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科学细致,说明自然生动的《绿色蝈蝈》(论文文献综述)
黄林莉[1](2021)在《初中说明文读写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明文作为常见常用的文体之一,具有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语言严谨、结构清晰等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承担着提高学生科学精神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目前说明文教学在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改进。在教材编写上,部编本主要采取单元编排模式,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但说明文选文篇目有所减少,作文训练明显不足,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调查研究表明,老师在教学中对说明文重视不够,在教材选文减少的情况下缺乏拓展阅读意识,在写作训练不足的情况下缺乏补充训练意识,在教材重视读写教学的情况下缺少行之有效的实践。其原因在于:老师主要采取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课堂讨论法,与教授其他类型课文时没有区别,说明文教学依旧重阅读轻写作、重形式轻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轻视课外拓展,仍需要继续探寻说明文教学研究的新思路、新途径。在说明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中,读与写最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获取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读”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内涵,积累写作素材。说明文阅读教学要以课文为例子结合课外材料,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习说明结构、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方法,通过拓展阅读、对比阅读、群文阅读巩固文体知识、品味语言表达、积累说明材料,为写作夯实基础。“写”则是在强化“读”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说明水平。说明文写作教学要从课后练习与写作实践出发,教导学生“写”的窍门,通过激趣法开发阅读兴趣,实践法提高阅读能力,拓展法开阔阅读视野,读写结合法积累经验,帮助学生实现说明文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读”与“写”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特性,说明文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周玲莉[2](2020)在《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无锡市H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是人类最持久、最普遍的学习方式之一,美国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幼儿的阅读。对无锡市H幼儿园阅读活动的调查表明,该园部分教师对阅读活动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容易产生小学化倾向,而且H幼儿园开展阅读活动的方式比较传统,难以提升幼儿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受上海市荷花池幼儿园艺术小社团的启迪,该研究尝试以小社团的方式在H幼儿园开展阅读活动,以探索幼儿园阅读小社团的实施实践以及其对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成效,并提出相应的教师支持策略。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无锡市H幼儿园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从2018年9月到2019年6月,前后历时近一年。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的要求,开展了“千千静听”、“金话筒”、“三味书屋”、“巧手天地”、“星光剧院”五个阅读小社团。阅读小社团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部分包含行动计划、行动实施、行动观察和行动反思四个研究步骤,按照这四大步骤,每一个阅读小社团各整理活动详案十份,五个阅读小社团共计活动资料五十份。研究结果和分析部分,研究者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的要求,结合阅读小社团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对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行为、同伴交往行为和艺术创造行为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同时分析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阅读小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中、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以及艺术创造能力。为更好地促进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该研究对教师提出的支持策略如下: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行动计划阶段:创设环境,耐心倾听行动实施阶段:关注过程,鼓励创编行动反思阶段:鼓励分享,提升总结二、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行动计划阶段:创设机会,鼓励合作行动实施阶段:榜样激励,正视冲突行动反思阶段:平行学习,同伴互评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支持策略行动计划阶段:挖掘资源,走出课堂行动实施阶段:丰富材料,减少束缚行动反思阶段:正确评价,多元展示
刘楚红[3](2020)在《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的变迁与审视 ——以21世纪人教版三套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并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桥梁,还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说明文又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文章体裁,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的四大支柱之一,更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说明文练习系统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发现研究人教版教材的人虽多,可是却很少有涉及到说明文练习系统这一方面的研究,故而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希望能对说明文练习系统的编写做出一些贡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21世纪人教版三套初中语文教材的说明文练习系统的变迁入手,通过其变迁,为现行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的编写提出一点见解。