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_2萃取姜油及其成分的GC/MS分析

超临界CO_2萃取姜油及其成分的GC/MS分析

一、超临界CO_2萃取姜油及其成分的GC/MS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武文奇[1](2020)在《金银花精油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成分、风味及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广谱抗菌等作用。金银花精油具有显着的抑菌活性,可用于医药、保健品、饮料、食品及日用化工产业,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然而,收率低是限制金银花精油开发利用的源头因素。经前期文献调查及预试验,采用超临界CO2提取金银花精油可有效提高精油收率,但由于缺乏成分特征、风味特征及活性基础研究,超临界CO2提取的金银花精油应用依据不够充分。在应用超临界CO2提取所得金银花精油时,成分特征、风味特征及抑菌活性均为关键影响因素。其中,成分特征可为精油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风味特征可为精油快速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活性研究可为精油应用提供直接依据。同时,随着产业发展,“品种”、“产地”和“花蕾开放”成为金银花采收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会对金银花精油的成分、风味及抗菌活性产生影响,制约金银花精油的深度开发利用。针对前述问题,本课题进行如下研究:优化超临界CO2提取金银花精油工艺,采用此工艺提取“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花蕾期与盛花期”金银花精油,并对其成分、风味及抑菌活性进行研究。以期为金银花精油的工业化提取提供参考,并为其相关产品开发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以金银花干花为原料,在考察粉碎度、静态提取时间、动态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压力及CO2流量各单因素的基础上,选取提取温度、提取压力和CO2流量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提取金银花精油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2.采用前述所得超临界CO2工艺,提取“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花蕾期与盛花期”金银花精油,通过GC-MS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在成分分析结果基础上,建立OPLS-DA模型,分析“品种”、“产地”和“花蕾开放”对金银花精油成分的影响,并筛选出差异成分。3.采用快速气相电子鼻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花蕾期与盛花期”金银花精油进行风味特征分析,并基于所得色谱图数据,筛选传感器,建立DFA判别模型,对供试金银花精油的“品种”、“产地”及“花蕾开放”进行区分。4.通过稀释涂布法测定“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花蕾期与盛花期”金银花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计算IC50、IC90值,作为评价精油抑菌活性的量化指标。结果与结论:1.采用响应面法确定了超临界CO2提取金银花精油的最佳工艺,即萃取压力46 MPa、萃取温度47℃、CO2流量2.2 L/min、粉碎度100~120目、静态萃取时间10 min、动态萃取时间40 min。该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可为工业化提取金银花精油提供参考。2.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花蕾期与盛花期”金银花精油进行成分分析,共鉴定出74种化合物,主要为脂肪酸、烷烃、醛、酯、醇、烯烃及酮等成分,其中,脂肪酸的含量最多,烷烃次之。癸烷、十一烷、十二烷、月桂酸甲酯、五甲基呋喃溴酸酯、十五烷酸、棕桐油酸、棕榈酸、十七烷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花生酸、二十一烷酸、山嵛酸、二十三酸、二十七烷、木蜡酸、三十烷和蜡酸为各精油样品的共有成分。通过建立OPLS-DA模型,分析“品种”、“产地”和“花蕾开放”对金银花精油成分的影响后,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品种间金银花精油出现明显区分,差异成分为木蜡酸、3,3,5,5-四甲基环己醇、草酸环丁基十八烷基酯、反式油酸、硬脂酸、蜡酸、山嵛酸、二十三烷、二十七烷、亚油酸、二十四烷、月桂酸甲酯、亚麻酸、癸酸、己酸;不同产地间金银花精油成分明显不同,差异成分为己醛二甲基乙缩醛、十七烷酮、木蜡酸、三十四烷、硬脂酸、二十八烷酸、二十七烷酸、癸烷、十一烷、(E)-9-十二碳烯酸、三十二烷、十二烷、二十五烷酸、3,3,5,5,-四甲基环己醇、辛烷、棕榈酸、2-甲基二十八烷、己酸、1,1-二甲基十六烷、15-十八碳烯酸、角鲨烯、1,3-二叔丁基苯、三十一烷、对苯二甲酸二辛酯;“花蕾期与盛花期”金银花精油间未能良好区分,“花蕾开放”对成分的影响受到其它因素制约。此部分结果可为金银花精油的后期应用或产品开发提供化学物质基础。3.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花蕾期与盛花期”金银花精油进行风味特征分析,得出对金银花精油风味有贡献的成分由烃、醛、酮、酯和醇等构成,不同精油样品存在一定区别。对精油风味贡献较大的成分主要为2,3-丁二酮、异丁酸甲酯、(5Z)-1,5-辛二烯-3-酮、肉豆蔻醚、月桂酸甲酯;其次为丙醛、正丁醛、戊醛、2,3-戊二酮、异戊醇、2-甲基丁醇、反-2-戊醇、3-己酮、正己醛、乙酸异戊酯、己酸甲酯、2-庚醇、6-甲基-2-庚酮、丙酸正戊酯、蘑菇醇、庚酸甲酯、反-2-辛烯醛、4-壬醇、壬醛、乙酸苯乙酯、左旋香芹酮、桂皮醛。金银花精油具有焦糖味、奶油味、甜味、酸味,综合风味特征与多种水果、黄油、奶酪、巧克力、麦芽、香油、葡萄酒、蘑菇、肉桂、草药、牛油、杏仁、薰衣草、蜂蜜、玫瑰及烟草等相关,另具有一定刺激性气味,呈现蜡质。刺激性气味指标成分为丙醛,蜡质指标成分为反-2-辛烯醛、壬醛和月桂酸甲酯。以快速气相电子鼻色谱图数据为基础,筛选传感器585.79-1-RH、697.89-1-RH、863.45-1-RH、1107.41-1-RH、789.89-2-RH、1210.54-2-RH、1274.24-2-RH、1311.11-2-RH和1419.37-2-RH,建立DFA模型,对九丰一号、九丰二号和北花一号金银花精油实现了良好区分;筛选传感器16.20-1-A、17.60-1-A、28.99-1-A、41.41-1-A、54.24-1-A、16.74-2-A、18.96-2-A、20.32-2-A、29.59-2-A、31.15-2-A 及 45.30-2-A,建立DFA模型,对山东、云南和新疆产金银花精油实现了良好区分;筛选传感器113.32-1-RH、902.62-1-RH、1078.57-1-RH、582.63-2-RH、929.89-2-RH、1052.05-2-RH和1274.24-2-RH,建立DFA模型,实现了“花蕾期与盛花期”金银花精油良好区分。得到了“建立样品库-筛选传感器-选择模型-区分样品”的快速样品鉴别方法。此部分研究结果可为金银花精油质量控制提供参考。4.研究“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花蕾期与盛花期”金银花精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后得出,0.01~10mg/ml给药浓度时,金银花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具有不同程度抑制效果,若要完全抑制其生长,需要更高给药浓度(>10 mg/ml)。棕榈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和花生酸是供试金银花精油中的关键抑菌成分。另得出金银花精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ICs0、IC90值,IC50值(μg/ml):A-31.95、B-41.67、C-72.20、D-75.89、E-74.37、F-91.37、G-139.50、H-1 17.60、1-92.90、J-77.43、K-57.20、L-41.16。金银花精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IC90值(mg/ml):A-1.37、B-0.73、C-1.41、D-1.44、E-3.33、F-5.31、G-4.94、H-3.33、1-4.72、J-6.51、K-2.34、L-4.21。此部分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金银花精油研究或相关产品开发应用提供药效学依据。

