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皇山道院开光(论文文献综述)
须博[1](2019)在《明清时期苏南地区佛教建筑的设计特征研究》文中指出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是依托太湖发展而来,根据明清时期地理的完整性、经济的一体性、文化的共同性、行政区划上的一致性和人们的心理认同,地域特色明显,将其界定为明清时期的“苏南地区”.明清苏南佛教建筑设计特征都从侧面反映着苏南人民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受到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影响,许多佛教建筑古建筑或直接被拆毁、或不按原貌修复或直接拆旧建新,因此对明清时期佛教建筑的系统化就显得迫切和需要.根据本文关于明清时期苏南佛教建筑的设计特征这一研究重点,首先对苏南佛教建筑的历史渊源进行分析,明确明清苏南佛教建筑所依托的社会背景。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实地测绘与数据还原,确定现状分布以及目前的保护状态.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结构学,类型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和理论对明清时期苏南地区佛教建筑群落的分布特征、建筑空间布局、建筑样式和技术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形成全面系统的明清苏南佛教建筑的设计特征.通过对明清苏南佛教建筑的研究,指出苏南佛教建筑群落空间会以同一场域中两个子场域的方式存在,并提出山林与城市、苏州府与常州府、自然与人文的三元互文并存的佛教建筑场域分布特征,并揭示出动静相济的明清苏南佛教场域精神.空间格局上采用了园林布局观体现大观之境,且不断深化的这一特征,呈现出明清空间布局特征由宽大走向紧凑的演化趋势。以及在明清苏南香山匠作系统影响下体现出的实用主义营造特征.以此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明清苏南佛教建筑的档案库.将论文中涉及的宏观、中观、微观的三个层次放入到明清苏南这个大的时空范围内,不仅是通过共时性对建筑的设计特征做分析,还通过历时性的方式理解其演化过程。文章通过深化明清苏南佛教建筑社会功能的影响,士绅和僧人们的捐赠让佛教建筑在明清的延续带有书香清淡之风,香山匠人和民众及民间信仰让佛教建筑具有了实用主义的崇拜,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明清苏南地区所描绘的朴质超逸的佛教建筑场域意境。本文是从明清时期苏南佛教建筑的设计特征研究入手,以实际建筑遗存和具体测绘数据为依托,自下而上的对明清苏南地区佛教建筑进行剖析。研究了明清苏南佛教建筑通过三元互文并存的关系存在于两种子场域中,深化了园林式的佛教建筑空间格局,并呈现出在官式外形下的具有香山匠帮精神的建筑样式和技术特征。归纳出明清苏南佛教建筑呈现民间化的总体演化过程。为建筑设计形态与苏南意境的复合提供思路,对明清苏南地区佛教建筑传统风貌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张芸瑞[2](2018)在《苏州市吴中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宗教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教领域也不例外。如何认识城乡一体化对我国宗教及宗教事务的影响,妥善处理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宗教领域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引导宗教与社会发展更好地适应,这是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重点和难题。本文在充分理解城乡一体化、宗教以及宗教事务管理等相关概念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苏州市吴中区为考察对象和研究实例,从经济、交通、人口等角度入手,分析吴中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具体特点,然后对吴中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宗教管理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缘由进行深入分析。文章最后,就吴中区未来城乡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吴中区宗教发事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方向进行深入探讨,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强部门沟通,统筹宗教规划建设布局;二是研判发展潜力,提升宗教产业综合效益;三是加强备案督导,确保宗教活动顺利开展;四是分类统筹管理,规范宗教人群及其行为;五是摸清梳理甄别,保护传承优秀宗教文化;六是引导整治结合,做好宗教去商业化工作。