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一、Correlation research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ction in different ages and blood lipid levels(论文文献综述)

李莹[1](2021)在《HP感染与脑梗死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探讨HP感染与脑梗死人群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对早期预防及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1.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病例组,病因学分型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收集体检的无脑梗死者9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并分析两组人群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有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史,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血糖、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4C呼气实验测定是否有HP感染。2.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两组MTHFR C677T基因型,对两组人群基因型的频率分布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脑梗死组TC,TG,HCY水平及HP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梗死组内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HCY水平比较:脑梗死组内HP阳性组HCY水平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梗死患者MTHFR各基因型一般资料比较:TC水平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THFR 677CC基因型人群TC水平低于TT基因型人群水平(P<0.05);三组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THFR 677CC基因型人群HCY水平低于CT基因型人群(P<0.05),677CC基因型人群HCY水平低于TT基因型人群(P<0.05);三组H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77CC基因型人群HP阳性率低于TT基因型人群(P<0.05)。4.脑梗死组与对照组MTHFR各基因型比较:脑梗死组MTHFR 677CT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回归分析显示:TC,TG,HCY,HP感染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1.307,P<0.05;OR=1.594,P<0.05;OR=1.171,P<0.05;OR=1.889,P<0.05);HP感染可能为脑梗死MTHFR 677CT突变的一个危险因素(OR=6.195,P<0.05);HCY水平升高可能为脑梗死MTHFR 677CT、TT突变的危险因素(OR=3.107,P<0.05;OR=3.925,P<0.05)。结论:HP感染与脑梗死患者MTHFR 677CT基因突变存在相关性。

吕健[2](2021)在《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评价与疗效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芪龙胶囊(国药准字Z20000097,医保乙类)以“益气活血”立法,补气与活血并重,主要用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但芪龙胶囊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的临床疗效尚未有过评价,且疗效机制尚不清楚。中药复方具有成分复杂、靶点通路多样等特点。为解决芪龙胶囊在真实世界中临床疗效不明确的临床问题,及其疗效机制不清楚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明了芪龙胶囊在真实临床实践中的临床疗效,并采用 RNA 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技术与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验证技术,筛选出芪龙胶囊发挥疗效所调控的关键基因以及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本研究为芪龙胶囊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提供了真实世界证据,并从转录组学层面揭示了芪龙胶囊“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疗效机制,为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提供了生物学客观依据。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价芪龙胶囊在真实临床实践中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与RT-qPCR验证技术,筛选芪龙胶囊调控的关键基因以及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1.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以服用芪龙胶囊为暴露因素,形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总样本量不少于2249例;主要结局指标为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中医证候(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心理指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血脂指标、凝血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分别于治疗结束后第12周、24周对患者进行现场随访以评估疗效。使用插补法处理缺失数据,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处理混杂因素,通过差值检验法、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Aligned Ranks Transformation ANOVA,ART ANOVA)、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评价临床疗效。研究结果遵循STROBE-cohort study规范进行报告。2.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差异表达mRNA研究:(1)血样为临床试验中分别于基线与芪龙胶囊治疗12周后所取患者的全血,采血管为2.5ml Paxgene Blood RNA tube,依据患者12周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降低数值最大且BI评分提高数值最大筛选原则,选取了 20名患者治疗前后的全血,共计40个血样。(2)治疗前分组为20名患者治疗前血样(20个生物样本重复),治疗后分组为此20名患者服用芪龙胶囊治疗12周后血样(20个生物样本重复)。除主分析组外,还依据患者临床特征进行了亚组的设置,包括性别(男、女)、年龄(年龄≤60岁、年龄>60岁)、初发与复发。(3)实验方法主要为样本总RNA提取、总RNA质控、文库构建与测序、测序数据的过滤与质控、差异基因检测、差异基因富集分析6个过程。(4)差异基因筛选使用DEGseq方法,为了提高筛选的准确性,我们定义log2 Fold Change≥1并且Q-value≤0.001的基因,筛选为芪龙胶囊干预后显着差异表达基因。(5)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与KEGG Pathway富集分析,计算得到的P-value分别通过Bonferroni与FDR校正后,以P-value或Q-value(corrected P-value)<0.05为阈值,满足此条件的GO term和Pathway定义为在候选基因中显着富集的GO term与KEGG Pathway,通过GO功能与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能确定差异基因行使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与生物学功能。3.基于RT-qPCR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关键基因与调控机制研究:(1)选取测序结果中差异表达显着性大且基因表达量较高的基因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CXCL8、LY96、GNG10、CXCL10进行验证,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参基因。(2)选取RNA-Seq高通量测序部分同一批患者血样RNA进行验证实验,共10名患者(女性3例、男性7例;年龄≤60岁5例、年龄>60岁5例;初发6例、复发4例),20个血样RNA进行验证(治疗前、治疗后)。(3)实验方法包括样本总RNA质检、mRNA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序列与引物设计、PCR反应体系)。(4)使用2⊿⊿Ct法分析实时定量PCR实验中目标基因干预后表达相对变化,将治疗前和治疗后各10个样本的三次重复平均Ct与平均内参Ct统一计算为两组的均值,然后以治疗前为对照(2-⊿⊿Ct=1),计算每个目标基因在治疗后与治疗前中表达量比值2-⊿⊿Ct,若比值>1,则干预后此基因表达量上调;若比值<1,则表达量下调。以此判断验证的目标基因与转录组测序上下调趋势是否一致。同时结合转录组测序富集结果,阐释关键基因调控的主要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结果1.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1)从2016年11月3日~2019年1月16日,共筛选了 2468例患者,基线入组时因不符合入组标准排除97例,共2371例患者进入研究队列,第12周、24周随访共剔除与失访69例,最终纳入分析合格病例2302例(暴露组1260例、非暴露组1042例)。(2)2302例全数据集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①在治疗后第24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mRS评分、NIHSS评分、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和提高BI评分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②在治疗后第12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总胆固醇含量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3)PSM 600例子数据集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①在治疗后第24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mRS评分、NIHSS评分、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SAS评分和提高BI评分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②在治疗后第12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甘油三酯含量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4)600例子数据集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模型:三次测量的主要结局指标分析结果显示,mRS评分和BI评分在分组的P值小于0.05,说明mRS评分和BI评分各组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分组和测量次数交互作用的P值大于0.05,说明测量次数和分组无交互作用;NIHSS评分在测量次数的P值小于0.05,则说明NIHSS评分在各个测量时间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分组和测量交互作用的P值大于0.05,说明测量次数和分组无交互作用。