于鹏程[2](2020)在《传统菜肴加工方式对姜风味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姜是姜科植物的新鲜根茎,是我国传统药食同源的食品,是中式菜肴烹饪中应用最广泛的调味品之一。国内外对生姜的风味研究集中在测定生姜本身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及简单与食材搭配进行风味变化的检测。本实验针对生姜在加热前后的风味物质变化,并研究出反应机理。本实验以莱芜生姜为原材料,优化了生姜中挥发性和半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的实验条件,并对生姜中式菜肴热处理的过程进行了模拟,比较了生姜在热处理前后的风味物质变化,通过电子鼻检测验证了热处理前后风味物质的变化。实验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生姜挥发性风味物质在不同萃取针头、不同萃取时间和不同萃取温度对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生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最适萃取针头为50/30 μm DVB/CAR/PDMS,最适萃取时间为30 min,最适萃取温度为60℃。采用气质联用技术研究了生姜半挥发性风味物质在不同浸提时间和不同浸提比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最适浸提条件为油:姜=10:1,浸提时间为 48h。实验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生姜在五种中式菜肴热处理方式下(炖、蒸、炸、炒、烧)产生的风味物质,并对生姜热处理前后的风味物质变化进行了反应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加热会导致生姜独特辛辣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如姜黄烯、姜烯和β-倍半水芹烯等)相对含量降低,其中蒸处理后三种风味物质的变化量中最为明显,姜烯和β-倍半水芹烯在蒸处理后挥发性风味物质中没有检出;橙花醛和柠檬醛等具有水果香气的风味物质在热处理后相对含量上升明显,其中炖、炸和炒三种热处理方式的影响更为明显;桉叶油醇具有薄荷香气的风味物质在经过炖、炸和炒三种热处理后相对含量明显增加,而蒸处理和烧处理的相对含量较热处理前明显降低。实验采用电子鼻对生姜五种热处理的挥发性气体的检测进行了验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式分析法(LDA)对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其中主成分1(PC1)贡献率为93.46%,主成分2(PC2)贡献率为5.76%,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99.22%,LD1贡献率83.86%,LD2贡献率7.12%,总贡献率90.98%。

