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NET中基于移动代理拓扑发现的策略及其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王兴[1](2014)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及定位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Ad Hoc网络是一种没有固定基础设施、临时自治、分布式的多跳网络,由具有无线通信以及路由功能的节点自组织形成。由于该网络中节点的移动性,导致网络拓扑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了解清楚网络拓扑结构对于网络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健壮性增强以及网络管理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出了一种移动代理和数据报文相结合(MAMD)的拓扑发现协议。根据网络规模按最小ID号原则将网络合理分簇;在簇内,通过数据报文的方式,簇成员维护邻居信息,簇首收集簇成员的邻居表,形成簇内拓扑;在簇间,利用了移动代理在各个簇首之间漫游,收集和汇报拓扑信息;采用自适应心跳算法,通过计算节点邻居变化率来获取邻居节点的变化,动态调整簇成员向簇首汇报拓扑信息时间间隔,从而达到降低报文数量的目的,降低拓扑发现的开销;最后通过DV-Hop和RSSI定位算法进一步提高拓扑发现的准确性。采用NS2网络模拟软件对所提算法进行仿真,对比不同算法和外在因素,验证了加入自适应心跳算法的MAMD协议在各方面性能和减小开销上均能较好的适用于分簇Ad Hoc网络拓扑发现。
栾卫平[2](2012)在《基于移动代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发现及优化分簇算法》文中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能量有限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然而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的无线网络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网络设计的通信协议不能直接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的特点和应用,开发专用的通信协议和测量方法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内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内的拓扑发现算法和分簇路由算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拓扑发现算法,旨在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级拓扑结构下的拓扑发现问题该算法融合了移动代理技术和分级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同时对移动代理的迁移策略进行了改进,用于数据收集,周期性任务分配和网络状态的监测通过NS2仿真证实,该算法在扩展性和收敛速度方面都有着较好的性能,有效地减少了冗余数据的传输,降低了通信损耗,延长了网络的生命周期,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设计提供了参考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LEACH协议的优化分簇路由算法NDEA(Node Degreeand Energy-Aware routing algorithm),算法综合考虑节点度和剩余能量因素,为每个节点定义一个权值函数W(n),作为簇首选择的标准通过NS2仿真证明,NDEA算法能够优化簇的分布,平衡网络负载,有效的降低了能量的损耗,从而延长了网络的生命期最后,对全文作出总结,并展望了下一步的工作
陈培炜[3](2011)在《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移动Ad Hoc网络是一种没有固定基础设施、临时自治、分布式的多跳网络,由具有无线通信以及路由功能的节点自组织形成。由于该网络中节点的移动性,导致网络拓扑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了解清楚网络拓扑结构对于网络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健壮性增强以及网络管理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研究分级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的角度出发,做了如下研究工作:1.在研究国内外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协议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分级移动Ad Hoc网络的拓扑发现协议——MAMD协议。该协议将移动代理和数据报文混合使用进行拓扑发现。在群内,群成员通过数据报文方式将拓扑信息发送给群首;而在群首级,则利用了移动代理来收集和汇报拓扑信息。2.在MAMD协议基础上,加入自适应心跳算法,又提出了AHB-MAMD协议。该协议通过计算节点邻居变化率,根据节点邻居变化,动态调整群成员向群首汇报拓扑信息时间间隔,从而达到降低拓扑发现报文数的目的。3.在OPNET仿真平台上,编程实现了MAMD协议和AHB-MAMD协议的仿真。通过仿真分析,AHB-MAMD协议在保持MAMD协议高连通性收敛度、低漏报率以及低虚报率的基础上,明显降低了拓扑发现报文数量。接着将AHB-MAMD协议同NLPC-NCR-MATD协议进行比较后证明AHB-MAMD协议性能更优。最后,通过改变节点移动速度、移动代理数量以及移动代理迁移频率来衡量这些参数对拓扑发现协议性能的影响。根据仿真结果,AHB-MAMD协议不仅适用于低速运动环境,也适用于高速运动环境。4.在Linux系统平台上,采用30台PC机和笔记本电脑搭建实验平台,用Java语言、MySQL数据库以及Python脚本语言实现了拓扑发现软件。该软件能够很好地向管理者展示整个网络拓扑结构,并能够统计出各个节点的拓扑发现时间。由于Java语言和MySQL数据库的可移植性,该拓扑发现软件也适用于Windows系统。
