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崔彤[1](2020)在《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对策研究 ——以河南永煤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大作用。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新时代的一系列新挑战,不断改进和优化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更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和职工发展的多重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效:始终坚持占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具备了相对成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积累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当然,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业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包括国有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国有企业自身改革发展中内部出现的新问题的挑战、新兴媒体广泛普及带来的挑战等。对标新时代的目标要求,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仍然不足,导致实际工作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待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与时俱进的程度不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仍然比较传统与老套;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缺乏应有的力度。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的急剧变革导致职工思想观念的快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脱离职工的思想和工作生活实际;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足,导致吸引力不强和实际效果不佳;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水准不能满足新时代需要。针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与原因,必须把握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遇,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包括: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准则;坚定落实党的领导,以党建创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落实“专兼结合、一岗双责”的任职方式,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新机制;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完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载体手段,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力基础;精准满足职工发展的需要,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效果。
陈晓雨[2](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引导和督促受教育者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从而深化对政治理论知识认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最终实现综合素质提升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高校在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形式,轻效果”等倾向,致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未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作用。面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知信分离的现状,深化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倡导在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导向,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归纳分析、实地考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在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查阅资料,掌握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整体情况,以H校为典型案例,依据实地考察,分析和研判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总结出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成效与存在的不足,从而尝试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提升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成效包括:增加了实践教学参与比例,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性,促进了实践教学运行规范化,推动了实践教学内容求实化;不足包括: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课程内容特殊性把握不准,实践教学场所资源匮乏,实践教学主体参与深度不够,实践教学途径单一且流于形式。本文的落脚点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存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笔者对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存不足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众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深化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准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充分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全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韩聪岩惠[3](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实践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一战线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自1922年首次提出,至今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光辉历程。其重要作用,无论是在中国革命斗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被历史反复证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并把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充分表明了党中央一如既往的把统一战线作为和平建设时期的一大法宝以及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2015年5月18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把“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进统一战线性质,进一步拓展了统一战线的范围。构建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成为适应新形势的本质要求,应对新挑战的必然选择和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但是,统战工作范围的扩大化,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人士纳入统战工作对象,也必然会使统战工作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目前信息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发展,面对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树立积极健康的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尤为紧迫和必要。统一战线作为团结各方的最广泛联盟要肩负起新的历史责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任务更加复杂繁重,因此,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本文试图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统战工作中的相同相融性为切入点,通过对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实践发展的历史考察,把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统一战线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客观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大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论述其重要现实意义,探索其实现路径。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写作背景,概括并梳理参考的文献,表明研究内容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战线的相关概念及特点进行了界定与归纳,用辩证法的原理分析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并阐述了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内涵和意义;第三部分客观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四个重要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育人作用及开发作用;第四部分详细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重要现实意义,面临的时代机遇和现实挑战;第五部分从指导方针、理论支撑、队伍建设、工作方式及工作机制等五个方面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实践路径。
