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负荷量、负荷强度和总负荷的概念、结构体系及科学调控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朱东洁[1](2021)在《国家队坐式女排准备期提高阶段训练负荷强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当今社会,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赛的训练负荷强度不断的加大,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坐式女排队伍出现大龄化现象,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身体的机能,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为了保证坐式排运动员训练效果,又要保证运动员防止产生运动性疲劳与损伤,因此对坐式女排队伍训练时负荷强度进行监控,同时从目前来看,心率和RPE指标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项目的负荷强度监控之中,但是关于坐式女排项目负荷强度的特征研究极少,鉴于此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坐式排球项目训练时的负荷强度特征。研究方法:本文主要是以国家队坐式女排9名运动员作为受试者,应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以心率区间分布结合RPE为主要指标体系,对国家队9名坐式女排运动员的训练时负荷强度与恢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监控数据进行整理并使用SPSS22.0对其进行分析统计。研究结果:1)训练比赛周训练课在心率区间的平均百分比在第二区间所占百分比为41.71%,第三区间占比为28%,上午训练课负荷强度大于下午训练课。2)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二人传垫与二人移动传垫、三人防调、斜线扣球、教学比赛1、教学比赛2、教学比赛3负荷强度均具有差异性(0.01<P<0.05),与半场三人对攻、六人对攻差异性极其显着(P<0.01);六人对攻与两人移动传垫、斜线扣球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六人对攻与三人半场对抗与六人对抗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次教学比赛之间负荷强度没有显着差异性(P>0.05)。3)不同位置运动员在训练与教学比赛中负荷强度大小排名依次为3号、2号、5号、4号、7号、6号、1号8号,相同位置运动员无论训练与教学比赛3号与8号差异均较大。4)赛前训练课与训练比赛周训练课负荷强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5)有些运动员平均心率较低而RPE指数较高。6)9名运动员平均心率与RPE、训练负荷得分、恢复时间均有显着性相关(P<0.05),与总距离没有相关性(P>0.05)。研究结论:1)坐式女排运动员准备期提高阶段训练比赛周的负荷强度为小强度,有逐步向中等强度过渡的趋势,上午训练课以小强度为主,下午训练课以中等强度为主基本上符合教练员的目标负荷强度。2)在提高阶段不同训练内容中二人移动传垫球负荷强度最小,为一般活动强度,半场3vs3与三人防调、6vs6之间负荷强度没有显着性差异,都为中等强度,6vs6的负荷强度大于两人前后快速移动传垫,大于斜线扣球,后两者皆为小强度。三次教学比赛的负荷强度没有显着性差异,偏中小强度。3)在提高阶段训练比赛周完整训练课与教学比赛中不同位置的运动员训练负荷强度也具有差异性,按照负荷强度由大到的小排名为3号二传>2号副攻>5号主攻>4号副攻>7号接应>6号副攻>1号副攻>8号二传,总的来说,符合二传大于副攻大于主攻大于接应的负荷强度特点;同时相同位置的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在训练与教学比赛时负荷强度差距较大。4)虽然坐式女排的赛前训练课与提高阶段训练比赛周训练课的负荷强度没有显着性差异,但赛前训练课5名运动员有4人最高心率到达大强度,这对于大龄化的以保持运动强度防止运动损伤为宗旨的坐式女排队伍来说,这个强度已经足以达到标准,这个强度也符合赛前训练以强度为特征的要求。5)坐式女排在提高阶段训练时出现部分运动员心率较低,但RPE指数较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坐式女排运动员大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并且隐形伤病较多,容易产生疲劳;在RPE监控下的周负荷强度趋势呈波浪形趋势,同时符合周训练计划两段结构理论,有利于训练后的恢复。6)平均心率与RPE呈显着型相关,与训练负荷得分、恢复时间、存在着显着性相关,与移动的总距离没有相关性。心率与RPE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坐式排球在训练时负荷强度变化,以及对于防止疲劳,能够为预防过度训练,调整训练计划提供参考。
孙煜[2](2021)在《李毛措备战2019年多哈世锦赛年度训练负荷特点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篇论文以2019年多哈世锦赛女子50公里竞走项目亚军李毛措为研究对象,采用跟踪观察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针对李毛措备战2019年多哈田径世锦赛年度训练负荷特点开展分析。研究表明:1、陈和林教练针对李毛措的年度训练方案主要围绕选拔赛和世锦赛两场比赛展开的,分为冬训和夏训两个周期,且冬训分为专项储备阶段、专项提升阶段、赛前调整阶段、赛后恢复阶段;夏训分为专项储备阶段、专项提升阶段、赛前调整阶段;冬训的赛后恢复阶段主要是消除冬训的疲劳,并为下阶段夏训做好一定的有氧储备。完成训练量方面:在整个年度训练阶段李毛措训练量变化呈“M”型趋势,出现双高峰变化,其中冬训单月训练量最高720公里,夏训单月训练量最高722公里;在整个年度训练,有氧阈(乳酸2nmol/L)对应的速度表现遵循“W”训练理论;在备战女子50公里项目中,有氧阈强度所对应的速度称为专项速度,对应训练量所占比重超过三分之一。2、根据每一个阶段训练目的的不同,训练内容也会有所改变:其中专项储备阶段训练强度都比较小,其主要为较低强度的有氧主课,以脂肪供能为主,糖脂协作训练为辅;专项提升阶段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达到整个冬训和夏训期间的峰值,主要以的速度耐力主课为主,中间也会穿插一些变速走等速度训练,该阶段主要以糖脂协作训练为主;赛前调整阶段训练量有所降低,但训练强度有所增加,主要开展一些短距离的快速走来培养竞技状态,寻找比赛节奏,该阶段主要以加强无氧阈供能训练、最大摄氧量强度训练为主。3、在备战50公里竞走的年度训练中,国际国内赛期一般多集中在5、6、7三个月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多的安排运动员参加比赛,以赛代练。一方面:提升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使运动员更加去关注训练,不会因为训练周期长而厌恶训练,另一方面:提升运动员的信心,增加比赛经验,为后期大赛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增强训练动机。