未来宗教管理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经济的发展,基础建设的改善,人口结构布局的变化等都会给宗教管理带来深刻影响。只有牢牢把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脉络,将宗教管理置于其中,放眼全局,积极探索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让宗教界在筑造“中国梦”中发挥正面而积极的作用,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圆中国梦。
嵇元[3](2018)在《苏州风物清嘉 处处结缘中医药》文中认为苏州地处太湖下游,沿湖一带或连或断分布着数以百计的点点青山,最高的海拔不过300来米,小的才数十米,经过千百年来的植树栽花种茶,景色秀丽,是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国家级风景区。苏州城往西到太湖约数百平方公里内的每座山陵,都植被丰茂,四季花果,山麓、山坞中时有村落或古镇,仿佛桃花源,每年都吸引着数百万人前去旅游度假。山上、
晨明[4](2017)在《徐灵胎墓》文中指出星级推荐:☆☆☆附属景点:洄溪摩崖石刻,城皇山文物保护:江苏省级/1995.4,洄溪石刻县级/1986.3地理位置: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东南郊原凌益村田心里,今属开发区,国检大厦东南3里。洄溪石刻在吴中区越溪镇张桥村西山塘林场内七子山南麓,其东约5里城皇山。相关信息:吴江博物馆藏《皇清敕赠儒林郎徐征君
《安家》编辑部[5](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文中研究表明
熊建伟[6](2009)在《与时俱进促适应 开拓创新求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苏州道教发展历程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30年前,改革开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贯彻落实。1979年,苏州道教恢复,长期停止宗教活动的部分道长陆续回到玄妙观。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张筱轩、周秋涛、任俊臣等老一辈道长的辛勤努力下,1981年9月,成立苏州市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1986年12月,召开苏州市道教协会第一次代表会议,审议通过了苏州市道教协会筹备委员
郁永龙[7](2004)在《苏州城皇山道院》文中指出
苏州市吴中区道协[8](2003)在《苏州市吴中区城皇山修复》文中研究表明
二、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皇山道院开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皇山道院开光(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时期苏南地区佛教建筑的设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明清苏南佛教建筑分布现状 |
1.2.2 与佛教建筑相关的研究方法现状 |
1.2.3 苏南及周边地区佛教建筑的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中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对象的时空界定 |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理论基础 |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苏南地区佛教建筑的历史渊源 |
2.1 苏南地区的生态环境 |
2.1.1 苏南水体概况 |
2.1.2 苏南的地貌 |
2.2 苏南文化的历史渊源 |
2.2.1 苏南三市古邑起源 |
2.2.2 吴文化的时空渊源 |
2.2.3 苏南政权、经济文化特征 |
2.2.4 明清前苏南佛教文化的历史发展 |
2.2.5 宗教名山的形成 |
2.3 明清时期苏南佛教建筑的社会背景 |
2.3.1 明清时期苏南行政区划 |
2.3.2 明清时期吴地建筑文化的强盛 |
2.4 明清时期苏南地区佛教建筑的文化特征 |
2.4.1 明清时期佛教是苏南地区最重要的宗教形式之一 |
2.4.2 明清时期苏南地区的建筑帮派与建筑典籍 |
2.5 小结 |
第三章 明清时期苏南佛教建筑的基本概况 |
3.1 现存建筑遗产的调研情况 |
3.1.1 调研的范围及内容 |
3.1.2 调研的方法及过程 |
3.1.3 苏南佛教建筑遗产考证 |
