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工干部提高素质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林敬平[1](2020)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如火如荼,也涌现了一些可资推广的经验做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总体还存在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不够顺畅的突出问题,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知行背离现象还比较严重。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实现“知行相须,知行合一”的教育宗旨,既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也是本文的研究旨趣所在。研究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离不开时代境遇和时代要求。同时认为高校在政策制定与教育实践中应注意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提高培育践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法,总结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不够张扬、生活德育实践模式尚未深入人心、内外驱动力关系认识不够到位、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和形式主义治理影响尚未根除,这些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运用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从内外化机制、情理融通和躬行践履维度,详细梳理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经验镜鉴,得出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构建“四个需要”的历史启示:需要强化协同联动意识;需要贯穿“生活德育”理念;需要借鉴主体自我修养方式和需要“敬义夹持”进路的疏通润滑。基于实证调查研究和历史文献梳理的坚实基础上,文章运用抽象分析的思维方法,从静态结构和动态过程两方面阐述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在机理。静态结构由认知图式的心智系统、情志因素的调控系统、践行能力的保障系统构成;而需求满足构成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内化坚守铸就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信念定力、创设优化形成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助力,三者共同构成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动态过程。随后,文章还总结出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即以转化过程中主体性的介入融合度为分析视角,将价值观知行转化表征为“自在——自为——自觉”的内在转化层次;以知情意行的阶段特征为考察维度,将价值观知行转化表征为“感动——触动——行动”的外在转化阶段。从动静两方面内外转化效度,对知行转化效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解读,为价值观知行转化评价机制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文章最后从利益机制、导引机制、体验机制、实践机制、协同机制和评价机制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的构建理路和具体对策。
曾志勇[2](2018)在《选择行为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时代发展到今天,思想政治信息的多样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人们每天都在多种思想政治信息中做出选择,这些思想政治信息有些是互补的,有些是平行不相干的,有些是矛盾冲突的。在这样一种思想政治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灌输的思想政治信息只占受教育者思想信息选择空间的一部分,受教育者这部分被灌输的思想政治信息无时无刻不受到其他各类思想政治信息的抵消、侵蚀和干扰。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有针对性的“放大”自己的声音,有效的牢牢占领受教育者这块思想政治心灵阵地,是时代留给我们的重大课题。要解决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首先必须研究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信息的选择行为。目前,西方关于受教育者行为的研究在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个特殊分支,和西方国家的教育相比,明显具有中国特色,如果完全照搬西方教育行为理论,显然有“水土不服”的问题。我国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行为研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受教育者如何被说服接受教育者传输的思想政治信息并内化为行为习惯这一方面,对于受教育者主动选择思想政治信息这一方面关注很少。学界较少关注受教育者的主动选择行为,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思想政治信息的个体价值关注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的大部分时间内思想政治信息没有像现在这么丰富和充足,人们对思想政治信息没有更多的选项。本研究认为,思想政治信息是一种产品,一种精神产品,它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所以思想政治信息有价值,对受教育个体来说有使用价值,也就是思想政治信息具有效用。受教育者因为思想政治信息的效用产生了主动选择行为。同时,人们为了获得这些思想政治信息的效用,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对受教育者来说都是稀缺资源:它们有时候是一定的金钱,比如购买书籍、订阅报纸、支付网络有线电视费用等;一般情况下是时间——人们了解或者理解一定的思想政治信息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还有精力——人们学习掌握某一政治思想观点需要耗费精力。这样,和人们选择有形的物质产品(商品)一样,人们按照同一原理选择思想政治信息精神产品:在经济、时间、精力等的资源约束下,人们选择对自己效用最高的思想政治信息产品。受教育者的这一行为就是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济学意义上的选择行为,它解释了人们为什么选择接受我们“灌输”的某一思想政治信息。根据以上对受教育者选择行为的分析,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取竞争性的营销模式。事实上,我们正在应用这一模式和方法。2016年8月中央电视台给中国共产党做的两则广告《我是谁》和《心跳篇》,第一次以一种广告的形式推广宣传中国共产党,就是很生动的例子。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受教育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全面接触社会各个方面,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全方位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形成合力。对于思想政治信息的生产者、教育者、推广者而言,营销的目的就是要让受教育者选择到他们“灌输”的思想政治信息。受教育者在哪里,我们就应该在哪里;受教育者的思想在哪里,我们就应该从哪里开始。营销模式的意义在于,它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不再仅仅依靠行政的力量而强制“填鸭”,而是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设计产品、为他们方便而建立相应传播渠道、为抓住他们的心灵而制定相应的推广策略和关切回应方案,从而发展出一种竞争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教育者在这种模式下将自觉主动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假装的“接受”。本研究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矛盾分析方法,注重个人与社会相互统一。从研究思路上来说,本研究的特点是比较借鉴。其中受教育者选择行为分析借鉴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营销模式参考了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本文在技术上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数理方法、模型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本研究的结论是:(1)人们选择某一思想政治信息是基于这些信息给他带来的效用。思想政治信息的效用有三个方面:验证个人经验、解释现实世界、提供行动指导。思想政治信息的效用越高,在人们时间精力、物质经济水平、智力水平的资源约束范围内越有可能被人们选中。(2)人们改变对某一政治思想的信仰,是因为另外一种思想政治信息给他提供了更高的效用,或者是由于另外一种思想政治信息的生产者或者推广者让他节省了资源——即节省了他的时间精力、经济花费、脑力损耗,但获得了同样甚至更高的效用。(3)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信息是一种组合选择,而不是一种单一选择。对普通的受教育者来说,不但两种相近的思想政治信息在他们的头脑里可以共存,而且两种性质完全相反的思想政治信息也可以共存。因此,受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信息表,理论上可以用数理模型清楚的描述受教育者对各种思想政治信息的选择机制。(4)受教育者的选择行为并不否定教育引导的作用。受教育者作为社会人,必须维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思想政治信息内在地具有方向性的需求,而教育引导正好为受教育者的选择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受教育者的选择行为给教育者提供了教育引导的方法:教育者可以通过改变受教育者面临的条件从而改变受教育者的选择。(5)具有选择行为的新型受教育者的特点是:有可塑性;面对多样性思想政治信息,在外部信息环境的作用下理性完成选择行为;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被选择”和“选择”的关系。