魏宇婷[3](2020)在《我国高水平女子三人篮球比赛的运动负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三人篮球运动已经作为正式比赛项目进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为了我们国家三人篮球项目更好地发展,在未来的国际大赛上取得好成绩,从比赛负荷特征方面对这个项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其比赛负荷有更清楚的认识,将对于正在积极备战、全力争取东京奥运会荣誉的中国女子三人篮球队有积极的作用,有益于中国三人篮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探索三人篮球运动项目自身独特的比赛负荷特征,根据各数据指标结果提出策略,从而更好地为三人篮球运动的训练与比赛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参考,制定三人篮球切实有效的训练计划,更加有效地指导训练和比赛,以提升中国三人篮球竞技水平。同时也为其它类似的球类对抗体育项目的运动负荷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推进三人篮球运动项目快速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潜在的群众参与到其中,也有助于提升国家队的信心全力备战奥运会,使我国的三人篮球能够继续科学地快速发展。研究方法:本研究从比赛和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家女子三人篮球队在国际比赛和队内比赛中的运动负荷进行测量,以探索三人篮球与传统五人篮球、三人篮球中成年组和青年组之间的区别及其比赛中的负荷特征,从而全方位理解和认识三人篮球的比赛负荷特征。研究结论:1、高水平女子三人篮球比赛中,总比赛持续时间短,违例、罚球等中断时间短,相应休息缓冲时间少,比赛密度大,队员的平均上场时间长,相对时间内的比赛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大;三人篮球比赛总跑动距离短,小范围内强对抗下的跑动负荷强度大;比赛中单位时间内的投篮和跳跃频率高,高强度负荷运动占比高,队员在比赛过程中持续承受着较高的生理负荷强度。2、高水平女子三人篮球比赛相对五人篮球来说无氧大强度高速跑占比高,包括大量的快攻、高速突破、抢篮板等,此类技术往往时间短负荷大,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供能占比相对高;平均每15s完成一次进攻或防守,体现了三人篮球比赛的速度性和节奏性;比赛时平均心率都在大强度范围,个别队员心率能达到200次/分以上,大强度负荷占比高,直接反映出三人篮球比赛对抗十分激烈,比赛负荷强度大。3、三人篮球成年队与青年队比赛中跑动距离、跑动速度、基本动作次数和心率水平之间总体上接近,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青年队总比赛时间较长但比赛密度低于成年队,虽然青年队的攻防转换次数和频率明显高于成年队,导致青年队在进攻和防守过程上的负荷量要高于成年队,但是因为青年队在比赛中以慢速运球、争抢位置为主要战略,使得恢复时间相对较长,导致比赛负荷强度也就要低于成年队。研究建议:1、三人篮球比赛持续时间短,节奏快,短距离、高强度的对抗多,在提高有氧能力的同时,应加强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训练,按照三人篮球项目负荷特征规律来进行训练,以适应比赛的需求。2、各教练员和队员应该对比赛负荷特征认真研究,可以运用Polar Improve心率遥测仪和SIMI Scout技、战术分析系统测量速度、距离、心率等负荷指标,对训练负荷进行实时监控,加强对高水平女子篮球队平常训练时期运动负荷特征的观察分析,反馈调控训练,制定更合理的训练方案,增加训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目前对于三人篮球心理负荷的相关研究还不足,虽然现在关于心理负荷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准确度在逐步提高,但是还缺乏一种简便易行的测试方法对运动员比赛时心理负荷准确测定,心理负荷测量的指标、方法和技术还有待日益完善。
俞晓逸[4](2020)在《优秀运动员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研究》文中认为以女子马拉松运动员何引丽备战2019年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何引丽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安排、训练目标与任务、训练负荷、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进行针对性研究。分析何引丽赛前训练特征,为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借鉴的同时,也为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赛前训练总体计划、安排提供理论支撑。结论如下:(1)何引丽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符合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特点,但其5000m和10000m竞技水平与国内优秀运动员有一定差距。何引丽速度耐力水平稍低,但是有氧耐力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速度耐力水平的不足。(2)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时间为七周。赛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有氧耐力训练、专项耐力训练、速度耐力训练以及身体素质训练。(3)有氧耐力是何引丽赛前训练的重点,平均每周训练8.6次,占比87%。其次是专项耐力的训练,占比8%,二者均采用持续训练法。速度耐力训练占比5%,主要采用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4)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的专项耐力和速度耐力负荷强度变化不同,专项耐力负荷强度主要表现为中、低、高、低的变化趋势,速度耐力负荷强度主要表现为低、高、低、高变化趋势。(5)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安排较为合理,但与国外运动员相比,训练方法与手段上略显单一。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何引丽在今后训练中应当重点关注生理、生化指标,定期对其指标进行检验与监控,对身体机能进行评估。(2)在今后训练中何引丽需要重点关注速度耐力的训练,增加速度耐力的训练内容,有针对性的制定速度耐力课的训练计划。(3)何引丽在训练方法与手段上可进行更多的变化。教练员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适合运动员赛前训练计划的结构体系。(4)何引丽在备战东京奥运会前可进行高温适应性训练,以便于在奥运会上发挥出最佳竞技水平。
