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楚硕[1](2020)在《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大肠癌的核心基因预测与验证》文中提出背景:大肠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三大癌症之一,在所有癌症中死亡率居于第二位。预计到2030年,全球结直肠癌负担将增加60%,新增病例>220万,死亡110万。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经常被漏诊或误诊,通常在中晚期被发现。大肠癌常用的早期检测方法包括粪便检查,血液检查和肠镜检查。但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能无法完善相关检测,检出率相对更低。结直肠癌的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新辅助放疗(直肠癌),辅助化疗(为III/IV期和高风险的II期大肠癌),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但是,这些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陷。因此,探究新的生物标记物对了解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以期实现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新靶标治疗至关重要。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为大肠癌的防治提供生物信息学依据。方法:用GEO2R在线工具分析GSE110224、GSE113513、GSE126092中大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通过Draw Venn Diagram在线工具对三个数据集取交集,通过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然后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关键基因(Hub基因)筛选和功能模块分析,并在GEPIA数据库对Hub基因进行验证及相关性分析,用Target Scan数据库预测调控靶基因的micro RNAs,并用OncomiR分析micro RNAs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生存预后的关系。GSE110224、GSE113513、GSE126092(以|log FC|>1且P<0.05)分别筛选出1236、2919、2659个在大肠癌与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用在线工具draw venn diagram对GSE110224、GSE113513、GSE126092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发现234个在三组数据中都存在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39个上调基因,95个下调基因。其中139个上调基因功能分析主要涉及细胞粘附细胞对缺氧的反应、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信号通路的正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失调、MAPK信号通路等过程。95个下调基因功能分析显示,主要富集在一下生物学过程胶原分解代谢过程、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G2/M转换、p53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互作网络筛选出59(24个上调基因、35个下调基因)个Hub基因。GEPIA数据库验证显示其中的10个基因(SCG2、NR3C2、AURKA、CCNA2、CCNB1、CHRDL1、CLCA1、COL8A1、CXCL2、ZG16)与大肠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其中3个基因(SCG2、CCNB1、CCNA2)与大肠癌的分期有关,并且在大肠癌中具有相关性。miR-802与SCG2 m RNA的3’UTR结合。与正常组织相比,miR-802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且与大肠癌患者不良预后具相关性。结论: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确定了与大肠癌增殖和预后相关的核心基因SCG2、NR3C2、AURKA、CCNA2、CCNB1、CHRDL1、CLCA1、COL8A1、CXCL2、ZG16;SCG2可能与CCNB1、CCNA2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大肠癌的进展;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miR-802通过靶向SCG2抑制大肠癌的增殖和进展。我们的发现增加了我们对结直肠癌发展的分子机制的了解,并可能有助于发展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确定治疗结直肠癌的靶标。

段思佳[2](2011)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大肠癌中表达及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构建组织芯片检测大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不同表达情况,探明VEGF-C及MMP-9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浸涧及转移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取经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标本60例及癌旁正常组织20例,构建出大肠癌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所得标本中VEGF-C和MMP-9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获取相关因子在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以及大肠癌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情况等研究资料,并通过统计学分析,了解VEGF-C和MMP-9在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在6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VEGF-C和MMP-9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5.0%(51/60)和80.0%(48/60),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其表达的阳性率仅为5.0%(1/20)和10.0%(2/20);大肠癌中VEGF-C和MMP-9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2.6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VEGF-C在大肠癌临床分期Dukes A、B期和DukesC、D期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4.2%(23/31)和96.6%(28/29),其在Dukes C、D期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Dukes A、B期(P<0.05)。3.在6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MMP-9在大肠癌临床分期Dukes A、B期和Dukes C、D期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7.7%(2l/31)和93.1%(27/29),其在DukesC、D期中表达的阳性率亦高于Dukes A、B期(P<0.05)。4.在大肠癌组织中,VEGF-C和MMP-9的阳性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s=0.842,P<0.051)。结论:1. VEGF-C和MMP-9在大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两者的阳性表达率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升高,提示其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均密切相关。2.VEGF-C和IMMP-9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对两者进行联合检测,将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估。