(6)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模式是一种以产品为核心、以人员为根本、以渠道为阵地、以回应关切为手段的政治思想营销。营销模式的四个控制要素是:产品(product)、人员(personnel)、渠道(channel)、关切(concern),简称PPCC(2P2C)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营销模式的应用主要是对2P2C工具的灵活组合运用。本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建立了一种竞争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营销模式。本文以思想政治信息选择行为研究为基础,提出建立包括思想政治信息产品、思想政治信息推广人员、思想政治信息传播渠道、受教育者的关切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展出一种竞争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新时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发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理论宝库已经得到比较系统充分的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作为另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还有待大力发掘。本文归纳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三方面价值:验证个人经验、解释现实世界、提供行动指导。三个方面的个人价值完全从受教育者的个人直接需要出发,而不是从社会价值引申而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一次创新性发掘。三是发现受教育者的资源约束条件并将其纳入研究框架。以往的研究基本上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资源约束条件,以为受教育者是可以无限接受思想政治信息的“容器”。本研究发现受教育者事实上受到时间、精力、经济物质等稀缺资源的制约。在各种思想政治信息上分配自己的稀缺资源是受教育者面临的经济问题,这也是本文能从经济学意义上开拓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基础。四是探索研究了受教育者行为的微观基础。本研究探索受教育者的微观行为,在理论上初步建立了思想政治信息选择行为机制。选择行为研究以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主动对所面临的思想政治信息进行符合经济学要求的理性选择,探究人们从多样化的思想政治信息中做出最优选择的行为机制,这为受教育者的行为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奠定了微观基础。
黄敏秋[3](2015)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提高政工干部素质》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当前的政工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切实提高政工干部的素质,才能在经济时代背景下做好相应的政工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的快速发展导致信息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这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多重影响。所以,也就加大了政工干部的工作难度。因此,政工干部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努力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素质,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提高政工干部的素质进行深入探讨,并探究提升政工干部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以期全面地提高政工干部的各种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社会。
杨琼[4](2014)在《浅谈河道管理行业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改革的全面深化,各行各业面临的问题也正在发生着深层次的变化,因此各行业内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然出现了新的要求。对于河道管理行业而言加强组织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决定职工个人自身的发展方向,也将直接影响组织内部的工作效率。本文浅淡一下当前河道管理行业中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吴建勇[5](2014)在《企业政工干部提高素质方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形势下的企业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要提高企业政工干部的素质。同时,随着企业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也为政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为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了企业政工干部应该具有的素质和提高素质的方法,为我国企业政工干部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焦林国[6](2013)在《试论争做新时期合格的煤炭企业政工干部》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政工干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的发展,政工干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煤炭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的压力逐步加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更加重大,对政工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本文探讨了做一名合格的煤炭企业政工干部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要求。
靳玉军[7](2008)在《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肩负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必然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信息网络化不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高等学校也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以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内涵与特征、及表现形式为逻辑起点,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为依据,借鉴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对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策略。具体如下:导论本章主要阐明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的缘起、意义、现状及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等。第一章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内涵、特征及表现形式。本章主要分析高校辅导员的内涵、职责及工作特征、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内涵与特点、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内涵与特征,以准确把握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本质,并为后续研究奠定逻辑基础。第二章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历史回顾与启示。本章着重分析从民主革命时期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历程,并从中总结历史经验及启示。第三章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现状现状调查与思考。本章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把握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整体状况,开发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为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策略提供现实依据。第四章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对策。本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和制度、培训、管理机制等方面对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提供参考。结束语
杨建华[8](2008)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认识》文中认为当前,全国人民正响应党的十七大的伟大号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在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因此,注重人文关系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
