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进温室项目管理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丁辉[1](2021)在《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已经成为我国“十四五”发展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实现“双碳”目标,要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为坚实导向,以系统化的政策标准、政策体系为支撑,创新模式、勇敢实践,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发展,引导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有序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拓新市场、设计新机制、完善标准,逐步建立起以能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本文从针对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研究出发,采用因果推断和问卷调研的方法对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市场主体参与气候投融资的动因和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一手的调研资料总结了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政策需求框架,总结了金融机构在政策层面所需求的准入机制、信息机制、绩效机制、激励机制等多种要素机制。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气候投融资发展演进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政策评估发现尽管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但相关政策举措已经在试点范围内对碳减排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针对政策发展,由于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尚在建设中,相关研究还没有形成成熟、一致、系统的结论,对于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讨论尚不充分。本文进而梳理和总结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研究和政策体系建设经验,结合调研结果,本文对系统化研究政策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归纳,明确了分析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在总结和提炼有关政策体系要素分解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归纳了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进行建构的六个要素机制并详细阐述了政策体系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内容。最后,本文借鉴已有的政策体系结构化评价的理论方法,从六项要素出发设计了针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进行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并具体讨论了其适用的范围和场景,以实现对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总体评价。通过上述研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经验和思考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内涵,为发展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形成气候投融资长效政策保障机制提供科学建议。
张骄[2](2020)在《知识图谱在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知识图谱分析技术出现以来,该技术的应用正逐渐呈现爆发的趋势,关于知识图谱应用方面的文献在近几年来也大量涌现,目前大多集中在管理、医疗、图书情报管理等传统的数据统计分析需求强烈的行业。尽管如此,随着知识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到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各类专业文献资料和行业文献数据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为知识图谱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石油与天然气行业的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开展研究。由于目前页岩气水力压裂已成为我国天然气生产中亟需继续攻关的难点问题和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大量与页岩气水力压裂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几年来不断涌现,包括页岩气储层地质研究、资源评价、孔隙结构分析、页岩气在页岩页岩储层和水力裂缝中的流动机理、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等各分支领域。然而相关的大量文献知识并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很少有研究将知识图谱技术应用于石油行业,以至于将知识图谱应用于其中的页岩气水力压裂工程项目管理中更属于研究空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从WO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获取文献并构建页岩气水力压裂工程项目的知识图谱。首先从WOS数据库中获取相关的文献信息,借助于CiteSpace等软件工具得到15616条文献信息,并进一步处理后,通过聚类分析技术得到17个有效聚类,然后对各个聚类所代表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然后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获得3295条相关文献记录,并在已有的聚类基础上从高突现关键词、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以及关键词随时间的变迁等方面分析当前国内的页岩气水力压裂的研究前沿。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完整的建立页岩气水力压裂的知识图谱,并能够前瞻性地指导项目的整体运作、资源配置、时间管理和风险管理等该类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这对于我国今后能够安全高效地开发页岩气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石婧[3](2020)在《地方政府外债项目管理研究 ——以Y市为例》文中认为政府外债属于国家主权贷款,主要包括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两大类。相较于其他融资形式,政府外债具有双边经济援助性质,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优惠贷款,具有利息低、周期长的特点。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Y市,从1996年开始引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历经20余年,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资金为Y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初期的世行扶贫项目扩展到亚洲开发银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容性项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项目,资金量占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比重虽整体降低,但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由此产生的衍生效应,使其成为政府融资模式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当前,Y市正处于深化改革关键时期,作为政府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和桥梁,如何更加有力地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资金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为Y市带来经济发展动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精准扶贫等领域提质增效十分现实且重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举证Y市政府外债项目管理的实例,阐述其管理基本情况和现状,对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Y市政府外债项目自引入以来一直走在全省前列,项目绩效评价等级高,世行、亚行专家对项目领域、项目操作性和示范性的认可度高,项目效益显着。但是其中出现的管理问题不可忽视,因市场变化导致的项目单位还贷能力下降,因前期准备不足造成项目申报成功率低,基层政府、项目单位申报积极性受挫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外债项目的发展。究其原因还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职能的缺位,人员缺乏专业培训,项目申报、管理随意性强,对基层单位缺乏有效指导,对项目各个环节把控不严等等。