段惠佳[3](2010)在《PTTG、bFGF、VEGF-C及VEGFR-3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MVD)、微淋巴管密度(LMVD),研究PTTG、bFGF、VEGF-C、VEGFR-3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及以上指标与大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从而探讨以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后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癌组织标本80例,大肠正常粘膜20例、大肠腺瘤20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PTTG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TTG、bFGF、VEGF-C、VEGFR-3的表达情况,并计数MVD、LM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大肠癌中的PTTG mRNA、PTTG、bFGF、VEGF-C、VEGFR-3蛋白的表达及MVD、LMVD1.1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大肠癌中PTTG mRNA的表达大肠癌组织中PTTG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和正常粘膜组织(P<0.01, P<0.01),大肠腺瘤组织亦高于正常粘膜组织(P<0.01)。1.2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大肠癌中PTTG、bFGF、VEGF-C、VEGFR-3的表达及MVD、LMVD1.2.1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大肠癌中PTTG、bFGF的表达PTTG、bFGF在大肠癌组的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P<0.01,P<0.01)及正常粘膜组(P<0.01,P<0.01),且腺瘤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粘膜组(P<0.01,P<0.01)。1.2.2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大肠癌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VEGF-C及VEGFR-3在大肠癌组的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P<0.05, P<0.05)及正常粘膜组(P<0.05,P<0.05),且腺瘤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粘膜组(P<0.05,P<0.05)。1.2.3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大肠癌中MVD、LMVD值大肠癌中的MVD值(51.18±12.66)明显高于腺瘤组(17.75±3.60; P<0.05)及正常粘膜组(14.67±3.04;P<0.05),腺瘤组的MVD值明显高于正常粘膜组(P<0.05)。大肠癌中的LMVD值(8.76±2.13)明显高于腺瘤组(6.25±1.37)及正常粘膜组(5.30±1.53;P<0.05),腺瘤组的LMVD值与正常粘膜组无明显差异(P>0.05)。2 PTTG mRNA、PTTG、bFGF、VEGF-C、VEGFR-3、MVD、LMVD与大肠癌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2.1 PTTG蛋白及mRNA与大肠癌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PTTG蛋白表达及其mRNA表达量与大肠癌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一致。浸润超过肌层的大肠癌组织,PTTG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明显高于于浸润未超过肌层的组织(P<0.05,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P<0.01)。Duke’s分期C+D期组明显高于Duke’s分期A+B期组(P<0.01, P<0.01)。PTTG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65岁,≥65岁)、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分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P>0.05,P>0.05)。2.2 bFGF与大肠癌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浸润超过肌层的大肠癌组织,bFGF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未超过肌层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Duke’s分期C+D期组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Duke’s分期A+B期组(P<0.01)。bFGF在不同性别、年龄(<65岁,≥65岁)、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分组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P>0.05,P>0.05)。2.3 VEGF-C与大肠癌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浸润超过肌层的大肠癌组织,VEGF-C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未超过肌层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Duke’s分期C+D期组明显高于Duke’s分期A+B期组(P<0.05)。VEGF-C在不同性别、年龄(<65岁,≥65岁)、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分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P>0.05, P>0.05)。2.4 VEGFR-3与大肠癌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浸润超过肌层的大肠癌组织,VEGFR-3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于未超过肌层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Duke’s分期C+D期组明显高于Duke’s分期A+B期组(P<0.05)。低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组的表达高于高-中分化组(P<0.05)。VEGFR-3在不同性别、年龄(<65岁,≥65岁)分组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 P>0.05)。2.5 MVD与大肠癌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浸润超过肌层的大肠癌组织MVD值明显高于未超过肌层组(P< 0.01)。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Duke’s分期C+D期组显着高于Duke’s分期A+B期组(P<0.01)。低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组的MVD值与高-中分化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MVD在不同性别、年龄分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 P>0.05)。2.6 LMVD与大肠癌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浸润超过肌层的大肠癌组织LMVD值明显高于未超过肌层组(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Duke’s分期C+D期组明显高于Duke’s分期A+B期组(P<0.01)。低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组的LMVD值显着高于高-中分化组(P<0.05)。MVD在不同性别、年龄分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P> 0.05)。3大肠癌中PTTG、bFGF、VEGF-C、VEGFR-3与MVD、LMVD的相互关系3.1 PTTG与bFGF、MVDPTTG与bFGF、MVD有显着相关性(r=0.72,r=0.70;P<0.01,P<0.01)。bFGF与MVD有显着相关性(r=0.72;P<0.01)。3.2 PTTG与VEGF-C、VEGFR-3、LMVD PTTG与VEGF-C、VEGFR-3、LMVD有显着正相关性(r=0.69,r=0.72, r=0.67;P<0.01,P<0.01,P<0.01)。且VEGF-C、VEGFR-3与LMVD表达均有相关性(r=0.69,r=0.74;P<0.01,P<0.01)。结论:1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大肠癌中PTTG、bFGF、VEGF-C、VEGFR-3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强,提示PTTG、bFGF、VEGF-C、VEGFR-3的高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 PTTG、bFGF、VEGF-C、VEGFR-3、MVD与LMVD在不同大肠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分组中有显着差异。提示上述指标在大肠癌浸润生长及远处播散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并可作为判断大肠癌转移及预后的预测因素。3 PTTG与bFGF、MVD在大肠癌的表达有显着正相关性,PTTG高表达的大肠癌组织,其bFGF表达水平、MVD数量明显高于PTTG低表达的大肠癌组织。提示PTTG可能通过与bFGF的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组织内血管新生,进而促进大肠癌生长浸润及血道转移。4 PTTG与VEGF-C、VEGFR-3、LMVD在大肠癌的表达有显着正相关性,PTTG高表达的大肠癌组织,其VEGF-C、VEGFR-3表达水平及L-MVD数量显着高于PTTG低表达的大肠癌组织。且VEGF-C、VEGFR-3与LMVD表达均有相关性。提示PTTG可能与VEGF-C及VEGFR-3相互作用,促进淋巴管的生成,进而促进大肠癌生长浸润及淋巴道转移。