(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分别在2302例全数据与600例子数据集进行mRS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建模,结果显示:①在mRS评分方面,600例子数据集中暴露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83%,非暴露组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5.8%,暴露组患者的mR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显着(P<0.05);2302例全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82%,非暴露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7%,暴露组患者的mR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NIHSS评分方面,600例子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98%,非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77%,暴露组受试者的NIHS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02例全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99%,非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97%,暴露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BI评分方面,600例子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患者的BI评分上升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差异表达mRNA研究:(1)40个样本总RNA平均浓度为282.08 ng/μL,平均总量为5.61μg;RIN值除了两个样本为6.6和5.1,其余均高于7,28S/18S在1.3~2.9之间,表明40个总RNA纯度和完整度较高,符合后续建库与测序的要求。(2)使用DNBSEQ平台进行测序,40个样品共产出1869.27Mb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经过过滤后,共有1619.21Mb(86.62%)的原始数据作为高质量读段(Cleanreads)被保留下来,说明测序数据结果较好,大部分读段被保留下来,且样本间Clean reads差异较小,可用于后续分析。(3)显着差异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主分析组干预后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39个;男性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40个;女性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151个;年龄≤60岁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61个;年龄>60岁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84个;初发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52个;复发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102个。(4)富集分析显示,芪龙胶囊主要通过调控以下5个方面信号通路与生物功能改善患者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修复神经功能缺损。分别为:①免疫反应(LY96、CXCL8、CXCL10等参与免疫反应调节,LY96、HP、HLA-DRB5等参与免疫系统过程);②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LY96、CXCL8、CXCL10等参与炎症反应调控,AREG、ITGA2B、FN1等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ITGA2B、FN1、GP1BB等参与ECM-受体相互作用调控,AREG、CAV2参与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GNG10、CXCL10、CXCL8等参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调控,PEDS1-UBE2V1、CXCL8、CXCL1等参与IL-17信号通路调控,LY96、CXCL8、CCL4L1等参与NF-κB信号通路调控,LY96、CXCL8、CAV1等参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调控,CXCL8、CXCL1、CCL4L1等参与到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FN1、ARG1、CAV1等参与到TGF-β信号通路,DAAM2、CAV1、BAMBI等参与Wnt信号通路调控);③动脉粥样硬化调控(CAV2、ITGA2B、GSTT1等参与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调控);④细胞相关功能调控(AREG、CAV2、IGFBP2等参与到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CXCL8、E2F1、KIR2DL1等参与到细胞衰老,HBA1、HBB、HP等参与到细胞凋亡及清除,CAV2、ITGA2B、CAV1等参与细胞粘附调控,ITGA2B、MYL9、FN1等参与白细胞迁移调控);⑤血压调节(AREG、KLK1、HBB等参与到血压调节)。3.基于RT-qPCR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关键基因与调控机制研究:(1)20个样本浓度在200-700 ng/μl之间,纯度在2.0-2.3之间,浓度与纯度符合下一步反转录和扩增实验要求,且电泳检测所有样本RNA质量显示良好。(2)PCR扩增后,扩增曲线图显示目的基因和内参的扩增效率基本一致;熔解曲线是单峰,说明产物只有一条,特异性较好,PCR扩增结果较好。(3)RT-qPCR结果显示,基因AREG、CAV2、ITGA2B、PEDS1-UBE2V1、MYL9在治疗后的表达量比值2-⊿⊿Ct均大于1,即相对于治疗前在干预后的表达量上调;基因LY96、GNG10在治疗后的表达量比值2-⊿⊿Ct均小于1,即相对于治疗前在干预后的表达量下调。(4)基因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的表达水平与RNA-Seq高通量测序相应基因的上下调趋势一致,一方面说明 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可能是芪龙胶囊调控的关键基因;另一方面说明RT-qPCR验证结果与RNA-Seq高通量测序结果整体一致性较高,测序结果比较可靠。依据转录组测序富集分析结果发现,芪龙胶囊通过以上关键基因参与到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等关键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调控。结论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可显着降低mRS评分、NIHSS评分、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SDS评分、SAS评分、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并提高BI评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气虚血瘀与抑郁焦虑情况,降低患者血脂,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好。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芪龙胶囊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疗效显着。2.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主要通过调控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等关键基因的表达,参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炎症反应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趋化因子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细胞相关功能(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粘附、白细胞迁移)、血压调节等关键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改善患者的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促进神经细胞与组织再生,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中君药黄芪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相关,君药地龙与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相关,臣药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与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相关。芪龙胶囊在以上药物配伍作用下,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立法,共同参与到以上5个关键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本研究从转录组水平阐释了芪龙胶囊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机制。创新点1.将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与对齐秩变换方差分析、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相结合,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了真实临床实践中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提供了真实世界证据;2.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与RT-qPCR验证技术,发现芪龙胶囊主要通过调控 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 等关键基因的表达,参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等关键通路与生物过程,初步阐释了芪龙胶囊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疗效机制,为临床精准定位提供了生物学客观依据。

冯腾宇[3](2021)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经CT或MRI首次确诊为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患者作为受试者。收集和分析影响SBI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究SBI患者体力活动强度的特点,分析体力活动水平对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1:4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013年和2014年经过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并经CT或MRI首次确诊的721名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对该队列人群进行随访,以随访结果中新发且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共计72例。按照性别,年龄以1:4的比例为每位脑卒中病例匹配对照组,对照组共计278名。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判断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风险的影响;绘制列线表,分析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临床预测模型;剂量-反应分析,比较使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降低的最佳体力活动水平;通过绘制森林图,分析体力活动及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采用MDR软件及分层回归分析探索糖尿病史、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久坐行为、BMI二分类、GDS-15抑郁分类相关危险因素在体力活动水平与脑卒中疾病发生的交互作用关系。结果:1、SBI患者体力活动的分布特征:体力活动水平活跃的有321人,占63.7%。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间的比较发现,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的比重,BMI指数、GDS-15分数和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的生化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结局事件的情况:发生脑卒中结局事件的有72例(14.3%),未发生脑卒中的有432例(85.7%);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中位进展时间为3.75年。