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家海军建设一瞥

东盟国家海军建设一瞥

一、东盟国家海军建设一瞥(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1](2021)在《论平时海洋法下海军“灰色地带行动”》文中提出

梨梦雨(SI SI ENGYIN)[2](2019)在《结伴还是结盟?缅甸外交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虽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规模的战争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地区性的、局部的战争从来都没有停止,甚至世界性战争的威胁也从来都没有解除,安全问题依然是各国政府必须考虑的重要、甚至是首要的问题。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国际政治依然是一种“丛林政治”,依然遵循着弱肉强食的法则,只有权力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且相对权力越大,安全系数越高。为了保证安全,大国、强国会尽一切可能追求权力,特别是追求霸权,由此必然导致大国、强国之间的战争,酿成大国政治悲剧①。而作为中小国家,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保证自己的安全,只能选择跟着强者走的战略,与大国结成联盟②。换句话说也就是,所谓的国际政治,永远都只能是大国争霸、小国依附的政治。缅甸作为中小国家,它虽然已经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却从来没有与其他大国结过联盟。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一直坚持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过因为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时期执政政府的治国方略存在差异,缅甸政府的中立外交政策也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产生了不同的外交政策结果。1948年至1962年间缅甸实施的是较为积极的、不结盟中立外交。1962年至1988年之间缅甸逐渐走向孤立的中立外交。1988年后,由于国内政治的变化和受到西方民主国家的制裁,缅甸的中立外交开始变成偏向东方的依赖外交。1988年至2010年军政府受到西方制裁,缅甸渐渐在国际舞台上消失踪影,为了使缅甸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广泛的活动空间和促进国家利益,作为中小国家的缅甸在2011年开始了民主转型的进程。缅甸民主转型以来,在与西方国家保持“正常”关系的同时,缅甸也与中国积极保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外与印度和东盟也保持密切关系。东盟、中国、印度与美国都致力于缅甸的和平发展。随着缅甸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广泛接触,其中在缅甸境内的中美竞争趋势也日渐明显。无论缅甸的战略地缘政治地位有多么重要,缅甸如果不谨慎地运作,就不可能获得持续的利益。所以,缅甸新政府根据对国家多样化的目标和利益的计算,民盟政府上台后精心策划国外访问计划,维持了缅甸外交关系的平衡。民主化后的缅甸,其国内事务以及外交政策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民主价值观的影响。民主转型刚开始时,吴登盛政府的外交政策目标基于三波改革:政治改革、社会经济改革与行政改革。过了这个转型期间后,杜昂山素季政府的外交政策目标是解决基于民主化导致的国内冲突和需求上三个目标:民族和解、国内和平以及政党的政权。民选政府意识到缅甸传统中立外交虽然没有损害国家利益,但并不能保证和平解决目前国内面临的安全困境,过去的政策不符合当前的国家利益诉求。此外,中立本身缺乏经济实用主义,缅甸的国家利益经常与不结盟运动的利益发生冲突,缅甸未能超越这种狭隘和自私的考虑。所以,缅甸需要进行与外部朋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些伙伴者其中,某些国家也企图利用缅甸政府当前的困境从而吸引缅甸与之结盟。所以,除了中立外交以外,民选政府目前可以选择两条路:结伴或者结盟。结盟战略的优势是,相比中立战略,能帮助国家追求更多的国家利益。结盟政策是为了个体的私心或特定团体的利益,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公正化和民主化背道而驰。结盟的原则是不仅仅要拉拢一部分国家,而也要孤立一部分国家,这一点不符合中立的原则。中立的目的是确保其最大限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而不是限制自己的活动空间。结伴的基本目标是和平发展,结伴政策反对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干涉别国内政,坚持广交朋友、和平发展。中立政策与结伴政策都坚持不结盟原则,不针对任何第三国,确保国家的独立自主性、成员国之间互不干涉,也不损害其利益与和平发展。这两个政策的基本原则的共同点使中立国家容易选择结伴政策。中立外交是缅甸独立以来,缅甸主要政党的领导们基于缅甸的地理和历史因素来考量和执行的,是最合适缅甸外交政策。所以,尽管每一届新政府都会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民主转型以来缅甸外交政策也开始面临转变,但是缅甸外交并没有切断与原来的联系,而是在逐渐转变的过程中与原来的传统中立外交有所关联。结伴关系是在明确的时间框架和区域之内,双方在围绕着特定项日结成绕互惠互利的特定关系,伙伴国之间维系的是更灵活、更自由的联系,不存在坚定的承诺,特别是指军事承诺。2011年缅甸政治转型以来,根据国家多样化的需求,实行中立政策的缅甸渐渐开始实施结伴战略,其中主要的结伴外交对象分别是中国、印度、东盟和美国。中缅结伴关系有助于解决缅甸新政府面临着的最大挑战:民族和解、国内和平和经济发展。印缅伙伴关系对还未完全实现民主化的缅甸国内经常发生的宗教与人权问题有助益,对缅甸经济改革也有一定的影响。东盟与缅甸的伙伴关系一直有助于缅甸的经济发展。美缅伙伴关系对缅甸的民主转型上有重大影响。此外,美缅伙伴关系的建立还有助于扩展缅甸的结伴外交范围,使缅甸能与其他国家也建立伙伴关系,例如:美缅关系正常化后,日本和缅甸也能够建立同样的关系,同时缅甸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走向正常化。本文利用结盟相关理论,结合缅甸传统中立外关系的发展对民主化后的缅甸外交政策进行研究。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对结盟与结伴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独立以来缅甸的对外关系以及缅甸的中立外交政策进行历史考察。接下来第三部分主要对2011年以来的缅甸外交关系情况以及民主化后的缅甸中立外交的挑战进行探究,并具体分析了缅甸与东盟、中国、印度和美国的外交关系发展概况以及结伴的可能性。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影响缅甸实行结伴政策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基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分析,给出指导缅甸当前外交政策的现实建议。

