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白茅根的临床应用经验

新鲜白茅根的临床应用经验

一、鲜白茅根的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方雯雯,许从真,李立华[1](2021)在《新安名医许芝泉临证妙用鲜药及医案举隅》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新安名医许芝泉临证使用鲜药的规律和特点,为皖南新安医学的鲜药文献研究和临床使用鲜药提供借鉴。方法:对《许芝泉五十年临证医案精粹》中的医案和处方进行梳理,将处方和医案纳入Microsoft Excel软件,汇总、分析处方中鲜药的使用情况。结果:医案中使用鲜药的病种为10个,治疗时病使用鲜药品种最多,且以温病为主。鲜药使用品种16种,使用频次98次,处方中既有鲜药单用又有多味鲜药联用。结论:许芝泉先生善于利用鲜药较干品更为凉润滋阴的特点进行临证治疗,亦能多味鲜药联用,为临床医师学习鲜药应用特点和经验,促进临床使用鲜药提供依据。

郭杏林,于同月,丁齐又,邵建柱[2](2021)在《白茅根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文中提出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白茅根具有以下特点:白茅根临床用量为1.59~300 g,常用剂量为30~6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选用白茅根的剂量也相应不同,如清心凉血,交通心肾治疗耳鸣、耳聋等,常用剂量为10 g;清热凉血治疗银屑病、发热等,常用剂量为10~60 g;清热利尿治疗肾炎、慢性肾衰、前列腺炎等,常用剂量为6.33~90 g;凉血止血治疗鼻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常用剂量为2.11~300 g;清热降气治疗呕逆等,常用剂量为1.59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配伍也有相应差异,如清心凉血,交通心肾时常配伍生地黄、竹叶;清热凉血时常配伍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利尿时常配伍茵陈、小蓟等;凉血止血常配伍生地黄、小蓟等;清热降气常配伍陈橘皮等。

张瑾,康乐,李秀敏,苗明三[3](2021)在《四鲜汤鲜药汁对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细胞WEHI-3小鼠模型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四鲜汤的鲜药汁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小鼠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小鼠腹腔接种1×106个小鼠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细胞(WEHI-3细胞)构建白血病模型; BALB/c小鼠一组12只,分为空白组,模型组(WEHI-3),消癌平组,四鲜汤汁低、中、高剂量组; WEHI-3细胞接种第10 d后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给药14 d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2、IL-3、IFN-γ和TNF-α的含量,白细胞表面标志水平,以及脾脏病理变化等指标。结果:四鲜汤汁各剂量可显着升高小鼠血清中IL-2、IL-3、IFN-γ和TNF-α水平;通过检测白细胞表面标志,四鲜汤汁给药组可降低CD11b和Mac-3的水平;升高CD3和CD19的水平。四鲜汤汁各给药组可以改善脾脏的病理变化。结论:四鲜汤鲜药汁对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细胞WEHI-3小鼠模型有较好的治疗和改善作用。

姜秀新[4](2020)在《孔伯华辨治热病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孔伯华先生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对“热病”诊疗尤为擅长,研究其辨治热病的经验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应用文献信息学、逻辑学、数据挖掘等方法,以珍贵孔先生医案手抄稿编撰而成之《孔伯华医案存真》热病病例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孔先生专着、医论、中医经典理论及时代特点、自然物候等从时空、地域、医案三个维度,主要通过“孔伯华热病医案分析解析研究”、“孔伯华热病辨治经验研究”及“伤寒经方传承与新用”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以探微索隐、揭示规律、彰显特色,从临证实录的角度探讨孔伯华先生辨证热病学术特点、独特的临床诊疗经验,力求客观、深度挖掘孔伯华先生治疗热病临证思维、常用立法及用药特色,为当前热病研究和临床提供新的视角。研究结果1.孔伯华热病医案数据挖掘分析研究以《孔伯华医案存真》中医案为本底资料,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软件,主要运用数据挖掘与归纳推理的方法对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经验进行梳理。筛选孔伯华以发热为主症的热病医案144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65例,性别不详4例,共计352诊次,研究主要从发热与舌诊、脉象、伴随症状、证候分布、病位、治法、用药分析等几方面深入挖掘分析。在对信息的抓取与分析中,揭示孔先生治疗“热病”的潜在规律。研究提示医案所载发热为主症医案脉象频次由高到低主要是:数大、滑数大、滑数、弦滑数、左关盛、数、弦数、关盛、有力、弦滑数大等;单脉象及频次由高到低分别是:数、大、关盛、弦、有力、洪、平、缓等,医案中脉象多为阳脉。舌苔频次由高到低前10位依次是白腻、未退净、厚腻、黄厚、苔退、白厚腻、垢厚、垢糙、垢腻、厚糙;舌质颜色频次最高的是白、其次是黄、赤;舌苔厚薄及频次是厚苔明显高于薄苔;舌质津液情况及频次糙大于润;舌苔净垢情况及频次是垢明显高于净。医案所载发热主要伴随症状及证候分析。伴随描述:便秘、便泻、口渴、神昏、呕吐、谵语、腹痛等症状,辨为阳证较多。证候分布由多到少排列:为湿热内蕴、气分热盛、热入营血、表热、表湿等,其中湿热内蕴证占60%比例居多。病位分布从高至低排列:以肺、胃、肝、脾、心包、肠胃,提示外感发热最易以肺和胃受累,所涉非一脏,往往多脏器受累,治病用药需兼顾其他脏腑。药物性味归经,性以寒、平为主,味以甘、苦、辛为主,归肺、胃、肝经的中药最多。中药以鲜苇根、地骨皮、生石膏、旋覆花、代赭石、薄荷、生石决明等为高频用药。同时,对症状、证候与中药关联分析提示了石膏、地骨皮、黄柏、代赭石及安宫牛黄丸的用药特点。研究亦得出了石膏、知母等31对常用药对。2.孔伯华热病辨治经验和学术特点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临证实录角度进行孔伯华热病辨治经验和学术特点研究,探讨孔伯华先生辨证热病学术特点、临床诊疗经验,深度挖掘孔伯华先生治疗热病临证思维、常用立法及用药特色。首先,从“病因”“发病”“辨证”“治则”“调护”等角度对孔先生辨治热病思维进行整体探析。其次,根据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揭示的病机、证候特点等提取出的“郁热”这一重要致病因素,阐述了孔先生从“郁热”论治热病的学术特点。提出“郁热”乃热病发病重要环节、辨治“郁热”重视从少阳宣郁泄热、郁热挟湿重视畅通三焦等。再次,总结出“通”“降”“和”三个主要治疗法则,整理了孔先生审因组方、审病位组方的特点与用药特点,归纳出“郁热轻”“郁热重”“邪为湿固”“在表在上”“在表在里”“邪退气阴亏”等方阵特点,及以“石膏”为代表的药物应有特色。最后,从“谨遵经旨,首辨阴阳”“凭脉辨势,四诊合参”“溯源循因,重视郁热”“顺天之道,调畅气机”“治病求本,顾护脾肾”“截断扭转,已病防传”6个特点对孔先生辨治热病学术特点进行了诠解。3.孔伯华传承伤寒经方和新用研究研究中发现孔先生对伤寒经方传承中多有创新,以“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改良大承气汤”应用可见一斑。通过以经解经,应有对比、推理,对以上三方中蕴含的创新思维进行了初步阐发、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认为“旋覆代赭汤”在药物组成、配比、适应症方面均有活用,如旋覆花与代赭石经典比例为3:1,孔先生应用比例为1:1,功效为“镇肝降逆,调和脾胃,化痰通腑,并降诸上逆之气”适应症扩大为呃逆,咳嗽,呕吐,头痛眩晕,大便不通等。