匹配后结果显示病例组有72例,对照组为278例;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存在血脂异常和心房颤动疾病的所占比重更高,GDS-15抑郁分数、BMI指数更高;且病例组过去的体力活动水平更低,每天具有更长的静坐时间(P<0.05)。3、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影响: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以第1四分位的强度为参照,体力活动第2四分位等级:HR=0.40,95%CI:0.17~0.94;第3四分位等级:HR=0.25,95%CI:0.09~0.71和最高四分位等级:HR=0.31,95%CI:0.12~0.80是SBI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列线图结果显示,第3四分位等级的体力活动水平可以显着降低SBI患者未来脑卒中事件的发生风险。总体力活动水平和脑卒中发生风险之间呈现L型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4、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调整影响因素后的Cox回归显示体育锻炼活动对脑卒中发生风险的保护作用最好,优于家务活动的作用。但均未见到职业活动与脑卒中风险的关联。体育锻炼和家务活动与脑卒中风险之间呈现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5),在职业活动没有发现这样的关联。5、体力活动及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通过绘制影响因素与脑卒中风险的森林图显示,高血压病、血脂异常、房颤是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因素;第2、3和最高四分位等级的体力活动是脑卒中发生的保护因素。通过多因子降维模型显示包括体力活动水平、血脂异常、心房颤动、GDS-15抑郁分类模型是最优模型。通过分层Cox回归,结果显示体力活动与血脂异常因素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结论:加强体力活动水平有益于降低SBI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的发生风险,且当体力活动处于第3四分位等级强度时,优于处于最高四分位强度的作用。体力活动水平可以通过与SBI患者血脂异常疾病的交互作用,对脑卒中结局的发生产生影响。

刘璐[4](2021)在《远隔缺血后处理对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消退素D1和白三烯B4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旨在明确以下问题:(1)检测炎症消散因子消退素D1(Resolvin D1,Rv D1)、促炎因子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等脂质介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随时间及治疗方式变化的表达;(2)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 C)在急性期脑梗死中是否通过影响炎症消散因子(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SPMs)而发挥脑保护作用;(3)多种脑卒中危险因素是否影响Rv D1、LTB4、Rv D1/LTB4比值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方法:(1)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别纳入常规治疗组与RIPost C组;将同期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且无脑梗死及其他炎症相关病史的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截至2020年11月,共收集常规治疗组68例,RIPost C组38例,对照组20例。对于常规治疗组及RIPost C组均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案,即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营养神经及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RIPost C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缺血适应仪对双上肢加压,使其血流完全中断,设置缺血5min/再灌注5min为1个循环,5个循环计为一次处理,每天2次,连续7天。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治疗后1天和7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count,NE#)与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Y#)并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RIPost C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行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以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2)采集RIPost C组处理前、处理后1天及7天的清晨空腹外周血标本,常规治疗组也在相同时间点采血,对照组仅采空腹血。2小时内处理血样,分离外周血清。使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中Rv D1、LTB4的表达,计算Rv D1/LTB4比值,并分析发病时间、治疗前后NIHSS评分、ΔNIHSS、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等因素对上述指标的影响。(3)使用SPSS 22.0和Graph Pad Prism 7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1)RIPost C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改变程度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更加显着(P<0.05)。(2)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Rv D1升高而LTB4明显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RIPost C组患者外周血Rv D1、LTB4浓度较常规治疗组升高,LTB4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v D1、LTB4浓度随脑梗死发病时间而改变。患者在发病第8天的血清Rv D1、LTB4浓度较发病第2-3天升高,尚无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在发病第2、3、8天各时间点测得的LTB4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于常规治疗组患者:按照治疗前后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不同亚组。根据治疗前NIHSS评分,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Rv D1/LTB4比值在治疗后7天高于治疗前、治疗后1天(P<0.05)。治疗前为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与中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在各时间点测量的Rv D1、Rv D1/LTB4比值浓度均较高,LTB4浓度均较低(P<0.05)。根据治疗后NIHSS评分,治疗后为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与中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LTB4浓度较低,Rv D1/LTB4值则较高(P<0.05)。患者血糖水平与治疗前后的Rv D1水平呈正相关,治疗前WBC、NE%、NE#、NLR同LTB4浓度呈正相关,治疗前NE%、NE#、NLR同Rv D1/LTB4呈负相关,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于RIPost C组患者:是否在急性脑梗死发病1天内应用RIPost C会影响外周Rv D1、LTB4浓度随时间的改变以及相应的Rv D1/LTB4比值。按照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ΔNIHSS将患者分为不同亚组。根据治疗前NIHSS评分,治疗前为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治疗后7天测定的Rv D1、LTB4比中度缺血性卒中患者高(P<0.05)。根据治疗后NIHSS评分,24分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Rv D1、LTB4浓度和Rv D1/LTB4比值高于其余组(P<0.05)。ΔNIHSS 03分组的Rv D1浓度、Rv D1/LTB4比值高于ΔNIHSS 48分组(P<0.05)。RIPost C组中的糖尿病或血脂异常患者的血清Rv D1比血糖、血脂正常患者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Rv D1浓度与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r=0.356,P=0.028),治疗后NLR与Rv D1呈负相关(r=-0.345,P=0.034)。结论:(1)远隔肢体缺血后处理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2)Rv D1/LTB4可作为反映急性脑梗死后外周炎症改变的指标之一。(3)远隔肢体缺血后处理改变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中炎症消散相关介质Rv D1、LTB4表达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4)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中Rv D1、LTB4浓度改变的因素包括发病时间、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血糖异常等。(5)影响远隔肢体缺血后处理改变Rv D1、LTB4浓度的因素包括治疗启动时间、处理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糖尿病、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等。

孔涵[5](2021)在《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所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及其它临床情况的数据分析,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信息分布特征基础上,探讨其与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1以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脑病康复科、综合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症状改善情况等方面着手分析,探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人群的临床信息分布特征。2从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着手,分析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从性别、年龄、病程、疗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着手,分析针刺综合疗法对肢体功能障碍改善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875例,457例患者年龄低于65岁(52.2%),最小26岁,最大92岁,中位年龄64岁,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中位年龄低于女性。多数肌力在3级及以上。75例静脉溶栓(8.6%),7例动脉取栓较少(0.8%)。部分存在感染情况(13.8%,121例),以肺部感染(8.1%,71例)居多。262例患者存在睡眠障碍(29.9%),87例患者存在胃肠功能紊乱(9.9%),81例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9.3%)。中医证型以阴虚风动证分布最广(54.5%,477例),其次为风痰阻络证(20%,175例),再次为气虚血瘀证(18.6%,163例),肝阳暴亢证(6.3%,55例)与痰热腑实证(0.6%,5例)分布较少。2危险因素:约49.7%患者既往吸烟史(435例),约39.5%患者饮酒史(346例)。