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型病毒性肝炎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傅增艳[1](2021)在《61例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61例成人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病因、治疗及预后等,评估成人获得性PRCA患者对免疫抑制疗法,特别是环孢素A和/或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以及影响反应的因素,以进一步了解本病的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以2013年12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明确诊断为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的18岁以上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等。对原发及继发性患者的性别、年龄、血红蛋白量、网织红细胞水平、乳酸脱氢酶、铁蛋白及不同治疗方案和疗效进行对比研究。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纳入61例成人获得性PRCA患者,包含原发性24例(39.3%),继发性37例(60.7%)。其中最常见的继发因素为结缔组织病8例、胸腺瘤相关6例、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61例PRCA患者初诊时平均血红蛋白量为55.23±13.75g/L,中位网织红细胞百分比0.15%。原发性PRCA与继发性PRCA在年龄、性别、贫血程度等临床基线特点上无统计学差异。2.55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的初始诱导缓解方案,4例失联,总体反应率(ORR)为68.6%(35/51),总CR率为39.2%(20/51),中位起效时间3.5(0.5-23)个月。其中10例患者单用糖皮质激素(Cs)治疗,ORR为60.0%,CR率为30.0%;12例单用环孢素A(CsA)治疗,ORR为75.0%,CR率为25.0%;22例患者接受CS联合CsA治疗,ORR达77.3%,CR率为63.6%;7例患者接受其他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仅3例患者达部分缓解。四组之间总体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336),但CsA联合Cs治疗的CR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采用Kaplan-Meier分析,我们也发现CsA联合Cs治疗的完全缓解的速度快于单用CsA以及Cs(P=0.045)。3.原发性PRCA的ORR率为63.2%,CR率为36.8%;继发性PRCA的ORR率为71.9%,CR率为40.6%,两组的初始反应率及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7,P=0.514)。原发性PRCA对含有CsA的治疗表现出更好的ORR及CR率(P<0.05),继发性PRCA对于不同治疗方式间的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PRCA,CsA联合CS治疗都能达到更快更高的CR率。4.16例患者对初始诱导治疗无效,其中8例通过改变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可达到CR或PR,累积反应率达84.3%(43/51)。34.3%的患者在免疫抑制剂治疗缓解后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出现复发,中位复发时间是8个月(3-74个月),12例复发患者均因免疫抑制剂快速停药或减量过程中而复发,66.7%的患者复发后按原治疗方案或通过增加原治疗剂量可再次获得有效应答。其中单用CsA治疗表现出更小的复发率(22.2%),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742)。5.PRCA的治疗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高血糖、肝肾功能异常、股骨头坏死等,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占21.6%,其中最多的是肺部感染占72.7%。6.患者的生存情况与性别、年龄、病因以及不同治疗方式均无关。结论:1.本组成人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对免疫抑制疗法表现出良好的反应率,主要是环孢素A和/或糖皮质激素。2.原发性PRCA患者对CsA反应率比Cs好,但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PRCA,CsA联合Cs治疗都能达到更快更高的CR率,因此,我们推荐CsA、Cs联合应用作为成人获得性PRCA的初始诱导缓解方案。3.PRCA的治疗有一定复发率,含CsA的维持治疗方案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且需要进行持续密切的随访,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邱红雪[2](2020)在《强化免疫抑制方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78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强化免疫抑制方案治疗7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重型再障,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预后及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疗效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联合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免疫治疗的78例重型再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并进行长期随访,获得其远期预后及生存情况,分析可能影响疗效与预后的相关因素,随访日期截至2019年4月。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SAA病例中,男女比为1.05:1,中位年龄26岁(661岁)。2.在78例SAA患者中,有60例患者治疗有效,其中3个月取得完全治疗反应(complete response,CR)11例(14.10%),部分治疗反应(partial response,PR)28例(35.90%),有效率为50.00%;6个月CR 22例(28.57%),36例(46.75%),有效率为75.32%;9个月CR 25例(33.33%),PR 33例(44.00%),有效率为77.33%;1年CR 32例(44.44%),PR 23例(31.94%),有效率76.39%。其中3例患者失访,2例患者尚未达1年疗效评估时间,1例患者在取得PR后不明原因死亡。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情严重程度、治疗1月内感染情况、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与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ATG治疗前感染情况、治疗前PNH克隆、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HLA-DR15基因的存在、传染病病史、诊断至治疗间期、基线铁负荷、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与免疫抑制治疗疗效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情严重程度(OR=0.205,95%CI 0.0620.676,P=0.009)和ATG治疗1月内感染情况(OR=5.891,95%CI 1.46323.719,P=0.013)为治疗后1年内获得血液学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4.