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2型糖尿病药物那格列奈

新型2型糖尿病药物那格列奈

一、新型2型糖尿病治疗药那格列奈(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良[1](2020)在《四种白蛋白配体修饰的GLP-1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肠L细胞摄入营养后分泌的一种促胰岛素激素,它可以引起饱腹感,延缓胃排空,诱导β-细胞增殖分化,具有血糖依赖性的降血糖能力。然而,野生型的GLP-1易被二肽基肽酶-IV(DPP-IV)快速降解,半衰期只有2分钟,限制了临床应用。而小分子白蛋白配体在体内易与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通过非共价键或共价键结合,形成的缀合物对小分子白蛋白配体自身具有保护作用,不易被水解酶降解和被肾脏清除,从而延长小分子白蛋白配体的体内半衰期。本研究利用小分子白蛋白配体这一特点,用小分子白蛋白配体,对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主链Arg34-GLP-1(7-37)-OH的26位赖氨酸残基的侧链氨基进行化学修饰。经白蛋白配体修饰的GLP-1衍生物与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非共价结合或共价结合从而减少水解酶的降解和肾脏的清除。进而获得稳定性好、药效长的降糖肽GLP-1类似物。为了得到长效型的降糖肽GLP-1类似物,采用四种白蛋白配体,卡洛芬、大黄酸、那格列奈和3-马来酰亚胺丙酸,对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主链Arg34-GLP-1(7-37)-OH的26位赖氨酸残基的侧链氨基进行化学修饰,得到五种不同连接方式的GLP-1衍生物Carprofen-GLP-1、Rhein-GLP-1、Nateglinide-GLP-1、MPA-C12-GLP-1和Rhein-C12-GLP-1。对五种GLP-1衍生物进行生物活性研究。1)五种GLP-1衍生物与GLP-1受体结合能力测试研究表明,当待测物浓度为200 nM时,Carprofen-GLP-1、Rhein-GLP-1和Rhein-C12-GLP-1与liraglutide的受体结合能力相当。2)五种GLP-1衍生物在ICR鼠体内糖耐量实验结果表明,当给药量为50 nmol·kg-1时,给药组的最高血糖值为9.40mmol·L-1且持续降低到正常水平,而saline组的最高血糖值达到20.00mmol·L-1且居高不下,说明五种GLP-1衍生物均可增强ICR鼠的糖耐量。3)Carprofen-GLP-1、Rhein-GLP-1和Nateglinide-GLP-1在ICR鼠体内的多重糖耐量实验研究表明,当给药量为50 nmol·kg-1时,三种GLP-1衍生物在3 h时已经丧失降血糖活性。4)考察了MPA-C12-GLP-1和Rhein-C12-GLP-1单次给药的降血糖时间,结果表明给药量为50 nmol·kg-1时,Rhein-C12-GLP-1在ICR鼠体内的作用时间最长,达10 h,远超利拉鲁肽主链Arg34-GLP-1(7-37)-OH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以Rhein-C12-GLP-1为代表,进行后续的生物活性研究。5)Rhein-C12-GLP-1的毒性研究表明,与saline组相比给药量为500 mg·kg-1时,Rhein-C12-GLP-1未导致ICR鼠的AST和ALT水平升高,说明Rhein-C12-GLP-1并未使ICR鼠造成肝损伤。当给药量为1000 nM时,Rhein-C12-GLP-1未造成INS-1细胞凋亡。因此,体外和体内毒性试验均表明Rhein-C12-GLP-1的安全性。6)Rhein-C12-GLP-1在db/db鼠体内的糖耐量实验结果表明,当给药量为50 nmol·kg-1时,Rhein-C12-GLP-1治疗组db/db鼠的最高血糖值为17.0 mmol·L-1左右且持续降低,而saline组db/db鼠的最高血糖值达到30.0 mmol·L-1以上且居高不下,说明Rhein-C12-GLP-1可以提高db/db鼠的糖耐量。7)促胰岛素分泌实验研究表明,与saline组相比,Rhein-C12-GLP-1和liraglutide治疗的db/db鼠在10、15和20 min时胰岛素分泌量显着升高,说明Rhein-C12-GLP-1具有促胰岛素活性,且与liraglutide相当。8)Rhein-C12-GLP-1对db/db鼠短期治疗研究表明,saline控制组、liraglutide治疗组和Rhein-C12-GLP-1治疗组db/db鼠的平均空腹血糖值分别为25.0 mmol·L-1、10.0 mmol·L-1和9.0mmol·L-1左右,说明Rhein-C12-GLP-1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鼠的空腹血糖。而且Rhein-C12-GLP-1治疗组db/db鼠的糖化血红蛋白相对于saline组降低了1.5%左右。用苏木精-伊红对db/db鼠的胰腺组织染色,结果表明经Rhein-C12-GLP-1治疗的db/db鼠胰岛结构完整呈圆形或椭圆形,而saline组胰岛结构不规则,说明Rhein-C12-GLP-1可以有效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分化。上述研究表明,这五种GLP-1衍生物均可增强ICR鼠的糖耐量,具有非常显着的降血糖效果。其中Rhein-C12-GLP-1在ICR鼠体内的降血糖效果最佳,作用时间最长,可达10 h,远超过利拉鲁肽主链Arg34-GLP-1(7-37)-OH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并且Rhein-C12-GLP-1可以使db/db鼠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5%,对糖尿病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

