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风_4型内燃机车蓄电池常见故障原因及改进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任相[1](2021)在《电传动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随着电力机车的发展,内燃机车已经濒临淘汰的边缘,但是由于自备能源的特点,使其在铁路运输中存在一定价值,目前,运行的内燃机车数量为六千余量。电传动系统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内燃机车安全平稳的运行,内燃机车电传动系统包括主发励磁控制和辅发励磁控制两部分。本课题所研究的DF4和DF7型内燃机车生产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现在主要用于调车机车和小运转机车,受限于当时电力电子技术水平,导致机车故障率高,不能满足人们要求,而如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迅速,因此采用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对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进行改进很有必要,使机车运行更加平稳和安全。本课题主要对内燃机车柴油发电机组和辅发励磁蓄电池充电电路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内燃机车作为铁路运输牵引动力来源,因此需要对内燃机车牵引特性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内燃机车能量流动和采用柴油机直驱的内燃机车牵引特性,引出直驱内燃机车牵引特性不满足内燃机车牵引特性,因此内燃机车必须采用传动装置。本课题研究对象是DF4和DF7系列内燃机车所采用的电力传动装置为交-直流传动,然后对电力传动结构采用的型号和参数进行介绍。最后建立内燃机车电机的数学模型,为后面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基础。(2)针对电传动内燃机车在负载发生扰动下,转速会发生波动,致使柴油机功率与牵引发电机功率不匹配,导致机车运行不平稳。本文提出BP神经网络预测进行内燃机车转速控制,并对内燃机车调速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以及对目前内燃机车调速系统所采用的控制算法进行分析。最后对BP神经网络预测的内燃机车转速控制系统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同时对目前所采用的经典算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证明,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的内燃机机车调速系统控制性能好,同时针对负载突变时响应快、超调量小和调整时间短。(3)完成内燃机车调速系统设计和改进后,需要对内燃机车励磁调节器进行设计。首先对恒功率励磁原理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工作原理提出恒功率励磁控制策略,并对励磁调节系统进行数学建模。针对内燃机车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设计出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励磁调节器,同时搭建内燃机车恒功率励磁控制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提出的模糊自适应PID励磁调节器对内燃机车恒功率励磁系统有较好的控制性能,同时使主发电机的输出端电压更加稳定。(4)针对内燃机车在辅发蓄电池充电中,蓄电池电量耗尽时进行充电导致充电电流过大现象,对内燃机车辅发励磁充电电路原理进行分析。结合Buck电路的特点设计出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并对控制算法改进为电压电流双环PI控制。通过对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以及仿真实验,结果证明,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可以将蓄电池充电电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夏晓清[2](2019)在《电传动内燃机车的水阻试验与故障分析》文中认为国外早期就对内燃机车的动力系统检测非常重视,研制出了各种自动化检测设备来保证机车的可靠性。随着国外电气化列车的快速发展,内燃机车逐步淘汰。在国内,内燃机车仍然在被广泛地使用,作为各地铁线车辆段的配套设备,主要作为牵引动力车。本文阐述了内燃机车水阻试验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水阻的工作原理。柴油机—主发电机动力系统故障是铁路机车运用过程中机破事故的主要原因,检验、报告机车柴油机—主发电机动力系统状况是机车恒功率负载试验的主要任务,可确保铁路运输的畅通、准时、安全。因此,内燃机车实施水阻试验对保证内燃机的安全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以江苏今创车辆有限公司设计并制造的JMD580FM型电传动内燃机车为实例,实施水阻试验。用于模拟验证该机车在各种工况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同时验证该机车配备的柴油机组各项热工参数和机械磨合情况。通过对该机车牵引发电机外特性及相关参数进行调整。确保了机车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同时确保了该机车组装良好,运行安全可靠。试验过程主要针对JMD580FM型电传动内燃机车在水阻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并引入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FMECA)技术,对水阻试验过程中的故障进行故障模式影响的分析及危害性分析,通过FMECA分析报告得出辅助发电机和柴油机这两个部件是水阻试验故障发生问题较普遍的,通过水阻试验的验证有效地避免了机车的一些行车故障,进一步保证机车运行的可靠性。针对辅助110V供电故障和柴油机降速故障这两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原因分析、改进、验证,优化设计结构及设计参数。
