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城市局域输电网络结构的建议

改革大城市局域输电网络结构的建议

一、关于改革大城市本地传输网络结构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林皓[1](2018)在《成都城域传送网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语音以及数据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快速增加的带宽使用量很容易造成城域传送网的拥塞,因而需要对城域传送网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一方面是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则是增加带宽,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成都在本地网络建设中逐渐形成了覆盖广、安全性高、带宽适中的传送网。2016年是中国移动全面发展LTE建设的重要一年,现有城域传送网还存在一定的瓶颈,无法满足未来LTE高带宽的需求。具体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城域传送网的接入层网络与现阶段的高宽带业务出现了不协调,第二方面就是在城域传送网中使用的PTN网络构架无法满足全业务发展要求。因此,为满足LTE的快速发展,为大力加快建设面向全业务运营的基础网络设施,提高全业务竞争能力,适应网络未来演进,以及提高本地传输网的安全性,从而进行城域传送网优化建设,使成都地区建成层次清楚、容量充足、安全可靠、维护管理方便的网络。PTN网络目前无环网保护,导致业务路径过长,故障率偏高,不利于大型城域网的电路回传和调度。提高核心层波分承载业务的生存能力,在核心层波分层面加载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或增加光纤自动切换保护系统OLP功能。跟踪PTN环网技术、适时引入。提高网络的安全稳定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能,以适应未来业务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通信业务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了赢得项目对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及自身经济效益,我们要加快城域传送网的建设。在网络规划和建设时,应结合网络优化的思想来指导网络建设,着眼于长期的发展,建立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传输网。本文主要是对城域传送网设计与优化的探讨研究,在具体的分析中首先分析了传输网的现状,得出了城域传送网所面临的的问题,提出了研究方向。其次分析了城域传送网设计与优化的原则以及流程,研究了城域传送网设计与优化的方法并提出新方案,提出了二次割接的PTN汇聚环优化方案和双点升级组网的PTN接入环优化方案。根据新方案的理论基础,对具体项目进行实践。优化后对保护性能、安全性能、超长告警、超频告警进行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优化后的网络达到其目的。提高用户体验。

刘宇[2](2015)在《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地质灾害在我国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变化,需要通过监测才能较准确地掌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效果,也需要通过监测对比方能检测出来;地质灾害的监测数据也是进行地质灾害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本世纪前期气候变化和地震均趋于活跃期,强降雨和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灾害将加剧,未来5-10年仍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实时监测的方式,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使用可靠的传输网络,为预测提供更详细的数据,为预防争取更多的时间。地质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形成条件,致灾地质作用需要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不同的地质灾害在形成条件、造成危害等方面存在区别。本文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的分类、发育分布特点及危害情况,研究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典型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探索了应用直觉梯形模糊理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监测所使用的设备对监测技术方法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监测技术方法分为直接信息类、间接信息类和诱发因素类。本文研究了常见的监测方法和设备,包括地表位移监测、地下变形监测、水文监测以及数据采集和报警设备等,分析了摄影测量中数码摄像机的误差来源,按照标定数据提取、标定模型建立、参数计算和优化、畸变矫正的步骤建立了一种精确标定方法,先后对像素量化噪声误差、图像坐标轴正交误差、不对心误差、镜头径向畸变误差和切向畸变误差作了修正,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得到非常精确的标定结果。监测的数据传输包括区域内的短距离传输,远程网络的传输以及传输过程的数据的校验、压缩、加密等。本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特性,提出了基于量子免疫的能量空洞避免算法,该算法综合了量子计算的天然并行性、免疫算法的充分自适应性,它比传统的进化算法具有更好的种群多样性,更快的收敛速度,更有效的全局和局域寻优能力,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相对于已有算法能有效提高网络效率。对在监测中常用的远程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GPRS、LTE、卫星数字通信等。介绍了常见的数据压缩方法和校验方法,提出了适合监测的数据压缩方法。研究了常见的数据加密方法,并基于Lorenz混沌映射和有限域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图像加密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Lorenz混沌映射将原始图像信息分为图像矩阵,然后在有限域中对图像矩阵进行处理,通过混沌映射与在有限域中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新的加密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和较快的速度,实现了速度和效果的平衡。目前的监测软件存在可维护性不高、数据展示效果不好等问题。