全文以正文为主,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章节,分别为:第一章:本章主要讲述21世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编写的理论基础,包括语文教材和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练习系统存在的价值以及编写的理论依据,其中《课程标准》、皮亚杰的“支架式教学理论”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三个理论基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第二章:以第一章三个理论为理论根基,来说明21世纪人教版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的发展变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从第一阶段三维目标的提出与发展(2001年——2011年)到第二阶段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2011年——2016年)再到第三阶段核心素养的发展(2016年——至今)。第三章:通过第二章中对21世纪人教版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的发展变迁的分析,本章从练习题的数量、题型、结构、内容和目标几个方面进一步对21世纪人教版三套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各个阶段进行逐一的辩证审视,阐述其各个阶段的特点。第四章:立足于前三章关于21世纪人教版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的变迁的特点,得出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设计的原则。再立足统编本的实际情况,利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策略,借鉴其他版本教材说明文课后习题的启示,以其他版本教材与人教版之间共同选入的说明文篇目为例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的课后练习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并以《苏州园林》为例设计说明文课后练习题的编写示例。
山丹[4](2020)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文中提出童年书写是儿童文学艺术的核心内容,表现童年的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是儿童文学对童年精神的审美创造与诗意追求。童年书写不只是一种文学的表达策略和创作形式,更是以文学形式构建人类对于自身、他者、社会及历史的一种独特思考方式。本论文以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为研究对象,并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划分为写实型童年书写、经验型童年书写和理想型童年书写,通过梳理三种童年书写范式在主题表现、创作技巧、文体形式、叙事结构、语言类型等方面所呈现的文学图景,归纳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及由此带给中国儿童文学的启示。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具体章节内容概括如下:绪论主要对童年理论、童年观和童年书写的基本观点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并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思路。第一章“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对现实题材儿童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勾勒,通过探讨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阐释童年书写的艺术表达与审美意蕴。现实题材儿童小说演变轨迹,聚焦于1917至1999年间的儿童小说历史发展脉络,本论文将其归纳为:新生期、生长期、探索期及繁荣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儿童小说的创作特征加以分析。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语境的革新和“解放儿童”儿童文学观的确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形成了新的创作格局。通过对儿童小说中童年书写转向的内外成因分析,阐释童年书写的叙事特征和艺术形式。第二章“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探讨写实型童年书写对当下童年个体生命的书写维度。本章从个体童年的身份认同、成长书写、性别书写、青春书写和边缘生命书写的不同维度,梳理了童年书写中的写实型童年书写的创作特征。展现成人作家在将现实儿童作为表现对象时,对童年的生活现状、情感真实和生命尊严的理解与尊重。对写实型童年书写创作范式的探究,能够丰富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童年生命书写的内涵和形式,并为儿童文学深入童年精神提供重要的参考。第三章“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对童年书写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了阐释。经验型童年书写,分为成人作家对自我童年生活书写的白描,及以文学书写方式再现自我童年的心理投射。在对儿童小说中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解读时,主要从童年回忆的诗意书写,童年乡土的多元书写,童年创伤的投射书写和童年缺失的补偿书写等不同维度加以讨论。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中,成人作家试图通过追寻自我童年生命的书写价值,来呈现儿童小说中的童年经验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表征。第四章“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探讨了儿童小说中的理想型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本特征和审美意蕴。理想型童年书写作为成人作家对于童年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为当下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指引,并为人类童年提供了直达心底的精神滋养。本章从历史语境、战争语境、人类乡土语境和理想童年精神四个维度,建构了理想型童年的创作范式。理想型童年书写为成人作家提供走出个人化童年私语,面向集体童年精神的途径,其体现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对于人类童年精神的向往。第五章“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主要讨论了童年书写所呈现的审美意旨,与其在创作中所面临的书写困境。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既体现为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在文本层面,以诗性内核把握童年精神品质和以童心力量坚守文学创作之魂,又体现为童年书写对儿童读者在审美体验中的心灵净化与情感共鸣。