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傣族农村聚落分类体系及建设与规制途径研究

云南傣族农村聚落分类体系及建设与规制途径研究

一、云南傣族农村聚落分类体系与建设整治途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宏伟[1](2021)在《滇南傣族、桂北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传统聚落的格局及传统民居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响应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本文以滇南傣族、桂北壮族传统聚落和民居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研究法、多学科综合法、对比研究法、系统归纳的研究方法,对两大民族的传统聚落、干栏式传统民居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其影响因素,为两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更新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包含三个部分。首先,通过阅读文献,梳理两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然后通过实际调研测绘,全面了解滇南傣族和桂北壮族的聚落空间形态、干栏式传统民居,最后对两地居住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地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异同。其次,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提取滇南傣族五个村以及桂北壮族古壮寨、平安寨的DEM数据(30分辨率),借助Arc Map和Google Map下载遥感卫星影像图,对两地的高程、坡度、坡向、水环境和土地资源等进行分析,得出自然环境对民族聚居外部空间形态的影响规律;其次通过凯文·林奇的空间五要素理论对两地传统聚落的内部空间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其内部空间形态的差异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最后,对两地的干栏式传统民居调研资料进行整理,从传统民居的基本特点、平面形态、结构体系、装饰艺术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揭示导致两地民居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以上的研究对比,得到滇南傣族、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民居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相似的内在规律,构建建筑元素集合,为今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规划发展资料。得出结论:影响不同民族聚落形成的因素众多。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等因素造成了不同民族聚落的差异,自然因素在聚落外部空间形态的形成因素中占主导地位,聚落内部的空间形态及干栏式传统民居的差异则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只有遵循地域差异性、民族文化差异性,才能使乡村聚落更加具有多元文化色彩,我们才能留住璀璨的民族文化,将它继承与发扬,才能留住“乡愁”和永恒的记忆。

李传欢[2](2021)在《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个活态延续的景观系统,其中既有已中止发展的文物,还有仍在继续发展演变的传统,景观结构复杂。论文从文化景观视野研究传统村落遗产景观的价值内涵。首先,论文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传统村落景观的概念、传统村落景观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选题价值。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阐释了传统村落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由各要素相关联的景观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景观构成要素分析了村落景观类型及特征。第二章是论文核心章节,基于对传统村落景观遗产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阐释了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社会与文化、环境与生态以及旅游与经济四项价值,明晰了传统村落景观作为当代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内涵。第三章是基于前两章对传统村落景观构成与价值的分析,尝试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依据,将传统村落景观划分为生态型、田园型和聚落型,并构建了三种类型传统村落景观的评价体系,最后按类型提出了对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策略。论文结语指出,传统村落景观作为一种因日益减少而愈加珍贵的景观资源,对其进行分类施策保护将是维护传统村落景观活态自然延续的必要举措。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钟倩如[4](2019)在《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迁西县南团汀村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城市、乡村都进入了新的建设浪潮,但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依旧存在,乡村建设由于缺少经验,往往建设过于粗放,乡村整体的景观风貌遭到破坏,农民的切实需求却得不到解决,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田园综合体这一创新型的产业模式应运而生,成为乡村产业创新式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措施。田园综合体作为一种产业模式,重点是在于依托农业进行产业升级,并引入休闲旅游产业,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本文通过田园综合体这一模式与乡村景观规划这一系统理论相结合,旨在探索一个适宜于当今中国国情的乡村景观规划,保护乡村田园风光、自然生态格局、传统农耕文化以及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通过相关理论与案例的研究学习,重点研究在田园综合体模式下乡村层面的景观总体规划与设计以及乡村区域层面的绿色空间体系总体研究。并提出适宜于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景观规划的思路框架,为未来乡村的规划提供一种思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将对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南团汀村村域内进行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改善村内环境,保护基本耕地红线、生态红线,发掘当地文化特色,创新传统农业,引入旅游产业,打造宜居优美的南团汀田园综合体。

孙大江[5](2019)在《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文中指出川西林盘是中国最典型的乡村聚落群和历史地理单元,是成都平原有机肌理构成、生态本底和唯一的景观识别因子。至禹冰治水之始、历耕拓变,肌理渐成,文人入蜀和移民现象以及文事农事交融等历史塑造了林盘的勃然生机和田园诗意乡愁。以田、林、水、宅等为要素,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体现了天府之国的富饶和闲美、农耕文明的厚积和发展、蜀地文明的存续和延展。近十年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成都川西林盘修复整治与建设工程使林盘空间质量、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等得以较大改善,面目一新,但也普遍出现了规划视角单一,美学感知弱化、景观意象缺失等问题,导致地域乡村景观意蕴模糊,景观破碎。同时,相关川西林盘的研究多偏向于其发生发展、聚落特性、生态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聚焦林盘建设与发展、聚落实用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还属空白。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从本质上说还是由传统乡村意象的缺失所导致的,在城乡文明严重失衡的背景下,各类人群对传统乡村意象的总体价值认知不足。川西林盘建设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乡村表达,是西蜀园林及城市景观营造的重要意象渊源,找到科学的方法,对其景观意象的正确解读和基于新时代的研判与运用尤为重要。