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特点与外贸人才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姜焰凌[1](2018)在《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个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持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趋势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新区域主义理论也呈现出全新的治理理论与方法。如何借助新区域主义理论推动我国区域综合治理的专业化、高效化,进而实现区域发展与地方发展的统一,是发展边境区域经济的一项亟待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全新的合作模式。云南作为西南内陆对外开放的重点省区及前沿,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在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也还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应对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问题进行评价,构建出针对性的治理框架和治理体系。本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遴选与构建一套体现新区域主义的量化分析方法,以滇越跨境经济合作为实证对象,对跨境经济合作绩效进行定量评价;基于新区域主义及空间治理观点,就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现状、存在问题展开细致讨论,对跨境经济合作的影响机理尤其是治理结构问题做出系统阐释;结合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区这一实证对象,力图构建出跨境经济合作治理的框架和体系。本论文共分为7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主要问题、研究重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进行说明。第二章——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对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重点是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理论、区域主义理论、跨境经济合作区域主义逻辑理论等。第三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基础及进展。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进展及现状特征展开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实现基础、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进展、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模式及特征。对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现实基础进行个案分析。第四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首先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对滇越贸易合作联系程度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区域主义视角下跨境经济合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确定跨境经济合作绩效测度方法,从静态、动态和空间效应三个角度评价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效应,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制度约束进行深入分析。第五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从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以及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结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框架及主要问题。第六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体系构建。从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结构、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域治理体系构建,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第七章——结论。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论述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论文基于国内外前沿性经济合作理论,采用新区域主义治理理论分析我国滇越边境区域发展实践中的问题,阐述了目前滇越边境区域发展的目标、思路及现实意义。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基于静态经济效应和动态经济效应展开分析,构建了实证分析模型和绩效测度方法,结合国外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提出了促进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及区域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建议。论文通过对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测度了跨境经济合作的绩效,揭示了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的经验及其规律性。在实证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从新区域主义与空间治理的视角出发,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中制度与非制度约束的突破、滇越跨境经济合作高效治理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框架及建议。论文为新时代下,云南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与越南、缅甸及老挝的跨境经济合作,构架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提供政策建议及理论参考。
周晖[2](2017)在《高校外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基于国际经济法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持续增长,国际贸易发展对我国高校外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既要熟悉世界贸易规则,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还要了解掌握相关国际经济法律法规,具备国际视野。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外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国际经济法教学实践为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提高外贸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外贸人才的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完善有利于外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加强外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保障外贸人才的培养质量等措施,加快培养高校外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为外贸人才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江帆[3](2017)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外贸企业存在复合型人才缺乏、员工岗位忠诚度欠缺、知识结构欠合理、实践能力和行业背景知识缺乏等突出现象;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外贸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外语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服务意识;培养创新型外贸人才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重构基于企业需求的立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打造"校、企、业"立体化培训体系。
黄伟新[4](2015)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特定国际经济环境背景下,一国或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能够实现外贸平稳增长基础上,不断追求外贸结构优化,外贸经济社会效益提高以及适应资源环境约束下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方式和途径。随着地区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适时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实现地区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新疆外贸已然处于中亚及周边国家这一传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区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的现实情境。加快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无疑成为促进新疆外贸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新疆在国家向西开放中战略地位的不二法门。本文综合运用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新疆外贸发展所处的特殊区情,就如何加快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从以下八个章节展开了详细讨论:第一章绪论。首先论述本研究的背景并指明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中指出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切入点,并对文章的逻辑结构、行文思路、研究内容进行安排,最后还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并对文章作出的贡献进行说明。