姜启堂[3](2018)在《特殊气候对载人航天工程内燃机车设备的影响与维修改进措施》文中研究说明东风4B型内燃机车是中国铁路运输的主要牵引动力之一,其维护和保养也成为铁路运输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担着日益繁重的国防科技试验、物资和人员运输任务,进出中心的设备和物资主要依靠铁路运输来实现,作为首当其冲的排头兵--东风4B型内燃机车则承担着机车牵引动力的重任,为载人航天试验运输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动力保障。为确保东风4B型内燃机车正常、安全运行,本文首先分析了我部东风4B型内燃机车因常年运行于气候条件恶劣的环境,如风沙、低温和高海拔等因素对内燃机车的影响;并指出了当前其故障特点、维修状况和计划预防修处在维修过剩与维修不足两大弊端。然后,依据多年来这款内燃机车在特殊气候条件下运行过程中的维修与保养经验,进行了总结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检修方案,在机车柴油机原空气滤清系统增加“附加抽尘装置”,提高了整个滤清效率;并对管内机车维修策略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取的一系列工作,探索新形势下铁路运输发展规律,查找和应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更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机车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类似管内机务段运用区段提供参考。东风4B型内燃机车维修与保养及时与否、有效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其运行的安全性和使用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内燃机车的维修与保养,是保证机车正常营运所必须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铁路运输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要求。
汪彬[4](2018)在《基于PLC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主要研究建立基于PLC的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以丰富公司产品结构类型。论文以东风8B型货运内燃机车为研究对象,研究运用PLC技术进行机车控制系统控制研究。本论文研究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论文首先对DF8B型内燃机车既有的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原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2)结合DF8B型内燃机车电路分析情况,进行PLC控制改造方案的研究,主要根据控制系统逻辑需求,进行了PLC的选型,分配输入输出点,以及外部辅助器件的选型和应用研究,对PLC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3)根据机车控制原理,进行了PLC程序设计,程序主要实现了柴油机启停控制,机车加载控制,重点对内燃机车恒功牵引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提出了基于PLC语言的PID控制方法,并运用欧姆龙PLC编程软件中的CX-Simulator模块对程序进行了仿真研究,对程序语言仿真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正完善。(4)设计实验验证平台,验证控制系统可行性,分析对比DF8B原基于继电器控制的控制电路和新设计的基于PLC控制的控制电路,运用电路系统可靠性研究工具,对电路可靠性进行研究与计算。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建立了基于PLC控制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案和策略,新型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相较于之前有了多方面的改善,主要体现可靠性高,维护方便,扩展便捷等方面。
张庆健[5](2017)在《内燃机车中大修质量与成本统筹管控》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由于公司属煤炭专用线,拥有的机车数量不多,机车检修条件和能力有限,内燃机车在日常运用、检修中遇到的部分故障或问题,自身检修处理能力和成本的统筹考虑,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安排在中大修中处理,且能够卡控好质量和成本,是符合我们专用线内燃机车运用、检修方面的整体利益的,现就部分经验、措施进行总结、整理。
房海滨[6](2017)在《客运内燃机车故障分析与整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运输是一种特别的运输方式,是组成我国运输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铁路运输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地区的经济等方面都是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对社会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铁路以其运输的便捷性、稳定性受到了社会公众群体的广泛青睐,随着社会公众群体对铁路运输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客运列车的速度及舒适性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机车则是整个铁路运输的动力保证,要保证运输秩序快速准时有效,首先要做到机车的自身质量保障。