本论文基于环境感知的相关理论,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对传统川西林盘的景观意象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对川西林盘现状和建设进行大量考察和对传统意境的梳理,结合客观与主观的研判,创新地提出MDP(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景观意象测度体系并进行了运用。本文首先对相关基础资料进行梳理整理,构建了全文的研究框架,归纳总结了川西林盘的发展脉络和影响因子。(一)基本厘清了川西林盘与西蜀名人纪念园之间的缘起承接维度,从居林盘再造园、修竹茂林赋文、曲水融通共享、诗意生活等四方面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发展、影响进阶关系;(二)大量调研了成都平原近几年的林盘建设,归纳了川西林盘建设的四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传统和新建川西林盘的在入口、植物、色彩、植物、空间、边界等六个方面的景观意象;(三)通过MDP测度体系中的三个交互性的客观实验(SD语义差异法、写真投影法、认知地图)以及四个主观分析研究(色彩信息分析、景观空间图示语言、民居建筑景观基因图谱、典型植物调查)对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进行了相应的剖析和说明;(四)研究结论认为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主要由6个局部意象构成:入口意象(引导性印象、生活化氛围、物质与精神的形态)、植物意象(风水植物、田园化植物、乡土植物)、建筑意象(朴素飘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空间意象(垂直空间、水平空间、要素结构)、色彩意象(整体色彩、植物色彩、建筑色彩)和边界意象,传统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即为以上成果的共同构成,拥有独特性、整体性和复合性三大特征;(五)基于环境感知的多维度多视角的方法提出了注重整体性考虑、厘清林盘空间序列关系、注重和延续人文文学意境、历史地理标示与生态本底的考量等川西林盘景观意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运用策略,提炼了环境感知下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结构,并用实际案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实证。本论文立足于新时代和新发展趋势,关联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建设等大背景,形成的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归纳总结的相应策略与景观意象结构,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体现了高度的职业责任心,有利于扩大和提高川西林盘的认知范围和关注度。成果对于拓延后续相关的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和优化成都乡村环境建设的初期研判与项目建设过程是极具引导和参考价值的。

李艳萍[6](2019)在《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的空间生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旅游景观是构成被旅游者消费的商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金塔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为了达到民众富裕、社会和谐、环境良好的目标,构建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空间发展的理想结构和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出发,首先介绍了“空间生产”思想的理论缘起与脉络;其次,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个层面梳理了“空间生产”思想的基本内容,通过村落改造、业态变化等揭示传统农业社区向旅游景区的演进,将乡村旅游景观在自然与社会两个空间层面的重构联系起来,空间的功能开始从自然空间向社会空间转变。再次从空间消费的视角出发研究景观符号的建构和游客体验,通过符号的表征实践,为游客提供一系列的体验产品,让消费者获得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体验。最后,在资本、权力等多方力量介入下,揭示旅游景观空间生产的权利-资本相结合的运作方式。通过前文一些列的研究最终提出几点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生产的提升对策,为合理利用空间塑造美丽新农村提供指南。

侯思意[7](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的内江市尚腾新村乡土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土景观的发展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出现建筑风貌盲目重洋和景观设计过于城市化等问题,乡村景观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地域文化流失较为严重。虽然乡土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较长,但是地域文化与乡土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完善,并且地域文化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实地调研法、归纳分析法和比较总结法,为解决现阶段乡土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不突出的问题,同时也为尚腾新村地域文化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本文主要进行如下研究:本文首先进行理论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地域文化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模式,即一是挖掘地域文化,包括挖掘自然资源中的地域文化和挖掘人文资源中的地域文化。二是树立核心文化,考虑地域文化对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以影响程度来树立核心文化。三是提炼地域文化元素,包括提炼自然资源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和提炼人文资源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四是应用地域文化元素,包括地域文化元素在自然乡土景观和人工乡土景观上的应用。第二,本文分析研究区——尚腾新村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产业资源等情况,并从景观风貌、景观空间和细部景观三方面分析尚腾新村在乡村景观中的问题。为后文尚腾新村乡土景观设计的研究带来基础分析。第三,本文基于特色性原则、乡土性原则、大众行为心理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前期建立的应用模式,挖掘出了尚腾新村的地域文化,树立尚腾新村的三大地域文化——书画文化、夏布文化和农耕文化,并将这三大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和应用。最后,是本文对尚腾新村的乡土景观进行具体设计的成果。本文构建了尚腾新村“一轴三区”的景观布局。对道路体系、乡土节点、公共设施、植物栽植设计进行研究,从书画文化、农耕文化和夏布文化三方面进行设计,为尚腾新村乡土景观设计带来更多的建议,并且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使地域文化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研究更加完善。本文建立了地域文化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模式,并以尚腾新村为实地研究对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对应用模式的研究。为尚腾新村的乡土景观设计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并且为乡村聚落景观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