3.1.4 相关保护措施及保护名录 |
3.1.5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
3.2 明清时期苏南佛教建筑的类型及分布 |
3.2.1 明代“禅、讲、教”的分明 |
3.2.2 清代的“诸宗合一 |
3.2.3 明清时期的苏南两府佛教建筑分布情况 |
3.2.4 明清时期的常州府佛教建筑分布情况 |
3.3 解放后苏南佛教建筑遗存概况 |
3.3.1 苏州寺观保护和调研情况 |
3.3.2 无锡寺观保护和调研情况 |
3.3.3 常州寺观保护和调研情况 |
3.3.4 苏南寺塔类建筑、建筑艺术文物遗存 |
3.4 小结 |
第四章 明清时期苏南佛教建筑分布特征 |
4.1 苏南传统佛教建筑群落的场域特征 |
4.1.1 苏南佛教建筑的场域共性特征 |
4.1.2 同一场域内的两种场域空间 |
4.1.3 两种场域空间的共有关系 |
4.2 苏南滨湖山地场域佛教建筑群落的空间分布关系—叠加式 |
4.2.1 环太湖山区佛教建筑群落的具体分布情况 |
4.2.2 苏南山势向心静态空间特性 |
4.2.3 苏南佛教建筑求心动态空间分布特征 |
4.2.4 聚散有序、层次分明的网络状群落结构 |
4.2.5 沿湖地区佛教建筑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叠加式 |
4.3 内陆平原地区场域的佛教建筑群落空间形态—以苏州府和常州府为例 |
4.3.1 内陆平原场域的地理生长情境 |
4.3.2 苏南两府城市要素特征之同质性 |
4.3.3 明清苏州府佛教建筑分布特征之异质性一 |
4.3.4 明清常州府佛教建筑分布特征之异质性二 |
4.3.5 同质性的苏南内陆区域佛教建筑分布特征 |
4.4 小结 |
第五章 明清时期苏南佛教建筑的空间布局特征 |
5.1 苏南佛教建筑明以前空间格局的形成 |
5.1.1 初期佛教建筑的基本格局 |
5.1.2 南宋时期的寺院格局 |
5.2 明清苏南园林佛教建筑的基本格局 |
5.2.1 廊院式布局观的形成 |
5.2.2 巧借山地境致的园林佛教建筑 |
5.2.3 造补之平原园林寺院 |
5.3 博约折中的空间组合关系 |
5.3.1 塑造序列空间 |
5.3.2 院落围透空间关系灵活多变 |
5.3.3 特殊建筑空间形态特征 |
5.3.4 正殿建筑体量与庭院空间比例关系特征 |
5.4 明清苏南佛教建筑空间布局的特征演化 |
5.4.1 明代佛教建筑空间布局特征 |
5.4.2 清代佛教建筑空间布局特征 |
5.5 小结 |
第六章 明清苏南佛教建筑样式及技术特征 |
6.1 明清时期的香山匠作系统 |
6.1.1 明清香山帮与香山匠人 |
6.1.2 苏南佛教建筑的香山帮营造及影响 |
6.2 明清苏南佛教建筑殿庭建筑大木构造及特点 |
6.2.1 明清佛教建筑殿庭建筑的平面特征 |
6.2.2 苏南佛教建筑殿庭建筑的梁架结构特征 |
6.2.3 苏南佛教建筑牌科的主要特点 |
6.3 明清苏南佛教建筑造型艺术特色 |
6.3.1 寺院殿庭建筑外观形态 |
6.3.2 苏南佛教建筑中砖石建筑的艺术特色 |
6.4 明清苏南佛教建筑小木装折的朴质特征 |
6.4.1 外檐装折建筑艺术特色 |
6.4.2 内檐装折建筑艺术特色 |
6.5 小结 |
第七章 明清苏南佛教建筑语境下的时空发展 |
7.1 明清苏南佛教建筑的“全面”世俗化 |
7.1.1 与官府的关系 |
7.1.2 与施主的关系 |
7.1.3 书香清淡之风的形成 |
7.2 由“自然”到“自我”的互文共生场域语境 |
7.2.1 三元并存的互文分布关系 |
7.2.2 分布关系中的的趋势特点 |
7.3 “自然山林”到“城市山林”的园林式布局 |
7.3.1 因借与造补的空间格局 |
7.3.2 博约与折中的空间组合 |
7.3.3 由宽大到紧凑的格局演化 |
7.3.4 城市园林语境的强化 |
7.4 “实用功利”的明清苏南佛教建筑营造方式 |
7.4.1 简化与实用的大木构 |
7.4.2 质朴的小木装折与造型艺术特色 |
7.4.3 贯穿始终的香山匠帮建筑营造精神 |
7.5 “朴实超逸”的明清苏南佛教建筑语境 |
7.5.1 实用崇拜的儒释道合一 |
7.5.2 合于自然—明清苏南佛教场域格局观 |
7.5.3 境与性会—明清苏南佛教场域意境 |
7.6 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后续研究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附录2: 苏南地区寺观建筑遗存测绘及调查案例 |
附录3: 苏州府佛教建筑及其分布(明洪武) |
附录4: 苏州府佛教建筑及其分布(明嘉靖) |
附录5: 苏州府佛教建筑及其分布(清乾隆) |
附录6: 常州府佛教建筑及其分布(明洪武) |
附录7: 常州府佛教建筑及其分布(明成化) |
附录8: 常州府佛教建筑及其分布(清康熙) |
附录9: 常州市现存僧寺调查表 |
附录10: 无锡市现存僧寺调查表 |
附录11: 苏州市现存僧寺调查表 |
(2)苏州市吴中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宗教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国外研究进展 |
2、国内研究进展 |
(三) 理论分析工具 |