李宵,郭彩会,赵娜,丁琮洋,孟璐,李颖,董占军[2](2020)在《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的Mini卫生技术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医院决策者遴选、临床合理使用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指南、说明书查阅,药师与医师沟通建立百分制评分体系,从临床必要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医保属性、基本药物属性、原研属性、药品包装属性、市场属性及企业属性等方面分别对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进行Mini卫生技术评估(Mini HTA),并结合权重值对其进行评分。结果: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最终分值分别为77分和74分;二者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餐后血糖,且副作用小、安全性佳;均为医保目录收录品种,均是原研药品,且便于贮藏,有效期均较长;尽管二者的价格偏高但其生产企业信誉度良好、且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优良选择。但二者也有一定差异,瑞格列奈可应用于肾功能较差[肾小管滤过率预估值(e GFR)<30 mL/min]的患者且不需调整剂量,那格列奈因经肾脏排泄故需根据eGFR调整剂量;瑞格列奈属于基本药物而那格列奈为非基本药物;瑞格列奈不需遮光贮藏而那格列奈需注意遮光贮藏。此外,多种肝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均可与二者产生相互作用,特殊人群应谨慎用药。结论:本次Mini HTA可为医院遴选及合理使用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提供参考依据。2型糖尿病患者可结合自身条件及需求合理选择使用两种药品;与其他药物合用时需密切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邢彦彦[3](2020)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辽宁省辽阳县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9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治疗过程只给予那格列奈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同时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病情改善效果;机体血糖监测结果达标时间;治疗前后患者机体血糖监测结果、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空腹和餐后胰岛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病情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餐后和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短,P <0.05;治疗前两组机体血糖监测结果、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空腹和餐后胰岛素并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机体血糖监测结果、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空腹和餐后胰岛素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中均无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P> 0.05。结论采用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较好,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得以有效控制,其波动幅度较低,空腹和餐后胰岛素量有所改善,促使血糖达标,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毛皓愉,徐爱花,卢晔芬[4](2019)在《达格列净或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达格列净或那格列奈在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HbA1c)>8%,空腹血糖(FBG)11~16 mmol·L-1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达格列净片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给予那格列奈片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两组均随访12周,以FBG<7.0 mmol·L-1,HbA1c<7%作为控制目标。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低血糖事件及体重指数(BMI)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各项指标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与胰岛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2.6%,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3.2%(P<0.01)。结论:达格列净或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均能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FBG、2hPG、HbA1c等血糖指标,而达格列净组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同时还具有控制体重的优势。