如何引导和推动政府外债项目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分批次的开展,对Y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Y市政府正在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等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利用好政府外债项目平台,充分发挥其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作用,政府应当转变管理思路,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实现资金高效利用,并结合基层县市区发展实际,着力推动项目落地成功率,并通过完善管理手段,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强化项目时间表和流程图,配合使用相应的政策工具,加强全过程管理,利用贷款资金招才引智,吸纳先进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撬动社会资本和商业贷款投入,为Y市经济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活力。本文以Y市外债项目管理的实践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利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通过访问调查、数据分析、内容分析,对地方政府外债项目管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外债项目管理现状,指出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和困难,探索背后存在的深层次管理问题及原因,提出优化建议,为地方政府外债项目发展扫除障碍,破解难题,推动地方政府外债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
王成福[4](2020)在《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也由追求速度的增长阶段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转型,能源转型的关键不仅在于供给侧深度的结构性调整,更在于从整个产业的高度转换发展模式,对于地热能来说同样如此。本文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运作方式进行归纳梳理、对国外经验进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并初步进行定义。具体来说,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参照产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我国地热能资源禀赋特征、产业市场结构、后发优势等,利用多层次评价模型对地热能产业竞争力进行整体评价,得出产业竞争力分数为75.64,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同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设置具体指标和参数,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2.在深入认识地热能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系统总结我国地热能产业运作若干新类型、借鉴地热能产业发展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分析了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并提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进而以应然性、实然性和实现性为切入点,构建了我国地热能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3.初步对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少应该包含:创新驱动型发展、协调可持续型发展、绿色生态型发展、高效率型发展、有效供给型发展、中高端结构型发展、开放包容型发展、为民共享型发展等关键内容。4.在分析不同主体优劣势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理论研究成果,依据不同主体的基本定位和主要功能,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过程中政府、国有地热能企业、民营地热能企业、外资地热能企业、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及管理策略。
李俊儒[5](2020)在《三寰牧场文旅项目运营管理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娱乐休闲的追求不断上升,旅游业正在崛起,其中文旅建设项目因具有地域性强、不可复制性的特点而得到旅游者与投资者的持续关注,大连市也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纳入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集文化、创意、旅游于一体的原生态山林文旅复合牧场旅游项目,三寰牧场项目受到欢迎,但是文化生态旅游强调的是如何发挥文化建设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依托原有生态景观,赋予文化特性与创意产业因素,以跨产业结合发展相互促进,不断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并借此形成体验项目,扩宽文化项目的表现形式或参与方式,使生态旅游景区向文化旅游景区转型。因而对原有的文旅项目的运营管理问题进行改进和升级是三寰牧场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运营管理的理论与运营管理的改进方法,对三寰牧场文旅项目的运营管理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其项目定位不清、文化特色不强、产品单一、客户粘性低等问题,并对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运营管理中的改进策略,包括文旅项目的定位调整,文化价值的培育,产品的规划,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的提升,项目管理效果的增强以及最后从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资金保障以及营销推广四个方面对改进策略进行保障。本研究不仅有利于三寰牧场文旅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其他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的建设与改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孙强[6](2020)在《HYKJ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加快推进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受国家政策的刺激,越来越多公司涌入设施农业建设行业,相互之间同质化严重,且陷入了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当中,竞争压力不断加剧。HYKJ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端温室建设的设施农业工程公司,主营业务为温室建设以及净菜加工销售两大部分。虽然公司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格局,企业不得不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竞争战略,以求能够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在行业竞争中成功实现突围并逐渐建立行业领先地位。本文以HYKJ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实施和应当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不断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快速稳定发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竞争战略管理理论以及施工企业竞争战略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HYKJ有限公司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外部环境方面,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分析了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同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行业环境进一步分析,最后运用外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分析得出,外部机会大于威胁。内部环境方面,首先运用价值链模型,对公司的内部资源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内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定量分析,得出内部劣势要大于内部优势。