随着社会公众群体对铁路运输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客运列车的速度及舒适性等有了更高的要求。机车作为铁路运输系统中动力的来源,保证机车的稳定供给,机车运输过程的平稳有序,机车检修成本控制合理高效等,这些都是摆在新时期铁路系统面前的问题,机车质量控制不好可以导致的安全事故、可以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可以让多少代铁路人付出的努力而建立起的良好发展形式付诸东流。保障内燃机车质量,减少故障的发生,提高机车的运转效率,防止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本论文以客运内燃机车故障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客运内燃机车进行了介绍,包括内燃机车的历史发展过程,内燃机车的构成与各部件的主要作用,内燃机车现行的修程修制情况,运用机车故障的定义与规定,机车故障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哈尔滨铁路局三棵树机务段实际发生的机车故障进行事例分析,描述实际发生的多起运用故障和检修过程中遇到的困扰机车检修的典型问题。简要的讲述可靠性基本理论FMEA方法及FMEA方法中风险评估法--RPN风险顺序数法。运用FMEA方法对机车典型故障进行分析,通过机务段日常数据积累获得关键数据,计算出各种故障模式的RPN值,根据RPN值的大小对各故障的危害性进行排序,对危害性较大的部件提出了建议措施。通过实践的检验,证明FMEA理论在现场的指导意义。以帮助铁路机车维修人员,更加有效地对内燃机车进行维护和管理。提高机车基础质量,保证运用机车良好状态,为运输一线提供状态良好的机车。
章涛林[7](2016)在《基于铁路机车火灾发展规律的防火监测系统开发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近年来,铁路机车火灾的频繁发生也给铁路安全运营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针对当前铁路机车火灾安全系统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富有针对性的铁路机车火灾研究,如铁路机车材料燃烧特性、火灾功率、结构耐火性等实验研究,探寻铁路机车火灾发展规律,改进和优化现有铁路机车防火监测系统,提高铁路机车防火安全性能。首先开展了铁路机车典型材料燃烧特性、火灾功率、结构耐火性等实验研究,分析研究并建立了不同材料的着火时间、外界辐射热流与临界入射热流的关系。同时结合危害性指数HI模型、N-gas模型、FED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材料燃烧危害性评价,建立了材料燃烧的HNF模型。HNF模型可以较好地评估和预测材料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的危害性。此外,又具体根据CKD0A型内燃机车内可燃物的分布情况、结构特点、各区域使用功能,确定火灾危险性研究的火灾场景设置,对发生火灾后的各种情况、各个部位进行分析。同时通过现场实测实验研究铁路机车火灾发展规律,研究铁路机车防火监测系统的实效性。其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铁路机车典型火灾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以利于发展针对铁路机车火灾的复合探测技术。选取两种典型机车CKD0A和HXN5的动力室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特殊条件下的铁路机车火灾数值模型,结合铁路机车所处的特殊环境及铁路机车内部系统的复杂分布,研究不同控制条件下的铁路机车火灾发展规律,车内可燃物早期热解产物特性,火灾初期的烟气迁移特性,产物组分浓度分布规律,烟气温度增长特性,同时研究铁路机车内部不同可燃物可能的火灾增长特性和火灾蔓延规律。之后为有效分析各种易燃材料在机车内阴燃以至燃烧的过程中,各探测器采集的温度、烟雾浓度、以及CO等参量的变化,同时为深入研究机械间灰尘、油雾、电磁干扰等因素对探测器正常探测的影响,分别在小尺寸实验箱,6A实验室和1:3尺寸机车开展了机车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实验,并结合铁路机车火灾的增长特性和火灾蔓延规律,针对铁路机车火灾早期条件下内部的温度场和组分浓度场分布,分析不同火灾探测器的优缺点,研究铁路机车火灾适用的火灾探测器类型和布置方式。进而,根据铁路机车火灾环境和日常运营环境中的火灾探测器作用参量的差别,改进火灾探测算法,降低火灾监测系统的漏报和误报率。并基于信息融合技术对机车火灾探测报警机制进行了优化研究,自主开发出新型机车防火监控系统,并在大同HXD2型号铁路机车进行实车检验。最后结合机车火灾模拟实验及大量的机车运行数据分析,开展机车防火系统设计装车应用,并对HXD2机车和HXN5机车的防火装车方案进行改进与应用。
陈政[8](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陈旭[9](2013)在《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辅助传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辅助系统是内燃机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它的性能好坏就直接影响到机车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就目前来看,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改进并发展新的辅助传动的装置,用来减少辅助功率的消耗,提高机车的整体经济性。与此同时,也在提高辅助系统的可靠性,以便保证整车的安全运行。我国的内燃机车辅助传动系统很多都是采用机械传动方式,少部分机车则尝试采用交流辅助传动方式,因此,非常有必要认清我国当前机车辅助系统的现状和发展的方向,制定出可行的措施,进而逐步地推动我国内燃机车辅助系统的发展,以提高我国内燃机车的整体运用性能。采用交流辅助传动系统是内燃机车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其具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我国内燃机车交流辅助传动系统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和产品的基础,具备了应用的条件,期望能早日得到推广。本文将以铁道部技术引进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制造的HXN3型内燃机车为例,通过介绍机车总体、主辅发电机、励磁、蓄电池充电、柴油机启动等系统,详细分析和研究了内燃机车交流辅助传动系统。