李鸿飞[8](2018)在《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天水街亭古镇为例》文中提出人类聚居模式从原始的巢居、穴居发展到定居,进而出现了聚落雏形,并通过不断的营建活动很好与自然融合。传统村落经历了长期的农耕文明而逐渐产生,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习俗、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村落空间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共生的发展理念,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村落文化与现代生活模式的矛盾日益剧增,如何较好保护具有丰富类型、地域特色明显、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是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街亭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域,麦积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以其整体空间格局、街巷特色、地域建筑及优美的自然景观成为陇东南传统聚落的典范,并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街亭,其村落结构的产生和演化是自然延续的过程,整体形态较好的反映出关天地区村镇风貌和明清建筑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了解和梳理街亭聚落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对研究丝绸之路沿线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典型意义。论文选取天水街亭古镇作为研究对象,以整体聚落空间形态及其保护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现场调研与测绘、文献资料收集等方法,对古镇空间形态包括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归纳,分析现状和存在的困境,并结合聚落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侧重围绕在特定地域文化环境影响下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变,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全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其中第1章和第2章为理论归纳总结,包含研究背景、相关综述、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等部分,同时对聚落空间的理论分析归纳,如相关概念的介绍、传统村落的特征与分类、演变发展及影响因素、聚落空间结构形态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3章和第4章为实证分析部分,主要针对街亭古镇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归纳,包括聚落的形成发展、地域文化特征、整体与局部空间形态、村落建筑空间层面等;第5章为发展策略总结部分,针对街亭古镇现今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依托文化背景、聚落空间等层面,论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出宏观保护对策与具体发展措施。

刘樱,周春山,黄婉玲,朱倩琼[9](2018)在《大都市区农村土地非农化空间特征及机理——以广州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以及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农村聚落的内容再次成为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大都市区作为快速城镇化和生产生活要素集聚的重点区域,其农村聚落的用地变化快速且复杂,成为了农村聚落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农村土地非农化指数,将2013年广州市农村聚落分为农耕型农村聚落、非农化起步型农村聚落、非农化发展型农村聚落、非农化主导型农村聚落、非农化型农村聚落五种。结合GIS空间分析,对广州市农村土地非农化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市域角度,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总体呈现出围绕大都市内核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由外向内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程度逐步升高。(2)从各区层面,农村土地非农化程度受副中心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显着,近郊区域呈现面状圈层化分布,远郊则表现出沿道路的线状分布特点。(3)从局部尺度,重大基础设施对周边农村聚落的土地非农化发展有较大拉动作用,导致高土地非农化农村聚落点状出现。随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确定村内路网密度、与主城距离、流动人口、村集体收入、村民人均收入为影响农村土地非农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各因子对大都市区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的影响机制。本文对如何利用农村非农化进程促进城市发展、优化调控农村土地利用和规划村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杨欢[10](2018)在《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城乡差距明显、公共设施非均衡、扶贫脱困难度大、村庄风貌单调等诸多问题。为改善农村建设滞后的现象,统筹城乡发展,2005年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经过10余年的实施建设,关中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金、设施和技术,农村整体面貌得到了明显提升。然而农村可持续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城乡二元差距依然存在。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进行评估,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内容方向,最终实现关中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首先,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视角审视农村建设的研究重点和内容特征,梳理国内外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整理后发现从投入产出视角对新农村建设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的研究成果略少,且大多数成果并未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价值属性,轻视农民主体对新农村建设绩效的认知。在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地方实践提出了名目众多的发展模式,然而模式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欠佳。同时对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整理,为后文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借鉴。其次,从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利用、设施配套和人居环境等维度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特征和主要经验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对比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数理方法,从过程事实一致性、建设实施绩效和农民主体满意度等三方面入手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估。之后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影响新农村建设绩效水平的主要因素,立足城乡规划学,全面反思当前关中地区农村发展模式和规划技术体系存在的不足,为后文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和农村规划技术体系优化创新提供思路。之后,在反思现实模式的基础上,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构筑以―多产融合、内源驱动‖、―因地适宜、集约高效‖、―均衡共享、和谐宜居‖、―绿色安全、和谐共生‖为核心的多维目标价值导向。并遵循“时空差异性、空间尺度性、操作可行性”的原则,构建关中地区“地方模式+类型模式”的双层叠加适宜模式体系。同时立足城乡规划学,从体系结构、内容框架、技术方法、规范标准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对农村规划技术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最终为实现关中地区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最后,聚集村庄微观层面,选择渭南市白水县尧禾镇新武村、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平罗村、咸阳市礼泉县西张堡镇白村、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桃园村和宝鸡市太白县桃川镇灵丹庙村作为实证案例,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四大类型模式进行验证,确保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二、云南傣族农村聚落分类体系与建设整治途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傣族农村聚落分类体系与建设整治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滇南傣族、桂北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导致传统聚落遭受破坏