通过以上内外部环境的分析,进一步运用SWOT分析矩阵和QSPM矩阵对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得出成本领先战略最适合HYKJ有限公司,即依靠生产成本领先、采购成本领先和管理成本领先等方式,降低营业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确保成本领先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同时提出增设审计部门、打造企业文化、规范制度管理、保障资金供给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本文希望通过对HYKJ有限公司市场竞争战略选择和实施的研究,为该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竞争战略时提供一些思路,同时也希望能够对类似的设施农业工程建设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有所启发,在制定竞争战略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王婷[7](2020)在《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多目标均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绿色施工管理必然会成为建筑业项目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绿色施工管理是在传统施工管理三大目标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保护的因素,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倡导下,对传统建设项目多目标管理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当今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促进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多目标均衡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即在传统施工项目管理三大目标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保护的因素,进而形成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工期-成本-质量-环保的多目标均衡优化管理体系。基于该目的,首先,对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各目标的内涵进行阐述。然后,通过对工期与成本目标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在工期效益的基础上构建工期与成本的数学模型,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对质量和成本目标间的相互影响分析,深入研究质量与成本的协调控制,提出合理质量成本的概念;分析质量与工期目标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质量量化方法,构建质量与工期的数学模型;通过环境与其他目标间的相互关系及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构建环境与其他目标间的数学模型。接下来,通过分析工期与质量、成本及环保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多属性效用函数理论构建绿色施工项目多目标管理均衡优化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解决了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繁琐的难题。最后,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论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解决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多目标均衡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杨伟[8](2019)在《我国碳核查项目管理体系研究 ——以Y公司为例》文中指出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来探索减少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部分发达国家率先建立了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这一举措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调配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社会整体减排成本的降低,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了贡献。碳核查是验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有关排放数据是否真实、准确的重要手段和基石。通常由核查机构负责碳核查项目的执行工作,其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于公司的绩效管理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我国整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我国企业的碳核查项目管理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介绍和梳理了碳核查项目管理领域有关理论,并对我国碳核查项目管理的现状、实施环节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我国的碳核查项目管理体系,并给出前、中、后期不同阶段的管理策略。最后结合Y公司2018年的碳核查核项目检验了其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证明应用该体系后Y公司的碳核查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成果希冀为我国碳核查项目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也希望为有关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碳核查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赵亮[9](2019)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机制与多目标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业得到迅猛发展,随着人们物质和生活品质的改善,对建筑面积、居住环境和舒适度等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导致能源消耗持续上升,因此建筑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刻不容缓。对于建设项目而言,能源消耗贯穿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本文以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机制和多目标优化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界定和识别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影响因素;其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因素对节能动力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关系,探究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社会、自然和经济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建设项目节能多目标优化策略;最后,通过工程项目案例验证优化策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能客观反映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机制,提出的建筑能耗、采光和成本多目标优化策略能获得平衡多性能目标的非支配解和进行成本预测。论文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使用Citespace分别绘制了国际、国内建设项目节能研究知识图谱。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全生命周期节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和界定,构建了政府政策、节能技术、节能认知和设施管理对节能动力作用的理论模型。(2)根据实证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开发了节能影响因素的测量量表,并对江苏省内从事建设项目管理和相关专业背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和AMOS等统计分析工具对调研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信度和效度检验,借助因子分析识别出影响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的5个因子,共包含33个二级测量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拟合指标检验和修正,最终构建出建设项目节能驱动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修正后的模型和理论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厘清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政府政策、节能技术、节能认知和设施管理对节能动力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3)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自然和经济维度出发,确立以降低能耗为自然维度目标,以采光性能为社会维度目标,以项目成本为经济维度目标的建设项目节能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BIM技术、参数化驱动和云计算等方法进行建筑能耗和采光模拟,研究了不同参量因素下建筑能耗和采光性能的变化机理。