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效磷含量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

土壤有效磷含量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

一、土壤速效磷含量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曲文静[1](2021)在《环境因子对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土壤速效磷分布的影响》文中指出荒漠草原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有着极其特殊的价值,明确土壤磷含量和空间分布对土壤资源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子王旗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以及室内分析,对土壤速效磷含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对速效磷进行空间插值,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速效磷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区0~30cm土层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并且速效磷在0~30cm各土层中均具有中等变异性;在该研究区内,气温、降水量和土壤剖面深度显着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空间分布。

李海强[2](2021)在《东北黑土区侵蚀小流域土壤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壤侵蚀和耕作是黑土生产力退化的主要驱动力,但是目前对侵蚀和耕作条件下黑土肥力组成因子的动态响应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尚不清楚,成为退化黑土地力提升的限制环节。本论文围绕侵蚀小流域内土壤侵蚀和耕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土壤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在东北黑土区典型侵蚀小流域,选取坡面尺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乔木林和灌木林)、不同开垦年限(未开垦林地和开垦41年、50年和65年农地)、不同垄作方式(横坡垄作和顺坡垄作)和不同侵蚀强度(无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重度侵蚀和沉积)影响下的土壤以及小流域尺度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坡面尺度0-100 cm土层土壤物理和水力学性质以及肥力性质的空间分异特征,以确立不同因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运用地统计学和传统统计学方法,探究小流域尺度0-3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和肥力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揭示小流域尺度土壤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0-100 cm土壤剖面内,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坡面尺度除不同开垦年限的农地土壤含水量、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外,其它情景下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而其余所选指标以及土壤质量指数(土壤养分肥力指标值(NFI)、土壤物理环境指标值(EFI)和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值(IFI))均显着降低。在小流域尺度,0-15 cm土层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0.25 mm团聚体比例和团聚体稳定性均低于15-30 cm土层,而含水量、<0.25 mm团聚体比例、土壤结构稳定性、p H和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均高于15-30 cm土层;0-1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p H、有机碳、全氮、全磷、硝态氮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空间变异强度低于15-30 cm土层,而各粒径团聚体、有效磷、速效钾和铵态氮的空间变异强度高于15-30 cm土层。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在整个土壤剖面,玉米地土壤含水量、容重和<0.25 mm团聚体比例显着高于林地,而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导水率和土壤结构稳定性低于林地。玉米地土壤>0.25 mm团聚体比例在0-50 cm土层显着低于林地,但在50-100 cm土层高于林地。除全磷含量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其它养分含量和储量以及土壤结构稳定性均有显着影响,玉米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和储量以及土壤结构稳定性均显着低于林地,但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和储量均高于林地。乔木林与灌木林之间的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和储量以及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差异均不显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不显着,但对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有显着的影响,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团聚体比例的变化主导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变化。3.林地开垦为农地会导致0-50 cm土层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分别降低5.1%、3.9%、14.2%和40.9%,其均在0-15 cm土层降低幅度最大,但50-100 cm土层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会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容重对开垦年限的响应特征与孔隙度相反。林地开垦会造成整个土壤剖面团聚体稳定性的降低,且其降低幅度会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增加,但林地开垦会增加整个土壤剖面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和储量。在林地开垦后50年内,0-15 cm土层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含水量以及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会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降低,但林地开垦显着改善了15-100 cm土层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含水量以及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状况,其效果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先增强后减弱。4.在0-50 cm土层,坡度较小的南坡和坡度较大的北坡顺坡垄作农地土壤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均高于横坡垄作农地,而容重对垄作方式的响应特征与孔隙度相反。除南坡顺坡垄作农地仅15-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横坡垄作农地外,南坡和北坡的顺坡垄作农地土壤结构稳定性、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率以及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和储量在整个土壤剖面均高于横坡垄作农地。5.随着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0.25mm团聚体比例、饱和导水率和土壤结构稳定性以及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和储量均显着降低,但容重和>0.25 mm团聚体比例以及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和储量均逐渐增加。随着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和储量也显着降低,且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降低主导各自储量的降低。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以及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6.在小流域尺度,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吻和,但各土壤理化指标在0-15和15-30 cm土层的分布面积与其在0-15和15-30 cm土层的空间变异强度相关。农地侵蚀热区、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壤含水量较低,而沉积区和农地弱侵蚀区土壤含水量较高;>0.25 mm团聚体比例和团聚体稳定性均在乔木林地、草地、沉积区和农地侵蚀热区较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铵态氮含量以及土壤结构稳定性在农地侵蚀热区和灌木林地较低,而在乔木林地、草地和沉积区较高。在小流域尺度,土壤侵蚀量与>0.25 mm团聚体比例和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其余所选指标之间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表明侵蚀会直接造成小流域范围内土壤肥力的下降。7.基于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加权综合法计算土壤综合质量指数,对坡面尺度和小流域尺度土壤质量变异特征进行研究。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玉米地0-100 cm土层NFI和IFI值以及50-100 cm土层EFI值比林地分别高18.3%、17.5%和12.6%,但EFI值在0-50 cm土层比林地低3.6%。在不同开垦年限影响下,0-100 cm土层NFI和IFI值和0-50 cm土层EFI值均呈开垦65年农地>未开垦林地>开垦41年农地>开垦50年农地的变化趋势,而50-100 cm土层EFI值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在不同垄作方式影响下,顺坡垄作农地0-100 cm土层NFI和IFI值以及0-50 cm土层EFI值比横坡垄作农地分别高40%、64.5%和13.6%,但50-100 cm土层EFI值比横坡垄作农地低5.3%。随着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整个土壤剖面NFI、EFI和IFI值均显着降低。相对于无侵蚀区,土壤侵蚀可造成NFI、EFI和IFI值分别降低33.3%、26.9%和50%。在小流域范围内,0-15和15-30 cm土层NFI、EFI和IFI值均随土壤侵蚀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本研究阐明了坡面尺度不同情景对黑土物理和水力学性质和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和储量的影响,进而揭示了小流域尺度土壤物理和养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坡面尺度和小流域尺度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农地耕作会降低0-5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但施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养分状况,进而使土壤综合肥力质量得以提升。