孔先生和解少阳,不用小柴胡汤,而以自拟“薄荷龙胆汤”为主,更强调“辨素体阴阳”,突出“阴不足”的病机特点,脉象以“弦大或数”为主,治“胃”臣佐半夏、知母、藕;治“脾”酌加谷芽、稻芽;治“肝”酌配“地骨皮、石决明、桑寄生”等。孔先生“改良大承气汤”与伤寒“大承气汤”相较,方药组成为“酒大黄,瓜蒌,玄明粉或加枳实、大腹皮、厚朴花”,其中,酒军(1.2-4.5g,平均剂量3g)、瓜萎(9-30g,平均剂量24g)玄明粉(1.2-6g,平均剂量3g),煎煮方法中“川军(开水泡,兑)取之气,弃其味,玄明粉(冲)”用药时机为“胃实肠满,潮热,腹满,汗出”服用方法“得下,如仍有燥屎,可续服用”,传承中又多活用,特色鲜明。研究结论研究认为孔伯华对热病论治学术思想源于《内经》、《难经》。热病论治孔伯华重视“郁热”,提出“郁热”乃热病发病重要环节;辨治“郁热”重视从少阳宣郁泄热调畅气机;郁热挟湿以分消上下之势畅通三焦;“祛邪”之法重视通降并用,气血同调。辨“素体”阴阳盛衰以固本,护心、脾阳、滋阴以病防传。孔先生热病辨治“寒温融合,法效伤寒”,而用药之性,参悟《本经》擅用妙用石膏、喜用芳香之品鲜药、兼用中成药以补汤药之不及。总之,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经验丰富、特色鲜明。通过以上研究,亦可窥其对中医学术继承和发扬上的贡献。本论文立足于客观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对孔先生热病辨治经验与学术特点进行总结和阐发,对其辨治经验的梳理尤为着力,相信对当前中医药防治热病临证探索及名医经验传承研究等或应有所助益。

马丽[5](2018)在《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以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的938例有效医案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辨治月经不调的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以期进一步指导中医妇科临床实践,同时将班氏宝贵经验不断传承与发扬,造福广大月经病患者。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对938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开展理论、临床、数理相结合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结果:1、月经不调的历史演变历经五个时期。秦汉时期为妇科学理论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对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有了初步记载。晋唐时期月经不调出现了单独区分。宋金元时期对月经不调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涉及病名、病机、治则等各个方面,为学术争鸣时期。明清时期对月经不调理论、辨证、治则、治法、方药的认识更加完善与融会贯通。到了现代,中医对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认识不断深入、且治则治法呈现多样性。2、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结果: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注重调补肝肾,从肾治经;从肝论治,尤重疏肝柔肝;从奇经论治,注重奇经与肝肾的密切关系;健脾充源,注重调理气血;善用活用经方,用药平和精专顾脾胃,善用花类药;注重壮医药物的推广使用。3、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结果:病因: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病邪中六淫致病以寒、热、湿邪为主。内伤多为体质因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多产房劳等。其它还有妇科手术、药毒等致病因素。病机:班氏认为月经不调病机以虚、郁、瘀为主,其中虚尤以脾、肝、肾、气血虚居多,且常与痰、瘀相兼,表现为虚实、虚瘀、痰瘀等复杂性病机。郁的病机主要是肝郁、痰郁、湿郁以及与气、血相兼的病机。瘀的病机主要是气血瘀积、脏腑夹瘀等。此外还有热、痰湿、宫寒、肝脾脏腑不和等病机。治则治法:班氏常用的治则治法有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壮腰、止带、化瘀等,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调理脏腑的疏肝柔肝、疏肝清热、健脾柔肝、疏肝理血、滋肾养肝、温肾暖肝、温血化瘀之法与调理气血的滋水生血、活血化瘀等治法。分型论治: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分为血热证、血寒证、血虚证、气虚证、气郁证、血瘀证、痰湿证、脾虚证、肾虚证、肝肾亏虚证等证型。处方特点:班氏治疗月经不调使用频率较高的方剂由高到低依次有补血剂、补阴剂、理气剂、理血剂、和解剂、祛湿剂、补气剂、祛痰剂等。补血剂以四物汤与圣愈汤为主;补阴剂以归芍地黄汤、地骨皮汤、二至丸与一贯煎为主;理气剂以金铃子散与柴胡疏肝散为主;理血剂以当归芍药散为主;和解剂以逍遥散与丹栀逍遥散为主;祛湿剂以附子汤、四妙散与二妙散为主;补气剂以补中益气汤、异功散与六君子汤为主;祛痰剂以三子汤为主;固涩剂班氏习惯用缩泉丸;解表剂使用最多的是桂枝汤。在全部方剂中,班氏使用最多的是四物汤,其次依次为金铃子散、当归芍药散、归芍地黄汤、逍遥散、圣愈汤、三子汤、附子汤、地骨皮汤、补中益气汤、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二至丸、缩泉丸等。用药规律:药类配伍:配伍补虚药以补气药、补血药为主。班氏常用的补气药有党参、淮山、白术、黄芪、大枣、太子参、扁豆。常用的补血药有当归、白芍、熟地、首乌、阿胶。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调经药和活血止痛药为主,其中活血调经药主要有益母草、鸡血藤、丹参、牛膝、茺蔚子、泽兰、桃仁、王不留行、凌霄花、红花等;活血止痛药主要有川芎、延胡索、郁金、没药、姜黄、五灵脂等。常用的解表药有发散风寒的荆芥、桂枝、防风、苏叶等;发散风热的柴胡、薄荷、桑叶等。常用的利水渗湿药有利水消肿的茯苓、泽泻、薏苡仁等;利尿通淋的通草、车前子等,其中班氏使用茯苓与通草最为频繁。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枳实、陈皮、川楝子、甘松等。常用的清热药有清热泻火的夏枯草、川栀子;清热燥湿药黄柏、黄芩;清热解毒的连翘、忍冬藤、马鞭草、马勃;清热凉血药牡丹皮、生地、赤芍、地骨皮等。常用的药对有:补血活血、健脾祛湿、补血利水、补气利水、活血补血止血、补血、补血补阳、疏肝解郁等(详见药对表)。常用的配伍组合有:补血、理气补血、理气健脾、化痰利尿、补血补阳、利水渗湿、行气利水、气血双补、气血双补兼补阳等(详见配伍表)。结论:1、从文献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主要着眼于气血,归根于脏腑,尤以肝、脾、肾为要。从数理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病机主要从虚、郁、瘀三个方面。其治则治法主要以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等为主。班氏用方以补血补阴为主,兼顾补气;同时重视调理气血,调和肝脾;此外还善用经方。其用药和缓,以气血为要,所用药物精专,顾护脾胃;调经止痛,班氏尤重理气疏肝。这些经验为我们临床辨治月经不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2、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与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具有提炼病机理论和总结其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其理法方药体系的作用,有利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弘扬。以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医案所做的数据挖掘所呈现的数理规律,是对其辨治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深度挖掘与总结,为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治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认识与经验。