李昕[4](2009)在《利用网关实现MANET接入Internet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移动Ad Hoc网络(MANET)以其组网灵活、可自我配置以及易于实施等特点在未来无线及移动通信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人们日常所需的绝大部分信息资源和服务都存储在Internet中,因此人们自然期望能通过有效的无线移动设备不受实际物理位置的制约随时随地的获得连续、稳定、质量有保证的网络连接以获取Internet上的信息。随着各种无线技术整合形成未来无线系统的趋势日益明朗,将MANET与Internet等IP网络进行互联、形成无线多跳接入网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混合的MANET网络将对既有的基础设施网络形成一个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补充和扩展。如何实现MANET接入Internet正在成为业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MANET和Internet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要将这两个异构的网络实现互联并非易事,需要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地址自动配置、网关发现、负载均衡、移动性管理、QoS、网关转发策略、开销控制等诸多关键性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对当前关于MANET接入Internet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包括接入过程中的基于多路径的互联、负载均衡策略、网关的布局与选取、自适应的网关发现方法、接入过程中的开销控制等问题,在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后,通过理论分析和NS2仿真验证了这些方案的有效性。这些研究对于进一步讨论和开展MANET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MANET接入Internet路由算法。该算法通过在路由发现过程中根据节点的可用度避开重负荷节点和网关、使用不对称的多径传输技术分散网络负载以提高接入网络的性能。在经过NS2网络仿真平台的验证后,证明该方案能够较好地均衡网络负载及节点能耗,保护网络中的低能量节点,有效地延长网络寿命。(2)针对接入网网关布局的研究空白领域,对MANET接入Internet过程中网关的布局与选取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虑到动态网关在整个接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MANET接入Internet的动态网关布局与选取的三层规划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具有协调控制功能的节点(即决策节点)来对接入网络中网关和路径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控,通过上下层的交互决策协调网络整体利益和节点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配置网关的依据,从而优化网关布局。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引入该模型后,网络的延迟、开销以及吞吐率等性能指标得到了改善,模型的有效性得到验证。(3)提出一种自适应的网关发现方法,该方法根据网络的实时状态动态地调整网关通告报文的发送范围和发送间隔,以减少网络的控制开销;通过对节点的转发权进行控制,避免同一报文在网络内重复转发所带来的不必要的开销,将网络中控制报文的数目尽量降到最少。结果表明,该方法以少许的平均传输延迟为代价,换取了控制开销的大幅度降低。(4)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MANET接入Internet路由算法。该算法不预先设置网关,而是通过使用移动代理的代码迁移功能使普通的移动节点实现网关功能来提供接入服务,从而达到灵活控制网关的目的;同时,利用移动代理来收集和传播信息,可以有效降低控制分组的数量。通过仿真验证,该算法能够在保证原有接入性能的前提下,明显降低网络开销,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5)根据蚂蚁寻径与移动节点寻找网关的相似性,借鉴蚁群算法中信息素的更新方式,提出一种基于网关信息素更新的接入网络开销控制算法。该算法运用路由应答报文中携带的信息对网关信息素进行更新,节点在寻路时根据路径上的网关信息素浓度、链路带宽和时延等参数计算转发概率后再进行转发。同时,模仿蚁群算法中信息素挥发过程,对网关信息素进行局部调整,使之更符合网络特点。该方法变传统的广播网关通告的方法为节点保存并更新网关信息素的方法,避免了网关通告报文广播过程带来的洪泛开销。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算法后,可以在保证一定的平均传输延迟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归一化路由开销,提高分组投递率。同时,该算法可以独立于底层协议工作,对存在硬件或链路功能局限性的MANET接入Internet的特定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许力,张继东,郑宝玉,杨震[5](2004)在《移动自组网能量保护策略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移动自组网是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节点组成的一个支持多跳的临时性的网络自治系统,由于移动自组网的大多数节点是由有限寿命的电池来提供的,因此能量保护策略成为该网络所有协议层的关键问题。本文回顾了移动自组网能量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对有关策略进行了评述,最后结合跨层设计思想给出了基于跨层协同的能量保护构架及其包含的研究方向。
胡贵龙,许力,郑宝玉[6](2003)在《MANET中基于移动代理拓扑发现的策略及其仿真》文中提出在MANET环境下,讨论了基于多个移动代理的拓扑发现方案。方案的核心在于通过链路关联度来反映网络的拓扑状况,以移动代理的历史路径和节点信息新鲜度来决定移动代理的漫游策略,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收敛状态,同时给出了节点和代理的最优比例。
