伤后听力的作用。4.泻火化瘀通窍法可有效改善血管阻断法引起的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mda含量,提高cat活力,且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5.泻火化瘀通窍法能够明显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6.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抑制毛细胞凋亡。7.fas和fasl基因和蛋白均参与大鼠耳蜗微循环障碍损伤,泻火化瘀通窍法能够明显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且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8大鼠耳蜗微循环障碍后耳蜗凋亡现象与XIAP及XAF1的表达相关,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通过提高XIAP的表达抑制XAF1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9泻火化瘀通窍法抑制细胞凋亡能力高于活血化瘀法。
王威权[8](2015)在《异丙嗪联合甘露醇血塞通治疗颈椎病所致眩晕症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异丙嗪、甘露醇联合血塞通治疗颈椎病所导致的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因颈椎病出现眩晕症的患者84例,按照随机分层法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取甘露醇联合血塞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异丙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76%,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9.52%,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HI、DA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嗪联合甘露醇、血塞通是治疗颈椎病眩晕症患者的优秀用药方案,加入异丙嗪后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并且起到镇静作用,效果较后两者联用更佳。
张国清,武慧强[9](2013)在《颈性眩晕治疗近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颈性眩晕是推拿科、针灸科、神经内外科、骨科、耳鼻喉科、心血管内科、眼科等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理比较复杂,多数认为由于"多因素综合致病"引起。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较多,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近几年的文献资料,仅对应用西药和中药制剂对颈性眩晕的治疗进行综述,以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对照。同时期待寻找一种明确的规范化的易于掌握的既方便又节时,既有效又省力的最佳治疗方案和手段治疗本病。
李斌[10](2012)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文献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指出颈性眩晕(CerivealVertigo, CV),又称“颈源性眩晕”,是由于颈部椎间盘变形、骨质增生、髓核突出、神经刺激、慢性劳损、外伤和炎症等多种因素刺激和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临床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严重者可发生碎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可见,该病症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名称,而是泛指由于颈椎病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眩晕的一类中枢性眩晕名称。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少新生的“现代病“也日趋增多,颈椎病就是其中的一种。原本为老年性的颈椎病现已向中青年扩展,甚至一些中学生也常有头痛头晕,颈项酸痛不适的现象。如不及早地进行防治,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健康和生活。严重者可因脊髓压迫而瘫痪,也可因长期脑供血不足而导致脑细胞失养,记忆力衰退,引发老年性痴呆。根据近几年研究报告显示,眩晕病在40~60岁的中老年人群中多发,而且总数的40%是由颈性眩晕引起。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逐渐增加的工作效率和劳动强度,并且随着广泛使用电脑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大增加了年轻人的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并且长期保持低头状态工作会与本病有密切关系。此病会对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诸多学者阐论不一。国内学者主要将颈性眩晕归入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范畴。尽管国内外有理疗、药物治疗、手术等治疗方法。但是针灸疗法凭借着简洁、方便、经济、绿色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欢迎。随着国内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日益增多,有必要系统全面了解该领域的针灸临床的科研现状和文献计量情况。因此,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和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全面评价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另外,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验证干预措施疗效的标准设计方案,其研究和报告质量直接影响对干预措施疗效的判断。因此,本研究还采用国际公认的试验报告统一标准(CONSORT声明)和报告针刺临床试验中干预措施的国际标准(STRICTA)来评价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以期为今后进行高质量研究提供改进依据。目的:依据既定检索策略,CNKI298篇、CBM107篇、WF45篇、VIP46篇。文献语言均为中文。经过浏览题目、文摘、全文后,确定180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研究。通过筛选,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253篇文献,包括:重复检出的文献210篇;综述、评论、探讨类文献30篇;动物实验类文献12篇;重复发表的文献6篇;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21篇;个案经验文献6篇;其他不符合纳入文献51篇。详细的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所有文献发表的时间为1997-2011年。依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原则和方法,本研究制定了《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试验质量评价信息采集表》(简称评价表)。内容涉及基本情况,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估算样本含量,基线资料可比性,随机方法,随机方案隐藏,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盲法使用,病例随访,不良反应,统计学处理以及结论推导等。方法:文献系统分析与评价是依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原则和方法,本研究制定了《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试验质量评价信息采集表》(简称评价表)。