张维久[10](2008)在《基于PLC的东风11型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运输是最有效的陆上交通方式,具有运输速度快、运量大、成本低及安全可靠等特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在我国铁路运输中,内燃机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国家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对内燃机车的质量也会有更高的要求。表现在机车的高速、重载、高可靠性、耐久性以及防止污染、降低噪声等方面。我国现有内燃机车仍然大量采用传统的继电器逻辑控制方式,继电器联锁触头过多,布线复杂,控制电路繁杂,可靠性差,维修不便,触头的频繁动作很容易烧损。这些都影响到机车的使用效率。PLC是现代工业控制系统常用的控制器,它功能丰富、可靠性高、使用方便。本文以我国客运准高速东风11型内燃机车为研究对象,采用PLC技术对机车控制系统进行改造。本文主要探讨了采用PLC控制系统代替传统的继电控制系统,用“软”继电器代替传统继电器,建立基于PLC的机车逻辑控制系统,以提高机车控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建立上位链接系统,实现上位机对控制系统的监控设计,以提高机车的可靠性。目前学习内燃机车逻辑控制原理主要是通过电路图和电路示教板的方式,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对机车电路控制过程的理解。为了改进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机车控制过程的了解,同时探讨对内燃机车控制系统改造的可行性,建立模拟实验台,模拟机车的控制过程。
二、东风_4型内燃机车蓄电池常见故障原因及改进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风_4型内燃机车蓄电池常见故障原因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电传动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内燃机车电力传动方式发展 |
1.2.1 直-直流电力传动 |
1.2.2 交-直流电力传动 |
1.2.3 交-交流电力传动 |
1.3 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发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内燃机车牵引性能分析及电力传动结构数学建模 |
2.1 内燃机车牵引特性分析 |
2.2 内燃机车电力传动结构 |
2.2.1 柴油机 |
2.2.2 主发电机 |
2.2.3 整流器 |
2.2.4 牵引电动机 |
2.2.5 启动发电机 |
2.3 内燃机车电机数学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3 内燃机车调速系统设计 |
3.1 调速系统原理和数学模型 |
3.1.1 调速系统原理 |
3.1.2 调速系统数学模型 |
3.2 调速控制器算法 |
3.3 调速控制器的算法改进 |
3.3.1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
3.3.2 BP神经网络算法 |
3.3.3 BP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算法 |
3.4 调速控制系统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内燃机车恒功率励磁控制系统设计 |
4.1 恒功率励磁原理 |
4.1.1 牵引发电机的理想外特性 |
4.1.2 牵引发电机的自然外特性 |
4.2 恒功率励磁控制系统的设计 |
4.2.1 励磁控制系统作用 |
4.2.2 励磁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4.2.3 恒功率励磁控制策略及数学建模 |
4.3 恒功率励磁调节器的算法改进 |
4.3.1 模糊控制 |
4.3.2 模糊自适应PID励磁调节器设计 |
4.4 恒功率励磁控制系统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内燃机车辅发励磁充电电路设计 |
5.1 充电电路控制及原理 |
5.1.1 PWM产生原理 |
5.1.2 充电电路原理 |
5.2 充电电路设计及改进 |
5.2.1 电路结构改进 |
5.2.2 改进电路结构理论推导 |
5.3 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系统建模 |
5.3.1 控制信号产生算法 |
5.3.2 软件控制流程 |
5.4 仿真实验 |
5.4.1 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模型 |
5.4.2 仿真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电传动内燃机车的水阻试验与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阻试验的背景 |
1.2 水阻试验的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水阻试验的原理和组成及实施方案 |
2.1 内燃机车功率定义 |
2.2 水阻试验 |
2.2.1 水阻试验的原理 |
2.2.2 水阻试验设备 |
2.2.3 水阻试验准备 |
2.2.4 水阻试验实施 |
第3章 电传动内燃机车水阻试验 |
3.1 概述 |
3.2 试验准备 |