薛娜[5](2019)在《以中药单体没食子酸为基础的降糖超分子体系的筛选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Diabetes Mellilus,DM)是一种终身性代谢性疾病,一旦发病,需要终身服药,因此药物安全性至关重要,科学治疗以及合理联合用药至关重要。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是常用的糖尿病治疗方案。五倍子(Rhus chinensis Mill.,RCM)为漆树科、盐肤木属植物,具有敛肺降火、解毒止血、涩肠止泻、收湿敛疮等功效,较多文献报道用于治疗消渴症(糖尿病)。五倍子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有效成分为鞣质和没食子酸。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糖尿病、肝纤维化和肿瘤等疾病均具有防治作用,为疾病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没食子酸溶于热水、乙醚、乙醇、丙酮和甘油,难溶于冷水。药物的溶解行为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瑞格列奈(Repaglinide,RG)是一种短效的口服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属于BCS II类药物,具有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特点,在水中几乎不溶,口服生物利用度仅约50%,且半衰期短,长期服药造成的患者用药依从性问题严重。药物共晶和共无定形是药物活性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API)与生物相容性小分子前体(Cocrystal former,CCF;Coamorphous former,CAF)以氢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作用力结合而成的超分子体系,其不改变API分子本身的化学结构,使其保持原有药理活性,但能改善API的溶解度、溶出速率、生物利用度等性质,故在改善API理化性质的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第一部分五倍子及其提取液的体内评价目的:以五倍子及其提取液为药物模型,以没食子酸为目标检测物,探索五倍子及其提取液的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并进一步探索二者的降糖效果。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五倍子的测定方法,采用盐酸水解法制备了五倍子提取液。采用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GA的浓度,对RCM及其提取物进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对RCM及其提取液进行大鼠体内降糖效果研究,对二者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和降糖作用进行评价。结果:RCM及其提取液中GA的Cmax分别为0.31、0.77 mg·L-1,AUC0-t分别为1.91、3.91 mg·h·L-1,AUC0-∞分别为2.27、4.15 mg·h·L-1。与RCM相比,提取液的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AUC0-t以及AUC0-∞均有显着性改善(P<0.05)。五倍子及其提取物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降糖作用,RCM提取液的降糖效果优于RCM。结论: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液比传统中药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好的降糖作用。提取液中GA体内药动学参数Cmax及AUC的提高与降糖效果的正相关性说明五倍子提取液中起降糖作用的主要成分为GA。因此,以下的实验中我们开展基于GA超分子复合体系的筛选和评价。第二部分基于没食子酸的二元超分子复合物的筛选及理化性质评价目的:以没食子酸为模型API,筛选基于GA的共晶超分子复合物,以期改善GA的溶解度、溶出速率等理化性质。方法:以没食子酸为模型API,选择生物相容性小分子有机酸、氨基酸、酰胺类和哌嗪类等小分子为CCF,采用溶剂辅助研磨法筛选共晶超分子;应用粉末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红外光谱(Infrared radiation,IR)、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等技术对获得的超分子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并进行分子模拟,探索共晶的形成及氢键的成键方式;分别采用饱和溶解度法和桨法测定共晶复合物的平衡溶解度和体外溶出速率。结果:经结构表征,确定筛选出7个共晶超分子复合物,分别为GA-对氨基苯甲酸(摩尔比1:1)、没食子酸-琥珀酰亚胺(1:2)、没食子酸-氨基乙酸(1:1)、GA-戊二酸(1:1)、没食子酸-L-脯氨酸(1:1)、没食子酸-哌嗪(1:1)、没食子酸-咖啡因(1:1)共晶。其中没食子酸-琥珀酰亚胺(1:2)及没食子酸-咖啡因已有报道,其余5个未见报道。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共晶的氢键是在GA的C=O和对氨基苯甲酸的-N-H之间形成的;没食子酸-琥珀酰亚胺共晶形成的摩尔比为1:2,因此有两个氢键形成,由GA分子中的C=O和O-H分别和两分子琥珀酰亚胺结构中的N-H和C=O形成;没食子酸-氨基乙酸和没食子酸-咖啡因共晶的氢键均来源于没食子酸的O-H和各CCF分子结构中的C=O;没食子酸和戊二酸之间依靠两分子中各自的-COOH形成C=O…H-O和O-H…C=O双氢键;没食子酸-哌嗪、没食子酸-L-脯氨酸共晶的氢键由GA的C=O和L-脯氨酸、哌嗪的N-H之间形成。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没食子酸-琥珀酰亚胺、没食子酸-氨基乙酸、没食子酸-戊二酸、没食子酸-L-脯氨酸共晶相比于GA单体,其溶解度和溶出速率等理化性质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大多数没食子酸共晶复合物能有效的改善其体外的溶解度、溶出速率,没食子酸共晶超分子复合物的筛选在提高其体外理化性质方面有较大潜力。第三部分没食子酸及其共晶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分子对接研究目的:在生理p H条件下,对没食子酸单体及其共晶超分子复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并从分子水平探索没食子酸形成共晶超分子后与没食子酸单体相比,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的变化及原因,为深入研究基于没食子酸的超分子复合物在体内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没食子酸、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没食子酸-琥珀酰亚胺、没食子酸-氨基乙酸、没食子酸-戊二酸、没食子酸-L-脯氨酸共晶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以对硝基酚-α-D-葡萄糖苷(p-nitrophenol-α-D-glucoside,PNPG)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测量没食子酸及其共晶复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采用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MD)技术对GA及其共晶复合物与α-葡萄糖苷酶进行对接模拟,对GA及其共晶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模式进行理论研究,为实验结果提供理论指导。结果:没食子酸及其共晶的体外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共晶复合物产生了不同于没食子酸单体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性。