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利用文献的现状与思考

医学生利用文献的现状与思考

一、医学生利用文献的现状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阳[1](2021)在《新时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医疗健康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危急关头,广大医护工作者选择了挺身而出、英勇逆行,全力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这种关键时刻的行动彰显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凸显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可行性和极其重要性。围绕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中心任务,从基本理论意蕴的阐释作为全文逻辑推演起点,分析新时代在医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进一步探讨在新时代两个一百年交汇这一历史机遇和现实方位中,对于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祖国医学人才,在大学学习阶段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行动中,基于对医学生在该教育中的现状调查研究,对目前在该教育中的收获和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而推导出目前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对医学生职业理想信念追求,奉献社会的责任感、爱岗敬业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关怀态度都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第一章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逻辑。第二章论述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即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选择。第三章调查并分析了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境遇,新时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突出问题,并进行了原因的深入分析。第四章论述新时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医学生自我教育等三个方面,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医学人才。

宋莉娟[2](2021)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看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医学生是死亡教育的先行者,未来也是与濒死患者接触最多的照护者。医学生获取死亡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仅影响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态度和应对,也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其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乃至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命质量。死亡相关课程是普及性和专业性死亡教育的最有效形式。然而我国死亡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极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本课题旨在以医学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医学院校本科生学情特点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以课程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并通过教育实验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从而为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开展推广提供相应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方法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调查分析:采用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性研究了解上海市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各路径的影响效应,构建基于学情背景特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模型。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从课程目标、性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教学师资以及课程评价等比较要素进行比较研究。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理论设计课程,以泰勒目标模式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选择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课程目标分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借鉴;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分析结果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进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包括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采用Delphi法专家咨询论证课程的关键要素,最终确定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4.《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采用教育实验方案评价课程效果,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研制实验测评工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单组前后测分析和比较分析,了解两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的课程前后变化及两组间的区别;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改变,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结果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态度得分3.739±0.575。死亡教育态度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对死亡教育的了解共5个外因变量,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以及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共3个中介变量。其中医学生年龄、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均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性别、对死亡教育的了解、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分别通过中介变量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间接影响;另外年龄、死亡态度和死亡焦虑既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路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结果: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实习年级学生,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目标多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设定;课程内容集中于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但各国的侧重点不同;理实融合教学法是死亡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策略,其中临床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是应用最多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学时数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各国差异较大;师资队伍以多学科教学团队为主;课程评价以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方式。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结果: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指导设计形成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死亡与死亡教育展开,涵盖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3个主题8个章节27项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14学时。4.