(4)针对本文提出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以Optimo作为优化引擎,分析NSGA-II算法在经典多目标优化问题上的收敛性、多样性和局限性;提出包括BIM模型建立、参数化驱动开发、建筑性能模拟、多目标优化设计、帕累托前沿分析、节能决策和评估6个步骤的基于NSGA-II算法的建筑性能多目标优化策略;并采用遗传算法改进BP-神经网络,实现成本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5)以某会展中心项目为例,选取窗墙比、建筑朝向、窗高、玻璃材质和墙体材质等设计参量,通过Dynamo参数化驱动BIM模型进行基于NSGA-II算法的项目能耗、采光性能优化,结果表明优化过程的收敛效果较好,并计算出平衡多性能目标要求的非支配解。将优化结果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进行训练,结果表明训练数据的迭代误差较小,可用于项目成本的预测分析。论文从工程项目管理视角厘清了全生命周期节能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并探究了节能驱动机制,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融合BIM技术、参数化驱动、云计算、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进行建筑能耗、采光和成本多目标优化的策略,实现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复合权衡节能调控,提升了我国建筑节能研究的信息化水平。该论文有图89幅,表55个,参考文献353篇。
俞薇[10](2019)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环境治理不力,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不断增多的二氧化碳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提高了地表温度,引起了全球气候显着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气候治理这一全球性问题也愈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出台了重要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要求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三种灵活减排方式之一,在该机制运行下附件一国家(有减排义务)可以在非附件一国家(无减排义务)开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而获取“核证减排量”(CERs)用于完成本国的减排承诺。这种减排方式有助于附件一国家实现低成本减排,同时可促使没有强制义务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参与到全球的减排行动中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由此而来。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取得了很好的运行效果,全球7807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中国项目占比达总数的一半左右。随着中国政府气候治理自主意识不断加强,2012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建立了中国本土化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至今已有2891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成功获得审定,共签发了4760万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s Reductions,CCER)。同时,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在积极建设中。官方估算全国统一市场建成后,中国市场将成为覆盖30-40亿吨碳配额的全球第一大碳市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若考虑到期货等衍生品,规模可达5000亿元人民币。按照目前碳交易试点设定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以5-10%的抵消比例进入配额市场计算,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规模将达60-50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数达数十万。虽然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从成本、技术、公平和规范等方面看,这些效果还未达到最优,同时随着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推进,社会各界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显然,为了解决这一重要课题,必须厘清究竟是哪些因素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产生影响且怎样影响。另一方面,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但绝大多数文献都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的研究上,只有少数文献围绕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开展研究,明显缺乏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现实需要和有关学术研究的薄弱现状,本文提出了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这一选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够明确回答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和怎样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以便为进一步提高该效果的政策设计提供依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是基于中国国情,以中国自主建立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初步构建了一个运用环境经济、生态补偿等理论分析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路径,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理论内容起到了一定的丰富作用。在现实意义方面,中国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条,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中的一大理念,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之一。这“四个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作为市场化的减排工具,是控制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气候治理方式。无疑,本文的研究与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高度契合,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本文在梳理分析了既有相关文献基础上,沿以下思路展开研究:第一,结合环境产权理论、排污权交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生态补偿理论,明确界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概念。第二,探索性地提出了八因素(电力消费、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资金支持、外商投资、政策设计和抵消市场)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上述要素的作用机理。第三,详细阐述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及其运行现状、存在问题。第四,根据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选取面板数据负二项式模型、面板数据Tobit模型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实证方法,分别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数量效果、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效果以及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有一定独创性地将多层线性模型运用在分析单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项目减排量影响因素的实证中。