既往病史中既往高血压者最多(77.8%,681例),其次为冠心病(36.9%,323例),房颤(4.5%,39例)与心肌梗死(4.1%,36例)患病率低。家族史中约58.9%患者无相关家族史(515例),存在家族史的患者中以高血压家族史(22%,192例)占比最大,其次为糖尿病家族史(17.7%,155)例、脑血管病家族史(15.8%,139例)、冠心病家族史(2.9%,26例)。3实验室指标:70%以上患者Hb A1c≥7%(630例),其中Hb A1c≥8%者占比40%以上(374例),约80.9%存在血脂异常(708例);约11.8%存在肝功能异常(103例);约29.1%存在肾功能异常(255例);约2.9%存在血小板数偏低(25例),约5.5%存在血小板数偏高(48例),总血小板数异常率约8.4%;约39.7%存在D-二聚体升高(347例);约32.3%存在纤维蛋白原异常(283例);约5.5%存在APTT异常(48例);约10.1%存在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88例)。4治疗情况:纳入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力在3级及以上者居多,约29.5%得到有效改善。多数患者病程及疗程在28天以内。住院天数最长90天,其中男性最长75天,女性最长90天。药物使用情况:治疗过程中约91.3%的患者使用调脂药(799例),约62.1%的患者使用降压药(543例),约86.2%的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754例),约32.1%的患者使用胰岛素(281例)。抗血小板药物方面,阿司匹林的使用率略高于氯吡格雷,约54.1%使用阿司匹林(473例),约49.1%使用氯吡格雷(430例),约15.5%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136例)。叶酸、甲钴胺的使用率均不足10%。症状改善方面,约67.3%存在语言障碍(589例),改善率27.5%;约35.1%存在吞咽障碍(307例),改善率36.2%;约38.7%存在感觉障碍(339例),改善率56.9%。5上肢功能障碍严重程度:DM患者发生脑梗死,在发病7天以内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的DM患者发生脑梗死时所表现出的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未发现性别、年龄与上肢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6下肢功能障碍严重程度:DM患者发生脑梗死,在发病7天以内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发病后8-14天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随着年龄增大,发生较重的下肢功能障碍的风险升高。DM患者发生脑梗死时女性比男性更易表现为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未发现糖化血红蛋白与下肢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7上肢肌力改善方面:DM患者在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Hb A1c<7%的DM患者中,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DM患者中,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或者年龄阶段在65岁以下,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8下肢肌力改善方面:DM患者在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女性或者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DM患者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在下肢肌力改善方面更易获得理想疗效。9未发现性别、年龄、病程、疗程、糖化血红蛋白与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性。结论:1我院2019年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位年龄64岁,男性居多,住院天数最长90天,肌力多在3级及以上,约29.5%得到有效改善。70%以上患者Hb A1c≥7%,其中Hb A1c≥8%者占比42.7%。2患者发病7天以内表现出的上、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时所表现出的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发病后8-14天、高龄及女性患者更易表现为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3早期介入针刺综合疗法或者65岁以下的患者更易获得上、下肢肌力改善的理想疗效。女性患者更易获得下肢肌力改善的理想疗效。在控制Hb A1c<7%的糖尿病患者中,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更易获得上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糖尿病患者中,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或年龄阶段在65岁以下,更易获得上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女性患者更易获得下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

胡明哲[6](2021)在《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一 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回顾性分析目的:(1)通过对电子病案系统10年的信息回顾,总结广东地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患者临床资料特点以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对比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临床资料、证候要素分布差异;(2)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ratio of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ratio ofplatelets to lymphocytes,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ratio of lymphocyte to monocyte,LM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ratio of monocytes to HDL cholesterol,MHR)以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等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挖掘简便、直观、稳定的血清学预测指标。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sICAS患者的电子病案资料。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3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组;(2)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中医四诊、证候要素等信息;(3)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证候要素分布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上述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对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并判断其最佳切入点。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纳入 649例sICAS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发病节气以立秋、夏至以及秋分为主;个人史以吸烟史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为轻度或中度缺损;(2)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中度及重度狭窄为主;责任血管Mori分型以A型为主;脑白质病变程度多为轻度;(3)所有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风痰瘀血、肝阳上亢及气虚痰瘀证为主;舌象以淡暗舌、暗红舌及暗紫舌为主;苔象以白腻苔、黄腻苔及薄白苔为主;脉象以弦滑脉、数脉及弦脉为主;证候要素则以痰、瘀、风为主;(4)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3组患者在性别、责任血管Mori分型(A、B、C型)、脑白质病变分级(0、1、3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2mm、>1.2mm)、中医辨证分型为风火痰瘀、气虚湿热痰阻证的患者人数构成比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时间、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LR、PLR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有高同型半胱氨酸是sICAS患者责任血管中度及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B=0.301,P=0.006;B=0.330,P=0.002);(6)神经功能轻度及中度缺损的sICAS患者在合并糖尿病病史、责任血管Mori分型(B型)、脑白质病变分级(1级)、合并颈动脉斑块、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2mm、>1.2mm)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以及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LR、PLR、MHR、AIP 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高 NLR 比值(B=0.504,P=0.000)、高 LMR比值(B=0.293,P=0.008)以及合并糖尿病病史(B=1.055,P=0.009)、高甘油三酯(B=1.477,P=0.033)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B=0.093,P=0.000)等是影响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提示高NL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0);而高LM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较低(P=0.489)。结论:本回顾性分析的主要研究结果提示广东地区sICA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痰、瘀、风为主;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影响sICAS患者责任血管中度及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病史、高甘油三酯、高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高NLR、LMR 比值是影响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NLR 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较高。研究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实施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以期更新循证医学依据,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包括 CENTRAL 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重庆VIP等数据库。纳入报告了多变量调整优势比(odds ratios,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自数据库成立至2020年4月。利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同时进行亚组分析、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偏倚风险评估。结果:(1)共纳入24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观察性研究,其中17项为病例对照研究,7项为队列研究。