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农户的市场信息服务研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靳艳峰[1](2020)在《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模式研究 ——以河北省灵寿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农村信息服务供需面临的环境、条件和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于互联网普及速度放缓,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针对性信息服务供给薄弱,带来供需矛盾扩大的风险。一方面区域信息环境的差异,使得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程度参差不齐,且整体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农民素质不同,信息需求不同,对信息的采纳意愿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准确判断农民信息需求,实现农村信息服务有效供给,解决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平衡矛盾,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依据信息经济学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视角对农村信息服务的问题进行研判,发现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问题及诱因,同时以河北省灵寿县为例,分别对农村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行动主体视角下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决策模型,通过农村信息服务的供需均衡模型分析提出基于数据挖掘的农村信息服务均衡模式。本文旨在探索农村信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均衡问题,解决农村信息服务的供需矛盾。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视角出发,梳理并分析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和需求的一般性和特性,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农村信息服务的供需不均衡问题,分析并找出问题的诱因:即农村信息服务有效供给不足。(2)从客观视角对农村信息服务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有序Probit农村信息服务需求模型,利用偏相关系数法去除含有高重合度信息因素,借助ROC曲线对模型中因素进行检验,通过实证研究最终得出影响农村信息客观需求的24个因素。通过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均与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密切相关,为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提供理论依据。(3)从主观视角对农村信息服务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技术接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信任机制理论以及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构建农村信息主观需求模型,通过引入调节变量,运用探索因子分析法对研究设计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利用结构方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有关农村信息服务主观需求交互影响因素。从主观感知需求方面为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提供了依据。(4)从行动主体视角,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供给的斯坦伯格博弈模型,分析政府、企业、第三方及农民之间的博弈关系,以及各方利益最大化条件下的影响因素。(5)基于农村信息服务供需的均衡分析模型,依据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平衡现状,结合农村信息服务需求主客观影响因素,提出农村信息服务均衡模式。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如下:(1)在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的研判中,考虑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视角,分别分析农村信息服务的需求特性和供给特性,揭示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和诱因;从客观视角考虑农村信息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性,基于计量经济学离散选择模型构建前置偏相关分析和后置ROC曲线检验的农村信息需求Probit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增加前置分析和后置检验环节,不但排除重复信息的干扰,而且提升显着影响因素的可信度,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2)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是一个复杂行为,需要考虑多因素的交互作用。本文基于技术接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信任机制理论和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构建农村信息主观需求理论分析框架,旨在分析行为、心理、信任、创新以及农民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相关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下,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验证农民的年龄和经验特征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其他变量间接影响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本部分的理论贡献在于从多种理论中演化出相关变量,引入农村信息服务主观需求模型,通过假设验证来自不同理论的变量组之间存在复合交互作用,是对现有农村信息技术主观采纳模型的一种完善和创新。(3)在行动主体视角下研究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中各主体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问题。由于当前政府主导模式下市场作用受限,供给效率低下,供需矛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三方主体协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前提下,基于斯坦伯格博弈理论,提出一种政府主导、第三方追随的农村信息服务的行动主体供给模型。通过引入固定成本契约的协调供应链决策,验证了供给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农民接收便捷敏感度、农民反馈便捷敏感度等因素对供给决策的影响,得出理想状态下农村信息服务供给的最优协同方式,以期解决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效率不高的问题。(4)考虑到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的现实,结合对农村信息服务的主客观需求和供给分析,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供需均衡分析模型,探讨农村信息服务供需失衡的成因及对策。在借鉴现有国内外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基础上,尝试进行农村信息服务供需均衡模式创新,基于农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引入数据挖掘算法的思想,从组织模式、信息内容、传播模式、利益分配和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关联规则且带有反馈机制的农村信息服务均衡模式。从分析结果看,提出的基于FP-tree改进的Apriori算法不但降低了计算的时间复杂度,而且验证了农民信息需求关联规则的精准性,进一步证明提出模式的有效性。
许佳彬[2](2020)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推进面向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支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从理论上讲,农业生产性服务是农业生产专业分工的重要体现,以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确保农业生产效率最大化。但从发展实践来看,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仍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市场化服务水平有限、产中服务集中度高、产前产后服务滞后、服务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等普遍存在,正因为发展的诸多阻碍,从衡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视角下探究如何确保农业生产性服务更好的服务农业生产,进而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以玉米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基于农户行为理论、专业分工理论、共生理论、生产前沿面理论等相关理论,充分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概念界定,从理论层面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从对黑龙江省13市47村298户玉米种植的深度访谈中分析当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实证视角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模型和技术无效率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产性服务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发展路径进行设计,并提出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