本研究患者1年、2年、3年、4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6.8%、83.2%、82.3%、80.1%和74.9%。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情严重程度、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基线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情严重程度为影响SAA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1),与SAA患者相比,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ery severe aplastic anemia,VSAA)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SAA患者,HR=6.786(95%CI:2.180-21.129)。6.78例患者中,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为36.5个月,4例患者分别在随访24个月、40个月、54个月、66个月时出现染色体异常核型,其中1例患者同时出现PTPN11基因突变;2例患者分别在随访54个月、66个月时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之后又分别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和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有7例分别在随访第18个月、24个月(2人)、50个月、97个月、104个月和125个月时出现再障复发。结论:1.强化免疫抑制方案治疗SAA,疗效较好,患者长期生存率较高。2.病情严重程度和ATG治疗1月内感染情况为治疗后1年内获得血液学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而病情严重程度为影响SAA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早期加大防治感染力度,或许可以提高IST后疗效。3.免疫抑制治疗后少数患者存在疾病复发或克隆性演变。78例患者中,4例患者出现染色体异常核型,其中1例患者同时出现PTPN11基因突变;2例患者转化为MDS,之后又分别转化为AML和CMML;7例出现再障复发。
凌业生,罗湘琴,李晓峰,陈惠芹[3](2019)在《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1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的临床特点,加深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对11例HAA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epatitis 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收集并分析相关文献。结果儿童HAAA发病年龄以学龄期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多数患儿起病时无明显诱因出现非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不除外与巨细胞病毒、Epstein-Bar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有关;肝损害以血清转氨酶升高为主,伴或不伴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可同时或晚于肝炎出现,AA包括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免疫学检查方面: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可为阴性,包括抗血小板抗体、抗核抗体等多种非特异性抗体可为阳性,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异常,HAAA患儿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环孢素等免疫抑制治疗部分有效,但需警惕感染,如肺部感染。结论儿童HAAA相对少见,病因未明确,与免疫介导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相关,一旦临床诊断,除了积极治疗肝炎外,应尽早给予患儿以免疫抑制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张晓妹,罗荣牡[4](2019)在《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进展》文中认为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epatitis 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 HAAA)简称肝炎相关性再障,其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衰竭常在急性黄疸型肝炎之后数月内突然发生,是罕见的血液病。确切的病原学至今仍不清楚,但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肝脏及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机制明确,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为首选方案。本文就儿童HAAA的流行病学、诊断标准、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案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改善我国重型/极重型儿童HAAA患者的预后。
尚晋[5](2016)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过继免疫和抗病毒方案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中度流行区,正常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7.18%。广东省是乙肝感染的高度流行区,正常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13.55%,居全国第二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多次输血等原因更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国内报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6.6%-10%,显着高于欧美水平。