3、在研究班氏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方面,运用数据挖掘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无论在内容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明显优于传统的文献研究。说明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领域有其优势与发展空间,对中医临床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提供了范本,更加符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刘炘,於洪建,李文德,谢景欣[6](2018)在《沸玉菁茶清咽功能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按照原《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及国家食药监局《关于印发抗氧化功能评价方法等9个保健功能评价方法的通知》中的清咽功能检验方法进行,包括SD大鼠棉球植入、SD大鼠足趾肿胀、ICR小鼠耳肿胀3个实验。分别将SD大鼠及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个剂量组(41.6、83.3、249.9 mg/kg)和1个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受试物和纯净水,每天1次,连续灌胃30 d。实验结束当天再给1次受试样品,计算肉芽肿净量、足趾肿胀率和耳廓肿胀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大鼠棉球肉芽肿净重,高剂量组1 h大鼠足趾肿胀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受试物低、中剂量组耳廓肿胀率均低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沸玉菁茶清咽功能实验结果阳性,说明其具有清咽功能。

杨盼[7](2017)在《基于数据分析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药食同源理论、中医辩证施护理论,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筛选出《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中关于适宜脾虚证和血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和常用配伍以及生活中常见的补脾类和补血类可食用物品,为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物品食膳数据库构建提供数据支持,为下一步的基础实验研究和中医饮食护理临床指导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研究对象:(1)根据《中医方剂大辞典》建立由药食同源物品组成的方剂数据库,将组成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和(或)保健品的方按照统一模板录入后,统一证型筛选标准和中药药名标准化:(2)根据《中药大辞典》建立可食用物品数据库,将其分为谷物、蔬菜、肉禽蛋奶、花茶、水产品、水果、干果和其他八大类;并进行数据的规范化整理,将可食用物品的功效对应统一;(3)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的数据用excel2007数据透视功能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方中物品的性、味、归经频次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用Apriori算法,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方中物品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配伍及置信度。《中药大辞典》的数据交于课题组合作的计算机单位,进行数据库的构建并筛选出补脾类和补血类常见可食用物品。结合两部分进行中医饮食护理的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1.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脾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中医方剂大辞典》中:①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前三位为甘草、人参、白术,频率分别为15.53%,14.82%,14.62%;②两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甘草、白术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0.88%;③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人参、甘草、白术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5.73%;④四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茯苓、人参、白术、甘草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25.51%。(2)《中药大辞典》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常见食物:①谷物类:15种;②蔬菜类:12种;③肉禽蛋奶类:11种;④水产类:13种;⑤花茶类:1种;⑥水果类:12种;⑦干果类:5种;⑧其他类:16种。2.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血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中医方剂大辞典》中:①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前三位为当归、熟地黄、白芍,频率分别为23.65%,13.88%,12.08%;②两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当归、熟地黄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3.08%;③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白芍、熟地黄、当归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9.18%;④四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川芎、白芍、熟地黄、当归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31.58%。(2)《中药大辞典》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常见食物:①谷物类:1种:②蔬菜类:6种;③肉禽蛋奶类:8种:④水产类:8种;⑤花茶类:3种;⑥水果类:4种;⑦干果类:2种;⑧其他类:8种。研究结论:1.本研究能够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临床饮食指导提供参考依据。3.本研究归纳总结了适宜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物品及常见的可食用物品,并交给课题组合作单位构建药食同源物品数据库。