段纯宇[5](2020)在《运动负荷强度对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注意瞬脱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羽毛球运动作为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要求运动员准确判断场上变化情况,预见对手意图,精确地把握时机,选择对策,迅速而准确地调整自己的行动。这不仅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体能,同时更需要具有较强的注意能力。目前关于运动员注意能力空间方面的研究较多,时间序列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从注意的时间序列—注意瞬脱入手,探究不同运动负荷强度对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注意瞬脱的影响,分析影响运动员注意瞬脱的因素,并根据羽毛球运动项目特点和运动员选材、训练、比赛的实际情况,就如何降低注意瞬脱对运动员所带来的影响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教练员在运动员选材、训练、比赛提供借鉴与启发。本研究选取沈阳体育学院羽毛球二级及以上运动员作为专家组,沈阳体育学院羽毛球专修班学生作为新手组进行实验,实验材料采用“BT-LYR”注意能力测试软件(1.0版)和《注意力测试》评价量表,设计与羽毛球运动相关的实验程序,探究羽毛球运动员在小、中、大三种不同运动负荷强度下注意瞬脱的瞬脱程度、持续时间上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和羽毛球专修学生两组被试在三种不同运动负荷强度下都出现了注意瞬脱现象。(2)三种不同运动负荷强度下,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注意瞬脱的持续时间均短于羽毛球专修学生;中运动负荷强度状态时,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和羽毛球专修学生注意瞬脱持续时间最短。(3)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和羽毛球专修学生在不同运动负荷强度下注意瞬脱程度都有一定的改变;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在三种运动负荷强度下注意瞬脱程度均优于羽毛球专修学生,在中负荷强度状态下出现注意轻度瞬脱最多。(4)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和羽毛球专修学生在三种负荷强度下在技术动作的关键环节,即探测刺激P2位置处注意瞬脱能力出现组别差异,且大学生运动员对技术动作关键环节的识别能力好于专修学生。(5)不同运动负荷强度对羽毛球运动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内在因素体现在运动员的运动等级、身体素质、注意资源分配方式、注意集中稳定性等方面,外在因素体现在施加的运动负荷大小和关键信息出现的位置两个方面;教练员可以从选材的实效性、训练的针对性和比赛指导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优化。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运动队应当加强资源管理,配备足够的实验器械、训练设施和科研人员,为教练员、运动员科学选材、科学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2)教练员在运动员选材、训练和比赛中应重视注意瞬脱现象,在关注运动员身体机能与心理素质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制定实效性强的选材标准、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和科学合理的指导内容。(3)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时应不断总结自身的调控方法,尽可能地降低注意瞬脱现象带来的影响,形成良好的运动状态,最大程度地提升各项素质,从而发挥出最佳运动水平。
刘俊[6](2020)在《国家射箭队运动员备战2019年世锦赛冬训体能训练方法与负荷安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射箭在我国具有非常的悠久的历史,2008年我国取得了射箭项目的第一枚金牌,但之后的成绩起起落落,一直未能获得重大突破是需要我们所反思的,现代射箭运动规则的不断变动,使得各国对射箭项目的体能训练不断的进行思考研究。从根本上说射箭项目属于技体能主导类项目,技术是该项运动的核心但体能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笔者在导师的支持下,参加了国家射箭队备战2019世锦赛冬训阶段的体能训练工作,旨在切实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储备,减少训练损伤风险,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力求在2019世锦赛夺得优异成绩。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备战2019世锦赛冬训体能训练方法与负荷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为国家射箭队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体能训练提供参考和借鉴。结论:1.射箭体能训练方案要针对射箭项目特征的进行全面的设计,国家射箭队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与实际情况将冬训分为基础、提高、保持三个阶段,基础阶段夯实基础,提高阶段强化体能,保持阶段维持状态,合理规划整个训练阶段的任务。保持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2.射箭项目体能训练是从力量训练,能量代谢,再生与恢复,最大化减小损伤风险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制定。强调动作模式的整合训练,在传统体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好的与专项体能结合起来。3.在射箭项目中,上肢力量训练大多进行的是上抬的动作,主要利用上肢推拉的动作模式进行训练,躯干和下肢要求的是同一平面内的稳定性,所以需要发展躯干下肢同一平面上的抗屈伸以及抗旋转能力。4.能量代谢系统需要发展运动员的有氧供能系统,但也需要训练运动员在比赛中无氧系统能力的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5.国家射箭队备战冬训阶段体能训练中专项体能训练安排较为合理,但手段、负荷安排较为单一,负荷以中小强度为主,负荷手段单一对运动员的刺激有一定的局限。放松练习重视不够,运动员出现损伤影响了冬训的质量。6.冬训前后经效果测验,运动员体能储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运动员的身体运动功能障碍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减小了运动损伤的风险。从而为运动员达到与实际比赛要求的理想竞技状态。
夏鹏宇[7](2020)在《优秀游泳运动员不同阶段训练负荷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一是对高原、平原和赛前三个阶段训练负荷和心率变异性(HRV)变化特点的研究;二是研究训练负荷变化特点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旨在讨论心率变异性(HRV)是否可以作为对训练负荷的监控。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以6名国家优秀游泳运动员(男-3人,女-3人),男子身高:188±5.89(cm)、女子身高:175±4.64(cm),均为国际健将。(2)研究方案:选取备战全国游泳冠军赛的6名运动员,分别在准备期的高原训练阶段、平原训练阶段,以及赛前期的赛前训练阶段进行训练。高原训练阶段在海拔1890米的云南海埂训练基地为期4周(G1-G4)的训练,平原训练阶段为期4周(P1-P4)和赛前训练阶段为期3周(S1-S3)在北京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训练。对优秀游泳运动员进行每个阶段中的每周一(共计11次)和各阶段的前一周周一(共计3次)晨起安静下的HRV和常规血液指标的测试。每次HRV测试结束后即刻采集血液。对每节训练课(陆上、水上)结束后记录个人运动持续时间和个人RPE值。除此之外,在三个阶段中,对其专项运动成绩进行测试。(1)测试指标1心率变异性(HRV)测试指标:时域指标:SDNN、RMSSD、SDSD;频域指标:TP、HF、HFn.u.、LF、LFn.u.、LF/HF。2身体机能状态指标::WBC、RBC、Hb、CK、BU、T、C、T/C研究结果:(1)不同阶段训练负荷的变化特点高原训练阶段训练负荷表现出逐渐上升,升高了3.8%,升高幅度不显着(P>0.05),后阶段表现出下降趋势,但是G4值仍大于G1值。