吴健[3](2019)在《黄海作证,人民海军风华正茂》文中指出海军强则国家强,纵观世界强国的崛起历程,无不与发展强大海军有关,海军作为基石性武装力量,威严中透露着神秘,已度过七十载春秋的人民海军用这种直观的方式告诉世人——我们与祖国,在新时代里都风华正茂!尽管雾气弥漫,但2019年4月23日下午,距离青岛岸线数十海里远的黄海上,波澜不惊,似为一场盛典布好最美的舞台。没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多国海军检阅活动,同时也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拉开帷幕。中国

赵师苇[4](2018)在《安倍政府的东南亚援助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底再次上台执政的安倍政府的东南亚援助政策具有鲜明的特征,在增加援助资金量的同时降低了资金的非束缚率,造成援助质量的降低。援助资金也开始呈现出向湄公河流域国家集中的特征。在援助项目选择上,海上安全保障项目以越南与菲律宾两国为重点援助对象,政治社会类项目向湄公河流域国家倾斜,经济项目重点打造以越南、缅甸、印尼、菲律宾为支点的“东西·南部”和“海洋·ASEAN”两条经济走廊。援助的执行,在官方层面呈现出一元体系结构下多元职能部门合作并存的体系特征,同时官民合作的援助执行体系成为趋势。安倍政府的东南亚援助政策表现出强烈的利己主义援助动机特征。海上安全保障援助项目的支点国家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扩展到越南和菲律宾,援助形态从技术支援突破到军备输出与海外派兵,安全动机在维护海上航行安全与自由的基础上,扩展到增强日本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援助动机的“安全化”趋势凸显。强化援助政策与双边政府、民间关系的联动,追求一流国家地位,输出西方普世价值观,援助动机的“政治化”趋势加强。利用援助政策改善受援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拉动日本的出口与对外投资,援助动机的“重商主义”回归。援助的动机特征体现了安倍政府的东南亚援助政策的战略化升级,在援助类型中突破开发合作型的框架,转为开发合作与政治战略并举型援助。日本国内政治进程支撑了援助政策的战略化升级。安保体制转型推进了援助的“安全化”,“普世价值观”与“俯瞰地球仪”两大外交理念推动了援助的“政治化”,国内经济恶化催生了对“重商主义”援助的需求,援助政策成为实施“安倍经济学”的补充性手段,援助政策决策体制的变化则是整体战略型政策出现的基础,为援助战略化升级铺平了道路。美、中两国作为外部因素驱动了援助政策的战略化升级。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部署催化安倍政府的援助政策战略化升级,日本利用援助政策与美国在地区安全战略、湄公河流域国家中分工合作。中国经济崛起、军力提升,引发安倍政府利用战略升级版的援助政策制衡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迅速扩大。五年来,安倍政府通过对东南亚的援助政策,在安全层面,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边安全合作;在政治层面,双边政府间关系强化程度有限,价值观输出道路不平坦,但在塑造国家形象、密切民间关系方面取得成效;在经济层面,提升了日本企业在湄公河国家的数量与直接投资额,但无法扭转日本在东南亚经济影响力整体下滑的趋势。安倍政府对东南亚的战略化援助政策的实施还面临三大困境:日益严峻的财政困境制约援助资金的来源;决策体制的权力变化,制约战略化援助政策持续执行;美国因素制约日本援助政策实施的方向与进程。安倍政府的东南亚援助政策对中国有两大影响,双方在东南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其援助政策还对中国维护南海地区海洋权益造成阻碍。中国应该与日本在竞争中求合作,同时利用东海与南海联动维权之策维护中国南海权益。借鉴日本利用援助政策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密切民间关系方面的经验,未来中国应在援助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推行过程中,利用软硬援助手段加大对东南亚民生工程的关注;采用政府、企业、NGO多元主体合作并举的方式,推进环保项目的实施;利用公私合作的手段,通过多渠道开展民间交流活动,解决在实现“民心相通”目标上所面临的难题。

徐起[5](2017)在《文莱国际军事交流记忆(上)》文中认为2008年3月,我受国防部外事办派遣,独自一人前往文莱达鲁萨兰国,参加文莱国际军事合作交流项目,在这个赤道国家度过3个多月的盛夏时光,期间所经所历、所见所闻,在脑海里留下许多深刻印象,至今难忘。出访缘由文莱全称文莱达鲁萨兰国,在马来语中是和平之邦的意思,国土位于南中国海的加里曼丹岛北部,面积5765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1991年9月30日,中文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03年9月,中央军委委员、总参

李云霄[6](2014)在《近年来学术集刊中国际关系史研究论文综目(三)》文中指出为便利学界对学术辑刊的利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史档案整理小组已相继编订《近年来学术集刊中国际关系史研究论文综目》(一)、(二)(分别刊载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2辑和第4辑),本辑继续选编辑刊中国际关系史论文目录。参加此次编写工作的除指导老师姚百慧外,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艾荣荣、余薇、狄安略、李云霄、艾亚迪、孙玉环。最后由李云霄通稿、分类和校订。

