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实木地板》国家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秦[1](2020)在《论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发展历史,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多世界瞩目的成果,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污染物超标排放、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治理措施滞后等问题已深切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人民群众对环境的关注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国环境保护税制度框架伴随着2018年1月1日《环境保护税法》的生效实施,已经初具雏形,开始发挥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维护与调节功能,一方面通过行政力量的介入来弥补市场失灵机制,一方面保障政府行为合规进行,从而实现环境污染防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征税对象是税法的基本要素之一,通过明确征税对象,可以理清征税的边界,限定征税范围,也可以据此确定税种的名称。作为实现税制优化的关键一环,我们要合理的选择征税对象。本文围绕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展开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从而推进环境保护税法的不断完善。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基本理论分析。首先解释了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含义和特征,并且分析了计税依据。接着从负外部性理论和税收公平的角度阐述了确定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理论依据。最后探讨了界定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价值取向。第二章是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现状及问题。首先介绍了我国环境保护税法的制度,特别分析了关于征税对象的制度现状。在这个基础上,从征税范围窄、征税对象量化操作性差、减免政策不完善和征税对象缺乏税负公平性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不足之处。第三章是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国际借鉴。研究比较欧盟和美国环境保护税中关于征税对象的制度设计,量长较短,借鉴经验,从而为我国制度建设与完善提供指导。第四章是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完善建议。针对在第二章提到的问题,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方向与建议。在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改进方面,提出逐步拓宽应税污染物、开征污染产品税、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充实计税依据及税收核定方式、完善征税对象的减免政策和太高税负公平性等措施。在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配套制度设计方面,提出完善环境保护税征管模式、优化税率设计、明晰税收资金管理以及建立环保信用体系等建议。在持续发展绿色税收体系方面,提出以融入型环境保护税推动独立型环境保护税、统筹规划各税种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后还讨论了资源税的改革和碳税制度的建立。
李小科,沈浮,盛嘉琨,吴玉琪,徐漫平,杨旭[2](2020)在《GB/T15036.1-2018与GB/T15036.1-2009《实木地板》技术要求对比分析》文中提出对GB/T 15036.1-2018和GB/T 15036.1-2009《实木地板第1部分:技术要求》国家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外观质量、规格尺寸和理化性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差异,分析了标准修订的原因,提出了标准实施时的关键注意事项。旨在增强质检机构和生产企业对标准的理解,为标准的实施奠定基础。
王璟[3](2013)在《FSC-COC证在中国质具行业适应性及其证策略究》文中提出未来FSC等森林认证仍会平稳快速发展,对我国家具行业的影响短期内不会消除,为了在我国木质家具行业中推广森林认证,需要明确我国木质家具行业进行FSC-COC认证的动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机遇与挑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认证策略,为木质家具企业提高应对能力,实现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做了以下研究探索:(1)通过对我国木质家具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木质家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对与我国木质家具行业密切相关的绿色认证及其影响的研究说明包括森林认证在内的绿色认证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国际市场准入可使产业实现被动升级。认为我国木质家具企业应看到包括森林认证在内的绿色认证挑战背后的机遇,顺应这个绿色的发展潮流,主动实现升级和可持续发展。(2)首次指出了COC认证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来源可追溯、标签和声明、第三方认证和体系操作的普适性4个方面,和COC认证在我国木质家具行业的必要性。FSC-COC认证是国际森林认证的代表,分析了其对我国木质家具产业的市场准入、利润、内销市场和行业整合的影响,并以中型木质家具企业为例,对我国木质家具行业实施FSC-COC认证的成本和效益变化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为寻求出口准入,产品销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认证,企业利润将下降9.32%。截止到2012年2月,我国共有328家具企业获得了FSC-COC认证证书,只占我国木质家具企业的总量的2%-3%。(3)运用SWOT和比较分析法对FSC-COC认证在我国木质家具行业的适应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从与政策体制的配合度、市场认可及行业的发展意愿和接受程度3个大方面对这3个体系在我国木质家具行业适应性的定性分析,发现3个体系在我国的适应性水平总体相当。具体到分析指标上:FSC在我国的政策体制环境的适应性不如PEFC和CFCC,但从其市场发展和企业的接受程度来看,FSC要高于其他2个体系。(4)运用调查分析和回归分析法等对FSC-COC认证在我国木质家具行业的适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木质家具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的认证动力仍然来自海外市场的需求,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原料的供应缺少是限制我国企业的认证意愿最重要的因素。调查反映出FSC-COC认证仍是对我国木质家具行业影响最大,最能适应和满足我国木质家具行业发展需求的森林认证体系。对消费者的调查结果表明,森林认证体系目前在我国消费市场上仍然认知度很低,大多数消费者目前还不愿为其支付比同类产品更高的价格。(5)对不同规模、不同应对能力的企业A和企业B2个认证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这2个企业分别代表了家具行业中处在认证的不同阶段的大型和中小型企业。(6)在总结和参考林业相关行业认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木质家具行业的特征,提出了应对FSC-COC认证的策略:企业需要提高认证的意识;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求做出认证决策;在过程中需要应对风险,提高应对能力,完善内部体系和巩固提高。(7)对国际上成功推进森林认证的政策和措施进行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构建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我国木质家具行业需要通过国家正确的激励政策和扶持,行业的引导和技术援助,企业积极配合,将“环保”纳入战略决策,加快推进森林认证进程。
