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竞争中的先发优势、风险态度与预期收益

论企业竞争中的先发优势、风险态度与预期收益

一、论企业竞争中的先动优势、风险态度和预期收益(论文文献综述)

戴玉习[1](2020)在《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的风险与防控研究》文中提出民宿作为当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引领性业态,成为乡村振兴和创新创业的重要抓手。乡村民宿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及升级、解决住宿行业城乡发展不平衡及业态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随着民宿爆发式增长,乡村民宿内涌入许多外来经营者。一方面,外来经营者带来新型思想,给乡村民宿带来全新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由于利益相关者、基础条件等限制存在,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发展时会遭遇各类风险,陷入发展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进行研究,了解民宿经营各个阶段所存在的不同风险,并分析风险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对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风险的形成过程进行剖析,为外来经营者提供规避风险的防控措施,对推进民宿市场健康良好发展有重要意义。综合国内外民宿研究来看,游客、经营者、民宿主是主要研究视角。本研究在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外来民宿经营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了解莫干山地区的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时所存在的风险,运用问卷调查,归纳出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风险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五个影响因素对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风险的影响机制,提出降低或消除外来经营者投资风险的一系列防控建议。研究结论显示:1)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所遇到的风险可能来自五个方面。2)我国民宿外来经营者普遍认为投资乡村民宿风险较高。3)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风险有五个影响因素,其中有显着影响的因素是四个。4)降低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风险的防控措施要从政府和外来经营者主两个层面入手。政府层面要出台相应政策、建设完善的基础条件、引导良好的民宿经营氛围;外来经营者首先要充实自身,储备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另外也要考虑到本地经营者利益,良性竞争,争取实现双赢。

文金艳[2](2019)在《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切实增强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提升新产品开发(NPD)绩效,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关键。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新产品开发作为一项复杂创新工程,其开展与推进难以依靠单个或少量企业完成,企业不得不嵌入各种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外部互补性知识技术资源。标准联盟网络作为组织间围绕标准设定而形成的协作关系总和,是企业获取和整合外部知识技术和市场资源以影响标准化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企业所处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特征不同,其资源获取机会和行为存在差异,对产品创新活动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标准联盟区别于一般战略联盟的特征使得标准联盟网络中的知识和知识交换不同于一般战略联盟网络,企业获取外部知识技术开发新产品对标准联盟网络的结构嵌入性特征、资源禀赋要求也将存在差异。因此,从网络结构嵌入性视角研究企业如何在标准化合作中增强创新能力、提升NPD绩效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企业参与标准联盟的动机和参与所带来的益处进行了大量研究,暗示标准联盟是技术标准确立与扩散重要机制,并基于单个联盟内部成员选择及权、责、利协调来解释联盟及企业绩效的差异。而对由大量标准联盟合作关系形成的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特征及其对网络中企业NPD绩效会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影响的研究非常缺乏。再加上标准联盟、新产品等客观数据获取障碍,对标准联盟网络与企业新产品开发关系的实证探讨更是少见。基于此,本文结合知识基础、标准经济学、网络嵌入性等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计量经济模型,探讨标准联盟网络的形成以及结构嵌入性结构特征对企业NPD绩效的影响机理,并分析“网络结构嵌入性——知识整合能力(技术多元化能力/技术标准化能力)——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路径,及网络资源禀赋(网络资源影响力、网络资源异质性)对网结构嵌入性与企业NPD绩效关系的权变影响,海量获取中国汽车产业数据开展实证检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标准联盟网络的形成与结构嵌入性特征。分析企业参与标准化合作的动机,并构建博弈模型探讨标准化合作关系形成的条件;根据标准计划提出与推行的方式分析标准联盟网络的组织模式;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讨论标准联盟网络演化过程及各阶段网络特征,并总结标准联盟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了企业置身于标准联盟网络所具备的重要结构嵌入性特征及所伴随核心资源差异,并利用1999-2013年的汽车产业标准数据构建产业标准联盟网络客观展现网络演化及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变迁。第二,分析了企业所处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NPD绩效的直接影响。基于过程利益分析了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作用的一般模式;结合标准联盟网络知识及知识转移特征,分别从中心度和结构洞分析了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NPD绩效的直接影响机理,实证检验发现,企业在标准联盟网络中的中心度与新产品开发数量正相关,与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负相关;企业在标准联盟网络中占据的结构洞与新产品数量负相关,与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正相关。第三,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将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纳入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NPD绩效的影响框架。基于资源——能力——绩效路径,分析了影响NPD绩效的知识整合能力构成包括技术多元化能力和技术标准化能力;深入分析了企业知识整合能力之技术多元化和标准化能力的中介作用机理,基于汽车产业数据展开实证分析发现,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数量的影响主要通过技术多元化能力产生作用,而对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的影响主要通过技术标准化能力起作用。第四,分析了网络资源禀赋在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与NPD绩效关系中的权变影响。基于社会网络视角阐述了标准联盟网络的重要资源禀赋特征——网络资源影响力和网络资源异质性;分析网络资源影响力、网络资源异质性在网络结构嵌入性对NPD绩效影响中的调节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实证检验得出,网络资源影响力负向调节中心度对企业NPD绩效的影响,正向调节结构洞对企业NPD绩效的影响,网络资源异质性的调节作用则与之相反。第五,总结和讨论了研究的主要发现,分析了核心研究发现对企业实践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并从国家、产业两个层面提出了促进产业标准联盟网络良性发展,提升产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突破针对单一联盟分析的局限,考察企业所处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特征的有效性,形成“网络结构嵌入性——知识整合能力——NPD绩效”框架,构建起创新过程中的网络结构与网络内容的理论关联,不仅是对标准化合作和网络嵌入性研究框架的有益补充,且丰富完善了知识整合理论和创新搜索理论,进一步打开了“组织间网络——创新绩效”这一领域研究的黑箱;搜集了长周期的大样本,构建了汽车产业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多元化、技术标准化和NPD绩效相关信息的联合数据库,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大样本数据基础;研究结论对产业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企业构筑适配的标准联盟网络实施新产品开发战略、为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以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和创新水平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陈艳莹,吴龙,董旭[3](2018)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先动优势吗:基于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特殊制度约束,首次利用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第三产业的42万余家企业数据,从行业总体与细分行业两个方面系统检验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企业进入市场的先后对其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中国转轨时期的制度缺陷所导致的先进入企业与后进入企业在资源获取和服务销售方面的非对称,现阶段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无论是总体还是大部分细分行业,都存在着系统性的先动优势。而且,这种先动优势随时间衰减的很慢,意味着后进入企业将长期无法与先进入的企业进行平等的竞争。对先动优势调节因素的考察还表明,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多元化经营程度的上升、非生产性支出的增多、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和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加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先动优势的强度;而企业对外负债、区域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则会降低先动优势的强度。因为持续存在的先动优势会削弱新进入企业对原有企业的竞争冲击,进而降低新企业进入对产业效率的提升效果,要想在―十二五‖期间切实提高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必须采取措施消除先动优势所导致的效率扭曲。