平原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呈现下降趋势,下降了13.8%,下降幅度不显着(P>0.05),但该阶段初期的训练负荷值出现峰值。赛前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具有负斜率直线的下降,下降幅度为40.33%,下降幅度显着(P<0.05)。(2)不同阶段HRV指标的变化特点高原训练阶段初期以副交感神经活性占主导。TP升高了167%,G1并达到峰值,同时反映副交感神经活性的增长幅度大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长幅度。后期以交感神经占主导,反映副交感神经指标中的下降趋势明显大于交感神经活性的幅度。平原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整个阶段中以交感神经活性为主,并且TP、RMSSD、SDSD、SDNN、HF、LF处于该阶段的最低值。赛前训练初期SDNN、TP分别升高了4.8%、33.9%,交感神经活性的减弱,副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强。后期以交感神经活性的加强为主,TP、SDNN指标出现为最低值,同时副交感神经指标出现明显下降。(3)不同阶段训练冲量与HRV指标的相关性高原训练阶段,训练冲量与HRV指标的HF存在显着性负相关(P<0.05)。平原训练阶段,训练冲量与HRV指标的SDNN、SDSD、RMSSD存在显着性正相关(P<0.05)。赛前训练阶段,训练冲量与HRV指标的SDNN、TP、HF、HFn.u存在显着性正相关(P<0.05);训练冲量与HRV指标的LF/HF、LF存在显着性负相关(P<0.05)。研究结论:1、不同阶段训练负荷的差异性,SDNN、TP指标在三个不同阶段大致表现出相同的由增长到下降的趋势。高原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先增后减,副交感神经支配占主导向交感神经支配占主导的转变。平原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峰值的产生,使得SDNN、TP和副交感神经指标的SDSD、RMSSD、HF以及交感神经指标的LF、LFn.u出现峰值现象,并且副交感神经活性和交感神经活性出现由增加到降低的变化,并且以交感神经活性为主导。赛前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呈现下降趋势,副交感神经活性为主转变为交感神经活性为主,并且以交感神经为主导。2、心率变异性(HRV)相关指标与不同阶段训练负荷存在同步性和相关性,提示心率变异性(HRV)可作为辅助手段应用到游泳项目中对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进行监控。
李昊[8](2020)在《梁瑞备战2018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训练负荷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梁瑞在2018年太仓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中取得女子五十公里项目冠军,与此同时也打破了世界纪录,作为一名从二十公里刚刚转型五十公里的竞走运动员,梁瑞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以个人最好成绩取得世界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这充分体现出梁瑞本阶段运动的负荷安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梁瑞备战二零一八年太仓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前一百六十二天的训练负荷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从运动训练、运动身体学、运动负荷,运动生理学等多方面分析梁瑞训练的负荷特征,研究表明,梁瑞在如皋平原阶段的训练时间最长,训练强度、训练量最大,为之后丽江高原训练打下了夯实的专项基础,在丽江高原阶段以长专项训练为主,一般有氧训练和跑为辅。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50公里运动员,特别是女子50公里竞走运动员来说,50公里竞走对于运动员的损耗是巨大的,是以有氧供能系统为主的项目,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最关键的,以低强度、长距离训练来训练运动员的有氧耐力,一两周进行一次小强度的无氧阈训练承受刺激运动员的提升速度素养,还能加强运动员的耐力,待运动员适应当前训练量及训练负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训练量及训练负荷。2、注重单次课的完成质量(包括运动员训练心率、训练乳酸是否下降,训练强度是否提升),其余课次以调整恢复为主,确保运动员提升自身的恢复素养,维持不错的体能,是专项课长距离单次课完成质量的保障。3、每一两周进行一次身体生化指标检测,承受辅助教练科学有效的制定训练计划,小强度间歇训练与长距离有氧耐力练习来结合身体生化指标,承受合理的安排运动的负荷强度与训练量,这是稳步提升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关键。
钟景辉[9](2019)在《基于RPE的训练冲量在业余马拉松跑者训练负荷监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训练负荷是通过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刺激,是使运动员有机体在训练后产生内在的变化。要达到运动训练的最佳效果,就要让运动员或指导者正确理解训练负荷,使机体产生适应性反应。马拉松是一项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超长耐力性运动项目,所以运动员有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直接影响其成绩。近年来,针对专业马拉松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监控指标的研究不断深入,如心率、血乳酸、血红蛋白、血睾酮等,这些指标确实能从微观角度对运动训练后的机体反应进行客观评价,但由于其对试剂、器材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只有物质条件好的运动队才有这样的资源,对业余跑者而言,一般缺乏这样的条件支持,也就意味着对他们的训练负荷的监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训练冲量(Training Impulse)是近些年来国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量化运动负荷的指标,能够通过RPE量表或心率等简易指标和运动持续时间推算出机体所承受的总负荷,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因为缺乏物质条件而带来的监控难题。基于此,本研究拟在对业余马拉松训练负荷监控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16名业余跑者进行4个基础训练周的跟踪分析,探究session-RPE(sRPE)与其他两种心率的训练冲量Banister’s Trimp(TRIMP)和Edward’s Trimp(SHRZ)算法之间的不同,并将教练员与业余跑者主观评价的相关性进行比较,为业余马拉松跑者探索简便易行的训练负荷监控指标提供理论实践和操作性建议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业余马拉松训练中,训练监控基本上依靠经验,采用量化监控较少,主要表现在教练员对训练负荷概念的理解不准确,对训练监控过程的认识不足,监控条件的缺乏。