最后,通过上述研究过程,逐步解答研究问题,得出研究结论,最终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从电力消费、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影响因素的角度看,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在减排潜力高的地区能取得较好的运行效果;第二,资金因素至关重要,金融支持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来自人力资本的影响不显着;第三,外商投资因素已不再重要,说明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已基本摆脱清洁发展机制的影响,逐渐形成自主运行的态势;第四,来自碳排放抵消市场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说明碳排放抵消政策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应有的支撑作用还发挥得不够;第五,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企业在项目开发时优先考虑的是市场和政策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合理引导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完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第二,加强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资金支持,进一步丰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融资渠道;第三,完善碳排放权抵消市场的建设,加强其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支撑作用;第四,完善顶层政策设计,激励更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行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第一,在研究对象上,聚焦剖析中国本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第二,在理论上初步建立了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八因素分析框架;第三,在实证方法上,将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这一计量方法运用在分析单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第四,在研究结论上,得到了外商投资和人力资本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不显着等与现有文献不同的结论。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第一,实证数据年份跨度有限,这是因为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发展时间较短,导致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数据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二,尚未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因素纳入研究,主要原因是中国碳市场启动较晚,CCER交易数据缺乏、价格信号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市场调节作用,因此无法选取价格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二、引进温室项目管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进温室项目管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定性研究方法 |
1.3.2 定量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4.1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与政策绩效 |
1.4.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与演进 |
1.4.3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气候投融资 |
2.1.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 |
2.1.3 面向低碳转型的气候投融资政策 |
2.2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测度和影响 |
2.2.1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与概念演进 |
2.2.2 气候投融资的理论基础 |
2.2.3 气候投融资的管理 |
2.2.4 气候投融资的影响 |
2.3 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 |
2.3.1 气候投融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 |
2.3.2 气候投融资“自下而上”发展模式 |
2.4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候投融资发展与评价研究 |
3.1 理论基础 |
3.1.1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 |
3.1.2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 |
3.2 研究方法 |
3.2.1 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 |
3.2.2 气候投融资活动问卷调研 |
3.3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分析 |
3.3.1 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现状 |
3.3.2 金融机构绿色(气候)金融产品和服务现状调研 |
3.3.3 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 |
3.3.4 金融机构气候信息披露 |
3.3.5 研究结论 |
3.4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分析 |
3.4.1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
3.4.2 计量模型和估计 |
3.4.3 假设检验 |
3.4.4 模型结果分析 |
3.4.5 稳健性检验 |
3.4.6 实证结论 |
第4章 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与演进 |
4.1 气候投融资政策的演进和研究现状 |
4.1.1 国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
4.1.2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
4.2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
4.2.1 气候谈判下的资金机制 |
4.2.2 国际气候投融资体系现状 |
4.2.3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制度 |
4.3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现状概述 |
4.3.1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
4.3.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
4.3.3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管理体制 |
4.4 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经验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碳背景下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
5.1 总体政策需求 |
5.1.1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量化分析 |
5.1.2 规范气候投融资准入的政策需求 |
5.1.3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政策需求 |
5.1.4 气候投融资市场发展的政策需求 |
5.1.5 完善气候信息的政策需求 |
5.1.6 强化协同机制的政策需求 |
5.2 政策体系建设路径 |
5.2.1 基于准入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2 基于绩效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3 基于激励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4 基于市场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5 基于信息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6 基于协同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路径优化 |
5.3 监督评价体系 |
5.3.1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思路 |
5.3.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方法 |
5.3.3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加强气候投融资准入机制政策保障 |
6.2.2 强化气候投融资政策绩效和激励机制管理 |
6.2.3 优化气候投融资政策市场机制建设 |
6.2.4 完善气候投融资政策信息机制设计 |
6.2.5 打造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协同效应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气候投融资金融机构与能源企业领导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
附录二: 调研问卷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致谢 |
(2)知识图谱在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2.4 技术路线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简述 |
2.1 页岩气开发 |
2.1.1 页岩气 |