乙肝病毒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甚至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容易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发生率约14%-50%,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炎,重型肝炎死亡率约40%,严重影响移植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血液病患者是免疫功能缺陷人群,隐匿性乙肝感染患者比例较高,其乙肝血清学标志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单个或者多个抗体阳性,也可见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均阴性,这类患者肝脏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持续存在低水平的乙肝病毒复制,在化疗和移植后也可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比例约为21%-67%,如何预防隐匿性乙肝感染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目前仍缺乏统一标准。此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中有相当比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患者,可能通过移植感染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受者,资料显示如果缺乏抗乙肝病毒预防,受者的乙肝感染率达22-55.5%。部分移植前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患者在移植后可能丢失乙肝表面抗体而新发乙肝病毒感染,这些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上多个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实践指南均推荐对乙肝感染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目的是降低乙肝病毒再激活和相关肝炎的发生率。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核苷类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减少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拉米夫定也最先用于预防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临床研究显示可以降低约70%乙肝病毒再激活率,但亦在长期临床应用中暴露出较严重的耐药和停药后复发问题。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是新一代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在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中显示出比拉米夫定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改善肝功能的能力,且耐药发生率低,目前临床上恩替卡韦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报道较少,更缺乏与拉米夫定的对比研究。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暴露出耐药性、依从性差、不能清除乙肝病毒、停药后易复发、长期治疗经济负担重等问题。一些研究者尝试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移植后乙肝感染,但存在无应答或者低应答,预防作用有限等缺点。有研究者使用乙肝表面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成功诱导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和乙肝病毒DNA转阴,提示细胞过继免疫可以治疗乙型肝炎,近年来在肾脏、心脏、胰腺、肝脏等实体器官移植中也相继报道乙肝过继免疫现象,但上述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和实体器官移植中的乙肝过继免疫均不能清除受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提示并不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感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彻底的过继免疫重建,有可能利用供者来源的正常免疫细胞清除受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感染。Shouval等发现乙肝表面抗体阴性小鼠接受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小鼠的骨髓移植后体内产生了保护水平的乙肝表面抗体。Ilan等回顾性研究发现12例乙肝血清标记物阴性受者接受HBsAb+/HBcAb+供者的骨髓移植后体内平均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达到了 155 土33mIU/ml,在随后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35例移植前乙肝血清标记物阴性受者接受HBsAb性供者骨髓移植后,22例受者移植后HBsAb转为阳性。以上研究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者针对乙肝的免疫力可以通过移植过继给受者,使受者在移植后获得乙肝特异性免疫。本研究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DNA和肝脏生化指标在移植前后的变化,及其与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接受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预防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分析乙肝过继免疫与核苷类药物在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肝感染中的协同作用。对象和方法: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多中心35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大于14岁,有完整的移植术前和术后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DNA,肝脏生化指标随访资料,其供者有完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上述检验资料。排除供者和(或)受者合并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分析受者移植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DNA;肝脏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指标的变化,及其与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受者移植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2、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多中心23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移植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接受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有完整的移植术前和术后的乙肝血清学,乙肝病毒DNA,肝脏生化指标随访资料。排除供者和(或)受者合并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既往使用过其他抗乙肝病毒药物如阿德福韦酯、干扰素、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治疗;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拉米夫定口服100 mg/d,恩替卡韦口服0.5 mg/d。