徐宗季,何海艳,袁建,何荣,鞠兴荣[3](2016)在《不同提取方式对比分析姜油中的风味物质》文中指出本文以生姜为原料,通过两种不同的提取方式研究姜油中的风味物质,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得到的样品进行风味物质的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比较两种不同的提取方式所得到的风味物质之间的区别。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的姜油共检测出83个峰,乙醇浸提法共检测出51个峰,得到的风味物质主要有6大类,包括烯烃类、酮/酚类、酸酯类、醛类、醇类和烷烃类,其中贡献率最大的是烯烃类和酮/酚类,累计贡献率达到95.544%。超临界CO2萃取得到的姜油不仅感官品质上优于乙醇浸提法得到的姜油,其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也明显多于乙醇浸提法得到的姜油,为以后姜油风味物质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忠宾[4](2012)在《姜油提取方法及工艺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是我国主要出口创汇蔬菜之一,近年来,随着蔬菜加工业的发展,生姜加工产品日益增多,对生姜原料的加工品质要求也显着不同。为此,本文分析了不同生长期及贮藏期的生姜根茎品质、姜精油和油树脂的含量及化学成分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姜油的不同提取方法,并重点探讨了乙醇提取姜油的工艺参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姜根茎干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粗纤维和姜油树脂含量均随生长和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在生姜生长前期较高,生长后期及贮藏期较低且无显着变化。生姜播后157d前,根茎干物质及姜油树脂含量较低,辛辣味较淡,粗纤维较少,适于生姜腌渍加工,但由于生姜播后91d时,产量仅8541.4kg/hm2,且单株根茎平均鲜重仅109.7g,虽然根茎鲜嫩,但商品生产价值不大;而生姜贮藏60d后,干物质、可溶性淀粉及姜油树脂含量已基本稳定,适于生姜脱水、淀粉加工及姜油提取。2.生姜生长过程中,可合成新的化合物,使根茎姜油树脂的化学成分增加,而生姜贮藏过程中,虽有新的化合物合成,但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根茎姜油树脂中痕量挥发性成分消失,导致根茎姜油树脂化学成分种类减少,但不同时期生姜根茎姜油树脂的主要化学成分基本相同。本研究还表明,α-姜黄烯在不同时期生姜根茎中的相对含量均较高,表明其为生姜固有的合成物质,而不是在贮藏过程中才生成的。3.随着生姜的生长,鲜姜和种姜精油的含量逐渐升高;各生长期种姜精油的含量都大于鲜姜,但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差值降低,至收获期鲜姜和种姜精油含量基本相同。生姜精油含量在贮藏60d以内,呈增加趋势;贮藏60d以后,生姜精油含量逐渐降低。生姜生长过程中,不断合成新的化合物,使鲜姜和种姜精油的化学成分增加,且增加的化学成分大部分都是些保留时间较低的单萜类物质。在生姜贮藏过程中,既有已有化学成分的消失,也有新的化学成分被合成。各生长期鲜姜和种姜精油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主要为α-姜黄烯、α-姜烯、α-法尼烯、β-倍半水芹烯、β-红没药醇等倍半萜类化合物。各贮藏期生姜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相同为:莰烯、β-水芹烯、β-柠檬醛、香叶醛、α-姜黄烯、α-姜烯、α-法尼烯、β-倍半水芹烯。不同生长期鲜姜和种姜精油成分以及不同贮藏期生姜精油成分主要以倍半萜类物质为主,α-姜烯在不同生长期鲜姜和种姜精油及不同贮藏期生姜精油中含量最高。4.水蒸汽蒸馏法所得姜精油只含有挥发性芳香成分,且提取率较低,仅为1.58%。豆油浸提法所获得的油脂混合物中,虽既含有挥发性芳香成分,也含有非挥发的姜辣素成分,但其中姜油成分较少,且其中的姜油成分不易分离出。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姜油树脂中化学成分较为丰富,不仅含有大量的挥发性芳香成分,而且含有大量的非挥发性姜辣素成分。乙醇浸提法获得的姜油树脂中,既含有易挥发的芳香性成分,也含有非挥发的姜辣素成分,但主要以非挥发性姜辣素类化合物为主。5.乙醇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为60℃、萃取时间为5h、质量比为1:10、颗粒度为40目、真空度为-0.07MPa。不同温度下乙醇提取姜油树脂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主要为:α-姜黄烯、α-姜烯、双环倍半水芹烯、β-倍半水芹烯、顺,顺-金合欢醛、姜油酮、乙酰氧基-6-姜酚、6-姜酚等化合物。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从姜油树脂中检测出的化学成分增多,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提取温度的升高可以提高乙醇的提取能力,提取出的姜油树脂中含有更丰富的化学成分。