曹文琴[4](2015)在《基于产品差异性的厂商竞争与合谋博弈研究》文中认为产品差异化理论与竞争、合谋相结合是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将产品横向差异、纵向差异对厂商间竞争、合谋策略影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静态和动态博弈的厂商间产量、质量、价格竞争、合谋行为,还有厂商间进入阻止策略的分析。快递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寡头垄断竞争产业,服务商间易出现合谋行为,而合谋行为的存在对快递服务商间的服务供给的产量决策、服务水平的质量决策、价格决策和其他相关方面的竞争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快递产业的市场结构和消费者福利。本文针对产品差异性对厂商间竞争、合谋及稳定性影响,应用合谋理论、博弈论数学模型、古诺产品差异化模型、Laneaster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扩展,从静态、动态两个角度,揭示厂商间竞争、合谋行为的机理。最后以我国国内异地快递业竞争、合谋进行深入现实分析,并从快递服务商和公共政策角度对有效竞争、合谋提出相关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共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论文研究背景、相关研究现状、结构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第二章是论文开展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各理论涉及本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具体包括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产品差异化、默契合谋理论、最低质量规制和进入阻止理论。第三章主要从产品横向差异化的角度对厂商处于完全垄断,双寡头垄断竞争,同时决策、序贯决策竞争均衡进行分析和比较;讨论成本信息不完全、产品差异信息不完全下的两个厂商的竞争均衡;最后对三个垄断厂商进入阻止策略进行分析。第四章建立基于产品差异性的双寡头和三寡头产量重复博弈模型,以分析厂商产量调整速度,产品差异性对竞争均衡运动行为的影响。具体做法是,通过建立离散动力系统,求出其不动点并分别对每个不动点的稳定性分析;对模型中参数赋值,描绘均衡点的稳定区域,通过不同组合数值模拟,绘出产量分岔图,对比分析。第五章主要应用静态和动态博弈论方法,从机理的角度对产品替代性对“合谋”、“背叛”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静态博弈角度,分析完全合谋、不完全合谋下,产品替代性对厂商间合谋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分析比较不同惩罚规制下产品差异度对共谋稳定性的影响;第三部分分析产量信息不完全下,比较分析针锋相对策略动态调整策略和具有合作意向的针锋相对策略动态调整策略对合谋稳定性的影响。第六章主要分析产品纵向差异下厂商的进入、阻止行为.研究、比较完全垄断下厂商市场行为、两厂商同时质量定位、高低质量厂商分别在无最低质量规制时和政府不同最低质量规制下序贯质量定位,在位厂商的竞争、进入阻止,跟随厂商的进入策略行为的机理。第七章主要分析产品纵向差异化下,产品替代性、质量水平高低、价格战、需求波动、退出可能性对厂商间合谋与背叛行为的影响,因为组织合谋行为会受到组织所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条件的变化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合谋的发生和稳定性。第八章政策建议与实证分析。基于前述理论分析的结果,提出有效竞争的相关对策,并从现实表象的角度证明快递服务商间竞争、合谋行为的存在性,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是研究结论、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首先对全文主要的研究结论与研究观点进行了总结。然后指出了论文在理论基础、研究范围以及实证研究的三个方面不足,并指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周勇[5](2012)在《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已经使我们看到某些产业的边界开始模糊,产业相互之间出现融合发展趋势,随着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的进一步迅猛发展,可以预见产业融合的范围会越来越广,对经济发展也将发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实际上,产业融合一直伴随着产业演进。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紧密相关,融合往往发生在传统产业与新兴高科技产业之间,表现为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内部的生产方式、重构价值链和价值创造过程,协调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从而改变原有产业的市场结构,并模糊产业边界,在多个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作为产业微观基础的企业,其创新行为也大大加速了产业融合。木文从产业融合的微观角度,认为产业融合企业将现有产业要素与其它产业有形或无形资源相互嫁接运营,并带动形成产业化的创新行为。或者说产业融合从微观上考察,其实质是企业改变原有运营态势的创新与变革行为,包括技术技能、产品流程、管理组织和市场的创新。木文通过对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的研究,力图解释产业融合的微观创新机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对现有投资决策理轮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进行研究综述。本文队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以及最近几十年发展的实物期权和期权博弈理论进行了系统评述。其中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总结主要集中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决策树、敏感性分析、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上,然后,重点阐述了实物期权理论内容包括概念内涵、分类与特征。以上内容,为全文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在方法沦研究基础上,本文针对面向产业融合的创新投资,以期权博弈理论为基础给出了近期的研究综述。(2)研究了产业融合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论文主要丛产业融合的内涵、分类和动力等角度研究了产业融合内在特征;并重点探讨了产业融合的微观创新机制,指出企业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微观实质,是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进一步拓展。(3)针对产业融合下企业创新的特点,建立了企业创新投资的期权博弈分析模型。主要从企业面对产业融合创新时的巨大投入以及未来市场不确定性推出模型假设,并给出了博弈均衡和相应的均衡策略。(4)针对企业面临产业融合创新高风险的的消耗战,建立了一个补贴模型。通过一个竞争性市场的模型,给出一个补贴因子。(5)对于补贴因素,根据国内外对企业创新的政策与实践,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讨论了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补贴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全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讨论了产业融合的微观机制,通过对产业融合的微观主体、概念内涵、类型和动力的探讨,指出企业创新正是产业融合的微观基础。(2)运用期权博弈理论和方法,对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决策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出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的均衡策略。(3)对相关期权博弈模型进行了拓展,使模型更加适合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决策。(4)面向业融合的企业创新,因为具有高度风险,即使期望收益,企业也愿意选择等待有利因素的出现才开始投资,在博弈中,这往往会导致消耗战,本文引入补贴因索,并对此进行了探索性讨论。

周学森[6](2012)在《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借鉴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外学者对国家利益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本文研究的国家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两个方面。接下来,依次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和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评述。在本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把与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的利益主体分为三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它们的投资(引资)行为都会对发展中国家利益产生影响。在详细考察了各利益主体在投资(引资)中的策略选择和收益函数的基础之上,本文构建了一个政治经济博弈模型,从合作与冲突的角度分别考察了三个层次的博弈: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考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时,除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博弈的基本模型之外,还分析了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国际制度安排和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影响。在考察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时,除了分析了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博弈的基本模型之外,还分析了跨国公司的讨价还价能力、投资质量、投资类型、政治行为以及投资争端解决等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影响。在考察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引资博弈时,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与竞争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影响。