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东西方交流——彩陶文化带

新石器时代东西方交流——彩陶文化带

一、新石器时期的东西方交流——彩陶文化带(论文文献综述)

段小强[1](2019)在《甘肃彩陶与史前彩陶之路》文中研究指明甘肃地区是彩陶文化的发源地,其史前时期的彩陶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大致可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阶段,其中马家窑文化是彩陶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史前时期的文化大碰撞中,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彩陶为媒介的交流途径,并且黄河流域的彩陶呈扇形向四周渐次扩展,并形成西线、南线与东线等三条主要传播线路。甘肃地区则是彩陶之路的核心地区,不仅发展和丰富了彩陶文化,而且是彩陶文化向西、向南传布的必经之地。甘肃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魅力,促进了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也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刘彬彬[2](2018)在《伊朗北呼罗珊省新石器至铜石并用时代的黑彩红陶研究:“切什梅阿里彩陶文化带”的新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切什梅阿里彩陶是新石器向铜石并用过渡阶段盛行于伊朗德黑兰平原的一种黑彩红陶。该类彩陶发现并定名于上世纪30年代.在发现之初就被用来与周边的锡亚尔克遗址、希萨尔遗址以及土库曼斯坦的安诺遗址的彩陶比较。之后在传播论影响下,“切什梅阿里彩陶文化带”的框架开始出现,并广泛应用于伊朗东北部和土库曼斯坦西南部的考古研究中。由于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后伊朗与西方关系恶化,伊朗国内学者接触不到新的考古学理论,而西方学者获取不到新发掘的出土材料,“文化带”的说法在此后三十年里甚嚣尘上。2000年以后,随着国际考古合作回暖,科技考古手段和更科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在伊朗中北部和戈莱斯坦省得到运用,“切什梅阿里彩陶文化带”的说法在这些地区很少再有提及。然而在伊朗东北部的北呼罗珊省,当地的研究者尽管认识到了省内遗址的本土化因素,但囿于有限的发掘规模和漳弱的科技力量,尚缺乏有力证据回击“文化带”言论。在这一情况下,本文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和陶器岩相学并配合考古学分类方法,观察分析了 37件取自北呼罗珊省和德黑兰平原彩陶的样品及其陶胎的化学组成和岩相组织,基于分析结果推翻了“切什梅阿里彩陶文化带”的一些传统观点,并讨论了北呼罗珊省新石器至铜石并用时代彩陶的分布与生产。本文研究表明.北呼罗珊省的彩陶与切什梅阿里彩陶在产品与工艺上的交流均不紧密。在产地上,样品主量和微量元素氧化物的主成分分析显示.除了沙赫拉巴德遗址的两件样品(TSA-2,TSA-4),北呼罗珊省彩陶和切什梅阿里彩陶呈现高度离散,这表明北呼罗珊省的彩陶并不来自德黑兰平平原.而多为本地生产。在工艺上,无论是可直接观容到的器形、陶质、烧造质量、彩绘纹饰,还是通过岩相分析获得的陶胎配比都显示,北呼罗珊省的样品与切什梅阿里彩陶存在较大差异,TSA-2和TSA-4在外观上的差异尤为明显,这表明两处区域在陶器的生产技术上也不同,而TSA-2和TSA-4在化学组成上的相似可能只是巧合。同时,通过解释主量元素气化物含量.特别是CaO含量,本文发现.北呼罗珊省的样品都呈现低钙特征,未经历德黑兰平原的由高钙浅黄陶向高钙红衣陶再向低钙红陶的转变。此外,根据近年来发表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北呼罗珊省出现类似切什梅阿里黑彩红陶的年代可能更早。通过分析北呼罗珊省内各遗址样品陶胎的化学组成和岩相结构,本文还发现省内各遗址都有着独立生产陶器的能力.呈现出阿拉达格山南平原和阿特拉克河谷两大分区。阿拉达格山南平原的陶器本地特征强烈,胎土呈现高铝特征,这与遗址周边丰富的铝土矿有关,并直接影响了陶器的外观与烧成质量。同时该区域三座遗址的样品.组内离散程度较高,尤其是微量元素气化物的组成体现了较大差异,反映了该区域在制作陶器时取土来源的不同。以卡勒汗遗址为代表的阿特拉克河谷的彩陶样品,CaO含量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阿特拉克河流域内分布的黄土有关,陶色也相对偏黄。化学组成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卡勒汗遗址样品的集聚度最高,且与省内几座遗址聚合;同时它们的样品在胎土配料散点图上的集聚程度也更高,这表明卡勒汗遗址陶器生产的取土和配料已发展出一定的标准,并与周边遗址存在技术或产品的交流。这说明了在卡勒汗遗址陶器生产专业化的出现,但以该遗址为生产中心的陶器分配模式在这一时期还未见端倪。