土壤质量对耕作的响应受开垦年限的影响,林地开垦后50年内,0-50 cm土层土壤质量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垄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随坡耕地坡位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上坡位遭受较严重的土壤侵蚀以及自身较差的肥力状况,上坡位进行横坡垄作虽然能降低土壤侵蚀且缓解养分流失,但不能显着改善坡耕地上坡位0-5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和提升土壤质量,而坡耕地中坡位和下坡位进行顺坡垄作有利于土壤基本性状和土壤质量的提升。在侵蚀环境下,土壤质量随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基于坡面尺度不同情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以及小流域尺度土壤侵蚀量与土壤质量的关系分析,发现侵蚀会直接造成小流域范围内土壤肥力的下降。本研究从不同尺度(坡面和小流域)和不同情景(土地利用方式、开垦年限、垄作方式和土壤侵蚀)等多个方面阐明侵蚀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为退化黑土地力的恢复和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田鸽[3](2021)在《秦岭火地塘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森林生态功能区,其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茂密,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物质的积累与养分周期循环的一个重要场所。森林土壤在整个森林资源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自然和森林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础。本研究区秦岭火地塘林区位于秦岭南坡中段,分析其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正确评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文以秦岭火地塘作为研究区,基于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GIS技术,探讨了该地区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氢(TH)、全硫(TS)、速效钾(AK)、速效磷(AP)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布的影响因素,并综合分析了该地区最优的插值方法以及最合理的采样数量,以期为进一步阐明秦岭的景观格局和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提供适当的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秦岭火地塘林区的土壤全碳、全氮、全氢、全硫、速效钾和速效磷均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变异,说明各土壤养分要素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林区土壤养分要素变异程度大小排序为:速效钾>全碳>速效磷>全硫>全氮>全氢。(2)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研究区内所有土壤养分要素的块金比均小于0.25,都呈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林区内土壤全碳、全氮、速效钾的最佳半方差函数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全氢和全硫为球面模型,速效磷则为指数模型。(3)采用五种空间插值方法对研究区内各土壤养分要素进行空间分布预测并验证精度后发现,土壤全碳、全氮、全氢、全硫和速效磷利用普通克里金法插值结果最佳,速效钾的最佳插值法为径向基函数法。林区的土壤全碳和全氮分布规律相似,整体呈西北和东北高东西低分布特征。研究区内大约有90%的全氮达到一级养分水平,说明火地塘林区全氮含量丰富。全氢在东部和西部含量较低,在西北部较高,东北部、中部和南部次之。全硫总体呈现东西低南部高,含量低值区斑块较大。速效钾整体呈现出中部、东部和东北部含量水平相对较高,北部和东南部含量水平较低的格局。速效磷在研究区中心有一个含量较高的区域,由中心向边界含量逐渐增加的区域包围着,可以近似看为一个环,圆环和中心之间是速效磷含量较低的区域。(4)研究区内各土壤养分随着采样数量的减少,极差在缩小,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减弱,半方差函数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减小,模型拟合效果变差。综合来看,火地塘林区土壤全碳、全氮、全氢、全硫和速效钾的采样数量都应不低于116个,速效磷应不低于143个。故总体而言针对秦岭火地塘林区的土壤养分采样数量应不少于143个。(5)研究区内各土壤养分间大部分存在显着相关关系,土壤养分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无显着相关性,与地形因素(海拔、坡度、坡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总体表现出土壤养分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在北坡的含量普遍高于南坡。随着坡度的增大,各养分含量均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在不同坡度间差异显着。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养分表现也不同,除土壤全氢外,全碳、全氮、全硫、速效钾和速效磷在不同林型间差异显着。总体来看锐齿栎的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最少,华山松和油松较高。

赵艳玲,赵彬程,王鑫,肖武,刘慧芳[4](2020)在《基于地形分区IDW的复垦排土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文中指出准确掌握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对于评价复垦排土场土壤质量,并制定相应的复垦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排土场的复杂地形导致一般插值方法的预测效果较差。以内蒙古锡林浩特盟胜利一号露天矿北排土场为例,采用基于地形分区的反距离权重法对土壤养分(速效氮、速效钾、有效磷和有机质)进行空间插值并与常规反距离权重法和克里金插值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使用分区反距离权重法插值得到的交叉验证精度均高于克里金插值法与反距离权重法,除此之外,有效磷的R2值为0.22,速效氮的R2值为0.37,速效钾以及有机质的R2值分别为0.34与0.14,同样高于克里金插值法与反距离权重法。插值结果显示,排土场速效氮含量整体由北至南逐渐减少;有效磷含量仅在中心地区稍高;速效钾在研究区东北部含量偏高;土壤有机质在中心地区含量相对偏低。研究成果为露天矿排土场土壤养分评价提供借鉴。

谢梦姣[5](2020)在《基于农场与田块尺度的土壤养分空间特征识别方法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淮海北部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区存在的耕层土壤退化、水肥利用率低、作物品质欠佳等主要问题,往往会通过配方施肥措施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综合肥力质量。但是分散的田块管理模式与不同尺度上复杂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应用传统方法获取的大区域地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信息,采样点的选取具有偶然性、局限性,不能准确反映大区域中相对较小单元土壤养分的含量状况,给精准农业的实施带来困难,正确全面的认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对精准农业、数字土壤制图的发展、合理的土壤养分管理分区及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农场尺度与田块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识别方法比较研究资料缺乏的现状,为获取较准确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养分管理分区,本文在黄淮海北部平原邢台市宁晋县白木村选取夏玉米收获期未收割的50m×50m田块尺度(取82个土样)与1000m×1000m(取108个土样)农场尺度耕地为两研究样区,应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和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探究了两尺度研究样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土壤综合肥力质量情况以及两种空间插值方法的空间特征识别结果精度,为获取较精确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完成土壤养分管理分区,以及农田的精准施肥提供方法与数据支撑。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耕地土壤各养分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样区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在0.33~2.9 g·kg-1、8.39~20.59 g·kg-1、20.15~119.88 mg·kg-1、27~175.4 mg.kg-1,pH变化不大均表现为偏碱性。农场尺度土壤全氮、有机质与有效磷大致呈现以西北东南对称线含量较高向两边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趋势,速效钾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北部含量整体偏高,南部含量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田块尺度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与速效钾呈现东北部地区含量较多,且整体向西南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两尺度研究样区表层土壤各养分块金基台比为0.448~0.746,表明土壤各养分在两尺度研究样区表现为中等程度空间变异。(2)应用普通克里金和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探究两尺度土壤各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识别结果显示,基于普通克里金插值法的农场尺度研究样区土壤全氮、pH、有效磷与速效钾的最优半方差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而球状模型是土壤有机质的最优半方差拟合模型,田块尺度研究样区土壤各养分的最优半方差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田块尺度研究样区土壤各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的确定系数R2(0.755~0.877)均大于农场尺度研究样区土壤各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的确定系数R2(0.705~0.837),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的田块尺度研究样区的3个误差指标均小于农场尺度,空间特征识别结果图中土壤养分含量分布表达更加精确,这表明,土壤各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识别结果精度受到采样尺度的影响,田块尺度的空间特征识别结果精度优于农场尺度。