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抗衰老和抗衰老食物

十种抗衰老和抗衰老食物

一、抗衰防老十种食品(论文文献综述)

胡海艳[1](2021)在《清代宫廷文献中的药膳方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收集清代宫廷药膳方的文献,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分析其应用规律和特点,总结清代宫廷药膳方特色,希望能为我们继承及弘扬“治未病”等养生保健思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希望研究结果,对现代药膳方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史学、逻辑学和统计学,贯穿中医营养学、中药学和保健食品等多学科知识,对清代宫廷药膳方进行考证和分析。同时利用Excel表格、SPSS22.0实用软件等,对纳入的药膳方进行方剂剂型、药味数量、煎煮方式、服用方法、择药特点、主治功效、四气五味的分类统计,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果:系统整理药膳方213首、涉及药物151种、总用药频次1086次。清代宫廷药膳方:剂型丰富,化裁灵活,组方精湛,注重以食平疴,药食同选;用药以味甘和性温为主,以味苦和性平为辅;多选用入脾、肺经之品,培土健脾,增益运化,调补肺脏,顾护肺卫;重视补虚药膳的使用,讲求养生滋补益寿延年。结论:清代宫廷药膳方用药精准巧妙,简便灵活,遣方合理,有据可循,有很广的适用范围。其论治思想印证了未病先防、以食平疴、药食同源、健脾益气、护胃安中、滋补养生、保健臻寿的理论,在循传统的中医学基础上又独具卓识。系统地研究清代宫廷药膳方,有利于弘扬正确的养生观念,有利于制定一套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药膳养生规范,在现代药膳推广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药膳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和理论参考。

《烹调知识》杂志社[2](2020)在《《烹调知识》2020年1~12期目次总索引》文中认为

李俊珂[3](2020)在《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敦煌医学卷子中的延年类医方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其方义进行阐释并采用数据分析法研究其方药配伍规律,从方药角度探讨其中蕴含的延年养生理念,以期能释译医家的延年思想和益寿方法,从导师李应存教授的应用中汲取医方的智慧,体现古为今用,为后人延年益寿有所助益。方法:以敦煌古医书原卷子图片(从国际敦煌项目网站下载)为研究资料。并参考:《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敦煌中医药全书》、《敦煌古医方研究》、《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实用敦煌医学》、《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等敦煌古医籍现代研究书籍。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挖掘、归纳、整理上述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具有延缓衰老,增加寿命功效的医方,阐释其方义,分析其用药特色。结果:1.敦煌延年类医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其旨在于调气以养神、固精以壮形、食药以延年。本文从气血并调,五脏调补,润形养神,固本葆贞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通过对48首敦煌延年方的配伍分析可知,敦煌延年类医方根据人之体质以虚为本,湿痰瘀为标。其药味配伍当以补益之法为主,同时遵循动静结合、补中有泻、平调寒温、主次相辅的配伍法度,利用药物的之间的有机配合,协调应用,以补脏腑之虚损,调阴阳之失衡,促气血之条畅,最终达到平衡阴阳、调补五脏、预防在先、辨证施补、用药缓图之作用。2.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方药归经首冠肾经(136味),其余脏腑次之(肺93味、心91味、脾89味、肝87味)无大差异;敦煌延年类医方之药性以温性(98频次)为主,平性(67频次)次之,寒性(60频次)再次之,热性凉性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5和2;药物多以甘味(159频次)为主,苦味(88频次)次之,辛味(73频次)再次之,咸味、酸味、涩味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23、19和7;敦煌延年类医方共使用中药136味,其中高频次使用药物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等补益之品。结论:敦煌延年类医方以补虚为主,首重于肾,兼及他脏,促五脏坚固,筑长寿之基,从方药角度验证“五脏虚损致衰”理论。以补益之品疗虚损之本的同时,兼用利湿泄浊、涤痰开窍、活血祛瘀、理气行滞之属,祛除因气血亏虚、阴阳失衡导致的气涩血阻、痰浊内生、水湿泛溢等邪实之标,以恢复气血运行、津液输布,达阴阳和合之目的,亦体现敦煌延年类医方审证求因,重视整体,辨证论治的延年养生特色;敦煌延年类医方集众家(儒家、释家、道家、医家)之所长,对延年遐龄有超前的主观意识,丰富了治未病和延年益寿的内容。可将其应用于临床,发挥其药效和缓、适应性广、低毒副性等优势,以防治老年疾病,延缓衰老进程,提高生活质量,保持健康状态,达“健康老龄化”之目标。导师李应存教授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敦煌医学临床与应用研究,善于化裁敦煌延年类医方治疗各种虚损、早衰类疾病,有丰富的治疗验案,为敦煌延年类医方的应用拓展了新的思路,为本论文的研究丰富了临床应用的内容。