陈新民[4](2013)在《基于资源约束的长三角木地板产业链拓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地板业是其中重要的林业产业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地板正成为家居和商铺地面装饰的重要选择,木地板的市场需求呈上升态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未来木地板产品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木地板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木地板市场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长三角是我国品牌地板企业最集中、地板集聚效应最显着的地区,地板产量占到全国的四成,但也存在着木材资源匮乏、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国际知名品牌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木地板产业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条件恶化以及国内房地产严格调控、各类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背景下,行情总体较为低迷,竞争也日益加剧,整个产业正从产品和价格的竞争转向资源和产业链的竞争。加速产业链重组,拓展产业链环节,解决各类资源约束成为木地板行业适应环境变化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对长三角木地板产业链拓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以下系统研究:运用PEST模型,对我国及长三角地区木地板产业当前所面临的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宏观环境展开全面分析。同时,结合结构洞理论对波特的“五力”模型进行改进,并藉此从中观层面对木地板产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寻求木地板生产企业建立结构自主性竞争优势,从其他参与者的结构洞中获得信息收益和控制收益。木地板是资源导向型产品,木地板产业链升级拓展的关键约束是木材原料能否承载木地板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林木培育业对于保证木地板产业链长期稳定发展的原料供应具有决定性作用,木地板产业链中人工用材林的资源价值空间巨大。同时,应从资源利用效率和利润空间的差别比较研究中,优化木地板的产品种类及其结构。木地板生产加工环节是构筑木地板产品附加值的基础。本文运用区位熵理论对长三角木地板产业链的集聚效率进行了评价,沪浙的木地板集聚效率来自于实木复合地板和实木地板的贡献,江苏则主要归功于强化木地板和实木复合地板。根据Cobb-Dauglas函数的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木地板产业发展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区域集聚效应显着,且产出随着林木资源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同时,亟需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大技术创新来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木地板产业链中的营销环节存在着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增值潜力。长三角木地板产业正由产品消费时代向品牌消费时代挺进,长三角木地板产业集聚对品牌孵化及其价值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一线城市的木地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市场容量日趋饱和的情况下,二、三线城市以及乡镇一级的“长尾”市场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也对木地板企业在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的纵深拓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立足国内的林木资源、加大人工原料林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建立多元化的原料林投融资渠道、推进原料林保险制度、发展木材利用率高的地板产品;强化技术创新和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制度建设,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良好的人才引进和开发条件,营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运用技术领先的标准化策略、多品牌策略,实现清洁生产、绿色营销;对外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对内努力开发新市场,是长三角木地板产业链升级转型的正确选择。
杨怡[5](2011)在《基于生态文明导向下的我国生态税制框架构建 ——以资源税为例》文中提出臭氧空洞、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触目惊心。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惨重代价。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确实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了各项积极的措施。但到目前为止,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还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致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不仅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之一,在保护生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其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生态税制可以说是环境政策创新的一个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课题。针对上述状况,结合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与环境管制、排污收费、排污交易权及补贴等其他环境资源保护手段比较分析对这一视角下生态税收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同时,提出构建生态文明的税收途径——生态税制的建立。接着,本文认真考察了我国现行税制中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税收的现状,并对其经济效应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建立生态税收制度是必要且可行的,但由于博弈产生的征收成本,需要在税制设计时,在通过法定税收权将生态环境转变成资本品后,充分考虑资本品产权权利束的合理界定并合理设置税收机制。鉴于这种思考,本文接着研究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及经济转型国家的生态税制,除肯定了税收手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外,还得到了生态税制设计方面的一些宝贵经验。于是,本文提出了以资源税为例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生态税制的基本思路:首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要“破”、“立”结合,即建立独立的生态税种和改革现有的税种以强化其生态保护的效应。此外,生态税制的设计不仅仅是税种/目设计、计税依据、税率及纳税环节的设置、完善,还要改革资源税征管和分配体制的设计、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最后,通过纳税教育还要在意识层面上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建立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模式,促进生态文明消费观、价值观的真正形成。
关放[6](2010)在《实施《实木地板》国家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