陈染君[9](2007)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研究》文中认为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是增强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持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生机和活力的根本要求。本文在界定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分析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着力点、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从理念的现代化、内容的现代化、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和加强改进宏观指导等四个方面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进行了具体阐述。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必须以理念的现代化为先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克服旧的观念,推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认知体系的现代化,更新价值观、任务观、主体观、方法观和质量观。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的运行系统,其内容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充实调整,不断增强其科技含量,拓展新领域,增强时代感。实现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根本途径;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继承传统方法、借鉴地方和外军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推进方法的科学化,并注重运行信息技术,广泛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为保证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大宏观指导的力度,加强党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领导,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管理控制,建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评价机制,加强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研究,实现军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的现代化。
陈华洲[10](2007)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中国社会改革的日益深入,人们的思想道德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便成为亟待解决的复杂课题。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要以一定的资源作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阶级和政党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本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也离不开资源功能的发挥。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大小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用发挥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便成为广大教育者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笔者正是以此为研究基点,并在对我国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成绩与问题进行了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别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八大部分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问题。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中的基石概念,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质及其特点,应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论和实务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从概念界定入手,首先在一般意义上系统地考察了资源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资源的涵义及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殊性,较为准确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涵义与特征。本文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具有形成的历史性、数量的有限性、使用的共享性、功能的多样性等特征。为了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质内涵,本文还进一步辨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关系,与教育资源、政治资源的区别和联系。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本文首先较为科学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的本质及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是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形成、形态、功能及发展前景的基本看法,是一种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决定着人们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倾向的主观认识。紧接着,本文历史地回顾与评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的发展历程,剖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全面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资源观的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体观念、开放观念、发展观念、辩证观念、效益观念。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类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全面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意义。本文分别按不同的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传统资源、现实资源与未来资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等资源形态,并对这些资源形态进一步地划分为风光性自然资源、物质性自然资源、主体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财物资源、媒体资源、时间资源、民族精神资源、群体精神资源、个人精神资源、传统资源、现代资源、未来资源等资源品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详细论述了各种具体资源的涵义、特点、表现形式及开发利用意义。分类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澄清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的“泛资源”现象,以便帮助人们更全面、更清晰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四、资源是为实现人类社会活动目标服务的,正是人类的活动目标使那些物质的、精神的各种存在成为资源,并获得了价值与意义。任何理论的研究都必须上升到规律的层面深化其认识,为此,必须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的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功能发挥的条件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就其本性而言,是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利用,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的服务的,是其自身的客观属性与人们的主观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功能的表现形式有基础性功能和拓展性功能之分。其中,基础性功能是实现拓展性功能的前提条件,而拓展性功能又是基础性功能的终极目标。同时,本文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元功能、本功能和构功能,并主张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通过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质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的结构等途径来发挥出资源的整体功能。接下来,本文进一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功能得以发挥的三个社会条件和三个基本规律,即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现代资源观、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和有序重组规律、互补增值规律、连锁感应规律。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自觉树立和增强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任何资源开发利用都不是无偿的,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同样,要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必须有一定形式的投入,这种投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总的说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代价由经济代价、社会代价和环境代价三个方面构成,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三种成本,即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本文还进一步分别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虽然要直接或间接地付出一定代价,但这并不妨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产生,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种表现形式。