内容涉及基本情况,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估算样本含量,基线资料可比性,随机方法,随机方案隐藏,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盲法使用,病例随访,不良反应,统计学处理以及结论推导等。而Meta分析是按照Cochrane Review Handbook5.0推荐使用的质量评价标准: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包括7个方面:①随机分配方法;②分配方案隐藏;③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实施者、结果测量者采用盲法;④结果数据的完整性;⑤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⑥其它偏倚来源。针对每一项研究结果,对上述7条作出“是”(低度偏倚)、“否”(高度偏倚)和“不清楚”(缺乏相关信息或偏倚情况不确定)的判断。两位评价者交叉核对纳入试验的质量评价结果,对有分歧而难以确定则通过讨论或由第三位评价者协助解决。结果:按检索策略和资料收集方法,在第一部分检索180篇文献中继续筛选合格文献,最终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均为单个随机平行对照试验。除4没有交代纳入病例来源,其余研究对象均为门诊和/或住院病例。颈性眩晕有2项试验采用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7项研究采用同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有1项试验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仅有3项研究交代纳入标准,6项研究叙述排除标准。在疗效标准方面,7项研究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另有两项研究采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其余均为自拟标准。所有研究均采用临床有效率,有3项研究观测椎基底动脉血流的情况,2项研究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截止2011年底,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逐年增加,研究机构的层次不断提高,特别是几年来注重随机序列方法的使用,但是仍然存在如下方面的不足:①随机序列的产生未能交代。随机序列是临床试验减少偏倚,提高试验结果真实性的首要措施。如果随机序列没有交代,那么证据的使用者无法判断该文献是否是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②缺乏盲法的使用。③组间资料缺乏足够论述。真正意义上双盲也许很难实施,但是评价者盲法和分配隐藏是可以实施的。以上几点是今后我们在设计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干预试验时应该注意的。针灸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并经久不衰,关键在于其防治病症的广泛性和有效性。而随机对照试验是评价针灸临床防治效果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开展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可对病症认识,针灸防治病症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估,为针灸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最高级别证据,也为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针灸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建设性意见。国内针灸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接受了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训练后,从事此类型研究的逐年增多。1997就有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出现,继而大量试验研究不断涌现,说明针灸关注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起步还是比较早的,传播也日益广泛。本研究评价了从1997-2011年12月间国内期刊发表的180篇有关针灸的治疗颈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总体来看,这些文献比以往的临床观察有了很大的进步,体现在提出的临床问题比较具体,多角度评价针灸的临床疗效,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研究结论较为客观,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
二、复方丹参、山莨菪碱、维生素B_6治疗内耳眩晕3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丹参、山莨菪碱、维生素B_6治疗内耳眩晕3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与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源流探析 |
1.眩晕的病名沿革 |
2.眩晕的病因病机沿革 |
3.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发展源流 |
3.1 针刺 |
3.2 灸法 |
3.3 放血疗法 |
3.4 刮痧疗法 |
3.5 烙法 |
3.6 经鼻疗法 |
3.7 中药熏洗法 |
3.8 中药外敷法 |
3.9 膏摩疗法 |
3.10 点药法 |
3.11 药枕疗法 |
3.12 涂法 |
3.13 含漱法 |
4.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新中国建国前文献研究 |
1.2 新中国建国后文献研究 |
2.结果 |
2.1 新中国建国前文献研究结果 |
2.2 新中国建国后文献研究结果 |
3.讨论 |
3.1 新中国建国前文献取穴用药规律 |
3.2 新中国建国后文献取穴用药规律 |
4.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的理论依据 |
4.1 经络理论 |
4.2 脏腑官窍理论 |
4.3 全息理论 |
4.4 中药气味归经理论 |
5.小结 |
第三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5 偏倚风险评估 |
1.6 数据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
2.3 质量评价 |
2.4 疗效评价 |
2.5 安全性评价 |
3.讨论 |
3.1 有效性 |
3.2 安全性 |
3.3 局限性 |
3.4 异质性 |
3.5 盲法 |
3.6 偏倚 |
3.7 声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写 |
检索策略 |
参考书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2)基于筋骨辨证理论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颈源性眩晕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meta分析 |
2.1 .概述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文献检索 |
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3 .数据提取 |
2.2.4 .质量评价和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纳入文献结果统计 |
2.3.2 .临床事件分析 |
2.3.3 .所纳入文献偏倚性分析 |
3.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
3.1 .病例来源 |
3.2 .病例选择标准 |
3.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3.2.2 .中医诊断标准 |
3.2.3 .听力损失分级标准 |
3.2.4 .听力曲线分型标准 |
3.2.5 .纳入标准 |
3.2.6 .排除标准 |
3.2.7 .脱落标准 |
3.3 .研究方法 |
3.3.1 .临床分组 |
3.3.2 .治疗方法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评定标准 |
3.5.1 .突发性耳聋疗效评定 |
3.5.2 .耳闷胀感疗效评定标准 |