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首先对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展开论述。第三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现状。该章梳理了建国以来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历程及其实践成果,并分析了新形势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从而总体上理清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现状。第四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从出口生产环节资源利用方式、国际市场开拓方式、国际市场竞争方式、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测评了金融危机以来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进程和各子系统的转变效果,从中指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探讨。第五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分析。利用调查问卷收集得到的影响因素评价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二项分布logistic模型探寻当前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为下文找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提供了有力依据。第六章国内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成功经验的凝练概括,为明确新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和缕清转变思路提供了有益启示。第七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目标取向和路径选择。从新疆区情出发,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和转变思路,据此建议采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驱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企业“走出去”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加速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四条可行路径。第八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为保障路径实施能够达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从科技支撑、制度保障、金融支持、人才引领四个方面提出了可以采取的保障措施。通过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后,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纵观建国以来的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历经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向过渡经济体制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再向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三个历史转变阶段。历经六十多年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新疆外贸事业取得了显着成就,表现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带来了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而且在外贸结构方面,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序转换,对外贸易方式愈加多元,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越趋合理,对外贸易疆内区域布局加速调整。而随着新疆外贸出口商品质量的提高以及国际市场开拓方式与竞争方式的多样化,新疆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同时也拉动了地区经济较快增长并带来了社会效益的相应提高。不仅如此,单位出口价值能耗减少以及每单位地产品出口废水、固体废弃物减少使得对外贸易节能环保效益也逐步显现。第二,金融危机以来,新疆外贸发展环境风云变化,虽然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做出了积极调整,但是总体而言,对外贸易所涉及各环节现行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新要求,突出表现在外贸出口商品国内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外贸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方式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的选择局限性明显。第三,衡量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成效,可以对比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前后的优化程度加以描述和评价。总体来讲,金融危机以来的2008年到2010年是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起步探索阶段,之后的2011年到2013年是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调整适应阶段。然而这期间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仍旧处于较低层次之间转变,转变进程不仅缓慢而且稳定性不高,使得新疆当前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尚未发生质的转变。具体从出口商品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前后效果来看,新疆本地生产的出口产品其资源利用方式虽然有所尝试向更高水平作出转变,但其不仅没能够持续推进,而且还出现了急速倒退。从国际市场开拓方式转变趋势看,新疆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也是经历了2009年至2011年三年时间的调整适应阶段之后,新疆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已经日益多元化且正逐步趋于优化。从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转变前后效果看,新疆外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方式在经济环境变幻莫测时期一直处于调整适应状态,不过这种微幅调整对新疆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从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的转变前后效果看,新疆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已经发生了积极转变,然而区域分工、产业分工以及企业分工三种方式转变的不稳定性使得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转变趋势并不稳定,也就反映出新疆外贸在促进国民收益增加的方式上尚未探寻出一条符合新疆本地特点的发展道路。第四,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尚未发生质的转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新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出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不足、城镇化水平滞后、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层次低且运转失衡等因素是决定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的首要原因。其次,贸易发展理念中政府视贸易为推动GDP增长手段,企业追求做大做强而非做专做强的发展理念也是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再次,技术创新能力与动力不足也对新疆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五,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受到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质量、资金供给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劳动力素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效果以及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需求状况等;而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外贸行业竞争秩序、社会治安状况等因素则起到了负向阻碍作用。
