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房储蓄银行搅局房贷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胡小雪[1](2015)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HF银行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以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互联网金融正在悄然改变传统金融模式,改变网民的行为方式、消费习惯,改变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与实现方式,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革新的力量。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国内商业银行应如何化挑战为机遇,稳住在行业中的地位成为各银行关注的焦点。文章首先对论文相关文献及理论进行了综述,随后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状况。文章以HF银行为例,基于PEST模型和SWOT模型,分别分析了HF银行发展的宏观环境、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HF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金融业监管部门对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和鼓励政策,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疲软,利率市场化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网络的普及,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网民的行为模式也在不断变迁,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对IT的投资越来越大,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HF银行作为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利润规模雄厚,且拥有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然而HF银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并不高,缺乏集IT和金融知识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并且在发展互联网金融实践上相对落后。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HF银行的征信手段更为丰富,转型升级迎来了新的机遇,并且市场更为广阔。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HF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进一步加强,第三方支付企业线上与线下业务的快速发展,逐步弱化甚至替代HF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基金、理财以及证券的互联网化正蚕食HF银行中间业务收入;P2P借贷平台依托交易成本更低,信息更加透明等优势,分流HF银行融资中介服务需求。面对以上各种挑战,结合HF银行自身情况,本文提出了HF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应采取的积极措施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HF银行应始终以风险控制为核心,提高互联网安全技术,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和信用等级体系;运用“大数据”,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加强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建立以金融服务为主的电商平台,加强移动金融平台建设;在IT解决方案上更加注重客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拓展营销渠道,形成社会化媒体营销体系:通过E-learning平台建立与运用,培养符合互联网金融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谢义维[2](2014)在《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中国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适足住房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住房困难者提供居住之所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依据自身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和基本国情,逐步建立起相对可持续的保障房制度体系。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也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商品房市场方兴未艾、正处于黄金时期,而保障性住房体系刚刚萌芽,“双轨制”住房供给模式尚未建立。房价高涨引起了上至庙堂下至江湖各方面的广泛讨论,住房问题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经济最热点的话题。中国当前初步建立了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住房补贴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内的住房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城镇居民的住房困难。廉租房主要保障最低收入人群和新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住房需求;公租房制度主要保障中等偏下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中等收入者可以通过购买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满足居住需求。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游离在现有住房保障制度之外的城市常住人口,可以通过住房补贴等获得住房保障。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不仅事关城市竞争力、区域经济发展,还会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在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模式的基础上,建议城市保障房的供给主要以廉租房和公租房为主。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制度分析、实证和经济学模型来研究主要发达国家保障房制度和中国的实践。主要发达国家在保障房理念、立法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值得做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住房权概念进行了内涵和外延分析,试图理清“适足住房权”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性及其社会、法律意义。