李乐霞[4](201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及其提升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层变动分化,利益结构深刻调整,伴随社会深度转型,西方价值观念悄然渗透,我国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面临多重影响,引发思想文化领域的诸多困惑。在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改变话语弱势、话语缺失的局面,努力实现话语突围和话语逆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系统梳理相关核心概念基础上,本文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就是在多元社会价值观念和多样社会思潮面前,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作为话语主体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以话语为载体和建构手段,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他人的能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本质,就是扞卫国家利益,证成我国发展道路的合法性,维护最广大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具有内容真实性、主体自觉性和充足开放性的鲜明特征。话语主体的公信力,话语内容的引领力,话语载体的传播力,话语方式的创新度和话语环境的优化度是其基本构成要素。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有益成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权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主要理论来源;我国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活水源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和布尔迪厄的“符号权力”理论等思想理论,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供了有益借鉴。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备深厚的现实基础。意义在于突破西方价值观话语困囿、消除“主流价值观念边缘化”现实危机、增进我国人民“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力和提升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引领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也具备深厚的现实基础,本文认为,解决和平和发展“时代之问”提供了现实境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探索成就奠定了客观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精神提供了思想基础、社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以及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彰显提供了主体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取得积极进展,表现在党和政府以及媒介等话语主体的公信力得到提高;思想理论创新使话语引领力得到提升;媒介管理和媒介融合使话语传播力得到增强;恰当的话语转换使话语亲和力得到提高;新时代发展成就与变革使话语环境有所改善等。但是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和掣肘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问题,表现在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仍存在“话语逆差”、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影响力仍较弱小、话语受众的接受效果存在差异变动、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路径仍显薄弱等。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话语主体素质和能力欠缺、不同话语系统存在冲突和矛盾、知情意行统一的发展过程存在断裂、社会发展引发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新问题以及满足美好生活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工作,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实现坚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夯实话语基础的统一,坚持提升话语权结构要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话语主体自觉和包容开放的统一。本文提出了强化话语主体的话语权自觉意识和话语协同作用、推动不同话语体系的协调统一和互动转换、坚持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文化路径以促进知行统一、进一步提升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嵌入力和国际感召力、以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进一步优化话语环境等策略建议,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进一步提升。
詹伟峰[5](2018)在《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师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高校安全问题影响广泛,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与高校都积极采取了各种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涉及师生的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暴露了高校师生安全素质缺失这一根本问题。安全素质缺失的根源还在于高校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深入、有效。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要素、特征与动力三个角度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分解,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分析,对境外高校安全教育先进经验进行阐释和借鉴,以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局面可谓复杂。尽管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付出较多,也在不断改进,但从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层次性各方面来审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改进空间。本研究基于丰富细致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境外四所高校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对国内六所高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在此基础上获取大量数据和有效信息,对国内外高校安全教育有一个总体把握与评估,进一步提炼出有益经验做法及不足之处。从系统角度来看,境外高校则在安全教育方面先于我们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整体性上,教育内容完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协同性上,内部协调顺畅,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开放性上,教育形式多样,形成了有力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在层次性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这些探索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国内高校参考与借鉴,可根据我国及各高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张磊[6](2018)在《新形势下开展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在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以后,整体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无论是在经济水平的提升,还是各行各业的建设上面都已经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这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国有企业来说,更加有效地推动了其改革管理的深化,而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载体,对国有企业的员工进行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尤为重要。
姜习权[7](2016)在《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国有企业的域外业务和域外职工规模不断壮大。如何管理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成为当前中国国有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从国内经验看,推进国有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化职工管理的重要做法。由于国外情况的诸多复杂性,把国内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移植到国外场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缺乏可行性和操作性。事实上,对国有企业域外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一直在进行着,只是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本文正是沿着实践的逻辑,对中国国有企业开展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和研究。第1章为绪论部分。本章重点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和创新及不足等内容,这是整篇文章的基础和前提。第2章为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概述。为更好开展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章对其本质和外延进行界定,并深入挖掘其内涵。同时,从国家、企业和职工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加强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第3章为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系统回顾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发展和演化,这些理论对于中国国有企业开展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在理论指导价值和意义。