《死亡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结果:教育实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课程实施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认知、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三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课程实施后:(1)死亡教育相关知识方面,《死亡教育》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大部分项目准确率得分显着高于实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各项目准确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患者家属的关怀态度维度得分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和实验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应对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实验质性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8个主题25个亚主题:(1)个体收获与改变方面,包括死亡认知的深入、死亡态度的改变、死亡应对能力的提升、延伸思考共计4个主题11个亚主题。(2)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方面,包括课程的优点、课程存在的不足、自我表现评价、对课程的建议共计4个主题14个亚主题。结论1.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总体持积极和肯定态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低年级开始,定位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通识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死亡相关背景经历。2.我国死亡教育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情和授课对象学习特点,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促进多维课程评价。3.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和学习对象的学情。包含普适性死亡教育和专业性死亡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4.死亡教育课程能够改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对课程的建议对后续课程的完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推广提供了参考。

张长宏[3](2021)在《医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学习倦怠现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其影响因素;探讨述情障碍、手机成瘾、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为针对医学生学习倦怠的干预提供一定线索。方法:(1)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以班级为单位抽取某两所医学院校3516人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包括人口学特征、内在个体因素、外部因素三个部分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2)用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心理资本问卷(PCQ)、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分别对医学的学习倦怠、心理资本、手机成瘾和述情障碍进行测量。(3)采用Epidata、spss20.0、AMOS.V23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分层回归分析结和构方程模型(SEM)探究述情障碍、心理资本、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调查共收回3090份问卷,其中男生1199(38.80%)人,女生1891(61.20%)人;户籍在农村的1334(43.17%)人,在城市的1756(56.83%)人;独生子女为1254(40.58%)人,非独生子女为1836(59.42%)人;医学专科生934(30.23%)人,医学本科生为2156(69.77%)人。平均年龄为19.69±1.23岁,在16到34岁之间;学习倦怠平均得分为57.19±10.71,学习倦怠总得分超过中点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2)在医学生中,专科生比本科生高水平学习倦怠发生率更高(OR=1.549,95%CI=1.289-1.861);不自信(OR=2.276,95%CI=1.617-3.201)和偶尔不自信(OR=1.470,95%CI=1.140-1.896)的比一直很自信的高水平学习倦怠发生率高;不喜欢参加团体活动的高水平学习倦怠发生率比喜欢参加的更高(OR=1.495,95%CI=1.098-2.036);性格中等比起性格外向来说是保护因素(OR=0.756,95%CI=0.607-0.943);不喜欢(OR=4.984,95%CI=3.575-6.947)或者一般喜欢(OR=2.503,95%CI=2.067-3.029)自己专业的高水平学习倦怠发生率都高于喜欢自己专业的;不喜欢(OR=2.062,95%CI=1.521-2.796)或者一般喜欢(OR=1.396,95%CI=1.167-1.668)与家人交流的高水平学习倦怠发生率都高于喜欢与家人交流的;思考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水平学习倦怠的保护因素(OR=0.558,95%CI=0.465-0.671);每周不锻炼的高水平学习倦怠发生率高于每周锻炼在三次以上的(OR=2.089,95%CI=1.630-2.677);每个月生活费不够(OR=2.063,95%CI=1.482-2.872)或者刚好(OR=1.353,95%CI=1.124-1.629)的高水平学习倦怠的发生率高于每月生活费充足的;经常感到孤独(OR=1.982,95%CI=1.364-2.878)和偶尔感到孤独(OR=1.452,95%CI=1.131-1.864的高水平学习倦怠发生率高于从不感到孤独的;不能适应学校生活(OR=2.050,95%CI=1.304-3.224)和基本能适应学校生活(OR=1.326,95%CI=1.089-1.614)的高水平学习倦怠的发生率高于很适应学校生活的医学生。(3)心理资本在述情障碍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路径系数为0.168(-0.454*-0.371),占总效应的28.33%(0.168/0.371+0.168)。手机成瘾在述情障碍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路径系数为0.063(0.541*0.117),占总效应的14.52%(0.063/0.371+0.063)。结论:(1)专科生、不自信、不喜欢参加团体活动、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不喜欢与家人交流、每周不锻炼、生活费不够、感到孤独、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可能是高水平学习倦怠的危险因素;思考职业生涯规划可能是高水平学习倦怠的保护因素。(2)述情障碍可能直接影响学习倦怠,也可能通过心理资本或者手机成瘾,间接影响学习倦怠,心理资本和手机成瘾都可能在述情障碍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4](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郭淞荣[5](2020)在《广西钦州市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10年新一轮医改开始至今,医改的成果惠及了千家万户。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医改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医改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全科医生作为直接面向基层普通群众的医务工作者,担负着健康守门员的责任。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本文以钦州市全科医生近十年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钦州市的全科医生培养现状进行认真梳理,通过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查阅理论着作等方式,运用管理学的理论进行思考分析,总结了钦州市全科医生的培养现状,提出了优化钦州市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对策。笔者通过认真研究,认为钦州市全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全市全科医生数量有待充实;二、全科医生分布不均衡,占比小;三、全科医生处于新老交替阶段,整体素质不高;四、公众对全科医生的认知程度不是很高;五、全科医生的激励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优化钦州市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对策有:一、扩充引进吸收渠道,提高培养总量;二、统筹规划,协调促进全科医生均衡发展;三、多项并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全科医生;四、全面提升舆论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认知了解程度;五、加大政策贯彻执行力度,提高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

甘亚[6](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孙宏亮[7](2020)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学是一门人学,是关系人类幸福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关怀为医学应有之意。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向往健康、重视健康和保持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追求,人们不再局限于关注疾病本身,而是全方面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状态,希望得到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健康促进与凸显人性的医学关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与变化,在当前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就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从医学发展的客观现状、社会对医学的人文诉求和健康中国的价值旨归三个方面论述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如下研究。