其次,选取在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方面具有国际声誉的四个国家来研究,分别是美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保障房体系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制度相对成熟,在管理机构设定、管理职能定位、房源供给、后勤维修养护、入住者准入、房屋流转、租金收缴、运营管理、社区建设和辅助服务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上述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在对国外保障房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的具体实际,选取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是保障房的供给结构,本文对影响政府保障性住房配建决策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决策指标体系,再利用熵权法计算出各指标的客观权重,最终建立求解最优保障房配建结构的优化模型。并运用上述模型对广州和珠海的住房供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珠海市和广州市保障房建设的各种现状下,按照2013年建设保障房的计划,为了使总体效用最大化,珠海市的公租房建设比重占当年保障房总数的64.3%。而按照广州市保障房的建设计划,为使效用最大化,廉租房建设比重应占当年保障房建设比重的53.8%。上述结果印证了当前以廉租房和公租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政策的有效性。在保障房分配方面,本文从三个角度对廉租住房的分配机制创新进行了经济学分析。首先,从供求理论与效用理论的角度,针对实物配租和租金补贴两种配租方式,综合比较它们对住房租赁市场供求的影响、政府廉租资金支出的成本以及廉租资金分配效率,总结出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其次,从消费经济学角度,按照廉租住房保障群体内部成员对廉租住房保障的依赖程度不同,把他们的住房消费需求分为三大类,即完全依赖型、暂时依赖型和边缘型,并根据需求差异配以不同的配租方式。最后,分析影响廉租住房的保障面积标准和租金标准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廉租房四步计租标准的具体计量办法,以及分配方法选择。最后总结本文的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于深入剖析中国住房保障制度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及其利益诉求,通过政策引导,增加保障房的供给水平。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障房制度的成功经验,从融资、土地供应、保障房结构、分配及流转制度等方面入手,为中国保障房制度创新提供建议。
林永亮[3](2006)在《住房金融运作模式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选择》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比较国际上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住房金融的运作模式:美国的住房抵押式贷款、德国的住房储蓄银行制度、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抽象出其共性,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我国住房金融应选择的方向和具体的运作模式,以及在具体运作模式下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加以改进。结合我国住房金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文章得出市场化应是我国住房金融发展的主导方向。结合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和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的现状,文章得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住房储蓄银行应成为我国住房金融今后发展的主要运作模式。通过分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条件,提出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特设机构(SPV)的设立方式和住房抵押证券品种的选择。通过分析我国政策性金融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不足,提出在我国实施住房储蓄银行应做的具体改进。
冯悦旋[4](2005)在《重庆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文中指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是近几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的最大创新之一。自1970 年第一笔MBS 证券发行以来,这项创新相继被许多国家引入房地产金融领域,对这些国家房地产业的起飞、金融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近年来也是我国房地产金融界最关注的热点,国家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必须改革传统房地产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批准中国建设银行率先开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可以说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已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头羊,房地产经济走势良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迅猛。本文在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对重庆市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实施方案、问题及对策作了深入研究,以求为在重庆引入MBS 起到促进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重庆市住房市场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目前,重庆市商品住房销售形势良好,商品住房交易活跃,居民住房消费需求持续趋旺。接下来,重点就重庆商品住房开发融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分别对现阶段重庆商品住房市场中开发资金、信贷资金以及积压资金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2005年重庆房地产市场投资额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发现,重庆市商品住房开发的资金链处于失衡状态;开发资金存在大量缺口;消费环节的信贷资金也存在缺口。本文提出采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来解决重庆商品住房开发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国外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成熟经验,系统地介绍了关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以及主要的制约因素。