效应量合并结果提示Hp感染与IS发病风险增加显着相关[OR(95%CI)=1.52(1.31-1.77)];(2)亚组分析结果提示研究类型、患者背景、Hp检验方式以及国家地域差异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其中以脑卒中分型及Hp感染检测手段为分组依据进行亚组分析的效应量合并结果提示Hp感染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显着相关[OR(95%CI)=2.69(1.63-4.44)];而IgG抗体阳性及CagA抗体阳性的Hp感染均与IS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OR(95%CI)=2.09(1.23-3.56);OR(95%CI)=1.42(1.18-1.70)];(3)尽管各研究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I2=65.8%,P=0.000),但敏感性分析提示效应量合并结果稳定,并且漏斗图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P=0.112)。结论:Hp感染与IS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但Hp感染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研究三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结论,通过前瞻性病例系列分析的形式,进一步评价Hp感染与广东地区sICAS患者发病特点及其中医证候要素、阴阳类证分布规律之间的相关性,为sICAS患者的病因防治、中医证候辨证思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连续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sICAS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入组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三组;根据Hp毒力菌株感染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I型感染、II型感染及Hp阴性三组;(2)收集入组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中医证候要素、阴阳类证分布规律等信息;(3)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等分析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特征差异以及Hp感染与各类临床资料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共筛选纳入148例sICAS患者,其中颅内动脉轻度狭窄者49例,中度狭窄者27例,重度狭窄者72例;HpⅠ型感染者88例,Ⅱ型感染者12例,Hp阴性者48例;所有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证、内火证为主,阴阳类证以阴证类为主;(2)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3组患者在职业为农民、HpⅠ型感染或Hp阴性的患者人数构成比以及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ApoA1/ApoB 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狭窄组在职业为农民、Hp Ⅰ型感染或Hp阴性的人数构成比以及脂蛋白a水平、ApoA1/ApoB 比值等方面与轻度狭窄组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Hp感染分型的3组患者在BMI评分、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的人数构成比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p Ⅰ型感染组在BMI评分、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与Hp阴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 Ⅱ型感染组在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与Hp阴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poA1/ApoB比值及Hp Ⅰ型感染是sICAS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Hp感染程度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B=0.959,P=0.038)。结论:Hp感染是sICAS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感染程度越重,狭窄程度越高。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及内火证为主,阴阳类证则以阴证类为主。

云艳芳[7](2021)在《对氧磷酶-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易感性、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易感性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从基因水平上探讨脑梗死发病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为脑梗死患者的基因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在右江民族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收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诊断标准的136例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时在体检中心收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50例无脑血管病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病例组进行血管检查,采用NASCET法计算脑血管狭窄率,根据血管狭窄情况对病例组细分亚组,脑血管狭窄>50%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组(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组),脑血管狭窄≤50%为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组(非LAA组),发病90天后对病例组进行电话回访进行m RS评分,m RS评分>2分归为预后不良组,m RS评分≤2分归为预后良好组。(2)收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标本并提取DNA,采用SNapshot方法延伸目的基因所在片段,Gene Marker分析产物信息,确定PON-1基因Q192R基因型。拟合优度χ2检验确认样本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对PON-1基因Q192R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LAA组与非LAA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频率分布差异,结合临床资料,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干扰后对基因型与脑梗死易感性、血管狭窄情况、预后进行风险度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所选研究对象基因型分布经检验得P值均大于0.05,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所选样本具有总体代表性。(2)病例组对照组间PON-1基因Q192R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79,P=0.185),病例组R等位基因频率为65.44%,对照组为57.33%,χ2=3.949,P=0.047,OR=1.409,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R等位基因与脑梗死发病相关。(3)LAA组与非LAA组之间PON-1基因Q192R位点基因型分布有差异,RR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2.22%、38.46%,LAA组RR基因型频率占比更高,χ2=6.840,P=0.033,两组间显性模型(RQ+QQ)/RR分布经logistic回归对糖尿病病史进行校正后基因型分布差异仍有统计学差异,P=0.009,OR=2.697。LAA组与非LAA组间R、Q等位基因分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4,OR=2.023,RR基因型及R等位基因与LAA型脑梗死相关。(4)PON-1基因Q192R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短期预后有关,病例组按预后情况分组中,预后良好组98例,预后不良38例,RR基因频率分别为38、25,经统计检验得χ2=8.218,P=0.016,等位基因R频率分别为118、60,χ2=9.143,P=0.004,OR=2.479,RR基因型与R等位基因与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有关,经logistic回归校正糖尿病病对预后的影响,发现RR基因型为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PON-1基因Q192R位点R等位基因与脑梗死的易感性有关,在脑梗死的发病中是危害性因素。(2)PON-1基因Q192R位点RR基因型及R等位基因是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RR基因型及R等位基因携带者脑血管狭窄>50%的可能性大,可作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预测指标。(3)PON-1基因Q192R多态性与脑梗死后预后不良有关,RR基因型及R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向柳[8](2021)在《107例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早期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施行予以溶栓治疗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rt-PA溶栓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影响疗效与安全性的因素仍然备受关注,对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演变、关于中医证候要素是否影响rt-PA治疗脑梗死疗效方面研究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107例rt-PA静脉溶栓患者分析影响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及与疗效的相关性,为超早期脑梗死的中西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部分接受静脉溶栓并住院的脑梗死超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起病到开始溶栓间隔时间(ONT)、TOAST分型、溶栓前、溶栓后24h、溶栓后(7±2)d的NIHSS评分、本次发病前m RS评分、出血转化、一周生存死亡情况,以及入院时或溶栓后24h中医证候、第(7±2)d中医证候,评价静脉溶栓后患者早期疗效结局、出血转化和死亡率,先对资料按早期结局良好与不良进行基线对比,然后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变量筛选,继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总结上述因素与rt-PA溶栓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关系。结果一、本研究共纳入107例ACI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患者,其中男69例(64.5%),女38例(35.5%),年龄(67.9±13.1)岁,最小31岁,最大93岁,按年龄段分组,年龄<80岁90例,占84.1%,其中男61例,女29例,年龄≥80岁17例,占15.9%,男8例,女9例;合并高血压45例(42.1%)、糖尿病22例(20.6%)、血脂异常6例(5.6%)、房颤26例(24.3%)、脑梗死21例(19.6%);根据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44例(41.4%)、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36例(33.6%)、心源性脑栓塞(CE)23例(21.5%)、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和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4例(3.7%);静脉溶栓颅内出血转化11例(10.3%),死亡16例(15%)。