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
3、宗教社会学理论 |
4、宗教管理学理论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个案研究法 |
2、文献研究法 |
3、实证分析法 |
(五) 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1、创新之处 |
2、研究困难 |
一、城乡一体化与宗教事务管理 |
(一) 城乡一体化 |
1、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辨析 |
2、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
3、城乡一体化的特征 |
(二) 宗教事务管理 |
1、宗教事务管理内涵 |
2、我国现行宗教事务管理体制 |
3、政府宗教事务管理的职能界定 |
4、政府宗教事务管理的特性 |
(三) 城乡一体化与宗教事务管理 |
二、吴中区城乡一体化进展与宗教管理概况 |
(一) 吴中区城乡一体化进展 |
1、吴中区行政区划沿革 |
2、吴中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
3、吴中区城乡一体化变革的特点分析 |
(二) 吴中区宗教管理概况 |
1、吴中区宗教的历史与现状 |
2、吴中区宗教管理的现状 |
3、吴中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宗教发展情况分析 |
三、吴中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宗教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 经济基础改善,开发需求显着增加,资源承受极大压力 |
(二) 产业结构调整,配套及服务设施投入加大,经济效益不突出 |
(三) 道路体系完善,局部交通节点应对大型宗教活动仍显不足 |
(四) 人口流动增多,宗教种类不断丰富,管理压力增加 |
(五) 文化取向多元,宗教世俗化商业化趋势明显 |
四、吴中区宗教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加强部门沟通,统筹宗教规划建设布局 |
(二) 研判发展潜力,提升宗教产业综合效益 |
(三)加强备案督导,确保宗教活动顺利开展 |
(四) 分类统筹管理,规范宗教人群及其行为 |
(五) 摸清梳理甄别,保护传承优秀宗教文化 |
(六) 引导整治结合,做好宗教去商业化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类 |
三、其他类 |
致谢 |
(3)苏州风物清嘉 处处结缘中医药(论文提纲范文)
民俗结缘中医药 |
(6)与时俱进促适应 开拓创新求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苏州道教发展历程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始终高举“爱国爱教, 团结进步”旗帜, 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
二、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充分发挥道教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
三、切实加强对各市 (区) 道教协会和宫观的工作指导 |
四、不断完善宫观建设, 努力提高宫观管理水平和经济自养能力 |
五、培养道教人才, 开展道教学术研究, 弘扬道教优秀文化 |
六、保护、抢救、传承苏州道教音乐, 扩大苏州道教音乐的影响和知名度 |
七、弘扬道教优良传统, 服务社会, 为慈善公益事业做贡献 |
四、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皇山道院开光(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时期苏南地区佛教建筑的设计特征研究[D]. 须博. 江南大学, 2019(07)
- [2]苏州市吴中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宗教管理问题研究[D]. 张芸瑞. 苏州大学, 2018(01)
- [3]苏州风物清嘉 处处结缘中医药[J]. 嵇元. 中医健康养生, 2018(01)
- [4]徐灵胎墓[J]. 晨明. 中医药文化, 2017(02)
- [5]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6]与时俱进促适应 开拓创新求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苏州道教发展历程回顾[J]. 熊建伟. 中国道教, 2009(01)
- [7]苏州城皇山道院[J]. 郁永龙. 中国宗教, 2004(09)
- [8]苏州市吴中区城皇山修复[J]. 苏州市吴中区道协. 中国道教,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