并且,结合重庆商品住房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展开了在重庆房地产市场的应用探讨,从发展规划、实施模式及运作程序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方案。在本文的最后,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这对以后重庆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陈建军[5](2004)在《住房储蓄银行搅局房贷市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住房储蓄银行搅局房贷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房储蓄银行搅局房贷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金融时代下HF银行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及理论综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互联网金融概念及模式的文献综述 |
2.1.2 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的文献综述 |
2.2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2.2.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
2.2.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
2.3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
2.3.1 平台经济学理论 |
2.3.2 长尾理论 |
2.4 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概述 |
2.4.1 第三方支付 |
2.4.2 P2P借贷 |
2.4.3 众筹 |
2.4.4 大数据金融 |
2.4.5 互联网金融门户 |
2.4.6 信息化金融机构 |
第三章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 |
3.1 国外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 |
3.1.1 国外银行互联网化状况 |
3.1.2 国外直销银行发展状况 |
3.2 国内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 |
3.2.1 电子银行发展状况 |
3.2.2 银行系网贷平台发展状况 |
3.2.3 银行系电商平台发展状况 |
3.2.4 银行互联网理财业务发展状况 |
3.2.5 直销银行的发展状况 |
第四章 基于PEST模型的HF银行发展环境分析 |
4.1 政策环境分析 |
4.1.1 传统金融监管政策 |
4.1.2 互联网金融产业支持政策 |
4.2 经济环境分析 |
4.2.1 宏观经济疲软 |
4.2.2 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化 |
4.3 社会环境分析 |
4.3.1 网民规模不断扩大 |
4.3.2 消费者行为模式变迁 |
4.4 技术环境分析 |
4.4.1 IT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
4.4.2 行业技术水平提高 |
第五章 基于SWOT模型的HF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
5.1 HF银行优势分析 |
5.1.1 资产利润规模雄厚 |
5.1.2 风险防控体系完善 |
5.2 HF银行劣势分析 |
5.2.1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
5.2.2 缺乏互联网金融人才 |
5.2.3 发展互联网金融实践落后 |
5.3 HF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面临的机遇分析 |
5.3.1 征信手段更为丰富 |
5.3.2 银行转型升级迎来新机遇 |
5.3.3 市场更为广阔 |
5.4 互联网金融时代下HF银行面临的挑战分析 |
5.4.1 行业竞争程度加剧 |
5.4.2 第三方支付业务弱化HF银行支付中介功能 |
5.4.3 基金、保险等业务互联网化蚕食HF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
5.4.4 P2P网贷平台挑战HF银行融资功能 |
第六章 互联网金融时代下HF银行发展新举措 |
6.1 提高风险防控技术,增强核心优势 |
6.2 争夺“大数据”,谋取信息优势 |
6.2.1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6.2.2 提高数据处理及运用能力 |
6.3 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 |
6.3.1 搭建以金融服务为主的电商平台 |
6.3.2 加强移动金融平台的开发及应用 |
6.4 重视客户体验,提高专业化服务 |
6.5 建立社会化媒体营销体系 |
6.6 建立E-learning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中国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保障性住房 |
1.2.2 保障性住房的制度 |
1.2.3 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 |
1.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住房保障的理论依据 |
2.1.1 社会保障理论 |
2.1.2 公平分配理论 |
2.1.3 住房过滤模型与梯度消费理论 |
2.2 住房保障模式 |
2.2.1 住房的补贴效率与福利分析 |
2.2.2 住房政策的特性和保障性住房政策模式 |
2.2.3 经济适用房政策评价 |
2.3 住房保障经济制度 |
第3章 住房权与现代住房保障制度分析 |
3.1 住房、住房权与适足住房权 |
3.2 住房权与居住权的法律规定 |
3.2.1 宪法的规定 |
3.2.2 民法的规定 |
3.3 住房权与保障房制度的历史渊源 |
3.3.1 原始社会的生存(living) |
3.3.2 农耕文明的村落家庭住宅(house) |
3.3.3 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居住(housing) |
3.3.4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住房(Social housing)模式 |
3.3.5 现代保障房体系 |
3.4 住房与福利 |
3.4.1 住房与社会保障 |
3.4.2 住房与福利社会 |
第4章 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分析 |
4.1 美国住房保障体系分析 |
4.1.1 保障房的资金筹集 |
4.1.2 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 |
4.1.3 保障房体系运作模式 |
4.1.4 住房保障制度的演变 |
4.1.5 保障房市场的金融工具 |
4.1.6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启示 |
4.2 德国住房保障体系分析 |
4.2.1 住房保障资金筹集 |
4.2.2 住房保障政策目标 |
4.2.3 住房保障制度运作模式 |
4.2.4 住房保障机构 |
4.2.5 住房保障金融工具 |
4.2.6 德国住房保障制度启示 |
4.3 日本住房保障体系分析 |
4.3.1 住房保障资金筹集 |
4.3.2 住房保障政策目标 |
4.3.3 住房保障制度运作模式 |
4.3.4 住房保障机构 |
4.3.5 住房保障金融工具 |
4.3.6 日本住房保障制度启示 |
4.4 新加坡住房保障体系分析 |
4.4.1 住房保障资金筹集 |
4.4.2 住房保障政策目标 |