二、早期疗效结局:(1)早期结局基线情况方面,良好结局59例,良好结局中男性44例占男性人数63.8%,女性15例占女性人数39.5%,溶栓前NIHSS评分[M(P25,P75)]为8(6,12.25)分;不良结局48例,不良结局中男性25例占男性36.2%,女性23例占女性60.5%,溶栓前NIHSS评分15(6.25,23.25)分;早期良好结局比例男性高于女性,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7 P=0.016,P<0.05),男性在早期结局中获益比例高于女性;早期良好结局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低于不良结局溶栓前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71 P<0.001,P<0.05)。(2)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与溶栓后24h早期疗效结局相关的有性别、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与(7±2)d疗效结局相关因素为性别、溶栓前NIHSS评分,其他因素与疗效无明显相关。(3)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溶栓前NIHSS评分是溶栓后24h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B=-0.061 OR=0.941 P=0.047,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与疗效良好结局呈负相关,NIHSS评分每增加1分,获益缩减至0.94倍;对与溶栓后(7±2)d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性别(B=1.111 OR=3.037 P=0.016,P<0.05)、溶栓前NIHSS评分(B=-0.122 OR=0.831 P=0.000,P<0.05)与(7±2)d疗效相关。提示男性(7±2)d获益约是女性的3倍。溶栓前NIHSS评分是良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评分每增加1分对应获益缩减至0.8倍。进一步探讨性别与溶栓疗效的关系,在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中按年龄段进行亚组分析,将(7±2)d疗效作为因变量,性别作为协变量,年龄作为选择变量(亚组变量),规则为年龄≤70岁,在≤70岁年龄段中,性别并非影响早期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因素(B=1.062,P=0.110,P>0.05)。三、早期安全性:本研究发生出血转化共11例,占10.3%,死亡9例,占8.4%,其中与溶栓出血转化直接相关6例,呼吸循环衰竭死亡3例。(1)基线资料,结果提示合并房颤患者出血转化比例更高,经卡方检验其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8 P=0.005,P<0.05)。出血转化组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高于无出血组,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分别为16(6,26)和10(6,15),两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8 P=0.038,P<0.05);按年龄分为<80岁组(非高龄组)、≥80岁(高龄组),两组出血转化率相差不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合并房颤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呈正相关(B=1.959 OR=7.092 P=0.004,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与出血转化呈正相关(B=0.081 OR=1.084 P=0.018,P<0.05)。其余变量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起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TOAST分型等与出血转化无明显相关性。进一步探讨高龄组(≥80岁)、非高龄组(<80岁),时间窗≤3h组,时间窗3-4.5h组溶栓安全性有无差异,结果显示起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3h与出血转化可能有相关性(B=1.02OR=2.772 P=0.114,P<0.15);高龄不是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3)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房颤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B=1.829 OR=6.226 P=0.026,P<0.05),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rt-PA静脉溶栓出血转化是无合并房颤患者的6倍。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ONT在3-4.5h和在3h内出血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演变情况:急性脑梗死患者起初存在证素组合的情况较普遍,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证素普遍减少。溶栓后24h证候要素分布以实证为主,前三位分别是内风(37%)、血瘀(21%)、痰湿(16%),阴虚证最少(6%)。溶栓后(7±2)d内风证变化最为明显,从107例(37%)降至2例(2%),由最多至近乎消失。相反,气虚证例数不减反增,占比大幅上升,由10%上升至29%,第(7±2)d已成为主要证素。内火也比例也有显着提高,痰湿、血瘀有减少趋势,但所占比例只有轻微变动,阴虚证有下降趋势,其所比例始终较低,但第(7±2)d占比较溶栓后24h稍有增长。对溶栓后24h、溶栓后(7±2)d不同结局证候要素构成比进行Fisher精确检验,溶栓后24h不良结局中气虚证、阴虚证较良好结局比例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7±2)d除气虚证外各种证候要素均减少,不良结局中气虚证、阴虚证占比明显高于良好结局,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第(7±2)d与溶栓后24h相比,不良结局中气虚、阴虚证占的比例有所增加(均上升至70%以上)。结论(1)人口学特征:男性早期结局较女性好,但性别不应成为溶栓病例的筛选标准;年龄及高龄不是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因素;(2)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梗史不是影响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房颤与早期有效性无关,但房颤是早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3)基线情况:溶栓前NIHSS评分是rt-PA静脉溶栓近期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前NIHSS评分与良好结局呈负相关;起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在4.5h内溶栓获益是一致的,同时也应尽量缩短ONT时间。(4)TOAST分型不是影响rt-PA溶栓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5)ACI静脉溶栓患者早期中医症候要素分布演变,总体上,证素及证素组合逐渐减少。淤血、痰湿相对稳定而贯穿始终,内风、气虚变化迅速且二者存在主导地位的转换,内火有所增加,阴虚证比例最少;证候要素不是影响rt-PA静脉溶栓早期疗效的因素。

李中康[9](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亚合普江·司马义江[10](2021)在《基于TOAST分型下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差异》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在TOAST不同亚型下的差异。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ACI)汉族患者98例(汉族组)与维吾尔族患者102例(维吾尔族组),了解两组患者TOAST分型与患者血清Hcy、TG、HDL、LDL及CHOL等指标相关性。分析两族患者脑梗死危险因素指标的差异。结果:维吾尔族组ACI患者Hcy、TG、LDL水平高于汉族组患者(P<0.05);汉族组ACI患者CHOL指标水平相比维吾尔族组ACI患者显着更高(P<0.05)。汉族组患者TOAST分型各亚型的TG、HCY、CHOL、HDL及LDL指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维吾尔族组患者TOAST分型各亚型的LDL水平对比存在显着差异,CE亚型与SUE亚型患者、LAA亚型与CE亚型患者、SAA亚型与SUE亚型患者LDL水平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维吾尔族组患者TOAST分型各亚型的TG水平对比存在显着差异,CE亚型与SAA亚型患者、CE亚型与SUE亚型患者TG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余各组间未见显着差异。两组患者的LAA亚型患者TG、Hcy、CHOL及LDL水平组间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CE亚型患者CHOL水平组间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SAA亚型和SUE亚型Hcy、TG、CHOL、HDL、LDL水平比较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AST分型下汉族与维吾尔族的ACI患者不同亚型的TG、Hcy、CHOL、HDL以及LDL等指标水平存在差异。

二、Correlation research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ction in different ages and blood lipid leve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rrelation research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ction in different ages and blood lipid levels(论文提纲范文)

(1)HP感染与脑梗死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THFR基因多态性及HP感染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评价与疗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芪龙胶囊的研究进展
        1.1 芪龙胶囊组成与功效
        1.2 芪龙胶囊药理与毒理
        1.3 芪龙胶囊的临床研究
    2 缺血性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2.1 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2.2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
        2.3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现状
        2.4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与治疗
    3 队列研究与混杂因素的处理方法
        3.1 前瞻性队列研究与混杂控制
        3.2 差值检验法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4 重复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
        4.1 重复测量数据定义与常见分析模型
        4.2 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与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5 转录组测序与RT-qPCR技术
        5.1 转录组学与常见研究方法
        5.2 RNA-Seq与RT-qPCR技术
        5.3 基于RNA-Seq与RT-qPCR技术的中药复方疗效机制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人群
        2.3 受试者来源
        2.4 暴露因素
        2.5 随访内容与随访时点
        2.6 结局指标
        2.7 样本量计算
        2.8 生物样本采集
        2.9 知情同意、伦理与国际注册
        2.10 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
        2.11 数据预处理与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队列建立流程图
        3.2 招募与纳入分析情况
        3.3 全数据集基线特征
        3.4 基础治疗情况
        3.5 全数据集差值检验分析结果
        3.6 PSM子数据集基线特征