(3)基于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和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对两尺度研究样区土壤各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识别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发现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在同一尺度研究样区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识别结果的各项误差均有所减小,在空间特征识别结果图中克服了普通克里金插值结果的“平滑效应”,对土壤养分含量分布表达更清晰,更加贴近土壤养分分布的实际情况,其空间特征识别结果精度更高,这表明在同一尺度研究样区,选用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具有更好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识别能力。对于取样规模较大的农场尺度研究样区,在进行土壤养分管理分区结果合理性评价时应用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对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空间分布的识别能力更高。(4)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农场尺度研究样区分为3个土壤养分管理分区,各个分区内的土壤养分含量均趋于同质性,各分区间的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差异呈现出显着性,pH值在分区3和分区1、2之间差异显着,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分区1和分区2、分区3之间差异呈现显着性,土壤养分分区结果与土壤肥力质量的整体分布格局具有一致性,这表明,达到了合理养分管理分区的目的,可根据研究样区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与土壤养分管理分区结果进行精准施肥。通过对黄淮海北部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区的农场尺度的与田块尺度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并进行不同插值法下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识别结果结果精度研究,在拟合精度较高的插值法下进行研究样区内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及土壤养分管理分区研究,揭示了 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拟合精度要高于普通克里金插值法,依据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的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空间分布图结合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农场尺度分为3个土壤养分管理分区,为精准农业的推广及实施,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撑。

李子好[6](2020)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高寒草地秃斑块分布格局及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趋势,已经严重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其中三江源区大面积黑土滩退化草地的出现和扩张最为严重,而秃斑块的出现是黑土滩退化草地形成的重要特征,秃斑块产生和扩大,最终导致黑土滩形成。因此开展秃斑块的研究对认识黑土滩形成机理有重要科学参考。该研究在三江源区选择典型滩地(MQ1、MQ2、MQ3)和坡地(DR1、DR2、DR3)的秃斑块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生态、地质统计学、分形几何和GIS等方法,分析了退化草地中秃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土壤理化指标在局域尺度上的空间变异特征。结合地上植被的群落学特征,探讨了秃斑块-土壤-植被系统在滩地、坡地地形上黑土滩退化草地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无人机获取秃斑块分布区正射影像图,在MQ1、MQ2、MQ3三块样地中分别提取到304、352、677个斑块,MQ1样地以大斑块(>5 m2)分布为主,MQ2样地以中斑块(1-5 m2)为主,而MQ3样地以小斑块(<1 m2)为主。(2)在滩地中,MQ1、MQ2、MQ3样地中秃斑盖度较低,样地间无明显变化趋势。在坡地中,随着坡位下降,秃斑盖度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整体上,坡地中秃斑盖度较滩地的高。(3)MQ1中秃斑块的面积显着高于MQ2和MQ3,均值为6.0 m2。MQ2、MQ3之间无显着差异。MQ2中秃斑块的的周长显着低于其他两块样地,其均值为6.87 m,MQ1、MQ3之间无显着差异。形状指数为MQ3>MQ2>MQ1,相互之间差异显着(p<0.05)。MQ1、MQ2、MQ3中秃斑块总体形状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26、1.22、1.33。(4)随着坡位的下降,可食牧草的平均高度下降,豆科、灌木的平均高度有上升趋势,杂类草的平均高度逐渐增加,且下坡位(DR3)的杂类草平均高度显着高于上、中坡位(p<0.05)。(5)滩地秃斑块样地土壤的质地类型均为砂质壤土,坡地秃斑块样地上坡位和中坡位土壤的质地类型为粉砂质壤土,下坡位的土壤质地为壤土。黑土滩改建的人工草地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为2.42,显着高于秃斑块退化草地;坡地的秃斑块样地中坡位土壤的分形维数显着高于上坡位和下坡位,为2.57。(6)滩地秃斑块的三个样地(MQ1、MQ2、MQ3)土壤全氮、速效氮、有机碳显着高于黑土滩人工草地(p<0.05);而土壤pH、全磷、铵态氮、硝态氮显着低于人工草地(p<0.05)。坡地秃斑块样地下坡位土壤容重(1.02 g/cm3)显着高于上坡位、中坡位草地土壤容重(p<0.05);中坡位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铵态氮、硝态氮均显着高于下坡位(p<0.05),上坡位与中坡位无显着差异。(7)半变异函数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滩地秃斑块样地和黑土滩人工草地土壤容重、土壤全氮主要受土壤类型、母质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土壤pH、含水量、速效氮、速效磷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土壤养分在坡地秃斑块样地不同坡位具有不同的变异特征,均为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受结构性因素、随机因素共同影响。空间插值显示,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在滩地秃斑块样地分布趋势呈均匀分布,在坡地土壤物理性质、养分空间变异比较大。综上所述,滩地秃斑块样地土壤全量养分分布格局受结构性因素影响,速效养分主要受随机因素影响;坡地的的不同坡位秃斑块样地土壤养分分布格局受结构性因素、随机因素共同影响。黑土滩的秃斑块在扩张过程中,土壤系统稳定性逐渐下降,促使小秃斑容易向规则的大斑块发展,最终形成大面积的黑土滩。

齐文强[7](2020)在《西部典型草地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西部牧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草场之一,西部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西部牧区的生态环境承受着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而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牧区草原生态环境质量的研究已经成为指导草原生态环境高质量管理关键,也是近期生态环境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为了了解西部典型牧区的草地生态环境状况,本论文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数据,以鄂托克旗、肃南县、乌兰县为研究对象,分析草原生态环境的主要评价指标,分析近年来草原系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选择鄂托克旗、肃南县、乌兰县为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遥感技术,统计了土壤指标和地理空间分布情况,以此得到研究区域土壤的容量、土壤机械组成、PH值、含盐量、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饱和导水率等指标。从各项指标的统计上,可以看出,在土壤容重上,鄂托克旗与乌兰县在研究时间内波动下降,而肃南县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土壤机械组成上,鄂托克旗砂粒含量整体增加,粘粒含量减少,变异状况为中等,肃南县和乌兰县土壤砂粒含量整体呈现减少,粘粒含量减少,变异状况为弱性变异;在土壤pH值上,鄂托克旗和肃南县土壤PH在8.5左右,呈弱碱性,乌兰县土壤PH在7.5-8.5左右,弱碱性;土壤含盐量上,鄂托克旗和肃南县整体增加,强变异,而乌兰县土壤含盐量整体较少,弱变异;有机质含量统计上鄂托克旗最低,肃南县居中,乌兰县最高;在土壤全氮含量上,鄂托克旗土壤全氮含量处于0.080~1.932 g/kg之间;肃南县土壤全氮含量处于0~1.490 g/kg范围内;乌兰县含量处于0.340~2.840 g/kg之间;在土壤铵态氮含量上,鄂托克旗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外,其余均为强变异性;在土壤有效磷含量上,乌兰县最小,鄂托克旗最大,肃南县居中;在土壤速效钾含量上,鄂托克旗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开始下降,其余上升;在土壤饱和导水率上,鄂托克旗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小于亚表层,而肃南县和乌兰县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大于亚表层,除鄂托克旗的亚表层土壤为强变异性外,其余地区土壤均为中等变异性。从各项指标的空间分布来看,在土壤容重上,鄂托克旗呈现由西北地区往东南地区呈明显的梯度下降,趋势一致;乌兰整体趋势从北偏西方向至东南方向逐步递增。肃南县:北中部地区容重更小,向四周逐步递增;有机质含量分布:鄂托克旗整体呈现由西北地区往东南地区呈明显的梯度下降。乌兰县北中区有机质含量更多,肃南县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渐递减,呈现出阶梯性;PH:鄂托克旗0~20cm变化不明显,但20~40层变化明显整体呈现出pH偏大乌兰县0~20cm层pH由西向东呈梯形增大,20~40cm层上由西向东北呈梯形增大;肃南县0~20cm层pH由西向东呈梯形减小,20~40cm层上由西向东南呈梯形减小,20~40cm层西北方向局部地区由些许反常;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布规律:鄂托克旗0~20cm层速效钾含量由南向北方向呈山凸型递减,20~40cm层以东方向和西南方向局部地区为中心点向四周递减;乌兰县0~20cm层速效钾含量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平缓山凸型递增,20~40cm层以东北方向局部地区为中心点向西南方向递减。肃南县在0~20cm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平缓逐步递减,20~40cm由东向西方向呈右凸逐步递减;土壤全磷含量分布规律:鄂托克旗20~40cm层以整块区域中部为中心向西和东方向递减,中偏北方向地区最大。乌兰县0~20cm层全磷含量由北向南递减,20~40cm层以西向东方向递减,分级明显。肃南县0~20cm层变化趋势无明显特征,以东方向局部地区值为大,20~40cm层以西向东方向递减,且在中部明显分级;土壤全氮含量分布规律:鄂托克旗20~40cm层以东南和西南方向往北地区递减,以东南局部地区最大和西南局部地区最大。乌兰县0~20cm层西部地区以北向南逐步递减,东部地区以南向北递减,20~40cm整体以北向南递减,东南局部地区反常。土壤全氮含量分布规律。肃南县20~40cm层以东南和西南方向往北地区递减,以东南局部地区最大和西南局部地区最大;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布规律:鄂托克旗整体以东向西递减且分级明显,东方向局部地区较低。乌兰县和肃南县0~20cm层以东向西递减,20~40cm层以西向东递减,两个层上呈现除相反趋势;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布规律:鄂托克旗20~40cm以西北方向为最值呈现出球形,向东方向递减,分级明显。