最后,本文采用了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实证检验了FDI与发展中国家整体、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孙艳梅[7](2010)在《基于期权博弈理论的R&D投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与开发(R&D)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R&D项目进行定量评价时,以净现值法为基础的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忽略了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投资时机的可延迟性、成本的不可逆性和竞争等许多重要因素,采取“要么现在投资,要么永远不投资”的刚性投资模式,使企业丧失许多宝贵的投资机会和成长空间。因此,在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下,科学地选择R&D投资时机成为企业R&D成功的关键。期权博弈理论不是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否定,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实物期权理论和博弈论,形成的新的科学决策方法。本文在传统投资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将实物期权理论与博弈论有机结合,应用实物期权理论评估R&D项目的期权价值,解决R&D投资的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灵活性问题,利用博弈论分析竞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判断可能存在的均衡形式以及发生均衡的条件,构建R&D投资决策的期权博弈模型,确定企业R&D投资的最优时机和最优策略。对R&D投资决策的基本理论进行回顾和评述。分析传统R&D投资决策方法及其局限性,论述实物期权理论处理R&D投资过程中不确定性的优势,剖析R&D投资的期权特性和博弈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期权博弈理论在R&D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框架,从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竞争者的战略反应两个角度,分析R&D投资策略选择模式以及R&D投资中的先动优势和劣势,识别R&D投资的不确定性及其对项目价值的影响,对不确定性进行数学描述,进一步从期权博弈的角度明确R&D投资项目价值构成,为构建期权博弈定价模型奠定理论基础。运用实物期权定价、动态规划和仿真方法,针对R&D投资时机和策略选择,构造市场不确定条件下和技术不确定条件下的R&D投资决策的期权博弈模型。在市场不确定条件下,考虑突发事件具有随机性以及参与R&D竞争的企业的不同质性,假定随机市场需求符合带跳的几何布朗运动,R&D初始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均不相同,构建不对称的双寡头垄断的连续期权博弈模型,得到跟随者、领先者、同时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和投资临界点,分析突发事件和投资成本对投资临界点的影响,讨论三种均衡策略的发生形式和条件。分析表明:跟随者投资临界值对经营成本的变化更敏感,而领先者投资临界值对初始投资成本的变动更敏感;瞬时波动率和突发事件都能导致投资临界值的增加,但是对跟随者投资临界值的影响更显着;企业最优投资均衡策略取决于竞争双方的成本差异和先动优势。在Weeds的技术不确定模型基础上,假设企业间R&D能力和投入成本均不对称,构建技术不确定条件下的期权博弈模型,得到跟随者、领先者和同时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和投资临界值,重点分析企业自身R&D能力及竞争者的R&D能力对投资临界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自身R&D能力的增强可以降低投资临界值,竞争对手R&D能力的增强将提高投资临界值,而且都是对跟随者投资临界值的影响更显着。对不对称双寡头垄断企业的投资策略进行分析,得到不同于前人的均衡结果,指出仍然可能存在序贯均衡,用数值释例和仿真方法验证序贯均衡的存在。

孙睿[8](2009)在《网络运营商动态竞争战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型产业,具有网络效应、用户转换成本等独特技术经济特征,具有自然垄断性,普遍正在经历着管制放松和引入竞争的产业治理改革。同时,随着管制演进,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呈现出显着的动态竞争特点,竞争互动频繁。网络竞争的动态化,对网络运营商竞争战略提出了创新挑战。在此背景下,结合管制演进背景,融合产业组织、网络竞争、动态竞争等理论和应用非合作博弈分析等工具,对于网络运营商的动态竞争战略分析理论、思路和方法展开探索性研究,对于塑造网络运营商理性战略思维和提高新竞争环境下动态战略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有利于丰富竞争战略理论,以及指导网络运营商参与动态竞争实践。论文着重对动态竞争条件下网络运营商的动态竞争战略展开研究,将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动态竞争互动和竞争行为分析纳入战略分析内容,并主要以代表性的移动电信市场竞争为应用研究背景。首先,对网络型产业和网络市场及其特点进行了界定和分析,识别了产业的主要参与主体及其关系。然后,对网络型产业,特别是移动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管制理论和实践演进背景进行了综述,指出管制放松和竞争程度提高是当前网络型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论文把对网络市场竞争的分析视角分为产业治理和微观网络运营商的不同层面。进而,分析了网络竞争的动态化发展对传统战略理论提出的挑战,提出网络运营商应制定动态竞争战略和实现战略过程的一体化。论文还对动态竞争战略理论及其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综述和评价。论文研究了我国产业治理中出现的双重委托代理链问题,提出产业绩效不仅取决于管制、产权等产业治理层面的制度安排,也取决于微观层面网络运营商参与竞争的努力程度,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论文重点对网络运营商的动态竞争战略分析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结构要素、资源要素、规则要素和动态要素在内的网络运营商动态竞争战略要素分析框架,融合传统结构主义和资源基础的战略分析思想和方法,纳入竞争互动分析和竞争者分析,与基于生命周期的动态战略一体化过程模型结合起来,采用非合作博弈分析作为竞争互动分析的主要工具,相对于传统竞争战略分析能够更好地适应动态、不确定的网络竞争格局。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国内外移动电信竞争发展及其特点,提出了基于博弈模型构建移动电信竞争互动模型的方法,阐述了对移动电信竞争主要主体的特征及其数量刻画方法和建立移动电信竞争博弈模型的思路。然后,对市场进入阶段网络运营商进行了竞争者分析,以及结构和资源要素分析,重点强调和分析动态竞争战略中动态要素和规则要素,提出了该阶段后进入者和在位网络运营商可能的战略选择。再次,对市场内竞争阶段的特点和该阶段移动电信竞争进行了概述,以移动运营商之间的“价格战“、移动运营商差异化竞争等竞争场景采用博弈模型进行了竞争互动分析,认为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情况下,价格战不可避免,但是在运营商服务质量差异的情况下,依靠差异化竞争将更有利于运营商战略目标的实现;对移动电信市场面临的日益激烈的低端增量市场竞争进行了竞争互动分析,认为移动电信服务资费的用户效用才是决定该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而与运营商自身的规模和先动优势无关。最后,论文将所提出的动态竞争战略分析理论应用于某地区移动运营商的竞争战略分析中,对该运营商动态竞争战略各要素进行分析,并结合移动电信市场价格竞争的场景对“资费套餐“创新激励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且,基于要素分析结论和所存在的问题,对该运营商提出了相应的动态竞争战略建议。该战略在实际竞争中得到应用,实现了巩固和扩大该运营商主导战略地位的目标,证明本论文所提出的动态战略分析理论能够应用于指导战略竞争实践,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集成了传统的竞争战略分析理论,并通过纳入竞争者分析模型和基于非合作博弈竞争互动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个集成的网络运营商动态战略分析理论框架。同时,对市场进入阶段和市场内竞争阶段的网络竞争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不同市场地位网络运营商的竞争战略选择,以及必要的战略转换机制。此外,还对与此相关的网络型产业治理中不同制度安排的产业绩效贡献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产业治理的绩效偏好对于制度安排的选择和企业经营者的经营努力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网络运营商动态竞争战略的研究,涉及到动态竞争、战略管理、网络型产业组织理论、管制经济学等众多的知识领域,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和拓展。

宋言东[9](2008)在《基于企业竞争力的公司治理机制》文中提出尽管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已被实业界甚至公众所感知,但在理论上,这种内在联系还没有得到有效揭示,如何以企业的竞争力为导向来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更是鲜有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本文正是这一背景的产物。鉴于以往对公司治理问题和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往往单独进行,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研究框架。本文认为,现代企业理论可以为这一研究框架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在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论文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平台,从企业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出发,首先对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科学界定,然后对企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梳理,找出公司治理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内在联系的脉络,最终构建了一个合理的研究框架。论文的分析表明,企业竞争力可以分为运营竞争力和资源获取竞争力,而决定企业运营竞争力的核心治理机制包括企业所有权安排机制和隐性激励机制,决定企业资源获取竞争力的核心治理机制包括企业的外部制度安排机制和合约的自我实施机制。在构建了合理研究框架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对基于企业竞争力的公司治理核心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在第四章,论文专门研究了基于企业运营竞争力的企业所有权安排机制。论文的分析表明,企业所有权安排取决于企业参与人之间的博弈,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更多的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现实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也确实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拥有企业所有权,人力资本股份化在理论上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第五章,论文用逻辑和经验实证的方法对基于企业运营竞争力的隐性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论文的分析表明,隐性激励机制对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治理作用,控制权收益等可以作为企业经营者的重要隐性激励因素,有力地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在第六章,论文在对交易中信任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用博弈论等方法分别对基于企业资源获取竞争力的外部制度安排和合约的自我实施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企业外部制度的约束力和保障效率是保证企业资源获取竞争力的基础因素,合约的自我实施机制是保证企业资源获取竞争力的关键,但合约自我实施机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在第七章,针对第四章至第六章的研究结论,论文对核心治理机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实证研究。第八章是论文对本研究的总结。