罗棋峰[7](2009)在《基于移动Agent的MANET路由协议研究》文中认为路由协议是移动无线自组网(MANET)研究的热点,由于MANET网络节点具有很高的移动性,拓扑结构会随时变化,这给路由协议的设计带来巨大的挑战。移动代理(Mobile Agent)是新一代分布式处理的关键技术,利用移动Agent的智能性和分布式特性解决MANET网络路由问题是研究方向之一。基于移动Agent的MANET路由协议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对MANET和移动Agent技术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MANET路由协议MARP(Mobile Agent BasedRouting Protocol)。MARP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移动Agent:路由发现代理(RDAgent,route discovery agent)和路由维护代理(RMAgent,route maintenance agent)。RDAgent更新它所到达节点的路由表,同时发现合适的路由。RMAgent迁移到网络的所有节点,维护已发现的路由。由于移动Agent良好的灵活性,仿真结果表明MARP与DSR相比具有较好的性能,验证了移动Agent用于MANET路由协议的可行性和优越性。ZRP(Zone Routing Protocol)是一种混合路由协议,将先应式路由协议和按需路由协议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对节点快速移动的适应,但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为此,本文在ZRP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路由协议MAL-ZRP(Mobile Agent and Locationinformation based ZRP)。MAL-ZRP延续了普通ZRP路由协议的框架,通过移动Agent在网络中的迁移来获取节点的位置信息和能量信息。通过仿真对ZRP和MAL-ZRP进行比较得出,MAL-ZRP在减少路由开销和平均端到端时延、提高包投递率和均衡节点能耗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
张超[8](2009)在《基于移动Agent的Ad Hoc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无线移动技术将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的移动通信大多需要有线基础设施(如基站)的支持才能实现。为了能够在没有固定基站的地方进行通信,一种新的网络技术——Ad hoc网络技术应运而生。Ad hoc网络不需要有线基础设备的支持,可以通过移动主机自由的组网实现通信。Ad hoc网络的出现为军事通信、灾难救助和临时通信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推进了人们实现在任意环境下的自由通信的进程。移动Ad hoc网络的拓扑结构具有动态的、快速变化、任意移动、多跳等特性,被视为一种强大而有效的无线移动网络。由于Ad hoc网络的动态特性,管理这类网络难度大,网络管理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移动代理技术作为一种近几年来兴起的代理技术,具有移动性和智能性等特点,通过将其与网络管理技术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网络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解决传统集中式SNMP网络管理的不足,使整个网络管理系统的性能得到很好的改善。本文首先详细阐明了Ad hoc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其在网管方面不同于其他网络的要求以及常见的Ad Hoc网络管理模型;然后具体分析移动Agent引入有线网络管理的原因以及其在有线网络管理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Ad Hoc网络的特点,分析在Ad Hoc网络管理中引入移动Agent技术的优点;在深入的分析了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与移动Agent技术的优点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和实现了采用移动Agent与SNMP相结合的网络管理体系,并把此结构与ANMP进行比较;最后在此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基于移动Agent的Ad Hoc性能管理与故障管理系统,并对基于移动Agent的Ad Hoc网络管理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王敏[9](2008)在《基于移动代理的Ad hoc网络路由技术》文中研究表明Ad hoc网络没有中心管理,节点移动会导致网络拓扑快速变化,如何检测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获得高度自适应的路由成为Ad hoc网络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Ad hoc网络中使用较多的按需路由协议具有较大延迟,并且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中,大量的数据通过少量节点传输容易导致网络出现拥塞和瓶颈,使分组排队等待时延和分组丢失率增加;同时,非均衡的数据负载会快速耗尽重负载节点的能源,缩短网络的生存时间。因此,在路由选择时考虑网络中各节点的负载和拥塞情况,对网络进行负载均衡是非常有必要的。移动代理具有移动性和自主性,与Ad hoc无线移动网络具有天然的共性。通过引入一定数量的携带拥塞信息的移动代理包,改进传统AODV路由协议,得到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具有拥塞控制的新的路由算法。改进后的算法通过发送带有拥塞等级的HELLO消息包使每个节点维持一个轻负载的邻居节点集合表。移动代理在网络中漫游,选择拥塞度低的轻载邻居节点为其下一跳,每到一个节点后,用移动代理的游历表中序列号大、累积拥塞等级低的节点更新节点的路由表。从而用较少的信息流量使每个节点及时更新当前网络的拓扑状况,并且有效的避免了拥塞。在移动代理离开节点之前,根据当前拥塞状态来决定是继续转发还是延迟一段时间后再转发。通过这种方法来控制网络中移动代理的流量,避免出现代理风暴。最后,在NS2中对改进后的AODV路由协议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路由算法减少了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时延和路由请求报文的发起数,可以有效地平衡网络负载,增强了链路的稳定性,提高了Ad hoc网络的性能。