4.4.3 住房保障制度运作模式 |
4.4.4 住房保障机构 |
4.4.5 住房保障金融工具 |
4.4.6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启示 |
4.5 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体系评析 |
4.5.1 住房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评析 |
4.5.2 住房保障融资制度评析 |
4.5.3 住房保障制度的运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保障房供给结构的熵权优化模型分析 |
5.1 保障房配建决策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5.2 保障房的配建决策指标体系分析 |
5.2.1 建设成本指标 |
5.2.2 建设效益指标 |
5.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 指标熵权系数的确定 |
5.4 熵权系数优化模型的建立 |
5.5 珠海市保障房配建结构实证分析 |
5.5.1 保障房指标的测算 |
5.5.2 保障房建设效益指标的估算 |
5.6 指标的熵权计算 |
5.6.1 计算指标的熵 |
5.6.2 计算指标的权重 |
5.6.3 计算指标的熵权系数 |
5.7 熵权系数优化模型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
5.8 广州市保障房配建结构 |
5.8.1 广州市保障房建设指标 |
5.8.2 模型的运用 |
5.9 结果分析 |
第6章 中国廉租住房分配机制创新 |
6.1 不同配租方式的经济学分析 |
6.1.1 对住房租赁市场供求的影响分析 |
6.1.2 政府廉租资金支出的成本比较 |
6.1.3 廉租资金分配效率比较 |
6.1.4 选择配租方式 |
6.2 廉租房面向人群的配租方式选择与住房消费差异 |
6.2.1 住房消费需求差异 |
6.2.2 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配租方式选择 |
6.3 确定廉租住房租金标准 |
6.3.1 廉租住房的租金标准 |
6.3.2 影响廉租住房租金标准制定的原则和因素 |
6.3.3 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确定方法 |
6.4 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的分配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住房金融运作模式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已有研究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及主要结论 |
第二章: 住房金融的国际比较:来自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的经验 |
2.1 美国的住房金融 |
2.1.1 二级市场的发展历程 |
2.1.2 对美国住房金融的经验总结 |
2.2 德国住房金融 |
2.2.1 德国的住房金融体系 |
2.2.2 德国的建房互助储蓄信贷社的住房融资安排 |
2.2.3 对德国住房金融的评价 |
2.3 新加坡住房金融 |
2.3.1 住房金融基本制度:中央住房公积金制度 |
2.3.2 中央公积金制度下的居民住房融资 |
2.3.3 对新加坡住房金融的评价 |
2.4 国际住房金融的经验比较与启示 |
第三章 我国住房金融发展方向和运作模式选择的分析 |
3.1 我国住房金融的发展历程 |
3.1.1 萌芽时期(1979-1987) |
3.1.2 初创时期(1987-1993) |
3.1.3 规范、调整和全面推进时期(1994-1998) |
3.1.4 深化和全面发展(1998年7月至今) |
3.2 我国住房金融选择市场化方向的依据 |
3.2.1 我国住房金融的发展历程预示了我国住房金融市场化方向 |
3.2.2 我国住房金融的现状决定了我国住房金融的市场化方向 |
3.2.3 国际住房金融的经验证明了住房金融的市场化方向 |
3.3 我国住房金融的运作模式选择 |
3.3.1 发展住房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的原因 |
3.3.2 收入的差异性需要发展住房储蓄银行制度 |
第四章: 我国住房金融运作模式之一:住房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 |
4.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概念、原理 |
4.1.1 证券化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原理 |
4.1.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操作步骤 |
4.1.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功能 |
4.2 我国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与障碍分析 |
4.2.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实施的可行性 |
4.2.2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评析 |
4.3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设计 |
4.3.1 特别目的载体的选择及交易结构设计 |
4.3.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设计 |
第五章: 我国住房金融运作模式之二:住房储蓄银行 |
5.1 住房储蓄银行的基本原理 |
5.1.1 住房储蓄银行的运行框架 |
5.1.2 住房储蓄银行的利弊 |
5.2 我国建立住房储蓄银行的必要性 |
5.2.1 发展我国政策性住房要求需要住房储蓄银行 |
5.2.2 住房的市场化改革要求发展住房储蓄银行 |
5.2.3 财力限制期待住房储蓄银行 |
5.2.4 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矛盾需要住房储蓄银行 |
5.2.5 住房储蓄银行是充分利用公积金的有效方法 |
5.3 建立我国住房储蓄银行的总体构想 |
5.3.1 打破资金的封闭式运行 |
5.3.2 将公积金纳入到住房储蓄银行体系之中 |
5.3.3 政府支持住房储蓄业务的发展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重庆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
2 重庆市商品住房市场发展现状 |
2.1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发展现状 |
2.1.1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2.1.2 我国房地产业中商品住房市场发展现状 |
2.2 重庆市商品住房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 重庆房地产发展现状 |
2.2.2 重庆商品住房开发的比较研究 |
2.2.3 重庆商品住房市场现状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重庆商品住房开发融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 |
3.1 重庆商品住房开发资金缺口分析 |
3.1.1 重庆商品住房开发资金需求的定量分析 |
3.1.2 重庆市开发资金来源分析 |
3.2 重庆商品住房市场信贷资金缺口分析 |
3.2.1 重庆市住房信贷资金供给量分析 |
3.2.2 重庆市住房信贷资金需求量分析 |
3.2.3 重庆市住房信贷资金的供求平衡 |
3.3 重庆商品住房开发融资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
3.3.1 空置房积压资金 |