王明博[3](2011)在《多元与边缘 ——河西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西走廊,地接四境,控扼三边,既是战略上的要冲之地,又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孔道。世界四大古文化都曾在这里播撒。地貌和气候异质多样,雪山、草原、戈壁、沙漠、湿地、绿洲共同构成了河西奇异的风光,民族成分多元,经贸往来频繁,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里交融,宗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在这里衍变。特殊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了物质生产的构成,进而影响了文化的创造。河西的异质元素,不仅丰富着中原文化的生长,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河西文化既不同于长安和洛阳的都市文化,又与丝绸之路的西段即广大新疆地区以牧业为主的文化有别,更与其南部的藏域文化和北部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迥异……河西走廊最初不是作为交通要冲、孔道和文化传播的载体存在,而是作为孕育‘中华文明曙光’的文化母体而存在的地区之一……河西走廊不断地吸附东迁中原农耕文化和南下山戎的游牧文化,进而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同时带有游牧色彩的文化,创造了河西走廊文化的初始形态。随着历史的变迁,河西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着,作为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河西走廊,更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着不可替代性,敦煌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都曾以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西古代文学承接河西文化精神,雄浑粗犷,气韵高致,在古代西部(陕西除外)曾一度成为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西进热潮”,河西当代文学开始复苏,经过八九十年代的成长,新世纪后河西文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文学成就虽没有其他地域那样丰硕,但是却跟其他地域文学一样别致。地域文学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寻根文学”肇始以来,逐渐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显学,所研究者视域宽广,地域辽阔,从东北的黑土地到西藏雪域,从湖南乡土到关中秦陇,从三晋文化到齐鲁文化,从湘楚文化到巴蜀文化,似乎囊括了中国文化的所有重镇,但是中国文化的矿藏是掘之不尽的,不断地阐释,才能不断地丰富文学的发展。鉴于此,本人对河西当代文学进行整体研究,一则是对河西当代文学作以阶段性的总结,有望能够对河西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二则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对河西文化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本论文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现状、选题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对象的界定和写作思路。研究大多是有现象所引发的,河西当代文学在甘肃的崛起,甚至部分作家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揭示其原因,就是其论述的重点。第一章,从历史和地理方面进行探索,首先廓清了在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几个关键概念;然后从地形、地貌的横向扫描和历史演变的纵向考察,形成论文研究的基本背景。第二章,对所形成的河西当代文学不同风格进行“民族心智结构”的原因探析。主要从河西先民创造的彩陶文化、河西神话和儒学西渐后的河西经史文化及宗教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溯源。第三章,从第三章开始分文体对河西当代文学进行研究,雪漠代表了河西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旨归的一派,其小说蕴藉丰富,河西民间文化表现充分,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本章以河西儒、释、道文化特征为视角进行研究,以其阐述雪漠小说的多重文化意蕴。第四章,是对河西当代小说创作的其他作者进行研究,所选择的作者都是在小说创作中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并且充分表现了河西文化精神特质,在国内都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作者。为了充分揭示其风格特色,论述都是先从整体把握,然后选其代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揭示其艺术特征第五章,是对河西当代诗歌创作的研究,河西当代诗歌数量大,诗人多,作品质量高,逐个论述难究其创作共性,因而设专节阐释了诗歌创作的共同质素,又分节选择个案进行研究,以求得其研究的全面。第六章,河西当代散文创作者较多,但是能够具备鲜明文体特征的作者却不多,概述部分着重论述了河西当代散文创作发展过程和整体的创作状态,分节对铁穆尔和杨献平进行论述,在阐述其创作特征的同时并对杨献平的原生态散文理论进行了研究探析。本文以河西当代文学为整体研究对象,从河西当代文学的剖析中揭示其文化模式,找出河西当代文学发展背后的“无意识”,全面阐述了河西当代文学的流变、创作状况、精神内涵,风格特征、艺术特色,整体研究是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阐释的。

国风[4](2003)在《新石器时期的东西方交流——彩陶文化带》文中指出 在亚欧大陆上,从东亚的黄河流域。一直向西方延伸,经甘肃、新疆、中亚、伊朗、乌克兰,直到巴尔干半岛,分布着一条长达一万公里的"彩陶文化带"。必须承认,在这个辽阔地域里发现的彩陶,无论造型、图案,还是工艺都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