张敏[4](2018)在《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抗衰老研究一直是医学界乃至全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经久不衰。中国古代抗衰老方剂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散落在中医古籍中的抗衰方剂为中医学抗衰老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素材。古代抗衰老方剂的研究应用现状,主要分为:一、搜集整理成以精选方或实用方的形式集结成册,其优点是方便查阅,不足之处是未按照严格的入选标准进行收纳和探索挖掘组方规律,难以帮助需要者便捷选用;二、古代抗衰老方剂的方药分析研究,尚未进行全面搜集中医古代文献中的抗衰老方剂,并对其组方规律和配伍机制进行研究;三、古代抗衰老方剂的现代药理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方剂的作用机制,基础实验研究较多,缺乏系统临床观察。本研究以现存1911年以前的中医古籍,包括方书类、综合医书类、医论医话类、养生类、本草类书籍为范围,搜集所载抗衰老方剂,以古代抗衰老方剂庞大的数据基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延缓衰老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以期为筛选并重组出安全、可靠、简化的益寿延年方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从以药测证的反向思维,探索中医药衰老学说的理论基础;再者,对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高、现代仍然广泛使用的具有明确抗衰老功效的经典名方,运用文献学的方法,进行溯源、探讨其演变过程。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描述性研究等方法,通过搜集整理文献,获得所需研究资料,通过校对核准原始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对所搜集的古代抗衰老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通过确定关键词,搜索明确记载具有延年益寿、抗衰防老功效的方剂为研究对象。具体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方剂来源、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用法、功效俱备的方剂;②用法为内服的方剂;③方名有明确记载抗老防衰词汇的方剂;④功效中有明确记载抗老防衰词汇的方剂;⑤方名和功效中无“延年”、“益寿”等词汇,但功效描述具有综合抗衰老功用的方剂;同时具备①、②项,并且具备③、④、⑤中的一项。(2)剔除标准:①方剂来源、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用法、功效等资料记载不完整的方剂;②根据入选标准,方名、药物组成、功效完全相同的方剂,收录最早出现者,剔除后出现者;③方名或功效中记载有“延年”、“益寿”等上述词汇,但所载药味均为矿物的方剂;④用法为外用的方剂。资料搜集方法:首先,为抗衰老方剂界定搜索关键词。以抗衰老同义的“延年”、“益寿”、“不老”、“遐龄”等词为线索,选取中医古籍中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为样本进行初步探索,记录描述与抗衰老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词汇,并作以简单分析,确定了研究的可行性。凡中医古籍中记载功效或方名中出现“延年”、“益寿”、“增寿”、“延龄”等术语,或者综合功效具有延年抗衰功效的方剂;功效中虽无明确延年等字眼,但功效描述具有综合抗衰老作用者,均列入抗衰老方剂的范畴。其次,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中医古籍知识库”和第5版《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在上述数据库中分别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进行收录。然后,利用工具书《中医方剂大辞典》查漏补缺,对未检索出的方剂,查明出处,手动录入;最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主要图书馆网站查询收录以上方剂的书目,对相关图书馆实地调研,查阅原书,核对收录方剂中各项目,确保资料的准确性。资料整理与分析:严格按照纳入与剔除标准共收录方剂530首,来源于87部中医古籍。为方便统计分析,制成EXCE1表,设立方剂的基本信息,包括如下14项:方剂编号、方剂名称、异名、方剂来源、药物组成、药物组成(规范后)、功用、制法与药量、剂型、服用时间、特殊服法、禁忌、记载书目朝代、备注等。根据《中华本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涉及中药进行名称标准化处理。经过数据处理后,把收录的古代抗衰老方剂530首,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平台管理”模块中的“方剂管理”,根据需要设计分析的项目录入系统,并由双人负责核对查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用软件内置的描述性统计、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即使用“频次统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统计功能,得出古代抗衰老方剂中所涉及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及潜在的新方组合。分析的结果通过网络可视化展示,直观展示药物间相互关系,提出核心药物组合,并构建新方。