徐思蓉[7](2013)在《美国对缅甸价值观外交及其转变(1988-2013)》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研究缅甸问题的专家暂时没有全面梳理分析过美国对缅“价值观外交”的政策实施方式、前后转变及影响效果。本文当中的“价值观外交”是指一国领导人或民众以本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为主要诉求,通过政府首脑、部门特使、国会议会等制度载体,以及直接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白皮书、大众传播媒介、人道主义援助等文化载体,实施的具有强烈价值观色彩的对外政策或国际实践的外交行为。本文选取“价值观外交”视角,旨在通过研究美国特定任期政府的外交行为特点,从实证角度对比美国对缅甸的外交政策不同特点及其影响。本文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价值观外交”在美国对缅甸政策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奥巴马政府对缅“价值观外交”发生了何种转变?目前缅甸局势变化与这种外交政策因果关系如何?简言之就是要回答“价值观外交”从哪里来,如何变化以及到哪里去。本文认为1988年缅甸大选后,美缅关系直转急下,之后的二十年共遭遇了四次重大波折,导致美缅关系降至冰点。美国减少了在缅甸的注意力,体现了以经济制裁推动缅甸民主进程,高度关注“人权”问题,坚持附加政治条件的人道主义援助三大特点。本文赞同以下观点:美国始终关注民盟的诉求,限制了自身的行动能力,采取的政策没有反映着美国的目标,也不符合美国的真正战略利益。本文认为奥巴马政府对缅政策呈现出三大特点,即以政府及国家元首主导对缅“双轨外交”,双边互动强度及密度增大;人权问题不再是主导美缅关系的首要议题;美国也注重利用多边力量推动缅甸改革,持续对草根阶层进行价值渗透。其产生了三大政策效果:有效减轻孤立损失,美国公司及美国都能获取缅甸改革红利,此外,缅甸发展获外界支持,未来美国将联合盟友加快“拥抱”缅甸。本文认为外交政策侧重点的转换并不意味着美国减弱了对“价值观外交”的重视,他们从来都不放弃推广价值观,并更“务实地”在保证自身多重利益的同时,实现文化上的扩张。从长期而言,无论采取怎样的对缅政策(接触、孤立、制裁或“务实接触”),美国对缅甸的政策目标始终在于鼓励、支持和推进缅甸持续的民主化进程。美国政府清楚制裁不能给缅甸带来民主,援助和贸易也不能够为缅甸带来改革。只有对缅甸国内民众价值观的渗透,才能深刻影响缅甸漫长的改革之路,这需要东盟、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力量以及美国传统盟友更多地参与到缅甸社会建设中,并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我们应该理解“价值观外交”并非贬义或者可耻的外交方式,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进程中,大国的责任应当是推动、缩短这一进程,中国理应学习并善于运用“价值观外交”。

尹怀志[8](2011)在《印度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印度参与东亚一体化问题备受关注。因为一方面,东亚一体化对我国意义重大,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周边安全都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邻国,“南亚大象”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印度参与东亚一体化的政策对我国将产生重大挑战,产生众多问题,其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系统介绍东亚一体化,以及印度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重点阐述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并分析其政策的原因,进而阐述印度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我国的应对政策。

鞠海龙[9](2010)在《文莱海上安全政策初探》文中提出文莱在国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出口、只能提供有限战略防卫能力等条件下,选择了主要依靠地区安全机制实现海上安全战略的途径。"大国平衡"政策和"集体安全"方式是文莱维护既得海洋权益,实现海上安全的主要政策内容。