尹志军[10](2007)在《项目投资风险与收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目投资作为实物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投资数额大,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权衡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是项目投资者决策的核心任务之一。项目投资系统由投资项目、投资主体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和投资环境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保持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投资项目与投资环境的协调,才能保证项目投资的成功。建立项目投资收益与风险协调机制,就是建立一种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使得系统构成各要素之间配合得当,使项目风险降到最低,保证项目投资收益的实现。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从投资全过程角度出发,依据项目投资全生命周期内的工作和任务,分析了决策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和清理阶段的投资风险和收益产生机理,论述了建立协调机制的重要性,提出了各阶段协调的内容和方法,在分析了各投资实体间的信息流以及信息优势和劣势后,对投资合作模型进行了简化,通过博弈分析找到了应对信息不均衡的方法和实行有效监督的条件。2.从投资决策角度出发,在分析信息与决策的关系和投资者信息处理过程的基础上,考察了投资者非理性表现及心理因素对其投资决策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提高投资者主观认知与客观风险一致的方法和消减非理性影响的决策思路,在对团队决策适用条件、优缺点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团队决策的程序。3.从投资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分析了项目投资管理、信息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关系,提出了风险管理体系模型和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模型。并探讨了项目风险管理的投入产出问题,分析了风险管理投入和产出的构成以及衡量它们大小的方法,并提出了实践中如何寻求使管理活动投入最优的思路。4.从投资主体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项目投资主体收益和承担风险的客观因素,并对政府投资项目和非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收益与风险分析,论证了基于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投资项目收益与风险协调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险分担模型,并就风险利益分配、选取风险承担者的匹配度测算模型以及承担投资风险的激励条件设置及效果分析提供了一整套的解决办法。5.从投资实际角度出发,通过对几十位在项目投资管理一线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整个问卷分为管理者个人信息、所在公司信息、管理者职业信息、管理者风险态度、管理者对投资项目风险的看法、决策信息如何处理、对合作伙伴的看法、对决策风险和责任的看法、对政府资金的态度、加强合作各方信息交流的方法等10个方面。对全部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职位级别、性别、年龄段和学历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分析基础上得出了结论。

二、论企业竞争中的先动优势、风险态度和预期收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企业竞争中的先动优势、风险态度和预期收益(论文提纲范文)

(1)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的风险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价
    1.3 论文框架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2 乡村民宿投资现状分析
    2.1 乡村民宿旅游发展现状概况
        2.1.1 发展历程
        2.1.2 发展现状
    2.2 乡村民宿投资概况
        2.2.1 投资主体
        2.2.2 投资阶段
        2.2.3 经营现状
3 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现存风险访谈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工具
    3.2 研究过程分析
        3.2.1 开放性编码
        3.2.2 主轴编码
        3.2.3 选择式编码
        3.2.4 饱和度检验
    3.3 研究结果分析
        3.3.1 受访者基本情况
        3.3.2 研究发现
4 外来经营者民宿投资风险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研究
    4.1 民宿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4.1.1 研究目的及研究对象
        4.1.2 问卷设计
    4.2 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风险调查结果分析
        4.2.1 问卷前测
        4.2.2 正式调研分析
        4.2.3 各风险影响因素与民宿投资风险的关系
5 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风险的防控措施
    5.1 政府层面
        5.1.1 完善本地基础条件,增强本地民宿吸引力
        5.1.2 加大监管力度与规范引导,构建良好的民宿经营氛围
    5.2 外来经营者层面
        5.2.1 加强与利益相关者关系建设,减少外来经营者民宿投资障碍
        5.2.2 提升外来经营者自身经营素质,降低民宿经营风险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所遇到的风险来自五个方面
        6.1.2 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的总体风险较高
        6.1.3 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风险的显着影响因素是四个
        6.1.4 降低风险要从政府和外来经营者两个层面入手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基于分工的模块化理论
        2.1.2 标准经济学
        2.1.3 资源依赖理论
        2.1.4 知识基础理论
        2.1.5 网络嵌入性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相关研究综述
        2.2.2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的相关研究综述
        2.2.3 知识整合能力的相关研究综述
        2.2.4 网络资源禀赋的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标准联盟网络形成及结构嵌入性特征分析
    3.1 标准化合作关系的形成机理
        3.1.1 企业参与标准化合作的动机
        3.1.2 基于博弈模型的标准化合作关系形成的条件
    3.2 标准联盟网络的组织模式
        3.2.1 自上而下的政府他组织
        3.2.2 自下而上的企业自组织
        3.2.3 混合组织
    3.3 标准联盟网络的演化
        3.3.1 标准联盟网络演化的过程
        3.3.2 标准联盟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
    3.4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特征分析
        3.4.1 标准联盟网络所嵌入主体构成
        3.4.2 标准联盟网络中心度与网络地位
        3.4.3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洞与网络控制
    3.5 标准联盟网络构建及特征
        3.5.1 数据来源与收集
        3.5.2 标准联盟网络构建与分析
        3.5.3 标准联盟网络演化与企业网络位置变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直接影响
    4.1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构成要素
        4.1.1 新产品开发效果与新产品数量
        4.1.2 新产品开发效率与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
    4.2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作用的一般模式
        4.2.1 跨组织学习
        4.2.2 社会资本累积
    4.3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
        4.3.1 中心度对企业新产品数量的影响
        4.3.2 中心度对企业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的影响
        4.3.3 结构洞对企业新产品数量的影响
        4.3.4 结构洞对企业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的影响
    4.4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实证
        4.4.1 研究设计
        4.4.2 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研究
    5.1 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知识整合能力构成
        5.1.1 知识元素组合多样化与技术多元化能力
        5.1.2 知识元素间组合效率与技术标准化能力
    5.2 知识整合能力之技术多元化能力的中介作用机理
        5.2.1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技术多元化能力的影响