2.1.2 全球页岩气开发简况 |
2.2 水力压裂技术 |
2.2.1 水力压裂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
2.2.2 水力压裂技术在页岩气行业中的应用现状 |
2.3 知识图谱 |
2.3.1 知识图谱的概念 |
2.3.2 知识图谱的现有研究技术 |
2.3.3 石油行业知识图谱 |
2.4 项目管理 |
2.5 知识图谱与项目管理 |
第三章 知识图谱构建 |
3.1 WOS数据获取与处理 |
3.2 WOS结果分析 |
3.2.1 提取研究热点术语 |
3.2.2 聚类信息分析 |
3.3 中国知网数据获取与处理 |
3.4 中国知网结果分析 |
3.4.1 高突现性关键词分析 |
3.4.2 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分析 |
3.4.3 关键词的变迁分析 |
3.5 页岩气水力压裂知识图谱构建 |
第四章 知识图谱在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
4.1 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整合管理 |
4.1.1 制定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章程 |
4.1.2 制定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管理计划 |
4.1.3 指导与管理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工作 |
4.1.4 管理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知识 |
4.1.5 监控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工作 |
4.1.6 实施页岩气水力压裂整体变更控制 |
4.1.7 结束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或阶段 |
4.2 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范围管理 |
4.3 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时间管理 |
4.3.1 定义、排列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活动 |
4.3.2 制定、控制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进度计划 |
4.4 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资源管理 |
4.5 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风险管理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5.3 论文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3)地方政府外债项目管理研究 ——以Y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Y市外债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
1.1 Y市外债项目总体情况 |
1.2 Y市外债项目的效益情况 |
1.2.1 经济效益 |
1.2.2 社会效益 |
1.2.3 生态效益 |
1.2.4 带动效应 |
1.2.5 规模效应 |
1.3 Y市外债项目面临的现状 |
1.3.1 项目申报成功率低 |
1.3.2 项目申报数量减少、规模降低 |
1.4 Y市外债项目的管理经验 |
1.4.1 管理机构和职能 |
1.4.2 项目规划管理 |
1.4.3 项目资金管理 |
1.4.4 项目绩效评价管理 |
1.4.5 项目风险管理 |
第二章 Y市政府外债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项目申报阶段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
2.1.1 管理部门间协调机制不畅,影响项目进展 |
2.1.2 前期考察调研不够,项目经不起审核检验 |
2.1.3 主动申报意愿不强,不能主动开发和对接新项目 |
2.2 项目实施阶段综合管理水平低 |
2.2.1 项目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拖延了项目进度 |
2.2.2 管理制度执行不彻底,对项目缺乏有效监督 |
2.2.3 资产管理能力不佳,概算与实际脱节 |
2.3 项目还款阶段存在债务风险 |
2.3.1 偿债意识欠缺,忽视了项目经济效益 |
2.3.2 应对措施不足,债务出现外欠转内欠 |
2.3.3 面对其他风险缺乏有效的应对办法 |
第三章 完善Y市政府外债项目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3.1 加强项目立项环节管理,注重项目质量 |
3.1.1 改变“自下而上”为主的申报模式 |
3.1.2 合理控制外债投向 |
3.1.3 注重立项考察和可行性研究 |
3.2 坚持正向激励引导,推动项目积极开展 |
3.3 建立高效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
3.4 采用全过程管理模式,创建新型管理体制 |
3.5 强化外债项目管理手段,提高项目综合管理能力 |
3.6 强化风险控制机制,将还款责任落到实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6 创新点 |
第2章 地热能产业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及产业竞争力评价 |
3.1 我国地热能资源概况 |
3.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概述 |
3.3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
3.4 我国地热能产业的竞争力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EL分析 |
4.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 |
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4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现有模式和若干新类型 |
5.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现有模式 |
5.2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 |
5.3 公私合作模式(PPP) |
5.4 “工程总承包+融资”模式(“EPC+F”) |
5.5 “地热能+”模式 |
5.6 区块链模式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借鉴意义 |
6.1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 |
6.2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趋势 |
6.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热能产业合作前景 |
6.4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促进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构建 |
7.1 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 |
7.2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 |
7.3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 |
7.4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 |
7.5 不同主体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中的作用与管理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8.2 今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主要计算结果 |
附录B 个人简历和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
(5)三寰牧场文旅项目运营管理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 |
2.1 文旅项目概述 |
2.2 运营管理理论 |
2.2.1 运营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
2.2.2 文旅项目运营管理的特点 |
2.3 运营管理相关方法 |
2.3.1 决策树方法 |
2.3.2 阿尔卑斯山时间规划法 |
2.3.3 OEC管理法 |
2.4 4P理论 |
3 三寰牧场文旅项目的运营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三寰牧场文旅项目概述 |
3.1.1 项目基本情况 |
3.1.2 项目当前运营状况 |
3.2 三寰牧场项目运营存在的问题 |
3.2.1 产品定位不明确 |
3.2.2 未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 |
3.2.3 产品单一且附加值低 |
3.2.4 顾客粘性低 |
3.3 三寰牧场项目运营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项目内部管理不足 |
3.3.2 缺乏文化旅游产业专业性人才 |
3.3.3 文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足 |
3.3.4 未抓住游客旅游需求的变化 |
4 三寰牧场文旅项目运营管理改进策略 |
4.1 项目运营定位的调整 |
4.1.1 总体项目定位 |
4.1.2 牧场客户定位 |
4.1.3 牧场产品定位 |
4.2 形成并培育独特景区文化 |
4.2.1 培育“三寰”文化品牌 |
4.2.2 构建文化旅游精品产品 |
4.2.3 把握整体区域文化 |
4.3 采用决策树法对项目进行规划重组 |
4.4 通过时间规划法提升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 |