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基本途径:即坚持三种效益的辩证统一;运用科学技术以提高其综合利用率;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构;加快科技、文化、信息产业化和媒体商业化的进程。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的前提条件,为了高效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首先必须科学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文首先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涵义和特点,并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类型,即自然资源开发和社会资源开发、横向开发与纵向开发、单向开发与综合开发、数量开发与质量开发等。本文认为,要合理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遵循一系列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原则,即实事求是、系统性、动态性、效益性和可持续性等原则,同时,还应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外取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自制两种方式。最后,为了指导人们更好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文专门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源、精神资源、财物资源、时间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方式分别进行了论述,这对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七、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开发工程,以什么方式来合理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应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关键问题。对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涵义与意义,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就是要把分散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序地组织起来,通过精心搭配发挥出整体效应,从而创造出更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不是盲目进行的,它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合理搭配,使之结构优化。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母子关系、互补关系、替代关系、支持关系等方面,据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优化的若干措施。最后,本文具体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即同类资源配置和异类资源配置:例行常规式配置、市场交易式配置和战略联盟式配置。八、开发、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文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的涵义、标志及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率的单向考核和综合考核方式。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本文又分别阐述了单一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同一地区、部门或单位的各种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跨国、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不同时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最后,为了帮助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综合利用率,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若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技巧,即分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成分和特性、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直接享用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建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利用的合理程度,将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上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论层面和实务层面若干问题的探讨,既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本研究框架和基本理论体系,又能较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从而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工干部提高素质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工干部提高素质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支撑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时代境遇 |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利益多元化境遇 |
一、利益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正面影响 |
二、利益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负面影响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信息网络化境遇 |
一、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正面影响 |
二、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负面影响 |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时代要求 |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战略意义 |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供需理路 |
第四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基本经验 |
一、党委意识形态责任制的确立和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教学交相辉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与样本情况分析 |
一、问卷调查抽样方案设计 |
二、问卷设计思路与访谈提纲 |
三、样本基本信息呈现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状况与分析 |
一、部分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较为片面 |
二、部分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被动性现象 |
三、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内化程度较低 |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状况与分析 |
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无利不行现象 |
二、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知而不行现象 |
三、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不能持守现象 |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四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概况与分析 |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导机制的有效性不足 |
二、高校对情感认同在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中介作用重视不够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活机制不够完善 |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激励约束政策不够精准 |
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知行转化及其当代镜鉴 |
第一节 教化机制: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推力 |
一、官学教化:外化之正统 |
二、家训家规:教化之本源 |
第二节 内化机制: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原生动力 |
一、立志养志:内在教化的首要工夫 |
二、内省克己:内在教化的修身利器 |
三、敬以直内:内在教化的正心之本 |
第三节 情理融通: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关键环节 |
一、情性统一论是情理融通育德模式的理论预设 |
二、情理融通育德模式的展开方式 |
第四节 躬行践履: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实现方式 |
一、“践履育德”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