史琪荣,王莉,闫荟,杨峰,陈艳,孙晓迪,孙世光[5](2011)在《GC-MS法测定干姜超临界CO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姜酚类成分的追踪》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干姜超临界CO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并追踪萃取物中的姜酚类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干姜药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6-姜酚和10-姜酚直接进样分析,将姜酚图谱与萃取物图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干姜超临界CO2萃取物中鉴定了52种成分。在6-姜酚和10-姜酚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过程中追踪到两者部分裂解或完全裂解为己醛、姜酮和癸醛、姜酮。结论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干姜中的干姜油,既可获得挥发性成分,又可获得非挥发性成分。姜酚类物质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中,完全或部分发生热裂解,发生麦氏重排反应,其产物是对应的醛和姜酮。

杨明,余德顺,田弋夫,杨军,莫彬彬[6](2011)在《超临界CO2萃取与水蒸气蒸馏提取姜油的GC-MS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两种提取方法所得姜油的化学成分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的姜油得率约为水蒸气蒸馏法的3.8倍,提取时间短,温度低,特别是得到了含量较高为12.82%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6-姜酚,而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姜油中则未见。

张鲁明[7](2010)在《生姜姜油的提取、成分分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生姜为原料,分别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乙醇提取和超临界CO2萃取姜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对姜油的抗氧化特性及抑菌活性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乙醇提取法:以50℃恒温干燥生姜样品,过60目筛,80%乙醇为提取溶剂,固液比为1:10,浸提2h,姜辣素得率最高,达到1.61%。2、超临界CO2萃取法:在压力22Mpa,温度50℃,时间15mmin,CO2流量50m3/h,姜油得率最高,达到5.38%。以GC-MS测得姜油的主要成分是姜烯、姜黄烯、姜酮、β-蓓半水芹烯、姜醇等。3、姜油的抗氧化性:姜油在0.05%-0.5%的范围内,其抗氧化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0.2%的姜油抗氧化性优于0.2%的抗坏血酸,与0.2%的Ve抗氧化性相当。0.5%的姜油抗氧化性略优于0.02%的BHT和0.02%的BHA。同时,姜油对植物油的抗氧化效果优于动物油的抗氧化性。4、姜油的抑菌活性:姜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痢疾杆菌、苏云金杆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对志贺氏痢疾杆菌和苏云金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最小抑菌浓度(MIC)前三者为0.1g·mL-1、、后两者为0.05 g·mL-1。试验同时证明姜油暴露在40℃-120℃或10min~120mmin的紫外光条件下仍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表明姜油具有较强的光、热稳定性。