论文正文分为8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中医古籍”;“衰老”条目下“衰老释义”、“现代医学对衰老的定义”、“衰老的表现”、“衰老的机制”、“衰老征象的中医认识”;“抗衰老”;“抗衰老方剂”;其次,对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作以介绍。第二部分:对古代抗衰老方剂发展史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分析,包括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第四部分:研究结果(一):首先,对古代抗衰老方剂进行朝代分布统计,宋代抗衰老方剂数量最多,其次为明代;其次,分别对唐、宋、金元、明、清五个时期以及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进行药物频次、药味、药性、归经等统计分析,并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等方法分析此6部分抗衰老方剂的常用药物组合,并构建新方。归经:古代抗衰老方药归经均以五脏为主,归肾经频次高于其他四脏,唐代抗衰老方药归心经的比例高于后世其他朝代;自宋代以后脾胃归经比重逐渐增加,发展至清代时,抗衰老方剂药物脾胃归经之和已超越肾经。药性:古代抗衰老方药药性均以温平为主,寒性药物的使用也占相当比例,热性与凉性药物则较少使用。温性药自宋代开始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药味: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均以甘味为主,辅以苦辛,佐以少量酸、涩、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致性。高频药物: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主要涉及以下药类:利湿药、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安神药、开窍药、收敛固涩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解表药、清热药、化湿药、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其中补虚类药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清代,补虚药的使用发展至顶峰。第五部分:研究结果(二),分别对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前十味高频药茯苓、牛膝、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人参、菟丝子、肉苁蓉、山药、天冬等进行组方配伍规律分析。第六部分:抗衰老经典名方,即在中医古籍中反复出现,抗衰老功效记载明确,药物组成平和、安全、精炼的方剂,进行文献梳理。包括“茯苓人参散”、“琼玉膏”、“草还丹”、“还少丹”、“神仙不老丸”、“地仙丸”、“人参固本丸”、“八仙糕”、“延寿丹”及其类似方。第七部分:从古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药性、药味、高频药物、高频药组进行讨论。从方药的角度对“五脏虚损致衰”学说进行了印证。心主神明,调控生理,唐代对心神的关注,体现了当时医家对衰老诱发于心神失调的认同。肾主藏精,生命之根,历代抗衰老方药归经均以肾经为主,明确肾之盛衰对于衰老的主导作用。脾主运化,后天之本,清代抗衰老方药归脾胃经之和超越肾经的突破性发展,是自宋以后重视中焦脾胃思想经过长期发展的结果。古代抗衰老方药以甘温为主,辅以苦辛。甘温能补养形气;苦能坚阴补心;辛能温中行气、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开窍醒神;寒性药物可滋阴填精、清泄虚热。诸药配伍,阴阳互用,五味相济,热无偏热,寒无偏寒,温无聚温,凉无聚凉,得其中和,此古代抗衰老方剂制方之大旨也。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大多在《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具有“延年”、“耐老”、“不老”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均证明具有延缓衰老作用。从药物的使用来看,衰老的病机为五脏虚损为本,气血津液阴阳亏虚,伴有气涩血瘀、心神失养、寒湿内生、虚损滑脱等标证。药物选择以五脏同补、注重补肾养心健脾,兼用安神、活血、理气、祛痰、开窍、利水功效的药物。分别对高频药组人参-茯苓、人参-地黄-天冬(麦冬)、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山药-五味子-肉苁蓉、菟丝子-山药-茯苓-牛膝进行分析。第八部分:本研究基本明确了抗衰老方药的配伍规律,药物的选用和配伍以《神农本草经》为法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倾向性。古代抗衰老方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配伍而成,以发源于《黄帝内经》的衰老学说为指导,历经后世医家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从方药的角度对衰老学说进行了解析和梳理,并初步理清了其发展脉络。中医药抗衰老具有超前的主观意识,提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未衰之时即采取有效干涉,预防早衰发生和延缓衰老进程。本研究以探索抗衰老方剂的用药规律,为抗衰老新方的开发提供借鉴,为其以后发挥作用和缓、副作用小、适应多样性等优势铺平道路。通过防治老年疾病、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从而延缓衰老进程,实现“健康老龄化”。