高杨[10](2010)在《南海问题的以和求和 ——从需求角度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如果说国家行为体在相处的过程中,存在一种由各种状态构成的连续带的话,那么和谐和冲突就是这个连续带的两极。冲突产生的原因是差异性的存在,然而差异性正是和谐的前提,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传统文化也认为在国家冲突中,“以和求和”乃是上策,以武求同乃是下策。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来源于在满足各自需求过程中各自的运行轨道和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抑或促进,抑或阻碍,或者既不促进也不阻碍。以和求和在于调整自己的运行状态或者对他方施加影响使其进行调整,以最终达到运行状态的和谐。而这一切是可能的,因为行为体的需求体系决定了其运行状态,然而需求体系是一个具有弹性层次的体系,并不是所有需求皆是必须要满足的需求。而且蕴含了运行状态的需求体系本身也在行为体的主观选择之下,受到行为体的感情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那么通过影响行为体的方式以使其调整其运行状态也是可能的。行为体的需求决定于其系统的缺损状况,当然也包括其他因素的作用,包括环境的影响,行为体的文化背景。中国选择了和平发展作为其弥补系统缺损的方式,那么该方式的完成也构成了中国的一大需求,并且这一需求在需求体系的金字塔上,处于顶部。这一选择是各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并且在历史和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南海冲突很复杂,牵涉到的利益攸关方众多,而且所涉及的也并不仅仅是化解问题还有能源以及安全的问题。是威胁着我国和平发展的问题之一。南海问题上的以和求和不仅因为和平发展的选择是一个刚性很大的需求,还因为武力解决在目前并不可行。在我国周边安全形式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加之我国的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近乎全部被封锁,以武力逼迫并且获罪于南海周边国家无异于毁掉自己的出海口。而且在我国远程海洋军事力量不足的情况之下难以在战争获胜之后达到长期驻守。选择以和求和是符合逻辑的。而南海问题的以和求和也是可能的。因为需求的弹性层次以及需求体系自控性与他控性特征的存在,故而可以通过寻求南海经济效用的替代物,以及建立合作和机制来追求南海问题上的以和求和。

二、东盟国家海军建设一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盟国家海军建设一瞥(论文提纲范文)