至少移植治疗前一个月开始用药,至移植治疗结束并停用免疫抑制剂6个月以上,且复查乙肝病毒DNA持续阴性和患者肝功能正常后停药。分析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在移植后乙肝病毒学应答、乙肝表面抗原清除、乙肝病毒再激活、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乙肝病毒再激活及相关肝炎的危险因素。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SPSS,Chicago,IL,USA)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主要观察事件的累积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组间差异比较用Log-rank检验。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乙肝病毒再激活和相关肝炎的危险因素,多变量筛选采用逐步后退法,P>0.05作为剔除模型中不显着因子的标准。双尾P值<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研究:(1)患者一般资料和分组:35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09例、女142例,中位年龄28(14-61)岁,中位随访时间19(5-36)个月。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6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3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8例。移植前286例患者处于原发病完全缓解状态,65例处于未完全缓解状态。280例接受亲缘供者移植,71例接受无关供者移植。移植方式主要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73例、骨髓移植9例、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69例。入组患者根据供受者移植前乙肝血清学配对情况分为6组,分别为组1(供者 HBsAb-,受者 HBsAb-)16 例,组 2(供者 HBsAb-,受者 HBsAb+)31 例,组3(供者 HBsAb+,受者 HBsAb-)33 例,组 4(供者 HBsAb+,受者 HBsAb+)158例,组5(供者HBsAb+,受者HBsAg+)82例,组6(供者HBsAb-,受者HBsAg+)31例。(2)乙肝过继免疫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获得乙肝表面抗体的影响:第3组33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20例(60.6%)患者HBsAb转阳,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1.5-4)个月,血清HBsAb滴度105.76±17.45 mIU/ml,其余13例(39.4%)受者移植后HBsAb仍为阴性。第1组16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无一例发生HBsAb转阳,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可以发生过继免疫获得乙肝表面抗体。此后第3组HBsAb转阳的20例患者中4例HBsAb又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9(6-12)个月,其余患者移植后HBV免疫标记未发生变化。移植后HBsAb维持阴性的33例受者,10例(30.3%)发生HBsAg转阳和乙肝病毒DNA转阳,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4(6-23)个月。移植后获得HBsAb并维持阳性的16例患者中位随访18(12-25)个月无一例发生HBsAg转阳和乙肝病毒DNA转阳(P<0.001),表明过继免疫获得的乙肝抗体能有效预防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感染。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vs阴性)(HR=12.11,95%CI=3.23-42.37,P<0.001)是受者移植后获得乙肝表面抗体的唯一影响因素。(3)乙肝过继免疫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丢失乙肝抗体的影响:第2组31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19例(61.3%)患者HBsAb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2(8-16)个月,其余12例(38.7%)受者移植后中位随访19(14-30)个月仍维持HBsAb为阳性,平均HBsAb滴度50.95±10.51 mIU/ml。第4组158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29例(18.4%)受者移植后HBsAb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2(8-18)个月,其余129例(81.6%)受者移植后中位随访20(9-36)个月仍维持HBsAb为阳性,平均HBsAb滴度155.33±31.3 mIU/ml。两组乙肝表面抗体丢失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接受HBsAb+供者移植可以发生乙肝过继免疫,减少移植前HBsAb+受者在移植后发生的抗体丢失两组移植后HBsAb丢失的48例受者,5例(10.4%)发生HBsAg转阳和HBV-DNA转阳,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4(10-19)个月,提示发生乙肝病毒感染或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移植后维持HBsAb性的141例受者中位随访20(9-36)个月无一例发生乙肝病毒感染(P<0.001),表明移植后维持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受者对乙肝感染具有较强的的免疫力。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 vs 阴性)(HR=0.02,95%CI=0.01-0.68,P<0.001)、受者移植前乙肝表面抗体滴度(高 vs 低)(HR=0.04,95%CI=0.01-0.87,P<0.001)是受者移植后丢失乙肝表面抗体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 vs 阴性)(HR=0.07,95%CI=0.02-1.13,P<0.001)和受者移植前乙肝表面抗体滴度(高vs低)(HR=0.11,95%CI=0.04-1.25,P<0.001)是受者移植后丢失乙肝表面抗体的主要影响因素。(4)乙肝过继免疫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发生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的影响:第5组中16(19.5%)例HBsAg+受者移植后HBsAg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5(1.5-3)个月,16例HBsAg转阴的受者发生轻型肝炎,ALT平均值为 115.04±17.12 IU/L,HBsAb 平均滴度为 114.39±14.35 mIU/ml。