周苗苗[8](2017)在《基于数据分析对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文基于数据分析,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数据源,筛选出适宜虚寒证、虚热证的药食同源物品和常用配伍,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温里类、清虚热类可食用物品,对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进行探讨和总结,为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物品食膳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为进一步的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中医饮食护理指导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研究对象,依据《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进行资料收集:(1)建立《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模板;将录入数据统一整理及规范;参照《中药学》和《中药药名辞典》为中药名称正名,个别未记录的别名、处方名、商品名等则以《中药别名大辞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名称进行统一规范;运用excel数据透视表对虚寒证、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的性、味、归经频次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运用Apriori对虚寒证、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配伍物品及其配伍置信度;(2)建立《中药大辞典》数据模板;将录入数据统一整理及规范;交与计算机合作单位建立数据库,并从中筛选适宜虚寒证、虚热证患者可食用的物品,分析药食同源物品间的饮食宜忌。研究结果1.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虚寒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干姜,频率为14.33%;其次为甘草,频率为27.15;(2)二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甘草、干姜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1.35%;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人参、甘草、白术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2.96%;四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25.45%;(3)温里类常见食用物品:谷物2种;菜类2种;水产品5种;肉禽蛋奶4种;花茶类3种;水果4种;干果1种;其他类2种。2.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虚热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的为生地黄,频率为21.53%;其次为麦门冬,频率为33.94%;(2)二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生地黄、麦门冬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9.36%;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玄参、麦门冬、生地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3.33%;(3)清虚热类常见食用物品:谷物3种;菜类17种;水产品12种;肉禽蛋奶15种;花茶类6种;水果10种;干果1种;其他类8种。研究结论1.本研究能够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临床饮食护理提供参考依据。3.本研究归纳总结了适宜虚寒证、虚热证的药食同源物品及常见的可食用物品,并交给课题组计算机合作单位构建药食同源物品食膳数据库。

赖月红[9](2017)在《四季调养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的制定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科学、规范的四季调养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及专家意见征询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制定《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四季调养》,通过一致性测试对指南进行实用性和可行性评价。文献研究:利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搜索与四季调养相关的现代文献,检索《中华医典(第4版)》,搜集古代文献对中医四季调养的相关论述,并人工检索相关教材与专着。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合格文献,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与证据分级。分类和整理文献,提炼出四季调养相关条目,初步形成专家共识研究基础框架。专家问卷调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两轮专家问卷调查表。通过信函或邮件方式向遴选出的48位专家咨询关于四季调养的意见与见解。经过两轮问卷调查,对专家回馈的调查表进行汇总处理,运用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从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协调度及专家权威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根据专家对条目重要性的评分,经专家咨询小组讨论后对四季调养指南相关条目进行取舍,形成四季调养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初稿。专家论证:提交《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四季调养》初稿,召开专家论证会。专家对指南初稿进行公开讨论,并发表意见及建议。工作组完善、修改标准。专家意见征求:通过信函的方式向各位治未病相关领域专家发送专家意见征求稿,汇总处理专家反馈意见,最终审定《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四季调养》。一致性测试:制定一致性测试表,通过问答的形式,在多家单位对指南进行临床实施,观察指南实施情况与指南的一致程度。结果:文献研究:数据库检索共获得中英文文献2725篇,经筛选后最终纳入3篇文献;重要参考指南及标准共9个;教材与专着3本;古代文献检索符合定义文献累计102条。对文献进行评价与证据分级得出,四季调养内容包含春季调养、夏季调养、秋季调养、冬季调养、季节性调养等方面。可供指南编写推荐证据的文献数量较少。文献研究中的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及102条古籍条目中所获得的证据可按推荐级别作为指南编写的推荐证据。指南的编写参考相关指南及标准。专家问卷调查: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9.58%、100%,专家协调程度分别为:0.079、0.16,卡方检验P=0.000;两轮专家权威程度均大于0.7。经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后,适用范围、季节性调养各新增了 2个条目。从界值上看,两轮问卷条目均无直接剔除指标。初步形成四季调养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专家论证:与会专家对标准初稿的编写及分歧意见的处理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完善、制修订标准初稿。专家意见征求:工作组向31位治未病、预防保健相关领域专家发出征求意见稿,计划编号:SATCM—2015—BZ380,项目名称: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四季调养。共发出征求意见稿31份,回函25份,回函并有建议或意见15份,采纳建议或意见25条,对本标准的编写作出调整,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整理,最终形成《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四季调养》送审稿。一致性测试:一致性性测试共纳入了 10家医院的200例病人,适用人群范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季节性治疗预防保健措施临床实践中与指南推荐方案一致率大于等于90%,未发现与指南内容不一致之处。服务对象(病人等)对预防保健措施的效果与服务提供者(医生等)对预防保健措施实施流程的合理性及适用性的满意率分别为99.50%、98.50%。服务对象及服务提供者对标准内容均无不满意之处。对指南内容不进行调整。结论:本课题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各项四季调养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两轮专家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各轮专家意见,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经专家论证讨论通过,最终形成《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四季调养》。随后,通过开展一致性测试,为指南的临床实用性及可行性提供依据。本指南的制定采用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是科学的、可行的,在今后的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中值得推广应用。