(2)结伴还是结盟?缅甸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缅甸学者的研究现状
        (二) 中文研究综述
        (三) 英文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结盟和结伴的理论界定
    第一节 结盟的界定
        (一) 结盟的定义
        (二) 结盟的影响因素与目的
        (三) 结盟的优势和弊端
    第二节 结伴的界定
        (一) 结伴的定义
        (二) 结伴的影响因素与目的
        (三) 结伴的优势与弊端
    小结
第二章 缅甸外交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吴努政府时期的积极中立外交政策
        (一) 吴努政府时期中立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原因
        (二) 吴努政府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政策目标
        (三) 吴努政府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施手段
    第二节 吴奈温政府时期的消极中立外交政策
        (一) 吴奈温政府时期中立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原因
        (二) 吴奈温政府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政策目标
        (三) 吴奈温政府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施手段
    第三节 军政府时期的孤立中立外交政策
        (一) 军政府时期中立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原因
        (二) 军政府时期缅甸中立外交政策的目标
        (三) 军政府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施手段
    第四节 缅甸传统“中立外交”的经验总结以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第三章 2011年以来的缅甸外交关系情况以及遇到的挑战
    第一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东盟关系
        (一) 东盟与缅甸的积极政治关系
        (二) 不断加强的经济来往
        (三) 缅甸与东盟的区域性安全合作
        (四) 东盟与缅甸的文化合作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的中缅关系
        (一) 长期以来的中缅政治关系
        (二) 中缅不断增强的经贸合作
        (三) 地理相邻的中缅密切安全合作
        (四) 中缅共同文化合作
    第三节 2011年以来的印缅关系
        (一) 印缅政治关系的发展
        (二) 印缅经济合作的加强
        (三) 地缘接壤的印缅安全合作
        (四) 以佛教文化为基础的印缅文化关系
    第四节 2011年以来的美缅关系
        (一) 美缅政治关系的正常化
        (二) 美缅促进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 美缅试图的安全合作
        (四) 美缅文化合作
    第五节 缅甸中立外交的现状分析
        (一) 民主转型以来中立外交的特点
        (二) 民主化对传统中立外交的影响
        (三) 民主化后中立外交遇到的挑战
第四章 结伴还是结盟:缅甸外交政策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推进结伴的因素
        (一) 中立外交与结伴战略的关系
        (二) 有利于缅甸实施结伴战略的因素
    第二节 推进结盟的因素
        (一) 缅甸中立外交的衰落及转型
        (二) 有利于缅甸实施结盟战略的因素
    第三节 对缅甸实行结伴战略的建议
总结与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安倍政府的东南亚援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核心概念的厘定
        (一)对外援助
        (二)经济合作
        (三)政府开发援助
        (四)开发合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日本的对外援助研究
        (二)关于日本的东南亚援助研究
    四、对外援助: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对外援助动机的理论维度
        (二)援助政策形成因素的分析框架
        (三)援助政策效果评估的分析层次
    五、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安排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安倍政府的东南亚援助政策特征
    一、援助资金的分配特征
        (一)资金量的提升与质的降低
        (二)资金向湄公河国家集中
    二、援助项目的选择特征
        (一)安保项目以越菲两国为重