3.5.3 .耳鸣疗效评价标准 |
3.6 .统计学方法 |
3.7 .结果 |
3.7.1 .基础资料统计 |
3.7.2 .疗效比较 |
4.讨论 |
4.1 .祖国传统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4.1.1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病名及综合症状 |
4.1.2 .古籍对突发性耳聋病因病机的记载 |
4.1.3 .祖国传统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
4.2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4.2.1 .突发性耳聋的现代医学概论 |
4.2.2 .突发性耳聋的现代研究发病机制 |
4.2.3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诊断 |
4.2.4 .现代医学对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
4.3 .穴位注射的概述及临床机制研究 |
4.3.1 .穴位注射的概述 |
4.3.2 .穴位注射的临床作用及机制 |
4.4 .关于实验设计讨论 |
4.4.1 .针刺及其选穴原理 |
4.4.2 .穴位注射的穴位及药物选取原理 |
4.4.3 .Meta分析与此次临床观察的关系 |
4.5 .关于本次研究结论 |
5.结论 |
6.课题存在问题及展望 |
6.1 .不足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突发性耳聋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式研究进展 |
1.1 .突发性耳聋的概况 |
1.1.1 .现代医学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1.1.2 .传统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1.1.3 .突发性耳聋的症状 |
1.2 .突发性耳聋治疗的研究进展 |
1.2.1 .现代医学治疗 |
1.2.2 .祖国传统医学治疗 |
1.2.3 .穴位注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治疗前后听力变化及伴随症状记录表 |
附录二 :耳鸣评价量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风池穴水针注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病例来源 |
2.分组方法 |
3.诊断标准 |
4.统计学处理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眩晕非药物治疗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内容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及结果整理 |
2.2 文献的质量评价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文献检出结果 |
2 文献评价结果 |
3 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 Meta-分析结果 |
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泻火化瘀通窍法影响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8/3及Fas系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论文一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血管阻断法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耳蜗组织Caspase-8/3mRNA、Fas/FasL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泻火化瘀通窍法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耳蜗组织XIAP及XAF1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异丙嗪联合甘露醇血塞通治疗颈椎病所致眩晕症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颈性眩晕治疗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药治疗 |
1.1 |
1.2 |
1.3 |
1.4 |
2 中药制剂治疗 |
2.1 灯盏细辛注射液是从灯盏花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为黄酮类等多种化合物, 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
2.2 刺五加注射液主要作用成分是含总黄酮、异嗪皮定和丁香甙等。 |
2.3 川芎嗪是从中药川芎根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具有活血化瘀、扩张动脉、改善微循环的功能。 |
2.4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分离出的一种单体, 属于黄酮类化合物, 能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 显着改善缺血组织的血供。 |
2.5 |
2.6 丹红注射液是以丹参、红花为原料组成的中药注射剂, 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
2.7 |
2.8 丹参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
(10)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文献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眩晕在祖国医学的认识 |
二、病因病理在西医的分析 |
三、眩晕的针灸研究现状 |
一、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文献系统分析与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2、研究结果 |
二、针推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研究结果 |
三、研究讨论 |
四、设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复方丹参、山莨菪碱、维生素B_6治疗内耳眩晕3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与系统评价[D]. 鞠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筋骨辨证理论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 印明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D]. 张丽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风池穴水针注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D]. 汪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运动病防治国内外研究进展[J]. 栾洁,卢姗姗,张阵阵.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6(04)
- [6]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系统评价研究[D]. 张焕.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7]泻火化瘀通窍法影响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8/3及Fas系统的实验研究[D]. 王爱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8]异丙嗪联合甘露醇血塞通治疗颈椎病所致眩晕症的效果[J]. 王威权. 临床医学, 2015(12)
- [9]颈性眩晕治疗近况[J]. 张国清,武慧强. 内蒙古中医药, 2013(01)
- [10]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文献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李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