孙亭[10](2007)在《基于节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机制及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微机电系统(MEMS)、低功耗高集成度电子器件及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低成本、微体积、多功能的无线传感器节点设备的出现。在未来几年内,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将对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然而,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电池供电、不可回收等特点,其节点能量有限、存储能力很小、传输距离有限,能量问题成为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的关键问题。路由机制从网络层决定整个网络的工作状态,简单、有效、低功耗的路由成为高性能网络的重要指标。以能量优化为目标,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层路由技术,其中包括簇内节点的数据传输、簇的动态生成过程、簇间信息交互以及基于应用的网内路由解决方案。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簇内基于最小跳数的路由算法。网络总体采用基于簇的分层结构,然后在簇内采用基于最小跳数的路由模式进行数据采集与传输。这种结构充分发挥了簇内节点数量较多时,最小跳数路由的优势,可以保证任何节点发出的信息都沿着最优的路径向簇首传输,并且在网络内所引起的信息包数量最少。所有节点只要记忆自己的最小跳数和一跳范围内的转发节点集,就可以实现信息路由。新加入的节点只要向自己周围的一跳邻居发出注册信息即可加入网络,从而达到了提高网络性能、降低网络能耗的目的。接着,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节点聚合度的动态分簇路由算法。它以节点的聚合度为依据,将网内节点分簇,利用聚合节点间关系紧密的特点,降低网络频繁整体分簇的管理能耗。这样建立的簇内节点互相联系密切,同时降低了簇之间的节点重叠。在簇内,采用动态分簇的理念,结合簇重组和簇的自愈机制,使得路由协议具有动态平衡节点能耗的特点。簇首间采用多跳的数据传输模式,降低了传输能耗,从而达到延长网络寿命的目的。针对按需网络环境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簇中建链的路由算法。在按需网络环境下,基于簇的分层路由传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网中节点能量的集中消耗,但是簇内节点通信过程中的功耗均衡问题是个大问题。链式通信通过将簇内节点组链,使得数据在从源节点向簇首的传输过程中就得到了充分的融合,降低了传输能耗。链首作为簇首的代理节点,分担了簇首的工作,降低了簇首的能耗,而链首的动态更换使得节点间的能耗更加平均。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解决网内可移动节点运动过程中与静态节点顺利通信问题的移动节点路由算法。把基于移动代理的信息处理过程扩展到簇内,将移动节点在簇内沿最优路径收集数据的问题等价成一个顶点加权的游客问题,通过采用一种新的近似算法,由簇首计算出移动节点在簇内运动的最佳路径,使移动节点能够采集到最充分的静态节点数据。新路由算法给出了各要素彼此之间的关系,保证了移动代理节点对固定静态源节点的信息的成功接收,与此同时结合动态休眠机制,降低了节点能耗。全文的工作围绕分层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展开,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环境的特点,来解决目前领域内存在的问题。
二、MANET中基于移动代理拓扑发现的策略及其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NET中基于移动代理拓扑发现的策略及其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及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Ad Hoc网络特点 |
1.1.2 Ad Hoc网络应用 |
1.1.3 Ad Hoc网络通信方式 |
1.2 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及定位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及定位相关知识和技术 |
2.1 Ad Hoc网络拓扑发现研究现状 |
2.1.1 移动代理技术的应用 |
2.1.2 基于移动代理的拓扑发现 |
2.1.3 基于数据报文的拓扑发现 |
2.1.4 两种拓扑发现算法的比较 |
2.2 两种结构的Ad Hoc网络拓扑发现 |
2.2.1 Ad Hoc网络拓扑结构 |
2.2.2 两种结构的网络拓扑发现 |
2.3 基于测距的定位技术 |
2.3.1 节点间距离或角度的测量方法 |
2.3.2 各测距方法的比较 |
2.3.3 节点定位计算方法 |
2.3.4 RSSI定位技术的原理 |
2.4 免于测距的定位技术 |
2.4.1 质心算法原理 |
2.4.2 DV-Hop算法原理 |
2.5 现有定位算法比较 |
2.6 小结 |
第3章 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及定位算法 |
3.1 算法基本思想 |
3.1.1 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及定位 |
3.1.3 算法结构框图 |
3.2 网络分簇算法 |
3.2.1 基于最小ID号分簇算法 |
3.2.2 簇维护算法 |
3.3 簇内拓扑发现及定位算法 |
3.3.1 基于数据报文转发的簇内拓扑发现 |