第4章为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摸索过程,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文章以中国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域外经营情况和职工队伍状况。集中分析和总结了目前中国国有企业开展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国有企业在域外的生产经营实际,重点分析了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第5章为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因素。本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发生学理论,系统考察了中国国有企业开展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发生机制和机理,并以此倒退,总结和提炼影响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因素,并将其概括为国家政治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历史文化因素、思想观念因素、企业机制因素和职工特征因素等六个方面。第6章为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对策思考。本章结合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挑战和影响因素等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改进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增强政治交流和政治互信、赢得社会广泛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夯实基础与传承创新、健全完善企业机制和创新工作方法、载体和平台等六个方面。
易春秋[8](2005)在《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将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背景中,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五个阶段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并提出了若干思考。 论文由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组成。 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写作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 10 月~1952 年底)。党和国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和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主要锋芒指向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中学中的重要地位。此时,加强了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了学校内的共产党、青年团、学生会、少年儿童队组织,形成了以普遍开设政治课为主体,密切结合各项政治运动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新中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宪法》,着手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相适应,中学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使政治课的地位日益弱化。此时,加强了时事政策教育,在实践中开辟了学生守则教育、劳动教育、榜样教育、校外教育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由班主任、团、队、学生会等各方面配合的经常化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第三章,“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这一时期,曾一度强调加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恢复政治课,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但 1957 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紧接着进行的“大跃进”和“教育革命”、“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由于“左”倾政治运动的冲击,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切围绕着运动转。在政治课教学上,以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代替了原来设置的政治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章还阐述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第四章,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以贯彻“八字方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为标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步扭转前一时期“左”的倾向,政治课也开始进行调整,并继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时期,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切实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又不放松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既重视政治教育、榜样教育、劳动实践,又加强了以学生守则为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既继续发展并逐步完善校内各教育阵地的作用,又开始重视校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始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但是 1962 年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左”的影响,开始加强贯彻阶级教育,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波折。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伴随着正确的内容又交织着“左”的偏向。第五章,“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初~1966 年 5 月)。1964 年春节,以毛泽东就教育问题发表的“春节谈话”为始,发表了一系列对教育问题的指示,其中很多内容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讲话内容也包含一些“左”的因素。随着中苏分裂,美国采取反共的“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日益重视“反修防修”,并展开了一系列“反修防修”的运动,一时间,“反修防修”席卷教育领域,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同时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的影响下,使本已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日益加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更加强化。1964 年 7、8 月间,全国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的召开,阶级斗争教育成为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误之中。本章还阐述了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活学活用毛主席着作、学解放军、学大庆运动的情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继续加强和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情况。
吕文君[9](2005)在《《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至2004年度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魏衍珠[10](2000)在《关于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 “七一”前夕,中共中央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中央组织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会议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革。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工作更加艰巨。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而是必不可少、大有可为。
二、关于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对策研究 ——以河南永煤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析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2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及新挑战 |
2.1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
2.2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
2.3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
2.4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
3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就和问题——以河南永煤集团为例 |
3.1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情况调研 |
3.2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成就 |
3.3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4 优化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
4.1 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准则 |
4.2 坚定落实党的领导以党建创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
4.3 落实“专兼结合、一岗双责”的任职方式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新机制 |