赖美利[5](2018)在《从中医饮食养生探析台湾民间药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医饮食养生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的或增进健康的活动。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础手段,因此在养生的各项手段中,饮食养生是最广为人所知的,也是最受民众接受的。以台湾民间对饮食养生的想法及药膳发展历程,探析台湾现今情况,期能作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并探讨市场需求情况,提出开发对策建议,旨在加强两岸在药膳与中医药方面的交流活动,提出依据与思路。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透过查阅、筛选、分类、归纳与分析两岸关于饮食养生的相关研究,通过整理、分析已收集到的论文,总结饮食养生与药膳的机制和运用研究,尽可能掌握较新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2.观察法本研究透过实地调查,理解台湾当地的药膳发展历程及现今中草药的使用情况,分析台湾的药膳市场。3.多学科系统分析方法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除了秉持饮食养生理论的视角为主之外,也结合社会学、文化学、市场学、经济学等多角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研究。成果:1.引述了饮食养生及药膳的基本概念、相关基础理论,发现我国饮食养生的研究目前仍有许多研究的空间,而台湾对此一课题,目前仍处在概念混乱、相关理论滞后的状态,因此归纳整理出一个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饮食养生原则。2.总结了饮食养生的发展现状与现存问题,发现台湾对饮食养生和药膳开发目前仍缺乏整体完善的规划,亟待改善。3.阐述了台湾民间饮食养生和药膳理论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进而提出开发对策建议。结论: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有了更高的要求,普遍追求安全有效的无伤害性保健治疗措施,从而使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药膳食疗在养生保健及各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药膳研究涉及理论探讨、作用机制探索等方面的作者多属于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涉及制作工艺、加工配比等方面的作者多属于烹饪专业;而涉及产业化发展研究,则多属于经济学科。中医养生兼具相关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是促进药膳学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药膳学必须脱离中医学或烹饪学单一学科的束缚,应创造条件促进学科的分化和独立发展。而台湾因为药食同源的管理争议,造成产业受到相当限制,因冲突遇到的困境应该各方共同努力,产生共识,方能对药膳产业的未来与发展有着正向的贡献。