贾晓辉[7](2010)在《基于价值工程的装饰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建筑装饰装修的需求日益扩大,产值越来越高,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据预测,2010年的装饰市场产值将首次突破2万亿,同时装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材料、家居饰品等多个行业的发展。这样一个产值巨大的行业在发展中却遇到了产业发展不规范、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的瓶颈,在创造了巨大产值的同时,资源的浪费使建筑装饰业成为了一个并不高效的产业。如何提高建筑装饰行业质量、成本管理水平是摆在建筑装饰企业和房地产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和操作手段,通过将建筑装饰工程运作的流程和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相结合,同时配合以层次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等分析手段,分析并优化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最后,通过例证法论证方法的可行性。建筑装饰行业的管理水平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产业内急需先进的管理手段引入装饰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中,提高该行业的产出效率。现在的建筑工程普遍存在质量偏差、精度不高、没有预算控制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与该行业未发展一套自身的管理手段有较大的关系。本文在论述中提出了建筑装饰工程系统化的概念,即将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进行搭接,这样既有利于建筑装饰工程的成本控制,又有利于建筑装饰行业工业化的实现。价值工程作为一种技术经济的综合分析评价方法,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已经为多个领域的成本控制、决策等事件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建筑业作为国外价值工程实践的重要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而在我国的应用起步较晚。本文在构建基于价值工程的建筑装饰工程价值体系优化模式的过程中,认真的分析了建筑装饰工程在设计、施工等过程中的运作特点,剖析价值工程的流程,将两者进行了合理的结合,使价值工程的工作能够更好的符合当下建筑装饰业的发展需求。最后通过实际案例的应用价值工程优化分析,证明基于价值工程的建筑装饰工程价值体系优化模式操作可行、技术经济效果明显。
马钊[8](2008)在《外国驻华使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文中研究说明使馆是一个国家的外交使节在所在国的办公机构。使馆代表着一个国家主权和形象。外国驻华使馆的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外国驻华使馆建筑面积不大,一般不超过五千平方米,最多四层,多为二、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工程内容主要为更换所有水暖设备和管道,电线、电缆和电气设备,重新装饰装修。工程内容简单,技术含量低,资金充足,工期也比较宽松,但是对工程质量要求极高。工程管理通常包括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三个管理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立体的管理体系。外国驻华使馆工程的特殊环境下,特别重视质量管理,一般看待进度管理,忽视成本管理。本论文主要论述关于外国驻华使馆工程中的质量管理。首先,对比了国内外工程质量的不同管理模式,然后介绍了外国驻华使馆工程中各分项工程的内容和重点、难点,再次阐述外国驻华使馆工程总的质量管理原则、质量评定和各分项工程的质量管理,最后根据圭亚那使馆工程具体实例,详细地记述了整个工程的质量管理过程。
王宏棣[9](2008)在《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简称:体育木地板)是一种具有独特的运动功能、保护功能和技术功能,符合生物力学特性的专用地面工程复合材料,是体育馆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内外体育木地板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对于体育木地板结构、材料、制造技术、产品性能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运动生化指标与体育木地板结构相关性等研究尚未见报导。因此,在中国竞技体育和体育馆建设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开展体育木地板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采用的三种结构形式分别为由面层地板、毛地板层和双龙骨层等材料组合的双层结构(结构Ⅰ)、由面层地板、毛地板层和龙骨层等材料组合的单层结构(结构Ⅱ)及由面层地板和毛地板层组合的无龙骨结构(结构Ⅲ)。本文在系统分析体育木地板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按用途、结构和材料对体育木地板进行了分类,对国内外现有的体育木地板主要结构进行分析对比,以三种典型结构和新型材料为研究对象,针对体育木地板特有的三大功能及六项性能指标,重点研究了体育木地板结构与性能,探讨了表面防滑性能与表面粗糙度、涂料种类和涂层厚度之间的关系;以正交试验设计及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三种单元结构特别是高等级竞赛用双层结构(结构Ⅰ)体育木地板的结构性能进行系统研究,以主持制定的GB/T20239-2006《体育馆用木质地板》对整体结构的体育木地板进行研究与验证;并研究了体育木地板整体结构尺寸稳定性;采用自行设计运动生化指标试验方法对体育木地板结构与运动生化指标的关系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1)体育木地板表面性能主要评价指标是滑动摩擦系数Sp,在砂纸目数、涂料种类和涂层厚度的影响因素中,砂纸目数的影响最大的,涂料种类次之。砂纸目数与素板表面粗糙度( Ra、Rz)成负相关,表面粗糙度( Ra、Rz)与Sp成正相关。(2)采用日本联合涂料、120目砂带和涂层厚度240μm或UV漆、240目砂带和涂层厚度140μm时,体育木地板的Sp符合体育木地板国家标准性能指标中关于Sp的要求。(3)体育木地板的结构形式对整体结构性能有重要影响,采用冲击吸收率Fr、标准垂直变形Vd和球的反弹率Br性能指标评价三种体育木地板单元结构的性能,其性能优劣的综合排序:结构Ⅰ>结构Ⅱ>结构Ⅲ。(4)双层龙骨结构(结构Ⅰ)的体育木地板,分别建立了龙骨的截面尺寸和间距与Fr、Vd、Br性能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龙骨间距对Fr、龙骨厚度与龙骨间距的交互作用对Vd的影响均在0.01水平上显着;龙骨间距是Br的主要影响因素。(5)当龙骨的间距500mm×500mm、截面尺寸50mm×30mm时Fr最大;龙骨间距500mm×500mm,龙骨截面尺寸分别为50mm×50mm和70mm×30mm时的Vd值较高;龙骨间距300mm×300mm、截面尺寸50mm×30mm时Br最大。对结构Ⅰ的Fr、Vd和Br性能指标综合分析表明,间距500mm×500mm、截面尺寸50mm×30mm为最优龙骨设计参数。(6)采用相同材料和结构的体育木地板,整体结构性能优于单元结构,双层结构的综合性能指标优于单层结构和无龙骨结构。采用胶合板为毛地板、双层龙骨(LVL)的结构实木复合体育木地板,按照GB/T20239-2006和DIN18032.2-2001,对不同整体结构和结构层材料的体育木地板性能研究和验证: Fr为55.5%、Vd为2.36mm、Br为93.9%,其结构性能均超过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竞赛用体育木地板要求;单层结构的Fr为51.8%、Vd为1.57mm、Br为95.4%。(7)对三种结构体育木地板在设定的三种温湿度条件下分别进行连续8周试验,其中温度为20℃、相对温度为75%的条件下体育木地板尺寸变化率和翘曲度最小,结构稳定性最优。(8)三种结构的尺寸变化率和翘曲度的综合比较:结构Ⅰ<结构Ⅱ<结构Ⅲ,结构Ⅰ具有非常优良的结构尺寸稳定性。三种结构在设定的环境温湿度条件下的连续试验,其翘曲变形的变化规律,结构Ⅰ、结构Ⅱ和结构Ⅲ分别从第4周、第6周和第7周开始趋于稳定。(9)体育木地板的运动生化指标以血乳酸BLA、肌电图EMG表征。体育木地板的结构对运动员BLA生化指标变化有显着的影响,BLA值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和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结构Ⅰ的BLA生化指标较结构Ⅱ和结构Ⅲ低,且增长率较为平缓。