进一步分析数据显示,16例HBsAg转阴受者的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均为HBsAb+/HBcAb+,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为HBsAb+/HBcAb+的23例受者中有16例(69.6%)发生HBsAg转阴,但供者为单纯HBsAb+的59例受者中无一例在移植后发生HBsAg转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6组31例受者接受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供者移植后也无一例发生HBsAg转阴。表明接受HBsAb+/HBcAb+供者移植产生的乙肝过继免疫可以清除部分HBsAg+受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清除了受者的乙肝病毒感染。中位随访24(16-24)个月,发生HBsAg+清除的16例受者均维持HBsAg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无一例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未发生HBsAg+清除的97例乙肝受者中15(15.5%)例在随访中发生了乙肝病毒再激活,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5(4-23)个月。表明乙肝过继免疫清除受者乙肝病毒感染后可以有效预防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是否为 HBsAb+和 HBcAb+(是 vs 否)(HR=6.75,95%CI=2.57-18.35,P<0.001)是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的唯一影响因素。2、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比较(1)患者一般资料和分组:234例接受拉米夫定或者恩替卡韦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的HBsAg 阳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纳入本研究,拉米夫定组119例,男71例、女48例,中位年龄27(18-58)岁。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4例,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93例、骨髓移植3例、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23例。恩替卡韦组115例,男70例、女45例,中位年龄28(14-62)岁。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2例,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90例、骨髓移植2例、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2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2)病毒学应答和乙肝表面抗原清除:恩替卡韦组47例基线乙肝病毒DNA拷贝数≥105copies/ml的患者从开始抗病毒治疗到完全病毒学应答(拷贝数<105copies/ml)中位时间为2(1-4)个月,拉米夫定组48例基线乙肝病毒DNA拷贝数≥105copieS/ml患者中位治疗时间为3(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拉米夫定组16例(13.4%)受者和恩替卡韦组14例(12.2%)发生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5(1.5-3)个月,两组HBsAg清除率和发生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发生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受者的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均为HBsAb+/HBcAb+,移植后HBsAg转阴的30例患者中位随访24(16-24)个月均维持HBsAg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无一例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3)乙肝病毒再激活:移植后中位随访24(4-24)个月,拉米夫定组28例(23.5%)患者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恩替卡韦组2例(1.7%)患者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拉米夫定组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中位时间为17(3-23)个月,恩替卡韦组为18(18-21)个月。拉米夫定组28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中23例(82.1%)和恩替卡韦组2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中1例(50.0%)基线乙肝病毒DNA≥105copies/ml。拉米夫定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12、24个月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累积发生率为3.0%、7.0%、24.0%;恩替卡韦组为0%、0%、2.0%(P<0.001)。拉米夫定组28例和恩替卡韦组2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均进行了乙肝病毒耐药基因突变检测,拉米夫定组25例(21.0%)患者和恩替卡韦组1例(1.0%)患者检出乙肝病毒耐药基因突变。通过检测抗乙肝病毒治疗前冷冻的血清样品,拉米夫定组5例(4.2%)患者检出原发性耐药突变。(4)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拉米夫定组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28例患者中18例(64.3%)发生不同程度肝炎,包括13例(46.5%)轻中型肝炎和5例(17.9%)重型肝炎,轻中型肝炎的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19(7-23)个月,重型肝炎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5(3-9)个月(P<0.05)。恩替卡韦组2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中1例在移植后18个月发生轻型乙肝再激活肝炎。拉米夫定组在移植后6、12、24个月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的累积发生率为3.0%、7.0%、15.0%;恩替卡韦组为0%、0%、1%(P<0.001)。拉米夫定组在移植后6、12、24个月发生重型乙肝再激活肝炎的累积发生率为3.0%、3.0%、4.0%;恩替卡韦组为0%、0%、0%(P<0.001)。拉米夫定组5例发生重型乙肝再激活肝炎患者中4例(80%)死于重型肝炎继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0F),13例轻中型乙肝再激活肝炎患者经更换恩替卡韦lmg/d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病毒DNA转阴。恩替卡韦组1例轻型乙肝再激活肝炎经保肝支持等治疗后恢复。