李刚[10](2015)在《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研究与传承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岳美中先生是二十世纪我国着名中医学家,他为中医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方法:1.收集岳美中着作,分门别类,梳理主要学术观点。2.辑录文献中所有医案,去除重复案例,规范药名,设计excel表格,输入方名、诊疗次数、药物及剂量等信息。3.利用统计结果,结合具体验案,分析用方用药规律,总结临证经验。4.通过文献了解岳美中所处的时代背景,运用医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其学术思想的源流,学术体系的组成。5.通过与同时代与其观点有密切关系的医家的比较,进一步深化对其学术思想的理解。研究结果:1.岳美中先生主要学术观点。(1)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方法,客观分析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他对废止五行学说的观点持批评态度。(2)他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中医治疗新模式。这是他基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在深入研究中医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至今对中医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他还针对中医急慢性病的不同特点,提出“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的治疗原则,为临床上研究和治疗两大类疾病指出了方向。 (4)他还结合临床,探索现代医学条件下中医辨证论治精细化的问题,他认为这是时代对中医的要求,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措施。 (5)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岳氏提出了中医自身要加强学术传承的主张,他认为中西医结合过程中首先要提高中医学术水平。2.岳美中先生主要临证经验。(1)用方方面。他用方形式多样,以单方为主,也有合方。选方时经方时方并重,显示他既专又博的治学特点。他用药不多,一般在10味以下。(2)用药方面。他善于用大剂量金钱草治疗泌尿系结石,善于用玉米须验方治疗慢性肾炎,也善于用大剂量石膏治疗高热病证。而在组方配伍的药物用量上,引药用量运用巧妙,佐助药和佐制药少量运用也颇具匠心。(3)肝系疾病。他善于从微细处入手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后期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情况。对慢性肝炎,他从脾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是治肝先治脾的最好例证。(4)肺系疾病。治咳首分外感内伤,多以二陈汤加味,或以二陈汤加解表药,或以二陈汤加补益药,别具一格。治喘多从肾治,以固本见长。他还善于根据临床经验创制新方,如利肺汤、固本丸等,临床疗效显着。(5)肾系疾病。治慢性肾炎以健脾补肾为主,又常以玉米须巩固疗效,用真武汤、温胆汤治尿毒症案例也是十分宝贵的经验。治泌尿系结石,以清热利湿为主,以滋阴补肾为辅。(6)老年病。岳氏治老年病多从脾肾论治。他认为老年人肾虚为本,故多种疾患与此有关。义因诸脏功能减弱,唯有健脾,补益后天以养先天,才能保持生理正常。在用药方面,宜小量久服为佳。他还主张老年人要采用多种养生方法以提高生活质量。(7)外感发热性疾病。治温热病多从温病学派之法。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善汤丸并用,喜用安脑丸,同时取得无后遗症的良好效果。此外,治感冒分四季用药;邪气入里分热入阳明还是热入心包;里邪壅滞似表,不可误用升散;热病愈后,肢节疼痛须待正复,不可误表;小儿外感忌频予寒凉,易引起不良后果。这些都是他的宝贵经验。(8)内伤发热性疾病。他认为脾阳宜升发,肾阳宜敛降,因此他治内伤发热分脾肾论治。这是他继承李东垣和张景岳学术思想后的升华,是深刻领悟中医生理病理后的高明的见解。这同时也被他自身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他灵活运用引火归原法和升阳散火法就是很好的例证。3.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及评价。(1)岳美中先生学宗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三家,又博采后世医家学术经验,且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形成了以仲景学说为核心,以传统医学为主体,以现代医学知识为补充的学术思想体系,是比较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体系对中医学者研究和实践中医具有示范作用。(2)从与岳美中先生观点相近和相反的角度,举陆渊雷和胡希恕两位代表医家与之对比,以增加对其学术观点的深入理解。陆渊雷与岳美中有师徒之谊,在继承传统,吸收汉方医学,接受现代医学,振兴中医,发展中医教育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陆渊雷更激进一些,他对金元之后的中医基本持批评态度,而岳氏则基本持肯定态度。岳美中对陆渊雷的学术有继承也有发展,并不是全盘的接受。岳美中与胡希恕基本处于同一时代,二人虽均尊崇《伤寒杂病论》,但治学门径不同,岳美中更注重仲景学说中病证结合模式的继承与发扬,而胡希恕则更重视疾病变化的共同病理过程的研究,因此前者重视病名,后者不重视病名,前者伤寒与温病区别对待,后者则置温病于伤寒之下。实际上,二者相反相成,侧重点不同,岳美中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结合考虑,侧重于矛盾的特殊性,而胡希恕则重视疾病主要矛盾的解决,侧重于矛盾的一般性。研究意义:岳美中先生是我国20世纪着名的中医学家、经方家、中医教育家。他在新中国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他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是中医学宝贵的财富,对当前中医的发展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临床指导价值。岳美中先生一生倾注于中医事业,为中医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后世学习的典范,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二、鲜白茅根的临床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鲜白茅根的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新安名医许芝泉临证妙用鲜药及医案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鲜药品种、使用方法与使用频次
    2.2 使用鲜药的病种与处方统计
    2.3 鲜药合用方式
3 讨论
    3.1 鲜药应用历史
    3.2 新安名医许芝泉鲜药应用特点
        3.2.1 鲜药种类多,品种丰富
        3.2.2 入药方法灵活多样
        3.2.3 临床应用广泛,主治以温病为主
4 新安名医许芝泉医案举隅
5 结语

(2)白茅根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2 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经验
    2.1 干祖望?