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没食子酸-琥珀酰亚胺、没食子酸-戊二酸、没食子酸-L-脯氨酸共晶复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性高于没食子酸单体,尤其以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和没食子酸-戊二酸最显着;没食子酸-琥珀酰亚胺的酶抑制活虽然较GA有所提高,但程度较小;而没食子酸-氨基乙酸共晶复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性低于GA单体;选取的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没食子酸-琥珀酰亚胺和没食子酸-氨基乙酸三个体系与α-葡萄糖苷酶对接结果显示,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以超分子的形式进入α-葡萄糖苷酶活性腔内部,使整个结构更稳定,结合作用更强,与酶抑制活性增强的实验结果相符合。没食子酸-琥珀酰亚胺(1:2)如果以超分子的形式进入α-葡萄糖苷酶活性腔,由于整个超分子的体积较大,使得其中一个琥珀酰亚胺分子没有真正进入活性腔,造成整个超分子体系与蛋白分子的结合作用能与单个GA分子没有明显区别,结合酶活性实验结果,推测该体系与葡糖糖苷酶作用时,单独没食子酸(而非没食子酸-琥珀亚酰胺超分子)分子进入酶活性腔与之结合的可能性大;GA与氨基乙酸形成超分子后,整体超分子不能深入到活性腔内部,只能在靠近腔口的位置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故结合能较GA单体低,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没食子酸-氨基乙酸共晶的酶活性降低的实验结果。结论:单独没食子酸及其超分子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与相应的MD模拟结果相结合,对超分子体系与靶点酶的作用方式进行了机理探究。在所研究的三个目标体系中,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和没食子酸-氨基乙酸两个体系与α-葡萄糖苷酶作用时是以整个超分子的形式进入酶的活性腔的,而没食子酸-琥珀酰亚胺体系在进入酶的活性腔与酶作用时,超分子中API与CCF分子的氢键已经解离,没食子酸单独进入酶活性腔的几率较大。由此可见,在共晶超分子体系中,CCF与API的结合会导致API的构象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到API与受体蛋白的结合,产生不同于API本身的酶活性,不同的结构体系会带来不同的变化,可能是协同作用,也可能是抑制作用。第四部分没食子酸及其共晶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和降糖效果评价目的:对没食子酸及其共晶复合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和降糖效果进行研究,探索没食子酸及其共晶复合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差异和降糖作用差异。方法: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GA的浓度,对没食子酸、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没食子酸-琥珀酰亚胺、没食子酸-氨基乙酸、没食子酸-戊二酸进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STZ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没食子酸、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没食子酸-琥珀酰亚胺、没食子酸-氨基乙酸的降糖作用,以明确共晶复合物的形成对GA的降糖作用产生的影响。结果:与没食子酸单体相比,各共晶复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AUC0-t及AUC0-∞均有明显改善(P<0.05),尤其以没食子酸-戊二酸、没食子酸-琥珀酰亚胺共晶的改善效果最为显着;没食子酸与没食子酸-戊二酸共晶的Cmax分别为1.53,2.67 mg·L-1,AUC0-t分别为4.11,7.72 mg·h·L-1,AUC0-∞分别为4.17,7.74 mg·h·L-1;GA共晶复合物的降糖效果较没食子酸单体均有改善,尤其以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共晶的改善效果最显着,其最大降糖率为58.7%,而没食子酸的最大降糖率为12.8%。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没食子酸共晶超分子的筛选在提高其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AUC和生物利用度方面有较大应用潜力;体内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和超分子体系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增强,导致降糖效果得到改善。第五部分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瑞格列奈三元超分子降糖体系的构建和评价目的:以没食子酸、瑞格列奈双API为模型,构建三元超分子体系,并对其理化性质、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及降糖作用进行评价,探索二者是否产生协同作用,在降低西药瑞格列奈的剂量的前提下增加降糖效果,为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溶剂蒸发法筛选三元超分子体系;应用PXRD、TMDSC、IR等技术获得的对超分子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分别采用饱和溶解度法和桨法测定共晶复合物的平衡溶解度和体外溶出速率;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RG的浓度,对RG及其三元超分子复合物进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STZ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RG及其三元超分子复合物的降糖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瑞格列奈三元共无定形超分子体系,经结构表征确定了共无定形新相的生成。瑞格列奈结构中C=O与对氨基苯甲酸结构中的-N-H形成了氢键,而没食子酸中的O-H与对氨基苯甲酸中的C=O形成了氢键,对氨基苯甲酸在三元体系中发挥了桥梁作用;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共无定形中瑞格列奈的溶解度较瑞格列奈增加了1.2倍,累积溶出量由72.1%提高到80.3%,溶出速率显着提高(P<0.01);瑞格列奈、共无定形复合物中瑞格列奈的Cmax分别为0.17、0.32 mg·L-1,AUC0-t分别为2.81、3.58 mg·h·L-1,AUC0-∞为3.00、5.09 mg·h·L-1。与瑞格列奈相比,共无定形复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提高了1.9倍(P<0.05)、AUC0-t提高了1.5倍(P>0.05)、AUC0-∞提高了1.8倍(P>0.05)。瑞格列奈及其共无定形复合物的最大降糖率分别为39.42%、62.30%,可见,共无定形与瑞格列奈相比,提高了降糖效果。结论:三元共无定形超分子体系的构建,将西药RG与中药单体GA应用桥梁分子对氨基苯甲酸连接在一起,有效地改善了RG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药代性质,RG和GA产生了协同作用,在使用相同剂量的西药RG的情况下,三元共无定形中毒副作用小的GA的加入使降糖效率提高了近一倍。西药成分-桥梁分子-中药单体三元超分子体系的构建为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理念。