在探究新世纪儿童小说的童年书写所面临的困顿境遇时,本论文分别从童年书写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童年书写中成长体验的错位和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意识的缺失等方面,指出了当下儿童小说的创作困境。并重审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系列化”写作模式,桥梁书阅读模式,及“低龄化”写作现象,为童年文化变革中的童年书写提供突破和发展的新方向。结语部分对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进行了简单的回顾。通过肯定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指出了随着“童年”元素作为儿童小说书写的日趋繁盛,追求童年审美的文学样式将丰富儿童小说的创作空间。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过度商业化的童年书写样式对儿童小说发展的阻碍。因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既要对抗符号文化的侵蚀性,又要保有文学审美的生命力。特别是,童年书写需要从儿童生活的真实感出发,表达儿童生命的深广度,展现童年精神的力量性和童年文化的审美力,为儿童文学阅读构建一个更为美好的审美空间。童年本身能够带给人类的精神力量,引导着儿童小说在立体而饱满的童年书写中,塑造中国童年的独特审美艺术。新世纪儿童小说正是通过不同维度的童年书写诠释着童年精神的生命、历史和文明之歌。
高欣[5](2020)在《小学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S小学为例》文中提出童谣是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瑰宝,蕴含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童谣的题材源于生活、语言幽默风趣、传唱方式不拘泥于形式,是伴随儿童成长的好伙伴。其中,童谣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优秀童谣可以洗涤小学生的心灵,但内容低俗的童谣却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将健康向上的童谣引入小学校园,与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更能够寓教于乐,在无形之中达到积极的育人效果。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法对S小学的童谣校本课程进行调查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具体使用访谈法、文本分析法以及课堂观察法等分析案例校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在S小学的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秉持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到整个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当中。因此整个校本课程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心理特点出发开展的,这也是该校本课程受到学生们喜爱的一大原因。其次,童谣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展现了S小学的办学特色,其办学目标和课程特色上都得到了体现,并营造了全校性的文化氛围。从一门校本课程折射出学校的现有办学状况、教师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再次,童谣校本课程开发较为完善的内在机制是其成功开发的保障。在这个过程中,S小学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相互交流、探讨和反馈,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得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和正常运行,一步一步促成了童谣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同时,在童谣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校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科学的童谣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以及开发童谣校本课程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针对S小学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状况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首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力开发校外资源。童谣校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行为习惯脱离学生的生活来谈就没有意义。关在校园围墙里的培养是不够的,也没有实际意义。因此,童谣校本课程应该打开学校的大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相融,在社会与自然之间架起桥梁,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开发校外教育资源,既是对童谣的生活性的充分利用,也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必要条件。其次,应该更加注重评价体系的建设,让童谣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更为科学。童谣校本课程将重心放在了课程的设置上,但忽略了评价。更为科学的评价方式应该具备动态、过程以及多元化这三个基本特点,即多种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的改进。国家课程为了选拔人才设置较为单一的评价模式,校本课程作为更加适合本校特点的、为本校学生而生的课程,则应该建立起全面的评价模式,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呵护学生的个性。最后,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外部运行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共同推进着童谣校本课程的进行。而外部机制仍不够完善,应从促进校际交流、专家合作教育机构合作以及公共服务机构合作这几个方面来开展。另外,增强对于校内开发人员的关怀与支持,对于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也是必要的。