4.5 利用OEC管理法增强项目管理效果 |
4.6 增加牧场内新型游玩设施 |
5 三寰牧场文旅项目实施的保障策略及效果预期 |
5.1 项目实施的保障策略 |
5.1.1 引入先进的信息科技 |
5.1.2 吸引项目管理以及文化旅游产业人才 |
5.1.3 营销推广保障 |
5.1.4 资金保障 |
5.2 改进后的项目运营管理效果预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HYKJ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竞争战略研究综述 |
1.2.2 施工企业成本领先战略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 |
2.1 竞争战略类型 |
2.2 竞争战略分析方法 |
2.2.1 价值链模型分析法 |
2.2.2 PEST分析法 |
2.2.3 五力模型分析法 |
2.2.4 SWOT分析法 |
第三章 HYKJ有限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3.1 HYKJ有限公司情况简介 |
3.1.1 公司概况 |
3.1.2 主营业务 |
3.1.3 HYKJ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现状分析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3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HYKJ有限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3.3.2 HYKJ有限公司价值链分析 |
3.3.3 内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 |
第四章 HYKJ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及实施 |
4.1 竞争战略SWOT分析 |
4.1.1 内部优势分析 |
4.1.2 内部劣势分析 |
4.1.3 外部机会分析 |
4.1.4 外部威胁分析 |
4.1.5 SWOT分析 |
4.2 三种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
4.3 HYKJ有限公司竞争战略制定 |
4.4 HYKJ有限公司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路径 |
4.4.1 加强生产成本控制 |
4.4.2 加强采购成本控制 |
4.4.3 加强管理成本控制 |
4.4.4 发展规模经济 |
第五章 HYKJ有限公司成本领先战略的保障措施 |
5.1 增设审计及法务部门 |
5.2 打造企业文化 |
5.3 加强人才管理 |
5.4 强化财务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多目标均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图 |
1.5.2 论文创新点 |
2 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多目标优化相关理论 |
2.1 绿色施工项目管理理论 |
2.1.1 绿色施工的概念及内涵 |
2.1.2 绿色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与特点 |
2.1.3 绿色施工项目管理目标 |
2.2 多目标优化理论 |
2.3 效用理论 |
2.3.1 效用的概念及特点 |
2.3.2 效用与风险的关系 |
2.4 多属性效用函数理论 |
2.4.1 效用函数的概念及分类 |
2.4.2 多属性效用函数的概念及特点 |
2.4.3 多属性效用函数优化算法 |
3 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多目标优化模型分析 |
3.1 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多目标优化问题分析 |
3.2 工期目标与成本目标优化模型分析 |
3.2.1 作业持续时间与成本相互关系 |
3.2.2 工期与成本优化模型建立 |
3.2.3 工期与成本变化规律分析 |
3.3 质量目标与成本目标的优化模型分析 |
3.3.1 质量与成本相互关系 |
3.3.2 质量与成本关系曲线 |
3.3.3 质量成本优化分析 |
3.4 工期目标与质量目标优化模型分析 |
3.4.1 工期与质量相互关系 |
3.4.2 质量量化方法 |
3.4.3 工期与质量优化模型建立 |
3.5 环保目标与其他目标优化模型分析 |
3.5.1 环保目标与其他目标相互关系 |
3.5.2 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 |
3.5.3 环保与其他目标优化模型建立 |
4 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多目标均衡优化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4.1 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各目标间相互影响分析 |
4.1.1 各目标间相互关系 |
4.1.2 各目标间相互影响作用 |
4.2 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多目标均衡优化模型构建 |
4.2.1 多目标均衡优化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 |
4.2.2 多目标效用函数实际意义 |
4.2.3 多目标效用函数分解与构造 |
4.2.4 基于多属性效用函数的多目标均衡优化模型构建 |
4.3 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多目标均衡优化模型求解 |
4.3.1 优化模型求解步骤 |
4.3.2 优化模型求解矩阵设计 |
5 实证分析 |
5.1 项目背景及相关数据确定 |
5.1.1 项目背景 |
5.1.2 相关数据确定 |
5.2 多目标优化方案确定 |
5.3 优化结果评价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存在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我国碳核查项目管理体系研究 ——以Y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碳核查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1 排污权交易理论 |
2.1.2 低碳经济理论 |
2.1.3 循环经济理论 |
2.1.4 项目管理理论 |
2.2 碳核查相关文献综述 |
2.2.1 碳审计综述 |
2.2.2 MRV体系综述 |
2.2.3 清洁发展机制综述 |
2.2.4 碳核查综述 |
2.3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我国碳核查项目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我国碳核查项目的整体现状 |
3.1.1 核查制度基础 |
3.1.2 核查任务安排 |
3.1.3 核查项目监管 |
3.2 核查机构碳核查项目实施的主要环节 |
3.2.1 碳核查项目实施前期 |
3.2.2 碳核查项目实施中期 |
3.2.3 碳核查项目实施后期 |
3.3 核查机构碳核查项目整个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我国碳核查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碳核查项目管理体系概述 |
4.1.1 碳核查项目管理的定义 |
4.1.2 碳核查项目管理体系框架 |
4.2 碳核查项目中各阶段关键要素和实践意义 |
4.2.1 关键要素 |
4.2.2 实践意义 |
4.3 碳核查项目各阶段管理策略 |
4.3.1 碳核查项目前期的管理 |
4.3.2 碳核查项目中期的管理 |
4.3.3 碳核查项目后期的管理 |
第五章 Y公司碳核查项目管理应用案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案例分析-Y公司2018年度碳核查项目 |
5.2.1 Y公司碳核查项目管理体系分析 |
5.2.2 Y公司碳核查项目管理的效果 |
5.3 Y公司加强碳核查项目管理效果的建议 |
5.3.1 在碳核查项目前期加强计划管理 |
5.3.2 在碳核查项目前、中、后期全过程加强沟通管理 |
5.3.3 在碳核查项目后期加强制度管理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9)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机制与多目标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相关理论分析 |
2.1 全生命周期能耗理论 |
2.2 知识图谱理论 |
2.3 建设项目管理领域的多目标优化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理论模型构建 |
3.1 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影响因素分析 |
3.2 基于知识图谱的节能影响因素识别 |
3.3 影响因素和测量指标的界定 |
3.4 建设项目节能驱动理论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建设项目节能驱动机制的实证研究 |
4.1 实证研究的方法 |
4.2 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
4.3 数据分析和处理 |
4.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4.5 假设检验和关键路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建设项目节能多目标优化策略研究 |
5.1 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 |
5.2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构成 |
5.3 基于BIM的建筑能耗和采光模拟 |
5.4 基于NSGA-II算法的建筑性能多目标优化 |
5.5 基于神经网络的项目成本预测 |
5.6 本章小结 |
6 工程案例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建筑能耗和采光性能优化与分析 |