吴媛媛[4](2009)在《大肠癌组织PRL-3、VEGF表达与肝转移的多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在我国,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恶性肿瘤中已排第四位。大肠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就诊时却有15﹪~35﹪的患者已发生转移,其中肝脏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转移部位,进展期患者肝转移发生率高达50%~70%左右。目前,对大肠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化学治疗、放疗及分子靶向治疗,但一旦发生肝转移后,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单个或局限于一叶的肝转移中位生存期低于24个月,两叶均转移者更低,中位生存期低于18个月,如果不进行治疗,大部分患者生存期不超过9~12个月。因此,对大肠癌患者,如能预测或早期发现肝脏转移,给予及时、适当的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发现多种基因及其产物有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浸润转移。肝细胞再生磷酸酶-3(Phosphatase of regenerating liver cell-3, PRL-3)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PTP),众多研究表明其与大肠癌肝脏转移密切相关。同时,血管生成也与肿瘤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在众多的血管形成相关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为止最重要的血管形成因子。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PRL-3及VEGF在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肝脏转移的关系,同时分析患者一般临床病理特征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98~2005年随访资料完整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大肠癌病例114例,其中63例经影像学(B超、腹部CT、MRI)等检查手段证实有肝脏转移,并排除原发性肝脏肿瘤(其中36例为同时性肝转移,27例为异时性肝转移),51例术后随访至少3年未发现复发转移。全组男性71例,女性43例,年龄34~82岁,中位年龄57岁;汉族102例,回族12例;肿瘤位于直肠74例,乙状结肠19例,升结肠11例,降结肠7例,横结肠1例,回盲部2例;根据2002年AJCC大肠癌分期标准,手术时病理分期为:Ⅰ期16例,Ⅱ期45例,Ⅲ期17例,Ⅳ期36例;病理类型:管状腺癌110例(低分化15例,高、中分化95例),粘液腺癌2例,小细胞癌及乳头状腺癌各1例;肿瘤大小以直径4cm为界分为两组,≤4cm者52例,>4cm者62例;其中51例患者采用ACS.180SE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了血清CEA、CA199值。由于实验经费不足,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114例中抽取69例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大肠癌组织、69例癌旁正常大肠组织及28例良性病变大肠组织中PRL-3及VEGF的表达,分析二者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其中28例良性病变患者来自健康体检者。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PRL-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正常大肠组织,其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胞浆;PRL-3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与淋巴结、肝脏转移及患者生存无关。2、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大肠组织,其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胞浆,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转移密切相关,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3、PRL-3、VEGF均为阳性组患者肝转移率显着高于其中一项为阳性及两项均为阴性组。4、大肠癌肝转移与患者病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清CEA、CA199值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民族及是否行术后辅助化学治疗无关。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及患者病程为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5、肝转移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肝转移组,同时性肝转移组患者生存显示出低于异时性肝转移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PRL-3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与肝脏转移及患者生存无关,提示PRL-3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但尚不能作为大肠癌肝转移及预后的预测指标。2、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及患者生存密切相关,提示VEGF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肝脏转移,可以成为判断大肠癌肝脏转移及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3、PRL-3、VEGF均为阳性组患者肝转移率显着升高,提示联合检测PRL-3及VEGF对预测大肠癌肝脏转移可能更具一定指导意义。4、大肠癌肝转移与患者病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清CEA、CA199值、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有关,而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及患者病程可独立地影响大肠癌肝脏转移。

左锋[5](2007)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标本肿瘤组织(T)与远癌切端正常组织(N)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在半定量水平上,分别检测33例大肠癌肿瘤组织标本(T)与远癌切端正常组织(N)中VEGF在转录水平(mRNA)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大肠癌标本肿瘤组织(T)与远癌切端正常组织(N)中微血管(MVD)的数值;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VEGF蛋白在肿瘤和距肿瘤最远切端大肠标本的表达,用统计学分析各检测结果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大肠癌组织中VEGF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均高于其在远癌切端正常组织的表达。2.大肠癌组织中VEGF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与大肠癌组织中MVD的数值、淋巴结转移、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及Dukes分期呈正相关。3.大肠癌组织中VEGF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与大肠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无关。4.大肠癌组织中VEGF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呈正相关。5.在远癌切端正常组织中,VEGF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均呈正相关。6.大肠癌组织中MVD的数值高于在远癌切端正常组织中的MVD数值。7.大肠癌组织中MVD的数值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呈正相关,与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大肠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无关。结论:1.大肠癌肿瘤组织中VEGF的高表达及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Dukes分期正相关,提示其在大肠癌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2.VEGF对MVD具有调节作,VEGF促进微血管生长。而大肠癌组织中MVD的数值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呈正相关,说明恶性肿瘤通过调节肿瘤血管生成来完成其恶性生物学行为。3.肿瘤血管生成依靠血管调节因子的作用,在正常组织中,VEGF呈正常表达;在大肠癌肿瘤组织中,VEGF呈高表达,肿瘤血管生成开始。

李恩君[6](2005)在《血管生成素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大肠癌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致死人群中占5.29%。大肠癌浸润、转移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生成在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阻断肿瘤血管的生成,可以抑制大肠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抗血管生成治疗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肿瘤的血管生成依赖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相互调节,许多因素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新近研究表明,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 An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调节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Ang-2是新近克隆的一个Ang家族新的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性血管生成调节密切相关。VEGF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趋向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和毛细血管的出芽生长。