        (二)政治社会类项目向湄公河国家倾斜
        (三)经济项目集中于两条经济走廊
    三、援助执行的体系特征
        (一)一元体系结构与多元职能部门并存
        (二)官民合作的援助执行体系成为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安倍政府援助东南亚的战略动机
    一、援助动机的安全化趋势凸显
        (一)维护海上航行安全与自由
        (二)加强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
    二、援助动机的政治化趋势加强
        (一)促进双边外交关系
        (二)追求一流国家的地位
        (三)输出西方普世价值观
    三、援助动机的“重商主义”回归
        (一)完善受援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二)促进日本的出口与投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撑安倍政府东南亚援助政策的内部因素
    一、安保转型对援助“安全化”的推进
        (一)积极和平主义
        (二)安保政策的大幅突破
    二、外交理念对援助“政治化”的推动
        (一)“普世价值观”外交理念
        (二)“俯瞰地球仪”外交理念
    三、经济恶化催生援助“重商主义”回归
        (一)对“重商主义”援助的需求
        (二)安倍经济学的外渗性影响
    四、决策体制变化为援助战略化升级铺平道路
        (一)决策主体转向政治家主导
        (二)决策体制转向集中型
        (三)决策结果转向整体战略型政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驱动安倍政府东南亚援助政策的外部因素
    一、“亚太再平衡”催化下的美日合作与分工
        (一)美日在地区安全战略中的合作与分工
        (二)美日在湄公河流域的合作与分工
    二、中国战略存在引发的制衡效应
        (一)中国经济崛起引发的制衡之策
        (二)中国军力提升引发的制衡之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倍政府东南亚援助政策的评估与影响
    一、安倍政府东南亚援助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
        (一)安全层面:双边合作关系强化
        (二)政治层面:实施效果喜忧参半
        (三)经济层面:在湄公河国家略见成效
    二、安倍政府东南亚援助政策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愈发严峻的财政困境
        (二)决策体制困境
        (三)美国因素的制约
    三、安倍政府的东南亚援助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一)东南亚基建市场竞争加剧
        (二)影响中国海洋安全利益维护
    四、日本对外援助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一)民生工程:软硬援助措施同行
        (二)环保项目:多元主体合作并举
        (三)民间交流:公私合作多渠道并行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概况
致谢

(5)文莱国际军事交流记忆(上)(论文提纲范文)

出访缘由
文莱首日:开班典礼和日常作息
游览都城:一天之内可走遍全境
拉布安:东马来西亚的神秘小岛

(7)美国对缅甸价值观外交及其转变(1988-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有助于探讨文化如何具体地影响国际关系
        二、有助于理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对价值观外交的研究
        二、对缅甸及美缅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第一章 价值观外交:定义、案例及实施手法
    第一节 价值观及价值观外交的定义
    第二节 价值观外交的案例及手法
第二章 1988‐2008 美国对缅价值观外交概况及主要特点
    第一节 以经济制裁推动缅甸民主进程
    第二节 高度关注“人权”问题
    第三节 坚持附加政治条件的人道主义援助
第三章 2009‐2013 奥巴马政府对缅价值观外交背景及特点
    第一节 美国对缅价值观外交政策转变背景
        一、美国制裁缅甸政策的失败与“再平衡”战略
        二、缅甸国内政治改革需求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对缅价值观外交特点
        一、高密度“首脑外交”与“灵活制裁”双轨并行
        二、“人权”退居“二线”
        三、注重利用多边力量,持续渗透草根阶层
第四章 美国对缅甸价值观外交政策评估
    第一节 美国对缅外交的变与不变
        一、总体战略由价值孤立转变为务实接触
        二、“人权”“民主”不再是美缅关系的首要议题
        三、不变:始终坚持人道主义援助及民主教育
    第二节 奥巴马对缅价值观外交政策转变的效果评估
        一、有效减轻孤立损失,获取缅甸改革红利
        二、缅甸发展获外界支持,但宗教、民族冲突依旧激烈
        三、未来美国将联合盟友加快“拥抱”缅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核表