3.3.2 基于RSSI定位技术的拓扑定位 |
3.4 簇间拓扑发现及定位算法 |
3.4.1 基于移动代理的拓扑发现 |
3.4.2 基于改进的DV-Hop算法的拓扑定位 |
3.5 小结 |
第4章 仿真及性能分析 |
4.1 仿真工具 |
4.2 性能指标定义 |
4.3 不同拓扑发现算法性能分析 |
4.3.1 仿真参数设置 |
4.3.2 拓扑发现各算法间性能分析 |
4.4 不同因素对拓扑发现性能的影响 |
4.4.1 节点移动速度对拓扑发现的影响 |
4.4.2 移动代理数量对拓扑发现的影响 |
4.4.3 移动代理迁移频率对拓扑发现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总结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2)基于移动代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发现及优化分簇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
1.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
1.1.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
1.2 研究意义及现状 |
1.3 本文的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概述及移动代理技术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簇路由算法研究 |
2.1.1 LEACH 分簇路由算法 |
2.1.2 LEACH-C 和 LEACH-F 分簇路由协议 |
2.1.3 PEGASIS 分簇路由算法 |
2.1.4 TEEN 分簇路由算法 |
2.1.5 HEED 分簇路由算法 |
2.1.6 GAF 分簇路由算法 |
2.1.7 TopDisc 分簇算法 |
2.2 移动代理技术 |
2.2.1 移动代理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
2.2.2 移动代理的特点 |
2.2.3 移动代理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改进的基于移动代理的拓扑发现算法 |
3.1 问题的提出 |
3.1.1 基于现有路由协议的分析 |
3.1.2 基于移动代理的拓扑发现策略研究现状 |
3.2 基于移动代理的拓扑发现算法 |
3.2.1 簇内拓扑发现 |
3.2.2 簇间拓扑发现 |
3.2.3 移动代理的迁移策略 |
3.3 移动代理仿真扩展及仿真结果分析 |
3.3.1 移动代理仿真扩展 |
3.3.2 仿真环境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基于有效分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NDEA |
4.1 问题描述 |
4.2 NDEA 算法的描述 |
4.2.1 网络模型及相关定义 |
4.2.2 NDEA 基本思想 |
4.3 仿真实现与结果分析 |
4.3.1 仿真环境 |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的重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移动Ad Hoc网络中拓扑发现相关知识和技术 |
2.1 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基于移动代理的拓扑发现 |
2.1.2 基于数据报文的拓扑发现 |
2.1.3 两种拓扑发现方法的比较 |
2.2 两种结构的移动Ad Hoc网络的拓扑发现 |
2.2.1 移动Ad Hoc网络拓扑结构 |
2.2.1.1 平面结构 |
2.2.1.2 分级结构 |
2.2.2 两种结构的移动Ad Hoc网络的拓扑发现 |
2.2.2.1 平面结构移动Ad Hoc网络的拓扑发现 |
2.2.2.2 分级结构移动Ad Hoc网络的拓扑发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级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协议的设计 |
3.1 分级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协议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
3.1.1 移动Ad Hoc网络随机移动模型 |
3.1.2 移动Ad Hoc网络分群算法 |
3.1.2.1 基于最大链路数分群算法 |
3.1.2.2 基于最小ID号分群算法 |
3.1.3 移动代理技术的应用 |
3.1.3.1 移动代理的定义与性质 |
3.1.3.2 移动代理与节点的信息交换 |
3.1.3.3 移动代理的迁移策略 |
3.1.3.4 移动代理迁移时间 |
3.2 分级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协议MAMD和AHB-MAMD的设计 |
3.2.1 分级拓扑发现算法——MAMD协议 |
3.2.1.1 地理位置辅助的基于最小ID号的分群算法 |
3.2.1.2 地理位置辅助的基于最小ID号的群维护算法 |
3.2.1.3 群内拓扑发现算法 |
3.2.1.4 群间拓扑发现算法 |
3.2.1.5 移动代理的漫游策略 |
3.2.2 拓扑发现性能的优化——AHB-MAMD协议 |
3.2.2.1 邻居变化率 |
3.2.2.2 自适应心跳算法 |
3.3 分级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协议信息收敛的判断 |
3.3.1 网络拓扑的图定义 |
3.3.2 拓扑发现协议信息的统计 |
3.3.2.1 实际拓扑与感知拓扑 |
3.3.2.2 链路的关联度和链路的平均连通性收敛度 |
3.3.2.3 拓扑漏报率与拓扑虚报率 |
3.3.2.4 拓扑发现报文数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级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协议的仿真 |
4.1 仿真软件介绍 |
4.2 主要仿真功能模块介绍 |
4.2.1 网络场景 |
4.2.2 移动模型 |
4.2.3 节点模型 |
4.2.4 进程模型 |
4.3 分级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协议仿真及分析 |