程欣[5](2015)在《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加深,一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指标往往会带动该国的全球影响力指标。经过多年的磨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进出口高速发展,已然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却不是贸易强国,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将表现为人才竞争,特别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竞争。我国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直是经济学门类中毕业生规模最大的专业,研究这个有着庞大毕业生规模的专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当前,在就业难的压力之下,许多应用型高校的国际经贸专业都在进行旨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转变,但受长期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应怎样改革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认识,本论文提出了核心研究问题:如何在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中融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了全面深入地回答该研究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本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案例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描述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我国高校国际经贸教育的历史追溯,主要是对从萌芽、起步、探索到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从中梳理出一些经验和值得深思之处。第三部分为国外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基于就业能力改革的探索,对英国和澳大利亚两所大学的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了一定的改革经验。第四部分为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现状调研,包括了对国际经贸专业课程设计的文本分析,用问卷与访谈调查的方法洞悉了毕业生和企业雇主对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诉求,了解了当前的课程现状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并获得了相关的课程改革建议。第五部分从就业能力的视角探讨了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应如何改革,首先分析了课程目标及重建的措施,其次对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了优化与调整,并尝试构建了要素设计的框架,最后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改革进行了阐述和探究。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研究总结与展望。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第一,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明确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目标,在课程目标的重建中,要注意让学生尽早明晰就业能力要求及其重要性;并加强与国际经贸企业的合作,体现企业界的参与。第二,在课程结构与内容方面,首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具体体现在课程类型、学分比例、学习进程、学习场所这四个方面的改革。其次应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如适当精简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增加每门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注重课程的质量,而非数量;结合当前经贸形势增加新的内容。最后在对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要素进行框架设计时应体现出基于就业能力的特点。第三,在课程实施方面,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就业能力。要做到采用多种方式将就业能力嵌入到课程教学中,如贸易情境模拟、研讨、团队业务合作、经贸业务软件操作、真实业务案例分析、双语课程、企业现场的学习等;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特别是要加强学生在课程中的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如配备学业导师、设置专门的办公时间与学生交流、聘请国际经贸企业的资深业务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在课程中穿插专门提高就业能力的专题讲座、提供配套的辅助支持等。第四,在课程评价方面,应明确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考核且激发学生的就业能力,尤其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同时应注重发展性的学生成长记录,不仅记录学校给出的课业成绩,也记录学生们在就业能力培养中的进步,这既有助于学生阶段性地进行学习总结与反思,也有助于企业雇主更全面客观地了解毕业生。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学习国外高校该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本土特色,探索出就业能力视域下我国应用型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路径,为高校正在展开的将就业能力融入课程的培养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土英[6](2014)在《DF高职学院外贸人才培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国际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和对外贸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如何培养一名优秀的外贸人才使得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国际贸易业务,成为各大院校的教学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需要深思的问题。尤其在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理论和实践脱节、课程开发缺乏企业专家参与、对学生考核方式缺乏多元化、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本文以DF高职学院的外贸人才培养创新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DF高职学院外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外贸人才培养创新的一些举措,力图搭建起外贸人才培养新途径的蓝图。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作者希望可以推进DF高职学院所在省份的高职院校外贸人才培养创新,推动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外贸人才体系,并为进一步推进全国高职院校外贸人才培养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潘冬梅[7](2013)在《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浙江省外贸所面临的复杂内外部环境迫切需要企业升级转型,而其关键还在于“人才”因素。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今天,外贸企业的竞争不在于物品和低成本劳动力,而是企业家才能和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应变能力。通过本文对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变化进行研究,为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和浙江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发展和人才开发战略的实现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本文回顾了人才结构,人才结构优化及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结合浙江外贸人才结构现状、变化特征及存在问题,对影响人才结构变化的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结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人才结构的策略与建议。本文主要通过期刊数据库、图书资料、问卷调查等渠道公开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人才结构方面展开专门分析、归纳、总结。结果表明浙江外贸企业不具有足够的人才资源优势,存在人才数量与素质普遍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等现象,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变化、贸易方式转变等因素都影响了浙江外贸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人才结构的失衡又制约了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贸易方式转型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妨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本文利用人才结构的理论对浙江省这个区域的某个行业-外贸的人才结构变化特征、趋势和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是其最大亮点。
陈轶翔[8](2013)在《邢台市地方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对策》文中指出为使我市地方高校的外贸人才培养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地方外贸经济的发展,分析当前我市地方高校在外贸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邢台地方高校外贸人才的培养对策。
张洪燕[9](2012)在《基于熵值法和SEM的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外贸要想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必须加强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增强外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人才是不可缺少的竞争力。高层次外贸人才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层次外贸人才比较缺乏,对其引进与培养的工作还不完善,因此对于高层次外贸人才进行评价指标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首先,理论部分对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的理论基础进行概述,介绍了人才的相关概念,同时介绍了人才评价的相关理论,最后对本文运用的熵值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简单介绍。其次,本文分析了高层次外贸人才的市场需求;并且描述了高层次外贸人才的素质特征;然后利用熵值法建立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的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对高层次外贸人才的需求现状及素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网上调研和资料收集等各种方法,对高层次外贸人才的评价指标要素搜集和筛选,在此基础上最终确定指标体系。最后运用熵值法对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和评价结果进行运算。以此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最后,针对本文建立的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建立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的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而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以此来确定数据是否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最后运用AMOS7.0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出数据拟合的相关指标,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本文构建的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的反映出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的构念特质。