        1.1.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落保护要留住乡愁
        1.1.3 乡村发展第三产业急需专业人士的指导
        1.1.4 众学者聚焦地域性特色丢失问题
    1.2 研究对象
        1.2.1 云南、广西传统聚落概况
        1.2.2 云南、广西传统聚落分类
        1.2.3 滇南傣族、桂北壮族干栏式建筑聚落
        1.2.4 目标村落的选取
    1.3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五要素理论
        2.1.2 环境适应性
        2.1.3 传统聚落
        2.1.4 干栏式建筑
    2.2 国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关于聚落的研究
        2.2.2 国外关于传统民居的研究
    2.3 国内研究综述
        2.3.1 国内关于传统聚落的研究
        2.3.2 国内关于干栏式传统民居的研究
第三章 滇南傣族、桂北壮族传统聚落环境因素差异性分析
    3.1 民族聚落概况
        3.1.1 滇南傣族传统聚落概况
        3.1.2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概况
    3.2 自然环境差异性分析
        3.2.1 地理位置
        3.2.2 地形地貌
        3.2.3 气候条件
        3.2.4 河流水系
    3.3 人文环境差异性分析
        3.3.1 民族历史渊源
        3.3.2 民族宗教信仰
        3.3.3 民族节日习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滇南傣族、桂北壮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差异性分析
    4.1 传统聚落成因对比分析
        4.1.1 滇南傣族聚落成因
        4.1.2 桂北壮族聚落成因
        4.1.3 两地传统聚落成因对比分析
    4.2 传统聚落外部空间形态特征对比分析
        4.2.1 传统聚落环境特征
        4.2.2 整体外部空间形态特征
    4.3 传统聚落内部空间形态特征对比分析
        4.3.1 滇南傣族传统聚落内部空间形态特征
        4.3.2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内部空间形态特征
        4.3.3 两地传统聚落内部空间形态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滇南傣族、桂北壮族传统民居差异性分析
    5.1 传统民居选址及朝向差异性分析
        5.1.1 滇南傣族传统民居选址及朝向
        5.1.2 桂北壮族传统民居选址及朝向
        5.1.3 两地传统民居选址及朝向对比分析
    5.2 传统民居结构体系差异性分析
        5.2.1 滇南傣族传统民居结构体系
        5.2.2 桂北壮族传统民居结构体系
        5.2.3 两地传统民居结构体系对比分析
    5.3 传统民居类型与平面空间布置差异性分析
        5.3.1 滇南傣族传统民居类型与平面空间布置
        5.3.2 桂北壮族传统民居类型与平面空间布置
        5.3.3 两地传统民居类型与平面空间布置对比分析
    5.4 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与装饰艺术差异性分析
        5.4.1 滇南傣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
        5.4.2 桂北壮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
        5.4.3 两地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与装饰艺术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成果及创新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格索引
附录B 插图索引
个人简历
致谢

(2)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一、作为遗产的乡村景观
        二、景观遗产的保护视野
    第二节 传统村落景观的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回顾
        二、传统村落景观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文化景观理论研究现状
        二、乡村景观遗产研究现状
        三、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传统村落景观构成及特征
    第一节 景观构成要素及系统
        一、村落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二、传统村落景观系统
    第二节 村落景观类型及特征
        一、生态类景观特征
        二、聚落类景观特征
        三、人文类景观特征
第二章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阐释
    第一节 景观及审美价值
        一、景观审美的发生机制
        二、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意象
        三、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功能
    第二节 社会与文化价值
        一、原乡与乡愁
        二、文化容器
    第三节 环境与生态价值
        一、反映宜居宜业的环境特征
        二、反映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智慧
        三、反映传统造物思想和设计理念
        四、反映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第四节 旅游与经济价值
        一、传统村落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国外传统村落景观旅游情况例举
        三、中国传统村落景观旅游情况例举
第三章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及保护策略
    第一节 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
        一、聚落型
        二、田园型
        三、生态型
    第二节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一、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的原则
        二、聚落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三、田园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四、生态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策略
        一、聚落型——保护历史遗产,塑造特色景观
        二、田园型——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俗文化
        三、生态型——活态演进,有机更新
结语 传统村落景观未来发展趋势
    一、传统村落景观在一个时期里会继续式微
    二、传统村落景观的价值在未来将进一步突显
    三、乡村旅游是传统村落景观存续和保护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迁西县南团汀村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对比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乡村景观和田园综合体的基础理论与规划
    2.1. 乡村景观
        2.1.1. 乡村景观的概念
        2.1.2. 乡村景观与城市化
    2.2. 乡村景观的分类
    2.3. 乡村景观的形态构成
        2.3.1. 物质要素
        2.3.2. 非物质要素
    2.4. 乡村景观规划
        2.4.1. 乡村景观规划概念