乌兰县和肃南县0~20cm层相比20~40cm层在东南地区相对变化较为平滑;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布规律:鄂托克旗区域整体呈现从西往东递增,20~40cm层由东南方向至西北方向逐步递减。乌兰县和肃南县整体呈现从西和东方向往地区中部递减。通过对上述研究指标的分析,得出研究区域内土壤质量的整体情况,为研究区域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实现退耕还林还草,提高草地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草地生态环境系统作出应有的贡献。(2)分析了研究区域的气象指标、植被覆盖度、水资源生态承载因子、土地利用因子、社会经济指标,同时基于以上各类指标分析的结果,利用“压力-状态-相应”模型,构建了西部典型牧区草地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利用求根法计算出权重,并得出生态环境评价的结果:从整体看三个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都有明显变好的变化趋势。其中鄂托克旗草原生态质量变化恢复最快,乌兰县次之,肃南县恢复最慢。在目前的恢复变化趋势下,鄂托克旗、肃南县、乌兰县草原生态分别在2023、2039、2029年草原生态恢复为极高生态环境质量。鄂托克旗草原生态质量在0.31~0.72之间波动,平均值为0.51,属于中等生态质量。肃南县草原生态质量在0.34~0.66之间波动,平均值为0.49,属于中等生态质量。乌兰县草原生态质量在0.35~0.69之间波动,平均值为0.53,属于中等生态质量。(3)为了快速、准确获取多源的西部牧区生态环境信息,分析生态环境专题信息的变化特征,提高区域内信息管理水平,从而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现状,搭建了针对西部牧区研究区域建设一个生态环境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从数据库的基本需求、数据库的构建流程及数据库的功能介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梳理了土壤质量及草地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研究,统计了鄂托克旗、肃南县、乌兰县的各类土壤质量指标和空间分布情况,揭示了研究区域土壤质量的特点,评价了草原生态环境效应,搭建了项目数据库,希望本文能够为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和提高草地生产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朱福斌[8](2020)在《安庆市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与养分空间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耕地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占全球第四,但我国人口众多,拥有14亿人口,占全球总人口数的18%,人均耕地面积仅仅为全球平均的三分之一,因此确保足够的粮食产量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是一项确保粮食安全及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极为有效的举措,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及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安庆市为研究区,结合2019年土壤监测数据、矢量图件、文本资料,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特尔非法、随机森林等方法,以ArcGIS软件为主,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MATLAB为辅助软件,对安庆市进行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并分析其主要养分空间特征。此次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安庆市2019年耕地总面积为378494.05公顷,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92等,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一等地至三等地为高等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区域,这部分区域多数为平原,仅有极少数为丘陵、盆地和山地。土壤类型以潮土和水稻土为主。高等地主要养分元素含量水平相对较高,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主要是充分满足和满足,耕层质地多为中壤,质地构型以海绵型居多。这部分区域耕地理化性状优越,土壤健康状况较好,基本无障碍因素,是安庆市主要作物高产区。四等地至六等地为中等地,主要分布在中部丘陵区域,平原、山地皆有分布,地形有一定起伏,这部分区域主要养分元素含量水平相对中等,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以满足和基本满足居多,耕层质地主要是重壤和中壤,质地构型主要是海绵型和上松下紧型,作物产量中等。七等地至十等为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这部分区域以丘陵、山地为主,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主要为基本满足,质地构型较差,以薄层型为主,耕层质地主要是砂壤,主要养分元素含量水平相对较低,其他耕地指标较差,作物产量较低。其中一等地面积为5004.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32%,主要分布于望江县;二等地面积为26194.4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92%,在望江县占比最多;三等地面积为50588.38公顷,占总面积的13.37%,在怀宁县分布最多;四等地面积为112708.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9.78%,主要位于宿松县;五等地面积为61050.2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6.13%,同样在宿松县分布最多;六等地面积为42802.3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1.31%,在怀宁县分布最广;七等地面积为36799.4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72%,桐城市面积占比最大;八等地面积为20673.1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46%,主要位于太湖县;九等地面积为9478.0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50%,岳西县分布最多。十等地面积为13195.0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49%,主要位于太湖县。(2)安庆市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整体处于中和较低水平,占比达到25.53%和62.48%。各县土壤速效钾含量水平差异明显,主要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趋势,其中望江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最高,达到了 137.35mg.kg-1,潜山市最低,仅为69.54mg.kg-1。土壤速效钾含量水平在不同土类上的区别也同样较大,潮土的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平均值达到了 164.50mg.kg-1,棕壤最低,仅为74.7mg.kg-1。安庆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丰缺度水平整体是较高和中,占比分别为55.63%和30.59%,整体分布趋势为东北低西南高,在桐城市、迎江区等地含量水平为中,仅为11.94mg.kg-1、13.74mg.kg-1,在望江县较高,达到33.24mg.kg-1。安庆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土类中的差异较大,棕壤含量最高,达到52.85 mg.kg-1,红粘土最低,仅为11.71 mg.kg-1。安庆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为较高和中水平,占比分别为49.01%和50.95%。其在行政区域及土类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别,均在25g.kg-1上下浮动。(3)在空间插值方法的运用中,RF、OK、IDW三种方法对安庆市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预测结果整体趋势一致。但从预测精度上来看,在安庆市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预测中,RF的MAE和RMSE均小于OK和IDW,RF的R2大于OK和IDW;在安庆市耕地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空间分布预测中,OK的MAE和RMSE、R2均为第二;IDW的MAE和RMSE均为最大,R2最小;在安庆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预测中,OK与IDW的MAE和RMSE较为接近,IDW的R2比OK高。说明在研究区范围内,RF对耕地土壤养分的预测精度最高,OK对耕地土壤速效钾、耕地土壤有效磷的预测精度高于IDW,IDW对耕地土壤有机质的预测精度高于OK。在RF的空间插值运用中,纬度、年平均温度、成土母质、高程、经度、年平均降水量是影响RF预测安庆市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精度的主要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平面曲率、高程和年平均降水量对RF预测安庆市耕地土壤有效磷的预测精度影响较大,经度、纬度、平面曲率、高程、年平均温度、剖面曲率对RF预测安庆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的预测精度影响较大。影响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的环境变量因子基本一致,包括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高程等。

顾芬兰[9](2020)在《耕地土壤肥力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湖北省鹤峰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耕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载体,耕地质量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还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现今人口剧增和耕地骤减的矛盾问题,使得耕地质量的保护急需重视。耕地质量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为自然演变过程和人文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近些年人们对耕地的干预作用增强,主要表现在粮食和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减少,化肥施用结构不平衡,肥力效益低等问题。以往对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重点在结构性研究,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时间上的研究主要是2000年与全国二调作比较,研究2010年后耕地土壤肥力变化及所产生的影响,为该区域的农户种植者和相应的管理者提供更全面的认识,为发展精准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本文以湖北鹤峰县为研究区域,立足于鹤峰县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价项目的支持下,以2010年和2017年的测土配方数据为基础,选取两期的数据评价指标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pH,将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与GIS技术相结合;研究了该县近八年的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pH的含量水平变化、空间结构变异特点和时空格局分布情况;还分析了土壤综合指数的时空变化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并收集了鹤峰县的田间实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并分析了该数据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近八年来鹤峰县的耕地土壤肥力有上升的趋势,除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在这个八年来减少,有机质、有效磷和pH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总体而言速效钾和pH的含量水平偏低或偏差,而有机质和有效磷的含量水平较高。