4.4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完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 |
4.5 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载体手段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
4.6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力基础 |
4.7 精准满足职工发展的需要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调查问卷(企业职工卷) |
附录2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访谈提纲(企业职工)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三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四 教育学主体性教育论 |
五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概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
(一)实践教学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 |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特征与原则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征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原则 |
四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以H校为例 |
一 个案基本情况简介 |
(一)个案概况 |
(二)个案简介 |
二 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 |
(一)增加了实践教学参与比例 |
(二)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性 |
(三)促进了实践教学运行规范化 |
(四)推动了实践教学内容求实化 |
三 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 |
(一)实践教学课程虚化严重 |
(二)对课程内容特殊性把握不准 |
(三)实践教学场所资源匮乏 |
(四)实践教学主体参与深度不够 |
(五)实践教学途径单一且流于形式 |
四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
一 深化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
二 准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 |
三 充分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
四 积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 |
五 全面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
六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处 |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
2.1.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2.1.2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2.2 统一战线的内涵特点及其历史演变 |
2.2.1 统一战线的内涵特点 |
2.2.2 统一战线的历史演变 |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统战工作的辩证关系 |
2.3.1 宗旨的一致性 |
2.3.2 对象的重叠性 |
2.3.3 方法的相通性 |
2.4 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基本内涵与重要意义 |
2.4.1 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基本内涵 |
2.4.2 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的重要意义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
3.1 导向作用 |
3.1.1 坚定理想信念 |
3.1.2 明确方向旨归 |
3.2 协调作用 |
3.2.1 思想上形成共识 |
3.2.2 行动上步调一致 |
3.3 育人作用 |
3.3.1 巩固共同的政治基础 |
3.3.2 凝聚民心合力促发展 |
3.4 开发作用 |
3.4.1 发挥主观能动性 |
3.4.2 挖掘潜在创造性 |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重要现实意义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1 重要现实意义 |
4.1.1 丰富统一战线工作理论研究 |
4.1.2 增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针对性 |
4.1.3 拓展统一战线工作方式方法 |
4.2 面临时代机遇 |
4.2.1 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化 |
4.2.2 党的民主执政理念深入民心 |
4.2.3 倡导亲清新型健康政商关系 |
4.3 面临现实挑战 |
4.3.1 新的社会结构变化要求统战工作范围扩大 |
4.3.2 新的利益格局转变要求统战工作任务增加 |
4.3.3 新的多元价值理念要求统战工作方式务实 |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实践路径 |
5.1 牢牢把握时代特色的工作方针 |
5.1.1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前提 |
5.1.2 团结一切力量是重点任务 |
5.1.3 实现民族复兴是最终目标 |
5.2 不断丰富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
5.2.1 继承发扬光荣优良传统 |
5.2.2 持续关注时代背景变化 |
5.2.3 及时总结丰富理论成果 |
5.3 扎实推进德能兼备的队伍建设 |
5.3.1 提升思想素质与职业素养 |
5.3.2 加强务实作风与廉政建设 |
5.3.3 塑造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 |
5.4 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工作方式 |
5.4.1 搭建互信合作的沟通平台 |
5.4.2 扩大新时代统战工作影响 |
5.4.3 利用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 |
5.5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 |
5.5.1 健全政治协商的运行机制 |
5.5.2 完善各方利益的表达机制 |
5.5.3 规范程序运行的制度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后记 |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及其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亟待研究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结构要素 |
第一节 “话语权” |
一、“话语”溯源 |
二、“话语权”释义 |
三、“话语权”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义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涵义和本质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鲜明特征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结构要素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结构要素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目标 |
第三章 思想理论溯源和域外文明互鉴 |
第一节 理论追溯: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权思想 |
二、列宁现实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权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思想 |
第二节 思想溯源:我国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一、“为政以德”“上行下效” |
二、“以民为本”,利民富民 |
三、礼乐教化,化民成俗 |
四、“疏而不堵,顺势而导” |
第三节 文明互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 |
二、布尔迪厄“符号权力”理论 |
第四章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 |
第一节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
一、突破西方价值观话语困囿 |
二、消除“主流价值观边缘化”现实危机 |
三、增强我国人民“文化自觉”意识 |
四、提升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力 |
五、提升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引领力 |
第二节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现实基础 |
一、解决和平与发展“时代之问”提供现实境遇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成就奠定客观基础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精神提供思想基础 |
四、中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条件 |
五、新时代文化自信彰显提供了主体基础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发展现状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发展成效 |
一、党和政府以及媒介等话语主体公信力得到提高 |
二、思想理论创新使思想引领力得到提升 |
三、媒介管理和媒介融合使话语传播力得到增强 |
四、恰当的话语转换使话语亲和力得到提升 |
五、新时代发展成就与根本变革使话语环境有所改善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现实困境 |
一、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仍存在“话语逆差” |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影响力仍较弱小 |
三、话语受众的话语接受效果存在差异和变动 |
四、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路径仍显薄弱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不足归因 |
一、话语主体素质能力欠缺 |
二、不同话语系统存在冲突和矛盾 |
三、知情意行统一的发展过程存在断裂 |
四、社会发展带来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新问题 |
五、满足美好生活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 |