VEGF和Ang-2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相互协调,共同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中Ang-2和VEGF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和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关系以及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3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及相应的正常黏膜中Ang-2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用CD34标记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分析Ang-2、VEGF和大肠癌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应用?2检验、t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对相应资料进行分析,显着性水准a=0.05。 结果1 Ang-2蛋白的表达:Ang-2蛋白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浆中,为黄色至棕黄色颗粒。大肠癌组织及正常黏膜中均可见有Ang-2蛋白的表达。(1)在正常肠黏膜中,Ang-2蛋白阳性率为12.5%(5/40);在癌组织中,阳性率为

胡月华[7](2004)在《VEGF与MMP-7基因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VEGFmRNA、MMP-7mRNA的表达强度,探讨它们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它们在浸润、转移中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56例大肠癌组织均取自泰安市中心医院外科手术新鲜标本(2002、5-2003、5),每份病例留取癌组织及距切线5cm以外癌旁组织。所有标本均在30分钟以内送实验室-80℃冷冻备测。并行常规病理诊断,判断分化程度,根据Dukes分级法对病变进行临床分期。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VEGFmRNA及MMP-7mRNA表达水平情况。 结果:大肠癌组织中VEGFmRNA阳性表达率为51.8%,癌旁组织几乎不表达(P.<0.01).MMP~7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97%,癌旁组织中几乎不表达(P<0.01)。VEGFmRNA的表达随肿瘤分化程度增高而增高(P<0.05),并在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组中表达明显增高且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MMP-7mRNA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肝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VEGFmRNA阳性组MMP-7mRNA定量明显高于VEGFmRNA阴性组(P<0.01)。 结论:VEGFmRNA与MMP-7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有明显相关性;它们与大肠癌浸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关,且与临床分期成正相关。对大肠癌组织中VEGFmRNA、MMP-7mRNA的检测将可能成为大肠癌诊断、判断预后的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并对大肠癌的临床生物治疗提供指导。

陈玲云,汪艳丽,郑玉英,赵宝生[8](2021)在《VEGF、TGF-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保存的大肠癌组织标本82例,同时选取癌旁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VEGF、TGF-β1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VEGF、TGF-β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61%和71.9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肿瘤大小>3cm、TNM分期Ⅲ期、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患者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62%、96.97%、89.29%和91.43%,TGF-β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54%、90.91%、80.26%和88.57%,明显高于肿瘤大小≤3cm、TNM分期Ⅰ~Ⅱ期、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大肠癌组织VEGF与TGF-β1表达呈正相关(rs=0.783,P<0.05);复发转移患者VEGF、TGF-β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6.51%和93.10%,明显高于未复发转移患者(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VEGF、TGF-β1表达上调,且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对大肠癌病情发展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逯遥[9](2021)在《基于LncRNA ANRIL/VEGF-C/PI3K/AKT通路研究片仔癀抑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片仔癀(Pien Tze Huang,PZH)对大肠癌淋巴管生成及Lnc RNA ANRIL/VEGF-C/PI3K/AKT通路的影响,阐明PZH防治大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体内实验:1.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HCT-116细胞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瘤体体积将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与PZH组,PZH组按0.25 g/kg/天进行灌胃给药,对照组按照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隔天测量瘤体体积和体重,连续给药2周后处死裸鼠,剥离瘤体并称重。免疫组化(IHC)检测瘤体组织LYVE-1、VEGF-C和VEGFR-3的表达;Western Blot(WB)检测瘤体组织VEGF-C、VEGFR-3蛋白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VEGF-C的含量;RT-q PCR检测瘤体组织Lnc RNA ANRIL表达。2.原位移植瘤模型:采用HCT-116/luc细胞构建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分组和给药同皮下移植瘤模型。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瘤体的生长和转移情况;IHC、ELISA和RT-q PCR实验检测指标同皮下移植瘤模型;HE检测原位移植瘤的肝转移情况。体外实验:1.RT-q PCR检测不同大肠癌细胞株Lnc RNA ANRIL的表达:采用质粒和慢病毒分别构建HCT-116/si ANRIL细胞和HCT-8/ANRIL细胞;运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B检测VEGF-C和VEGFR-3蛋白表达。2.收集HCT-116/si ANRIL和HCT-8/ANRIL的细胞培养上清液干预HLEC,分别采用倒置显微镜、CCK-8、Transwell和管腔形成实验检测Lnc RNA ANRIL对HLEC淋巴管生成的影响。3.不同浓度的PZH干预HCT-8/ANRIL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检测细胞活力;ELISA检测VEGF-C的含量。4.收集HCT-8/ANRIL及PZH(0.25mg/m L)处理后的细胞培养上清液培养HLEC,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管腔形成实验观察淋巴管生成能力;WB检测MMP-1/-2/-7/-9、VEGFR-3、PI3K、p-PI3K、AKT、p-AKT等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1.皮下移植瘤模型:PZH可抑制瘤体体积和重量(P<0.05),但对裸鼠体重无影响;PZH显着抑制瘤组织LYVE-1、VEGF-C和VEGFR-3的表达(P<0.05)、裸鼠血清中VEGF-C的含量(P<0.05)及Lnc RNA ANRIL的基因表达(P<0.05)。2.原位移植瘤模型:与对照组相比,PZH组的瘤体荧光强度明显较弱;PZH显着抑制瘤组织LYVE-1、VEGF-C和VEGFR-3的表达(P<0.05)、裸鼠血清中VEGF-C的含量(P<0.05)及Lnc RNA ANRIL的基因表达(P<0.05);对照组的肝细胞有明显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混乱,肝细胞排列不整齐,而PZH组的肝细胞无水肿及坏死,肝小叶结构正常、分界明显,肝细胞排列整齐,未见炎症细胞浸润。体外实验:1.Lnc RNA ANRIL在HT-29细胞和HCT-116细胞中表达最高(P<0.05),而在HCT-8细胞中的表达最低;HCT-116/si ANRIL组Lnc RNA ANRIL表达显着低于HCT-116/si NC组(P<0.05);HCT-8/ANRIL组的Lnc RNA ANRIL表达显着高于HCT-8/NC(P<0.05)。Lnc RNA ANRIL沉默和过表达分别抑制和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Lnc RNA ANRIL沉默和过表达分别下调和上调VEGF-C蛋白表达(P<0.05)。2.HCT-116/si ANRIL组HLEC细胞密度、活力、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能力显着低于HCT-116/si NC组;HCT-8/ANRIL组HLEC细胞密度、活力、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能力显着高于HCT-8/NC组(P<0.05)。