空间分布情况上,两个时期的分布规律大致上相似,北部高中部低。空间结构变异上减弱,说明了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增加。影响因素分析上,土壤肥力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土壤类型、地形条件和土壤质地等结构性因素和和化肥施用、农业种植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等随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文因素的干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中土壤速效钾含量降低的原因在于施用化肥结构不平衡、重氮肥与磷肥轻钾肥,均亩施用化肥量过高,易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基于其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引导农民平衡施肥,调和土壤酸化问题和减少磷肥施用量;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积极引导土地流转,缓解耕地闲置撂荒现象;增强农业补贴力度,长期对耕地保护性投入补贴,积极指导农户多施用农家肥和绿肥,秸秆还田,减少化肥农药,宣传耕地保护的意识。

张恒[10](2020)在《基于土壤有机质空间变量的烤烟施肥模型》文中提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虽然有机质仅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在土壤肥力上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却是显着的,除了提供烤烟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外还起着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但有机质分解与积累极易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肥效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植烟土壤进行分区管理。目前烤烟生产中施用有机肥具有较好的稳产提质效果,针对不同的有机质背景进行有机肥施用已成为科学施肥的必然之举。研究以Arc GIS为平台,采用不同空间分析方法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对烟叶品质的影响,构建不同有机质背景下烤烟施肥模型,取得如下结果:(1)利用Arc GIS中的普通克里金法中的指数函数模型、线性函数模型、三角函数模型、球面函数模型、高斯函数模型以及反距离权重法对遵义市中东部的务川、道真、正安、凤冈、湄潭、余庆、播州、汇川和新浦共9个县(区)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空间分布插值预估,然后实地取样验证,结果显示:遵义市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拟合以普通克里金法的三角函数模型插值结果效果最好,插值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最小,为-0.03和7.91。其中反距离权重法的插值模型与验证数据集相比有机质预测结果整体偏高,平均误差为0.36;而普通克里金法的指数模型、高斯模型、线性模型、球面模型的预测结果则相对偏低,平均误差分别为-0.15、-0.13、-0.12、-0.02。遵义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以中等偏上为主,其中东部地区道真、正安、务川、凤冈和余庆的有机质含量主要在20~30g/kg,占该区域总面积的71.04%;中部地区湄潭、播州、汇川和新蒲以30~40g/kg为主,占该区域总面积的66.84%。(2)烤后烟叶主要化学品质的空间插值分析显示,大部分植烟区域的烟叶各化学指标均在优质烟要求范围内,但道真、正安和务川部分区域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偏高,凤冈南部的还原糖含量偏高,播州的还原糖和钾含量偏低。整个调查还显示出整个研究区域烟叶中钾和氯含量不足,氯含量的缺乏尤为显着。(3)结合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烟叶部分化学指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相关性,其中与烟叶氮、总糖、还原糖和糖碱比存在显着相关性,与烟叶氮呈显着正相关,与烟叶总糖、还原糖、糖碱比呈显着负相关。从含量上分析结果表明,烟叶中钾、氯、总糖、还原糖、钾氯比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显着相关性,钾含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降低,当有机质含量超过32.96 g/kg时含量增加,其函数方程分别为y=0.0024x2-0.1582x+4.4515 R2=0.1055**;氯含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降低,当有机质含量超过43.50 g/kg时含量增加,y=0.0002x2-0.0174x+0.4529 R2=0.1264**;总糖含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有机质含量超过28.73 g/kg时总糖含量下降,y=-0.0137x2+0.7873x+18.171 R2=0.0403*;还原糖含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有机质含量超过27.74 g/kg时还原糖含量下降,y=-0.0145x2+0.8044x+12.215 R2=0.0566*;钾氯比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y=0.0041x2+0.0492x+9.8643 R2=0.0817**。(4)综合比较两种相关分析,烟叶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优于其他指标,且糖含量能较好地反映烤烟品质,采用二者间的函数关系式以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适宜范围将植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含量分为三个等级,高有机质含量为≥34 g/kg,中土壤有机质为23~34 g/kg,低土壤有机质<23 g/kg。(5)不同有机质含量背景下配施有机肥后,高有机质背景下随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下降,速效钾含量增加;中有机质背景下土壤碱解氮含量降低,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波动式增加;低有机质背景下土壤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余养分含量变化无显着性差异。(6)不同有机质背景下配施有机肥后,烟叶化学成分变化的趋势差异较大,结果显示:高有机质背景下还原糖、两糖比、氮碱比和糖碱比升高,总糖含量不变,总氮、烟碱和磷降低;中有机质背景下烟碱、钾、还原糖、氮碱比和糖碱比升高,总糖不变,总氮、磷和两糖比降低;低有机质背景下烟碱、磷、钾、总糖、还原糖、两糖比、糖碱比不变,总氮和氮碱比降低。(7)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烟叶质量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烟叶品质和产量建立相关模型得到Y品质=0.0001X2-0.0074X+8.1243R2=0.069,Y产量=-0.1624X2+8.9423X+50.914 R2=0.2161。以不同土壤有机质背景下有机肥的施用量与烟叶品质进行回归方程的构建,初步得到基于品质指标的施肥模型。高有机质背景下为Y1=6.794+0.272X-0.80X2(0≤X≤1),中有机质背景下为Y2=6.850-0.529X2(0≤X≤1),低有机质背景下为Y3=6.424+0.646X2(0≤X≤1)。

二、土壤速效磷含量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壤速效磷含量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因子对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土壤速效磷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述
    1.2 样品采集
    1.3 样品处理及其它数据来源
    1.4 方法与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速效磷含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2.2 普通克里金插值结果分析
    2.3 土壤速效磷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4 土壤速效磷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东北黑土区侵蚀小流域土壤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2 土壤侵蚀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3 开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4 垄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5 小流域内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
        1.2.6 土壤质量评价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研究方法
        2.1.4 技术路线
    2.2 研究区概况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2.3.1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2.3.2 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
第三章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分布特征
        3.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力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3.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分布特征
    3.4 讨论
        3.4.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和水力学性质的影响
        3.4.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开垦年限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开垦年限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分布特征
        4.3.2 不同开垦年限下土壤水力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4.3.3 不同开垦年限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分布特征
    4.4 讨论
        4.4.1 开垦年限对土壤物理和水力学性质的影响
        4.4.2 开垦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垄作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垄作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分布特征