崔俭杰,李琼[8](2010)在《生姜不同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主要是针对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生姜提取物挥发性组分分析方法进行创新性探索,并确定生姜不同提取物中的挥发性组分和含量。本论文采用热脱附(TD)-气质联用法(GC-MS)对不同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冷榨、超临界萃取、溶剂萃取)获得的生姜提取物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采用保留指数(RI)辅助定性。研究过程中,成功分离分析出水蒸气蒸馏生姜提取物挥发性成分61个、冷榨生姜提取物67个、超临界生姜萃取物61个、溶剂生姜提取物65个、超临界姜油树脂53个。实验结果表明,热脱附-气质联用法可以避免生姜提取物中不挥发性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同生姜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均在差异,水蒸气蒸馏得到的姜油轻挥发性组分的含量相对较高。

郑君成,高兆建,刘辉,蒋永红,何海洋,王冉,唐仕荣[9](2009)在《姜油树脂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文中认为以鲜生姜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姜油树脂超临界萃取工艺中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物料颗粒的大小和夹带剂五个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进行探讨,确定姜油树脂的最佳萃取工艺:鲜生姜50℃远红外干燥,粉碎过120目筛,35MPa,35℃条件下萃取2.5h,质量提取率6.08%,姜辣素提取率2.78%。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姜油树脂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清除能力与浓度呈较明显的量效关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鉴定出76种化合物,其中16种属于姜辣素,相对含量达33.95%,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姜油树脂中富含姜辣素等抗氧化活性成分。

战琨友,董灿兴,徐坤[10](2009)在《生姜精油、浸膏和油树脂的提取及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比较不同方法提取姜油的得率和成分差异,用气质谱联用技术对水蒸气蒸馏、乙醇浸提和超临界CO2萃取所得姜油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的姜油得率和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姜油得率依次为超临界CO2萃取法(4.67%)、乙醇浸提法(3.75%)和水蒸气蒸馏法(0.95%)。从水蒸气蒸馏所得精油中鉴定出68种成分,主要是呈现芳香性气味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相对质量分数,下同,63.46%)和单萜类化合物(34.91%);从乙醇浸提所得浸膏中鉴定出41种成分,主要是呈现辛辣味的姜辣素类化合物(86.41%),其中主要为6-姜酚(16.86%)、6-姜烯酚(16.58%)、姜油酮(17.68%);从超临界CO2萃取所得油树脂中鉴定出77种成分,挥发性的萜类化合物和非挥发性的姜辣素类化合物分别占总质量的59.31%和40.69%,具有浓郁的芳香气味和强烈的辛辣味。

二、超临界CO_2萃取姜油及其成分的GC/MS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临界CO_2萃取姜油及其成分的G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金银花精油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成分、风味及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金银花精油研究进展
    综述二 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在天然药物精油提取中的研究及应用
    综述三 GC-MS技术在精油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综述四 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在风味研究中的应用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超临界CO_2提取金银花精油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章 金银花精油成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金银花精油风味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金银花精油的抑菌活性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传统菜肴加工方式对姜风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姜介绍
    1.2 生姜风味的研究进展
        1.2.1 挥发性风味物质
        1.2.2 非挥发性风味物质
    1.3 中式热处理的研究进展
    1.4 电子鼻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电子鼻技术的原理及组成
        1.4.2 电子鼻技术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生姜风味物质的研究方法
        2.2.1 实验条件对姜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的影响
        2.2.2 分析条件对姜半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的影响
    2.3 检测条件干扰性因素分析
    2.4 热处理方式对姜风味物质的影响
        2.4.1 生姜炖处理风味物质的测定
        2.4.2 生姜蒸处理风味物质的测定
        2.4.3 生姜炸处理风味物质的测定
        2.4.4 生姜炒处理风味物质的测定
        2.4.5 生姜烧处理风味物质的测定
    2.5 生姜热处理风味电子鼻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生姜风味物质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1 生姜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3.1.2 生姜半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3.2 检测条件干扰性因素对生姜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3.3 生姜热处理风味物质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3.1 炖处理对生姜风味的影响
        3.3.2 蒸处理对生姜风味的影响
        3.3.3 炸处理对生姜风味的影响
        3.3.4 炒处理对生姜风味的影响
        3.3.5 烧处理对生姜风味的影响
        3.3.6 热处理方式对生姜的综合影响分析
        3.3.7 中式热处理对生姜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的电子鼻分析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3)不同提取方式对比分析姜油中的风味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姜粉的制备
        1.2.2 超临界CO2萃取生姜油
        1.2.3 乙醇浸提生姜油
        1.2.4 生姜油GC-MS分析条件
        1.2.5 感官评定方法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两种提取方法姜油的感官评定
    2.2 两种提取方法姜油的GC-MS分析结果
    2.3 两种提取方法姜油风味物质主成分分析(PCA)
        2.3.1 烯烃类
        2.3.2 酮/酚类
    2.4 样品总离子图分析
3 结论