    2.2 施今墨?
    2.3 颜正华
    2.4 杨霓芝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3.1?仝小林?
    3.2李济仁?
4 现代医者用量与配伍
    4.1 配伍生地黄、牡丹皮
    4.2 配伍车前草?
    4.3 配伍黄芪
    4.4 配伍小蓟
    4.5 配伍黄芩
    4.6 配伍茵陈?
    4.7 配伍白花蛇舌草?
5 小结

(3)四鲜汤鲜药汁对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细胞WEHI-3小鼠模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1.4 白血病细胞株和细胞培养
2 实验过程
3 指标检测
4 结果
    4.1 各组小鼠体质量情况
    4.2 各组小鼠血清IL-2、IL-3、IFN-γ和TNF-α的含量
    4.3 各组小鼠白细胞表面标志水平
    4.4 脾脏病检
5 结果与讨论

(4)孔伯华辨治热病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孔伯华生平及其生活时代背景分析
        1.1 孔伯华生平概述
        1.2 孔伯华医疗活动期间的气候、物候等特点分析
        1.3 孔伯华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及人民生存现状调查
    2 孔伯华先生从医之路及学术渊源
        2.1 孔伯华从医之路
        2.2 孔伯华先生学术渊源
    3 孔伯华学术经验研究进展
        3.1 外感病研究
        3.2 内伤病研究
        3.3 药物特点研究
        3.4 治学及成就研究
    4 小结
第一部分 孔伯华热病医案数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与筛选
        1.2 分析软件
        1.3 处方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数据预处理
        1.5 处方录入与核对
        1.6 数据处理
    2 孔伯华热病数据挖掘结果与医案分析
        2.1 以发热为主症医案脉象及频次
        2.2 舌象及频次
        2.3 临床伴随症状表现统计
        2.4 证候分布
        2.5 病位分析
        2.6 治法分析
        2.7 中药频次及计量分析
        2.8 症状与中药相关性分析
        2.9 证候与中药分析
        2.10 中药关联频次分析
    3 小结
第二部分 孔伯华热病辨治经验
    1 孔伯华热病医案辨治思维
        1.1 热病病因
        1.2 热病发病
        1.3 热病辨证
        1.4 热病病传
        1.5 热病治则
        1.6 热病调护
    2 孔伯华从“郁热”论治热病
        2.1 提出“郁热”乃热病发病重要环节
        2.2 辨治“郁热”重视少阳与肝
        2.3 “郁热挟湿”重视畅通三焦
        2.4 热病“祛邪”重视通与降
        2.5 辨“素体”阴阳盛衰以固本
        2.6 安未受邪之“心主”以守神
    3 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之治法
        3.1 “通”之治法
        3.2 “降”之治法
        3.3 “和”之治法
        3.4 热病治法医案举隅
    4 孔伯华辨治热病之组方特点
        4.1 郁热及挟湿组方特点
        4.2 以病位施治组方特点
    5 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用药特点
        5.1 善用鲜药
        5.2 善用中成药
        5.3 喜用化湿药
        5.4 喜用介类咸寒药
        5.5 擅用降逆下行药
        5.6 相须为用药配伍
    6 孔伯华辨治热病学术特点
        6.1 谨遵经旨,首辨阴阳
        6.2 凭脉辨势,四诊合参
        6.3 溯源循因,重视郁热
        6.4 顺天之道,调畅气机
        6.5 治病求本,顾护脾肾
        6.6 截断扭转,已病防传
    7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孔伯华诊治热病应用石膏研究
        1.1 运用石膏注重时空变化和体质差异
        1.2 运用石膏的常见症状
        1.3 运用石膏的常用剂量为1两
        1.4 石膏药物配伍特点分析
        1.5 石膏医案
        1.6 小结
    2 旋覆花代赭汤之活用
        2.1 旋覆代赭汤之用
        2.2 代赭石重用之解
        2.3 化裁组方降诸逆
        2.4 气逆临床体悟
        2.5 经方与时方对比
        2.6 小结
    3 和解少阳,不用柴胡
        3.1 三阳合病,从少阳和解
        3.2 和解少阳,不用小柴胡汤
        3.3 扶正祛邪,滋阴或补中
        3.4 三阳合病医案
        3.5 和解少阳经方与时方比较
        3.6 临证体悟
        3.7 小结
    4 发热便秘,慎用攻伐
        4.1 注重通下,能润不攻
        4.2 胃家实证,慎用攻伐
        4.3 大承气汤新用
        4.4 大承气汤辨用医案
        4.5 大承气汤与改良大承气对比
        4.6 小结
    5 孔伯华热病“先安未受邪之地”之临床应用
        5.1 孔伯华“先安未受邪之地”指导理论
        5.2 孔伯华“先安未受邪之地”临床应用
        5.3 小结
第四部分 总结
思考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5)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月经不调论治渊源流变
        1.1 秦汉时期——妇科理论形成时期
        1.2 晋唐时期——独立区分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1.4 明清时期——发展完善时期
        1.5 现代月经不调研究概况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2.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
        2.2 病机理论
        2.3 中药方剂
        2.4 中医证候
        2.5 针灸治疗
        2.6 中医医案
第二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
    1 注重调补肝肾
        1.1 从肾治经
        1.2 从肝论治
        1.3 从奇经论治
    2 注重调理气血
        2.1 治经必治血,理血不留瘀
        2.2 治血必理气,疏肝经自调
    3 注重健脾充源
    4 处方用药特色
        4.1 处方特色
        4.2 用药特色
第三部分 班秀文教授月经不调医案的临床研究数据源
    1 临床资料
        1.1 医案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录入
        2.3 数据挖掘处理方法
第四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
    1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数据挖掘研究
        1.1 938 例医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1.2 月经先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3 月经后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4 月经先后无定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5 月经过多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6 月经过少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7 月经量多少不一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8 经期延长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2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探讨