2.通过4周的跟踪测量结果发现16名业余马拉松跑者sRPE与TRIMP存在显着性相关,相关系数为r=0.68(p<0.05);sRPE与SHRZ存在显着性相关为r=0.71(p<0.01);TRIMP与SHRZ存在非常显着性相关为r=0.77(p<0.01)。3.4周内16名业余跑者sRPE与跑距(r=0.37-0.86,p<0.05)和TRIMP(r=0.56-0.92,p<0.01)存在显着性相关,教练员sRPE(r=0.69-0.93,p<0.01)和Edward’s Trimp(r=0.69-0.92,p<0.01)存在非常显着性相关。4.在低强度和高强度时,业余跑者sRPE与教练员sRPE存在相关性。低强度表现为教练员sRPE低于业余跑者(140±54vs190±121,p<0.05),高强度为教练员sRPE则高于业余跑者(724±115vs631±138,p<0.05),中等强度时则无显着性差异(310±105vs280±132,p>0.05)。结论:基于主观RPE的session-RPE训练冲量作为一种简易的监控指标,可以通过量表的形式获取的负荷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对业余跑者训练总负荷进行量化,对机体所承受的负荷刺激大小进行有效反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业余马拉松训练负荷监控难的问题,并能降低业余跑者患疾病和运动损伤的风险,获取更高的运动成绩。对业余跑者训练负荷进行监控,能够及时把信息反馈给教练员,从而准确客观地评价业余跑者的身体机能的变化情况,为制定和调整计划提供参考。
龙海涛[10](2018)在《湖南省普通高校男子400米跑运动员竞赛期训练负荷特征的研究 ——以参加2017年全国学生运动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变化,我国普通高校男子400米跑的竞技水平在不断提高。国内外研究者多根据不同竞赛项目的训练手段与方法进行研究,但现有研究中,针对普通高校400米跑竞赛期训练的研究文献资料不多。且我国普通高校达到国家一级水平的男子400米跑运动员这个群体在国内存在一定量的基础,为了满足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对400米跑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竞赛期训练负荷特征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普通高校参加2017年全国学生运动会男子400米跑运动员在竞赛期的训练负荷特征进行研究,从训练视角总结竞赛期训练负荷的特征,从运动员的成绩、生理机能等方面探索出具备国家一级水平运动员的竞赛期训练负荷特征优化调控的效果,为我省普通高校男子400米跑的竞赛期训练负荷特征调控方面总结成功经验;为有效提高普通高校男子400米跑运动员竞赛水平提供实践指导,为科学训练运动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本研究以6名具有国家一级水平左右的湖南省普通高校男子400米跑项目运动员作为观测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跟踪观察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总结了运动竞赛期训练负荷的安排对运动员成绩和生理机能产生的作用,并对运动竞赛期各阶段的负荷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普通高校男子400米跑运动员竞赛期训练通常会采用8周的集训模式,并以三个时间阶段划分训练;竞赛期三个阶段训练时间负荷安排如下:第一个阶段(集训第1-4周)是强化训练阶段,通过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增加发展运动员一般能力与专项竞技能力,使各项训练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均接近运动员极限。第二阶段(集训第5-6周)是巩固训练阶段,是运动员竞赛期训练成绩的定形与保持时期,主要是巩固运动员的速度、速度耐力和专项能力;强化运动员力量等机体训练水平,使运动员从高负荷、高强度训练转化到自身进步的环节。第三个阶段(集训第7-8周)为赛前调整阶段,是运动员从竞赛期前两阶段的中、高负荷训练状态向比赛状态进行转换的阶段,来达到为运动员释放心理压力,消除运动员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疲劳,促使运动员能够进入更好的竞技状态为创造佳绩打下基础。这种竞赛期训练负荷模式框架,对巩固自身能力水平,提高竞技状态、缩短无氧糖酵解系统生成时间和减缓无氧代谢系统供能速度、提升和机体耐乳酸及消除乳酸能力提升有显着效果。
二、对负荷量、负荷强度和总负荷的概念、结构体系及科学调控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负荷量、负荷强度和总负荷的概念、结构体系及科学调控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队坐式女排准备期提高阶段训练负荷强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坐式排球简介 |
2.2 相关定义 |
2.2.1 心率的定义 |
2.2.2 负荷强度的定义 |
2.2.3 训练监控的定义 |
2.3 坐式排球的研究 |
2.4 关于运动负荷的研究 |
2.4.1 运动负荷的概念 |
2.4.2 运动负荷分类、构成 |
2.4.3 为什么进行训练负荷监控研究 |
2.5 监控负荷强度常用指标 |
2.6 在不同项目比赛和训练中监控负荷强度的研究 |
2.7 心率区间的划分 |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测试法 |
3.2.3 测量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观察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坐式女排在准备期提高阶段训练课负荷强度分析 |
4.1.1 训练比赛周训练课负荷强度分析 |
4.1.2 训练比赛周训练课上下午负荷强度分析 |
4.2 坐式女排运动员提高阶段不同训练内容的负荷强度特征分析与对比 |
4.2.1 坐式女排运动员在二人传垫球时的负荷强度分析 |
4.2.2 坐式女排运动员在两人前后快速移动传垫球时负荷强度特征 |
4.2.3 坐式女排运动员在三人防调时负荷强度特征 |
4.2.4 坐式女排运动员在三人半场对攻时负荷强度特征 |
4.2.5 坐式女排运动员在六人对攻时时负荷强度特征 |
4.2.6 坐式女排运动员在斜线扣球时负荷强度特征 |
4.2.7 坐式女排运动员在教学比赛时负荷强度特征 |
4.2.8 对坐式女排运动员不同训练内容的负荷强度进行对比分析 |
4.2.9 坐式女排三次教学比赛的负荷强度对比 |
4.3 运动员在准备期提高阶段完整训练课与教学比赛时负荷强度分析 |
4.3.1 国家队不同位置坐式女排运动员安静心率情况 |
4.3.2 不同位置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周完整训练课中的负荷强度分析 |
4.3.3 不同位置队员在教学比赛中的负荷强度分析 |
4.3.4 相同位置队员在训练比赛周完整训练课中的负荷强度对比分析 |
4.3.5 相同位置运动员在教学比赛时负荷强度对比分析 |
4.4 坐式女排运动员的赛前和准备期提高阶段的训练负荷强度分析 |
4.4.1 坐式女排运动员在赛前训练课的负荷强度特征 |
4.4.2 坐式女排运动员在赛前训练课与训练比赛周训练课负荷强度对比 |
4.5 心率与RPE监控坐式女排训练准备期提高阶段的负荷强度 |
4.5.1 用心率结合 RPE 分析训练比赛周训练课负荷强度 |
4.5.2 用RPE对运动员准备期提高阶段进行监控 |
4.5.3 用RPE监控负荷强度与心率监控负荷强度的相关关系 |