本文讨论了软件的可维护性在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开发中的重要性,研究了三层架构、Silverlight、MVVM模式等软件开发技术,提出将动态编译技术用于系统开发,使得软件的使用者也可以一定程度地持续改进更新现有软件系统。然后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在实现地表位移、深部位移、裂缝位移、雨量、水位、孔隙水压(渗压)、应力、土压力等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上传和处理存储的基础上,使用Silverlight技术及MVVM模式实现了客户端的数据展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在万州区望江路变形体鞍子坝居民区监测示范点、江南新区政协办公楼滑坡监测示范点、万州区四季花城7#楼危岩监测示范点等三个监测项目点进行了应用。文本首先介绍了各个监测点的基本情况、成因机制及变形趋势、监测内容及监测点的布设,然后对系统监测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各项监测参数的实时值以及其持续的变化趋势,为防灾减灾和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李晓娇[3](2014)在《L省移动公司网络运维集中化管理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信市场的内部饱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外部OTT公司的步步紧逼让三大基础运营商的业务生态和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营商在面临同行业竞争的同时,还面临着新进入市场的虚拟运营商以及各大互联网企业等"入侵者"的挑战,竞争格局不断加剧。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布了 TD-LTE的4G牌照,运营商将可以正式实现4G业务商用,中国迎来了 4G大发展的时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通信网络架构的改变和精炼,网络架构的改变要求网络运维方式的转变。如何优化网络运维的管理模式,在降低网络运维成本的同时提升网络运维的质量和效率,提高面向客户的业务响应速度,已成为现今网络运维管理的关注重点。本篇论文主要对L省移动公司网络运维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在当前的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通信市场的激烈竞争格局下,现在的网络架构和业务发展对网络运维在组织结构、设备维护、运维流程等方面的新要求,总结L省移动公司的网络运维管理模式的变迁历程,结合L省移动的网络发展情况,针对L省移动公司在运维管理模式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根据4G网络结构的新特点,对L省移动公司现行网络运维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一套适合L省移动公司发展和网络生产实际的运维管理模式。希望能对L省移动公司网络运维管理模式有所优化,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中提出的集中化运维管理模式优化设计方案,是以L省移动公司的现行集中化管理为基础,借鉴了国内外集中化管理和其他省市公司集中化管理的经验,结合现在网络的实际发展情况,在组织结构和维护分工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合L省移动公司发展需要的集中化管理模式优化方案。优化组织结构,理顺各部门关系,合理化运维流程,提高维护效率;通过运维流程的优化,规范化网络运维中的各项操作,并通过各项运维支撑系统的引进,提高运维资源的调配、故障处理的反应速度和维护的工作效率。

吴翔[4](2013)在《中国移动网络演进对全业务运营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我国再次对通信行业进行了整合,正式实施了“六合三”的方案,经过改组,中国移动正式成为全业务运营通信企业。这就要求中国移动进行相应的组织调整,努力拓展业务,从而实现向“移动信息专家”角色的转型。论文共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SWOT分析、电信运营企业主流网络技术概述、中国移动网络演进策略、中国移动网络演进对全业务运营的影响、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发展策略、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展望,其中中国移动网络演进对全业务运营的影响又分为三个子模块:分别介绍了全业务产品、网络演进和全业务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对应的全业务运营策略等,并从传输网、互联网、无线网发展三个角度逐一进行了阐述,形成了适合中国移动网络发展的全业务运营策略。

李升阳[5](2012)在《呼伦贝尔移动网络构建策略与规划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介绍了呼伦贝尔移动通信分公司自独立运营以来,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网络现状,分析、研究网络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做出呼伦贝尔移动网络建设战略规划。随着通信市场新的竞争格局的形成,我们所处的行业竞争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发展中建设的网络优势和探索形成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正在面临考验。要不断创新和学习先进的网络建设经验,保持网络规模和技术领先的地位。在电信行业新格局情形下,三大运营商各具优势,面对新的竞争形势,我们要改变思维模式、竞争策略,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应对挑战。深入研究呼伦贝尔移动网络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效益,明确了网络建设研究思路,针对网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地分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开展移动网络建设,加大加深网络覆盖,积极开展网络优化,来改善网络性能,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同时,分析研究网络设施的共建共享项目,减少重复建设,节约建设支出。这些将对呼伦贝尔移动网络建设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网络优化,提高网络运行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秦激扬[6](2012)在《无锡联通分组传送网规划及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包括3G(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业务的全IP(Internet Protocol)化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分组传送网(PTN)和IP无线接入网(IP RAN)为解决分组业务的高效传送和运营级服务质量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PTN/IP RAN技术及其应用是传送网领域的热点。论文针对无锡联通PTN和IP RAN网络规划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简述了分组传送网原理和主要技术,分析电路发展需求并比较不同技术的适用范围。论文分析给出了分组传送网的规划原则和建设思路,根据无锡联通网络现状和业务需求分析,给出了具体的分组传送网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