二、新石器时期的东西方交流——彩陶文化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石器时期的东西方交流——彩陶文化带(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彩陶与史前彩陶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考古发现与彩陶文化
    (一)甘肃考古发现
        1.第一阶段:早期考察与发掘(19世纪中叶—1949年)
        2.第二阶段:系统性考古发掘(1949—1990年)
        3.第三阶段:重点发掘与报告(1990年至今)
    (二)彩陶文化
        1.大地湾文化
        2.仰韶早、中期文化
        3.马家窑文化
二、史前彩陶之路
    (一)“彩陶之路”概念
    (二)“彩陶之路”的形成
        1.西线
        2.南线
        3.东线
三、余论

(2)伊朗北呼罗珊省新石器至铜石并用时代的黑彩红陶研究:“切什梅阿里彩陶文化带”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伊朗与伊朗东北部的地理环境
    1.1 伊朗的地理环境
    1.2 伊朗东北部的地理环境
    1.3 北呼罗珊省的地理环境
    1.4 伊朗东北部的古环境研究
第二章: 伊朗与伊朗东北部考古学史
    2.1 伊朗考古学史
    2.2 伊朗东北部考古学史
    2.3 中国的伊朗考古学研究
第三章: 切什梅阿里彩陶研究回顾
第四章: 采样遗址简介与样品描述
    4.1 采样遗址
        4.1.1 帕哈拉文遗址
        4.1.2 戈伊遗址和那威遗址
        4.1.3 卡勒汗遗址
        4.1.4 沙赫拉巴德遗址
        4.1.5 纳德利遗址
    4.2 样品描述与分类
第五章: 样品的成分与岩相分析
    5.1 成分分析
        5.1.1 成分分析工作回顾
        5.1.2 检测方法与实验步骤
        5.1.3 检测结果
        5.1.4 散点图与主成分分析
        A.北呼罗珊省彩陶样品主量元素分析
        B. 北呼罗珊省彩陶样品主量元素主成分分析
        C. 北呼罗珊省彩陶样品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
        D. 切什梅阿里Ⅱ期彩陶样品与北呼罗珊彩陶样品主量元素主成分分析
        E. 切什梅阿里Ⅱ期彩陶样品与北呼罗珊彩陶样品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
    5.2 岩相分析
        5.2.1 岩相分析工作回顾
        5.2.2 检测方法与实验步骤
        5.2.3 散点图分析
结语
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3)多元与边缘 ——河西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二.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三.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写作思路
第一章 河西及河西文化的考察
    第一节 与研究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 河西
        二. 走廊
        三. 河西走廊
    第二节 河西的自然地理与历史变迁
        一、河西的自然地理
        二. 河西的历史变迁
第二章 河西文学特质的精神溯源
    第一节:彩陶文化和神话孕育的浪漫精神
    第二节:河西经史文化影响下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节 宗教文化在河西文学心理的折射
第三章:璞玉浑金——雪漠小说的元文化解读
    第一节:儒家文化对雪漠小说创作的濡染
    第二节:佛教思想在雪漠创作中的渗透
    第三节:道教文化在雪漠小说中的弥漫
第四章:错彩镂金——河西当代小说创作
    第一节:草原新传奇——赵燕翼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河西汗血马——张弛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西部牧羊人——王新军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凉州土地情——阎强国、唐达天、补丁的小说创作
第五章:走廊心影---河西当代诗歌创作
    第一节:河西当代诗歌创作概述
    第二节:灿若星河——河西当代诗人的个性空间
        一. 林染
        二. 梁积林
        三. 古马
        四.谢荣胜
第六章:戈壁行吟——河西当代散文创作
    第一节:河西当代散文创作概述
    第二节:星光下的乌拉金——铁穆尔散文论
    第三节 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行走与思考
        一.关于原生态散文
        二.西北体验及其平民叙事
结语
参考书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新石器时期的东西方交流——彩陶文化带(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彩陶与史前彩陶之路[J]. 段小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伊朗北呼罗珊省新石器至铜石并用时代的黑彩红陶研究:“切什梅阿里彩陶文化带”的新思考[D]. 刘彬彬. 南京大学, 2018(10)
  • [3]多元与边缘 ——河西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阐释[D]. 王明博. 兰州大学, 2011(10)
  • [4]新石器时期的东西方交流——彩陶文化带[J]. 国风. 收藏界, 2003(01)

标签:;  

新石器时代东西方交流——彩陶文化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