(10)体育木地板结构不同,运动员的肌电EMG生化指标(腓肠肌外侧头收缩时间、腓肠肌外侧头积分肌电IEMG、腓肠肌外侧头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差异显着。结构Ⅰ的腓肠肌外侧头收缩时间最短,即运动员完成相同的跨越运动所需时间短;运动员的腓肠肌外侧头的IEMG值始终低于结构Ⅱ和结构Ⅲ;结构Ⅰ腓肠肌外侧头MF和MPF低于结构Ⅱ和结构Ⅲ,即在相同的运动负荷情况下,结构Ⅰ上运动相对于结构Ⅱ和结构Ⅲ负荷小。本论文创新点:(1)在国内首次系统地开展了体育木地板的结构,表面性能、结构性能和结构尺寸稳定性的研究,提出了体育木地板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2)利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测试仪器和设备研究了体育木地板的Sp、Fr、Vd和Br等性能指标,建立了体育木地板结构与性能指标间的数学模型。(3)在国内外首次将BLA和EMG运动生化指标引入体育木地板的性能研究,设计了运动生化指标和体育木地板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体育木地板结构与运动员生化指标的相关性。(4)首次将LVL等新型的复合材料用于体育木地板的结构设计,提高了体育木地板的结构性能,为新型木质复合材料在体育木地板的应用提供了依据,扩大了体育木地板结构用材料的来源。
张莲洁[10](2008)在《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人的主要生活、活动空间以室内为主,室内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安全与健康。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家电家具的大量使用及众多观赏植物和宠物进入家庭,结果导致现代室内环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方便和安逸的同时,也暗藏下了众多的不安全和有害因素,以至于现代室内环境是影响和威胁现代人类安全与健康甚至寿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关室内安全生态质量与评价的研究对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和安全健康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学术研讨价值。本文综合运用安全科学技术、生态学观点、系统科学的思想,对现代室内环境的安全生态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安全性评价理论,研究了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和结论。(1)从室内安全生态学研究的角度建立了通用型环境和特定型环境、广义室内环境和狭义室内环境的概念;探讨了室内环境质量的概念及主要影响方面;深入阐述了室内环境质量评价的内涵、核心问题,首次提出了室内安全生态学的十个主要研究内容,并对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简明概括。(2)梳理和介绍了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可能需要的安全性评价理论方法、生态学的有关概念、观点、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等,为构建室内安全生态性评价进行了必要的交叉学科理论方法的准备,为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3)提出了室内安全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室内安全生态质量以及其全体,即反映和表达室内安全生态学的整体质量原理,首次构建出了由五个层次十九项指标组成的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的指标体系,为系统的检查、检测和辨识室内的危险和有害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室内的安全生态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4)提出了室内环境质量主、客观评价方法及其理化和生物参数,并构建了室内综合评价的初步模型,给出了判断矩阵及其标注,并指出了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的步骤。本论文研究表明,从生态性和安全性有机连用的角度来研究和探索室内环境质量及其评价理论方法,是科学可行的,较任何一种单一因素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文上述研究结果,为室内安全生态学的继续深入研究,为室内安全生态质量的评价和科学的治理,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界限,可供同行专家和学者参考。
二、实施《实木地板》国家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实木地板》国家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论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创新 |
第一章 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基本理论分析 |
一、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解析 |
(一)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含义 |
(二)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特征 |
(三)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量化 |
二、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确定的理论依据 |
(一)负外部性理论与庇古税理论 |
(二)税收公平的主要观点 |
(三)界定征税对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确定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价值取向 |
(一)对污染行为的经济调控 |
(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
(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四)鼓励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 |
第二章 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现状及问题 |
一、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现状 |
(一)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对象 |
(二)环境保护税的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 |
(三)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优惠政策 |
(四)主体税种征税对象生态化分类 |
二、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存在的问题 |
(一)征税范围较窄 |
(二)征税对象量化操作性差 |
(三)征税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 |
(四)缺乏税负公平性 |
第三章 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国际借鉴 |
一、国际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考察 |
(一)欧盟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界定 |
(二)美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界定 |
二、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国际经验 |
(一)宽覆盖原则 |
(二)融入型与独立型环境保护税互为补充 |
(三)征税对象的选择性和递进性 |
(四)环境保护税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差异化政策 |
(五)税收减免政策形式多样 |
第四章 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完善建议 |
一、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完善建议 |