闫冰[7](2011)在《中国铁通MPLS-VPN组网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Internet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国内外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机。MPLS-VPN是一种基于MPLS技术的IP-VPN,由于其安全性高、扩展能力强、易于管理等诸多优势,已逐渐在替代传统的组网方式而成为企业客户组建内部网络的首选。本文针对中国铁通的MPLS-VPN业务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从MPLS-VPN技术的原理入手,对其在企业组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重点研究与探讨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把MPLS-VPN组网方式与目前传统的企业专网组网方式和其他IP-VPN组网方式进行对比,确定MPLS-VPN组网方式在企业应用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第二方面描述了中国铁通MPLS-VPN网络的总体规划和目前可提供的业务,并作了简要的阐述。第三方面以真实客户为案例,针对客户项目一期的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制定网络设计规划原则,落实项目组网方案,明确路由、IP地址和QOS策略。重点对该项目在实施和运营过程中遇到问题加以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作为该项目二期在实施和运维方面的经验借鉴。文章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该案例的顺利实施和成功运营,形成了中国铁通基于公司互联网上的全国性集团客户MPLS-VPN解决方案,为该业务在公司的良性健康发展积累经验,对今后MPLS-VPN项目建设运营一定会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使其逐步成为公司的重要业务之一

秦字兴[8](2010)在《中国电信市场环境下的中颗粒IP网络工程成本模型》文中提出快速变迁的通信技术以及企业与监管机构之间固有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准确测算目标企业的电信成本十分困难。相比普遍采用的会计成本分析方法,自下而上的工程成本分析方法摆脱了历史成本记录的束缚,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在合理的精度范围内预测企业的前瞻性成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自下而上的电信业工程成本分析方法逐渐在美国发展演进并趋于成熟。在美国的引领下,德、法、日等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电信网络成本测算模型用于支撑电信管制决策。在近十年时间里,中国电信管制机构及相关学者正致力于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本土化的工作。从总体上看,国外有关电信网络工程成本的研究普遍低估了IP技术对于电信成本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尽管需要做出部分调整,传统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工程成本优化模型仍然可以较好地描述当前以至未来一段时期的电信成本结构。相比之下,中国电信管制领域关于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的研究,虽然明确地指出技术变迁(尤其是IP技术)对电信成本结构的潜在影响并富有战略性地设计出IP城域网工程成本模型,却始终未能在建模方法的精确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至于模型对实际电信网络工程成本的解释并不十分理想。归结起来,当前中国电信网络工程成本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提高模型准确性方面。出于管制分析的需要,一种针对IP电信网络的更为准确的前瞻性工程成本模型亟待建立。本文开创性地将电信网络工程过程系统建模过程置于粒计算理论体系下,通过分析电信网络工程过程这一复杂问题空间的粒化过程,创建出一种根据颗粒度评价模型建模方式及建模过程(亦即粒化过程)优劣的理论体系。将标志着电信网络工程成本分析方法两次飞跃的LECOM及HCPM模型分别作为粗颗粒和细颗粒模型的代表,本文从仿真场景设计、网元成本结构以及工程过程表述三个维度,详细阐述了二者在建模方式上的差异,并分别给出了基于三个维度的工程成本模型颗粒度的定义。鉴于HCPM所代表的细颗粒模型对输入数据的苛刻要求,本文并未定位于细颗粒模型的构建,而是在LECOM粗颗粒建模方式与HCPM细颗粒方式之间进行权衡,致力于寻找出一种具有合理精度且实用的建模方法。对此,中颗粒工程成本模型的概念得以建立并贯穿于后续的系统建模过程中。为了弥补中国现有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理论基础的不足,本文从系统科学的高度对IP电信网络工程过程系统的边界、系统元素以及元素秩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构建出一张较完备的IP电信网络工程成本优化模型的蓝图。根据这一蓝图,本文致力于在仿真场景设计、网元成本结构以及工程过程表述三个维度的颗粒度方面有所突破。在仿真场景设计阶段,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以用户单元为单位描述目标电信市场区域、用户以及市场结构特征的设计方法,将模型仿真场景的颗粒度定位于LECOM与HCPM之间。模型对于网元成本结构的定义源自系统描述过程中关于IP电信网络各层级的详细讨论,无论在网元类型数量还是网元成本量化程度上都较LECOM有较大提高。在工程过程描述方面,模型充分借鉴了HCPM关于配线/主干设施的工程表述以及LECOM对交换局选址算法的设计,在兼顾准确性与灵活性的同时,将模型颗粒度全面推进至中颗粒的范畴。