3.2.1 机车准备 |
3.2.2 水阻试验设备状态准备 |
3.2.3 机车与水阻设备线路连接 |
3.3 试验过程 |
3.3.1 机车动态功能确认 |
3.3.2 机车动态保护功能确认 |
3.3.3 机车用表与试验台测试用表对比 |
3.3.4 水阻功率的调整与确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阻试验故障模式分析与危害度影响 |
4.1 FMECA的概述 |
4.2 水阻试验故障分析的定义 |
4.3 水阻试验的FMECA分析报告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辅助发电机和柴油机故障分析及改进 |
5.1 辅助110V供电故障分析 |
5.1.1 故障现象 |
5.1.2 故障分析 |
5.1.3 改进方案 |
5.1.4 方案验证 |
5.2 柴油机降速故障分析 |
5.2.1 故障现象 |
5.2.2 故障分析 |
5.2.3 改进方案 |
5.2.4 方案验证 |
5.2.5 其他方面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特殊气候对载人航天工程内燃机车设备的影响与维修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内燃机车运用概述 |
1.1.2 企业情况简述 |
1.2 内燃机车发展概况 |
1.3 内燃机车运行中的典型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管内内燃机车介绍 |
2.1 管内内燃机车的基本介绍 |
2.1.1 构成与功能 |
2.1.2 内燃机车的原理 |
2.2 管内内燃机车故障分析 |
2.2.1 机车自然损耗 |
2.2.2 机车故障特点 |
2.3 管内内燃机车检修特征 |
2.3.1 机车维修种类 |
2.3.2 机车检修特点 |
2.3.3 机车维修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3 特殊气候对管内内燃机车影响分析 |
3.1 春秋风沙对内燃机车影响 |
3.1.1 多风沙气候对机车电器影响 |
3.1.2 多风沙气候对机车走行部影响 |
3.1.3 多风沙气候对机车柴油机影响 |
3.2 冬季气候因素对内燃机车影响 |
3.2.1 低温对机车运行影响 |
3.2.2 温差对机车运行影响 |
3.3 地理环境因素对内燃机车影响 |
3.3.1 坡道对内燃机车影响 |
3.3.2 海拔对机车运行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管内内燃机车安全行车和维修改进措施 |
4.1 风沙对管内内燃机车的安全行车和维修措施 |
4.1.1 保障机车电器部分安全性采取措施 |
4.1.2 保障机车走行部安全性采取措施 |
4.1.3 保障机车柴油机安全性其改造方案设计 |
4.2 冬季气候对内燃机车的维修保养 |
4.2.1 冬季气候柴油机保养措施 |
4.2.2 电机及电器的冬季保养常识 |
4.2.3 制动走行部分的冬季保养常识 |
4.3 管内内燃机车维修改进措施 |
4.3.1 明确机车检修周期指标 |
4.3.2 实施机车状态维修 |
4.3.3 优化机车维修间隔期 |
4.3.4 强化机车维修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5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燃机车安全行车分析 |
5.1 实施效果 |
5.2 存在问题与差距 |
5.2.1 人员素质相对滞后 |
5.2.2 部分装备落后性能老化 |
5.2.3 部分行车设备缺乏必要的监控手段 |
5.2.4 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
5.2.5 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尚需完善 |
5.2.6 缺乏可靠性指标 |
5.3 改善措施 |
5.3.1 探索新措施提升安全行车 |
5.3.2 建立健全管理法规提高人员素质 |
5.3.3 进行设备改造提高设备性能 |
5.3.4 加快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 |
5.3.5 确立以小修和临时抢修为主检修理念 |
5.3.6 划分模块,加强乘务员的检查 |
5.3.7 逐步建立机车可靠性评价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PLC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东风8B型内燃机车电气线路分析 |
2.1 机车主电路 |
2.1.1 牵引工况 |
2.1.2 电阻制动工况 |
2.1.3 自负荷试验工况 |
2.1.4 主电路保护电路 |
2.2 辅助电路 |
2.2.1 柴油机启动电路 |
2.2.2 辅助发电回路 |
2.2.3 空压机电路 |
2.3 机车控制电路 |
2.3.1 机车起动 |
2.3.2 柴油机调速电路 |
2.4 励磁电路 |
2.4.1 励磁控制理论分析 |
2.4.2 微机励磁控制电路 |
2.4.3 测速发电机控制励磁电路 |
2.5 机车保护电路 |
2.5.1 机油压力保护 |
2.5.2 柴油机油水温度保护 |
2.5.3 曲轴箱压力保护 |
2.6 柴油机控制系统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LC逻辑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PLC介绍 |
3.1.1 PLC的发展 |
3.1.2 PLC的组成 |
3.1.3 PLC编程语言 |
3.1.4 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比较 |
3.2 PLC选型 |
3.2.1 输入输出统计 |
3.2.2 PLC型号选定 |
3.3 PLC逻辑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4 其它外部工作电路 |
3.4.1 开关电源 |
3.4.2 信号调整模块 |
3.4.3 固态继电器 |
3.4.4 励磁调节模块 |
3.4.5 触摸式彩色液晶显示屏 |
3.5 PLC点位分配 |
3.5.1 PLC输入 |
3.5.2 PLC输出 |
3.5.3 PLC的 I/O接口与外部电路设计 |
3.6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3.6.1 系统干扰的来源与产生 |