郑江涛[6](201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博山灯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客观阐述博山灯工技艺变迁、发展传承的过程,体现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借此增加博山灯工研究的学术性材料。通过分析其当下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对博山灯工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践探索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在选题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田野调查、文献研究、访谈等方法。通过对博山琉璃文化的实地调查,了解了博山灯工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走访琉璃生产企业及个体从业者,掌握了灯工在博山发展变迁的部分史实及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细致观察了博山灯工的工艺流程及表现技法并拍摄了影像资料进行记录,从而使本文的研究资料基本达到了全面和客观。通过梳理博山灯工发展变迁的历史,指出社会与科技发展、市场与政策变化是造成其兴起与没落、变革与创新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代表人物艺术成长经历的探寻,反映其在当代博山灯工艺术形成过程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以传承人代表作品为范例,认为博山灯工在题材选取上充分反映地域特色和吉祥文化内涵,审美取向延续了中国传统造物的写实性追求,在表现形式上借鉴了传统绘画的构图布局,进而形成其特有的表现技法。从行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设计创新、人才培育等几个方面分析博山灯工的当下困境。提出在社会与市场环境的变化过程中,销售渠道收窄,行业竞争失序,高端人才缺失,活态传承乏力是博山灯工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认为从业者应正视文化多元趋势,对题材和品类进行创新。采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消除仿制和压价竞争,重视高端人才培育等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康永久[7](2019)在《说明文的诗学与政治学——教育学经验研究的另类解读》文中研究说明在学校教科书中,说明文被认为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没有比结构图或设计图更好的说明文。但又从来没人拿结构图或设计图作说明文,可见说明文一定具有比这一定义更丰富的内涵。说到底,说明绝不是简单地客观说明事物、阐明事理,对一个事物的说明一定是基于我们自己的视角,必须有这样的视角才能写出有见地的说明文。而且我们要说明的这个世界并非简单的自然存在,说明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自己所要说明的世界,唯其如此才能对这个世界做真切的说明。所有的"客观说明"都基于一种主观构造,世界在根本上乃是一种符号建构。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教说明文,只能让学生去"客观地"说明这个世界,忘掉自我,忘掉理论和思想,相信这个世界乃是外在于人的意志的自然实体,最终让这种作茧自缚的说明方式,捆住我们所有人尤其是普通人的手脚。
钟演[8](2018)在《课堂编谜:激活语文教学的有益尝试》文中指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本文从你猜我猜,猜谜激发探究兴趣;你说我说,找特征寻求编谜依据;你编我编,共同分享编谜乐趣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利用文本素材激发学生编谜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策略。
郭莉莉,孔爱芳[9](2018)在《教出“实用文”的文本个性——以《绿色蝈蝈》为例》文中提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实用性文本,文体特征似乎不够"典型":从表达方式看,往往是多种表达方式交叉运用,有记叙,有描写,有说明,有抒情,有议论;从文本内容看,有客观知识(常识),也有主观情感或者(思想);从作者身份看,作者往往兼具多种写作身份,科学家、作家、环保主义者、土地伦理学家、园林学家等等。在当下初中语文教学语境中,这一类文章往往被称为"科学小品"。
曹琪[10](2017)在《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研究》文中提出杨柳青木版年画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间美术,明末清初木版年画的创作在杨柳青镇曾达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鼎盛时期。杨柳青木版年画不仅在制作、造型、色彩、线条等方面具有艺术特色,同时年画中反映出当地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和审美情趣。在本文的撰写工作中,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杨柳青镇戴廉增画店旧址、杨柳青年画馆、古一张画店、天津市杨柳青年画博物馆、天津市图书馆等地,与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师傅交流,进行采访、观赏和查阅,采集了大量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信息;另查阅大量现有文献、着作和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类、提取、总结,最终构成这篇论文。本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展开论述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首先,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产生与发展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水”是杨柳青木版年画产生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水为杨柳青镇带来便利交通、繁荣经济、文化交流和制作材料,是杨柳青木版年画发展至今的重要因素。其次,通过对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造型、色彩、线条特征的细致分析,突出杨柳青木版年画精细清新的艺术特征,是雅与俗的统一。再次,对杨柳青木版年画文化意蕴的研究,笔者认为信仰与崇拜观念下产生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具有传承文化、记录历史、教化民众的文化功能。最后,通过具体作品比较分析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精细清新,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温润雅致,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粗犷质朴。通过此次对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让民众对杨柳青木版年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民间艺术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希望本次研究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为当地木版年画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
二、观察科学细致,说明自然生动的《绿色蝈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观察科学细致,说明自然生动的《绿色蝈蝈》(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说明文读写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教材分析 |
第一节 编排结构 |