以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采用两部门模型,通过理论公式推导与现实路径推演形成农业生产性服务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机理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是由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以刺激玉米种植户动态匹配自身资源和能力,玉米种植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在无法自我供给服务或自我供给服务不经济的情形下通常会选择服务外包,实现农业资源在玉米生产的不同环节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最终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第二,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主体包括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等院校(科研所)、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经销商、专业种植大户等,其中,个体经销商是玉米种植户获取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最主要渠道,专业种植大户是玉米种植户最信赖的服务供给主体,且当前玉米种植户最迫切需要的三项农业生产性服务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和农资供应服务。在分析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得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主要存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主体能力不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内容更新速率低、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模式单一和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表达不及时等四方面问题。第三,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技术无效率模型实证检验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发现,目前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在75%左右,还有25%左右的提升空间;农资供应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均能够显着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但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农业信息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农机作业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服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担任村干部、是否有农地流转、玉米收入占比对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显着正向影响,是否兼业对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显着负向影响。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为更好的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作用,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发展路径进行设计,首先提出发展路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全面系统性、可操作性、符合区域特点的原则;其次,从服务供给主体遴选、服务供给内容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推广以及服务采用效果反馈等四个环节进行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路径的设计;最后,为保障发展路径的顺利运行,提出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精准化发展、创新农业生产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农业生产性服务有效反馈机制等对策建议。
杜宇[3](2020)在《黑龙江省益农信息社建设与服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为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希望通过修好覆盖农村、立足农业、服务农民的“信息高速公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在此背景下,对“信息进村入户”的载体“益农信息社”进行研究具有一定必要性和及时性。目前,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正在整省推进示范过程中,国内针对益农信息社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农业信息化概念和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农业大省黑龙江为例,通过分析文献以及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益农信息社建设和服务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对深入认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意义,充分发挥益农信息社效用,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研究在梳理信息与信息化的起源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数字鸿沟现象、农业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模式、农村信息需求与供给等方面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益农信息社整体建设概况、选址分布、信息员群体特征、服务对象的需求、满意度、使用意愿等角度,调研分析黑龙江省益农信息社建设和服务现状。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并提出益农信息社在建设和开展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典型省份经验,提出对策和建议,为黑龙江省有针对性地完善益农信息社,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供参考。研究发现黑龙江省高效建成了覆盖全省的村级益农信息社,依托益农信息社开展的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等四类服务取得了初步成效。由于缺乏有效机制,以及宣传推广效力、培训转化率和服务创新不足,黑龙江省益农信息社建设与服务存在部分信息社选址局限长远发展、缺少可持续持的服务保障、信息员能力不足制约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参与度欠佳、服务缺少差异化等5方面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提升益农信息社服务质量并实现服务可持续,益农信息社建设和服务相关主体和服务对象,可分别从重视机制建设、扶持站点运营、制定公益服务目录、树立典型示范;全面深入调研、建立可持续运营服务模式、完善综合平台功能、注重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优化宣传方式方法;积极参加培训活动,提升信息利用能力,如实反馈对于益农信息社的服务评价,反映合理服务需求的建议等方面着手,形成合力促进益农信息社发展,保障覆盖全省的益农信息社网络稳健运行,彻底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进而满足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个性化需求,助力乡村振兴。
肖飞[4](2020)在《基于微信开发平台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进入到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给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发展机遇。这种新的农产品贸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活动,使得农产品贸易的买卖双方能够突破传统贸易中地域、沟通的限制,更有效率地获取市场的需求信息,畅通了贸易的渠道和方式,同时提升了农户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虽然各地的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在近些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没有真正改变农民的农产品交易方式,以江苏省为例,在调查中发现,江苏省主要农产品的流通形式仍然以传统的中介方式为主,电子商务受制于平台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在覆盖面上依然不够广,农业信息化带来的福利并未真正惠及广大的农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产品种类更是多样,不同的农产品在交易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取江苏省农产品交易现状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分析江苏省本地的农产品交易实际需求,结合软件工程技术和实地调查报告,推广提取当前农民对于农产品通过移动互联网渠道进行交易的实际需求和独有特征,选取更易被农民接受的移动开发模式——基于微信开发平台进行系统的主体实现,探索提高江苏省农民农产品交易新模式,以期能够改变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单点开花的实际问题,也希望能够通过本系统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意义的探索和参考。在完成系统的设计实现之后,为了验证系统可用性,收集系统改进的建议,将平台部署到云服务器,并选取江苏省海门市正余镇瑞丰村农民进行了平台的应用调查,结合农民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平台基本满足了农民和相关企业对于农产品交易的需求,得到了农民的肯定。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本文在研究之初就从农户的角度考虑系统的设计,实现了真正面向农户需求新型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针对性的符合实际需求和应用性。二是本文选用受众面最广的微信开发平台实现系统,创新性地填补了国内面向农产品交易定制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研究方面的空白,解决了传统系统在适用性和操作性方面体验不足的问题,提高了系统的适用性。与目前国内同类型的系统,特别是已经运行的微店、淘宝平台相比,本系统在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普通农户对于农产品交易的实际需求,在功能上和性能上瞄准底层用户的需求,连接每个农户和企业的交易通道,同时由于选用了微信开发平台,因而在系统的通用性和可操作性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