(一)逐步拓宽应税污染物 |
(二)开征污染产品税 |
(三)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 |
(四)充实计税依据及税收核定的方式 |
(五)完善征税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 |
(六)提高税负公平性 |
二、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配套制度设计 |
(一)完善环境保护税征管模式 |
(二)优化税率设计 |
(三)明晰环境保护税收资金的管理 |
(四)建立环保信用体系和涉税信息公示平台 |
三、持续发展绿色税收体系 |
(一)以融入型环境保护税推动独立型环境保护税改革 |
(二)统筹规划各税种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 |
(三)资源税的改革 |
(四)碳税制度的建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2)GB/T15036.1-2018与GB/T15036.1-2009《实木地板》技术要求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修订技术内容 |
1.1 木材密度方面 |
1.2 等级方面 |
1.3 规格尺寸方面 |
1.4 外观质量方面 |
1.5 理化性能方面 |
1.6 主要适用树种方面 |
2 注意事项 |
3 结论与建议 |
(3)FSC-COC证在中国质具行业适应性及其证策略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研究的综述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 对现有研究的分析 |
1.3.1 研究的主要意义 |
1.3.2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结构安排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我国木质家具行业与绿色认证 |
2.1 我国家具行业的现状 |
2.1.1 发展环境 |
2.1.2 发展现状 |
2.2 我国木质家具行业与可持续发展 |
2.2.1 行业现状 |
2.2.2 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
2.3 绿色认证的产生及特点 |
2.3.1 认证 |
2.3.2 绿色认证 |
2.4 与我国木质家具行业相关的绿色认证 |
2.4.1 国际绿色认证 |
2.4.2 我国的绿色认证 |
2.4.3 绿色认证对我国木质家具行业的影响 |
2.4.4 绿色认证在我国木质家具行业的开展情况 |
2.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FSC-COC 认证在我国木质家具行业的实施现状 |
3.1 COC 认证的科学性及其在我国木质家具行业开展的必要性 |
3.1.1 COC 认证及其认证过程 |
3.1.2 COC 认证的科学性 |
3.1.3 COC 在我国木质家具行业开展的必要性 |
3.2 FSC-COC 认证及其我国的发展情况 |
3.2.1 FSC-COC 认证 |
3.2.2 FSC-COC 认证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
3.3 FSC-COC 认证对我国木质家具行业的影响 |
3.3.1 直接影响 |
3.3.2 间接影响 |
3.4 FSC-COC 认证在我国木质家具行业的实施现状 |
3.4.1 我国 FSC-COC 认证现状 |
3.4.2 我国木质家具行业 FSC-COC 认证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FSC-COC 认证在我国木质家具行业适应性的理论研究 |
4.1 开展 FSC-COC 认证的 SWOT 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遇分析 |
4.1.4 挑战分析 |
4.1.5 SWOT 矩阵 |
4.2 与其他森林认证体系的比较分析 |
4.2.1 运作和推广 |
4.2.2 标准 |
4.2.3 认证方式 |
4.3 适应性的分析 |
4.3.1 与政策体制的配合度 |
4.3.2 市场认可 |
4.3.3 企业和行业的接受程度 |
4.3.4 适应性分析的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FSC-COC 认证在我国木质家具行业适应性的实证研究 |
5.1 实证研究之一——企业问卷调查 |
5.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5.1.2 调查的数据分析 |
5.1.3 调查结果的分析结论 |
5.2 实证研究之二——消费者问卷调查 |
5.2.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5.2.2 调查数据分析 |
5.2.3 调查的分析结论 |
5.3 实证研究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FSC-COC 认证案例研究 |
6.1 企业 A 的认证案例研究 |
6.1.1 企业的背景资料 |
6.1.2 开展认证的因素 |
6.1.3 认证实践过程 |
6.1.4 认证结果分析 |
6.2 企业 B 的认证案例研究 |
6.2.1 企业的背景资料 |
6.2.2 开展认证的因素 |
6.2.3 COC 体系建立与管理 |
6.2.4 认证现状 |
6.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我国木质家具行业应对 FSC-COC 认证的策略 |
7.1 相关行业森林认证经验的分析与借鉴 |
7.1.1 森林经营 |
7.1.2 造纸行业 |
7.1.3 木地板行业 |
7.1.4 相关行业的认证成功经验及启示 |
7.2 我国木质家具行业应对 FSC-COC 认证的策略 |
7.2.1 提高认证意识 |
7.2.2 进行认证决策 |
7.2.3 认证的风险应对 |
7.2.4 建设 COC 管理控制体系 |
7.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推进我国木质家具行业森林认证的机制 |
8.1 国际经验的分析与借鉴 |
8.1.1 国外推行森林认证的政策与措施 |
8.1.2 经验的分析与总结 |
8.2 构建推进我国木质家具行业森林认证的机制 |
8.2.1 构建机制 |
8.2.2 政府的作用 |
8.2.3 行业协会的作用 |
8.2.4 企业自身的作用 |
8.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的结论 |
9.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总参考文献 |
附录 1 木质家具企业森林认证调查问卷 |
附录 2 消费者对森林认证家具产品的认知和购买意向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4)基于资源约束的长三角木地板产业链拓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木地板产业地位界定 |
二、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的理论综述 |
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二、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木地板产业链的发展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基于PEST模型的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二节 基于改进“五力”模型的产业环境分析 |
一、波特“五力”模型的改进 |
二、木地板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三角木地板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分析 |
第一节 木地板产业链的生产加工状况分析 |
一、我国木地板产业的发展历程 |
二、木地板产业链的生产加工状况分析 |
第二节 国内外木地板产业链的市场状况分析 |
一、欧洲木地板市场销售状况 |
二、我国木地板市场销售状况 |
第三节 木地板产业链的空间布局分析 |
一、长三角在全国木地板集聚格局中的地位 |
二、长三角地区的木地板集聚状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三角木地板原料链环的资源约束与效率分析 |
第一节 木地板产业链原料环节的资源约束分析 |
一、木地板原料环节的林木资源约束 |
二、木地板原料环节的技术资源约束 |
第二节 木地板产业链原料环节的价值效率分析 |
一、基于微笑曲线的木地板产业链环节 |
二、木地板产业链原料环节的价值效率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三角木地板加工链环的资源约束与效率分析 |
第一节 木地板产业链加工环节的资源约束分析 |
一、木地板加工环节的资源约束 |
二、木地板加工环节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
第二节 木地板产业链的集聚效率分析 |