二、人伦日用:“践履育德”思想的生活化解决方案 |
三、义以方外:“践履育德”思想的日常工夫 |
第五节 传承借鉴: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当代启示 |
一、需要强化协同联动意识 |
二、需要贯穿“生活德育”理念 |
三、需要借鉴主体自我修养方式 |
四、需要“敬义夹持”进路的疏通润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微 |
第一节 大学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静态结构 |
一、认知图式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心智系统 |
二、情志因素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调控系统 |
三、践行能力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保障系统 |
第二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动态过程 |
一、需求与满足: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 |
二、内化与坚守: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信念定力 |
三、创设与优化: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助力 |
第三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层次与阶段 |
一、“自在——自为——自觉”的层次对比 |
二、“感动——触动——行动”的阶段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的构建理路 |
第一节 利益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 |
一、大学生利益的分类与价值定位 |
二、知行转化利益机制的维护与引导 |
第二节 导引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力辅助 |
一、知行转化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构原则 |
二、正向引力:知行转化激励机制建构 |
三、反向推力:知行转化约束机制建构 |
第三节 体验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媒介中枢 |
一、体验式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二、体验式价值观教育模式运行建构 |
第四节 实践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实现平台 |
一、实践机制在知行转化中的价值与定位 |
二、实践机制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三、知行转化实践机制的整合与优化 |
第五节 协同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统合保障 |
一、明晰“四个课堂”的协同关系 |
二、完善“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第六节 评价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检测督导 |
一、评价机制的基本功能:明确作用发挥的问题 |
二、评价机制的构建原则:凸显评价理念的问题 |
三、评价机制的主体内容:解决评价什么的问题 |
四、评价机制的手段途径:解决如何评价的问题 |
五、评价机制的评定反馈:解决结果效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调查表 |
附录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选择行为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 |
1.2.1 本文研究思路 |
1.2.2 本文的理论框架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概念界定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重要概念界定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6 论文框架与篇章构成 |
2 文献述评 |
2.1 与受教育者选择行为相关的文献述评 |
2.1.1 马克思主义选择论 |
2.1.2 思想政治受教育者行为理论 |
2.2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述评 |
2.2.1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 |
2.2.2 国内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选择行为的理论分析及其存在条件 |
3.1 选择行为的理论分析 |
3.1.1 选择行为以马克思主义选择论为指导 |
3.1.2 选择行为在经济学和行为科学意义上的考量 |
3.1.3 选择行为的人性假设 |
3.1.4 思想政治信息满足个人需求是选择行为发生的前提 |
3.1.5 选择行为的框架性内容 |
3.2 选择行为的存在条件 |
3.2.1 选择行为的思想政治信息环境条件 |
3.2.2 选择行为的思想政治信息内容限制 |
3.2.3 选择行为的个体条件和时空条件 |
3.3 本章小结 |
4 选择行为的直观透视——以大学生为例 |
4.1 西安8所高校思想政治问卷调查情况说明 |
4.2 受教育者为什么选择 |
4.3 受教育者如何选择 |
4.4 受教育者怎样改变选择 |
4.5 受教育者选择行为的基本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5 选择行为的微观机制模型解释 |
5.1 机制模型的总体框架、假设前提、依据和工具 |
5.1.1 机制模型的总体框架 |
5.1.2 假设前提 |
5.1.3 机制模型的依据和工具:个人需求及效用 |
5.2 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信息的偏好 |
5.3 受教育者的无差异曲线 |
5.4 受教育者的资源约束条件 |
5.5 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信息的选择行为机制 |
5.6 受教育者的路径依赖 |
5.7 受教育者自我选择行为与教育者教育引导的关系 |
5.8 本章小结 |
6 具有选择行为的新型受教育者 |
6.1 受教育者有可塑性 |
6.2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 |
6.3 受教育者在外部信息环境的作用下完成选择行为 |
6.4 受教育者理智理性的作用不可否认 |
6.5 合理吸收西方教育理论关于受教育者的认知成果 |
6.6 本章小结 |
7 对新型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
7.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 |
7.2 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必然性 |
7.2.1 受教育者从接受者变成了选择者 |
7.2.2 思想政治信息的传导变得丰富多彩 |
7.2.3 思想政治信息产品竞争者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
7.2.4 思想政治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教育者)很难区分 |
7.2.5 激励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
7.2.6 思想政治教育现有模式及其局限性 |
7.3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营销模式的意义 |
7.3.1 营销模式有更加完整的逻辑结构 |
7.3.2 营销模式从方法论的角度给出了一套方案 |
7.3.3 营销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开放性的分析框架 |
7.4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选择行为图式分析 |
7.4.1 受教育者以其能接触到的思想政治信息为选择基础 |
7.4.2 受教育者是信息传播渠道的终端 |
7.4.3 思想政治信息传播渠道都有一定的控制者 |
7.4.4 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信息的选择行为内核 |
7.5 思想政治教育营销模式的主要内容 |
7.5.1 思想政治信息传导链 |
7.5.2 教育营销组合的PPCC(2P2C) |
7.6 本章小结 |
8 思想政治教育营销模式的策略运用 |
8.1 生产者必须提供有效用的思想政治信息产品 |
8.1.1 不断改进思想政治信息产品 |
8.1.2 开发思想政治信息新产品 |
8.1.3 包装改造思想政治信息产品 |
8.2 抓好政治思想推广队伍建设 |
8.2.1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
8.2.2 政工干部 |
8.2.3 宣传工作队伍 |
8.3 经营好思想政治信息传播渠道 |
8.3.1 家庭 |
8.3.2 学校 |
8.3.3 社区 |
8.3.4 机关企事业单位 |
8.3.5 社会团体 |
8.3.6 大众传媒 |
8.4 回应受教育者的关切 |
9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查问卷 |
附录2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查问卷数据结果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3)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提高政工干部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政工干部工作产生的影响 |
1、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使政工干部任务更加艰巨 |
2、知识作用发挥的个体化,使政工干部的工作对象发生转变 |
3、知识经济的快速融合,加大了政工干部工作环境的复杂程度 |
二、知识经济时期政工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
三、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提高政工干部素质的主要措施 |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
2、加强政工业务知识的学习 |
3、加强纪律观念的教育 |
四、结语 |
(4)浅谈河道管理行业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断提高政工干部的工作水平 |
1. 积极应对, 变“被动”为“主动” |
2. 探出路子, 选准突破口 |
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 |
1. 建设行业文化, 增强职工归属感 |
2. 注重教育培训, 提高职工思想素养 |
3. 深入宣传报道, 提升职工精气神 |