3.PZH可降低HCT-8/ANRIL细胞密度、活力和VEGF-C分泌蛋白表达(P<0.05),其中PZH 0.25 mg/m L浓度对HCT-8/ANRIL细胞形态和细胞活力未见显着影响。4.HCT-8/ANRIL组HLEC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HCT-8/NC组(P<0.05),而HCT-8/ANRIL+PZH和HCT-8/NC+PZH组的HLE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则显着降低(P<0.05),且HCT-8/ANRIL+PZH组的HLEC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高于HCT-8/NC+PZH组(P<0.05)。管腔实验结果与迁移和侵袭结果趋势一致;与HCT-8/NC组相比HCT-8/ANRIL组MMP-1/-2/-7/-9、VEGFR-3、p-PI3K和p-AKT蛋白表达上调(P<0.05),HCT-8/NC+PZH组、HCT-8/ANRIL+PZH组分别与HCT-8/NC、HCT-8/ANRIL组相比上述蛋白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Lnc RNA ANRIL是PZH抑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重要靶标之一。PZH可通过靶向Lnc RNA ANRIL/VEGF-C/PI3K/AKT通路,从而发挥其抑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和达到抑制大肠癌转移和治疗大肠癌的目的。

杨燕萍[10](2021)在《抑制ART1诱导M2巨噬细胞活化辅助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临床显示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的大肠癌疗效甚微。有研究显示西妥昔单抗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而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是此效果收效欠佳,可能与肿瘤本身有限制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因素有关,从而导致西妥昔单抗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能力有限,减弱其抑制肿瘤生长的效力。因此找寻限制KRAS突变大肠癌免疫原性死亡的因素,有利于解决临床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疗效差的困境。在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不同活化状态直接决定肿瘤周围免疫属性,决定肿瘤细胞走向免疫原性死亡还是出现免疫逃逸。其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活化为M2型巨噬细胞就是有效改变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属性,帮助肿瘤细胞逃脱机体的免疫杀伤的关键。文献报道GRP78是调节肿瘤细胞的关键因素,其可通过糖酵解信号通路调节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活化,并且其在多种肿瘤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EXOs)中被检测到,具有从肿瘤细胞中转运至巨噬细胞中的有利条件。GRP78在肿瘤中发生位置的转位与其蛋白翻译后修饰有关。在我们前期研究中显示催化精氨酸单ADP核糖基化修饰的酶ART1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较肠黏膜增高,并在KRAS突变型大肠癌LOVO(KRASG13D,A14V)细胞以及CT26(KRASG12D)细胞均有表达,抑制LOVO(KRASG13D,A14V)细胞和CT26(KRASG12D)细胞中ART1的水平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水平。同时有研究发现ART1可以催化GRP78 R470和R492发生单ADP核糖基化修饰。这让我们推测:在KRAS突变的大肠癌中,ART1可通过催化GRP78发生单ADP核糖基化修饰,从而促进GRP78包裹入大肠癌细胞外泌体中并释放至肿瘤微环境,抑制巨噬细胞糖酵解相关通路,导致M2型巨噬细胞活化增加,抑制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抵抗西妥昔单抗对KRAS突变的大肠癌发挥疗效。此研究有利于为KRAS突变大肠癌患者找到限制西妥昔单抗药物发挥效应的因素,解决KRAS突变大肠癌靶向药物疗效欠佳现状提供新的方向及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1.KRAS突变大肠癌中ART1表达与M2型巨噬细胞活化的相关性(1)KRAS突变(KRAS mutation,KRAS MUT)和KRAS野生型(KRAS wild type,KRAS WT)大肠癌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分布和ART1表达及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KRAS MUT大肠癌组织和KRAS WT大肠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指标蛋白CD68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CD163、CD206与ART1的蛋白表达并分析之间相关性。(2)KRAS MUT和KRAS WT大肠癌细胞系对M2型巨噬细胞活化诱导的影响LOVO细胞(KRASG13D,A14V)、SW480细胞(KRASG12V)、CT26细胞(KRASG12D)和HT-29(KRAS WT)、MC38(KRAS WT)分别与人源THP-1或鼠源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观察M2型巨噬细胞活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CD68和CD206的共表达M2型巨噬细胞,确认M2型巨噬细胞诱导情况。(3)敲减KRAS MUT大肠癌CT26细胞ART1对M2型巨噬细胞活化诱导的影响敲减CT26细胞(KRASG12D)ART1后,将ART1敲减、未转染、空载的CT26细胞与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CD68和CD206的共表达M2型巨噬细胞。(4)ART1敲减对大肠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分布的影响敲减CT26细胞(KRASG12D)ART1后,将ART1敲减、未转染、空载的CT26细胞皮下接种于BALB/C小鼠构建移植瘤,将瘤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后,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分布情况。2.KRAS MUT大肠癌中ART1调节M2型巨噬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1)外泌体(Exosomes,EXOs)的提取和鉴定提取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组CT26细胞中的外泌体,用电镜和WB实验鉴定外泌体,用NTA法鉴定检测外泌体的浓度及粒径分布。(2)MIBG抑制ART1对外泌体GRP78含量的影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IBG抑制ART1后与外泌体共定位的GRP78蛋白水平。(3)ART1对KRAS突变大肠癌细胞系外泌体GRP78含量的影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组CT26细胞上清液中GRP78的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组CT26细胞外泌体中GRP78的含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组CT26细胞中与外泌体共定位的GRP78蛋白水平。(4)ART1干扰外泌体GRP78通过糖酵解信号通路调节M2型巨噬细胞的活化提取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的KRAS突变大肠癌CT26细胞的外泌体与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进行分析。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分别检测巨噬细胞中糖酵解信号通路蛋白TLR4、PKM2、HIF-1ɑ和ROS水平。(5)ART1干扰外泌体GRP78对M2型巨噬细胞分泌IL-10和TGF-β水平的影响敲减CT26细胞中ART1后,提取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组CT26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收集巨噬细胞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巨噬细胞分泌的IL-10和TGF-β的水平。3.ART1调节M2型巨噬细胞活化参与辅助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细胞(1)ART1敲减的CT26细胞对药物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或联合处理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采用EDU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情况。(2)ART1敲减的CT26细胞对药物处理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用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或联合处理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Transewell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力。(3)ART1敲减对西妥昔单抗处理后大肠癌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敲减CT26细胞ART1后,将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组CT26细胞皮下接种BALB/C小鼠构建移植瘤,并分别注射西妥昔单抗处理,观察成瘤及移植瘤生长速度、大小及重量。