3.6.2 干扰的防护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LC逻辑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及仿真 |
4.1 柴油机控制和保护电路 |
4.1.1 燃油泵控制电路 |
4.1.2 柴油机起动控制电路 |
4.1.3 柴油机调速 |
4.1.4 柴油机停机 |
4.2 辅助发电控制 |
4.2.1 直流辅助发电控制电路 |
4.2.2 直流固定发电 |
4.3 机车加载控制 |
4.3.1 换向控制 |
4.3.2 加载控制 |
4.4 保护及其它卸载故障 |
4.5 PLC恒功励磁控制 |
4.5.1 PID控制理论分析 |
4.5.2 恒功率曲线的初始化 |
4.5.3 模拟量的采集 |
4.5.4 恒功励磁控制 |
4.6 PLC控制程序的软件仿真 |
4.6.1 程序的编译 |
4.6.2 程序仿真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验验证及可靠性研究 |
5.1 系统的实验验证 |
5.1.1 实验方案设计 |
5.1.2 实验平台搭建 |
5.2 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
5.2.1 控制电路的对比 |
5.2.2 控制电路可靠性的估算 |
5.3 PLC控制系统研究实现的意义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内燃机车中大修质量与成本统筹管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公司煤炭专用线的性质及机车运用现状 |
2 内燃机车中大修的有关行业规定 |
3 公司专用线内燃机车检修规程的执行情况 |
4 内燃机车中大修周期与部件的运用周期、技术状态和机车的运用检修费用之间的关系 |
5 中大修中需重点卡控部件的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
6 结论 |
(6)客运内燃机车故障分析与整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课题的提出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路线 |
第2章 内燃机车介绍 |
2.1 发展历程 |
2.2 内燃机车构成与功能 |
2.3 内燃机车检修特点 |
2.4 各级修程达到效果或目标: |
第3章 故障的定义与规定 |
3.1 故障(失效)的定义 |
3.2 机车发生故障的规定 |
3.3 运用机车故障 |
3.3.1 运用机车故障特点 |
3.3.2 运用机车故障案例分析 |
3.4 内燃机车典型故障及原因分析 |
3.4.1 柴油机碾瓦 |
3.4.2 柴油机无法起机 |
3.4.3 燃油泵电机故障 |
第4章 可靠性理论和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 |
4.1 可靠性基本理论: |
4.1.1 可靠性的定义 |
4.1.2 维修与维修性 |
4.1.3 可靠性工程 |
4.1.4 机车可靠性工程研究特点 |
4.2 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 |
4.2.1 概述 |
4.2.2 FMEA的方法类别 |
4.2.3 FMEA的分析步骤 |
4.2.4 QS9000FMEA标准 |
第5章 机车典型故障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 |
5.1 确定分析对象 |
5.2 任务分析 |
5.3 确定边界条件 |
5.4 确定FMEA方法 |
5.5 建立FMEA表格 |
5.6 分析结果及建议措施 |
5.6.1 严格控制机体检修工序 |
5.6.2 曲轴检修 |
5.6.3 内燃机车运用 |
5.7 效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表格样式 |
学位论文数据集页 |
详细摘要 |
(7)基于铁路机车火灾发展规律的防火监测系统开发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机车简介 |
1.1.2 铁路机车火灾简介 |
1.2 研究现状与总结 |
1.2.1 机车火灾特性研究 |
1.2.2 机车典型材料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
1.2.3 机车火灾探测相关研究 |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2章 铁路机车火灾发展规律实验研究 |
2.1 CKD_(OA)型机车火灾实验研究 |
2.1.1 CKD_(OA)实验简介 |
2.1.2 材料燃烧特性分析 |
2.1.3 CKD_(OA)型内燃机车火源功率计算 |
2.2 典型机车车载材料火灾实验研究 |
2.2.1 内燃机车铝面-聚氨酯保温材料实验研究 |
2.2.2 铁路机车太阳能材料实验研究 |
2.3 机车火灾早期探测实验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机车火灾数值模拟研究 |
3.1 火灾模拟基础 |
3.1.1 模型介绍 |
3.1.2 模拟基础 |
3.2 CKD_(OA)型内燃机车火灾数值模拟研究 |
3.2.1 模拟模型及工况设计 |
3.2.2 模拟结果分析 |
3.3 HXN5型内燃机车火灾数值模拟研究 |
3.3.1 模拟模型及工况设计 |
3.3.2 模拟结果分析 |
3.4 HXN5内燃机车动力间防灭火方案简介 |
3.4.1 水喷淋对机车火灾的抑制影响研究 |
3.4.2 HXN5内燃机车动力间防火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车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实验研究 |
4.1 火灾探测器原理分析 |
4.2 小尺寸实验箱机车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实验 |
4.2.1 实验设备 |
4.2.2 实验结论 |
4.3 6A实验室内机车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实验 |
4.3.1 实验过程 |
4.3.2 实验结论 |