在数据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中颗粒模型理论体系能够更好地指导电信网络工程成本建模过程;而对于刚刚经历大规模产业重组、“三网融合”蓄势待发、运营商纷纷转型全业务经营的中国电信产业,本文所构建的中颗粒IP网络工程成本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电信网络的前瞻性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岳峻峰[9](2009)在《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本地传输网建设规划》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联通移动自建传输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传输网络面临着从低容量、小颗粒、简单结构需求到高容量、大颗粒、复杂结构需求的变化,而同时传输网络不可能像业务网络那样根据用户的增加进行简单的容量增加,往往需要在建设初期就规划出对中远期业务的承载的网络,初期规划的弹性和对未来多业务的支持,将成为3G传输解决方案或者多业务竞争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现有网络普遍性建设维护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和评估,在充分保护原有网络投资和网络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本地传输网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网络结构、传输设备和光缆线路提出优化方案,以实现网络业务规模和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呼和浩特联通本地传输网由华为公司承建,包括10G、2500+、155622M及METRO1000等系列SDH设备。于2001年增加10G设备,搭建了5个2.5G汇聚环,下带155M接入环。目前整体网络结构仍然没有改变,随着网络业务的不断扩容、新增设备的不断入网,传输网络已经出现了业务开通困难、业务时隙使用混乱等问题,影响了传输网络的后续业务发展。为了合理规划网络结构,使网络构造更加合理,并能够满足本地业务中、远期的发展需求,本文最后对呼和浩特联通本地网现网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剖、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优化、改造方案并付诸实施。

伍振华[10](2009)在《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与管理控制》文中指出IT项目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系统科学原理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这种系统管理方法正日益引起从事通行行业工程建设者的重视,已被广泛的应用于通信工程建设上。本文作者将在学校所学项目管理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自身从事的通信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加强项目立项、可研、风险控制、投资回报分析及质量管理控制等方法的应用,对于改变自己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适应当今时代通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高吐鲁番网通公司整体创新能力和综合业务提供实力,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目标,最终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本人参与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工程的设计工作,使得自己人对项目管理知识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有了较深的了解,结合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我深深体会到在城域网传输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好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工期进度管理及风险管理这几方面的控制,对工程项目建设成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吐鲁番网通分公司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方案,涉及了城域网光缆线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传输设备组网原则、合理使用纤芯资源、优化传输设备配置等一系列调整内容,并就如何针对不同机房制定了割接方案,合理分配项目设计、施工、监理人员和物力资源,运用管理经济学、项目计划与控制、项目成本控制管理、项目质量管理及项目工期进度等多方面知识,结合吐鲁番网通传输网络现状结构,详细阐述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本次城域网传输工程项目优化中的应用,有针对性的从项目优化必要性分析、市场业务发展预测、项目管理控制方法等方面对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城域网网络设计优化方案和项目控制管理的结合应用是本论文阐述的核心部分,也是网络优化成败的关键所在,主要涉及城域网光缆组网原则、城域网设备配置优化、工程成本和进度控制及网络质量控制等方法和措施,使得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优化工作顺利进行,可有助于吐鲁番网通改善基础网络,增强网络安全性,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合理安排工程项目资金,确保企业有最好的用户满意服务质量和最佳的工程投资效益。最后论文通过对项目管理三大控制目标之中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了用项目管理的原理来进行城域网传输项目工程的优化,并对该项目优化的效果进行了论证评估。

二、关于改革大城市本地传输网络结构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改革大城市本地传输网络结构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成都城域传送网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和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和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思路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城域传送网优化技术分析
    2.1 城域传送网网络结构分析
    2.2 分组传送网PTN技术
        2.2.1 分组传送网的概念
        2.2.2 PTN技术原理
        2.2.3 PTN的实现技术
        2.2.4 PTN的两种实现方式的共性和差异
        2.2.5 PTN组网模式
        2.2.6 PTN关键技术及特点
    2.3 光传送网OTN技术
        2.3.1 光传送网的简介
        2.3.2 OTN技术的发展
        2.3.3 OTN技术的优势
        2.3.4 OTN技术的应用
    2.4 同步数字体系SDH技术
        2.4.1 同步数字体系概念
        2.4.2 SDH技术的特点
        2.4.3 SDH技术的工作原理
        2.4.4 SDH的网络结构和网络保护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域传送网优化方案的分析研究
    3.1 本地传送网现状分析