6.3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成本预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的局限性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 |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含义 |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原理 |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特点和功能定位 |
第二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理论基础 |
一、环境产权理论 |
二、排污权交易理论 |
三、比较优势理论 |
四、生态补偿理论 |
第三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流程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流程 |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的特点 |
第四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 |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界定 |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 |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 |
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 |
五、三种效果的关系分析 |
第二章 影响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
第一节 电力消费、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
一、电力消费 |
二、经济水平 |
三、技术水平 |
第二节 人力资本、资金支持和外商投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
一、人力资本 |
二、资金支持 |
三、外商投资 |
第三节 政策设计和抵消市场: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
一、政策设计 |
二、抵消市场 |
第三章 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
第一节 国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方法及效果现状 |
一、清洁发展机制运行方法 |
二、清洁发展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
第二节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方法 |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管理架构 |
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管理办法 |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政策发展及走向 |
第三节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现状分析 |
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现状分析 |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现状分析 |
第四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
第一节 研究假设和变量说明 |
一、研究假设 |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面板数据计数模型 |
一、计数模型 |
二、面板数据模型 |
三、面板数据计数模型 |
第三节 模型运算过程 |
一、基于CCER项目数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
二、基于CCER可再生能源类项目数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
三、实证结果概述 |
第五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
第一节 地区CCER项目减排总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一、研究假设 |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三、面板Tobit模型 |
四、基于CCER项目减排总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
五、基于CCER可再生能源类项目减排总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
六、实证结果概述 |
第二节 单个CCER项目减排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一、多层线性回归模型 |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三、模型建立过程 |
四、实证结果概述 |
五、CCER项目数量、单个项目减排量和减排总量实证结果对比 |
第六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一、资金支持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
二、技术人才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
三、政策设计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
四、抵消市场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 |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成 |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流程 |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和检验 |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和估计 |
一、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
二、模型设定 |
三、模型识别 |
四、模型估计 |
五、模型评价 |
六、实证结果概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在减排潜力高的地区取得较好运行效果 |
二、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本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影响分别为显着和不显着 |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已逐渐摆脱清洁发展机制影响 |
四、抵消市场尚未发挥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应有的作用 |
五、市场和政策是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满意度的首要因素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因地制宜合理引导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
二、加强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资金支持 |
三、深化抵消市场建设 |
四、完善顶层政策设计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活动简介 |
附录 ACCER项目业主企业开发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四、引进温室项目管理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D]. 丁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2)
- [2]知识图谱在页岩气水力压裂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张骄.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地方政府外债项目管理研究 ——以Y市为例[D]. 石婧. 山西大学, 2020(01)
- [4]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王成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三寰牧场文旅项目运营管理改进策略研究[D]. 李俊儒.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6]HYKJ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孙强.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绿色施工项目管理多目标均衡优化研究[D]. 王婷.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我国碳核查项目管理体系研究 ——以Y公司为例[D]. 杨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2)
- [9]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机制与多目标优化策略研究[D]. 赵亮.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10]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 俞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