        3.7 子数据集差值检验分析结果
        3.8 子数据集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结果
        3.9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
        3.10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研究的主要发现
        4.2 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4.3 临床应用与未来研究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差异表达mRNA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血样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分组
        3.2 总RNA提取
        3.3 总RNA质控
        3.4 文库构建与测序
        3.5 测序数据的过滤和质控
        3.6 数据分析与统计
    4 结果
        4.1 总RNA纯度和完整性测定结果
        4.2 测序数据结果
        4.3 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
        4.4 差异基因分析结果
        4.5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结果
    5 讨论
        5.1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中的适用性
        5.2 实验血样总RNA质量与测序数据质量
        5.3 实验各组显着差异基因与功能富集
        5.4 芪龙胶囊调控的主要差异基因及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RT-qPCR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关键基因与调控机制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分组
    3 实验材料
        3.1 实验试剂
        3.2 实验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样本总RNA提取
        4.2 样本总RNA质检
        4.3 mRNA逆转录
        4.4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
        4.5 统计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5.2 扩增曲线及溶解曲线
        5.3 两组间目标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
    6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报告
附件

(3)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基线数据的来源
        2.2 队列的建立
        2.3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确定
        2.4 剔除标准
        2.5 样本量估算
    3 结局指标的测量
        3.1 一般资料
        3.2 评估指标
    4 质量控制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 伦理原则及审查
    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SBI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1.1 SBI患者的一般特征
        1.2 SBI患者体力活动的分布特征
        1.3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SBI危险因素的影响
        1.4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SBI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 是否发生脑卒中事件的两组间比较
        2.1 两组间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2.2 两组间生活方式的比较
        2.3 两组间体力活动水平的比较
    3 体力活动水平和SBI腔梗数目、结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4.1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Cox回归分析
        4.2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与脑卒中发生的预测模型
        4.3 总体力活动水平与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
    5 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5.1 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Cox回归分析
        5.2 体力活动类型与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
        5.3 体育锻炼的运动时间和频率的剂量反应
    6 体力活动及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6.1 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因素
        6.2 体力活动与危险因素间最优交互作用模型
        6.3 体力活动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分层分析
讨论
    1 SBI患者体力活动分布特征分析
        1.1 体力活动的分布特点
        1.2 体力活动水平和SBI患者脑区的关系
    2 体力活动水平对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
        2.1 体力活动和脑卒中结局指标的相关性
        2.2 不同运动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2.3 不同种类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2.4 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生的剂量反应
        2.5 体力活动在脑卒中发生临床预测模型的应用
    3 体力活动与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
        3.1 生活方式对SBI发生脑卒中的影响
        3.2 慢性疾病对SBI发生脑卒中的影响
        3.3 体力活动水平对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
    4 体力活动水平和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5 特色及创新之处
    6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远隔缺血后处理对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消退素D1和白三烯B4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脑梗死与外周免疫炎症激活
        1.1.1 脑梗死后外周免疫细胞招募及浸润
        1.1.2 脑梗死后脑源性抗原激活的外周免疫
    1.2 脑梗死与外周免疫炎症消散
        1.2.1 细胞极化及抗炎因子
        1.2.2 炎症消散因子
    1.3 脑梗死与远隔缺血后处理
        1.3.1 远隔缺血后处理与抗炎机制
        1.3.2 影响远隔缺血后处理临床应用的因素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分组与治疗
        2.2.1 分组
        2.2.2 治疗
    2.3 研究方法
        2.3.1 样本采集
        2.3.2 分离血清
        2.3.3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2.3.4 Resolvin D1检测步骤
        2.3.5 Leukotriene B_4检测步骤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三组患者治疗前临床基线比较
    3.2 RIPostC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
    3.3 三组间血清RVD1、LTB_4水平及RVD1/LTB_4比较
        3.3.1 常规治疗组与对照组间RvD1、LTB_4表达比较
        3.3.2 RIPostC组与常规治疗组间RvD1、LTB_4表达比较
    3.4 急性脑梗死患者RVD1、LTB_4随发病时间的变化情况
    3.5 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RVD1、LTB_4水平的因素
        3.5.1 治疗前NIHS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vD1、LTB_4的影响
        3.5.2 治疗后NIH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患者RvD1、LTB_4的相关性
        3.5.3 血糖异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vD1、LTB_4的影响
        3.5.4 其他指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Rv D1、LTB_4的相关性分析
    3.6 RIPostC组患者RVD1、LTB_4水平的影响因素
        3.6.1 RIPostC应用的时间对Rv D1、LTB_4的影响
        3.6.2 治疗前NIHSS评分对RIPostC组患者Rv D1、LTB_4的影响
        3.6.3 治疗后NIHSS评分与RIPostC组患者Rv D1、LTB_4的相关性分析
        3.6.4 NIHSS变化与RIPostC组患者RvD1、LTB_4的相关性分析
        3.6.5 糖尿病对RIPostC组患者RvD1、LTB_4的影响
        3.6.6 血脂异常对RIPostC组患者RvD1、LTB_4的影响
        3.6.7 同型半胱氨酸对RIPostC组患者RvD1、LTB_4的影响
        3.6.8 其他指标与RIPostC组患者RvD1、LTB_4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炎症消散相关因子的变化、意义及影响因素
    4.2 远隔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炎症消散相关因子的调节及影响因素
    4.3 总结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内容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1.5 治疗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方法及目标
    2.2 样本量估算
    2.3 观察因素定义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肌力分布情况
    3.2 年龄、性别、病程及疗程分布情况
    3.3 其他情况
    3.4 糖化血红蛋白与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3.5 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
4 研究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名认识
        1.1.2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位认识
        1.1.3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1.1.4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辨证论治认识
    1.2 中医学对血脉病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sICAS的认识
        1.3.1 中医学对sICAS的病因认识
        1.3.2 中医学对sICAS的病机认识
    1.4 现代医学对sICAS的认识
        1.4.1 sICAS的流行病学特征
        1.4.2 sICAS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