金增辉[6](2014)在《富含活性杂粮豆酵素食品开发与加工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以人参稻或枸杞稻的新鲜发芽糙米为主,配以多种杂粮和麦苗(或稻苗)浆体,通过酵母发酵、酶促反应等一系列工序可以制得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衰防老、抗癌防癌、调节血压、血脂、血糖、血液pH值、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保健食品。该食品具有组织细腻、松脆可口、易于消化、食用方便等特点。

董汉良[7](2012)在《城市社区中如何进行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教育》文中提出我区老年大学保健养生课已进行10多年了,今年的课程于2月28日开课了,第一节课的讨论议题是大城市中如何进行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教育。学员甲现在最担心的是"吃"的保健养生,因为这是每天离不开的大问题,而当今新闻媒体又很

吴丽鑫[8](2011)在《佛医学与中医学养生观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佛医学和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学思想和方法,为进一步探究其中精华,比较两者的异同,证实两种医学体系在养生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相似性,取长补短,促进二者的交流和互渗,为临床养生实践活动提供借鉴。本课题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佛教典籍、佛医学文献、中医养生学的文献典籍,对佛医学中有关养生方面的理论进行系统整理,通过理论分析、比较的方法,将之于我国传统中医学进行深入比较,发掘、梳理彼此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探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及二者对于现代养生保健工作的可借鉴之处。经研究发现,佛医学与中医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两者的养生体系在自然观、疾病观、生命观、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上存在着天人合一、辩证统一、和谐有序的思想,两者在养生方法上存在着可借鉴和融贯之处,可为现代养生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石作荣[9](2010)在《女性生存质量、衰老征象及衰老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内经》“天癸”理论为指导,调查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生存质量、衰老征象,为“肾藏精”藏象理论及肾虚与衰老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制定女性衰老的中医测量量表,寻找衰老进程中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性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以探求女性衰老的现代生物学表征机制;了解衰老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针对女性特点探索防老抗衰的中医策略,以提高女性群体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方法:以传统中医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选取山东省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和自制的女性衰老中医测量量表,调查与评估女子以七为基数递进的壮盛-渐衰-衰老进程及阶段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采用酶联免疫、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方法,测定不同年龄阶段女性血清E2、FSH、INHB水平、外周血白细胞ER-β的表达以及卵巢体积、早卵泡期窦卵泡数目、卵巢间质血流等情况,探求女性衰老的现代生物学表征机制;并根据女性的心理、生理、病理特点,制定相应的防老抗衰中医策略。结果:1、生存质量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生理领域及心理领域得分下降,对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也逐渐降低;学历、职业、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数以及慢性疾病等因素对女性生存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心身疾患、各种慢性疾病、负性生活事件、恶劣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关系,严重影响着女性寿命和生活质量。2、不同年龄阶段女性五脏系衰老研究结果显示,在女性衰老过程中,心、肝、脾、肺、肾五脏系同时发生增龄性衰老;肾系的得分均数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处于最高水平,到衰退期达到顶峰;在五脏系当中,按均数大小排列,排在肾系之后的依次为脾系、肺系、心系、肝系。3、与壮盛期(21~35岁)及渐衰期(36~49岁)女性相比,衰退期(50~63岁,相当于《内经》七七以上)女性血清E2水平显着降低,FSH浓度明显升高;壮盛期血清INHB浓度最高,渐衰期出现下降趋势,衰退期则明显降低;女性外周血白细胞ER-β表达在壮盛期到渐衰期呈逐渐增高趋势,渐衰期后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ER-β的表达逐渐降低,至衰退期达到最低值。4、女性由壮盛期至渐衰期,卵巢体积、卵巢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窦卵泡数目、卵巢动脉血流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变化不明显;进入衰退期后,卵巢体积、窦卵泡数目、卵巢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下降,卵巢动脉血流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呈现显着升高。结论:1、女性生存质量受到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数以及慢性疾病等因素影响。良好的身体机能、心理状态、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关系,必然会延长寿命、颐养天年;相反,心身疾患、各种慢性疾病、负性生活事件、恶劣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关系,都将严重影响女性寿命和生活质量。2、肾气虚衰是女性衰老的主导因素,五脏并衰是女性衰老过程的共同特点,多因素共同影响是诱导或加速女性衰老的重要原因。3、女性衰老确有其独特表征,与《内经》“天癸”理论的时间阶段性变化特点基本相吻合,其生物学机制与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性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密切相关。4、女性衰老进程与体内激素水平、卵巢动脉血流、卵巢储备功能变化关系密切。5、未老先防、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是延缓女性衰老的重要原则。6、调补五脏、生活有节、七情调和、防治结合是延缓女性衰老的主要方法。

赵仲龙[10](2007)在《赵仲龙大话健康》文中研究说明话题一:关于“吃”老百姓的疑问:“吃什么才放心?”有人问:“这年头吃什么才能让人放心?”确实,这是一个让普通老百姓和政府都感到头疼的问题……有人调侃:吃牛肉担心“疯牛病”,吃猪肉害怕“口蹄疫”,吃鸡肉又怕染上“禽流感”;吃鱼吧,有重金属污染,吃黄豆也有“转基因”问题,