    3.2 城域传送网的优化原则
    3.3 优化设计与优化
        3.3.1 网络隐患分析
        3.3.2 PTN网络设计与优化
        3.3.3 优化设计方案对比及分析
        3.3.4 优化设计方案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域传送网优化设计实现
    4.1 PTN网络汇聚环的设计实现
        4.1.1 数据备份
        4.1.2 割接前设备状态观察
        4.1.3 割接具体步骤
    4.2 PTN网络接入环的设计实现
        4.2.1 数据备份
        4.2.2 割接方案及步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结果及分析
    5.1 现场测试数据
        5.1.1 安全性能测试
        5.1.2 现场测试数据
    5.2 后台KPI数据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及危险性评估研究
        1.2.2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研究
        1.2.3 地质灾害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1.2.4 地质灾害监测软件技术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地质灾害及其发生机制分析
    2.1 地质灾害概述
        2.1.1 地质灾害的分类
        2.1.2 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情况
        2.1.3 我国地质灾害的危害
    2.2 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
        2.2.1 滑坡灾害
        2.2.2 崩塌灾害
        2.2.3 泥石流灾害
    2.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3.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和分级
        2.3.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2.3.3 基于直觉梯形模糊信息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与数据采集关键技术研究
    3.1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概述
    3.2 地质灾害常见监测方法及设备
        3.2.1 地表位移监测
        3.2.2 地下变形监测
        3.2.3 水文监测
        3.2.4 其他监测方法
        3.2.5 数据采集及报警设备
    3.3 近景摄影测量中数码摄像机的精确标定方法
        3.3.1 数码摄像机的误差源分类
        3.3.2 分阶段高精度标定方法
        3.3.3 实验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地质灾害实时监测数据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4.1 短距离无线传输
        4.1.1 无线传输方式比较
        4.1.2 ZigBee技术
    4.2 基于量子免疫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空洞避免
        4.2.1 模型分析与描述
        4.2.2 基于量子免疫的能量空洞避免算法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远程网络传输技术研究
        4.3.1 移动通信网传输方式
        4.3.2 GPRS技术
        4.3.3 卫星数字通信传输方式
    4.4 数据压缩及校验方法
        4.4.1 数据压缩方法概述
        4.4.2 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压缩方法
        4.4.3 数据校验
    4.5 基于Lorenz混沌映射的数据加密研究
        4.5.1 混沌的概念
        4.5.2 基于Lorenz混沌映射和有限域的图像加密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研发
    5.1 软件开发方式
        5.1.1 软件的可维护性
        5.1.2 分层式结构
        5.1.3 MVVM设计模式
        5.1.4 Silverlight技术
    5.2 动态加载配置
        5.2.1 配置文件
        5.2.2 脚本语言
        5.2.3 动态编译
    5.3 系统的总体设计
        5.3.1 系统的功能划分
        5.3.2 系统总体架构
        5.3.3 数据的存储
        5.3.4 数据的展示
    5.4 分组及项目管理
        5.4.1 项目树形一览图
        5.4.2 分组管理
        5.4.3 项目管理
    5.5 设备管理
        5.5.1 单双频GPS监测终端
        5.5.2 模拟数据采集器
        5.5.3 振弦式数据采集器
        5.5.4 串.遥测终端
        5.5.5 影像监测设备
        5.5.6 报警设备
    5.6 监测参数管理
        5.6.1 水位监测
        5.6.2 裂缝位移监测
        5.6.3 孔隙水压监测
        5.6.4 土压力监测
        5.6.5 应力监测
        5.6.6 深部位移监测
        5.6.7 流量监测
    5.7 本章小结
6 万州地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工程应用
    6.1 监测区域情况
        6.1.1 万州区地质环境与气候的基本情况
        6.1.2 万州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6.2 监测内容及监测点的布设
        6.2.1 望江路变形体鞍子坝居民区监测示范点
        6.2.2 江南新区政协办公楼滑坡监测示范点
        6.2.3 万州区四季花城 7#楼危岩监测示范点
    6.3 监测数据分析
        6.3.1 望江路变形体鞍子坝居民区监测数据分析
        6.3.2 江南新区政协办公楼滑坡监测数据分析
        6.3.3 万州区四季花城 7#楼危岩监测数据分析
        6.3.4 监测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L省移动公司网络运维集中化管理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组织结构理论概述
        2.1.1 组织结构的设计要素
        2.1.2 企业组织结构内容
    2.2 电信网络运维管理理论
        2.2.1 电信网络运维管理体系构成
        2.2.2 电信网络运维管理模式
        2.2.3 电信网络运维集中化管理模式