4.6 心率监控的负荷强度与polar team监测数据的相关关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李毛措备战2019年多哈世锦赛年度训练负荷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竞走项目的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跟踪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李毛措2019 年年度整体训练负荷特点 |
3.2 李毛措备战世锦赛选拔赛冬训阶段负荷特点 |
3.2.1 冬训训练时间安排 |
3.2.2 李毛措备战多哈世锦赛冬训的整体训练量变化 |
3.2.3 李毛措备战多哈世锦赛冬训整体完成强度安排 |
3.3 李毛措备战多哈世锦赛冬训各阶段的训练负荷特点 |
3.3.1 备战世锦赛选拔赛冬训专项储备阶段 |
3.3.2 备战世锦赛选拔赛冬训专项提升阶段 |
3.3.3 备战世锦赛选拔赛冬训赛前调整阶段 |
3.3.4 备战世锦赛选拔赛赛后恢复阶段 |
3.3.5 李毛措备战世锦赛选拔赛冬训阶段训练指标变化情况 |
3.4 李毛措备战世锦赛夏训阶段整体负荷特点 |
3.4.1 世锦赛夏训阶段训练时间安排 |
3.4.2 李毛措备战多哈世锦赛夏训阶段的整体训练量变化 |
3.4.3 李毛措备战多哈世锦赛夏训阶段训练强度安排 |
3.5 李毛措备战多哈世锦赛夏训各阶段的训练负荷特点 |
3.5.1 备战世锦赛夏训专项储备阶段 |
3.5.2 备战世锦赛夏训专项提升阶段 |
3.5.3 备战世锦赛夏训赛前调整阶段 |
3.5.4 李毛措备战世锦赛夏训阶段训练指标变化情况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我国高水平女子三人篮球比赛的运动负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三人篮球的相关介绍 |
2.2 三人篮球的相关研究 |
2.3 运动负荷概念的界定 |
2.4 篮球运动负荷指标 |
2.5 负荷指标的测量方法 |
2.6 五人篮球运动负荷的相关研究 |
2.7 三人篮球运动负荷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分析法 |
3.2.3 测量法 |
3.2.4 比较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三人篮球与五人篮球运动的负荷指标 |
4.1.1 比赛总时间构成 |
4.1.2 比赛跑动距离 |
4.1.3 比赛跑动速度 |
4.1.4 比赛基本动作负荷量 |
4.1.5 比赛攻防转换速度 |
4.1.6 比赛心率情况 |
4.2 三人篮球成年队与青年队运动的负荷指标 |
4.2.1 比赛总时间构成 |
4.2.2 比赛跑动距离 |
4.2.3 队员跑动速度 |
4.2.4 比赛基本动作负荷量 |
4.2.5 比赛攻防转换速度 |
4.2.6 队员比赛心率 |
5 讨论与分析 |
5.1 三人篮球与五人篮球运动负荷指标的对比分析 |
5.1.1 比赛负荷量的对比分析 |
5.1.2 比赛负荷强度的对比分析 |
5.2 三人篮球成年队与青年队运动负荷指标的对比分析 |
6 研究结论 |
7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优秀运动员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鉴定 |
2.1.1 赛前训练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赛前训练目的与意义 |
2.2.2 马拉松项目特点 |
2.2.3 马拉松赛前训练阶段的划分 |
2.2.4 马拉松赛前训练内容与方法的研究 |
2.2.5 马拉松赛训练负荷的研究 |
2.3 综述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个案分析法 |
3.2.5 比较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何引丽个人情况分析 |
4.1.1 何引丽基本信息 |
4.1.2 何引丽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
4.1.3 何引丽身体机能指标分析 |
4.1.4 何引丽各项成绩分析 |
4.1.5 何引丽近年马拉松成绩分析 |
4.2 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目标及训练安排 |
4.2.1 赛前目标与任务 |
4.2.2 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安排 |
4.3 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负荷情况分析 |
4.3.1 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内容比例分析 |
4.3.2 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每周总负荷量分析 |
4.3.3 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有氧耐力训练负荷分析 |
4.3.4 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专项耐力训练负荷分析 |
4.3.5 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速度耐力训练负荷分析 |
4.3.6 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身体素质训练负荷分析 |
4.4 何引丽赛前训练与国外运动员周训练计划对比 |
4.5 何引丽备战东京奥运会的启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教练员访谈提纲 |
附录3 何引丽访谈提纲 |
附录4 何引丽备战2019年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计划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取得的运动成绩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运动负荷强度对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注意瞬脱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运动负荷强度 |
1.2.2 注意瞬脱 |
1.2.3 大学生运动员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运动负荷对运动员影响的相关研究 |
1.3.2 注意集中稳定性在运动领域的相关研究 |
1.3.3 注意瞬脱的相关研究 |
1.3.4 注意集中稳定性与注意瞬脱关系的相关研究 |
1.4 理论基础 |
1.4.1 注意瞬脱现象的理论模型 |
1.4.2 倒U型假说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心理测量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运动负荷强度状态下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注意瞬脱现象分析 |
3.1.1 不同运动负荷强度状态下注意瞬脱现象总体描述 |
3.1.2 不同运动负荷强度状态下注意瞬脱持续时间分析 |
3.1.3 不同运动负荷强度状态下注意瞬脱程度分析 |
3.1.4 不同运动负荷强度状态下注意瞬脱位置分析 |
3.2 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注意瞬脱现象的心理学验证 |
3.3 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注意瞬脱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内在影响因素 |
3.3.2 外在影响因素 |
3.4 运动负荷强度状态下降低注意瞬脱对运动员影响的优化策略 |