4.4 1:3尺寸机车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实验 |
4.4.1 实验室及实验方法设计 |
4.4.2 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
4.4.3 实验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机车火灾探测报警机制优化研究 |
5.1 火灾探测算法优化 |
5.1.1 单输入偏置滤波算法 |
5.1.2 复合传感器信号相关算法 |
5.2 防火监控子系统运行现状 |
5.2.1 装车运行概况 |
5.2.2 报警数据统计 |
5.2.3 报警原因分析 |
5.3 探测器报警方案 |
5.3.1 探测器类型选择 |
5.3.2 探测器响应时间 |
5.3.3 探测器布置方案 |
5.3.4 报警关联方案 |
5.4 改进方案推演 |
5.4.1 探测器点位布置 |
5.4.2 报警控制模式 |
5.4.3 报警诊断算法 |
5.4.4 数据分析功能 |
5.5 防误报功能论证 |
5.5.1 灰尘干扰 |
5.5.2 电磁干扰 |
5.5.3 油雾干扰 |
5.6 报警有效性论证 |
5.6.1 报警有效性 |
5.6.2 挡板有效性 |
5.7 机车防火增强型改进方案及实施 |
5.7.1 探测器改进 |
5.7.2 探测器点位布置 |
5.7.3 报警控制模式 |
5.7.4 报警诊断算法 |
5.7.5 数据分析功能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车防火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及装车应用 |
6.1 机车防火监控子系统设计开发 |
6.1.1 系统设计简介 |
6.1.2 开发过程与调试 |
6.2 机车防火监控子系统测试 |
6.3 大同厂实车实验 |
6.3.1 实车实验概况 |
6.3.2 实验记录分析 |
6.3.3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论 |
6.4 机车防火装车方案 |
6.4.1 HXD2机车防火装车方案简介 |
6.4.2 HXN5机车防火装车方案简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本文工作创新点 |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行业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
2.1 产业创新系统 |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
2.2 历史友好模型 |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
2.2.2 理论基础 |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
3.1 蒸汽机车时代 |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
3.1.3 小结 |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2.7 小结 |
3.3 电力机车时代 |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3.8 小结 |
3.4 高速铁路时代 |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4.7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知识层面 |
4.1.2 技术层面 |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
4.2.3 组织类型 |
4.2.4 出口活动 |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国家政策 |
4.3.2 铁路企业规模 |
4.3.3 企业研发 |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研发合作环境 |
4.4.2 服务环境 |
4.4.3 大气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
5.5 产业动力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内容 |
6.2 建议 |
6.2.1 技术创新方面 |
6.2.2 技术扩散方面 |
6.2.3 体制改革方面 |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辅助传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外内燃机车的发展 |
1.2 中国内燃机车的发展 |
1.3 国内外主要系统的性能比较 |
1.3.1 电传动系统比较 |
1.3.2 辅助传动系统的比较 |
1.4 辅助系统的功能 |
1.5 辅助系统的现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HXN3机车总体分析 |
2.1 HXN3机车的主要技术特征 |
2.1.1 机车主要技术参数及特性 |
2.1.2 机车的总体布置 |
2.2 HXN3型内燃机车交流传动系统框图分析和比较 |
2.2.1 传统内燃机车东风10DD型机车传动系统框图分析 |
2.2.2 HXN3机车交流传动系统框图分析 |
2.3 HXN3的机车主要运用特性 |
2.3.1 机车功率 |
2.3.2 机车牵引性能 |
2.3.3 电阻制动特性 |
2.4 系统分析及辅助系统设计 |
2.4.1 主传动系统 |
2.4.2 电气辅助传动系统设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XN3机车辛辅系统研究 |
3.1 HXN3机车辅助系统供电---主辅发电机 |
3.1.1 主辅电机总体介绍 |
3.1.2 电机技术参数 |
3.1.3 工作原理 |
3.1.4 主发电机的励磁实现 |
3.1.5 主发电机风机 |
3.2 HXN3机车牵引整流装置 |
3.2.1 HXN3机车牵引整流装置位置 |
3.2.2 牵引整流装置的工作原理 |
3.3 牵引逆变器 |
3.3.1 概述 |