(4)姜油提取方法及工艺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姜的功能成分姜精油和姜油树脂
    1.2 姜油的提取方法
    1.3 姜油成分分析
    1.4 生姜的生物活性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不同生长期生姜品质及姜油成分分析
        2.1.2 不同贮藏期生姜品质及姜油成分分析
        2.1.3 乙醇提取姜油树脂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2.1.4 乙醇提取姜油树脂的正交试验设计
    2.2 试验方法
        2.2.1 姜粉的制备
        2.2.2 姜油的提取
        2.2.3 生姜精油的 GC-MS 分析
        2.2.4 姜油树脂的 GC-MS 分析
        2.2.5 品质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长期生姜加工品质及姜油成分分析
        3.1.1 生姜主要品质指标变化特性
        3.1.2 生姜根茎姜油树脂的含量
        3.1.3 生姜姜油树脂的成分分析
        3.1.4 生姜精油的含量
        3.1.5 生姜精油成分分析
    3.2 不同贮藏期生姜加工品质及姜油成分分析
        3.2.1 生姜根茎品质变化特性
        3.2.2 生姜根茎姜油树脂的含量
        3.2.3 生姜根茎姜油树脂的成分分析
        3.2.4 生姜精油含量
        3.2.5 生姜精油成分分析
    3.3 不同方法提取生姜姜油的成分分析
        3.3.1 不同提取方法对姜油得率的影响
        3.3.2 不同方法提取姜油的成分分析
    3.4 乙醇提取姜油树脂工艺参数研究
        3.4.1 浸提时间对姜油树脂提取率的影响
        3.4.2 浸提温度对姜油树脂提取率的影响
        3.4.3 真空度对姜油树脂提取率的影响
        3.4.4 姜粉粒度对姜油树脂提取率的影响
        3.4.5 姜粉与乙醇质量比对姜油树脂提取率的影响
        3.4.6 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最佳提取条件
        3.4.7 不同温度下乙醇提取姜油树脂的 GC-MS 分析
    3.5 豆油浸提姜油树脂成分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时期生姜加工品质变化
    4.2 姜油成分分析
    4.3 姜油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GC-MS法测定干姜超临界CO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姜酚类成分的追踪(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和结果
    2.1 干姜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
    2.2 GC-MS分析条件
    2.3 干姜油和6-姜酚
3 讨论

(6)超临界CO2萃取与水蒸气蒸馏提取姜油的G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和仪器
    1.2 超临界CO2萃取
    1.3 水蒸气蒸馏法姜挥发油提取
    1.4 实验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超临界提取姜油的GC-MS分析
    2.2 水蒸气蒸馏得到姜油的GC-MS分析
    2.3 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3 结 论