3.4.1 选材策略——增强实效性,严把入口关 |
3.4.2 训练策略——提高针对性,做好培养关 |
3.4.3 比赛策略——加强及时性,注重赛场关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1 测试软件的使用 |
5.2 实验被试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6)国家射箭队运动员备战2019年世锦赛冬训体能训练方法与负荷安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文献综述 |
1.5.1 射箭运动的项目简介 |
1.5.2 国内外有关体能训练的研究 |
1.5.2.1 国外关于体能训练的研究 |
1.5.2.2 国内关于体能训练的研究 |
1.5.3 有关射箭项目体能训练的研究 |
1.5.4 国内外有关训练负荷理论的研究 |
1.5.4.1 国内有关训练负荷的研究 |
1.5.4.2 国外有关训练负荷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测试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比较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射箭项目特征分析 |
3.1.1 射箭运动规则变化分析 |
3.1.2 射箭运动员的体能特点 |
3.2 国家队运动员冬训期体能训练方案制定 |
3.2.1 国家射箭队体能训练的指导思想 |
3.2.2 冬训期体能训练整体安排 |
3.2.3 冬训期体能训练方案实施情况 |
3.3 国家队运动员冬训期体能训练方法与负荷分析 |
3.3.1 国家队射箭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与负荷安排 |
3.3.1.1 国家射箭队运动员上肢训练方法手段 |
3.3.1.2 国家射箭队运动员下肢训练方法手段 |
3.3.1.3 国家射箭队运动员躯干训练方法手段 |
3.3.2 国家队射箭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法与负荷安排 |
3.3.2.1 国家射箭队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方法手段 |
3.3.2.2 国家射箭队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方法手段 |
3.4 冬训训练效果分析 |
3.4.1 训练前后FMS测试结果分析 |
3.4.2 训练前后体能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4.3 训练前后专项技术成绩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7)优秀游泳运动员不同阶段训练负荷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游泳概述 |
2.2 不同训练阶段的概述 |
2.2.1 准备期的概述 |
2.2.2 高原训练期的概述 |
2.2.3 赛前期的概述 |
2.3 训练负荷的研究 |
2.3.1 训练负荷的概念 |
2.3.2 游泳训练负荷安排的现状研究 |
2.3.3 游泳训练的负荷监控 |
2.3.3.1 训练冲量 |
2.3.3.2 能量系统 |
2.4 游泳运动员机能指标在训练中的应用 |
2.4.1 白细胞在训练中的应用 |
2.4.2 红细胞在训练中的应用 |
2.4.3 血红蛋白在训练中的应用 |
2.4.4 血尿素在训练中的应用 |
2.4.5 肌酸激酶在训练中的应用 |
2.4.6 睾酮在训练中的应用 |
2.4.7 皮质醇在训练中的应用 |
2.4.8 睾酮/皮质醇在训练中的应用 |
2.5 HRV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
2.5.1 HRV在不同运动强度中的研究 |
2.5.2 HRV在不同阶段训练中的研究 |
2.5.3 HRV在不同环境中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3.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3.2.3.2 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
3.2.3.3 指标测试的时间安排 |
3.2.3.4 高原、平原、赛前不同阶段训练负荷统计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不同阶段训练负荷的变化特点 |
4.2 不同阶段身体机能状态指标变化特点 |
4.2.1 不同阶段WBC、RBC和 Hb的变化特点 |
4.2.2 不同阶段CK和BU的变化特点 |
4.2.3 不同阶段T、C、T/C的变化特点 |
4.3 不同阶段HRV相关指标的变化特点 |
4.3.1 不同阶段频域指标的变化特点 |
4.3.2 不同阶段时域指标的变化特点 |
4.4 不同阶段训练冲量与HRV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4.5 不同阶段专项成绩的变化情况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不同阶段训练负荷变化特点的分析 |
5.1.1 高原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变化特点的分析 |
5.1.2 平原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变化特点的分析 |
5.1.3 赛前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变化特点的分析 |
5.2 不同阶段HRV指标变化特点的分析 |
5.2.1 高原训练阶段HRV变化特点的分析 |
5.2.2 平原训练阶段HRV变化特点的分析 |
5.2.3 赛前训练阶段HRV变化特点的分析 |
5.3 不同阶段训练冲量与HRV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3.1 高原训练阶段训练冲量与HRV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3.2 平原训练阶段训练冲量与HRV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3.3 赛前训练阶段训练冲量与HRV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梁瑞备战2018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训练负荷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跟踪观察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梁瑞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前阶段划分 |
4.1.1 梁瑞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选拔赛赛前阶段划分 |
4.1.2 梁瑞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选拔赛竞赛 |
4.2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前训练课安排特征 |
4.3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前训练课周安排特征 |
4.4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选拔赛整体及分阶段运动的负荷特征分析 |
4.4.1 梁瑞备战选拔赛前秦皇岛平原恢复体能阶段运动的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