二、抗衰防老十种食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衰防老十种食品(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宫廷文献中的药膳方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宫廷药膳方研究背景
    1 药膳方的概述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药膳
        1.1.2 药膳学
        1.1.3 食疗
        1.1.4 药食同源
        1.1.5 药食两用
        1.2 药膳的历史沿革
    2 清代宫廷药膳方研究的价值
    3 论文结构与内容梗概
第二部分 清代宫廷药膳方的整理分析
    1 研究方案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案
        1.2.1 资料来源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数据处理
    2 研究内容
        2.1 《清宫医案研究》
        2.2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2.3 《清代宫廷医话》
        2.4 《清宫代茶饮精华》
        2.5 《清宫配方集成》
        2.6 《清太医院配方》
        2.7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
        2.8 《清太医院秘录医方配本》
    3 药膳方汇总分析
        3.1 药膳方组方选药分析
        3.1.1 药食同选,组方精湛
        3.1.2 甘温属主,苦平相辅
        3.1.3 健脾益肺,以助气运
        3.1.4 讲究滋补,以期延年
        3.2 药膳方使用汇总分析
        3.2.1 剂型丰富,依证变通
        3.2.2 谨和数味,化裁灵活
        3.2.3 煎法考究,别出心裁
        3.2.4 常服调理,频服不拘
        3.3 总频次前10 的药食同源类药物简述
第三部分 清代宫廷药膳方学术思想探讨
    1 未病先防,瘥后防复
    2 取材简易,以食平疴
    3 药食两用,安全有效
    4 健脾益气,护胃安中
    5 滋补养生,保健臻寿
第四部分 结语
    1 本次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2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3 本次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近五年中医药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第一部分 延年类医方的研究进展
    1.1 相关概念
        1.1.1 衰老的定义
        1.1.2 延年类医方
        1.1.3 延年类医方分类
    1.2 衰老的机制
    1.3 衰老的现代认识
    1.4 衰老的表现
第二部分 延年类医方发展简史
    2.1 延年类的医方的起源(先秦至魏晋)
    2.2 延年类医方的初始发展时期(唐)
    2.3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成熟时期(宋金元)
    2.4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鼎盛时期(明)
    2.5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缓慢时期(清)
    2.6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复兴时期(现代)
第三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释义
    3.1 五脏调补
        3.1.1 绝谷仙方
        3.1.2 养生方(服楮实法)
        3.1.3 车前方
        3.1.4 毗沙门天王神妙补心丸
        3.1.5 服黄莲法
        3.1.6 四时常服方
        3.1.7 地黄丸
        3.1.8 肾虚滑精方
        3.1.9 残辟谷方
        3.1.10 养生方
        3.1.11 不饥方
        3.1.12 养生方
        3.1.13 石龙芮丸
        3.1.14 定志丸
        3.1.15 五芝方
        3.1.16 绝谷仙方(茯苓饼法)
        3.1.17 绝谷仙方(服胡麻法)
        3.1.18 绝谷仙方(服章陆法)
        3.1.19 妙香丸子方
        3.1.20 长生涌泉汞方
        3.1.21 吃草方
        3.1.22 休粮方
        3.1.23 八公神散
        3.1.24 道家合和金丹
        3.1.25 内药方
        3.1.26 服食养生方
        3.1.27 三等丸
        3.1.28 风劳冷病方
        3.1.29 绝谷仙方(服麻子法)
        3.1.30 绝谷仙方(采黄精方)
        3.1.31 涌泉方
        3.1.32 绝谷仙方(大豆饼)
        3.1.33 绝谷不饥方
        3.1.34 常服补益方
    3.2 气血并调
        3.2.1 临川何诠二十四处传得方
        3.2.2 羌活补髓丸
        3.2.3 又吃草方
    3.3 润形养神(阴)
        3.3.1 松笋变白方
        3.3.2 养生方(服槐子法)
        3.3.3 绝谷仙方(去三尸方)
        3.3.4 养生方
        3.3.5 服天冬法
        3.3.6 神仙定年方
        3.3.7 韦侍郎变白方
    3.4 固本葆贞(阳)
        3.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3.4.2 钟乳丸
        3.4.3 秘泄精液方
        3.4.4 苁蓉黄芪羊肾汤
    3.5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敦煌延年类医方用药规律研究
    4.1 资料搜集
        4.1.1 中医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4.1.2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4.1.3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来源
        4.1.4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选取
    4.2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4.2.1 资料整理
        4.2.2 数据准备
        4.2.3 数据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药物频次
        4.3.2 药物的归经及性味
        4.3.3 组方规律分析
        4.3.4 熵层次聚类潜在组方分析
    4.4 讨论
        4.4.1 敦煌延年类医方药物归经
        4.4.2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性
        4.4.3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味
        4.4.4 敦煌延年类医方高频药物
        4.4.5 敦煌延年医方常用药对
第五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临床应用
    5.1 五脏调补
        5.1.1 三等丸方
    5.2 气血并调
        5.2.1 羌活补髓丸
    5.3 润形养神(阴)
        5.3.1 韦侍郎变白方
    5.4 固本葆贞(阳)
        5.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抗衰老方剂研究进展
1 前言
    1.1 相关概念
        1.1.1 中医古籍
        1.1.2 衰老
        1.1.2.1 衰老释义
        1.1.2.2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定义
        1.1.2.3 衰老的表现
        1.1.2.4 衰老的机制
        1.1.2.5 衰老征象的中医认识
        1.1.3 抗衰老
        1.1.4 抗衰老方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对象
2 古代抗衰老方剂发展史
    2.1 抗衰老方剂的起源
    2.2 抗衰老方剂的初始发展时期
    2.3 抗衰老方剂发展的成熟时期
    2.4 抗衰老方剂发展的鼎盛时期
    2.5 抗衰老方剂发展的缓慢时期
3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分析
    3.1 资料搜集
        3.1.1 古代抗衰老方剂的界定
        3.1.2 古代抗衰老方剂的来源
        3.1.3 古代抗衰老方剂的选取
    3.2 资料整理与分析
        3.2.1 资料整理
        3.2.2 数据准备
        3.2.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一)
    4.1 古代抗衰老方剂朝代分布
        4.1.1 古代抗衰老方剂分布表
        4.1.2 小结
    4.2 唐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4.2.1 药物频次
        4.2.2 唐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2.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2.5 小结
    4.3 宋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4.3.1 药物频次
        4.3.2 宋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3.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3.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3.5 小结
    4.4 金元抗衰老方剂分析
        4.4.1 药物频次
        4.4.2 金元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4.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4.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4.5 小结