李慧卉[6](2018)在《金芪降糖片联合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金芪降糖片联合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天津市泰达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餐前30 min口服那格列奈片,1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餐前30 min口服金芪降糖片,2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经过2个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素(ET)-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5.00%,显着低于治疗组的93.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BG、Hb A1c、Hcy、ET-1和s I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显着高于治疗组的4.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芪降糖片联合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对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男男[7](2017)在《米格列奈钙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以那格列奈片(唐力)为对照评价米格列奈钙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此研究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56例,随机将56例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8例(n=28),对照组28例(n=28)。试验组给予米格列奈钙片治疗16周,口服米格列奈钙片2片/次,3次/天;对照组给予那格列奈片治疗16周,口服那格列奈片1片/次,3次/天。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1小时血糖(PPG1)、餐后两小时血糖(PPG2),空腹胰岛素、餐后1小时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1小时C肽、餐后2小时C肽的疗效指标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使用米格列奈钙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米格列奈钙片组和那格列奈片组患者治疗16周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1小时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1小时C肽、餐后2小时C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但是两组间无显着差异。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因此,口服米格列奈钙片在临床上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途径。结论:本研究表明米格列奈钙片在治疗2型糖尿病,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1小时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1小时C肽、餐后2小时C肽方面作用与那格列奈片相似,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推广使用。