宋树理,李春美[10](2012)在《适于浙江外贸转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创新》文中研究说明培养适于浙江外贸转型的外语外贸类复合型应用人才是浙江高等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基于对浙江主要财经类高校外贸专业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以及与外贸企业主的访谈,分析表明浙江高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浙江外贸转型对外语外贸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偏差。培养模式从培养理念、培养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培养内容和方法上都需要创新改革。
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特点与外贸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特点与外贸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聚焦问题及章节安排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综述 |
1.5.1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
1.5.2 新区域主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
1.5.3 我国边境合作发展研究综述 |
1.5.4 区域治理研究综述 |
1.5.5 研究评述 |
第2章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
2.1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理论 |
2.1.1 跨境经济合作概念和特点 |
2.1.2 跨境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
2.2 区域主义理论的发展演变 |
2.2.1 区域主义的相关概念 |
2.2.2 区域主义的理论演进 |
2.2.3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内涵 |
2.2.4 新区域主义的特点 |
2.3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主义逻辑 |
2.3.1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化及一体化 |
2.3.2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跨境经济合作 |
第3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基础及进展 |
3.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实现基础 |
3.1.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时代背景 |
3.1.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地缘环境 |
3.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进展 |
3.2.1 合作制度及平台建设 |
3.2.2 经济贸易及投资合作 |
3.2.3 互联互通建设方面 |
3.2.4 其他领域的合作进展 |
3.3 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个案考察 |
3.3.1 中国河口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
3.3.2 越南老街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
3.3.3 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进展 |
第4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 |
4.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关系评估:基于贸易结合度指数的评估 |
4.2 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量化评估 |
4.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效应 |
4.3.1 贸易投资的静态效应 |
4.3.2 贸易投资的动态效应 |
4.3.3 跨境合作的空间效应 |
4.4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制度约束 |
第5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
5.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 |
5.1.1 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
5.1.2 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 |
5.1.3 具体运作模式 |
5.1.4 具体实施过程 |
5.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结构 |
5.2.1 云南的跨境经济合作治理 |
5.2.2 越南的跨境经济合作治理 |
5.2.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差异 |
5.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 |
5.3.1 边境地区经济实力欠佳 |
5.3.2 大额贸易逆差,经济结构趋同 |
5.3.3 政策约束 |
5.3.4 走私泛滥,边境安全问题成隐患 |
5.3.5 融资困难 |
5.3.6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5.3.7 经济合作区认知偏差,制度供给存在障碍 |
5.3.8 跨境合作区城市规模太小,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带或城市群 |
5.3.9 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人才匮乏 |
第6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体系构建 |
6.1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 |
6.1.1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理念 |
6.1.2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模式借鉴 |
6.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结构 |
6.2.1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模式选择 |
6.2.2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的组织构架 |
6.2.3 跨境经济合作争端解决机制 |
6.3 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 |
6.3.1 筑实区域化的共识及地域认同 |
6.3.2 提升跨境经济合作水平及效应 |
6.3.3 加快跨境合作制度共建 |
6.3.4 找准云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 |
6.3.5 边境口岸经济体系的建构 |
6.3.6 完善人才保障及基础设施条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进展与成绩 |
7.1.1 经济合作和口岸建设取得成效 |
7.1.2 跨境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7.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
7.2.1 边境地区经济实力欠佳 |
7.2.2 大额贸易逆差,经济结构趋同 |
7.2.3 政策约束 |
7.2.4 走私泛滥,边境安全存在隐患 |
7.2.5 融资困难 |
7.2.6 经济合作区认知偏差,制度供给存在障碍 |
7.2.7 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人才匮乏 |
7.3 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 |
7.3.1 筑实区域化共识及地域认同 |
7.3.2 扩大跨境经济合作水平及效应 |
7.3.3 加快跨境合作制度共建 |
7.3.4 找准云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 |
7.3.5 加快边境口岸经济体系的建构 |
7.3.6 完善人才计划保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
7.4 本研究的意义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承担项目情况 |
致谢 |
(2)高校外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基于国际经济法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 提高外贸人才综合素质能力 |
2 强化实践能力训练, 提高外贸人才的动手操作能力 |
3 建立完善有利于外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
4 加强外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
5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保障外贸人才的培养质量 |
(4)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关于对外贸易动因研究 |
(2)关于对外贸易效益研究 |
(3)关于对外贸易政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关于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