    2.3 国内外电信运营商网络运维管理现状
        2.3.1 国外电信运营商网络运维管理模式
        2.3.2 国内电信运营商网络运维管理模式
第3章 L省移动公司网络运维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L省移动公司网络运维管理的发展历程
        3.1.1 L省移动公司发展历程
        3.1.2 L省移动公司网络运维管理模式变迁
        3.1.3 L省移动公司网络运维集中化管理现状
    3.2 L省移动公司网络运维集中化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2.1 运维分工不适合4G网络发展
        3.2.2 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不合理
        3.2.3 运维流程不匹配实际工作
        3.2.4 支撑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3.2.5 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
第4章 L省移动公司网络运维集中化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4.1 总体构想
        4.1.1 目标分析
        4.1.2 实施步骤
    4.2 网络维护分工优化
        4.2.1 划分网络维护界面
        4.2.2 调整维护工作职责
    4.3 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优化
        4.3.1 调整内部组织结构
        4.3.2 调整外部组织联系
        4.3.3 优化人员配置
    4.4 网络运维流程优化
        4.4.1 故障处理流程
        4.4.2 网元割接流程
        4.4.3 变更操作流程
        4.4.4 性能管理流程
    4.5 优化设计效益评估
        4.5.1 网络运维效率评估
        4.5.2 经济效益评估
        4.5.3 客户服务质量评估
第5章 L省移动公司网络运维集中化管理优化设计实施保障
    5.1 人力资源保障
    5.2 IT支撑系统保障
    5.3 绩效考核体系保障
    5.4 企业文化保障
第6章 结束语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移动网络演进对全业务运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全业务运营的概念
        1.1.2 全业务运营的内涵
        1.1.3 全业务运营较单一业务运营的优势
        1.1.4 主流电信运营企业的发展道路选择
        1.1.5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文献综述
第二章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SWOT分析
    2.1 重组后电信运营企业的竞争力分析
    2.2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SWOT分析
第三章 全业务运营网络技术介绍
    3.1 运营企业级传输技术介绍
        3.1.1 SDH技术
        3.1.2 DWDM技术
    3.2 运营企业级互联网技术介绍
        3.2.1 OSI七层模型
        3.2.2 互联网接入技术
    3.3 运营企业级无线技术介绍
        3.3.1 一般无线接入网络组成
        3.3.2 3G标准简介
        3.3.3 WiMAX
        3.3.4 WiFi
第四章 中国移动传输网演进对全业务运营的影响
    4.1 中国移动传输网络演进过程
        4.1.1 中国移动传输网现状
        4.1.2 中国移动结合全业务运营传输网演进步骤
    4.2 中国移动传输网络演进中的全业务运营应对策略
        4.2.1 中国移动全业务传输产品介绍
        4.2.2 中国移动数字传输专线业务发展策略
第五章 中国移动互联网演进对全业务运营的影响
    5.1 中国移动互联网演进过程
        5.1.1 中国移动互联网现状
        5.1.2 中国移动结合全业务运营互联网演进步骤
    5.2 中国移动互联网演进中的全业务运营应对策略
        5.2.1 中国移动全业务互联网宽带产品介绍
        5.2.2 中国移动互联网宽带发展策略
第六章 中国移动无线网演进对全业务运营的影响
    6.1 中国移动无线网络演进过程
        6.1.1 中国移动无线网络现状
        6.1.2 中国移动结合全业务运营无线网络演进步骤
    6.2 中国移动无线网演进中的全业务运营应对策略
        6.2.1 中国移动全业务无线网络应用产品介绍
        6.2.2 中国移动无线网络发展策略
第七章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发展策略
    7.1 电信产业发展趋势
    7.2 全业务环境下中国移动的竞争策略
        7.2.1 全业务环境下中国移动的个人客户竞争策略
        7.2.2 全业务环境下中国移动的家庭客户竞争策略
        7.2.3 全业务环境下中国移动的集团客户竞争策略
        7.2.4 全业务环境下中国移动组织结构发展策略
第八章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呼伦贝尔移动网络构建策略与规划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阐述本研究的背景
    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
    1.4 内容及安排
        1.4.1 论文主要内容
        1.4.2 论文内容结构
第二章 呼伦贝尔移动网络现状概述
    2.1 呼伦贝尔市概况
        2.1.1 行政区域划分
        2.1.2 各旗市区地理环境
        2.1.3 各旗市区消费群体情况
    2.2 移动网络规模、质量、效益现状
        2.2.1 G网现状
        2.2.2 TD网现状
        2.2.3 传送网现状
        2.2.4 WLAN现状
        2.2.5 小区、集体专线现状
        2.2.6 与联通、电信共建共享现状
    2.3 呼伦贝尔移动网络存在的问题
        2.3.1 网络覆盖方面
        2.3.2 设备容量方面
        2.3.3 运行效率方面
        2.3.4 G网、TD、WLAN基站站址及TD空洞点方面
第三章 呼伦贝尔移动网络构建环境状况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文化环境分析
        3.1.2 地理经济环境分析
    3.2 产业应用环境分析
    3.3 全业务运营业务及网络分析
第四章 呼伦贝尔移动网络构建策略研究
    4.1 移动网络总体构建策略
        4.1.1 数据城域网建设策略
        4.1.2 传输接入网络建设策略
        4.1.3 全业务接入网建设策略
    4.2 网络产业具体发展策略
        4.2.1 无线网络技术
        4.2.2 有线网络技术
        4.2.3 网络设备技术
    4.3 共建共享发展战略