        5.2.2 技术多元化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5.2.3 技术多元化能力在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5.3 知识整合能力之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中介作用机理
        5.3.1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
        5.3.2 技术标准化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5.3.3 技术标准化能力在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5.4 知识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实证
        5.4.1 研究设计
        5.4.2 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的调节作用研究
    6.1 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特征
        6.1.1 网络成员地位构成与网络资源影响力
        6.1.2 网络成员多样化构成与网络资源异质性
    6.2 网络资源影响力调节下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
        6.2.1 网络资源影响力调节下中心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6.2.2 网络资源影响力调节下结构洞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6.3 网络资源异质性调节下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
        6.3.1 网络资源异质性调节下中心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6.3.2 网络资源异质性调节下结构洞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6.4 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的调节作用实证
        6.4.1 研究设计
        6.4.2 数据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发现与讨论
        7.1.1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
        7.1.2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影响企业知识整合能力
        7.1.3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通过知识整合能力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
        7.1.4 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调节结构嵌入性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
    7.2 企业管理启示
        7.2.1 基于新产品开发目标实施差异化标准联盟网络构建战略
        7.2.2 占据高中心密集网络位置提升企业技术多元化能力
        7.2.3 利用高中心非冗余网络位置提升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
        7.2.4 基于新产品开发目标选择适配的网络位置-知识整合能力提升路径
        7.2.5 基于新产品开发目标采取适配的网络位置-网络构成模式
    7.3 政策建议
        7.3.1 行业层面政策建议
        7.3.2 国家层面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
致谢

(4)基于产品差异性的厂商竞争与合谋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品差异化背景
        1.1.2 竞争、合谋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1 产品差异化研究现状
        1.3.2 基于产品差异化的合谋稳定性研究现状
        1.3.3 基于产品横向差异的竞争研究现状
        1.3.4 基于产品横向差异的产量重复博弈均衡研究现状
        1.3.5 厂商进入遏制研究现状
        1.3.6 基于产品纵向差异的合谋稳定性研究现状
        1.3.7 最低质量规制对竞争、合谋的影响研究现状
    1.4 产业竞争、合谋研究现状
        1.4.1 快递产业相关问题研究
        1.4.2 其他产业竞争、合谋问题研究
        1.4.3 竞争、合谋研究评述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框架
    1.6 研究方法、创新
        1.6.1 研究方法
        1.6.2 本文的主要创新
第2章 理论简述及相关研究现状
    2.1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2.2 博弈论
        2.2.1 博弈论的发展
        2.2.2 博弈基础模型
    2.3 产品差异化研究
        2.3.1 产品差异化综述
        2.3.2 产品差异化模型
        2.3.3 产品差异程度的测定
    2.4 默契合谋理论
        2.4.1 默契合谋理论
        2.4.2 影响合谋的因素分析
        2.4.3 需求波动对合谋的影响
    2.5 最低质量规制
    2.6 进入阻止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产品横向差异的产量竞争均衡分析
    3.1 古诺假设下完全垄断的市场分析
    3.2 古诺假设下双寡头产量竞争均衡
        3.2.1 产品差异化下双寡头同时决策的静态博弈
        3.2.2 产品差异化下领先者先决策的动态博弈
        3.2.3 产品差异化下同时决策和领先者先决策的比较
    3.3 不完全成本信息下差异产品厂商Cournot产量竞争博弈分析
        3.3.1 不完全成本信息下差异产品厂商Cournot竞争博弈模型
        3.3.2 不完全成本信息下差异产品厂商Cournot竞争结论分析
        3.3.3 不完全成本信息与完全成本信息下厂商Cournot竞争的比较
    3.4 不完全差异信息下差异产品厂商Cournot竞争博弈分析
        3.4.1 不完全差异信息下差异产品厂商Cournot竞争博弈分析
        3.4.2 不完全差异信息与完全差异信息下厂商Cournot竞争的比较
    3.5 三个垄断厂商进入阻止博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产品横向差异的产量重复博弈均衡分析
    4.1 双寡头产量重复博弈系统稳定性分析
        4.1.1 双寡头产量重复博弈模型
        4.1.2 市场均衡及其局部稳定性
        4.1.3 产量调整速度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1.4 产品差异性影响下的调整速度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2 三寡头产量重复博弈系统稳定性分析
        4.2.1 三寡头重复博弈模型
        4.2.2 市场均衡及其局部稳定性
        4.2.3 系统性态分析
        4.2.4 产品替代性对三寡头博弈系统性态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产品横向差异的产量合谋稳定性分析
    5.1 双寡头完全合谋情况下,收益、产量、价格分析
        5.1.1 完全合谋的产量、收益分析
        5.1.2 合作背叛的收益分析
        5.1.3 不完全信息下合作背叛的策略分析
    5.2 部分合作、背叛收益及演化稳定性分析
        5.2.1 部分合作下的均衡产量、收益及比较分析
        5.2.2 合作意愿度的演化稳定
    5.3 不同惩罚规制下产品差异度与共谋
        5.3.1 NR下的产品差异度与共谋
        5.3.2 TP下的产品差异度与共谋
    5.4 不完全信息下双寡头博弈动态调整合作机制的研究
        5.4.1 针锋相对策略动态调整策略及其均衡
        5.4.2 具有合作意向的针锋相对策略动态调整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产品纵向差异化的厂商进入、阻止行为分析
    6.1 引言
    6.2 完全垄断下厂商市场行为分析
        6.2.1 模型假设
        6.2.2 只提供单种产品
        6.2.3 垄断厂商提供多种产品
    6.3 两个垄断厂商序贯质量决策的基本模型
    6.4 市场完全覆盖时同时质量定位均衡
    6.5 在位者是高质量企业的质量决策、进入阻止策略及收益分析
        6.5.1 在位者是高质量企业的质量决策及均衡分析
        6.5.2 高质量在位者进入阻止策略分析
        6.5.3 进入阻止、垄断策略下的消费者剩余分析
    6.6 在位者是低质量企业的质量决策、进入阻止策略及收益分析
        6.6.1 在位者是低质量企业的质量决策
        6.6.2 低质量在位者进入阻止策略分析
        6.6.3 低质量在位者进入阻止策略下的消费者剩余分析
    6.7 政府以消费者收益最大化,规制最低质量
        6.7.1 高质量在位者质量决策和收益分析
        6.7.2 高质量在位者的进入阻止策略分析
        6.7.3 低质量在位者质量决策和收益分析
        6.7.4 低质量在位者的进入阻止策略分析
    6.8 政府以社会福利最大化,规制最低质量
        6.8.1 高质量在位者质量决策、收益、进入阻止分析
        6.8.2 低质量在位者质量决策、收益、进入阻止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产品纵向差异的厂商合谋稳定性分析
    7.1 提供高低不同质量水平厂商合谋稳定性分析
        7.1.1 合谋下两厂商的决策及相关收益
        7.1.2 提供低质量产品的厂商2价格背叛
        7.1.3 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厂商1价格背叛
        7.1.4 两个厂商各期都维持合谋的激励条件
    7.2 价格战在产品链上的扩散
        7.2.1 模型设计
        7.2.2 模型计算
        7.2.3 分析比较
    7.3 需求波动下的合谋与价格竞争
        7.3.1 研究背景
        7.3.2 模型构建
        7.3.3 需求波动对合谋的影响算例分析
        7.3.4 企业存在退出可能时的模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政策建议与中国国内异地快递业的实证分析
    8.1 产业政策建议
        8.1.1 厂商应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
        8.1.2 灵活应对市场环境,行业间适度合谋,并采取一定措施,增强合谋稳定性
        8.1.3 厂商可适度实施进入阻止策略
        8.1.4 政府实施合理的规制措施
        8.1.5 建设公开、透明、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8.2 中国国内异地快递业的实证分析
        8.2.1 研究案例—中国国内异地快递业发展现状
        8.2.2 国内快递业领头企业的概况
        8.2.3 中国国内异地快递业市场结构分析
        8.2.4 快递服务商间竞争行为的现实例证
        8.2.5 快递服务商间合谋行为的例证分析
        8.2.6 兼并、合谋的阻碍
    8.3 快递行业有效竞争、合谋策略建议
        8.3.1 快递服务商应从规模、价格竞争转向价值提升
        8.3.2 快递服务商间资源整合,加强合作
        8.3.3 规制快递服务商有序竞争、合谋行为的政策建议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论文主要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1 经济演进中的产业融合