第一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着重论述了医师人文素养的含义、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首先,从社会对医师职业的期望入手,分析医师职业特点和职业标准,提出医师应承担的角色;其次,根据医师职业需要,将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界定为医师伦理素养、医师哲学素养、医师心理素养和医师法律素养;再次,鉴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围绕着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涉及的一系列关系,介绍当前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模式。第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从东西方人文思想进行溯源,确定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入手,追求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从家和礼两个方面,探讨美德培养;其次,从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到中世纪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博爱”思想,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呼唤,论述了医学与人文关系的发展变迁。最后,确定医师人文素养的培育理论,包括成人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第三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通过对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师和患者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我国医师人文素养总体良好,大部分医师都能够恪守医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认真履行治病救人职责,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仍然存在部分医师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相对匮乏与普遍的职业倦怠心理逆反,医师人文实践“差异化”与责任担当精神的相对减弱,个性自我的张扬与团队精神的缺乏,科技理性的极端至上与人文价值意义的相对薄弱,对医疗差错的漠视与有意逃避,除医师自身内在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包括医师职业生态欠佳、相关规范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氛围有待妥善营造、医院人文建设被边缘化和医疗决策复杂等。第四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本章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美国针对医师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健全的机构支持,有完善的医学教育培训,还有享誉全球的人文医院,为医师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制度、创造了环境氛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发布了《优质医疗》及附属8份指南,强调了医师为保证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护而履行的职责,并以人文观念贯穿其中,文件和指南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纲领;新加坡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中国台湾是亚洲最早推行医院评鉴暨全面质量管理的地区,台湾长庚医疗体系成立了一站式医疗照护单元模式,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中国香港地区完善的政府制度建设、良好的医院管理和公众互动也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助力。第五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在已有文献梳理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首先通过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来完善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其次,通过媒体引导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再次,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服务品质、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最后,通过敬业精神的自我塑造、实践叙事医学和投身志愿服务,来完成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本研究在借鉴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深入临床和社区,客观观察、真实记录,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医师个体健康发展,推动医院人文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蔡煜[8](2020)在《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临床医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新的医疗方法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临床技能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趋势。而传统的依托于医院现场见习的培养模式在空间和教学条件上又有诸多限制。基于上述情况,急需建设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来适应新的要求和理念。目前,我国高校医学院的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使用特点、功能组成、空间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方面,有不同于其他教育建筑的固有特色。然而,目前国内对这一类教育建筑的研究十分缺乏,建成项目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进行系统的设计研究。本文针对上述现状和背景,尝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从临床医学学科、临床医学教学、医疗建筑设计等视角切入,从功能组成、空间布局设计、环境设计三个方面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进行研究。其一,通过归纳总结临床技能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医疗建筑特征、临床技能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教学模式,以及对国内外案例的调研,发现目前设计中潜在的问题,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功能组成及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其二,基于对临床医学学科的研究,通过“疾病—临床技能—功能”的逻辑,将教学内容与功能一一对应并分类,归纳其功能组成,对其功能空间逐一探讨。其三,对医学模拟空间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将医疗空间与医学模拟空间对比分析。针对模拟诊室、模拟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重症病室、模拟病房以及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室,从功能需求、使用人数、人体尺寸等角度探讨合理的平面布局设计方式,提出平面设计范式参考。其四,在空间设计方法、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设计要点和设计模式的建议。最后,通过项目设计实践,对前文总结的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设计理论进行验证,提出医疗建筑仿真为导向的教学空间、功能整合的整体空间结构、基于教考合一的开放性流线组织以及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相互渗透的设计策略,为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结合提供经验参考。

罗延疆[9](2020)在《全科住培医师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全科医师作为健康守门人、临床工作中的首诊医师,其工作性质极具灵活性,需要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因此培养有良好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全科医师至关重要。目前对于全科医师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少,对全科医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更为罕见。研究全科医师的创新能力,不仅为全科医师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方案,也可以对我国医疗行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我们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参与规范化培训的医师进行调查,探讨影响全科住培医师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总结全科住培医师创新能力的特点与不足,为改进全科医师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提供建议。方法:本研究以江苏地区各三甲医院的全科以及各个临床专科正在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以下简称全科或专科住培医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尤金创新能力测试题”为基础,在“问卷星”平台编辑成“住培医师创新能力测试题”,通过当面或者网络的形式,填写调查问卷,收集问卷并进行总结分析。分别采用Cronbach’sα系数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量表的信度、结构效度,采用t检验比较全科和专科住培医师两组人群之间的创新能力差异,采用秩相关分析创新能力四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了107人,住培医师创新能力平均得分为55.26±11.12分,即总体上住培医师创新能力一般。