        4.3.1 共建共享前景
        4.3.2 合作共赢策略
第五章 呼伦贝尔移动网络建设规划方案
    5.1 城区规划方案
        5.1.1 城域传送网建设
        5.1.2 创新网络运营模式
    5.2 WLAN建设维护规划
    5.3 传送网建设维护规划
    5.4 农、林、牧区网络建设规划方案
        5.4.1 农、牧、林区光缆传输建设维护
        5.4.2 农、牧、林区基站建设
    5.5 四网融合建设规划
    5.6 共建共享规划方案
        5.6.1 传输、基站共建共享
        5.6.2 城域网管道共建共享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无锡联通分组传送网规划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分组传送网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分组传送网原理和需求分析
    2.1 分组传送网原理
    2.2 分组传送网业务需求
        2.2.1 WCDMA 基站电路需求
        2.2.1.1 HSPA+基站电路需求
        2.2.1.2 一般WCDMA 基站电路需求
        2.2.1.3 带宽需求汇总
        2.2.2 GSM 基站电路需求
        2.2.3 WCDMA/GSM 室内覆盖基站电路需求
        2.2.4 带宽需求统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组传送网网络规划
    3.1 规划方法和依据
        3.1.1 规划区域和规划目标
        3.1.2 规划依据
    3.2 网络建设原则及发展目标
        3.2.1 传输网建设的指导思想
        3.2.2 本地传输网的分层结构
        3.2.3 总体网络建设思路
        3.2.4 PTN/IPRAN 技术引入原则
        3.2.5 传输网发展目标
        3.2.6 技术制式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锡联通分组传送网规划
    4.1 网络现状概述
        4.1.1 GSM 网络现状
        4.1.1.1 核心汇聚层
        4.1.1.2 边缘层
        4.1.1.3 互联互通传输系统
        4.1.1.4 本地传输网网管系统现状
        4.1.1.5 本地数字同步系统现状
        4.1.2 WCDMA 网络现状
        4.1.3 网络存在的问题
    4.2 建设方案
        4.2.1 厂家引入策略
        4.2.2 核心汇聚层建设方案
        4.2.3 接入层建设方案
    4.3 建设方案效果/性能评估
    4.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国铁通MPLS-VPN组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MPLS-VPN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MPLS-VPN组网相关技术研究综述
    2.1 MPLS和VPN的原理
        2.1.1 MPLS原理
        2.1.2 VPN原理
    2.2 MPLS-VPN原理
    2.3 MPLS-VPN的技术特点
    2.4 传统的专网组网模式
        2.4.1 DDN组网模式
        2.4.2 SDH组网模式
        2.4.3 ATM组网方式
    2.5 传统的专网组网模式与MPLS-VPN对比分析
    2.6 IP-VPN的各种组网模式对比分析
        2.6.1 IP-VPN的各种组网模式
        2.6.2 IP-VPN的各种组网模式比较
第三章 中国铁通MPLS-VPN网的总体规划
    3.1 建设的必要性
    3.2 建设的可行性
    3.3 建设方案
    3.4 提供业务功能
第四章 东能集团MPLS-VPN网的方案设计
    4.1 需求分析
        4.1.1 项目概述
        4.1.2 网络现状
        4.1.3 应用需求分析
        4.1.3.1 东能集团网络改造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4.1.3.2 东能集团网络改造需求
    4.2 网络设计规划原则及选型依据
        4.2.1 总体设计原则
        4.2.2 技术选择依据
    4.3 网络组网方案
        4.3.1 组网设计的原则
        4.3.2 网络方案概述
        4.3.3 网络结构设计
        4.3.4 本地组网方案
    4.4 路由策略、IP地址规刊及QOS策略
        4.4.1 路由策略
        4.4.2 IP地址规划
        4.4.3 QOS策略
第五章 东能集团MPLS-VPN网实现和运营分析
    5.1 MPLS-VPN网的实现方案
        5.1.1 实施方案
        5.1.2 实施中问题及解决
    5.2 运营现状分析
        5.2.1 运营现状
        5.2.2 运营中问题及解决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8)中国电信市场环境下的中颗粒IP网络工程成本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电信成本研究的源起
        1.1.2 技术变革下的电信成本研究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IP技术对电信成本的冲击
        1.2.2 电信成本与管制变革
        1.2.3 电信成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1.2.4 电信成本研究对中国电信管制的意义
    1.3 国内外电信成本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电信成本分析方法
    2.1 电信成本相关概念
        2.1.1 会计成本与经济成本
        2.1.2 历史成本与前瞻性成本
        2.1.3 增量成本的相关概念
    2.2 电信成本分析方法
        2.2.1 基于会计的成本分析方法
        2.2.2 基于工程优化的成本代理模型
第三章 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的颗粒度
    3.1 粒度理论与粒计算
        3.1.1 粒计算的组成部分
        3.1.2 粒计算中的基本问题
        3.1.3 复杂问题空间的粒化
    3.2 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颗粒度划分标准
        3.2.1 仿真场景设计
        3.2.2 网元成本结构
        3.2.3 工程过程描述
        3.2.4 颗粒度划分标准小结
    3.3 中颗粒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的提出
        3.3.1 中颗粒模型的边界
        3.3.2 现有研究的不见
        3.3.3 总体研究思路
第四章 IP网络工程技术基础
    4.1 IP网络基本架构
    4.2 本地接入工程技术
        4.2.1 xDSL接入