一、基于区位熵的木地板产业集聚状况 |
二、基于Cobb-Dauglas函数的效率评价 |
第三节 木地板典型生产项目的实证分析 |
一、案例项目概况 |
二、项目投入估算 |
三、项目产出效益评价 |
四、结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长三角木地板营销链环的资源约束与效率分析 |
第一节 木地板产业链营销环节的资源约束分析 |
一、木地板营销环节的技术资源约束 |
二、木地板营销环节的品牌资源约束 |
三、木地板营销环节的渠道资源约束 |
第二节 木地板产业链营销环节的价值效率分析 |
一、木地板营销环节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
二、木地板营销环节的品牌和渠道效益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长三角木地板产业链的拓展路径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原料资源视角的拓展路径 |
一、资源自给路径 |
二、资源节约路径 |
三、资源替代路径 |
第二节 基于技术资源视角的拓展路径 |
一、加大产业链全过程的技术创新力度 |
二、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 |
三、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 |
第三节 基于品牌资源视角的拓展路径 |
一、树立正确的品牌价值观 |
二、借助行业标准,促进品牌升级 |
三、实施多元化品牌策略 |
第四节 基于营销渠道资源视角的拓展路径 |
一、营销渠道延伸 |
二、线上、线下渠道有机集成 |
三、积极打造异业联盟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四、展望及后续研究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中文详细摘要 |
英文详细摘要 |
(5)基于生态文明导向下的我国生态税制框架构建 ——以资源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生态税收的研究综述 |
三、本文研究思路 |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生态文明导向下的我国生态税制 |
第一节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生态文明导向下生态税的概念界定 |
一、生态税 |
二、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生态税制 |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途径:构建生态税收制度 |
一、生态文明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
二、生态税制是政府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
第二章 我国现行税制中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税收考察及分析 |
第一节 现行税制中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税收考察 |
一、现行税制中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税收 |
第二节 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税收经济效应分析 |
一、税收效应分析 |
二、生态税征纳的博弈分析 |
三、总结 |
第三章 国外发展生态税制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生态税制改革的经验 |
一、荷兰的生态税制 |
三、德国的生态税收制度 |
四、其他OECD成员国的生态税制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生态税实施情况 |
一、波兰的生态税制 |
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生态税制 |
三、生态税制改革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特殊困难 |
第三节 国外生态税制改革给我国的启示 |
一、"逐步实施"的生态税收体系的构建 |
二、稳定的税负水平 |
三、混合式的生态税收体系 |
四、合理的生态税收使用 |
五、生态税设计和征管的政府级次问题 |
第四章 我国生态税制框架的构建——以资源税为例 |
第一节 生态税构建的基础:借鉴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 |
第二节 总体思路 |
第三节 设计原则 |
一、税收中性原则 |
二、税负和污染相适应原则 |
三、专款专用原则 |
四、政策调控原则 |
第四节 开征生态税,完善和理顺现有税收体系 |
一、效率与公平相协调,合理确定纳税人和征税对象 |
二、根据实际,科学设置计税依据 |
三、根据生态要求,科学设计税率 |
四、结合"费改税",合理设计税种 |
第五节 多管齐下、综合配套完善资源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价值工程的装饰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价值工程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2 装饰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
1.3.3 价值工程在装饰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本章小结 |
2 研究方法 |
2.1 价值工程 |
2.1.1 国内外价值工程发展状况 |
2.1.2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
2.2 价值工程工作计划与方法 |
2.2.1 价值工程工作计划 |
2.2.2 主要工作步骤的内容与方法 |
2.3 层次分析法(AHP)的概念 |
2.3.1 AHP 概述 |
2.3.2 AHP 的具体步骤 |
2.3.3 在价值工程中引入AHP 法的意义 |
2.4 价值链理论基础 |
2.4.1 价值链理论概述 |
2.4.2 价值链流程与成本控制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3 重庆地区装饰工程项目调研及评析 |
3.1 重庆地区装饰工程项目调研 |
3.1.1 调研前言 |
3.1.2 调研对象 |
3.1.3 调研方法 |
3.2 调研数据统计分析 |
3.2.1 建筑装饰工程成本 |
3.2.2 建筑装饰工程用材 |
3.2.3 建筑装饰工程关注度 |
3.3 本章小结 |
4 装饰工程特点与指标体系研究 |
4.1 装饰工程成本控制现状 |
4.1.1 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
4.1.2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
4.1.3 常见的成本控制方法 |
4.1.4 我国装饰工程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建筑装饰工程特点分析 |
4.3 装饰工程材料体系的创建 |
4.3.1 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能 |
4.3.2 建筑装饰选材系统的建立 |
4.3.3 建筑装饰选材系统的应用 |
4.4 装饰工程系统化的价值分析 |
4.4.1 装饰工程系统化的概念 |
4.4.2 装饰工程系统化的优势分析 |
4.4.3 通过设计控制项目施工成本 |
4.4.4 施工阶段对设计阶段的补充 |
4.5 装饰工程价值优化体系指标分析 |
4.5.1 装饰工程直接价值指标 |
4.5.2 装饰工程间接价值指标 |
4.5.3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综合评价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装饰工程价值优化体系的构建 |
5.1 项目价值工程小组的组织结构及运作 |
5.2 资料准备阶段 |
5.2.1 相关信息的收集 |
5.2.2 优化目标分析 |
5.3 指标分析阶段 |
5.3.1 功能成本的分析原理 |
5.3.2 直接价值指标分析 |
5.3.3 间接价值指标分析 |
5.3.4 价值指标分析结论 |
5.4 项目优化阶段 |
5.4.1 确定初步优化方案 |
5.4.2 优化方案的评价 |
5.4.3 优化方案的调整完善 |
5.4.4 优化方案的详细评价、确定最终提案 |
5.5 项目实施阶段 |
5.5.1 方案的实施与监督 |
5.5.2 优化方案实施的成果分析 |
5.6 企业价值工程推行的条件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装饰工程项目价值优化体系的应用分析 |
6.1 案例选择 |
6.2 价值工程案例分析 |
6.2.1 案例简介 |
6.2.2 价值工程小组的组建 |
6.3 资料准备阶段 |
6.3.1 相关信息的收集 |
6.3.2 优化目标分析 |