(4)西妥昔单抗处理对ART1敲减大肠癌皮下移植瘤增殖相关指数的影响将瘤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然后进行HE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中核分裂象及免疫组化检测增殖指数Ki67表达情况。结果:1.KRAS突变大肠癌ART1表达与M2型巨噬细胞活化的相关性(1)KRAS MUT和KRAS WT大肠癌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分布和ART1表达及相关性免疫组化结果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CD163+与CD206+的M2型巨噬细胞在KRAS MUT大肠癌组织中的数量明显高于KRAS WT组织(P<0.05)。KRAS MUT组织中ART1表达的阳性程度明显高于KRAS WT组织(P<0.05)。20例KRAS MUT大肠癌组织中,CD68+的巨噬细胞和CD163+、CD206+的M2型巨噬细胞数量与ART1表达的阳性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2)KRAS MUT和KRAS WT大肠癌细胞系对M2型巨噬细胞活化诱导的影响分别用KRAS MUT和KRAS WT的大肠癌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6和CD68共表达的M2型巨噬细胞。结果表明,KRAS MUT的LOVO、SW480和CT26细胞对M2型巨噬细胞的诱导高于KRAS WT的HT29和MC38细胞(P<0.05)。(3)敲减KRAS MUT大肠癌细胞CT26细胞中ART1对M2型巨噬细胞活化诱导的影响用ART1敲减、未转染、空载CT26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6和CD68共表达的M2型巨噬细胞。结果表明,ART1敲减后对M2巨噬细胞活化的诱导明显低于ART1未转染组和ART1空载组(P<0.05),ART1未转染组和ART1空载组对M2型巨噬细胞活化的诱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ART1敲减对大肠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分布的影响处死小鼠取瘤之后,对瘤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将各组瘤组织切片进行M2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CD206、CD163和巨噬细胞指标蛋白CD6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CD68+的巨噬细胞和CD163+、CD206+的M2型巨噬细胞在ART1-SH组大肠癌移植瘤组织中的数量明显低于ART1-WT和ART1-NC组瘤组织(P<0.05),而CD68+的巨噬细胞和CD163+、CD206+的M2型巨噬细胞在ART1-WT和ART1-NC组大肠癌移植瘤组织中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KRAS MUT大肠癌ART1调节M2型巨噬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1)外泌体的提取和鉴定透射电镜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从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上清液提取的物质,为纯度较高的外泌体。NTA检测得ART1-WT、ART1-NC、ART1-SH组外泌体的浓度分别为6+1014/L-1、3.2+1014/L-1、1.6+1014/L-1,大小均在80-150nm范围内。(2)MIBG抑制ART1对外泌体GRP78含量的影响使用MIBG抑制ART1,与未处理(ART1-WT)组比较,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对照ART1-WT组CT26细胞内GRP78和CD81(外泌体标志蛋白)存在显着共定位,而这种共同定位现象在使用MIBG之后减少;另外使用MIBG组与外泌体共定位的GRP78蛋白水平低于未处理组(P<0.05)。(3)ART1对KRAS突变大肠癌细胞系外泌体GRP78含量的影响提取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上清液进行ELISA检测,结果显示,ART1-SH组CT26细胞上清液中GRP78含量低于ART1-WT组和ART1-NC组(P<0.05),ART1-WT组和ART1-NC组CT26细胞上清液中GRP78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取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上清液外泌体进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GRP78蛋白表达水平在ART1-SH CT26组分泌的外泌体(EXOs-CT26SH)中低于ART1-WT CT26组分泌的外泌体(EXOs-CT26WT)和ART1-NC CT26组分泌的外泌体(EXOs-CT26NC)(P<0.05),EXOs-CT26WT和EXOs-CT26NC组GRP78蛋白表达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泌体标志蛋白CD81标记为红色荧光,GRP78标记为绿色荧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ART1-WT组和ART1-NC组CT26细胞内GRP78和CD81存在显着共定位,而这种共同定位现象在ART1敲减后减少;另外ART1-SH组与外泌体共定位的GRP78蛋白水平低于ART1-WT和ART1-NC组(P<0.05),ART1-WT和ART1-NC组CT26细胞中与外泌体共定位的GRP78蛋白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ART1干扰外泌体GRP78通过糖酵解通路调节M2巨噬细胞的活化敲减CT26细胞中ART1后,提取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RAW264.7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提取各组巨噬细胞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ART1敲减的CT26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M2-ART1 SH)组M2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ARG1表达水平低于ART1未转染的CT26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组(M2-ART1 WT)和ART1空载的CT26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组(M2-ART1 NC)(P<0.05),M2-ART1 WT组和M2-ART1 NC组M2巨噬细胞标志蛋白ARG1表达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2-ART1 SH组糖酵解信号通路指标TLR4、HIF-1ɑ、PKM2的表达水平高于M2-ART1 WT组和M2-ART1 NC组(P<0.05),M2-ART1 WT组和M2-ART1 NC组糖酵解信号通路蛋白TLR4、HIF-1ɑ、PKM2的表达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的水平在M2-ART1 SH组高于M2-ART1 WT组和M2-ART1 NC组(P<0.05),M2-ART1 WT组和M2-ART1 NC组ROS的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ART1干扰外泌体GRP78对M2型巨噬细胞分泌IL-10和TGF-β水平的影响敲减CT26细胞中ART1后,提取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RAW264.7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收集巨噬细胞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巨噬细胞分泌的IL-10和TGF-β的水平,结果表明,M2-ART1 SH组细胞上清液IL-10和TGF-β的水平低于M2-ART1 WT和M2-ART1 NC组(P<0.05),M2-ART1 WT和M2-ART1 NC组细胞上清IL-10和TGF-β的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ART1调节M2型巨噬细胞活化参与辅助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细胞(1)ART1敲减的CT26细胞药物处理后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和联合处理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和RAW264.7细胞共培养体系,用EDU法检查肿瘤细胞DNA的合成情况反映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与ART1未转染和空载组相比,不加药组、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和联合处理的ART1-SH组CT26细胞DNA合成能力明显减弱(P<0.05),而在ART1未转染和转染空载体CT26细胞之间DNA合成能力无显着差异(P>0.05);与不加药组相比,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和联合处理的ART1-SH CT26细胞组DNA合成能力明显减弱(P<0.05),且联合用药组ART1-SH的CT26细胞DNA合成能力要低于单独用药组(P>0.05)。(2)ART1敲减的CT26细胞药物处理后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用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和联合处理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和RAW264.7细胞共培养体系,用Transe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表明,与ART1未转染和空载组相比,不加药组、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和联合处理组的ART1-SH CT26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减弱(P<0.05),而在ART1未转染和转染空载体CT26细胞之间细胞侵袭能力无显着差异(P>0.05);与不加药组相比,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和联合处理的ART1-SH CT26细胞组侵袭能力明显减弱(P<0.05),且联合用药组ART1-SH CT26细胞侵袭能力要低于单独用药组(P>0.05)。