    4.5 明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4.5.1 药物频次
        4.5.2 明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5.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5.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5.5 小结
    4.6 清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4.6.1 药物频次
        4.6.2 清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6.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6.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6.5 小结
    4.7 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分析
        4.7.1 药物频次
        4.7.2 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7.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7.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7.5 小结
5 研究结果(二)
    5.1 含茯苓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1.1 含茯苓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1.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1.3 小结
    5.2 含牛膝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2.1 含牛膝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2.4 小结
    5.3 含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3.1 含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3.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3.3 小结
    5.4 含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4.1 含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4.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4.3 小结
    5.5 含枸杞子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5.1 含枸杞子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5.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5.3 小结
    5.6 含人参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6.1 含人参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6.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6.3 小结
    5.7 含菟丝子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7.1 含菟丝子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7.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7.3 小结
    5.8 含肉苁蓉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8.1 含肉苁蓉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8.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8.3 小结
    5.9 含山药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9.1 含山药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9.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9.3 小结
    5.10 含天冬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10.1 含天冬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10.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10.3 小结
6 抗衰老经典名方
    6.1 茯苓人参散
    6.2 琼玉膏
    6.3 草还丹
    6.4 还少丹
    6.5 神仙不老丸
    6.6 地仙丸(方)
    6.7 人参固本丸
    6.8 八仙糕
    6.9 延寿丹
7 讨论
    7.1 古代抗衰老方药归经
        7.1.1 心主神明,调控生理
        7.1.2 肾主藏精,生命之根
        7.1.3 脾主运化,后天之本
        7.1.4 五脏坚固,长寿之本
    7.2 古代抗衰老方药药性
    7.3 古代抗衰老方药药味
        7.3.1 甘味
        7.3.2 辛味
        7.3.3 苦味
    7.4 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1 唐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2 宋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3 金元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4 明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5 清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6 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5 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组
        7.5.1 人参-茯苓
        7.5.2 人参-地黄-天冬(麦冬)
        7.5.3 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
        7.5.4 山药-五味子-肉苁蓉
        7.5.5 菟丝子-山药-茯苓-牛膝
8 总结
本文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简介
    附录2: 数据库介绍
    附录3: 中药名称标准化处理表
    附录4: 古代抗衰老方剂来源书目
    附录5: 历代抗衰老方剂举隅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5)从中医饮食养生探析台湾民间药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饮食养生的概念及内涵
        一、饮食养生的概念
        二、饮食养生的内涵
    第二节 中医药膳与食疗的关系
        一、中医药膳的概念
        二、药膳与食疗的关系
    第三节 饮食养生和药膳的起源和发展
        一、远古时期
        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唐朝五代时期
        五、宋金元时期
        六、明清时期
        七、近现代时期
    第四节 药膳养生的研究现况
        一、药膳原料保健成分的研究
        二、药膳养生机制的研究
        三、药膳养生的研究思路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 台湾的进补文化及民间药膳
    第一节 药膳在台湾历史演进的过程
        一、黑暗期:荷兰人统治时期(1642–1662)
        二、萌芽期:郑成功来台时期(1661-1895)
        三、断层期:日本殖民时期(1895–1945)
        四、转型期:大陆播迁来台时期(1945–1975)
        五、多元成长期:新台湾饮食繁荣期(1975–迄今)
    第二节 台湾民间的食补观念
        一、药食界线模糊
        二、五行五味观
        三、阴阳冷热观
        四、以食性分类的饮食养生观
    第三节 台湾的进补现况与形态
        一、台湾的进补现况
        二、台湾的进补形态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台湾药食同源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台湾可同时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药材
        一、起源与背景说明
        二、台湾《可同时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药材》公告沿革
        三、《可供食品使用原料汇整一览表》品项
    第二节 台湾中草药产业现况
        一、台湾中草药产品相关市场规模:
        二、台湾地区植物草药进出口概况
        三、台湾中草药种植
    第三节 台湾在药食同源遇到的困境
        一、药材食材管理惹争议
        二、中药保健食品的矛盾
        三、中药材安全性之隐忧
第四章 台湾药膳产业未来的挑战与机会
    第一节 台湾药膳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台湾居民对药膳喜爱程度高
        二、饮食文化多元,适合药膳产业发展
    第二节 台湾药膳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食疗养生理论完整化
        二、药膳加工技术科学化
        三、大众药膳推广普及化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6)富含活性杂粮豆酵素食品开发与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
    1.1 配料
    1.2 原料选用
    1.3 原料制备
        1.3.1 杂粮豆芽体制取
        1.3.2 苗体制备
2 加工技术
3 加工机理与制品特点
    3.1 加工机理
    3.2 制品特点
4 食用方法与贮藏方法