一、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并行 |
二、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呼应 |
三、教读课与自读课互补 |
第二节 编排内容 |
一、阅读模块分析 |
二、写作模块分析 |
第二章 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问题分析 |
一、忽视文体 |
二、缺乏意识 |
三、缺少教学实践 |
第二节 成因分析 |
一、重阅读轻写作 |
二、重形式轻内容 |
三、教学方法陈旧 |
四、轻视课外拓展 |
第三章 说明文读法研究 |
第一节 读的内容 |
一、读说明结构 |
二、读说明顺序 |
三、读说明语言 |
四、读说明方法 |
第二节 读的方法 |
一、拓展阅读法 |
二、比较阅读法 |
三、群文阅读法 |
第四章 说明文写法研究 |
第一节 激趣法 |
第二节 实践法 |
一、在生活中观察异处 |
二、在练习中积累经验 |
第三节 拓展法 |
一、拓展同类型文章 |
二、拓展不同类型文章 |
第四节 读写结合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2)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无锡市H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阅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
二、幼儿阅读的社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
三、幼儿园社团研究的相对缺乏 |
四、研究者的学术兴趣和实践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本论文的研究趋势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确立 |
一、H幼儿园阅读活动的开展现状 |
二、H幼儿园阅读活动存在的问题 |
三、研究问题的确立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行动研究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第三节 研究资料 |
一、资料的收集 |
二、资料的分析 |
三、资料的可信度 |
第四节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场所 |
二、参与幼儿 |
三、参与教师 |
第五节 研究流程 |
一、准备阶段 |
二、实施、调整阶段 |
三、研究分析与写作 |
第三章 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 |
第一节 阅读小社团之“千千静听” |
一、“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介绍 |
二、“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
三、“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
四、“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
五、“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
六、“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
第二节 阅读小社团之“金话筒” |
一、“金话筒”阅读小社团介绍 |
二、“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
三、“金话筒”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
四、“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
五、“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
六、“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
第三节 阅读小社团之“三味书屋” |
一、“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介绍 |
二、“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
三、“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
四、“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
五、“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
六、“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
第四节 阅读小社团之“巧手天地” |
一、“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介绍 |
二、“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
三、“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
四、“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
五、“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
六、“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
第五节 阅读小社团之“星光剧院” |
一、“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介绍 |
二、“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
三、“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
四、“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
五、“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
六、“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资源分布网络图 |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要求 |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行为的案例分析 |
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资源分布网络图 |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要求 |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案例分析 |
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的研究与分析 |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资源分布网络图 |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要求 |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行为的案例分析 |
四、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阅读小社团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
二、阅读小社团促进了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
三、阅读小社团促进了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 |