        5.3.2 不同垄作方式下土壤水力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5.3.3 不同垄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分布特征
    5.4 讨论
        5.4.1 垄作方式对土壤物理和水力学性质的影响
        5.4.2 垄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土壤侵蚀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土壤侵蚀程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分布特征
        6.3.2 不同土壤侵蚀程度下土壤水力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6.3.3 不同土壤侵蚀程度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分布特征
    6.4 讨论
        6.4.1 土壤侵蚀对土壤物理和水力学性质的影响
        6.4.2 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小流域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的描述性统计
        7.3.2 小流域土壤质量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7.3.3 小流域土壤质量指标的空间结构分析
        7.3.4 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7.3.5 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7.3.6 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7.4 讨论
        7.4.1 侵蚀小流域土壤物理和水力学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
        7.4.2 侵蚀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属性的空间变异特征
    7.5 小结
第八章 侵蚀小流域土壤质量的变异特征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评价指标建立
        8.2.2 评价指标隶属度计算
        8.2.3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确定-因子分析法
        8.2.4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异特征
        8.3.2 不同开垦年限下土壤质量的变异特征
        8.3.3 不同垄作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异特征
        8.3.4 不同土壤侵蚀强度下土壤质量的变异特征
        8.3.5 小流域土壤质量的变异特征
    8.4 讨论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秦岭火地塘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研究
        1.2.2 空间插值方法对比
        1.2.3 土壤养分的最佳采样数量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组织框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与水文
        2.1.3 土壤与植被
    2.2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2.2.2 土壤样品的测定分析
        2.2.3 其他数据获取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3.2 半方差函数分析
        2.3.3 空间自相关分析
        2.3.4 空间插值方法
        2.3.5 空间插值效果评价
第三章 火地塘林区土壤养分含量及空间变异
    3.1 火地塘林区土壤养分含量
    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火地塘林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特征
第四章 基于最优插值方法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
    4.1 最优插值参数的选择
        4.1.1 反距离权重法的参数选择
        4.1.2 径向基函数法的参数选择
    4.2 几种插值方法的结果比较
        4.2.1 几种插值方法的预测精度比较
        4.2.2 几种插值方法的预测空间分布图比较
        4.2.3 最优插值方法
    4.3 火地塘林区土壤全量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
    4.4 火地塘林区土壤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地塘林区土壤养分的合理采样数量研究
    5.1 合理采样数量的确定方法
    5.2 空间插值精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采样数量下土壤养分基本统计特征
        5.3.2 不同采样数量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5.3.3 不同采样数量下的空间插值结果
        5.3.4 不同采样数量下的空间插值精度
        5.3.5 合理采样数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火地塘林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
    6.1 土壤养分要素间的简单相关关系
    6.2 气象因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6.3 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6.3.1 海拔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6.3.2 坡向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6.3.3 坡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6.4 不同林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6.4.1 不同林型下土壤全量养分含量
        6.4.2 不同林型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地形分区IDW的复垦排土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插值方法
        1.3.1 传统克里金插值法
        1.3.2 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
        1.3.3 分区反距离权重插值法(PIDW)
        1.3.4 模型验证方案
2 结果分析
    2.1 土壤养分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2 不同插值方法的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基于农场与田块尺度的土壤养分空间特征识别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地统计学在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应用
        1.2.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尺度效应研究进展
        1.2.3. 人工神经网络在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应用
        1.2.4. 土壤养分管理分区研究进展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样区概况
        2.1.2. 实验设计
        2.1.3. 采样点分布及土壤样品采集
    2.2. 土壤养分数据处理
        2.2.1. 土壤养分数据基本统计
        2.2.2. 土壤养分数据正态分布检验与趋势效应分析
        2.2.3. 土壤养分数据异常值的剔除
    2.3.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2.3.1. 基于Moran's I指数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研究
        2.3.2. 基于普通克里金的空间特征研究
        2.3.3. 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的空间特征研究
    2.4.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识别结果精度检验
        2.4.1. 拟合能力对比分析
        2.4.2. 误差对比分析
    2.5. 土壤综合肥力质量质量评价方法
        2.5.1. 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2.5.2. 评价指标隶属度值的计算
        2.5.3. 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的计算
    2.6. 土壤养分管理分区
        2.6.1. 主成分分析法
        2.6.2. 模糊k-均值聚类算法
        2.6.3. 适宜分区数的确定
3. 基于普通克里金和RBF人工神经网络的农场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研究
    3.1. 正态分布检验与趋势分析
    3.2. 农场尺度土壤养分基本统计特征
    3.3. 农场尺度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3.3.1. 土壤养分空间自相关特征
        3.3.2.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3.4. 基于普通克里金的农场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3.5. 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的农场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3.6. 农场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空间分布特征识别结果精度的比较分析
        3.6.1. 拟合能力对比分析
        3.6.2. 误差对比分析
        3.6.3. 空间特征识别结果图对比分析
4. 基于普通克里金和RBF人工神经网络的田块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研究
    4.1. 正态分布检验与趋势分析
    4.2. 田块尺度土壤养分基本统计特征
    4.3. 田块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4.3.1. 土壤养分空间自相关特征
        4.3.2.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4.4. 基于普通克里金的田块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5. 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的田块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6. 田块尺度土壤养分的空间特征识别结果精度比较分析
        4.6.1. 拟合能力对比分析
        4.6.2. 误差对比分析
        4.6.3. 空间特征识别结果图对比分析
    4.7. 小结
5. 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的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空间分布研究
    5.1. 土壤综合肥力质量评价