        1.1.2 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
    1.2 研究主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主题
        1.2.2 研究意义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框架
        1.3.1 本文主要内容
        1.3.2 本文结构框架
    1.4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
    2.1 回收期法(PAY-BACK PERIOD METHOD)
    2.2 内部收益率法(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
    2.3 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NPV)
    2.4 敏感性分析方法(SENSITIVITY ANALYSIS METHOD)
    2.5 决策树方法(DECISION TREE METHOD)
    2.6 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 METHOD)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物期权理论综述
    3.1 实物期权理论
        3.1.1 实物期权理论的基础
        3.1.2 实物期权内涵
        3.1.3 实物期权分类与特征
        3.1.4 实物期权求解方法
    3.2 实物期权的应用领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创新的期权博弈理论综述
    4.1 博弈论的发展
    4.2 期权博弈的发展
        4.2.1 期权博弈的由来
        4.2.2 对称企业
        4.2.3 非对称企业
    4.3 期权博弈在企业创新领域的研究综述
        4.3.1 关于创新本身不确定性的研究
        4.3.2 关于创新市场不确定性的研究
        4.3.3 关于创新项目序列投资的研究
        4.3.4 国内研究动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
    5.1 产业融合的主体与内涵特征
        5.1.1 产业融合的微观主体
        5.1.2 产业融合的概念内涵
        5.1.3 产业融合的特征
    5.2 产业融合类型
        5.2.1 技术融合视角
        5.2.2 产品融合视角
        5.2.3 产业边界视角
    5.3 产业融合产生的动力与过程
        5.3.1 产业融合产生的动力
        5.3.2 产业融合产生的过程
    5.4 企业创新
        5.4.1 创新的发展沿革
        5.4.2 创新的主体与模式
        5.4.3 创新的趋势
    5.5 特征与影响因索
        5.5.1 企业创新影响因素
        5.5.2 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特点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博弈
    6.1 引言
        6.1.1 定性研究综述
        6.1.2 定量研究综述
    6.2 模型假设
    6.3 追随者的投资价值和投资临界
    6.4 领先者的投资价值和投资临界
    6.5 共谋的投资价值和投资临界
    6.6 投资策略均衡
        6.6.1 投资策略均衡与均衡投资策略
        6.6.2 共谋投资策略均衡
        6.6.3 抢先投资策略均衡
        6.6.4 同时投资策略均衡
    6.7 数值算例
        6.7.1 共谋投资策略均衡数值算例
        6.7.2 抢先和同时投资均衡策略数值算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面对创新消耗战的补贴模型
    7.1 引言
    7.2 模型假设
    7.3 面向产业融合创新的动态模型
        7.3.1 产品价格和企业利润
        7.3.2 引入补贴因子的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政策扶持因素
    8.1 国家创新体系
        8.1.1 政府调节
        8.1.2 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
    8.2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
        8.2.1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的现状
        8.2.2 存在问题之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8.2.3 存在问题之二:创新机制缺乏效率
        8.2.4 存在问题之三:创新体系有待健全
    8.3 发达国家创新模式
        8.3.1 美国模式
        8.3.2 日本模式
        8.3.3 德国模式
        8.3.4 韩国模式
        8.3.5 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评价
    8.4 促进新兴技术创新,提高创新效率的政策措施
        8.4.1 技术创新政策及其体系
        8.4.2 培育创新主体
        8.4.3 政府支持创新的着力点
        8.4.4 发展风险投资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论文总结
    9.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二章 国家利益的研究回顾与界定
    第一节 国家利益的研究回顾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
        二、西方国家利益理论
        三、国内学者对国家利益的研究
    第二节 国家利益研究的评述与本文国家利益的界定
        一、国家利益研究的评述
        二、本文国家利益的界定
第三章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理论回顾与评述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念与分类
        二、外商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与发展
        三、发达国家与外商直接投资
        四、发展中国家与外商直接投资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回顾与评述
        一、马克思、列宁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二、西方主要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利益视角对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的评述
        一、对马克思、列宁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的评述
        二、对西方主要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的评述
        三、综合评述
第四章 FDI与发展中国家利益:文献回顾与评述
    第一节 FDI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一、FDI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的理论回顾与评述
        二、FDI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的实证研究回顾与评述
    第二节 FDI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外商直接投资
        二、新自由主义——相互依存论
        三、新现实主义——霸权稳定论
        四、新马克思主义——依附论
        五、评述
第五章 FDI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利益主体、策略选择、收益函数及冲突协调机制
    第一节 利益主体
        一、强势利益主体Ⅰ:发达国家政府
        二、强势利益主体Ⅱ:跨国公司
        三、弱势利益主体:发展中国家政府
    第二节 各利益主体的策略选择和收益函数
        一、发达国家政府
        二、跨国公司
        三、发展中国家政府
    第三节 投资冲突的国际协调机制
        一、外商直接投资引发的冲突
        二、外商直接投资冲突的解决机制
第六章 FDI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发达国家的影响
    第一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投资博弈分析
        一、基本的投资博弈模型
        二、投资博弈的分析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投资博弈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国际制度安排与发展中国家利益
        一、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二、国际制度安排
        三、国际制度安排与投资利益分配
    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政策与发展中国家利益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政策
        二、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流入量
        三、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政策与FDI的技术溢出
第七章 FDI与发展中国家利益:跨国公司的影响
    第一节 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投资博弈分析
        一、基本的投资博弈模型
        二、投资博弈的分析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一、跨国公司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讨价还价能力与发展中国家利益
        二、跨国公司投资质量的影响:进入模式、技术转移与发展中国家利益
        三、跨国公司投资类型的影响:全球化生产网络与发展中国家利益
    第三节 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利益
        一、跨国公司行为的政治意义
        二、发展中国家与跨国公司规制
        三、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政治利益Ⅰ:跨国公司的消极作用
        四、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政治利益Ⅱ: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
    第四节 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投资争端的调解与仲裁
        一、国际投资争端的调解与仲裁机构
        二、国际投资争端的调解与仲裁规则
        三、国际投资争端的解决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第八章 FDI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基本博弈分析
        一、基本博弈模型:一级密封价格拍卖模型