全科和专科住培医师创新能力平均得分分别为54.81±12.64分和55.56±10.06分,全科与专科住培医师创新能力均一般,两者的创新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4)。“住培医师创新能力测试题”的Cronbach’sα系数值为0.855,此量表信度较好。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四个维度:“人格”、“动机”、“专业技术能力”、“组织环境”,最终形成四个子量表,其Cronbach’sα值分别为0.768、0.729、0.700、0.711。四个子量表中,“人格”、“动机”、“专业技术能力”和“组织环境”占总体的权重分别为0.497、0.233、0.142、0.128。显示人格对住培医师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动机,而组织环境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小。被调查的住培医师在人格、动机、专业技术能力、组织环境等四个因素之间两两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呈中等相关关系,如人格和专业技术能力(r=0.452,P<0.05)、人格与组织环境(r=0.417,P<0.05)、动机与组织环境的相关系数为(r=0.402,P<0.05)、专业技术能力与组织环境(r=0.517,P<0.05)。而全科与专科住培医师在“人格”、“动机”、“专业技术能力”、“组织环境”等四个影响因素的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全科医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选择适合全科医学的科研内容和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住培医师创新能力测试题”量表结构清晰,总量表和“人格”、“动机”、“专业技术能力”、“组织环境”等四个子量表均有良好的信度。无论是专科还是全科的住培医师,整体创新能力均显示为一般水平;而且,在人格、动机、专业技术能力和组织环境这四个因素,对两组人员的影响都无显着差异。人格因素对住培医师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因此,在全科住培医师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其人格塑造;通过奖励、赞赏等方式提升全科医师的内、外动机,鼓励全科医师学习前沿知识,开拓视野,通过全科医师团队之间合作形式,给予情感支持与认可等。

于萍萍[10](2020)在《苏州大学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苏州大学2018级印度医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医学留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医学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围绕着对医学留学生的汉语课堂教学问题也接踵而来。面对来华医学留学生的人数激增,国内各所高校针对其汉语教学问题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着重讨论了苏州大学2018级印度医学留学生的汉语课堂教学问题,旨在为此类留学生的汉语课堂教学提供改进建议,切实提高医学留学生汉语课堂的学习效果。论文首先介绍了苏州大学2018级印度医学留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汉语课堂教学概况,接着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方面分析其汉语课堂教学现状,再结合授课的实际经验和对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发现教学内容的欠缺、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方法的欠妥以及师资培养的不足已成为影响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论文最后提出了对印度医学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包括调整教学安排、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倡导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加强对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储备等。

二、医学生利用文献的现状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生利用文献的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概念
        一、价值与价值观
        二、价值观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二节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医学职业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
        二、医学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素之一
        三、医学人文素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四、现代医学的科学精神
    第二节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价值
        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
        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新时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调研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二、调查方法
    第二节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良好
        二、医学生对自身职业道德关注度较高
        三、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多样性
    第三节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略显不足
        二、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亲和力有待提高
        三、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整体协同性需要强化
    第四节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新媒体对医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二、医学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有待完善
        三、医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强
第四章 新时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一、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质量
        二、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第二节 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健全校园文化制度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三、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第三节 强化医学生自我教育
        一、激发医学生自我教育的兴趣
        二、创设医学生自我教育的条件
        三、引导医学生多维自我教育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时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论文
致谢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第五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验课程实施
    三、实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讨论
第六部分 讨论
    一、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考
    二、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建议
    三、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推广价值
小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附录一 《死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二 《死亡教育》课程前后测问卷(节选)
附录三 关于《死亡教育》课程访谈的知情同意书
综述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医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医学生学习倦怠的现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述情障碍、手机成瘾、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医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5)广西钦州市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全科医生
        2.1.2 全科医生培养目标
        2.1.3 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2.2.3 弗鲁姆期望理论
    2.3 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3章 钦州市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3.1 钦州市全科医生的基本情况
    3.2 钦州市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
        3.2.1 规范化培训模式
        3.2.2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模式
        3.2.3 转岗培训模式
    3.3 钦州市全科医生的薪资待遇
    3.4 钦州市全科医生的晋升空间
第4章 对钦州市全科医生培养的实证分析
    4.1 调查的方式
    4.2 调查内容
    4.3 调查数据及分析
        4.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