4.3.1 仿真场景设计与统计量 |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2.1 AHB-MAMD协议和MAMD协议性能比较 |
4.3.2.2 AHB-MAMD协议与NLPC-NCR-MATD协议的分析比较 |
4.3.2.3 节点移动速度对拓扑发现的影响 |
4.3.2.4 移动代理数量对拓扑发现的影响 |
4.3.2.5 移动代理迁移频率对拓扑发现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Linux的分级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软件的实现 |
5.1 分级无线移动Ad Hoc网络中拓扑发现软件的设计 |
5.1.1 分级网络结构的设计 |
5.1.2 拓扑发现数据库的设计 |
5.2 网络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实现 |
5.2.1 MySQL数据库介绍 |
5.2.2 数据库与各语言接口的实现 |
5.2.2.1 Java接口与MySQL数据库连接 |
5.2.2.2 Python接口与MySQL数据库连接 |
5.3 拓扑发现软件的实现 |
5.4 基于Linux的分级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软件测试 |
5.4.1 测试目的 |
5.4.2 测试环境 |
5.4.3 测试方法与结果 |
5.4.3.1 拓扑发现功能测试 |
5.4.3.2 拓扑发现时间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
(4)利用网关实现MANET接入Internet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MANET概述 |
1.1.1 MANET体系结构 |
1.1.2 MANET发展现状 |
1.1.3 MANET的应用 |
1.2 网络接入技术概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MANET接入INTERNET研究现状 |
2.1 概述 |
2.2 现有接入方法及特点 |
2.2.1 基于移动子网的MANET接入Internet方法 |
2.2.2 基于移动IP的MANET接入Internet方法 |
2.2.3 基于中心代理的MANET接入Internet方法 |
2.3 现有网关发现方法及特点 |
2.3.1 主动式网关发现方法 |
2.3.2 反应式网关发现方法 |
2.3.3 混合式网关发现方法 |
2.4 接入过程中的开销控制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静态网关的接入路由算法设计及性能分析 |
3.1 概述 |
3.2 互联协议的基本框架 |
3.3 系统模型及相关定义 |
3.3.1 系统模型 |
3.3.2 相关概念定义 |
3.4 路由的建立 |
3.5 路由的维护 |
3.6 路由的负载均衡 |
3.6.1 MANET内部的负载均衡 |
3.6.2 网间的负载均衡 |
3.7 ARMGLB的特点 |
3.8 ARMGLB性能分析 |
3.8.1 ARMGLB算法的可扩展性 |
3.8.2 ARMGLB算法的有效性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MANET接入INTERNET动态网关布局与选取模型 |
4.1 概述 |
4.2 动态网关 |
4.3 三层规划问题的模型结构 |
4.3.1 上层模型 |
4.3.2 中层模型 |
4.3.3 下层模型 |
4.4 基于三层规划模型的接入路由协议 |
4.4.1 路由的建立 |
4.4.2 路由的维护 |
4.4.3 负载均衡 |
4.5 协议特点 |
4.6 性能分析 |
4.7 静态网关与动态网关混合应用实现接入 |
4.7.1 可行性分析 |
4.7.2 仿真场景 |
4.7.3 性能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MANET接入INTERNET中的开销控制 |
5.1 概述 |
5.2 基于开销控制的自适应网关发现方法 |
5.2.1 网关通告半径的自适应调整 |
5.2.2 网关通告间隔的自适应调整 |
5.2.3 节点转发权的控制 |
5.2.4 性能分析 |
5.3 基于移动代理的开销控制策略 |
5.3.1 接入模型 |
5.3.2 移动代理体系结构 |
5.3.3 接入算法 |
5.3.4 性能分析 |
5.4 基于网关信息素更新的开销控制算法 |
5.4.1 状态转移规则 |
5.4.2 网关信息素全局调整规则 |
5.4.3 网关信息素局部调整规则 |
5.4.4 算法描述 |
5.4.5 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7)基于移动Agent的MANET路由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MANET路由协议与移动 Agent技术 |
2.1 MANET路由协议 |
2.1.1 MANET概述 |
2.1.2 MANET路由协议的要求 |
2.1.3 MANET路由协议的分类 |
2.2 移动 Agent技术 |
2.2.1 Agent技术概述 |
2.2.2 移动 Agent技术的应用 |
2.3 移动 Agent技术在 MANET路由协议中的应用 |
2.3.1 Agent技术与 MANET结合的优越性 |
2.3.2 MANET中移动 Agent技术的关键 |
2.3.3 MANET中移动 Agent系统模型 |
2.3.4 现有的基于移动 Agent技术的MANET路由协议介绍 |
第三章 一种基于移动 Agent的MANET路由协议 MARP |
3.1 引言 |
3.2 MARP的路由发现 |
3.3 MARP的路由维护 |
3.4 MARP的仿真分析 |
3.4.1 NS2仿真环境 |
3.4.2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
3.4.3 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移动 Agent技术的ZRP路由协议 MAL-ZRP |
4.1 引言 |
4.2 ZRP路由协议 |
4.2.1 ZRP路由协议体系结构 |
4.2.2 区内路由协议(IARP) |
4.2.3 区间路由协议(IERP) |
4.2.4 边界传播分解协议(BRP) |
4.3 位置信息与MANET路由协议 |
4.3.1 利用位置信息优化 MANET路由协议的优点 |
4.3.2 典型的基于位置信息的路由协议 |
4.4 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ZRP路由协议MAL-ZRP |
4.4.1 引入特殊的移动Agent——路由牌 |