        2.4.2. 乡村景观规划与村镇规划
    2.5. 乡村景观规划层级
        2.5.1. 区域乡村景观规划
        2.5.2. 乡村景观总体规划
        2.5.3. 乡村景观详细规划
    2.6. 田园综合体
        2.6.1.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2.6.2. 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景观规划
    2.7. 田园综合体规划要素
        2.7.1. 产业的提升与发展
        2.7.2. 空间的利用与保护
        2.7.3. 群众的宣传与互动
3. 田园综合体模式下乡村景观规划框架
    3.1. 田园综合体模式下乡村景观规划框架提出的必要性
        3.1.1. 实践性导则以及技术框架的需求
        3.1.2. 区域系统性协调的需求
        3.1.3. 乡村规划建设重点的需求
        3.1.4. 乡村导向性建设的需求
    3.2.乡村景观规划框架的组成要素
        3.2.1. 系统性框架
        3.2.2. 控制性框架
        3.2.3. 生态性框架
        3.2.4. 共生性框架
    3.3. 乡村景观规划的系统性框架
        3.3.1. 规划定位
        3.3.2. 区域乡村景观空间布局研究
        3.3.3. 乡村景观总体规划
        3.3.4. 乡村景观核心区域深化设计
    3.4. 乡村景观规划的控制性框架
        3.4.1. 信息收集与分析
        3.4.2. 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
        3.4.3. 方案提出反馈与方案的确定
        3.4.4. 规划方案的实施
    3.5. 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性框架
        3.5.1. 区域生态保护
        3.5.2.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3.5.3. 乡村内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3.6. 乡村景观规划的共生性框架
        3.6.1. 村民与旅游企业的共生
        3.6.2. 村民与管理方的共生
        3.6.3. 村民与游客的共生
4. 国内外案例研究
    4.1. 地域保护型—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合掌村古村保护开发
        4.1.1. 背景概况
        4.1.2. 白川乡乡村景观保护概述
        4.1.3. 白川乡产业规划概述
        4.1.4. 案例借鉴意义—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4.2. 产业建设型—湖南省花垣县岩锣村规划设计
        4.2.1. 背景概况
        4.2.2. 岩锣村乡村景观规划概述
        4.2.3. 岩锣村产业规划概述
        4.2.4. 案例借鉴意义—因地制宜的规划策略
    4.3. 产业建设型—无锡阳山东方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
        4.3.1. 背景概况
        4.3.2. 无锡东方田园乡村景观规划概述
        4.3.3. 无锡东方田园产业发展概述
        4.3.4. 案例借鉴意义—从区域到节点的多层级规划
    4.4. 节点提升型—广州莲塘古村景观提升设计
        4.4.1. 区位概况
        4.4.2. 莲塘古村乡村景观改造提升概述
        4.4.3. 莲塘古村产业发展概述
        4.4.4. 案例借鉴意义—公共空间的景观元素展示
    4.5. 节点提升型—福建上坪古村景观提升设计
        4.5.1. 区位概况
        4.5.2. 上坪古村乡村景观改造提升概述
        4.5.3. 上坪古村产业发展概述
        4.5.4. 案例借鉴意义—废弃建筑改造与旅产服务功能的融合
    4.6. 案例总结分析
5. 南团汀村规划与设计实践
    5.1. 基底研究
        5.1.1. 区位概况
        5.1.2. 规划策略以及红线确定
        5.1.3. 区域乡村景观规划背景
        5.1.4. 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研究
        5.1.5. 现状问题总结
        5.1.6. 规划原则
    5.2. 三屯营镇镇域景观空间总体研究
        5.2.1. 镇域自然人文资源本底研究
        5.2.2. 发展核心理念
        5.2.3. 镇域生态保护与空间管控
        5.2.4. 村庄调控规划
        5.2.5. 村庄职能规划
        5.2.6. 镇域交通体系规划
        5.2.7. 整体旅游空间布局
        5.2.8. 镇域域旅游景点规划
        5.2.9. 镇域旅游游线规划
        5.2.10. 镇域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3. 南团汀村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规划
        5.3.1. 产业总体规划
        5.3.2. 重点产业——旅游产业规划
    5.4. 南团汀村村域乡村景观总体规划
        5.4.1. 村域自然人文资源本底研究
        5.4.2. 发展定位—田园综合体产业模式
        5.4.3. 乡村景观规划策略
        5.4.4. 土地利用规划
        5.4.5. 乡村景观总体规划布局
        5.4.6. 乡村聚落景观规划
        5.4.7. 农业景观规划
        5.4.8. 道路景观规划
        5.4.9. 水系景观规划
        5.4.10. 建设行动规划
    5.5. 南团汀村乡村景观核心区设计
        5.5.1. 选点策略
        5.5.2. 风景资源核心区—游客服务区景观设计
        5.5.3. 田园综合体核心区—环村绿色空间体系景观设计
        5.5.4. 农林资源核心区——渔人水乡活动区景观设计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5)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视角下的对象研究趋势
        1.1.2 中国传统意象研究与当代之发展
        1.1.3 新时代发展背景
        1.1.4 建设中的林盘文化与美学缺失
        1.1.5 川西林盘研究成果尚待完善
        1.1.6 林盘景观意象的研究意义重大
    1.2 国内外相关概念综述
        1.2.1 意境与景观意象
        1.2.2 环境感知
        1.2.3 川西林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查阅
        1.6.2 典型调查法
        1.6.3 学科交叉研究法
        1.6.4 MDP测度体系研究法
        1.6.5 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
    1.7 相关理论基础
        1.7.1 环境心理学
        1.7.2 景观符号学
        1.7.3 人文地理学
        1.7.4 心理物理学
        1.7.5 景观形态学
        1.7.6 聚落类型学理论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川西林盘基础概况与意境研究
    2.1 传统川西林盘概述与发展
        2.1.1 川西林盘概念
        2.1.2 川西林盘渊源
        2.1.3 成都平原自然演变
        2.1.4 天府农耕文明进程
    2.2 川西林盘形成因子
        2.2.1 平畴千里的成都平原
        2.2.2 平原肥沃的膏腴之地
        2.2.3 上善若水的水利工程
        2.2.4 天人合一的道源思想
        2.2.5 重叠融合的移民现象
        2.2.6 宗教礼法的世家延续
    2.3 传统川西林盘意境研究
        2.3.1 川西林盘意境
        2.3.2 林盘意境形成的影响因素
        2.3.3 意境的体现
    2.4 川西林盘与西蜀园林
        2.4.1 文化渊源
        2.4.2 川西林盘与西蜀名人纪念园林
        2.4.3 小结
第三章 当代川西林盘建设修复案例与意象研究
    3.1 传统川西林盘的现状与分布
    3.2 现有川西林盘的分类
        3.2.1 根据林盘聚落居住组合方式划分
        3.2.2 根据现存林盘规模划分
        3.2.3 根据植物种类划分
        3.2.4 根据功能划分
    3.3 川西林盘建设修复历史回顾
        3.3.1 川西林盘建设政策历史回顾
        3.3.2 川西林盘建设历史发展过程回顾
    3.4 新修建川西林盘案例意象整理与总结
        3.4.1 拥有传统特色的新建川西林盘
        3.4.2 新修建川西林盘案例意象整理
        3.4.3 总结
第四章 环境感知下景观意象MDP测度体系的建构
    4.1 MDP测度体系概述
        4.1.1 体系内容概述