6.4 指标分析阶段 |
6.4.1 直接价值指标分析 |
6.4.2 间接价值指标分析 |
6.4.3 价值指标分析结论 |
6.5 项目优化阶段 |
6.5.1 确定初步优化方案 |
6.5.2 优化方案的评价 |
6.5.3 优化方案的调整完善 |
6.5.4 优化方案的详细评价、确定最终提案 |
6.5.5 项目方案优化效果分析 |
6.6 价值工程小组工作结案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的结论 |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外国驻华使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外国驻华使馆工程项目的内容和特点 |
2.1 外国驻华使馆工程项目概述 |
2.2 外国驻华使馆工程项目内容 |
2.2.1 装饰装修工程的内容 |
2.2.2 电气工程的内容 |
2.2.3 水暖工程的内容 |
2.2.4 庭院绿化的内容 |
2.3 外国驻华使馆工程项目特点和重点 |
2.3.1 装饰装修工程的特点和重点 |
2.3.2 电气工程的特点和重点 |
2.3.3 水暖工程的特点和重点 |
2.3.4 庭院绿化的特点 |
第三章 外国驻华使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
3.1 外国驻华使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概述 |
3.1.1 工程项目质量内容 |
3.1.2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因素的控制 |
3.1.3 质量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
3.1.4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中的几个阶段 |
3.2 建筑工程的质量验收 |
3.2.1 建筑工程验收的基本要求 |
3.2.2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划分 |
3.2.3 建筑工程质量的验收内容 |
3.3 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的关系 |
3.4 使馆工程中各分项工程的质量管理 |
3.4.1 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管理 |
3.4.2 电气工程的质量管理 |
3.4.3 水暖工程的质量管理 |
3.5 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分析、处理的及程序 |
第四章 圭亚那驻华使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案例 |
4.1 工程简介 |
4.2 施工单位的确定 |
4.3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
4.3.1 施工单位的准备 |
4.3.2 建设单位的准备 |
4.4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
4.4.1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
4.4.2 水暖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
4.4.3 电气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
4.5 施工竣工验收的质量管理 |
4.5.1 装饰装修工程竣工验收的质量管理 |
4.5.2 水暖工程竣工验收的质量管理 |
4.5.3 电气工程竣工验收的质量管理 |
4.6 外宾的反馈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定义 |
1.1.2 体育运动与木质地板 |
1.1.3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应用现状 |
1.2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主要结构和分类 |
1.2.1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结构 |
1.2.2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分类 |
1.3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结构与应用 |
1.3.1 单层结构体育馆用木质地板 |
1.3.2 双层结构体育馆用木质地板 |
1.3.3 多层复合结构体育馆用木质地板 |
1.4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三大功能和性能指标 |
1.4.1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运动功能 |
1.4.2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保护功能 |
1.4.3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技术功能 |
1.4.4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功能性指标 |
1.5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1.8 项目的来源 |
第二章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主要表面性能 |
2.1 引言 |
2.1.1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表面性质 |
2.1.2 研究体育馆用木质地板主要表面性能的意义 |
2.1.3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主要表面性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1.4 研究内容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表面滑动摩擦性能 |
2.3.2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表面粗糙度与滑动摩擦性能 |
2.3.3 小结 |
第三章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主要结构性能 |
3.1 引言 |
3.1.1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结构设计原则 |
3.1.2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不同结构层的材料和性能要求 |
3.1.3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结构性能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3.1.4 研究内容和目标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冲击吸收性能 |
3.3.2 标准垂直变形 |
3.3.3 球的反弹性能 |
3.3.4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整体结构性能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单元结构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冲击吸收率F_r |
3.4.2 不同单元结构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标准垂直变形V_d |
3.4.3 不同单元结构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球的反弹率B_r |
3.4.4 不同单元结构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结构性能综合比较分析 |
3.4.5 不同结构体育馆用木质地板整体结构性能 |
3.5 小结 |
3.5.1 不同单元结构的体育木地板性能 |
3.5.2 双层龙骨结构(结构Ⅰ)龙骨截面尺寸和间距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3.5.3 整体结构性能 |
第四章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尺寸稳定性 |
4.1 引言 |
4.1.1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尺寸稳定性的概念 |
4.1.2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尺寸稳定性要求 |
4.1.3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尺寸稳定性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4.1.4 研究内容和目标 |