        1.4.3 sICAS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1.4.4 炎症反应与sICAS
        1.4.5 菌群感染与sICAS
        1.4.6 临床分型标准
        1.4.7 sICAS的现代医学诊疗进展
第二章 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回顾性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方案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设计
        2.2.3 研究对象
        2.2.4 诊断标准
        2.2.5 纳入标准
        2.2.6 排除标准
        2.2.7 数据采集标准
        2.2.8 数据录入标准
        2.2.9 质量控制标准
        2.2.10 伦理考虑
        2.2.11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数据筛选流程图
        2.3.2 人口统计学信息分布情况
        2.3.3 中医四诊信息、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2.3.4 发病节气分布规律
        2.3.5 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2.3.6 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7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2.3.8 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9 NLR、LM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
    2.4 讨论
        2.4.1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2.4.2 新型炎症标记物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2.4.3 新型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2.4.4 sICAS患者24节气发病规律探讨
        2.4.5 sICA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探讨
        2.4.6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2.5 结论
第三章 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的
    3.3 资料与方法
        3.3.1 文献检索策略
        3.3.2 文献纳入标准
        3.3.3 文献排除标准
        3.3.4 文献资料提取及评价标准
        3.3.5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3.4.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4.3 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3.4.4 亚组分析结果
        3.4.5 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3.5 讨论
        3.5.1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3.5.2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
    4.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4.2 研究设计
    4.3 材料与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诊断标准
        4.3.3 纳入标准
        4.3.4 排除标准
        4.3.5 数据采集项目
        4.3.6 样本含量估计
        4.3.7 数据录入标准
        4.3.8 质量控制标准
        4.3.9 伦理考虑
        4.3.10 统计学方法
    4.4 研究结果
        4.4.1 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4.4.2 Hp感染与sICAS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4.4.3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5 讨论
        4.5.1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4.5.2 Hp感染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4.5.3 Hp感染与sICAS患者凝血功能的相关性
        4.5.4 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中风病阴阳类证分布规律
        4.5.5 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中风病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4.5.6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4.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对氧磷酶-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易感性、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样本基因型鉴定
    2.3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2.4 病例组各基因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比较
    2.5 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基因型比较
    2.6 病例组亚组LAA 组与非LAA 组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
    2.7 病例组亚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基因型分布比较
    2.8 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对氧磷酶-1 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8)107例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早期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一 研究资料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采集方法
        1.4 完成情况
    二 研究标准
        2.1 本研究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与溶栓纳入排除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证候要素诊断
        2.5 危险因素诊断标准
        2.6 疗效评定标准
    三 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收集
        3.2 统计方法
    四 统计结果及数据分析
        4.1 病例资料
        4.2 影响rt-PA静脉溶栓早期结局相关因素分析
        4.2.1 静脉溶栓早期结局基线资料对比
        4.2.2 溶栓后24h结局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
        4.2.3 溶栓后24h良好结局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4.2.4 溶栓后(7±2)d结局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
        4.2.5 溶栓后(7±2)d良好结局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4.3 影响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分析
        4.3.1 溶栓后有无出血转化基线资料对比
        4.3.2 溶栓后出血转化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
        4.3.3 溶栓后出血转化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4.4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演变情况
讨论
    1.rt-PA静脉溶栓的优势、有效性及安全性
    2.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3.安全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演变规律及对早期疗效的影响
结语
    1.研究结论
    2.研究特色
    3.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急性脑梗死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量表
        1.缺血性中风中医症候量表
        2.NIHSS评分量表
致谢

(9)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药物与试剂
        3 主要仪器
        4 实验器械
        5 动物饲养
        6 实验方法
        7 取材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9 统计方法
    结果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讨论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基于TOAST分型下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诊断标准
        2.3 TOAST分型
        2.4 影像学检查
        2.5 血液指标检测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不同 TOAST 分型下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Correlation research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ction in different ages and blood lipid levels(论文参考文献)

  • [1]HP感染与脑梗死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 李莹.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评价与疗效机制研究[D]. 吕健.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研究[D]. 冯腾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远隔缺血后处理对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消退素D1和白三烯B4的影响[D]. 刘璐.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D]. 孔涵.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D]. 胡明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对氧磷酶-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易感性、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云艳芳.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8]107例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早期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D]. 向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TOAST分型下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差异[D]. 亚合普江·司马义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