        4.1.2 体系建构依据
        4.1.3 小结
    4.2 MDP测度体系测度方法
        4.2.1 SD语义差异法
        4.2.2 认知地图
        4.2.3 写真投影法
        4.2.4 色彩信息分析法
        4.2.5 景观图示语言
        4.2.6 景观基因图谱
        4.2.7 典型植物调查
    4.3 MDP体系目标与意义
        4.3.1 体系目标
        4.3.2 体系意义
第五章 基于环境感知MDP体系的传统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
    5.1 研究概述
        5.1.1 研究内容
        5.1.2 研究范围与实验样点
    5.2 SD语义差异法实验过程与分析
        5.2.1 准备阶段
        5.2.2 评定实验阶段
        5.2.3 SD语义差异法的感知评价结果
        5.2.4 小结
    5.3 认知地图绘制与分析
        5.3.1 研究材料和方法
        5.3.2 调研过程和结果
        5.3.3 小结
    5.4 写真投影法实验过程与分析
        5.4.1 研究材料和方法
        5.4.2 调研过程和结果
        5.4.3 小结
    5.5 色彩信息分析过程与结果
        5.5.1 色彩意象构建概述
        5.5.2 色彩节奏分析
        5.5.3 图形-背景分析
        5.5.4 色彩坐标分析
        5.5.5 小结
    5.6 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分析
        5.6.1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基本框架
        5.6.2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语汇
        5.6.3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句法
        5.6.4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语法
        5.6.5 小结
    5.7 民居建筑景观基因图谱
        5.7.1 景观基因的识别原则
        5.7.2 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与过程
        5.7.3 景观基因图谱构建的理论方法
        5.7.4 民居建筑景观基因的识别
        5.7.5 小结
    5.8 典型植物调查结果
        5.8.1 调查地选择说明
        5.8.2 典型植物概况
        5.8.3 典型植物出现状况
        5.8.4 林盘植物群落特征
        5.8.5 林盘植物空间分布
        5.8.6 小结
    5.9 传统川西林盘局部意象研究结论
        5.9.1 入口意象
        5.9.2 建筑意象
        5.9.3 植物意象
        5.9.4 空间意象
        5.9.5 色彩意象
        5.9.6 边界意象
    5.10 传统川西林盘的景观意象总结
        5.10.1 独特性
        5.10.2 整体性
        5.10.3 复合性
第六章 川西林盘景观意象设计策略及运用
    6.1 川西林盘新时代发展背景
    6.2 川西林盘景观意象设计新时代策略思路
        6.2.1 注重整体性考虑
        6.2.2 厘清林盘空间序列关系
        6.2.3 注重和延续林盘的人文文学意境
        6.2.4 历史地理标识与生态本底的考量
        6.2.5 立足传统与把握科学发展
        6.2.6 环境感知下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结构
    6.3 川西林盘新时代景观意象运用实践
        6.3.1 成都市新津县万和村八组郭林盘项目规划设计项目概况
        6.3.2 温江区岷江村“岷江桂雨”项目简述
    6.4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性
    7.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6)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的空间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可能的创新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解释
        2.1.1 景观
        2.1.2 乡村景观
        2.1.3 乡村旅游景观
    2.2 空间生产理论
        2.2.1 空间
        2.2.2 空间生产
        2.2.3 空间生产运作逻辑
        2.2.4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第3章 空间重构—金塔县乡村社区到旅游景区的演变与功能重置
    3.1 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生产概况
    3.2 金塔县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及评价
        3.2.1 金塔县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3.2.2 金塔县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3.3 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空间形态历史发展沿革
        3.3.1 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空间形成之前阶段(1970年-1990年)
        3.3.2 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空间形成阶段(1990年-2010年)
        3.3.3 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的发展阶段(2011-)
    3.4 金塔县村落改造及功能定位
        3.4.1 旅游空间概况
        3.4.2 改造基本历程
        3.4.3 景区功能定位
    3.5 金塔县乡村旅游业态构成及变化分析
        3.5.1 乡村旅游景观印象:三个不同时点的比较
        3.5.2 金塔县乡村旅游业态的构成
        3.5.3 金塔县乡村旅游业态构成的影响因素
第4章 空间消费—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符号构建与游客体验
    4.1 与游客体验相耦合的景观符号
        4.1.1 金塔县乡村实体景观体验产品-静态景观符号
        4.1.2 金塔县乡村休闲活动体验产品-动态景观符号
    4.2 基于空间符号消费的游客体验
        4.2.1 游客基本行为分析
        4.2.2 游客对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的感知和满意度分析
        4.2.3 游客景观符号消费及体验
第5章 空间运作—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的发展与运作方式
    5.1 乡村旅游景观空间演进路径:从自发到自觉
        5.1.1 萌芽阶段
        5.1.2 发育阶段
        5.1.3 改造阶段
        5.1.4 发展阶段
    5.2 商业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中的自觉选择
        5.2.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金塔县乡村旅游发展
        5.2.2 新农村建设对金塔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
    5.3 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知名度传播路径
        5.3.1 打造品牌乡村景观符号
        5.3.2 优化乡村旅游景观符号产品组合
        5.3.3 借助传媒手段促进乡村旅游景观营销
        5.3.4 利用节事活动提升旅游景观空间消费
    5.4 空间运作方式:资本―权力―空间
        5.4.1 政府主导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生产:政治权力主导下的资本运作
        5.4.2 中小型资本参与空间生产:资本与旅游的融合
        5.4.3 社区居民介入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生产
    5.5 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
        5.5.1 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的路径
        5.5.2 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的必要性