4. 创新方法途径, 引导职工自我教育 |
三、培养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 |
1. 着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
2. 激励职工学技术、学科学, 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技术和业务能力 |
3. 努力培养职工适应市场变化、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
三、结语 |
(5)企业政工干部提高素质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企业政工干部应该具有的素质。 |
1、政治素质。 |
2、思想道德素质。 |
3、沟通交流素质。 |
三、提升企业政工干部素质的方法。 |
1、不断的进行学习。 |
2、强化创新意识。 |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4、完善培训制度。 |
四、结束语。 |
(6)试论争做新时期合格的煤炭企业政工干部(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
二、要树立热爱本职的思想观念 |
三、要加强各方面知识能力的储备 |
四、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
五、要将各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
六、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 |
(7)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的缘起 |
(二)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的意义 |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一)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相关研究的历史进程 |
(二)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相关研究的现状 |
三、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的思路 |
(二)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的基本方法 |
四、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二)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内涵、特征及表现形式 |
一、高校辅导员的内涵、职责及工作特征 |
(一) 高校辅导员的内涵 |
(二) 高校辅导员的职责 |
(三)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征 |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内涵、结构及特征 |
(一) 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内涵 |
(二) 高校辅导员素质的结构 |
(三) 高校辅导员素质的特征 |
三、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内涵、特征及表现形式 |
(一)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内涵 |
(二)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特征 |
(三)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表现形式 |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
一、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历史回顾 |
(一)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萌芽时期 |
(二)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初步探索时期 |
(三)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严重挫折时期 |
(四)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
(五)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新时期 |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历史启示 |
(一) 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素质是搞好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前提 |
(二) 培养全面素质是辅导员素质开发的核心 |
(三) 专兼职结合和“双肩挑”是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重要途径 |
(四) 完善制度是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重要保障 |
(五) 合理解决高校辅导员待遇是搞好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必要条件 |
(六) 合理流动是搞好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重要环节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
一、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现状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现状的调查设计 |
(二) 样本的选取与获得 |
(三) 调查方法 |
(四) 统计方法 |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现状的调查结果 |
(一) 高校辅导员基本情况的调查 |
(二) 高校辅导员素质的调查 |
(三)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政策的调查 |
(四) 高校辅导员培训的调查 |
(五) 高校辅导员管理的调查 |
(六) 高校辅导员自我开发的调查 |
三、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现状的调查结论与思考 |
(一)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
(二)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三)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对策 |
一、完善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的政策和制度 |
(一) 确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标准 |
(二) 完善高校辅导员资格认定制度 |
(三) 完善高校辅导员职称、待遇等政策 |
二、构建立体化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 |
(一) 科学设置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 |
(二) 构建现代培训的方式和方法体系 |
(三) 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的考评体系 |
(四) 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
三、优化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 |
(一) 优化高校辅导员的选拔机制 |
(二) 优化高校辅导员的考核机制 |
(三) 优化高校辅导员的激励机制 |
(四) 优化高校辅导员的更新流转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研究课题 |
(8)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难点 |
二、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
1、更加突出的重要性。 |
2、工作中心的鲜明性。 |
3、面临挑战的严峻性。 |
4、具体工作的务实性。 |
三、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
1、理论原则创新———主导原则与新形势下的派生原则相结合。 |
2、思想观念创新———由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 |
3、运行机制创新———由固定模式化的运行机制向多样化的立体型的运行机制转变。 |
4、工作内容创新———由单一性的思想教育向适应时代的多元素质教育转变。 |
5、工作方法创新———由单纯的开会、学习、谈话的传统方法向科学的灵活多样的现代方法转变。 |
6、政工队伍创新———由单一型的政治素质向复合型的综合素质转变。 |
(9)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状况 |
(三)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研究的特点 |
1、研究的过程具有探索性 |
2、研究的方式具有抽象性 |
3、研究的成果具有独创性 |
(四)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
1、研究的总体思路 |
2、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五) 本文的写作方法 |
二、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概述 |
(一)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
1、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 |
2、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
3、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客观必然性 |
(二)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着力点 |
1、观念的现代化 |
2、内容的现代化 |
3、方法的现代化 |
4、手段的现代化 |
5、队伍的现代化 |
6、机制的现代化 |
(三)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
1、时代性 |
2、发展性 |
3、开放性 |
4、实效性 |
5、前瞻性 |
6、快速性 |
(四)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
1、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统一 |