4.4.2 梁瑞备战选拔赛前如皋平原专项训练强化阶段运动的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
4.4.3 梁瑞备战选拔赛前黄山赛前准备阶段运动的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
4.5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整体及分阶段运动的负荷特征分析 |
4.5.1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后体能恢复阶段运动的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
4.5.2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前高原专项强化阶段运动的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
4.5.3 梁瑞备战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赛前准备阶段运动的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
4.6 梁瑞身体素质训练特征 |
4.7 梁瑞备赛阶段机体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4.7.1 梁瑞备战团体锦标赛阶段白细胞(WBC)测试情况 |
4.7.2 梁瑞备战团体锦标赛阶段红细胞(RBC)测试情况 |
4.7.3 梁瑞备战团体锦标赛阶段血红蛋白(Hb)测试情况 |
4.7.4 梁瑞备战团体锦标赛阶段血清肌酸激酶(CK)测试情况 |
4.7.5 梁瑞备战团体锦标赛阶段血尿素(BU)测试情况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关键成果 |
个人简历 |
(9)基于RPE的训练冲量在业余马拉松跑者训练负荷监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全民健身背景下业余马拉松跑者人数在激增 |
1.1.2 马拉松训练进行负荷监控的必要性 |
1.1.3 高科技背景下业余训练的科学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定义 |
1.4.2 训练负荷监控的相关研究 |
1.4.3 训练负荷监控指标的研究 |
1.4.4 训练冲量的研究现状 |
1.4.5 训练负荷监控指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6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测试法 |
2.2.5 数据统计法 |
2.3 研究流程图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业余马拉松跑者训练负荷监控的理论基础 |
3.1.1 业余跑者的特殊性 |
3.1.2 训练负荷-反应的关系 |
3.1.3 疲劳连续体与过度训练 |
3.1.4 训练负荷的定性与定量评价 |
3.1.5 训练负荷监控指标特征 |
3.2 业余马拉松训练负荷监控现状 |
3.2.1 教练员对训练负荷的认知程度 |
3.2.2 教练员对运动训练监控的了解程度 |
3.2.3 实践中业余马拉松训练负荷监控的常用指标 |
3.2.4 当前业余马拉松跑者训练负荷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
3.3 业余马拉松跑者sRPE与TRIMP和SHRZ的对比分析 |
3.3.1 业余马拉松跑者TRIMP与SHRZ的对比分析 |
3.3.2 业余马拉松跑者sRPE与SHRZ的对比分析 |
3.3.3 业余马拉松跑者TRIMP与sRPE的对比分析 |
3.3.4 业余马拉松跑者不同训练负荷监控指标的相关性比较 |
3.4 教练员与业余跑者主观评定负荷的结果与分析 |
3.4.1 教练员与业余跑者RPE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3.4.2 教练员与业余跑者训练持续时间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3.4.3 教练员与业余跑者sRPE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附件六 |
(10)湖南省普通高校男子400米跑运动员竞赛期训练负荷特征的研究 ——以参加2017年全国学生运动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国外训练模式研究综述 |
2.1.2 国外教练对训练负荷的安排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400米运动项目训练手段研究 |
2.2.2 400米运动项目的特征研究 |
2.2.3 400米运动项目训练的负荷研究 |
2.2.4 400米运动项目训练负荷模式研究 |
2.2.5 400米运动项目训练负荷的安排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跟踪观察法 |
3.2.4 测量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湖南省普通高校男子400米跑运动员竞赛期阶段划分 |
4.1.1 竞赛期训练的时间安排 |
4.1.2 竞赛期训练的模式选择 |
4.2 湖南省普通高校男子400米跑运动员竞赛期不同阶段的负荷特征分析 |
4.2.1 竞赛期训练第一阶段负荷分析 |
4.2.1.1 竞赛期训练第一阶段负荷特征分析 |
4.2.2 竞赛期训练第二阶段负荷分析 |
4.2.2.1 竞赛期训练第二阶段负荷特征分析 |
4.2.3 竞赛期训练第三阶段负荷分析 |
4.2.3.1 竞赛期训练第三阶段负荷特征分析 |
4.3 竞赛期训练效果的综合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对负荷量、负荷强度和总负荷的概念、结构体系及科学调控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队坐式女排准备期提高阶段训练负荷强度特征分析[D]. 朱东洁.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李毛措备战2019年多哈世锦赛年度训练负荷特点的研究[D]. 孙煜. 吉林体育学院, 2021
- [3]我国高水平女子三人篮球比赛的运动负荷研究[D]. 魏宇婷.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4]优秀运动员何引丽备战重庆马拉松赛前训练研究[D]. 俞晓逸.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运动负荷强度对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注意瞬脱影响的研究[D]. 段纯宇. 沈阳体育学院, 2020(12)
- [6]国家射箭队运动员备战2019年世锦赛冬训体能训练方法与负荷安排的研究[D]. 刘俊.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7]优秀游泳运动员不同阶段训练负荷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D]. 夏鹏宇.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梁瑞备战2018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训练负荷特征研究[D]. 李昊.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9]基于RPE的训练冲量在业余马拉松跑者训练负荷监控中的应用研究[D]. 钟景辉. 首都体育学院, 2019(06)
- [10]湖南省普通高校男子400米跑运动员竞赛期训练负荷特征的研究 ——以参加2017年全国学生运动会为例[D]. 龙海涛.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