第6章 空间再生产—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生产提升对策
    6.1 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生产存在的问题
    6.2 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生产的提升对策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金塔县乡村旅游游客基本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B: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7)基于地域文化的内江市尚腾新村乡土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对农村环境的需求
        1.1.2 乡土景观建设中地域文化的缺失
        1.1.3 尚腾新村乡土景观建设的紧迫性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地域文化
        1.2.2 乡土景观
        1.2.3 地域文化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
第2章 基于地域文化的乡土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
    2.1 地域文化的相关研究
        2.1.1 地域文化的概念
        2.1.2 地域文化的分类
    2.2 乡土景观的相关研究
        2.2.1 乡土景观的概念
        2.2.2 乡土景观的分类
    2.3 地域文化和乡土景观的联系
        2.3.1 乡土景观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
        2.3.2 地域文化是乡土景观的精神代表
    2.4 地域文化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模式
        2.4.1 挖掘地域文化
        2.4.2 树立核心文化
        2.4.3 提炼地域文化元素
        2.4.4 应用地域文化元素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基本概况
    3.2 地理区位
    3.3 自然资源
    3.4 人文资源
    3.5 产业资源
    3.6 尚腾新村景观现状分析
        3.6.1 景观风貌
        3.6.2 景观空间
        3.6.3 细部景观
第4章 地域文化在尚腾新村景观中的应用
    4.1 设计原则
        4.1.1 特色性原则
        4.1.2 乡土性原则
        4.1.3 大众行为心理的原则
        4.1.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2 挖掘尚腾新村地域文化
    4.3 树立尚腾新村核心文化
    4.4 提炼尚腾新村地域文化元素
    4.5 应用尚腾新村地域文化元素
        4.5.1 书画元素的应用
        4.5.2 农耕元素的应用
        4.5.3 夏布元素的应用
第5章 尚腾新村乡土景观设计
    5.1 尚腾新村的景观布局
    5.2 尚腾新村的道路体系
    5.3 尚腾新村的乡土节点设计
        5.3.1 书画文化下的乡土节点
        5.3.2 农耕文化下的乡土节点
        5.3.3 夏布文化下的乡土节点
    5.4 尚腾新村的公共设施设计
    5.5 尚腾新村的植物栽植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天水街亭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
        1.1.2 丝绸之路与地域文化的兴起
        1.1.3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备受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人文地理学领域
        1.3.2 社会与历史学领域
        1.3.3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领域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保护研究
    2.1 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
        2.1.1 基本概念
        2.1.2 本文中的界定
        2.1.3 研究对象
    2.2 传统乡村聚落特征及其分类
        2.2.1 传统村落的特征
        2.2.2 传统村落的分类
    2.3 传统乡村聚落的演变发展
        2.3.1 聚落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2.3.2 聚落选址与布局
    2.4 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形态
        2.4.1 聚落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
        2.4.2 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街亭古镇聚落空间形态解析
    3.1 街亭古镇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1.3 社会经济情况
    3.2 历史沿革与文化背景
        3.2.1 历史发展脉络
        3.2.2 丰富多元的文化特征
        3.2.3 非物质文化遗存
    3.3 古镇总体形态格局
        3.3.1 古镇选址
        3.3.2 空间形态演变
        3.3.3 空间结构模式
    3.4 聚落空间构成要素
        3.4.1 点状公共空间
        3.4.2 街巷空间
        3.4.3 广场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街亭古镇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4.1 传统民居与院落空间
        4.1.1 传统民居整体保存状况
        4.1.2 落空间布局与特征
        4.1.3 穆家院
        4.1.4 王金祥故居
    4.2 公共建筑及活动空间
        4.2.1 崇福寺
        4.2.2 子美阁
        4.2.3 文昌阁
        4.2.4 山陕会馆
        4.2.5 文庙
        4.2.6 太平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街亭古镇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
    5.1 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
        5.1.1 国家层面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政策
        5.1.2 天水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情况
        5.1.3 街亭古镇的价值与困惑
    5.2 空间形态保护与规划控制
        5.2.1 保护原则
        5.2.2 整体空间格局
        5.2.3 保护层次与分区
        5.2.4 街巷系统空间
        5.2.5 生态景观特色
        5.2.6 传统建筑风貌
    5.3 街亭古镇的发展策略
        5.3.1 优势与机遇
        5.3.2 街亭发展思路
        5.3.3 保护发展措施
        5.3.4 街亭旅游开发策略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街亭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
附录B 住建部关于传统村落的政策文件汇总
附录C 发表学术论文与科研情况说明

(9)大都市区农村土地非农化空间特征及机理——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界定
    2.2 研究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3 广州市农村土地非农化的空间特征
    3.1 市域角度, 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水平总体上从大都市内核向外随距离增加而降低
    3.2 各区角度, 受副中心影响, 近郊农村土地非农化呈现圈层化特征, 远郊则呈现线状特征
    3.3 局部尺度, 重大基础设施往往引发周边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程度快速提高
4 广州市农村土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
5 广州市农村土地非农化空间特征形成机理
6 结论与讨论