        4.3.2 对全科医生了解程度的情况
        4.3.3 了解全科医生的途径
        4.3.4 对国家重视全科医生的认识
        4.3.5 对全科医生胜任能力的认知程度
        4.3.6 对何为全科医生的认知
        4.3.7 对全科医生必备条件的认知
        4.3.8 对工作的职业满意度的情况调查
        4.3.9 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调查
        4.3.10 影响基层医生工作积极性的调查
        4.3.11 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优化全科医生建设
        4.3.12 全科医生薪资待遇应达到的水平调查
        4.3.13 对全科医生前景的调查
    4.4 调查结果综述
第5章 钦州市全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5.1 存在的问题
        5.1.1 全市全科医生数量有待充实
        5.1.2 全科医生分布不均衡,占比小
        5.1.3 全科医生处于新老交替阶段,整体素质不高
        5.1.4 公众对全科医生的认知程度不是很高
        5.1.5 全科医生的激励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5.2 原因分析
        5.2.1 思想重视不够,进人渠道单一
        5.2.2 协调机制不健全,经济发展有差异
        5.2.3 主观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学习培训
        5.2.4 宣传不到位,公众了解方式有限
        5.2.5 对上级政策未吃透,政绩观念有偏差
第6章 优化钦州市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对策
    6.1 扩充引进吸收渠道,提高培养总量
        6.1.1 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建设
        6.1.2 加大规范化培训力度
        6.1.3 扩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范围
    6.2 统筹规划,协调促进全科医生均衡发展
        6.2.1 政府组织,各部门联合健全协调机制
        6.2.2 引导卫生人才服务基层,加快推进县乡卫生人才双向流动
        6.2.3 改善住宿条件、精神文化基础设施,优化工作环境
    6.3 多项并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全科医生
        6.3.1 严格要求自己,终身学习
        6.3.2 多进行交流,加强素质塑造
        6.3.3 定期进行培训,促进共同进步
    6.4 全面提升舆论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认知了解程度
        6.4.1 开展活动,走进群众进行宣传
        6.4.2 利用好现代新媒体,大力进行线上报道
        6.4.3 到学校到基地,实地进行宣讲参观
    6.5 加大政策贯彻执行力度,提高全科医生的岗位吸引力
        6.5.1 合理确定“托底线”标准,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6.5.2 解决“带薪规培”问题,确保基层卫生单位正常运行
        6.5.3 合理调整签约服务收费标准,提高家庭医生吸引力
        6.5.4 降低评审职称的评价条件,优化全科医生岗位设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全科医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与启示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5.1 指导思想
    5.2 优化原则
    5.3 优化思路
    5.4 优化策略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调查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一、医师职业概述
        (一)医师职业概念
        (二)医师职业特点
        (三)医师应承担的角色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一)医学人文概述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三)医师人文素养的结构
        (四)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一)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意义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涉及的关系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模式
第三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
    一、中国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一)儒家人文思想
        (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三)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西方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一)西方人文思想
        (二)西方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
        (一)成人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第四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三、讨论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整体良好
        (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一)美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英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三)新加坡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一)台湾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香港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第六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一、加强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
        (一)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
    二、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
        (一)媒体引导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三、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
        (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二)提升医院服务品质
        (三)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四)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四、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
        (一)树立医师人文精神
        (二)实践叙事医学
        (三)投身志愿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现状调查(医师版)
附录2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患者版)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8)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及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临床医学教育的研究
        1.4.2 关于医疗建筑设计的研究
        1.4.3 关于实训建筑的研究
        1.4.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临床技能教育及其教学建筑概述
    2.1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特点
        2.1.1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
        2.1.2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特点
    2.2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2.2.1 国外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2.2.2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2.3 国外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案例分析
        2.3.1 国外案例分析
        2.3.2 国外案例的总结
    2.4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调研认知
        2.4.1 国内临床技能建筑案例调研
        2.4.2 国内建成项目中的不足
    2.5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趋势
        2.5.1 教学空间的仿真性
        2.5.2 空间适应创新技术
        2.5.3 教学空间专业化
        2.5.4 功能设计针对性
        2.5.5 环境设计个性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组成研究
    3.1 功能组成研究
    3.2 功能组成与各学科临床技能的关系
        3.2.1 临床技能教学的学科分类视角
        3.2.2 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3.2.3 外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3.2.4 内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3.2.5 产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3.3 功能组成的归纳整理