(2)关于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
(3)关于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对外贸易 |
2.1.2 对外贸易发展 |
2.1.3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
2.1.4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内生增长理论 |
2.2.3 外贸转型升级理论 |
2.2.4 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现状 |
3.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49-1978) |
3.1.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79-1991) |
3.1.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92-至今) |
3.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成果 |
3.2.1 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
3.2.2 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
3.2.3 对外贸易竞争力有所提升 |
3.2.4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显着 |
3.2.5 对外贸易节能环保效益逐步显现 |
3.3 新形势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 |
3.3.1 出口商品国内生产环节资源利用方式粗放 |
3.3.2 外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落后 |
3.3.3 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局限性明显 |
第四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综合测评 |
4.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出口生产资源利用方式指标 |
(2)国际市场开拓方式指标 |
(3)国际市场竞争方式指标 |
(4)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指标 |
4.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2.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4.2.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2.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3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测评结果分析 |
4.3.1 总体效果评价 |
4.3.2 分项指标评价 |
(1)出口生产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分析 |
(2)国际市场开拓方式转变分析 |
(3)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转变分析 |
(4)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转变分析 |
4.4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4.4.1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 |
4.4.2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平稳性不高 |
4.4.3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所处层次偏低 |
4.4.4 外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转变水平呈下降趋势 |
4.5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存在问题的成因透视 |
4.5.1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首要原因 |
4.5.2 贸易发展理念落后是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 |
4.5.3 技术创新乏力极大延缓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 |
4.5.4 多重矛盾交织使得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
第五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分析 |
5.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甄选 |
5.1.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甄选依据 |
(1)国外因素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
(2)国内因素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
5.1.2 影响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选择 |
5.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1 研究方法 |
5.2.2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
(1)数据来源 |
(2)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
5.2.3 基于因子分析和Logistic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 |
(1)因子分析 |
(2)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
第六章 国内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 |
6.1 主要贸易强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经验 |
6.1.1 美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
(1)美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2)美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
6.1.2 德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
(1)德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2)德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
6.1.3 日本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
(1)日本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2)日本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
6.2 国内相关省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经验 |
6.2.1 广东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
(1)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2)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
6.2.2 浙江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
(1)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2)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
6.2.3 广西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
(1)广西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2)广西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
6.3 国内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
6.3.1 要认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是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过程 |
6.3.2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具有趋势性,要掌握其转变方向 |
6.3.3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可行路径并不唯一,要因地制宜 |
6.3.4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在尊重市场竞争规律同时,要合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
第七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和路径设计 |
7.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 |
7.1.1 实现出口增长从过分依靠廉价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要素最优配置驱动转变 |
7.1.2 实现国际市场开拓和份额提高从机械型抢占向主动和主导型占有转变 |
7.1.3 实现外贸由追求数量扩张和高速增长向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 |
7.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 |
7.2.1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7.2.2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竞争优势培育为核心 |
7.2.3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品牌塑造为主线 |
7.2.4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
7.2.5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载体 |
7.3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设计 |