第二节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全面 |
二、阅读小社团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的技能有待提高 |
第三节 研究建议 |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 |
二、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 |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支持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 A:活动介绍 |
附录 B:活动地图 |
附录 C:幼儿自主报名表 |
附录 D:活动名单 |
附录 E:观察记录表 |
(3)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的变迁与审视 ——以21世纪人教版三套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21世纪人教版三套初中语文教材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编写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语文教材 |
二、说明文 |
三、练习系统 |
第二节 说明文练习系统存在的价值 |
一、说明文练习系统的地位 |
二、说明文练习系统的作用 |
第三节 编写的理论依据 |
一、《课程标准》对说明文练习系统的要求和建议 |
二、皮亚杰的“支架式教学理论” |
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
第二章 21世纪人教版三套初中语文教材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的发展变迁 |
第一节 第一阶段:三维目标的提出和发展(2001 年——2011 年) |
一、2001年人教版编写的时代背景 |
二、2011年人教版编写的时代背景 |
三、第一阶段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的变迁 |
第二节 第二阶段: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2011 年——2016 年) |
一、2016年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时代背景 |
二、2016年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改革 |
三、第二阶段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的变迁 |
第三节 第三阶段:核心素养的发展(2016 年——至今) |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
第三章 21世纪人教版三套初中语文教材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的辩证审视 |
第一节 21 世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第一阶段的特点 |
一、从练习题量上看,由繁多转向精简 |
二、从练习内容上看,更加注重学生的积累 |
三、从教学目标上看,从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到注重三维目标并重 |
第二节 21 世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第二阶段的特点 |
一、从练习题量上看,由散乱转向整合 |
二、从练习内容来说,从注重感知理解到注重积累运用 |
三、从练习题型来说,从生硬无序转向亲切有序 |
四、从练习结构来说,从统筹研讨转向思维探究 |
五、从教学目标来说,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 |
第三节 21 世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第三阶段的特点 |
一、增加相关知识,强化语言素养 |
二、提供实用指导,升华审美素养 |
三、改革作业形式,训练思维素养 |
第四节 对 21 世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三个阶段的审视 |
一、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的优点 |
二、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的缺点 |
第四章 21世纪人教版三套初中语文教材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编写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设计的原则 |
一、习题要联系生活,具有启发性 |
二、增加知识的积累,具有学科性 |
三、习题要注重思维,具有创造性 |
四、体现一定层次性,具有渐进性 |
第二节 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编写的建议 |
一、各版本与人教版之间共同选入的说明文篇目 |
二、其他版本教材说明文练习系统的启示 |
三、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课后练习的建议——以共选篇目为例 |
(一)说明文练习系统形式编写的建议 |
1.结构设计多样化 |
2.题量设置精简化 |
3.提问类型综合化 |
4.题目陈述亲切化 |
(二)练习系统内容编写的建议 |
1.设计选做题,提升综合素养 |
2.设计开放题,训练创新思维 |
3.设计材料题,拓宽思维路径 |
四、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课后练习的编写设计示例——以《苏州园林》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童年书写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概述 |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四、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转向 |
第一节 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历史变迁(1917—1999) |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生期 |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发展期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探索期 |
四、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繁荣期 |
第二节 新世纪文化语境下的儿童小说童年书写 |
一、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语境 |
二、分化期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格局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创作范式 |
第三节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表现形式 |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学表达 |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内涵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艺术呈现 |