(5)乙肝病毒再激活及相关肝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乙肝病毒再激活和相关肝炎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乙肝病毒药物选择(HR=16.91,95%CI=8.25-52.23,P<0.001)和受者基线乙肝病毒 DNA 高低(HR=4.30,95%CI=2.23-11.58,P<0.001)是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抗乙肝病毒药物选择(HR=6.40,95%CI=3.25-14.12,P<0.001)是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的主要影响因素。拉米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发生率大于5%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有疲劳、腹痛、腹泻、头晕,两种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3-4级药物相关的血液毒性和肾毒性。结论: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存在乙肝过继免疫现象,与实体器官移植不同,是一种彻底的乙肝过继免疫重建。乙肝过继免疫可以将供者对乙肝病毒的正常免疫力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继给受者,使移植前缺乏乙肝表面抗体的受者在移植后获得抗体,对预防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再激活有重要意义2.乙肝过继免疫还能减少移植前有乙肝表面抗体的受者在移植后丢失抗体,有效预防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和再激活。3.更重要的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乙肝过继免疫能清除部分乙肝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并与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发挥协同作用,持久维持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有效预防了乙肝病毒再激活并能减少乙肝相关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意味着治愈了乙肝病毒感染。4.恩替卡韦能显着降低乙肝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率和重症肝炎发生率,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还显示出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更低的耐药发生率。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能与乙肝过继免疫发挥协同作用,持久维持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但两种药物对清除乙肝表面抗原的作用并无差异,这一过程中乙肝过继免疫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5.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利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乙肝过继免疫联合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预防和治疗移植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方法。
胡南霞,刘毅,李艳君,丁毅伟,郭宏岗,沈建良,马聪[6](2015)在《病毒性肝炎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方法通过制定相关的检索策略,网络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2014年1 2月。纳入所有有关研究病毒性肝炎和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并利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文献评价量表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评价。采用Stata12.0软件对同质性较好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有8篇病例对照研究纳入Meta分析,其中2篇可能给纳入文献带来异质性,分别对纳入的8篇文献及剔除可能带来异质性的两篇文献后的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组与对照组的人群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效应量分别为OR=2.41(95%CI:1.404.41)和OR=2.24(95%CI:1.353.71)。均表明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危险性是无病毒性肝炎病史者的2倍。结论病毒性肝炎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呈正相关,提示病毒性肝炎可能是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个危险因素。
王丽佳,江宇泳,王鹏,于浩,杜宏波,杨志云[7](2013)在《戊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3年5月收入北京地坛医院的3例戊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探讨戊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在肝炎恢复期感染戊肝病毒,进展迅速,因重度贫血进而行骨髓穿刺活检明确诊断,2例患者经积极对症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1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丙球等再障的特效治疗,最终合并多重感染死亡。HAAA无明显前驱症状,且常发生在肝炎的恢复期,故对肝炎病毒原因未明的年轻男性患者,需监测血常规,必要时行骨髓穿刺,及早发现HAAA,最大程度降低该病死亡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8](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乔晓红,谢晓恬,石苇,邵越霞,卢双龙,顾昶娟[9](2013)在《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循证医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和总结我国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的临床特征与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80至2011年收录的所有儿童HAAA文献资料,对各病例的起病过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方法与临床疗效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2个可供分析的相关临床研究报道,总计50例HAAA患儿,男41例,女9例;平均年龄8.2岁(0.815.0岁);罹患肝炎至血细胞减少的间隔时间平均为10周;肝炎病因多未能最终明确;极重型再障13例,重型再障22例,非重型再障15例;免疫抑制:冶疗(IST)13例,糖皮质激素联合雄性激素等非IST治疗27例,10例仅予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仅为28%,28例死亡(1个月内死亡15例),10例对症支持治疗者无一例有效。IST总有效率(69.2%)显着高于非IST治疗(18.5%)(χ2=9.92,P<0.01)。结论我国儿童HAAA以重型再障为主,早期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意义大,IST联合雄性激素为有效疗法。