7.3.1 路径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驱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1)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
(2)以开展产业差异化自主创新推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
7.3.2 路径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1)以进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基础 |
(2)以产业链建设强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优势 |
7.3.3 路径三:推动企业“走出去”带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1)“走出去”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选择与路径安排 |
(2)“走出去”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区域选择与路径安排 |
7.3.4 路径四: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加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1)参与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
(2)推进跨省区域经济合作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
第八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 |
8.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支撑 |
8.1.1 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保障 |
8.1.2 创新科技机构运作模式,以高质量科技产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8.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保障 |
8.2.1 改革完善外贸政策,形成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撑体系 |
8.2.2 加强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配合,凝聚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合力 |
8.3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支持 |
8.3.1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
8.3.2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商业性金融支持 |
8.4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人才引领 |
8.4.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人才发展支撑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8.4.2 重视人才引进与留用,引聚高层次人才引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中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核心概念 |
一、课程 |
二、国际经贸专业课程 |
三、就业能力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国际经贸教育的历史追溯 |
第一节 萌芽阶段(1949年之前) |
第二节 起步阶段(1949—1977年) |
第三节 探索阶段(1978—1991年) |
第四节 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
第三章 国外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基于就业能力课程改革的探索 |
第一节 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商学院的课程改革 |
一、国际经贸专业的现状 |
二、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改革 |
第二节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商学院的课程改革 |
一、国际经贸专业的现状 |
二、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改革 |
第三节 就业能力视域下国外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 |
一、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课程的总体目标 |
二、课程内容注重与职场内容的对接 |
三、教学实施以生为本,以提高就业能力为主旨 |
四、课程评价重视过程性和发展性的学生成长记录 |
五、课程持续关注雇主和毕业生对课程效果的反馈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现状调研 |
第一节 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设计:文本分析 |
一、教育目标与学习结果 |
二、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
三、与就业能力的关联度分析 |
第二节 毕业生对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诉求:问卷与访谈调查 |
一、课程学习目标 |
二、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 |
三、课程实施 |
四、课程评价 |
五、专业课程与就业能力 |
六、对基于就业能力的课程改革的建议 |
第三节 企业雇主对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诉求:访谈调查 |
一、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 |
二、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 |
三、对基于就业能力的课程改革的建议 |
第五章 就业能力视域下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
第一节 课程目标 |
一、专业的定位 |
二、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 |
三、课程目标重建的措施 |
第二节 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 |
一、课程结构的优化 |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 |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要素设计框架 |
第三节 课程实施 |
一、采用多种方式将就业能力嵌入到课程教学中 |
二、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 |
第四节 课程评价 |
一、基于就业能力的课程评价 |
二、发展性的学生成长记录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
一、研究贡献 |
二、研究局限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DF高职学院外贸人才培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 |
1.3.3 系统分析法 |
1.3.4 访谈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外贸人才 |
1.4.2 外贸人才培养 |
第2章 企业对高职院校外贸人才培养的要求 |
2.1 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
2.2 企业对外贸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 |
2.2.1 企业对外贸人才的理论知识要求 |
2.2.2 企业对外贸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 |
2.3 企业专家对外贸人才素质要求访谈附录 |
第3章 DF 高职学院外贸人才培养现状 |
3.1 DF 高职学院简介 |
3.2 DF 高职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状况 |
3.2.1 理论教学现状 |
3.2.2 实践教学现状 |
3.3 外贸人才培养状况 |
3.3.1 DF 高职学院外贸人才培养方式状况 |
3.3.2 DF 高职学院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况 |
第4章 DF 高职学院外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DF 高职学院外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4.1.1 办学资源贫瘠 |
4.1.2 外贸人才培养方式呆板、滞后 |
4.1.3 缺乏竞争意识 |
4.2 DF 高职学院外贸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学校历史原因 |
4.2.2 政策层面原因 |
第5章 DF 高职学院外贸人才培养创新的措施 |
5.1 引进优质的办学资源 |
5.1.1 资金的引进 |
5.1.2 人才的引进 |
5.2 培养方式的创新 |
5.2.1 企业走进来 |
5.2.2 学生走出去 |
5.2.3 教师走出去 |
5.3 教学方面创新 |
5.3.1 课程开发职业化 |
5.3.2 教学方法最优化 |
5.3.3 教学场所现代化 |
5.3.4 评价体系多元化 |
5.3.5 第二课堂教学开展全面化 |
第6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有关数据资料的说明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以及人才资源的研究 |
2.2 人才结构和人才群体结构的研究 |
2.3 人才结构优化方面的研究 |
2.4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
第3章 浙江外贸人才结构现状及变化特征分析 |
3.1 浙江外贸人才结构变化特征 |
3.1.1 浙江外贸人才发展概况 |
3.1.2 浙江外贸人才结构变化特征 |
3.2 浙江省外贸人才自然结构 |
3.3 浙江省外贸人才的能级结构 |
3.4 浙江省外贸人才的经济结构 |
3.4.1 浙江省外贸人才效能 |
3.4.2 浙江省外贸人才的产业结构 |
3.4.3 浙江省外贸人才的行业结构 |
3.5 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1 外贸人才的需求与现有外贸人才总量之间矛盾 |
3.5.2 外贸人才队伍不稳定,年龄结构不断年轻化 |
3.5.3 外贸人才能级结构不太合理,素质较低,高级人才缺乏 |
3.5.4 外贸人才专业结构不能满足当前外贸人才的需求 |
3.5.5 外贸人才经济结构与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协调 |
第4章 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
4.1 劳动力成本因素 |
4.1.1 劳动力成本变化情况 |