        5.1.1. 土壤综合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5.1.2. 土壤综合肥力质量指标的隶属度
        5.1.3. 土壤综合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5.2. 土壤综合肥力质量指数基本统计特征
    5.3. 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的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6. 土壤养分管理分区
    6.1. 土壤养分Person相关性分析
    6.2. 土壤养分管理分区主成分的提取
    6.3. k-均值聚类分区
    6.4. 分区结果评价
    6.5. 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空间分布与土壤养分管理分区
7. 讨论
8.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作者简历
致谢

(6)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高寒草地秃斑块分布格局及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斑块研究进展
        1.2.1 斑块的相关概念、特征及类型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性研究进展
        1.3.1 土壤空间变异性的研究方法
        1.3.2 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性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样地选取及采样点布设
        2.2.2 土壤样品采集与植被调查
        2.2.3 土壤样品测定方法
        2.2.4 秃斑块格局研究方法
    2.3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秃斑块空间分布格局
        3.1.1 秃斑块信息的提取
        3.1.2 秃斑块的组成结构
        3.1.3 秃斑块的形状特征
        3.1.4 秃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
    3.2 植被群落特征
        3.2.1 滩地中秃斑块样地的植物群落特征比较
        3.2.2 坡地上秃斑块样地的植物群落特征比较
    3.3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3.3.1 土壤质地
        3.3.2 土壤理化性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3 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性
        3.3.4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空间插值图
    3.4 土壤养分、植被与秃斑块分布的关系
        3.4.1 土壤养分与秃斑盖度空间插值图对比分析
        3.4.2 秃斑块存在与否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
        3.4.3 植被群落特征与秃斑块分布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高寒草地退化过程中秃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
        4.1.1 秃斑块信息提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因素分析
        4.1.2 退化高寒草地中秃斑块组成结构、面积、周长特征
        4.1.3 退化高寒草地中秃斑块的分形特征
    4.2 退化高寒草地中植被群落变化特征
    4.3 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
        4.3.1 土壤质地
        4.3.2 土壤养分指标
        4.3.3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西部典型草地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
        1.2.2 草地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
        1.2.3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1.2.4 草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概况与技术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人文、社会
        2.1.4 气候与水文
        2.1.5 土地与植被
    2.2 数据来源
        2.1.1 土壤数据
        2.1.2 遥感数据
        2.1.3 其他资料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 草地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研究
    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 气象指标
        3.2.1 干燥度指数(AI)
        3.2.2 降水距平百分率(D_p)
        3.2.3 前期降水指数(API)
        3.2.4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3.3 土壤指标研究
        3.3.1 土壤指标
        3.3.2 土壤质量指数
        3.3.3 水土流失量
        3.3.4 土壤养分流失量
    3.4 植被特征指标
        3.4.1 植被指标
        3.4.2 植被覆盖度
        3.4.3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数(NPP)
        3.4.5 群落多样性指数
    3.5 水资源特征指标
        3.5.1 水资源指标
        3.5.2 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
        3.5.3 水资源赤字/盈余
        3.5.4 水资源负载指数
        3.5.5 水网密度
    3.6 土地利用指标研究
        3.6.1 土地利用指标
        3.6.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
        3.6.3 景观干扰度
        3.6.4 破碎度指数
        3.6.5 分离度指数
        3.6.6 景观安全度指数
    3.7 社会经济指标研究
        3.7.1 社会经济指标
        3.7.2 人口密度
        3.7.3 自增率
        3.7.4 经济密度
        3.7.5 放牧强度
        3.7.6 城市化率
        3.7.7 旅游压力指数
        3.7.8 旅游环境容量
        3.7.9 垦殖指数
    3.8 草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
        3.8.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8.2 数据标准化
        3.8.3 评价指标计算
    3.9 本章小结
4 西部典型牧区草地土壤质量分析研究
    4.1 土壤指标统计分析
        4.1.1 土壤容重统计分析
        4.1.2 土壤机械组成统计分析
        4.1.3 土壤pH统计分析
        4.1.4 土壤含盐量统计分析
        4.1.5 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
        4.1.6 土壤全氮含量统计分析
        4.1.7 土壤铵态氮含量统计分析
        4.1.8 土壤硝态氮含量统计分析
        4.1.9 土壤全磷含量统计分析
        4.1.10 土壤有效磷含量统计分析
        4.1.11 土壤速效钾含量统计分析
        4.1.12 土壤饱和导水率统计分析
        4.1.13 研究区域土壤统计特征
    4.2 土壤指标地理空间分布研究
        4.2.1 土壤容重分布规律
        4.2.2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规律
        4.2.3 土壤pH分布规律
        4.2.4 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布规律
        4.2.5 土壤全磷含量分布规律
        4.2.6 土壤全氮含量分布规律
        4.2.7 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布规律
        4.2.8 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布规律
        4.2.9 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布规律
    4.3 本章小结
5 西部典型牧区生态环境分析研究
    5.1 气象指标分析研究
        5.1.1 年均降水量变化
        5.1.2 年均气温变化
        5.1.3 干旱指数
    5.2 植被覆盖度指数
        5.2.1 鄂托克旗覆盖度指数
        5.2.2 乌兰县覆盖度指数
        5.2.3 肃南县覆盖度指数
    5.3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因子分析
        5.3.1 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5.3.2 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因子分析
    5.4 土地利用因子分析
        5.4.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4.2 土地利用数量和结构变化分析
        5.4.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5.4.4 垦殖指数
        5.4.5 人均耕地面积
    5.5 社会经济指标分析
        5.5.1 人均粮食占有量
        5.5.2 经济密度
        5.5.3 人均农林牧渔产值
        5.5.4 农业机械总动力
    5.6 西部典型牧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5.6.1 西部典型牧区草原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6.2 数据标准化与指标权重确定
        5.6.3 评价标准的确定
        5.6.4 西部典型牧区草原生态环境质量时间变化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生态环境数据库构建
    6.1 数据库构建的基本需求
        6.1.1 数据库的功能需求
        6.1.2 数据库构软件需求
        6.1.3 其他需求
    6.2 系统结构及主要功能流程
        6.2.1 结构功能设计
        6.2.2 主要功能流程
    6.3 数据库主要功能介绍
        6.3.1 系统登录
        6.3.2 基础数据库查询和展示
        6.3.3 评价指标数据查询和展示
        6.3.4 环境综合评价等级划分
        6.3.5 数据库的维护
        6.3.6 数据库的发布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研究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8)安庆市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与养分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进展
    1.1 国外研究进展
    1.2 国内研究进展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情况
        2.1.5 成土母质
        2.1.6 土壤类型