(3)ART1敲减对西妥昔单抗处理后大肠癌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用西妥昔单抗处理后结果显示:ART1-SH组移植瘤生长大小和速度均低于ART1-WT组和ART1-NC组(P<0.05),而ART1-WT组和ART1-NC组的移植瘤生长大小和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1-SH组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均低于ART1-WT组和ART1-NC(P<0.05);ART1-WT组和ART1-NC组移植瘤的体积及重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西妥昔单抗处理对ART1敲减大肠癌皮下移植瘤增殖相关指数的影响处死小鼠取瘤之后,对瘤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之后可见西妥昔单抗处理的ART1-SH组瘤组织肿瘤细胞中核分裂象数低于ART1-WT和ART1-NC组(P<0.05),而西妥昔单抗处理的ART1-WT和ART1-NC组瘤组织肿瘤细胞核分裂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各组瘤组织切片进行Ki67免疫组化染色后,可见ART1-SH组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低于ART1-WT和ART1-NC组(P<0.05),而ART1-WT和ART1-NC组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显示M2型巨噬细胞数量和ART1表达在KRAS MUT大肠癌组织中均高于KRAS WT大肠癌组织,ART1参与了KRAS突变型大肠癌中调节M2型巨噬细胞活化过程;其调节机制与KRAS MUT大肠癌细胞中ART1干扰GRP78包裹进入肿瘤的外泌体中并被释放入肿瘤微环境,进而调节糖酵解信号通路诱导M2型巨噬细胞活化有关。(2)抑制KRAS MUT大肠癌细胞ART1诱导的M2型巨噬细胞活化可辅助西妥昔单抗抑制KRAS突变大肠癌细胞生长。详尽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大肠癌的核心基因预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芯片数据来源
    1.2 数据处理
    1.3 DEGs的基因本体论(GO)和KEGG途径富集分析
    1.4 DEGs的PPI网络构建和关键基因筛选
    1.5 关键基因验证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1.6 SCG2和microRNAs关系预测
    1.7 microRNAs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生存预后的关系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大肠癌和正常组织的DEGs
    2.2 三组不同的数据集取交集
    2.3 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2.4 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及功能模块分析
    2.5 关键基因验证及不同分期的大肠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
    2.6 SCG2与microRNA相互作用预测结果
    2.7 miR-80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与生存预后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对SCG2基因功能分析
        3.1.1 SCG2的结构、定位和相关作用
        3.1.2 SCG2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3.2 对NR3C2基因功能分析
        3.2.1 NR3C2的结构、定位和相关作用
        3.2.2 NR3C2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3.2.3 NR3C2与肿瘤
    3.3 对AURKA基因功能分析
        3.3.1 AURKA的结构、定位和相关作用
        3.3.2 AURKA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3.3.3 AURKA与肿瘤
    3.4 对CCNB1基因功能分析
        3.4.1 CCNB1的结构、定位和相关作用
        3.4.2 CCNB1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3.4.3 CCNB1与肿瘤
    3.5 对CCNA2基因功能分析
        3.5.1 CCNA2的结构、定位和相关作用
        3.5.2 CCNA2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3.5.3 CCNA2与肿瘤
    3.6 对CHRDL1基因功能分析
        3.6.1 CHRDL1的结构、定位和相关作用
        3.6.2 CHRDL1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3.6.3 CHRDL1与肿瘤
    3.7 对CLCA1基因功能分析
        3.7.1 CLCA1的结构、定位和相关作用
        3.7.2 CLCA1参与生物学过程
        3.7.3 CLCA1与肿瘤
    3.8 对COL8A1基因功能分析
        3.8.1 COL8A1的结构、定位和相关作用
        3.8.2 COL8A1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3.8.3 COL8A1与肿瘤
    3.9 对CXCL2基因功能分析
        3.9.1 CXCL2的结构、定位和相关作用
        3.9.2 CXCL2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3.9.3 CXCL2与肿瘤
    3.10 对ZG16基因功能分析
        3.10.1 ZG16的结构、定位和相关作用
        3.10.2 ZG16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3.10.3 ZG16与肿瘤
    3.11 miR-802与肿瘤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SCG2、CCNB1、CCNA2、miR-802 在肿瘤中研究的进展
    引言
    1.对SCG2基因功能分析
        1.1 SCG2的结构、定位和相关作用
        1.2 SCG2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1.3 SCG2与MAPK级联
        1.4 SCG2与血管生成
        1.5 SCG2与肿瘤
    2.对SCG2基因功能分析
        2.1 CCNB1的结构、定位和相关作用
        2.2 CCNB1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2.3 CCNB1与肿瘤
    3.对CCNA2基因功能分析
        3.1 CCNA2的结构、定位和相关作用
        3.2 CCNA2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3.3 CCNA2与肿瘤
    4.miR-802与肿瘤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大肠癌中表达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临床资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流程
    2.3 实验方法
        2.3.1 组织芯片的制备
        2.3.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3 实验结果判断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组织芯片评估
    3.2 大肠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
    3.3 VEGF-C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3.4 大肠癌组织中MMP-9的表达
    3.5 MMP-9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3.6 大肠癌组织中VEGF-C与MMP-9表达的相互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组织芯片技术
    4.2 VEGF-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4.3 MMP-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4.4 大肠癌中VEGF-C与MMP-9表达的相互作用
    4.5 VEGF-C与MMP-9在大肠癌中的应用及前景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PTTG、bFGF、VEGF-C及VEGFR-3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PTTG、bFGF、VEGF-C 及VEGFR-3 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大肠癌组织PRL-3、VEGF表达与肝转移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实验方法:免疫组化(S-P)法
    3 患者血清 CEA、CA199 值的测定