唐旭[8](2017)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型糖尿病疗效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9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那格列奈治疗,观察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糖血脂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型糖尿病,疗效显着。

田勍,洪天配[9](2016)在《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的作用》文中认为格列奈类药物是一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其作用靶点是胰岛β细胞膜上的三磷酸腺苷(ATP)敏感性K+通道。与磺脲类药物相比,这类药物具有起效更快、作用时间更短、控制餐后高血糖更好、低血糖风险更小等特点。随着相关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格列奈类药物在T2DM患者血糖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李义秀,徐睿来,章新晶,梁佳,谢珊珊[10](2016)在《那格列奈对照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那格列奈对照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别在Pubmed、Medline、Cochrane、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检索有关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估,对符合要求的26篇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值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2组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下降差值组间比较:糖化血红蛋白[MD=0.17,95%CI=(-0.06,0.41),P=0.15]、餐后2 h血糖[MD=0.05,95%CI=(-0.36,0.46),P=0.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下降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瑞格列奈组要优于那格列奈组[MD=0.41,95%CI=(0.08,0.74),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OR=0.93,95%CI=(0.68,1.28),P=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二、新型2型糖尿病治疗药那格列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2型糖尿病治疗药那格列奈(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白蛋白配体修饰的GLP-1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2型糖尿病简介
        1.1.1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1.2 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及存在问题
    1.2 GLP-1简介
    1.3 GLP-1衍生物的长效化研究
        1.3.1 微球包裹法
        1.3.2 蛋白融合法
        1.3.3 GLP-1的定点化学修饰
        1.3.3.1 氨基酸替换及环化法
        1.3.3.2 PEG化修饰
        1.3.3.3 脂肪酸化修饰
        1.3.3.4 糖基化修饰
        1.3.3.5 白蛋白配体修饰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GLP-1衍生物的合成
    2.1 GLP-1的侧链修饰设计思路
    2.2 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GLP-1的侧链修饰
        2.3.1 多肽固相合成简介
        2.3.2 GLP-1衍生物的合成
    2.4 GLP-1衍生物的分离纯化及理化分析
        2.4.1 GLP-1衍生物的分离纯化
        2.4.2 GLP-1衍生物的质谱分析
        2.4.3 GLP-1衍生物的二级结构测试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2.5.1 GLP-1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
        2.5.2 GLP-1衍生物的二级结构分析
第三章 GLP-1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3.1 研究目的及思路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动物
        3.2.3 实验仪器
    3.3 GLP-1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3.3.1 细胞的培养
        3.3.1.1 细胞复苏
        3.3.1.2 细胞传代
        3.3.1.3 细胞冻存
        3.3.2 五种GLP-1 衍生物与GLP-1 受体结合能力测试
        3.3.3 五种GLP-1 衍生物在ICR鼠体内糖耐量实验
        3.3.4 Carprofen-GLP-1、Rhein-GLP-1和Nateglinide-GLP-1在ICR鼠体内多重糖耐量实验
        3.3.5 MPA-C12-GLP-1和Rhein-C12-GLP-1在ICR鼠体内单次给药的降血糖时间研究
        3.3.6 Rhein-C12-GLP-1在ICR鼠体内血糖依赖性降血糖能力实验
        3.3.7 Rhein-C12-GLP-1在ICR鼠体内不同给药方式的降血糖能力实验
        3.3.8 Rhein-C12-GLP-1 的毒性测试实验
        3.3.9 Rhein-C12-GLP-1对ICR鼠的食欲抑制实验
        3.3.10 Rhein-C12-GLP-1在db/db鼠体内的糖耐量实验
        3.3.11 Rhein-C12-GLP-1在db/db鼠体内促进胰岛素分泌实验
        3.3.12 Rhein-C12-GLP-1对db/db鼠的短期治疗实验
        3.3.12.1 Rhein-C12-GLP-1对db/db鼠血糖代谢的治疗
        3.3.12.2 Rhein-C12-GLP-1对db/db鼠空腹血糖的治疗
        3.3.12.3 Rhein-C12-GLP-1对db/db鼠的饮食、饮水量和体重的影响
        3.3.12.4 Rhein-C12-GLP-1对db/db鼠血液指标的改善
        3.3.12.5 db/db鼠胰腺组织研究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五种GLP-1 衍生物与GLP-1 受体结合力分析
        3.4.2 Carprofen-GLP-1、Rhein-GLP-1和Nateglinide-GLP-1对ICR鼠的糖耐量的影响
        3.4.3 MPA-C12-GLP-1和Rhein-C12-GLP-1对ICR鼠的糖耐量的影响及体内降血糖时间分析
        3.4.4 Rhein-C12-GLP-1 的血糖依赖性降血糖能力分析
        3.4.5 不同给药方式下Rhein-C12-GLP-1 的降血糖能力分析
        3.4.6 Rhein-C12-GLP-1对INS-1 细胞和ICR鼠的毒副作用
        3.4.7 Rhein-C12-GLP-1对ICR鼠的饮食量影响
        3.4.8 Rhein-C12-GLP-1对db/db鼠的糖耐量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3.4.9 Rhein-C12-GLP-1对db/db鼠的血糖控制情况
        3.4.10 Rhein-C12-GLP-1对db/db鼠的空腹血糖的治疗情况
        3.4.11 Rhein-C12-GLP-1对db/db鼠的饮食、饮水量以及体重的影响
        3.4.12 Rhein-C12-GLP-1对db/db鼠血液指标的影响
        3.4.13 db/db鼠的胰腺组织形态学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的Mini卫生技术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评估细则
    2.1 必要性
    2.2 有效性
    2.3 安全性
        2.3.1 ADR
        2.3.2 特殊人群
        2.3.3 相互作用
        2.3.4 其他
    2.4 经济性
    2.5 医保属性
    2.6 基药属性
    2.7 原研属性
    2.8 药品包装属性
        2.8.1 贮藏条件
        2.8.2 有效期
    2.9 市场属性
    2.1 0 企业属性
3 评估结果
    3.1 必要性
    3.2 有效性
    3.3 安全性
        3.3.1 ADR
        3.3.2 特殊人群
        3.3.3 相互作用
        3.3.4 其他
    3.4 经济性
    3.5 医保属性及基药属性
    3.6 原研属性
    3.7 药品包装属性
    3.8 市场属性及企业属性
    3.9 小结
4 讨论
    4.1药品Mini HTA评估的意义
    4.2 评分细则说明及评分结果分析
    4.3 Mini HTA的局限性