2、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
3、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
4、坚持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
5、坚持学习借鉴与保持我军特色的统一 |
(五)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
1、增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
2、增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
3、增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
4、增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性 |
5、增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 |
(六)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
2、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 |
3、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制化 |
4、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良好氛围 |
5、善于把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总结出来 |
6、政治干部要具有优良的创新品质 |
三、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现代化 |
(一)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现代化的内涵 |
(二)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
1、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克服的旧观念 |
2、确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新观念 |
(三)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范式的现代化 |
1、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范式现代化的特征 |
2、实现“注经思维”向创新思维的转变 |
(四)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认知体系的现代化 |
(五)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更新 |
1、价值观更新 |
2、任务观更新 |
3、主体观更新 |
4、方法观更新 |
5、质量观更新 |
四、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现代化 |
(一)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现代化的内涵及时代要求 |
1、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现代化的内涵 |
2、增强科技含量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
(二)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新拓展 |
1、将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
2、结合现实、讲究层次不断强化使命教育 |
3、长期坚持战斗精神的教育 |
4、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三)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
1、党性原则 |
2、人本原则 |
3、开放原则 |
4、渗透原则 |
(四) 不断增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时代感 |
1、引导官兵积极拥护和支持改革 |
2、紧紧围绕军队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
3、着力解决官兵关注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 |
五、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
(一)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现代化 |
1、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转变 |
2、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
3、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化 |
(二)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
1、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
2、开排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 |
六、加强和改进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宏观指导 |
(一) 切实加强党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领导 |
1、党的领导是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
2、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必须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
3、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要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
4、努力实现党领导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制度化 |
(二) 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指导原则 |
1、协调发展的原则 |
2、服务中心的原则 |
3、注重效益的原则 |
4、目标牵引的原则 |
(三) 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
1、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现代化的必要性 |
2、构建新型的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 |
(四) 加强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管理控制 |
1、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管理控制的一般运行过程 |
2、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管理控制的创新和改革 |
(五) 开展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评价工作 |
1、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
2、坚持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
3、坚持系统评价与典型评价相结合 |
4、坚持科学评价与经验判断相结合 |
(六) 加强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研究 |
1、深化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基础理论的研究,搞好顶层设计 |
2、扎实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内容和实现方式的研究 |
3、促进军队思想政治要作研究方法的改进和突破 |
4、尽快突破阻碍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关键技术 |
5、关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人才培养和信息化 |
(七) 实现军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的现代化 |
主要参考文献 |
(10)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理论价值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应用价值 |
二、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 |
(一) 研究现状 |
(二) 开发利用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本选题的创新点和难点 |
(一) 创新点 |
(二) 难点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涵义与特征 |
一、资源的涵义与总体特征 |
(一) 资源概念的历史考察 |
(二) 资源的涵义 |
(三) 资源的总体特征 |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涵义与特征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涵义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 |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一) 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之间的关系 |
(二) 与教育资源的区别与联系 |
(三) 与政治资源的区别与联系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资源观 |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的本质及作用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的本质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的作用 |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的发展历程及评析 |
(一) 原始社会的思想教育资源观 |
(二)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 |