3.3.2 HXN3机车牵引逆变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3.4 HXN3机车交流牵引电动机 |
3.4.1 总体概述 |
3.4.2 交流牵引电动机主要技术数据 |
3.4.3 #1转向架风机 |
3.4.4 #2转向架风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辅助设备供电系统研究 |
4.1 辅助系统供电基本结构 |
4.1.1 动力室风机 |
4.1.2 除尘风机 |
4.2 机车空调及其供电 |
4.2.1 总体概述 |
4.2.2 空调的工作原理 |
4.3 电器逆变器及其用电设备 |
4.4 HXN3机车蓄电池及充电电路 |
4.4.1 总体介绍 |
4.4.2 辅助电源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
4.5 空气压缩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XN3机车柴油机辅助系统研究 |
5.1 HXN3机车的柴油机启动 |
5.2 散热器冷却风扇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内燃机车辅助系统方案总结及应用前景 |
6.1 内燃机车辅助系统方案 |
6.2 应用前景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PLC的东风11型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东风_(11)型内燃机车概述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东风_(11)型内燃机车电气线路分析 |
2.1 机车主电路分析 |
2.1.1 牵引发电机向牵引电动机的供电电路 |
2.1.2 机车前进与后退转换电路 |
2.1.3 牵引电动机磁场削弱电路 |
2.1.4 电阻制动电路 |
2.1.5 自负荷试验电路 |
2.1.6 主电路保护电路 |
2.2 辅助设备供电电路 |
2.3 励磁电路 |
2.4 机车控制电路 |
2.4.1 柴油机起动 |
2.4.2 机车起动 |
2.4.3 机车调速电路 |
2.4.4 电阻制动控制电路 |
2.4.5 机车保护电路 |
第3章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
3.1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及应用 |
3.1.1 继电控制电路 |
3.1.2 PLC的发展及应用 |
3.2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 |
3.2.1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构成 |
3.2.2 可编程控制器实现控制的特点 |
3.2.3 可编程序控制器实现控制的过程 |
3.2.4 可编程序控制器实现控制的方式 |
第4章 机车PLC控制系统设计 |
4.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选择 |
4.1.1 输入输出点数 |
4.1.2 PLC型号选择 |
4.1.3 PLC供电电路 |
4.2 PLC接线和端口分配 |
4.3 PLC串口通信 |
4.3.1 PLC编程工具的选择 |
4.3.2 串口通信 |
4.3.3 实现通信的上位机编程 |
4.3.4 实现上位机监控的PLC编程 |
4.4 PLC逻辑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4.1 柴油机的起动 |
4.4.2 空压机控制电路 |
4.4.3 机车起动 |
4.4.4 机车保护电路 |
4.5 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4.5.1 内燃机车的干扰源 |
4.5.2 机车控制系统抗干扰设计 |
4.5.3 机车PLC控制可靠性设计 |
第5章 东风_(11)内燃机车控制实验台的研制 |
5.1 仿真实验台的设计方案 |
5.2 模拟实验台与实际控制系统的区别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东风_4型内燃机车蓄电池常见故障原因及改进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电传动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D]. 任相.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电传动内燃机车的水阻试验与故障分析[D]. 夏晓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3]特殊气候对载人航天工程内燃机车设备的影响与维修改进措施[D]. 姜启堂.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4]基于PLC的内燃机车控制系统研究[D]. 汪彬.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5]内燃机车中大修质量与成本统筹管控[J]. 张庆健. 内燃机与配件, 2017(16)
- [6]客运内燃机车故障分析与整治[D]. 房海滨.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3)
- [7]基于铁路机车火灾发展规律的防火监测系统开发及其应用研究[D]. 章涛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2)
- [8]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9]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辅助传动系统研究[D]. 陈旭. 大连交通大学, 2013(06)
- [10]基于PLC的东风11型内燃机车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D]. 张维久.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1)
标签:内燃机车论文; 东风11型内燃机车论文; 牵引电机论文; 铁路系统论文; 可靠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