4.4.2 路由牌的迁移策略 |
4.4.3 路由牌迁移的触发机制 |
4.4.4 节点能量均衡策略 |
4.4.5 引入特殊的移动Agent——移动信箱 |
4.4.6 节点间的数据传递 |
4.4.7 分组转发域的进一步讨论 |
4.5 MAL-ZRP协议的仿真分析 |
4.5.1 仿真性能指标的选择 |
4.5.2 仿真参数设定 |
4.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5.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移动Agent的Ad Hoc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以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Ad Hoc网络研究现状 |
1.2.2 移动Agent网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工作内容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Ad hoc网络以及Ad Hoc网管 |
2.1 关于Ad hoc网络 |
2.2 Ad hoc网络应用领域 |
2.3 Ad hoc网络体系组织结构 |
2.3.1 节点结构 |
2.3.2 网络结构 |
2.4 Ad hoc网络管理 |
2.4.1 网络管理功能 |
2.4.2 常见网络管理协议 |
2.4.3 现有Ad Hoc网络管理方案 |
2.4.3.1 ANMP |
2.4.3.2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 |
2.4.3.3 其他网络管理方案 |
2.4.4 分簇算法介绍 |
2.4.4.1 最小ID值算法 |
2.4.4.2 最大连接度算法 |
2.4.5 Ad Hoc网络管理难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Agent技术以及其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
3.1 移动Agent技术 |
3.2 网管中引入移动Agent技术的原因 |
3.3 移动Agent在有线网络管理的应用 |
3.3.1 网络拓扑发现 |
3.3.2 性能管理 |
3.3.3 故障管理 |
3.3.4 Qos控制 |
3.4 移动Agent在Ad Hoc网络中的研究 |
3.4.1 移动Agent在Ad Hoc中的应用 |
3.4.2 移动Agent应用于Ad Hoc网络管理的分析 |
3.4.3 基于移动Agent的Ad Hoc网络FAPCS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移动Agent的Ad Hoc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
4.1 课题的提出 |
4.2 场景分析 |
4.2.1 几种典型场景分析 |
4.2.2 场景适应情况对比 |
4.3 网络管理模型设计 |
4.3.1 移动Agent和SNMP相结合的网络管理模型 |
4.3.2 各个部分组成 |
4.4 移动代理的工作方式 |
4.5 移动代理与SNMP Agent的交互方式 |
4.6 拓扑搜索 |
4.6.1 Ad Hoc拓扑搜索算法思想 |
4.6.2 Ad Hoc拓扑搜索算法描述 |
4.6.3 Ad Hoc拓扑搜索算法实现 |
4.7 Ad Hoc网络簇算法 |
4.8 管理结构与ANMP比较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移动Agent的Ad Hoc网络性能以及故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部分实现 |
5.1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5.2 系统总体工作流程设计 |
5.3 系统各个模块设计 |
5.3.1 性能管理模块 |
5.3.1.1 性能管理需求 |
5.3.1.2 性能管理用例图 |
5.3.1.3 性能管理流程描述 |
5.3.1.4 性能管理实现具体结构 |
5.3.1.5 Ad Hoc性能管理内容 |
5.3.1.6 性能管理活动图 |
5.3.2 故障管理模块 |
5.3.2.1 Ad Hoc故障管理内容 |
5.3.2.2 Ad Hoc故障管理流程描述 |
5.4 系统各个部分的实现 |
5.4.1 移动代理平台的选择 |
5.4.2 IBM Aglet2.0.2代理平台安装 |
5.4.3 SNMP API的选择 |
5.4.4 移动Agent与SNMP Agent的交互实现 |
5.4.5 移动Agent的实现 |
5.4.6 用户界面实现 |
5.5 网管系统测试 |
5.5.1 网管系统测试环境 |
5.5.2 网管系统运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移动代理的Ad hoc网络路由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 |
2.1 Ad hoc 网络路由协议设计目标 |
2.2 Ad hoc 网络路由协议分类 |
2.3 几种典型的Ad hoc 网络路由协议 |
2.3.1 DSDV 路由协议 |
2.3.2 DSR 路由协议 |
2.3.3 AODV 路由协议 |
2.4 几种典型协议之间性能比较 |
2.5 现存Ad hoc 路由协议的不足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移动代理基本原理及应用 |
3.1 移动代理技术 |
3.1.1 移动代理的定义及特点 |
3.1.2 移动代理系统结构 |
3.1.3 移动代理的命名和定位 |
3.1.4 移动代理的工作模式 |
3.2 移动代理应用研究现状 |
3.3 移动代理在移动Ad hoc 网络中的应用 |
3.3.1 移动代理应用于Ad hoc 网络 |
3.3.2 移动代理应用于Ad hoc 网络的约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移动代理具有拥塞控制的AODV路由协议 |
4.1 基本概念 |
4.2 基于拥塞控制的移动代理结构 |
4.3 MACC-AODV 的路由表结构 |
4.4 基于移动代理具有拥塞控制的MACC-AODV 路由协议实现机制 |
4.4.1 MACC 停留时间 |
4.4.2 MACC 生命周期 |
4.4.3 MACC 的无环策略及重生机制 |
4.4.4 基于拥塞控制的移动代理路由算法 |
4.4.5 路由发现及路由维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移动代理具有拥塞控制的AODV路由协议仿真 |