        二、合作与竞争:基于一级密封价格拍卖模型的分析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一、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Ⅰ:政治合作
        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Ⅱ:经济合作
        三、合作的意义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
        一、发展中国家之间吸引外资的竞争Ⅰ:投资优惠政策
        二、发展中国家之间吸引外资的竞争Ⅱ:区域性制度安排
        三、竞争的后果
第九章 FDI与发展中国家利益:FDI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FDI与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引言和文献回顾
        二、模型、数据和回归结果
    第二节 FDI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二、模型、数据和回归结果
    第三节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启示和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期权博弈理论的R&D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传统R&D 投资决策方法
        1.3.2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R&D 投资决策研究
        1.3.3 基于期权博弈理论的R&D 投资决策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R&D 投资决策的理论基础
    2.1 R&D 概念及其传统投资决策理论
        2.1.1 R&D 的概念界定
        2.1.2 传统的R&D 投资决策方法
        2.1.3 传统R&D 投资决策方法的局限性
    2.2 基于实物期权的R&D 投资决策理论
        2.2.1 实物期权的相关概念
        2.2.2 实物期权在R&D 投资中的适用性
        2.2.3 R&D 投资中实物期权的类别
        2.2.4 实物期权定价的基本模型
    2.3 基于期权博弈的R&D 投资决策理论
        2.3.1 期权博弈理论用于R&D 投资决策的优势
        2.3.2 期权博弈的基本原理
        2.3.3 R&D 投资的期权性和博弈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期权博弈理论的R&D 投资决策框架
    3.1 期权博弈理论在R&D 投资中的应用步骤
    3.2 竞争环境下R&D 投资战略的选择模式
        3.2.1 基于市场地位的R&D 投资战略选择
        3.2.2 基于竞争者反应类型的R&D 投资战略模式
        3.2.3 R&D 投资的先动优势分析
    3.3 R&D 投资的不确定性及其数学描述
        3.3.1 R&D 投资的不确定性
        3.3.2 不确定性对R&D 投资价值的影响
        3.3.3 R&D 投资不确定性的数学描述
    3.4 R&D 项目的价值构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场不确定性下R&D 投资的期权博弈模型
    4.1 基本假设
    4.2 价值函数与投资临界值
        4.2.1 跟随者的价值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4.2.2 领先者的价值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4.2.3 同时投资的价值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4.3 相关参数对投资临界值的影响
        4.3.1 成本对投资临界值的影响
        4.3.2 波动率对临界值的影响
        4.3.3 突发事件对临界值的影响
    4.4 均衡投资策略分析
        4.4.1 序贯均衡
        4.4.2 抢先均衡
        4.4.3 同时均衡
    4.5 均衡产生的条件
        4.5.1 抢先均衡和序贯均衡分界点
        4.5.2 同时均衡和抢先均衡/序贯均衡分界点
    4.6 数值释例及仿真
        4.6.1 序贯均衡仿真
        4.6.2 抢先均衡仿真
        4.6.3 同时均衡仿真
    4.7 案例分析
        4.7.1 案例背景
        4.7.2 竞争环境分析
        4.7.3 投资策略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不确定性下R&D 投资的期权博弈模型
    5.1 基本假设
    5.2 价值函数与投资临界值
        5.2.1 单寡头垄断价值函数和临界值
        5.2.2 跟随者价值函数和临界值
        5.2.3 领先者价值函数和临界值
        5.2.4 同时投资价值函数和临界值
    5.3 研发能力对临界值的影响
        5.3.1 λ_1对企业1 投资临界值的影响
        5.3.2 λ_2对企业1 投资临界值的影响
    5.4 均衡投资策略分析
        5.4.1 序贯均衡
        5.4.2 抢先均衡
        5.4.3 同时均衡
    5.5 数值释例及仿真
    5.6 案例分析
        5.6.1 案例背景
        5.6.2 竞争环境分析
        5.6.3 投资策略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网络运营商动态竞争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1.2 研究动态及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
2 文献综述:网络型产业的管制和动态竞争
    2.1 网络型产业及其参与主体
        2.1.1 网络型产业及其技术经济特征
        2.1.2 网络型产业的参与主体及网络运营商的特点
        2.1.3 网络效应和转换成本对网络竞争的影响
    2.2 网络型产业的自然垄断性和管制
        2.2.1 网络型产业的经济管制及其演进
        2.2.2 移动电信业的管制和管制放松
    2.3 网络型市场竞争及其分析视角
        2.3.1 网络型市场及其特点
        2.3.2 对网络型市场的竞争分析视角
        2.3.3 网络竞争的动态化及其对传统战略理论的挑战
    2.4 动态竞争战略过程和战略要素分析
        2.4.1 动态竞争对战略过程一体化的要求
        2.4.2 动态竞争战略及其要素
        2.4.3 动态竞争战略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网络运营商动态竞争战略分析理论及其方法
    3.1 产业治理和经营者努力对产业绩效的贡献及关系
        3.1.1 产业治理的制度安排:管制、竞争和产权
        3.1.2 产业治理中的双重委托代理链结构
        3.1.3 网络型产业治理的制度组合分析
    3.2 动态竞争条件下的网络运营商战略过程一体化
    3.3 网络运营商动态竞争战略分析理论框架的构建
        3.3.1 网络效应、转换成本的战略作用及其启示
        3.3.2 动态竞争战略分析框架的提出
        3.3.3 网络运营商动态竞争战略要素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3.4 环境分析和竞争互动分析过程
    3.5 移动运营商的竞争现状及其战略
        3.5.1 移动电信业及其竞争的发展
        3.5.2 移动运营商竞争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及解释
    3.6 移动电信管制和移动运营商竞争的数量刻画方法
        3.6.1 结构要素和资源要素的数量刻画方法
        3.6.2 目标函数和建模
    3.7 本章小结
4 网络运营商的动态竞争战略:基于市场进入的竞争阶段
    4.1 基于市场进入的网络运营商动态竞争战略分析
        4.1.1 市场进入竞争阶段的竞争者模型分析
        4.1.2 网络运营商战略分析矩阵
    4.2 面对市场进入时的在位者战略选择
        4.2.1 在位者面对进入时的战略选择
        4.2.2 在位运营商竞争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4.3 后进入者的市场进入战略选择
        4.3.1 后进入者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4.3.2 后进入者的市场进入战略选择
    4.4 本章小结
5 网络运营商的动态竞争战略:市场内竞争阶段
    5.1 市场内竞争特点和移动电信竞争
        5.1.1 市场内竞争及其竞争者分析
        5.1.2 移动运营商的动态竞争战略及其实践
    5.2 移动电信市场的“价格战”及其扩展分析
    5.3 移动运营商差异化竞争激励分析
    5.4 移动电信低端增量市场的价格策略互动
        5.4.1 模型分析
        5.4.2 结论分析及其战略含义
    5.5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某地区移动通信公司的动态竞争战略分析及应用
    6.1 公司概况与面临的问题
        6.1.1 公司概况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6.1.2 原有竞争战略及其特点
    6.2 基于动态竞争的战略要素分析
        6.2.1 资源要素和结构要素分析
        6.2.2 规则要素和动态要素:竞争场景及其分析
    6.3 某地区移动公司的动态竞争战略的设计及问题对策
        6.3.1 竞争战略目标
        6.3.2 动态竞争战略设计:业务与服务领先战略
    6.4 竞争中的问题及对策
    6.5 动态竞争战略支持系统的建设
    6.6 战略实施评价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后续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企业竞争力的公司治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Abstract(detailed)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公司治理机制研究综述
        1.2.2 企业竞争力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1.5 研究方法
2 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2.1 公司治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企业的性质与功能
        2.1.2 企业的契约关系与公司治理
    2.2 公司治理核心问题研究评述
        2.2.1 关于公司治理的概念
        2.2.2 关于公司治理的功能和目标
        2.2.3 关于公司治理研究的概念性工具
    2.3 公司治理概念的重新界定
        2.3.1 公司治理的内涵之争
        2.3.2 公司治理概念的演化
        2.3.3 公司治理概念的重新界定
    2.4 公司治理目标的重新界定
        2.4.1 公司治理的功能拓展与目标演进
        2.4.2 公司治理目标的重新界定
3 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3.1 企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
        3.1.1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演变
        3.1.2 企业竞争力的资源性因素
        3.1.3 企业竞争力的活动性因素
    3.2 公司治理框架中的企业竞争力
        3.2.1 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竞争力