(三) 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 |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 |
(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的主要内容 |
(二)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的特点 |
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资源观的内容 |
(一) 树立整体观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努力提高其综合利用率 |
(二) 树立开放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广度开发和深度开发 |
(三) 树立发展观念,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
(四) 树立辩证观念,做到统筹兼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良性循环 |
(五) 树立效益观念,强化成本意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类 |
一、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
(一) 自然资源 |
(二) 社会资源 |
二、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 |
(一) 物质资源 |
(二) 精神资源 |
三、传统资源、现实资源和未来资源 |
(一) 传统资源 |
(二) 现实资源 |
(三) 未来资源 |
四、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 |
(一) 显性资源 |
(二) 隐性资源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 |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性功能和拓展性功能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性功能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拓展性功能 |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元功能、本功能和构功能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元功能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功能 |
(三)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构功能 |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功能的社会条件 |
(一) 必须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资源观 |
(二) 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投入 |
(三) 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 |
(四)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配置、利用要科学合理 |
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功能得以发挥的规律 |
(一) 有序重组规律 |
(二) 互补增值规律 |
(三) 连锁感应规律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与效益 |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成本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成本的涵义及构成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成本的计量 |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内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表现 |
(三)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基本途径 |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 |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涵义、特点和分类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涵义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特点 |
(三)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分类 |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原则 |
(一) 实事求是原则 |
(二) 系统性原则 |
(三) 动态性原则 |
(四) 效益性原则 |
(五) 可持续性原则 |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方式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外取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制 |
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方式举隅 |
(一) 主体资源的开发方式 |
(二) 精神资源的开发方式 |
(三) 财物资源的开发方式 |
(四) 时间资源的开发方式 |
(五) 信息资源的开发方式 |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配置 |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涵义及意义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涵义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意义 |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在联系及结构优化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结构优化 |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
(一) 同类资源之间的配置与异类资源之间的配置 |
(二) 例行常规式配置、市场交易式配置和战略联盟式配置 |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 |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的涵义、标志及意义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的涵义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综合利用的标志 |
(三)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 |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率的考核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率的含义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率的考核 |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方式 |
(一) 对单一资源的综合利用 |
(二) 同一地区、部门或单位的各种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 |
(三) 跨国、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 |
(四) 不同时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
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技巧 |
(一) 分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成分和特性 |
(二)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直接享用者 |
(三)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
(四) 建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
结束语: 合理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
参考文献 |
一、文献类 |
二、着作类 |
三、论文类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工干部提高素质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D]. 林敬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2]选择行为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 曾志勇.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3]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提高政工干部素质[J]. 黄敏秋. 现代国企研究, 2015(24)
- [4]浅谈河道管理行业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J]. 杨琼. 管理观察, 2014(08)
- [5]企业政工干部提高素质方法分析[J]. 吴建勇. 东方企业文化, 2014(02)
- [6]试论争做新时期合格的煤炭企业政工干部[J]. 焦林国. 东方企业文化, 2013(23)
- [7]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D]. 靳玉军. 西南大学, 2008(05)
- [8]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认识[J]. 杨建华. 新闻天地(论文版), 2008(05)
- [9]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研究[D]. 陈染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5)
- [10]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 陈华洲.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
标签:高校辅导员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