(10)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缘起及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
        1.1.2 新农村建设迈入关键时期
        1.1.3 农村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新农村
        1.3.2 可持续发展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及实践启示
    2.1 多维学科视野
        2.1.1 地理学领域
        2.1.2 社会学领域
        2.1.3 经济学领域
        2.1.4 政治学领域
        2.1.5 城乡规划学
        2.1.6 多维度审视
    2.2 理论研究进展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研究进展评述
    2.3 典型经验借鉴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3.3 启示借鉴
第三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特征认知
    3.1 发展阶段梳理
        3.1.1 试点示范阶段(2005~2010年)
        3.1.2 推广建设阶段(2011~2014年)
        3.1.3 全面提升阶段(2015年~至今)
    3.2 建设实态分析
        3.2.1 产业经济维度
        3.2.2 社会发展维度
        3.2.3 空间利用维度
        3.2.4 公共设施维度
        3.2.5 人居环境维度
    3.3 主要建设经验
        3.3.1 以点带面、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3.3.2 以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为切入点
        3.3.3 政府主导、规划先行、互促发展
    3.4 典型问题审视
        3.4.1 “粗放的生产,薄弱的经济”
        3.4.2 “分散的布局,低效的空间”
        3.4.3 “失衡的配套,滞后的维护”
        3.4.4 “单调的风貌,破碎的生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绩效评估
    4.1 评估框架构建
        4.1.1 现行绩效评估体系的反思
        4.1.2 综合绩效评估的框架优化
    4.2 绩效水平测算
        4.2.1 过程事实一致性评估
        4.2.2 建设实施绩效的评估
        4.2.3 农民主体满意度评估
    4.3 绩效评估结果
        4.3.1 综合绩效不甚理想
        4.3.2 投入产出结构失衡
        4.3.3 空间差异特征明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影响机制阐述
    5.2 外部因素分析
        5.2.1 财政实力薄弱
        5.2.2 资源投入偏差
        5.2.3 管理行为不当
        5.2.4 政策制度弊端
    5.3 内部因素检讨
        5.3.1 村庄自治能力较弱
        5.3.2 人力资源质量欠佳
        5.3.3 农民主体意识缺失
    5.4 规划技术反思
        5.4.1 发展价值导向偏颇
        5.4.2 发展模式同质模仿
        5.4.3 编制内容质量欠佳
        5.4.4 规划实施有待增强
    5.5 小结
第六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模式建构
    6.1 理论内涵认知
        6.1.1 概念阐述
        6.1.2 要素解构
    6.2 目标价值体系
        6.2.1 先进理念借鉴
        6.2.2 目标价值导向
    6.3 建构思路及原则
        6.3.1 核心思路
        6.3.2 主要原则
    6.4 适宜模式构建
        6.4.1 地方模式
        6.4.2 类型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技术创新
    7.1 规划体系结构调整
        7.1.1 纵向层次体系
        7.1.2 横向类型体系
        7.1.3 阶段过程体系
    7.2 编制内容框架优化
        7.2.1 增加村庄农民行为特征和意愿分析
        7.2.2 增加对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引导
        7.2.3 增加风貌营造和文化传承相关内容
        7.2.4 回归乡土,重塑村庄社会交往空间
    7.3 核心规划方法创新
        7.3.1 农村人口外流导向下规模预测方法
        7.3.2 美丽宜居导向下村庄空间利用方式
        7.3.3 精明增长导向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7.3.4 自下而上农民主体参与式规划方法
    7.4 相关保障策略完善
        7.4.1 加快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7.4.2 全面推进驻村/镇规划师制度
        7.4.3 实施规划评估动态监测体系
        7.4.4 设立村庄规划编制专项资金
        7.4.5 搭建农村规划数据共享平台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证案例研究
    8.1 村庄产业经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8.1.1 村庄基本情况
        8.1.2 产业现状特征
        8.1.3 产业体系构建
        8.1.4 产业空间布局
        8.1.5 相关支撑体系
    8.2 村庄土地资源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8.2.1 农业现代化驱动下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8.2.2 桃园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及可持续推进路径
    8.3 村庄公共设施配套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8.3.1 新武村公共设施配置模式及其建设内容
        8.3.2 灵丹庙村公共设施现状特征及配置模式
    8.4 村庄人居环境提升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8.4.1 村庄实态认知
        8.4.2 主要问题剖析
        8.4.3 人居环境提升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1.学术论文
    2.科研项目
附件
    附件1: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查问卷
    附件2: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附件3: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投入-产出原始数据
    附件4:关中地区调研村庄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四、云南傣族农村聚落分类体系与建设整治途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滇南傣族、桂北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的对比研究[D]. 刘宏伟.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D]. 李传欢.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迁西县南团汀村规划设计[D]. 钟倩如.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D]. 孙大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6]金塔县乡村旅游景观的空间生产研究[D]. 李艳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基于地域文化的内江市尚腾新村乡土景观设计研究[D]. 侯思意.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天水街亭古镇为例[D]. 李鸿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2)
  • [9]大都市区农村土地非农化空间特征及机理——以广州市为例[J]. 刘樱,周春山,黄婉玲,朱倩琼.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8)
  • [10]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杨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云南傣族农村聚落分类体系及建设与规制途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