4.2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设备工具 |
4.3 试验方法 |
4.3.1 试验参数设定及测试方法 |
4.3.2 尺寸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试验结果数据表 |
4.4.2 试验条件对尺寸变化的影响分析 |
4.4.3 不同结构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尺寸稳定性比较 |
4.4.4 小结 |
第五章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对运动生化指标的影响 |
5.1 引言 |
5.1.1 运动生化指标的概念 |
5.1.2 运动生化指标的研究对象 |
5.1.3 运动生化指标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
5.1.4 运动生化指标在体育运动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5.1.5 研究内容和目标 |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5.2.1 试验材料 |
5.3 试验方法 |
5.3.1 血乳酸(BLA)测试方法 |
5.3.2 肌电图(EMG)测试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单元结构体育馆用木质地板对BLA 生化指标影响 |
5.4.2 不同单元结构体育馆用木质地板对肌电图生化指标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论 |
6.1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表面性能 |
6.2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的结构性能 |
6.2.1 不同单元结构的体育木地板性能 |
6.2.2 双层龙骨结构(结构Ⅰ)龙骨截面尺寸和间距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6.2.3 整体结构性能 |
6.3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尺寸稳定性 |
6.4 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结构对运动生化指标的影响 |
6.5 本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10)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相对不同主体的室内环境定义 |
1.1.2 室内环境系统 |
1.2 室内环境质量 |
1.2.1 室内环境质量的概念 |
1.2.2 室内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
1.3 室内环境污染及室内环境问题研究 |
1.3.1 室内环境污染 |
1.3.2 国外室内环境问题研究发展概况 |
1.3.3 国内室内环境问题研究与应用概况 |
1.4 室内安全生态学 |
1.4.1 室内安全生态学的产生及其背景 |
1.4.2 室内安全生态学的概念 |
1.4.3 室内安全生态学的内容体系 |
1.5 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的概念与评价类型 |
1.5.1 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
1.5.2 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2 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
2.1 系统安全与系统安全性评价原理 |
2.1.1 系统安全与系统安全性评价的概念 |
2.1.2 系统安全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 生态学理论基础 |
2.2.1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
2.2.2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2.2.3 生态系统 |
2.2.4 生态平衡 |
2.2.5 生态学规律 |
2.2.6 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
2.2.7 环境生态学 |
2.3 本章小结 |
3 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内容体系 |
3.1 室内安全生态学的内容体系 |
3.2 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指标体系简介 |
3.2.1 建筑(构)物的构造安全性 |
3.2.2 室内的空间结构安全效用 |
3.2.3 建筑材料与装修材料安全性 |
3.3 室内活动条件的安全性 |
3.3.1 空气质量因子的安全性 |
3.3.2 光-色环境因子的安全性 |
3.3.3 声环境因子的安全性 |
3.3.4 热-能环境因子的安全性 |
3.3.5 生物环境因子的安全性 |
3.3.6 水环境因子的安全性 |
3.3.7 人文环境因子的安全性 |
3.4 室内与周边环境交互作用安全性 |
3.4.1 周边环境可持续性指标体系 |
3.5 室内微型生态环境及其安全 |
3.5.1 室内生态环境的安全性 |
3.5.2 周边小区域生态环境的的安全性 |
3.6 室内环境条件的相互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工具 |
4.1 评价工具的构想 |
4.1.1 室内环境安全性评价界定 |
4.1.2 建立评价结构框架 |
4.1.3 评价范围 |
4.1.4 操作指标 |
4.1.5 量化评分 |
4.2 室内安全评价工具的数学基础 |
4.2.1 AHP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5 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 |
5.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5.2 室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体系 |
5.2.1 物理参数 |
5.2.2 化学参数 |
5.2.3 生物参数 |
5.3 室内环境质量主观评价体系 |
5.4 室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
5.5 室内综合评价模型 |
5.5.1 根据层次分析理论来构建次级模型 |
5.6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 |
5.6.1 评价方法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实施《实木地板》国家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完善[D]. 刘秦.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3)
- [2]GB/T15036.1-2018与GB/T15036.1-2009《实木地板》技术要求对比分析[J]. 李小科,沈浮,盛嘉琨,吴玉琪,徐漫平,杨旭. 浙江林业科技, 2020(01)
- [3]FSC-COC证在中国质具行业适应性及其证策略究[D]. 王璟.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4)
- [4]基于资源约束的长三角木地板产业链拓展路径研究[D]. 陈新民.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3)
- [5]基于生态文明导向下的我国生态税制框架构建 ——以资源税为例[D]. 杨怡.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6]实施《实木地板》国家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关放. 林业科技, 2010(05)
- [7]基于价值工程的装饰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 贾晓辉. 重庆大学, 2010(03)
- [8]外国驻华使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D]. 马钊. 天津大学, 2008(09)
- [9]体育馆用木质地板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王宏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04)
- [10]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 张莲洁.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