5.1 仿真工具NS 介绍 |
5.2 仿真环境 |
5.3 仿真流程 |
5.4 性能分析 |
5.4.1 包投递率 |
5.4.2 平均端到端时延 |
5.4.3 路由请求包的数目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节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机制及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
1.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输特点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研究 |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特点 |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研究现状及分类 |
1.2.4 路由的层次结构传输模型 |
1.3 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机制及算法 |
1.3.1 平面路由协议 |
1.3.2 分层路由协议 |
1.4 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本文的工作 |
1.5.1 仿真平台的选择 |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簇中基于最小跳数的路由算法 |
2.1 相关工作 |
2.2 基础描述 |
2.2.1 节点能耗模型 |
2.2.2 网络模型 |
2.3 基于最小跳数的路由算法 |
2.4 最小跳数场 |
2.4.1 最小跳数场的建立 |
2.4.2 最小跳数场建立过程分析 |
2.4.3 最小跳数场评估 |
2.5 网络性能分析 |
2.5.1 簇内单跳机制下的节点能耗 |
2.5.2 簇内多跳机制下的节点能耗 |
2.5.3 最小跳数路由算法的节点能耗 |
2.6 实验与结果分析 |
2.6.1 实验设置 |
2.6.2 实验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聚合度的动态分层路由算法 |
3.1 相关工作 |
3.2 基础描述 |
3.3 簇组织问题 |
3.3.1 簇组织问题域 |
3.3.2 簇组织问题分析 |
3.4 基于聚合度的路由算法 |
3.4.1 簇首选举与簇建立 |
3.4.2 簇重组与自愈机制 |
3.4.3 簇首间多跳路由协议 |
3.5 网络性能分析 |
3.5.1 算法能耗分析 |
3.5.2 算法其它参量分析 |
3.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6.1 实验设置 |
3.6.2 网络节点特征 |
3.6.3 能量效率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簇中建链的路由算法 |
4.1 相关工作 |
4.2 基础描述 |
4.2.1 网络模型 |
4.2.2 路由算法的选择 |
4.3 簇中建链路由算法 |
4.3.1 链结构示意图 |
4.3.2 链的工作方式 |
4.4 簇中建链工作原理 |
4.4.1 初始化过程 |
4.4.2 信息处理过程 |
4.5 网络性能分析 |
4.5.1 簇内单跳传输机制 |
4.5.2 簇内多跳传输机制 |
4.5.3 簇内机制的比较 |
4.6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6.1 实验设置 |
4.6.2 实验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适用于移动节点环境的路由算法 |
5.1 相关工作 |
5.2 移动代理的路由选择问题 |
5.2.1 系统模型 |
5.2.2 问题分析 |
5.3 一种低能耗的近似计算 |
5.3.1 方法分析 |
5.3.2 具体实现 |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1 算法实现细节的比较 |
5.4.2 算法整体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MANET中基于移动代理拓扑发现的策略及其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Ad Hoc网络拓扑发现及定位算法研究[D]. 王兴. 东北大学, 2014(08)
- [2]基于移动代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发现及优化分簇算法[D]. 栾卫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3]移动Ad Hoc网络拓扑发现技术研究与实现[D]. 陈培炜.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8)
- [4]利用网关实现MANET接入Internet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昕. 东北大学, 2009(10)
- [5]移动自组网能量保护策略研究进展[J]. 许力,张继东,郑宝玉,杨震. 通信学报, 2004(09)
- [6]MANET中基于移动代理拓扑发现的策略及其仿真[J]. 胡贵龙,许力,郑宝玉. 通信技术, 2003(11)
- [7]基于移动Agent的MANET路由协议研究[D]. 罗棋峰. 中南大学, 2009(04)
- [8]基于移动Agent的Ad Hoc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应用[D]. 张超.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9]基于移动代理的Ad hoc网络路由技术[D]. 王敏.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
- [10]基于节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机制及算法研究[D]. 孙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6)
标签:无线传感器网络论文;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论文; 动态路由协议论文; 拓扑论文; 网络节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