        2.1.7 社会经济情况
    2.2 研究背景
    2.3 研究目的
    2.4 研究内容
    2.5 研究方法
    2.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安庆市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等级划分
    3.1 评价单元确定
    3.2 评价单元赋值
    3.3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3.4 评价因子隶属度确定
    3.5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3.6 清洁程度评价
第四章 随机森林空间插值方法运用
    4.1 采样点数据分布
    4.2 环境变量因子来源与选取
    4.3 空间预测方法
    4.4 研究区模型精度检验
    4.5 结果与分析
        4.5.1 采样点耕地土壤养分描述性统计
        4.5.2 研究区模型精度评价
        4.5.3 随机森林环境变量因子权重
        4.5.4 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预测结果
    4.6 结论
第五章 安庆市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分布
    5.1 安庆市耕地质量等级总体分布
    5.2 安庆市耕地质量各等级分布
        5.2.1 一等地分布特点及属性分析
        5.2.2 二等地分布特点及属性分析
        5.2.3 三等地分布特点及属性分析
        5.2.4 四等地分布特点及属性分析
        5.2.5 五等地分布特点及属性分析
        5.2.6 六等地分布特点及属性分析
        5.2.7 七等地分布特点及属性分析
        5.2.8 八等地分布特点及属性分析
        5.2.9 九等地分布特点及属性分析
        5.2.10 十等地分布特点及属性分析
第六章 主要评价因子空间分布
    6.1 灌溉能力
    6.2 排水能力
    6.3 地形部位
    6.4 有效土层厚度
    6.5 耕层质地
    6.6 质地构型
    6.7 障碍因素
    6.8 土壤容重
    6.9 农田林网化
    6.10 生物多样性
    6.11 土壤pH
第七章 安庆市主要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7.1 安庆市耕地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特征
    7.2 安庆市耕地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特征
    7.3 安庆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耕地土壤肥力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湖北省鹤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外内相关研究现状
        1.3.1 土壤肥力时空分异研究
        1.3.2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研究
        1.3.3 土壤肥力变化影响因素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数据来源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类型
        2.1.5 农业用地情况
        2.1.6 社会经济概况
    2.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2.1 土壤样品采集
        2.2.2 土壤样品测定方法
    2.3 研究分析方法与技术
    2.4 研究方法
        2.4.1 空间结构变异性分析方法
        2.4.2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
3 耕地土壤肥力时空变化分析
    3.1 异常值的识别与剔除
    3.2 耕地土壤肥力的基本统计分析
    3.3 耕地土壤肥力时空变异分析
        3.3.1 正态性分布检验
        3.3.2 趋势面分析
        3.3.3 耕地土壤肥力空间结构分析
    3.4 耕地土壤肥力空间分布特征
        3.4.1 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
        3.4.2 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特征
        3.4.3 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特征
        3.4.4 土壤pH空间分布特征
4 耕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4.1 耕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2 样点数据的选取
        4.1.3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4.1.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5 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的计算
    4.2 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的计算的与分析
        4.2.1 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的统计特征
        4.2.2 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的空间结构特点
        4.2.3 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评价结果与分析
5 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自然因素分析
        5.1.1 地形条件对土壤养分肥力空间变异的影响
        5.1.2 土壤类型对土壤养分肥力空间变异的影响
        5.1.3 土壤质地对土壤养分肥力空间变异的影响
    5.2 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5.2.1 农药与化肥的施用
        5.2.2 农作物种植结构
        5.2.3 农地利用强度
        5.2.4 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
        5.2.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2.6 耕地资源状况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土壤有机质空间变量的烤烟施肥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机质在耕地中的分布特点
        1.2.2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2.3 施用有机肥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1.2.4 土壤养分及作物品质空间分布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遵义市植烟土壤有机质与烟叶品质的空间分布
        2.1.1 试验区域概况
        2.1.2 样点设置
    2.2 不同有机质背景下有机肥施用对土壤养分和烟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2.2.1 供试品种
        2.2.2 供试土壤
        2.2.3 供试肥料
        2.2.4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方法
        2.3.1 土壤样品采集
        2.3.2 烟叶样品采集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有机肥理化性质的测定
        2.4.2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2.4.3 烟样理化指标的测定
        2.4.4 经济性状的调查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5.1 空间插值分析方法
        2.5.2 验证数据集检验
        2.5.3 波段集统计相关性分析
        2.5.4 烟叶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烟叶品质的空间分布
        3.1.1 不同插值法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预估比较
        3.1.2 烟叶化学成分的空间分布
        3.1.3 小结
    3.2 基于烟叶品质下的土壤有机质分级
        3.2.1 相关性分析
        3.2.2 波段集统计相关性分析
        3.2.3 土壤有机质分级
        3.2.4 小结
    3.3 不同土壤有机质背景下施肥模型的建立
        3.3.1 不同有机质背景下施用不同替代量的有机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3.2 不同有机质背景下施用不同替代量的有机肥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3.3.3 基于烟叶品质的施肥模型构建
        3.3.4 小结
4 讨论
    4.1 不同插值模型的比较
    4.2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烟叶化学成分间的关系
    4.3 不同有机质背景下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4 不同有机质背景下施用有机肥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5 结论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土壤速效磷含量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因子对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土壤速效磷分布的影响[J]. 曲文静. 农业与技术, 2021(10)
  • [2]东北黑土区侵蚀小流域土壤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海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秦岭火地塘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田鸽. 长安大学, 2021
  • [4]基于地形分区IDW的复垦排土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J]. 赵艳玲,赵彬程,王鑫,肖武,刘慧芳.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0(04)
  • [5]基于农场与田块尺度的土壤养分空间特征识别方法及应用[D]. 谢梦姣.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高寒草地秃斑块分布格局及土壤养分空间变异[D]. 李子好. 兰州大学, 2020(01)
  • [7]西部典型草地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 齐文强.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安庆市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与养分空间特征研究[D]. 朱福斌.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9]耕地土壤肥力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湖北省鹤峰县为例[D]. 顾芬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土壤有机质空间变量的烤烟施肥模型[D]. 张恒. 贵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土壤有效磷含量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