3.3.2 存量房影响资金流通 |
3.3.3 一半公积金躺在银行“睡觉” |
3.4 问题的实质 |
3.5 本章小结 |
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历程 |
4.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涵义 |
4.1.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念 |
4.1.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
4.1.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使用的金融工具 |
4.2 国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概况 |
4.2.1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
4.2.2 英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
4.2.3 法国资产证券化 |
4.2.4 香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
4.2.5 各国及香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给予我们的启示 |
4.3 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现状 |
4.3.1 我国住房金融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
4.3.2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过程 |
4.4 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
4.5 本章小结 |
5 重庆市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市场融合性分析 |
5.1 重庆市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
5.1.1 宏观经济环境可行 |
5.1.2 证券化市场的供给方——住房抵押贷款规模可行 |
5.1.3 证券化市场的需求方——资金来源可行 |
5.1.4 重庆的银行有出售住房抵押贷款的意愿 |
5.1.5 证券化的法律环境正在酝酿 |
5.1.6 技术手段可行 |
5.2 重庆市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
5.2.1 重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
5.2.2 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制度有待完善 |
5.2.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担保存在障碍 |
5.2.4 重庆市住房金融中介机构服务不完善 |
5.2.5 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相适应的会计、税务制度尚未形成 |
5.3 本章小结 |
6 重庆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应用探讨 |
6.1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转让的初步方案 |
6.1.1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设定 |
6.1.2 个人住房贷款转让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
6.1.3 贷款还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
6.1.4 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
6.2 住房抵押贷款库的建立 |
6.2.1 筛选抵押贷款的主要目的 |
6.2.2 筛选标准 |
6.2.3 首期抵押贷款库的建立方案 |
6.3 住房抵押担保证券的定价 |
6.3.1 国外对住房抵押担保证券定价方法的研究 |
6.3.2 定价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探讨 |
6.4 关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特设工具机构 |
6.4.1 特设工具机构简介 |
6.4.2 特设工具机构的实际选择 |
6.5 本章小结 |
7 重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方案设计 |
7.1 发展规划设计 |
7.2 重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主体设计 |
7.3 重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证券品种以及证券发行方式设计 |
7.3.1 证券品种设计 |
7.3.2 证券发行方式设计 |
7.4 重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框架结构 |
7.5 重庆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程序设计 |
7.6 本章小结 |
8 建议和结论 |
8.1 重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实施过程中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
8.1.1 关于政府在重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及政策建议 |
8.1.2 关于重庆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所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及政策建议 |
8.1.3 关于重庆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8.1.4 关于需求主体的培育问题及政策建议 |
8.1.5 关于我国的资本市场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8.1.6 关于信用评级机构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8.1.7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税收问题及政策建议 |
8.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5)住房储蓄银行搅局房贷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低息房贷试水天津 |
公积金不该“穷帮富” |
预留空间助其发展 |
四、住房储蓄银行搅局房贷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金融时代下HF银行发展策略研究[D]. 胡小雪. 东南大学, 2015(08)
- [2]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中国的实践研究[D]. 谢义维. 吉林大学, 2014(03)
- [3]住房金融运作模式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选择[D]. 林永亮. 暨南大学, 2006(06)
- [4]重庆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D]. 冯悦旋. 重庆大学, 2005(01)
- [5]住房储蓄银行搅局房贷市场[J]. 陈建军. 金融信息参考,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