    4 随访情况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第一部分 PRL-3、VEGF 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第二部分 大肠癌肝转移与患者一般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讨论
    第一部分:PRL-3、VEGF 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第二部分:患者一般临床、病理特征与大肠癌肝转移间的关系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6)血管生成素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大肠癌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血管生成素2、血管内皮生成因子与大肠癌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血管生成素与肿瘤血管生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缩略词表
    附录二:致谢

(7)VEGF与MMP-7基因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附图
    第七章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致谢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正文
    第二章 参考文献

(8)VEGF、TGF-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判断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大肠癌和癌旁组织VEGF、TGF-β1表达比较
    2.2 VEGF、TGF-β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2.3 相关性分析
    2.4 是否复发转移患者VEGF、TGF-β1表达比较
3 讨论

(9)基于LncRNA ANRIL/VEGF-C/PI3K/AKT通路研究片仔癀抑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与药物
        1.2 动物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常用试剂配制
        2.1 片仔癀溶液配制
        2.2 细胞完全培养基配制
        2.3 MTT溶液配制
        2.4 4%多聚甲醛溶液配制
        2.5 10×TBS溶液配制
        2.6 1×TBST溶液配制
        2.7 5×电泳液的配制
    3 动物实验方法
        3.1 动物模型构建
        3.2 裸鼠体重及皮下移植瘤体积的测量
        3.3 动物取材
        3.4 瘤体组织处理
        3.5 免疫组化实验
        3.6 Western Bolt实验
        3.7 RT-q PCR实验
        3.8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3.9 HE实验
    4 细胞实验方法
        4.1 细胞冻存
        4.2 细胞复苏
        4.3 细胞培养与细胞接板
        4.4 构建沉默和过表达LncRNA ANRIL细胞株模型
        4.5 收集HCT-116/si ANRIL 细胞和HCT-8/ANRIL 细胞上清液干预HLEC
        4.6 PZH对HCT-8/ANRIL细胞模型的影响
        4.7 PZH对LncRNA ANRIL介导HLEC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5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PZH对裸鼠皮下移植瘤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
        1.1 PZH抑制HCT-116 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1.2 PZH抑制HCT-116 细胞皮下移植瘤淋巴管生成
        1.3 PZH抑制皮下移植瘤组织中LncRNA ANRIL基因表达
    2 PZH对裸鼠原位移植瘤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
        2.1 PZH降低HCT-116/luc细胞原位移植瘤的荧光强度
        2.2 PZH抑制HCT-116/luc细胞原位移植瘤的肝转移
        2.3 PZH抑制HCT-116/luc细胞原位移植瘤淋巴管生成
        2.4 PZH抑制原位移植瘤组织中LncRNA ANRIL基因表达
    3 构建LncRNA ANRIL沉默和过表达大肠癌细胞株,以验证LncRNA ANRIL的差异表达对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3.1 检测LncRNA ANRIL基因的表达水平
        3.2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对大肠癌细胞形态、活力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3.3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对大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3.4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对大肠癌细胞中VEGF-C蛋白表达的影响
    4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的肿瘤细胞上清液对HLEC淋巴管生成能力的影响
        4.1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的肿瘤细胞上清液对HLEC形态和活力的影响
        4.2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的肿瘤细胞上清液对HLEC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4.3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的肿瘤细胞上清液对HLEC管腔形成的影响
    5 PZH对 HCT-8/ANRIL细胞活力和VEGF-C分泌蛋白的影响
    6 PZH对 LncRNA ANRIL介导HLEC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6.1 PZH对 LncRNA ANRIL介导的HLEC细胞形态及活力的影响
        6.2 PZH对 LncRNA ANRIL介导的HLEC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6.3 PZH对 LncRNA ANRIL介导的HLEC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
        6.4 PZH对 LncRNA ANRIL介导的MMPs家族及VEGFR-3 蛋白表达的影响
        6.5 PZH对 LncRNA ANRIL介导的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非编码RNA调控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抑制ART1诱导M2巨噬细胞活化辅助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KRAS突变大肠癌中ART1 表达与M2 巨噬细胞活化的相关性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KRAS突变大肠癌中ART1 调节M2 巨噬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ART1 调节M2 巨噬细胞活化参与辅助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外泌体在肿瘤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大肠癌的核心基因预测与验证[D]. 楚硕. 河南大学, 2020(02)
  •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大肠癌中表达及意义的研究[D]. 段思佳. 南昌大学, 2011(04)
  • [3]PTTG、bFGF、VEGF-C及VEGFR-3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D]. 段惠佳. 承德医学院, 2010(07)
  • [4]大肠癌组织PRL-3、VEGF表达与肝转移的多因素分析[D]. 吴媛媛. 宁夏医科大学, 2009(S2)
  • [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的研究[D]. 左锋.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
  • [6]血管生成素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大肠癌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D]. 李恩君. 郑州大学, 2005(08)
  • [7]VEGF与MMP-7基因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D]. 胡月华. 青岛大学, 2004(04)
  • [8]VEGF、TGF-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J]. 陈玲云,汪艳丽,郑玉英,赵宝生.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1(04)
  • [9]基于LncRNA ANRIL/VEGF-C/PI3K/AKT通路研究片仔癀抑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机制[D]. 逯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抑制ART1诱导M2巨噬细胞活化辅助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的相关研究[D]. 杨燕萍.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