        2.1 病因病机
        2.2 治则治法
        2.3 处方特点
        2.4 用药规律
    3 客观评价挖掘结果和不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班氏验案举隅
附录 C 个人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沸玉菁茶清咽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沸玉菁茶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 方法
        1.2.1 分组及处理
        1.2.2 大鼠棉球植入实验
        1.2.3 大鼠足趾肿胀实验
        1.2.4 小鼠耳肿胀实验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2.2 对实验前后动物体重的影响
    2.3 大鼠棉球植入实验
    2.4 大鼠足趾肿胀实验
    2.5 小鼠耳肿胀实验
3 讨论

(7)基于数据分析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药食同源概述
        (一) 药食同源定义
        (二) 药食同源渊源
        (三) 药食同源物品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
    二、性味、归经理论概述
        (一) 四气理论
        (二) 五味理论
        (三) 归经理论
    三、虚证概述
        (一) 虚证的定义
        (二) 脾气虚证
        (三) 血虚证
        (四) 气与血的关系
    四、饮食护理概述
        (一) 饮食护理的定义
        (二) 饮食护理的意义
        (三) 中医饮食调养相关内容
    五、数据分析相关内容概述
        (一) 数据分析概念
        (二) 数据分析方法
        (三) 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成立研究小组
        (一) 成立指导小组
        (二) 成立实施小组
    二、数据来源
        (一) 中医方剂数据来源
        (二) 可食用物品数据来源
    三、数据录入
        (一) 《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录入
        (二) 《中药大辞典》数据录入
        (三) 数据整理、筛选和统一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中医方剂大辞典》部分
        (一) 脾虚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结果统计及分析
        (二) 血虚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结果统计及分析
    二、《中药大辞典》部分
        (一) 总体情况分析
        (二) 《中药大词典》中补脾类、补血类的饮食筛选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一、脾虚证药食同源物品使用和配伍特点
        (一) 脾虚证药食同源物品分析
        (二) 血虚证药食同源物品分析
    二、补脾类和补血类常用食物的饮食宜忌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8)基于数据分析对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药食同源
        (一) “药食同源”的定义
        (二) “药食同源”的历史演变
        (三) “药食同源”的现代应用
    二、中医饮食疗法的特点
        (一) 食物特性
        (二) 辨证施食
        (三) 中医饮食护理
    三、中医症候概述
        (一) 中医辨证
        (二) 虚寒证
        (三) 虚热证
    四、寒热证的研究
    五、数据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资料收集
    二、研究方法
        (一) 成立研究小组
        (二) 《中医方剂大辞典》的录入
        (三) 《中药大辞典》的录入
    三、统计分析
    四、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结果
    一、《中医方剂大辞典》分析结果
        (一) 虚寒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分析统计
        (二) 虚寒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分析统计
        (三) 虚寒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关联性分析统计
        (四) 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分析统计
        (五) 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分析统计
        (六) 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关联性分析统计
    二、《中药大辞典》分析结果
        (一) 虚寒证食用物品分析统计
        (二) 虚热证食用物品分析统计
第四部分 讨论
    一、虚寒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使用及配伍特点
        (一) 药食同源物品的性、味、归经
        (二) 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特点
        (三) 药食同源物品关联规则
    二、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使用及配伍特点
        (一) 药食同源物品的性、味、归经
        (二) 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特点
        (三) 药食同源物品关联规则
    三、温里类、清虚热类药食同源物品饮食宜忌
        (一) 温里类药食同源物品饮食宜忌
        (二) 清虚热类药食同源物品饮食宜忌
    四、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四季调养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的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步骤
        1.2.2 文献检索
        1.2.3 文献筛选
        1.2.4 文献评价、分级及证据推荐
    1.3 研究结果
        1.3.1 现代文献研究
        1.3.2 古代文献研究
    1.4 分析与讨论
        1.4.1 文献研究现状
        1.4.2 文献研究在本指南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专家问卷调查
    2.1 研究目的
    2.2 Delphi法研究方法
        2.2.1 成立课题专家小组
        2.2.2 专家遴选
        2.2.3 两轮专家问卷设计
        2.2.4 统计分析方法
    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3.1 问卷回收情况
        2.3.2 第一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2.3.3 第二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2.4 分析与讨论
        2.4.1 德尔非法的实施
        2.4.2 德尔菲法在指南编制中的意义与不足
第三部分 专家论证会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小结
第四部分 专家意见征求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第五部分 一致性测试
    5.1 研究目的
    5.2 一致性测试表的制定
    5.3 研究资料与方法