(3)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病情改善效果相比较:
    2.2 治疗前后机体血糖监测结果、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空腹和餐后胰岛素相比较:
    2.3 两组机体血糖监测结果达标时间相比较:
    2.4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相比较:
3 讨论

(4)达格列净或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血糖指标与BMI变化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比较
    2.3 两组药品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5)以中药单体没食子酸为基础的降糖超分子体系的筛选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五倍子及其提取液的体内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没食子酸的超分子复合物的筛选及理化性质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没食子酸及其共晶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性及分子对接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没食子酸及其共晶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和降糖效果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没食子酸-对氨基苯甲酸-瑞格列奈三元超分子降糖体系的构建和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药物共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金芪降糖片联合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药物
    1.3 分组和治疗方法
    1.4 疗效评价标准[6]
    1.5 观察指标
        1.5.1 空腹血糖 (FBG)
        1.5.2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水平
        1.5.3 同型半胱氨酸 (Hcy) 、血管内皮素 (ET) -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 ICAM-1) 水平
    1.6 不良反应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FBG、Hb A1c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Hcy、ET-1和s ICAM-1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7)米格列奈钙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综述
    1.1 2型糖尿病的病因及症状
    1.2 2型糖尿病的治疗及优势
    1.3 米格列奈钙片简介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时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3.2 两组患者基线时生命体征检查分析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16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析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指尖血糖)分析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16周后空腹血糖(静脉血糖)分析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PPG1(指尖血糖)分析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PPG2(指尖血糖)分析比较
    3.8 两组患者治疗16周后PPG1(静脉血糖)分析比较
    3.9 两组患者治疗16周后PPG2(静脉血糖)分析比较
    3.10 两组患者治疗16周后空腹胰岛素、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胰岛素分析比较
    3.11 两组患者治疗16周后空C肽、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C肽变化分析比较
    3.12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分析比较
    3.13 两组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型糖尿病疗效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判定标准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对比
    2.2 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对比
3 讨论

(9)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T2DM患者餐后血糖管理的现状
二、格列奈类药物的历史沿革
三、格列奈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格列奈类药物在糖尿病临床管理指南中的地位
五、小结

(10)那格列奈对照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纳入标准
    1. 2 排除标准
    1. 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 4 质量评价
    1. 5 文献检索
    1. 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 1 文献检索结果
    2. 2 文献质量评价
    2. 3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四、新型2型糖尿病治疗药那格列奈(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白蛋白配体修饰的GLP-1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孙晓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的Mini卫生技术评估[J]. 李宵,郭彩会,赵娜,丁琮洋,孟璐,李颖,董占军. 中国药房, 2020(10)
  • [3]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 邢彦彦. 中国医药指南, 2020(09)
  • [4]达格列净或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 毛皓愉,徐爱花,卢晔芬.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9(11)
  • [5]以中药单体没食子酸为基础的降糖超分子体系的筛选及评价[D]. 薛娜.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金芪降糖片联合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 李慧卉.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8(08)
  • [7]米格列奈钙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D]. 李男男. 吉林大学, 2017(09)
  • [8]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型糖尿病疗效探究[J]. 唐旭. 糖尿病新世界, 2017(03)
  • [9]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的作用[J]. 田勍,洪天配.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6(02)
  • [10]那格列奈对照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李义秀,徐睿来,章新晶,梁佳,谢珊珊.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01)

标签:;  ;  ;  ;  ;  

新型2型糖尿病药物那格列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