(7)生姜姜油的提取、成分分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生姜的生物学特性
    2 生姜的主要功能成分
        2.1 挥发油
        2.2 姜油树脂
        2.3 二苯基庚烷
    3 生姜油的主要提取方法
        3.1 压榨法
        3.2 有机溶剂浸提法
        3.3 水蒸气蒸馏法
        3.4 分子蒸馏法
        3.5 微波提取法
        3.6 流体CO_2浸提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
    4 生姜的生理功能
        4.1 生姜的抗氧化活性
        4.2 生姜的抑菌活性
        4.3 生姜的抗肿瘤作用
        4.4 生姜的抗凝血作用
        4.5 生姜的其他生理功能
    5 生姜的应用现状
        5.1 食品领域
        5.2 日化产品领域
        5.3 药用领域
    6 立题依据和意义
    7 研究目的和内容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乙醇提取姜辣素的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草醛标准曲线的制作
        2.2 样品细度大小对姜辣素提取的影响
        2.3 乙醇浓度对姜辣素提取率的影响
        2.4 固液比对姜辣素提取率的影响
        2.5 提取时间对姜辣素提取率的影响
        2.6 姜辣素提取条件的优化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超临界CO_2萃取姜油的工艺研究及GC-MS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萃取时间对姜油萃取率的影响
        2.2 萃取压力对姜油萃取率影响
        2.3 萃取温度对姜油萃取率的影响
        2.4 超临界CO_2萃取姜油最佳条件的确定
        2.5 姜油成分的GC-MS分析
        2.6 超临界CO_2萃取姜油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含量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姜油的抗氧化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姜油浓度对油脂的抗氧化的效果
        2.2 姜油抗氧化的效果与抗氧化剂的对比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姜油的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姜油的浓度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2.2 姜油的最低抑菌浓度
        2.3 不同时间的紫外光照处理对姜油抑菌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温度处理后的姜油抑菌效果的变化
    3 讨论与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最低抑菌浓度抑菌图片

(8)生姜不同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条件
        1.2.1 生姜提取物挥发物含量测试
        1.2.2 色谱条件
        1.2.3 质谱条件
        1.2.4 热脱附条件
2 实验结果
    2.1 生姜不同提取物中挥发物含量实验
    2.2 TD-GC/MS实验
3 结论

(9)姜油树脂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姜辣素的检测
        1.2.2 姜油树脂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优化
        1.2.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1.2.4 姜油树脂的GC-MS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姜油树脂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优化
        2.1.1 萃取压力的影响
        2.1.2 萃取温度的影响
        2.1.3 萃取时间的影响
        2.1.4 姜粉颗粒大小的影响
        2.1.5 夹带剂的影响
        2.1.6 姜油树脂的最佳工艺优化
    2.2 抗氧化性实验
    2.3 姜油树脂的GC-MS分析
3 结论

(10)生姜精油、浸膏和油树脂的提取及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剂和原料
    1.2 姜油的提取
        1.2.1 水蒸气蒸馏法
        1.2.2 乙醇浸提法
        1.2.3 超临界CO2萃取法
    1.3 姜油得率的计算
    1.4 生姜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提取方法的姜油得率
    2.2 姜油树脂的化学成分
3 结论

四、超临界CO_2萃取姜油及其成分的GC/MS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金银花精油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成分、风味及抑菌活性研究[D]. 武文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传统菜肴加工方式对姜风味的影响研究[D]. 于鹏程.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3]不同提取方式对比分析姜油中的风味物质[J]. 徐宗季,何海艳,袁建,何荣,鞠兴荣. 食品工业科技, 2016(21)
  • [4]姜油提取方法及工艺参数研究[D]. 王忠宾.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5]GC-MS法测定干姜超临界CO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姜酚类成分的追踪[J]. 史琪荣,王莉,闫荟,杨峰,陈艳,孙晓迪,孙世光.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1(04)
  • [6]超临界CO2萃取与水蒸气蒸馏提取姜油的GC-MS分析[J]. 杨明,余德顺,田弋夫,杨军,莫彬彬. 贵州化工, 2011(03)
  • [7]生姜姜油的提取、成分分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 张鲁明.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2)
  • [8]生姜不同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对比分析[J]. 崔俭杰,李琼.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0(02)
  • [9]姜油树脂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 郑君成,高兆建,刘辉,蒋永红,何海洋,王冉,唐仕荣. 食品科学, 2009(18)
  • [10]生姜精油、浸膏和油树脂的提取及成分分析[J]. 战琨友,董灿兴,徐坤. 精细化工, 2009(07)

标签:;  ;  ;  ;  ;  

超临界CO_2萃取姜油及其成分的GC/MS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