    5.4 研究结果
        5.4.1 一致性统计分析
        5.4.2 满意度调查
    5.5 分析与讨论
第六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MINORS条目评分
    附录2: 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3: 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4: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四季调养》
    附录5: 一致性测试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10)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岳美中生平事迹
    1. 因病学医自学成名
    2. 辗转行医医术日精
    3. 法宗三家融汇众长
    4. 开拓进取创新模式
    5. 呕心沥血奉献余生
    6. 岳美中医学思想发展特点简析
第二章 岳美中治学和临证思维特点
    1. 治学精神
    2. 治学方法
        2.1 择要而攻
        2.2 善做笔记
        2.3 古为今用
        2.4 客观评价
    3. 临证方法
        3.1 治病求本
        3.2 博采众长
        3.3 缜密观察
        3.4 解行并重
        3.5 善于总结
        3.6 举重若轻
第三章 岳美中学术观点研究
    1. 岳美中对阴阳五行的基本观点
        1.1 阴阳学说
        1.2 五行学说
        1.3 对岳氏观点的评价
    2. 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模式
        2.1 以哲学观点分析辨证论治
        2.2 辨证论治的动态特征
        2.3 分型论治不能替代辨证论治
        2.4 避免对疾病研究的弱化
    3. 急慢性病的不同治疗原则
        3.1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3.2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4. 中西医结合下辨证的思路与探索
        4.1 中国医学处理新问题的方式方法
        4.2 病名及体系变动不影响中医的研究方式
        4.3 理性思考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4.4 技术层面的结合方法
        4.5 对岳氏中西医结合条件下辨证论治发展的评价
    5. 岳美中振兴中医学术思想研究
        5.1 始终重视中医传承发展
        5.2 继承创新明确自身定位
        5.3 加强中医文献整理研究
第四章 岳美中临证经验研究
    1. 岳美中医案整理方法
        1.1 统计编号 分列条目
        1.2 规范药物 以利整理
        1.3 排除重复 统计数据
    2. 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病案病种统计结果及分析
        2.2 诊疗次数统计及分析
        2.3 病案用方统计结果及分析
        2.4 病案用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3. 肝系病证治疗经验
        3.1 创立和法 完善肝病治则
        3.2 中西结合 辨治黄疸
        3.3 慢性肝 病理脾为先
    4. 肺系病证治疗经验
        4.1 内外分治 化裁二陈
        4.2 喘病治肾 固本为主
        4.3 独出心裁 创制新方
    5. 肾系病证治疗经验
        5.1 肾炎治疗经验
        5.2 泌尿系结石治疗经验
    6. 老年病治疗经验
        6.1 老年人群生理病理特点
        6.2 老年病证用方用药经验
        6.3 老年人应注重养生保健
    7. 外感发热性疾病治疗经验
        7.1 温热疾患多遵叶氏
        7.2 病机不同博采众方
    8. 内伤发热性疾病治疗经验
        8.1 升发脾阳法治内伤发热
        8.2 封藏肾阳法治内伤发热
第五章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研究及评价
    1. 岳美中医学思想的三大来源
        1.1 对张仲景学术经验的继承
        1.2 对李东垣学术经验的继承
        1.3 对叶天士学术经验的继承
    2.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的开放性
        2.1 广采百家之方
        2.2 汲取百家经验
        2.3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的特点及评价
第六章 岳美中与同时代医家的比较
    1. 岳美中与陆渊雷学术思想的比较
        1.1 相同点
        1.2 不同点
        1.3 对两位学者的评价
    2. 岳美中与胡希恕学术思想的比较
        2.1 治学历程不同却都重视仲景着作
        2.2 岳美中与胡希恕主要观点对比
        2.3 对两位学者的评价
第七章 岳美中医学贡献及评价
    1. 经方医学的优秀继承者
    2. 中医治疗新模式的探索者
    3. 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示范者
    4.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引领者
    5. 振兴中医的无私奉献者
    6. 中医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岳美中年谱及主要着作年代考
    附录2:岳美中着作收录情况简介
    附录3:岳美中医案辑录
    附录4:药物统计结果详表
        4.1 病案具体病种表
        4.2 药物频次统计表
        4.3 药物平均剂量表
        4.4 药物最大剂量表
        4.5 药物最小剂量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鲜白茅根的临床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安名医许芝泉临证妙用鲜药及医案举隅[J]. 方雯雯,许从真,李立华. 中医临床研究, 2021(27)
  • [2]白茅根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 郭杏林,于同月,丁齐又,邵建柱. 吉林中医药, 2021
  • [3]四鲜汤鲜药汁对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细胞WEHI-3小鼠模型的影响[J]. 张瑾,康乐,李秀敏,苗明三.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07)
  • [4]孔伯华辨治热病经验研究[D]. 姜秀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D]. 马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
  • [6]沸玉菁茶清咽功能的实验研究[J]. 刘炘,於洪建,李文德,谢景欣.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09)
  • [7]基于数据分析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D]. 杨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8]基于数据分析对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D]. 周苗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9]四季调养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的制定研究[D]. 赖月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10]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 李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新鲜白茅根的临床应用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