4.1.2 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 |
4.1.3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外贸人才结构的影响 |
4.2 市场需求结构因素 |
4.2.1 进出口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情况 |
4.2.2 进出口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对外贸人才结构的影响 |
4.3 贸易商品结构因素 |
4.4 贸易方式因素 |
4.5 教育专业分布因素 |
第5章 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优化的策略与建议 |
5.1 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优化策略 |
5.1.1 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应对策略 |
5.1.2 外贸市场变化因素应对策略 |
5.1.3 人才供给结构因素应对策略 |
5.2 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优化建议 |
5.2.1 继续扩大外贸人才总量 |
5.2.2 提高人才层次,优化外贸人才结构 |
5.3 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优化实现途径 |
5.3.1 在培养渠道上,发挥浙高职高专院校作用 |
5.3.2 在优化人才结构上,采取引入和培养并重 |
5.3.3 加强在职培训,利用现有资源提升人才层次 |
5.3.4 加强校企合作产研结合,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邢台市地方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邢台市地方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的现状 |
(一) 我市外贸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要求之间的差距 |
(二) 我市外贸人才培养与市场定位的偏差 |
(三) 我市地方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二、邢台市地方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对策 |
(一) 合理明确的培养目标 |
(二) 科学客观的市场定位 |
(三) 对我市地方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的建议 |
(9)基于熵值法和SEM的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研究内容综述 |
1.3.2 研究方法综述 |
1.4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点 |
第2章 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的理论基础 |
2.1 人才的相关概念 |
2.1.1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
2.1.2 人才的基本概念 |
2.2 人才评价理论 |
2.2.1 人才评价原理 |
2.2.2 人才评价类型 |
2.3 熵值法简介 |
2.4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2.4.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
2.4.2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 |
2.4.3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层次外贸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
3.1 外贸行业发展现状 |
3.1.1 外贸行业发展演进 |
3.1.2 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现状 |
3.1.3 我国外贸行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3.2 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
3.2.1 外贸人才需求发展演进 |
3.2.2 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
3.3 高层次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
3.3.1 环境分析 |
3.3.2 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层次外贸人才的素质特征 |
4.1 高层次人才的素质特征 |
4.1.1 高层次人才的界定 |
4.1.2 高层次人才的素质特征 |
4.2 外贸人才的素质特征 |
4.2.1 外贸人才界定 |
4.2.2 外贸人才素质特征 |
4.3 高层次外贸人才的素质特征 |
4.3.1 高层次外贸人才的界定 |
4.3.2 高层次外贸人才的素质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熵值法的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方法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
5.1.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5.1.3 初步建立评价指标的方法 |
5.2 建立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
5.2.1 搜集指标信息 |
5.2.2 筛选指标要素 |
5.2.3 确定指标体系 |
5.2.4 指标体系分析 |
5.3 基于熵值法的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 |
5.3.1 建立指标体系集 U |
5.3.2 初始数据矩阵及无量纲化 |
5.3.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5.3.4 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示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结构方程(SEM)的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指标实证分析 |
6.1 实证研究的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
6.1.1 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的概念模型 |
6.1.2 实证研究假设 |
6.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6.2.1 问卷开发与设计 |
6.2.2 资料收集 |
6.2.3 资料分析方法 |
6.3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6.3.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2 信度分析 |
6.3.3 效度分析 |
6.4 模型验证与结论 |
6.4.1 数据拟合及模型 |
6.4.2 假设验证 |
6.4.3 主要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适于浙江外贸转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
二、适于外贸转型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学习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
(二)知识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
(三)实践技能的调查与分析 |
(四)职业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
(五)外贸企业用人的调查与分析 |
1. 外贸人才业务技能的复合性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
2. 外贸人才的职业素养令企业担忧。 |
3. 外贸复合型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增加了企业的竞争成本。 |
三、主要结论与培养模式的创新 |
(一)调研结论 |
1. 外贸专业大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不强。 |
2. 知识结构不均衡。 |
3. 实践技能劣势突出。 |
4. 职业素养缺失严重。 |
5. 复合型人才储备成本较高。 |
(二)培养理念 |
1. 培养目标坚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理念。 |
2. 培养力量坚持社会化改革理念。 |
3. 培养内容坚持新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理念。 |
4. 培养方法坚持实践过程的实体化改革理念。 |
5. 培养链坚持各环节协调创新的系统改革理念。 |
(三)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 |
(四)培养模式的具体构建 |
四、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特点与外贸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D]. 姜焰凌.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2]高校外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基于国际经济法的视角[J]. 周晖. 中国高校科技, 2017(09)
-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策略[J]. 江帆. 中国经贸导刊, 2017(05)
- [4]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 黄伟新. 石河子大学, 2015(12)
- [5]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的视角[D]. 程欣. 南京大学, 2015(05)
- [6]DF高职学院外贸人才培养创新研究[D]. 刘土英. 南昌大学, 2014(01)
- [7]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变化研究[D]. 潘冬梅.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3)
- [8]邢台市地方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对策[J]. 陈轶翔. 邢台学院学报, 2013(01)
- [9]基于熵值法和SEM的高层次外贸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张洪燕.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3)
- [10]适于浙江外贸转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创新[J]. 宋树理,李春美. 劳动经济评论, 2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