(8)印度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印度
        二、关于东亚一体化
    第三节 本论文的方法和创新点
        一、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东亚一体化进程概况
    第一节 东盟的奠基时期
        一、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二、大东盟整合完成
    第二节 模式形成时期
        一、“10+3”、“10+1”模式雏形时期
        二、“3”模式形成时期
    第三节 东亚一体化的现状
        一、东盟一体化建设取得众多成果和突破
        二、“10+1”模式
        三、“10+3”模式
        四、“3”模式
第二章 印度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及其原因
    第一节 印度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印度独立前的时期
        二、关系密切时期
        三、关系紧张时期
    第二节 印度与东盟关系发展的现状
        一、冷战后印度与东盟关系快速发展
        二、印度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印度对东亚一体化政策的对我国的影响
    第一节 经济上对我国的影响
    第二节 政治上对我国的影响
    第三节 安全上对我国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的应对政策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一、“有理、有益、有节、有力”
        二、稳中求变
    第二节 应对策略
        一、加强与东盟经济外交
        二、继续保持和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三、大力发展远洋海军,争取战略主动权
        四、以经济带政治,加强与印度的外交
        五、“东亚是东亚人的东亚”,强化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南海问题的以和求和 ——从需求角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依据
    四、本文的创新及结构安排
第一章 需求与国家利益
    一、冲突产生的原因
    二、需求的特征及其实质
    三、效用与需求弹性
        1,效用
        2,需求弹性
    四、需求与国家利益
第二章,从需求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一、系统的缺损状况
    二、文化背景
    三、国际环境
        1,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中的“和平因素”
        2,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
    四、历史和实践的证明
第三章,南海冲突的原因,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南海冲突的原因
        1,南海在经济发展上的效用
        2,南海在提供安全上的效用
    二、争端现状
    三、南海冲突呈现出的趋势
        1,国际化趋势
        2,复杂化趋势
第四章,南海问题以和求和的可能性和途径
    一、以和求和的可能性
        1,军事手段解决南海问题的不可行性
        2,以和求和的可能性
    二、以和求和的途径
        1,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2,积极寻找南海在效用上的替代物
        3,合作与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文章
    三、网络资源

四、东盟国家海军建设一瞥(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平时海洋法下海军“灰色地带行动”[D]. 刘美.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结伴还是结盟?缅甸外交政策研究[D]. 梨梦雨(SI SI ENGYIN). 山东大学, 2019(09)
  • [3]黄海作证,人民海军风华正茂[J]. 吴健. 新民周刊, 2019(16)
  • [4]安倍政府的东南亚援助政策研究[D]. 赵师苇. 吉林大学, 2018(12)
  • [5]文莱国际军事交流记忆(上)[J]. 徐起. 档案记忆, 2017(01)
  • [6]近年来学术集刊中国际关系史研究论文综目(三)[J]. 李云霄.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4(01)
  • [7]美国对缅甸价值观外交及其转变(1988-2013)[D]. 徐思蓉. 外交学院, 2013(01)
  • [8]印度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及其影响[D]. 尹怀志.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9]文莱海上安全政策初探[J]. 鞠海龙. 东南亚研究, 2010(06)
  • [10]南海问题的以和求和 ——从需求角度的分析[D]. 高杨.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东盟国家海军建设一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