第二章 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 |
第一节 学校与儿童:写实型童年的身份认同 |
一、童年的校园:作为学生的儿童身份塑造 |
二、认同的焦虑:儿童身体的压抑与桎梏 |
三、认同的内省:校园童年的觉醒与抗争 |
第二节 主体的真实:写实型童年的成长镜像 |
一、自我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审视 |
二、他者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迷思 |
三、家庭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再认 |
第三节 自觉与超越:写实型童年的性别意识 |
一、性别书写:“永远的”男孩和女孩 |
二、少女小说: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自觉 |
三、超越定式: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重构 |
第四节 接纳与指引:写实型童年的青春书写 |
一、找寻信念:童年青春书写的姿态与方向 |
二、触碰情丝:童年青春书写的勇气与限度 |
三、走进现实:童年青春书写的理性与节制 |
第五节 观照与隔阂:另类童年的书写边界 |
一、无声的呐喊:书写特殊童年的私语 |
二、他者的边界:从《我是白痴》到《我是天才》 |
三、遥远的银河:“另一种”童年书写 |
第三章 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 |
第一节 记忆碎片:童年回忆书写的追思与重组 |
一、真挚与坦诚:童年回忆书写的诗意表达 |
二、治愈与省思:童年回忆书写的双重指向 |
三、遮蔽与取舍:童年回忆书写的经验治理 |
第二节 个人乡土:童年乡土书写的热切与哀伤 |
一、记忆重启:个人乡土童年的书写特征 |
二、大地之子:个人乡土童年回忆的成长之歌 |
三、重拾美好:新乡土童年书写的碰撞与坚守 |
第三节 投射机制:创伤性童年书写的精神博弈 |
一、悲悯的投射:童年创伤经验的文本再现 |
二、受创的儿童:身体的规训与精神的桎梏 |
三、童心的抚慰:灾难中的群体性创伤 |
第四节 情感补偿:缺失性童年书写的孤独内核 |
一、教育的轮回:缺失性童年书写的亲情之思 |
二、孤独的延续:缺失性童年书写的生存观照 |
三、《金色的手指》:爱的缺失与成长的孤寂 |
第四章 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 |
第一节 想象的儿童:历史与童年的双重建构 |
一、历史童年书写:“唯我”的历史文化想象 |
二、历史的童年:童年生活的想象与再现 |
三、童年的历史:童年视角下的历史叙事 |
第二节 战火中的儿童:战争与童年的书写平衡 |
一、重返生活: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叙事转向 |
二、悲悯情怀:战争童年的书写力量 |
三、非暴力书写:战争童年的人性底色 |
第三节 人类的乡土:童年生命的精神原乡 |
一、人性颂歌:人类童年乡土的诗性咏叹 |
二、文化乡土:重返童年的生命之源 |
三、《寻找鱼王》:童心与初心的“天人合一” |
第四节 理想的儿童:童年精神的文化确认 |
一、童年精神书写的集体性想象 |
二、童年精神书写的多重性建构 |
三、童年精神书写的革新与超越 |
第五章 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 |
第一节 向阳而生: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 |
一、诗性哲思:童年书写的美学景象 |
二、守护童心:童年书写的精神内涵 |
三、救赎之力:童年书写的净化作用 |
四、情感共鸣:童年书写的文本价值 |
第二节 走出困顿:童年书写的创作反思 |
一、从“现实”到“真实”的童年书写距离 |
二、童年书写中成长性体验的割裂与缺失 |
三、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对“儿童本位”的补充 |
四、消费时代下童年书写的改写与重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小学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童谣育人价值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
2.小学童谣校本课程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创新途径 |
3.小学童谣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诉求 |
(二)研究问题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童谣 |
2.校本课程开发 |
3.小学童谣校本课程开发 |
(四)研究现状 |
1.童谣的相关问题研究 |
2.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 |
3.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 |
(五)研究目的 |
(六)研究意义 |
1.理论价值 |
2.现实意义 |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 |
2.资料收集方法 |
二、S小学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
(一)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
1.S小学的办学理念——“幸福教育” |
2.童谣校本课程的课程理念——“童谣育人” |
(二)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建立 |
(三)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分析 |
1.学校的教育宗旨 |
2.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 |
3.社会资源较为丰富 |
4.学生的心理特点 |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 |
1.目标确定的背景 |
2.童谣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
(五)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设计 |
(六)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情况 |
(七)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成效 |
1.学生的收获 |
2.教师的个人成长 |
3.学校的文化发展 |
三、S小学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 |
(一)人文性——童谣校本课程开发基于小学生的发展需要 |
(二)参与性——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由学校领导和多位教师共同参与 |
(三)规范性——童谣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校本课程开发相互补充 |
(四)主体性——童谣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五)生活性——童谣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
(六)规律性——童谣校本课程的内容组织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七)鼓励性——童谣校本课程的评价以鼓励学生为主 |
四、S小学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校长的教育理念引领课程开发的方向 |
(二)市、区级科研课题驱动课程开发的发展 |
(三)教师的个人素养制约课程开发的水平 |
(四)学生的积极态度影响校本课程的走向 |