(8)佛医学与中医学养生观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学与印度佛医学交流史
    一、佛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 起源
        (二) 发展
    二、中医学与佛医学的融贯合流
        (一) 中医学家对佛医学的融贯
        (二) 佛医学家对中医学的融贯
第二部分 养生思想的比较
    一、生命观的比较
        (一) 佛教的生命观
        (二) 中医的生命观
        (三) 宇宙全体的整体观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比较
        (一) 心净佛土净的自然观
        (二)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三) 自然观之异同
    三、医学伦理思想的比较
        (一) 佛医学的医学伦理思想
        (二) 中医学的医学伦理思想
        (三) 普世价值的展现
第三部分 养生理论的比较
    一、理论建构的比较
        (一) 佛医学的养生理论
        (二) 中医学的养生理论
        (三) 体、相、用的整体观
    二、对防病观的比较
        (一) 佛医学的防病观
        (二) 中医学的防病观
        (三) 佛医学与中医学防病观的比较
第四部分 养生方式的比较
    一、调神养生的比较
        (一) 佛医学的调神养生法
        (二) 中医学的调神养生法
        (三) 调神养生法的比较
    二、气功与修炼的比较
        (一) 佛医学的气功养生术
        (二) 中医学的气功养生术
        (三) 气功养生术的比较
第五部分 饮食养生的比较
    一、佛医学的饮食观
        (一) 清净饮食
        (二) 中道饮食
        (三) 素食饮食
    二、中医学的饮食观
    三、饮食观的比较
第六部分 劳逸调节养生的比较
    一、佛医学的劳逸养生观
    二、中医学的劳逸养生观
        (一) 劳逸适度
        (二) 劳逸适度的保健作用
        (三) 劳逸失度的害处
    三、劳逸养生观的比较
第七部分 生活方式养生的比较
    一、佛医学的生活养生观
    二、中医学的生活养生观
    三、生活养生观的比较
第八部分 药物养生的比较
    一、佛医学的药物养生观
    二、中医学的药物养生观
        (一) 药物养生的机理
        (二)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三)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三、药物养生观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女性生存质量、衰老征象及衰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部分
    综述一 中医对衰老的认识与延缓衰老研究
    综述二 现代医学衰老学说及衰老机制研究概况
正文部分
    第一部分 女性生存质量、衰老征象研究
        一、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生存质量调查
        二、女性衰老状况中医测量量表的制定
        三、女性衰老状况的中医评价
    第二部分 女性衰老的现代生物学表征机制
        一、不同年龄阶段女性血清 E2、FSH、INHB 水平
        二、不同年龄阶段女性卵巢体积、早卵泡期窦卵泡数目以及卵巢间质血流情况
        三、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白细胞ER-β的表达
    第三部分 延缓女性衰老的中医策略
综合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四、抗衰防老十种食品(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宫廷文献中的药膳方整理研究[D]. 胡海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烹调知识》2020年1~12期目次总索引[J]. 《烹调知识》杂志社. 烹调知识, 2020(12)
  • [3]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D]. 李俊珂.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研究[D]. 张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5]从中医饮食养生探析台湾民间药膳[D]. 赖美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富含活性杂粮豆酵素食品开发与加工技术[J]. 金增辉. 粮食加工, 2014(02)
  • [7]城市社区中如何进行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教育[J]. 董汉良. 中国社区医师, 2012(13)
  • [8]佛医学与中医学养生观的比较研究[D]. 吴丽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12)
  • [9]女性生存质量、衰老征象及衰老机制研究[D]. 石作荣.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3)
  • [10]赵仲龙大话健康[J]. 赵仲龙. 精品(健康), 2007(03)

标签:;  ;  ;  ;  ;  

十种抗衰老和抗衰老食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