第六章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基本原则和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夯实话语基础的统一 |
二、坚持提升话语权要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三、坚持话语主体自觉和开放包容的统一 |
第二节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应对策略 |
一、强化话语主体的话语权自觉意识和话语协同作用 |
二、推动不同话语体系的协调统一和互动转换 |
三、坚持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文化路径以促进知行统一 |
四、提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嵌入力和国际感召力 |
五、以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进一步优化话语环境 |
结语:让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溯源及其发展 |
第一节 安全 |
一、何谓安全? |
二、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
三、安全的特征 |
第二节 安全教育 |
一、安全教育的含义 |
二、安全教育的特征 |
三、安全教育的功能 |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 |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 |
五、高校安全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理论视角——系统理论 |
一、系统理论的基础 |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任务和方法 |
三、系统理论与教育 |
第二节 系统理论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
一、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 |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第三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之一:多案例比较 |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实施 |
一、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过程 |
二、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内容框架 |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
第二节 高校安全系统要素的分析 |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分析 |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的分析 |
三、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的分析 |
四、高校安全教育人员的分析 |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
一、整体性特征分析 |
二、开放性特征分析 |
三、层次性特征分析 |
四、协同性特征分析 |
第四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动力分析 |
一、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的构建 |
二、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要素的分析 第四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二:单案例透析 |
第一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过程 |
一、安全教育内容的扩展 |
二、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 |
三、安全教育组织的变革 |
四、安全教育人员的培养 |
第二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特征的完善过程 |
一、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 |
二、开放性:校内外联动机制 |
三、层次性:教育目标分层 |
四、协同性:部门间密切合作 |
第三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强化过程 |
一、体制机制的建立 |
二、科学技术的引进 |
三、资金和设施的投入 |
第四节 E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成效 |
一、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 |
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
三、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
第五节 E高校未来安全教育体系的展望 |
一、强化全局意识,加强薄弱环节 |
二、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宣传教育模式 |
三、深化“警校联动”,提升安全教育开放性 |
四、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合作 |
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开展 第五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整体性:忽视安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一、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 |
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
三、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
第二节 开放性:低估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
一、社会环境风险 |
二、网络环境复杂 |
三、周边环境混乱 |
四、教育理念不当 |
五、其他不良因素侵蚀 |
六、资源尚未有机整合 |
第三节 协同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 |
一、问题家庭教育不健全 |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
三、家长的不良示范 |
第四节 层次性:高校安全教育观念与保障偏差 |
一、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缺失 |
三、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缺位 |
四、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
五、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境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启示 |
第一节 整体性:内容、人员、制度机制完善 |
一、内容全面且有针对性 |
二、人员专业且充足 |
三、制度机制科学完备 |
第二节 开放性:教育形式多样 |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
第三节 协同性:组织完备与协调 |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二、香港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三、台湾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四、东京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第四节 层次性:多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 |
一、物质层面 |
二、制度层面 |
三、精神层面 第七章 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及措施 |
第一节 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 |
一、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内容 |
二、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方式 |
三、专业过硬、力量充足的安全教育队伍 |
第二节 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 |
一、整体性:把握安全教育的理念 |
二、层次性:健全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 |
三、协同性:提升安全教育各层面的协作 |
四、开放性:促进高校内外的合作与共享 |
第三节 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 |
一、制度建设 |
二、机制建设 |
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
四、经费投入与设施保障 |
第四节 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 |
一、安全文化与高校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二、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
三、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一: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三: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问卷 |
附录四: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指标问卷 |
附录五: 高校安全教育访谈提纲 后记 |
(6)新形势下开展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新形势下开展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性 |
2.1 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落实提供明确的价值导向 |
2.2 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创造和谐愉悦的文化氛围 |
3. 新形势下开展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问题 |
4. 新形势下开展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
4.1 拓展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 以强化工作队伍的建设 |
4.2 注重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落实, 以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 |
4.3 积极宣传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 促进员工树立进取观念 |
5. 结束语 |
(7)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线 |
1.6 创新及不足 |