杨子文,林果为,林佩娣[10](1994)在《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报告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14例,其中10例收住肝炎病房,占同期住院肝炎患者的0.033%(10/29753)。患者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5~51岁。9例属急性肝炎,5例慢性肝炎。10例属急性再障,4例慢性再障。肝炎病原学检测10/10例抗HAV·IgM(-),7/14例HBVM(+)。乙型肝炎多引起慢性HAAA,急性HAAA大都由非甲非乙型肝炎引起。本组再障10/12例(83%)出现在肝炎发病后1a之内。急性再障出现时病情急骤恶化,均有高热和多部位出血,但肝功能未同步恶化。死亡9例,均为急性再障。
二、甲型病毒性肝炎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型病毒性肝炎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61例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强化免疫抑制方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78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流行病学特点 |
2.1.1 发病率调查 |
2.1.2 诱因调查 |
2.2 发病机制 |
2.2.1 造血干细胞异常 |
2.2.2 造血微环境异常 |
2.2.3 免疫异常 |
2.2.4 遗传易感性 |
2.2.5 造血干祖细胞自噬缺陷 |
2.3 诊治标准 |
2.3.1 诊断标准 |
2.3.2 再障严重程度分型(Camitta标准) |
2.3.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治疗 |
2.4.1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
2.4.2 免疫抑制治疗(IST) |
2.4.3 促造血治疗 |
2.5 克隆性演变 |
第3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入组标准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4.1 疗效观察 |
3.4.2 不良反应观察 |
3.5 疗效判定标准 |
3.6 相关定义 |
3.7 随访及数据收集 |
3.8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疗效评价与临床因素相关性分析 |
4.3 生存分析 |
4.4 预后分析 |
4.4.1 单因素预后分析 |
4.4.2 多因素预后分析 |
4.5 疾病复发及克隆性演变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1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11例HAAA患儿临床资料的收集 |
二、文献检索 |
结果 |
一、11例HAAA患儿的临床资料 |
1. 一般情况 |
2. 肝功能指标 |
3. 病毒病原学筛查结果 |
4. 肝脏穿刺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 |
5. 血常规及骨髓象 |
6. 免疫学检测结果 |
7. 治疗及疗效 |
二、文献检索结果 |
讨论 |
(4)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AAA的流行病学 |
2 HAAA的诊断标准及分型 |
3 HAAA的病因学 |
4 HAAA的发病机理 |
4.1 细胞免疫 |
4.2细胞因子 |
4.3 体液免疫 |
4.4 淋巴细胞端粒长度缩短 |
5 HAAA的治疗 |
5.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5.2 免疫抑制治疗 |
5.3 其他免疫治疗 |
6 结语 |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过继免疫和抗病毒方案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研究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对比研究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简表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病毒性肝炎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7)戊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1 |
病例2 |
病例3 |
讨论 |
四、甲型病毒性肝炎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61例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分析[D]. 傅增艳.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强化免疫抑制方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78例疗效分析[D]. 邱红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3]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11例并文献复习[J]. 凌业生,罗湘琴,李晓峰,陈惠芹. 新医学, 2019(10)
- [4]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进展[J]. 张晓妹,罗荣牡. 传染病信息, 2019(02)
-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过继免疫和抗病毒方案临床研究[D]. 尚晋.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4)
- [6]病毒性肝炎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J]. 胡南霞,刘毅,李艳君,丁毅伟,郭宏岗,沈建良,马聪. 医学研究杂志, 2015(11)
- [7]戊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及文献复习[J]. 王丽佳,江宇泳,王鹏,于浩,杜宏波,杨志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3(10)
- [8]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9]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循证医学分析[J]. 乔晓红,谢晓恬,石苇,邵越霞,卢双龙,顾昶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15)
- [10]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分析[J]. 杨子文,林果为,林佩娣.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94(05)
标签: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 造血干细胞移植论文;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论文; 乙肝表面抗体论文; 乙肝感染恢复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