        4.2.2 LAN接入
        4.2.3 光纤接入
        4.2.4 HFC接入
        4.2.5 相关网元设施
    4.3 局间传输工程技术
        4.3.1 千/万兆以太网
        4.3.2 POS技术
        4.3.3 DWDM技术
        4.3.4 RPR技术
        4.3.5 相关网元设施
    4.4 网络管理工程技术
        4.4.1 网管技术类型
        4.4.2 网管系统的分类
        4.4.3 相关网元设施
第五章 IP网络工程成本建模
    5.1 系统描述
        5.1.1 系绕边界的设定
        5.1.2 系统的核心元素
        5.1.3 系统元素的秩序
    5.2 系统建模
        5.2.1 基本假设条件
        5.2.2 IP网络的成本部件
        5.2.3 IP网络的描述变量
        5.2.4 IP网络工程成本表述
    5.3 系统仿真
        5.3.1 仿真场景设计
        5.3.2 仿古代算法设计
        5.3.3 系统仿真流程
        5.3.4 仿真结果统计分析
第六章 成果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概述
    6.2 成果总结
    6.3 不足及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本地传输网建设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和表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地传输网规划、建设总体思路
    1.3 本地传输网规划的技术依据及标准规范
第二章 本地传输网维护建设现状及难点分析
    2.1 网络规划难点
    2.2 目前本地传输网建设维护存在的客观现状
第三章 本地传输网网络分层原则
第四章 本地传输网电路需求分析
    4.1 移动业务电路需求类别
    4.2 数据业务电路需求
    4.3 固定业务电路需求
    4.4 互联网业务电路需求
    4.5 与其他运营商综合关口局电路需求
第五章 本地传输网组网及优化原则
    5.1 本地传输组网组网原则
    5.2 本地传输网优化原则
第六章 本地传输网网络结构优化方案
    6.1 网络结构规划原则
    6.2 汇聚层、接入层不同保护方式下保护倒换对基站业务影响
    6.3 拆环优化方案应用
    6.4 网络安全性建设思路
第七章 本地传输网设备、线路优化方案
    7.1 本地传输网设备优化方案
    7.2 本地传输网线路优化方案
第八章 呼和浩特市联通本地传输网优化改造方案
    8.1 呼和浩特传输网现状
    8.2 现网中存在主要问题
    8.3 主要优化目标
    8.4 网络结构优化、改造方案
    8.5 网络结构优化实施步骤
    8.6 优化、改造方案工作量统计
    8.7 优化、改造方案实施配合事宜
    8.8 割接完成前后整体网络结构变化
    8.9 割接完成后网络资源利用情况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与管理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的内容与方法
    2.1 城域传输网的内容与技术应用
    2.2 城域网项目优化的基本方法与目的
第三章 吐鲁番网通城域网需求预测及现状问题分析
    3.1 城域网业务需求规划及发展目标
        3.1.1 城域网传输业务需求规划原则
        3.1.2 城域网传输业务需求及市场发展目标
    3.2 吐鲁番网通城域传输网现状分析
        3.2.1 城域网传输线路光缆现状
        3.2.2 城域网传输设备网络现状
    3.3 城域网传输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与实施方案
    4.1 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4.2 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的目标
    4.3 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与实施方案
        4.3.1 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的总体设计
        4.3.2 城域网传输光缆线路的优化方案
        4.3.3 城域网传输设备组网优化方案
第五章 城域网项目优化应用的管理控制策略
    5.1 质量控制方法在项目优化过程中的管理对策
        5.1.1 项目优化的质量控制原理和方法
        5.1.2 城域网项目优化质量管理措施及重要性
    5.2 基于工程量清单的项目优化工程造价控制方法
        5.2.1 项目优化成本控制方法
        5.2.2 城域网项目优化成本控制管理措施
    5.3 面向项目优化管理的工期进度估算方法
        5.3.1 影响项目优化工程进度原因分析
        5.3.2 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工期估算管理措施
    5.4 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应用评估与论证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改革大城市本地传输网络结构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城域传送网优化设计与实现[D]. 张林皓.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2]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刘宇. 重庆大学, 2015(07)
  • [3]L省移动公司网络运维集中化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 李晓娇. 东北大学, 2014(06)
  • [4]中国移动网络演进对全业务运营的影响[D]. 吴翔. 北京邮电大学, 2013(01)
  • [5]呼伦贝尔移动网络构建策略与规划方案研究[D]. 李升阳. 内蒙古大学, 2012(02)
  • [6]无锡联通分组传送网规划及应用的研究[D]. 秦激扬.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7)
  • [7]中国铁通MPLS-VPN组网应用研究[D]. 闫冰.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5)
  • [8]中国电信市场环境下的中颗粒IP网络工程成本模型[D]. 秦字兴.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9]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本地传输网建设规划[D]. 岳峻峰. 内蒙古大学, 2009(S1)
  • [10]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与管理控制[D]. 伍振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改革大城市局域输电网络结构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