(五)家长的参与完善校本课程的改进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秉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 |
2.童谣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
3.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机制是其成功开发的保障 |
4.童谣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体现教师主体的关键作用 |
(二)研究建议 |
1.充分开发校外资源 |
2.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方式 |
3.完善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运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博山灯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与价值 |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趋势 |
1.3 研究路径与创新追求 |
1.3.1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博山灯工技艺的流变 |
2.1 北京料器与博山灯工的渊源 |
2.2 博山灯工技艺的变迁 |
2.2.1 制作工具的变迁 |
2.2.2 生产原料的变迁 |
2.2.3 产品品类的变迁 |
2.2.4 传承方式的变迁 |
第三章 当代博山灯工的代表人物 |
3.1 “中国石榴王”王乃宝 |
3.2 “中国葡萄孙”孙凤军 |
3.3 “琉璃灯工工艺非遗传承人”任波 |
3.4 对当代博山灯工的影响 |
第四章 博山灯工的艺术特征 |
4.1 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 |
4.2 写实求真的审美取向 |
4.3 材美工巧的造物之维 |
第五章 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博山灯工发展策略 |
5.1 博山灯工当下困局及其成因 |
5.1.1 市场销路狭窄,行业竞争失序 |
5.1.2 高端人才匮乏,活态传承堪忧 |
5.2 博山灯工的发展路径及保护策略 |
5.2.1 正视文化多元趋势,提升产品文化价值 |
5.2.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行业发展活力 |
5.2.3 重视高端人才培养,实现技艺活态传承 |
5.2.4 利用人才培养优势,探讨高校培养模式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任波访谈录 |
附录 B:李华刚访谈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说明文的诗学与政治学——教育学经验研究的另类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问题的说明文教学 |
二、另类而经典的说明 |
三、纯客观说明的教育命运 |
四、作为主观构造的说明 |
五、建构性说明的教育学 |
(8)课堂编谜:激活语文教学的有益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一、你猜我猜, 猜谜激发探究兴趣 |
二、你说我说, 找特征寻求编谜依据 |
三、你编我编, 共同分享编谜乐趣 |
(9)教出“实用文”的文本个性——以《绿色蝈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写了什么 |
二、怎么写的 |
三、为什么要这样写? |
(10)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杨柳青木版年画概述 |
2.1 年画的起源与发展 |
2.2 影响杨柳青木版年画产生发展的诸因素分析 |
2.2.1 地域环境 |
2.2.2 媒介因素 |
2.2.3 民俗文化 |
2.2.4 艺人迁入 |
第3章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 |
3.1 题材特征 |
3.1.1 题材的地域性 |
3.1.2 题材的实用性 |
3.1.3 题材的时代性 |
3.2 造型特征 |
3.2.1 约定俗成的造型手法与口诀 |
3.2.2 造型构图的饱满与和谐 |
3.2.3 主观意识下的夸张与变形 |
3.2.4 托物寄情的象征造型 |
3.3 色彩特征 |
3.3.1 色彩情感的内在感受 |
3.3.2 色彩节奏的外在显现 |
3.3.3 院体画与民间艺术设色理念的吸收与融合 |
3.4 线条特征 |
3.4.1 雕刻线条的灵动性 |
3.4.2 装饰线条的丰富性 |
第4章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意蕴 |
4.1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背景 |
4.2 杨柳青木版年画中蕴含的文化内容 |
4.2.1 “年”文化孕育下的木版年画 |
4.2.2 民间信仰与崇拜观念在年画中的体现 |
4.2.3 年画色彩中的传统五色观 |
4.3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意义 |
4.3.1 技艺与文化的传承 |
4.3.2 审美与实用的统一 |
4.3.3 记录与教化的功能 |
第5章 杨柳青木版年画与桃花坞、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比较 |
5.1 温润雅致的桃花坞木版年画 |
5.2 粗犷质朴的杨家埠木版年画 |
5.3 三地年画《五子夺魁》比较分析 |
5.3.1 造型与构图 |
5.3.2 色彩比较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四、观察科学细致,说明自然生动的《绿色蝈蝈》(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说明文读写教学研究[D]. 黄林莉.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8)
- [2]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无锡市H幼儿园为例[D]. 周玲莉. 江苏大学, 2020(05)
- [3]初中说明文练习系统的变迁与审视 ——以21世纪人教版三套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刘楚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D]. 山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小学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S小学为例[D]. 高欣.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博山灯工研究[D]. 郑江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7]说明文的诗学与政治学——教育学经验研究的另类解读[J]. 康永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01)
- [8]课堂编谜:激活语文教学的有益尝试[J]. 钟演.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22)
- [9]教出“实用文”的文本个性——以《绿色蝈蝈》为例[J]. 郭莉莉,孔爱芳. 中学语文, 2018(16)
- [10]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研究[D]. 曹琪.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初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