第2章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
2.1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界定 |
2.2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
2.2.1 顺应中国国有企业域外生产经营的需要 |
2.2.2 适应域外经营环境和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 |
2.2.3 解决域外职工思想生活现实问题的需要 |
2.3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分析 |
2.3.1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功能 |
2.3.2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济功能 |
2.3.3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功能 |
2.4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意义 |
2.4.1 有利于强化国有企业域外经营的政治性 |
2.4.2 有利于调动国有企业域外职工的积极性 |
2.4.3 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域外业务的有序发展 |
第3章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基础 |
3.1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思想 |
3.2 列宁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
3.3 斯大林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
3.4 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
3.5.1 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
3.5.2 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
3.5.3 胡锦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
3.5.4 习近平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
第4章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
4.1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业务及职工基本情况 |
4.1.1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业务状况 |
4.1.2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情况 |
4.2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经验 |
4.2.1 理论灌输 |
4.2.2 形势教育 |
4.2.3 典型引领 |
4.2.4 网络媒介 |
4.2.5 亲情关怀 |
4.3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挑战 |
4.3.1 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非公开化 |
4.3.2 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窄 |
4.3.3 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弱化 |
4.3.4 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缺失 |
4.3.5 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西方思潮干扰 |
第5章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因素 |
5.1 国家政治因素对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
5.1.1 国家政治制度引致的排斥反应 |
5.1.2 政局动荡引致的不可抗力风险 |
5.1.3 法律差异引致的合法性危机 |
5.2 经济因素对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
5.2.1 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引致域外国民的排斥反应 |
5.2.2 经济利益的较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
5.3 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
5.3.1 社会组织团体的干扰 |
5.3.2 社会争议和社会认知 |
5.4 历史文化因素对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
5.4.1 民族心理认同上的差异 |
5.4.2 宗教信仰和语言差异 |
5.4.3 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
5.4.4 社会礼仪和社会关系 |
5.5 思想观念因素对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
5.5.1 角色转换中的风险 |
5.5.2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的挑战 |
5.6 企业自身因素对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
5.6.1 制度体系不健全 |
5.6.2 组织建设不完善 |
5.6.3 职工特征因素复杂 |
第6章 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对策思考 |
6.1 增强政治交流和政治互信是根本 |
6.1.1 加强沟通合作增强政治互信 |
6.1.2 深化文化输出形成价值共识 |
6.1.3 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国际影响力 |
6.2 赢得社会广泛理解和认同是关键 |
6.2.1 拓展社会认知渠道增加社会各界的认同感 |
6.2.2 加强沟通交流赢得地方社团组织理解支持 |
6.2.3 加强宣传引导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 |
6.3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必经之路 |
6.3.1 适应所在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
6.3.2 注重域外职工的情感沟通和文化交流 |
6.3.3 搭建域外职工综合素质提升的成长平台 |
6.4 夯实基础与传承创新是前提 |
6.4.1 加强理论学习保持队伍先进性不动摇 |
6.4.2 弘扬优良传统树立中国企业良好形象 |
6.5 健全完善企业机制是重要保证 |
6.5.1 健全体系机制构建制度依靠 |
6.5.2 完善组织机构夯实队伍根基 |
6.5.3 强化人本管理凝聚队伍力量 |
6.6 创新方法、载体和平台是有效途径 |
6.6.1 探索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 |
6.6.2 构建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 |
6.6.3 搭建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学术创新 |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10月~1952 年底) |
一、新中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 |
二、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三、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联合会等的作用 |
小结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 |
一、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提出 |
二、学习苏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三、时事政策教育 |
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 |
小结 |
第三章 “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 |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
二、“左”倾政治运动的强大冲击 |
三、政治课与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途径展开 |
小结 |
第四章 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 |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 |
二、调整中的波折 |
三、政治课的调整及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
小结 |
第五章 “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年初~1966 年5 月) |
一、“反修防修”席卷中学教育领域 |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
四、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
小结 |
结语 |
一、历史评价 |
二、几点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关于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对策研究 ——以河南永煤集团为例[D]. 崔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校为例[D]. 陈晓雨.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实践路径研究[D]. 韩聪岩惠.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及其提升研究[D]. 李乐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5]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 詹伟峰. 厦门大学, 2018(12)
- [6]新形势下开展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 张磊.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18)
- [7]中国国有企业域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姜习权. 吉林大学, 2016(08)
- [8]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易春秋.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9]《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至2004年度索引[J]. 吕文君.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5(02)
- [10]关于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 魏衍珠.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