        3.2.2 企业的资源获取竞争力
        3.2.3 企业的运营竞争力
        3.2.4 资源获取竞争力与运营竞争力的关系
    3.3 内部关系治理与运营竞争力
        3.3.1 内部关系的主要治理机制
        3.3.2 企业所有权安排与运营竞争力
        3.3.3 隐性激励机制与运营竞争力
    3.4 外部关系治理与资源获取竞争力
        3.4.1 外部关系的主要治理机制
        3.4.2 交易中的信任关系与资源获取竞争力
        3.4.3 信任关系治理的核心机制
4 基于运营竞争力的企业所有权安排
    4.1 企业所有权概念的重新界定
        4.1.1 企业所有权概念的悖论性质
        4.1.2 企业所有权概念的悖论根源
        4.1.3 企业所有权概念的重新界定
    4.2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博弈分析
        4.2.1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谈判模型
        4.2.2 基于竞争力的企业所有权安排
    4.3 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方式
        4.3.1 人力资本的定价方法
        4.3.2 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方式
    4.4 基于企业运营竞争力的人力资本股份化
        4.4.1 人力资本股份化的涵义与模型
        4.4.2 模型分析与基本涵义
5 基于运营竞争力的隐性激励机制
    5.1 隐性激励机制的治理作用模型
        5.1.1 隐性激励机制治理作用的一般机理
        5.1.2 隐性激励机制与显性激励机制的比较
        5.1.3 模型结果分析
    5.2 隐性激励与经营者行为的博弈分析
        5.2.1 模型的设定与分析
        5.2.2 模型结果分析
    5.3 隐性激励对经营者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5.3.1 隐性激励对经营者行为的相关假设
        5.3.2 量表设计方法与样本搜集
        5.3.3 数据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
        5.3.4 假设检验
        5.3.5 假设验证结果及讨论
6 基于资源获取竞争力的信任关系治理
    6.1 信任关系的核心问题
        6.1.1 信任的基本概念
        6.1.2 信任的基本内容
        6.1.3 信任的原因和理由
    6.2 信任关系治理中的制度基础
        6.2.1 信任关系中的制度因素
        6.2.2 制度在信任关系治理中作用的博弈分析
        6.2.3 模型结果分析
    6.3 信任关系治理中的自我实施机制
        6.3.1 信任关系中的自我实施机制
        6.3.2 自我实施机制在信任关系治理中作用的博弈分析
        6.3.3 模型结果分析
7 治理机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7.1 假设的提出
        7.1.1 所有权安排与运营竞争力
        7.1.2 隐性激励机制与企业竞争力
        7.1.3 外部制度与资源获取竞争力
        7.1.4 合约自实施机制与企业竞争力
        7.1.5 运营竞争力和资源获取竞争力
    7.2 变量测量与数据获取
        7.2.1 竞争力测项的设计
        7.2.2 治理机制测项的设计
        7.2.3 问卷的形成与数据获取
        7.2.4 样本描述
    7.3 数据分析
        7.3.1 数据质量评估
        7.3.2 数据分析
    7.4 假设验证
    7.5 结果及讨论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隐性激励与经营者行为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治理机制与企业竞争力相关性问卷调查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项目投资风险与收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概念界定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概念界定与说明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项目投资综述
        2-1-1 项目投资概述
        2-1-2 项目投资评价概述
        2-1-3 项目投资风险概述
    §2-2 投资者决策心理和行为理论综述
        2-2-1 投资者理性与非理性概述
        2-2-2 投资者行为理论概述
    §2-3 投资收益与风险的理论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投资全生命周期协调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项目投资管理模型
    §3-3 项目投资全生命周期收益和风险的产生机理分析
        3-3-1 决策阶段
        3-3-2 建设阶段
        3-3-3 经营阶段
        3-3-4 清理阶段
    §3-4 项目投资全生命周期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协调分析
        3-4-1 决策阶段
        3-4-2 建设阶段
        3-4-3 经营阶段
        3-4-4 清理阶段
    §3-5 投资者与合作者的信息共享博弈分析
        3-5-1 项目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3-5-2 项目投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3-5-3 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信息博弈分析
        3-5-4 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投资者决策的主观认知研究
    §4-1 引言
    §4-2 信息处理过程分析
        4-2-1 信息与决策的关系
        4-2-2 投资者的信息处理过程
    §4-3 投资者决策的主观影响因素分析
        4-3-1 项目决策者非理性的主要表现
        4-3-2 项目决策者个体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4-4 投资者主观认知的改进研究
        4-4-1 决策者主观认知改进方法研究
        4-4-2 消减非理性影响的投资者决策研究
        4-4-3 投资者团体决策方法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项目投资管理、项目投资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关系
        5-2-1 项目投资风险管理
        5-2-2 信息管理模型
    §5-3 全面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模型
    §5-4 项目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5-5 项目风险管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5-5-1 经济效益的概念与内涵
        5-5-2 项目风险的成本
        5-5-3 风险管理的经济效益
        5-5-4 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分析
        5-5-5 风险管理预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项目投资风险分担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影响投资主体收益和风险的因素分析
        6-2-1 项目投资主体的定义及分类
        6-2-2 影响项目投资主体收益的客观因素分析
        6-2-3 影响项目投资主体风险的客观因素分析
    §6-3 投资项目收益与风险的协调分析
        6-3-1 政府投资项目收益与风险的分析
        6-3-2 非政府投资项目收益与风险的分析
    §6-4 项目投资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
        6-4-1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
        6-4-2 风险承担者和风险的匹配度测算模型
        6-4-3 风险匹配度测算实例
        6-4-4 项目投资风险承担合同条件设置及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项目投资风险与收益调查分析
    §7-1 引言
    §7-2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和内容构成
        7-2-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7-2-2 调查问卷的内容构成
    §7-3 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
        7-3-1 按职务统计的数据结果
        7-3-2 按年龄统计的数据结果
        7-3-3 按性别统计的数据结果
        7-3-4 按学历统计的数据结果
    §7-4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分析
        7-4-1 总体样本的统计分析
        7-4-2 按职务级别划分的样本统计分析
        7-4-3 按年龄段划分的样本统计分析
        7-4-4 按性别划分的样本统计分析
        7-4-5 按学历划分的样本统计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四、论企业竞争中的先动优势、风险态度和预期收益(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来经营者投资乡村民宿的风险与防控研究[D]. 戴玉习.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2]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D]. 文金艳. 湖南大学, 2019(07)
  • [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先动优势吗:基于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陈艳莹,吴龙,董旭. 管理工程学报, 2018(01)
  • [4]基于产品差异性的厂商竞争与合谋博弈研究[D]. 曹文琴. 南昌大学, 2015(07)
  • [5]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决策研究[D]. 周勇. 复旦大学, 2012(02)
  • [6]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 周学森. 复旦大学, 2012(03)
  • [7]基于期权博弈理论的R&D投资决策研究[D]. 孙艳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8)
  • [8]网络运营商动态竞争战略分析[D]. 孙睿. 重庆大学, 2009(12)
  • [9]基于企业竞争力的公司治理机制[D]. 宋言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08(02)
  • [10]项目投资风险与收益协调机制研究[D]. 尹志军. 河北工业大学, 2007(11)

标签:;  ;  ;  ;  ;  

论企业竞争中的先发优势、风险态度与预期收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