    3.4 功能空间分类
        3.4.1 普通教学空间
        3.4.2 医学模拟教学空间
        3.4.3 公共交往空间
        3.4.4 办公空间
        3.4.5 服务空间
    3.5 功能面积分析
        3.5.1 医学模拟空间面积组成比例
        3.5.2 总体各功能面积组成比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空间与流线设计研究
    4.1 医学模拟教学空间设计
        4.1.1 模拟诊室
        4.1.2 模拟手术室
        4.1.3 模拟产房
        4.1.4 模拟重症病室(模拟ICU室)
        4.1.5 模拟病房
        4.1.6 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室
        4.1.7 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室
    4.2 空间组合方式设计
        4.2.1 整体空间组合
        4.2.2 局部空间组合
    4.3 空间的分区和流线设计
        4.3.1 空间分区设计
        4.3.2 空间流线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环境设计
    5.1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空间品质提升
        5.1.1 营造高品质交往空间
        5.1.2 打造个性化校园文化
    5.2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环境的设计手法
        5.2.1 以医疗建筑仿真性为导向的材质选择
        5.2.2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室内色彩设计
        5.2.3 自然采光为导向的采光照明设计
        5.2.4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自然景观氛围营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案例实践—华南理工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装修改造工程
    6.1 项目概况
        6.1.1 背景
        6.1.2 用地概况
        6.1.3 设计概况
    6.2 设计策略
        6.2.1 医疗建筑仿真为导向的教学空间
        6.2.2 整合功能构建整体空间结构
        6.2.3 基于教考合一的开放性流线组织
        6.2.4 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相互渗透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着作
    学位论文
    学术期刊文献
    报告
附录1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建筑案例
    案例1—南京医科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案例2—中南大学湘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案例3—四川大学华西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案例3—汕头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案例5—中山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设计实践案例—华南理工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附录2 :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9)全科住培医师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1 创新的基本概念
    1.2 创新与创造力的区别
    1.3 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4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整体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3.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3 住培医师创新能力现状
    3.4 影响住培医师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3.5 各个影响因素在全科和专科住培医师中的差异
第四章 讨论
    4.1 量表适用性分析
    4.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4.3 住培医师创新能力的现状
    4.4 全科医师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全科医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4.6 全科医学研究内容的宽泛性和方法的多样性
第五章 研究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5.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住培医师创新能力测试题
作者简介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鸣谢

(10)苏州大学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苏州大学2018级印度医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印度医学生基本情况
    四、关于医学留学生汉语教学情况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苏大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现状
    第一节 教学安排
        一、教学概况
        二、课时设置
        三、教材选用
        四、教学语言
    第二节 教学内容
        一、语言要素
        二、言语技能
        三、文化知识
    第三节 教学方法
        一、语音教学方法
        二、词汇教学方法
        三、语法教学方法
    第四节 汉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汉语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
        二、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大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无法满足语言要素的学习需要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合理性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之间存在偏差
        四、文化教学内容过于单薄
    第二节 关于教学对象的问题
        一、缺少学习汉语的动机
        二、缺乏目的语的交际环境
        三、缺乏严谨的课堂秩序
        四、印度文化造成的负迁移
    第三节 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少针对性
        二、教学方法游离,脱离教学目的
    第四节 关于教学师资的问题
        一、教师技能的综合性不强
        二、教师任教的稳定性不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关于教学安排的应对策略
        一、适当调整汉语课的课型
        二、丰富中华文化教学内容
        三、选择恰当合适的教材
    第二节 关于教学内容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二、增加文化内容的趣味性
    第三节 关于教学对象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
        二、改善目的语的交际环境
        三、加强对留学生的日常管理
        四、适当采用鼓励与奖励措施
    第四节 关于教学方法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二、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第五节 关于教学师资的应对策略
        一、注重复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储备
        二、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医学生利用文献的现状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研究[D]. 陈阳.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 宋莉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医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张长宏.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广西钦州市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D]. 郭淞荣. 广西大学, 2020(07)
  • [6]“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7]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孙宏亮.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7)
  • [8]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D]. 蔡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9]全科住培医师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罗延疆. 东南大学, 2020(01)
  • [10]苏州大学印度医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苏州大学2018级印度医学生为例[D]. 于萍萍.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医学生利用文献的现状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