马玉莹[5](2020)在《基于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的信息扶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信息扶贫行动常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易忽视贫困人口自身的信息需求,信息利用和信息转化效率较低。参与式发展理论则注重贫困人口在发展项目中的全面介入,强调以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为基点开展扶贫工作,扶贫行动更具针对性。基于此,研究者以国家级贫困县H省M县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H省P县为田野调查地点,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观察法,深入了解农村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参与式发展理论,建构了参与式信息扶贫模式,以便为精准信息扶贫行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贫困人口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比较强烈,其中以信息咨询需求和生产性信息需求最为迫切;贫困人口需求的信息内容依次是:气象与灾害预报防治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致富信息、医疗保健信息、农资供应信息、扶贫及脱贫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最常用的信息获取渠道是电视媒介和人际传播。采用多元阶层回归分析发现,信息重要性意识、信息敏感意识、信息寻求意识、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是正向影响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的5个重要变量。基于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研究者运用参与式发展理论,建构了参与式信息扶贫模式。参与式信息扶贫的主体是贫困人口,树立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需要政府帮扶人主动与贫困人口建立“伙伴关系”、提升贫困人口的信息参与意识和信息参与能力以及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参与式信息扶贫的内容基于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类别和信息需求内容而建构,包括以生产性信息和非农职业发展信息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发展能力、以生活性信息丰富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搭建专家/村“能人”与贫困人口交流互动的平台、重视乡土知识和贫困人口的参与、搭建基于“熟人圈”的网络销售平台五个方面;参与式信息扶贫的方式方法基于贫困人口对各信息获取渠道的使用特点而建构,包括发挥电视媒介和村干部的信息传播影响力、重视手机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有线广播的信息传播效果、改变“自上而下”的技术培训体系四个方面;参与式信息扶贫的效果评估强调贫困人口的参与,指标体系的建构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程度、贫困人口对信息扶贫项目的参与和利用程度、贫困人口对当地信息服务的评价、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满足程度和贫困人口信息素质的培育五个方面。
雷少伟[6](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加大对“三农”的重视,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作为农村公共品的农业科技服务自然备受关注和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将其作为工作重点,指出“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科技服务在供给上暴露出诸多矛盾和问题。文章首先阐明写作背景、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叙述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和不足之处,并分别从国内外两方面综述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概念和理论。然后以杭州市临安区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掌握杭州市临安区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现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紧接着以问题为导向,选取农户个体、供给主体、内容、数量、渠道五个方面18个子变量,运用SPSS进行多元线性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和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满意度情况,找出影响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满意度评价的因素,分析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在问题发现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的对策和思考。研究成果包括:(1)临安区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现状:供给主体和客体多元化、人才供给方式创新、供给内容丰富多样、政府推广渠道优势较大、供需在结构上差异明显。(2)成效:形成“一主多元”供给模式、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制度成效显着。(3)存在的问题:政府农技服务能力偏低、人才数量和质量供不应求、资金和技术产品供给不足、供给结构性失衡、有效推广渠道和服务方式单一。(4)原因:组织体系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资金技术需求强劲、供需结构性失衡、信息平台不畅通、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匮乏。(5)对策和思考: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加强农技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持续投入资金和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农技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技推广渠道和服务平台、引入市场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本研究可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新视角新思路新路径,研究的成果能为临安区及其他地区的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借鉴,有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
王丹阳[7](2019)在《农业知识服务模式探究》文中认为我国农业是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显着的提升。但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过的更幸福等,出版行业等其他企业需为农民提供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我国目前众多文化领域和服务行业提出的口号。知识服务刺激知识付费,带动知识经济,既有利于农民职业健康发展,又推动了文化服务行业的前进。农业知识服务在我国处于起步并快速发展阶段。农业知识服务的特征,运营方式,用户群体,服务场景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农业知识服务模式鲜有人研究。因此本文论文主体为农业知识服务模式探析,进而为农业知识服务行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分析。本文首先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整理近年文献综述,探析“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模式”,“农业知识服务模式”理论发展和实践,辨析“农业知识”、“农业知识服务模式”概念。结合农业知识服务模式发展阶段和国家政策演变,对农业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段性总结。根据导向分类方法,将市面上农业知识服务平台分成政策导向型知识服务、产品导向型知识服务、技术导向型知识服务、市场导向型知识服务、流量导向型知识服务。结合文献综述和第三章农业知识服务案例细化农业服务模式组成要素,包括服务主体、营收来源、目标用户、应用场景、服务行业、基础支撑等相关要素。依据农业知识服务模式组成要素,对六大农业知识服务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评价。并指出农业知识服务模式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展望等。
孙筱霞[8](2019)在《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以农业生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惠农服务是促进农业科技惠及“三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开展科技惠农服务成为普遍形态。但在实践中,传统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逐渐暴露出信息时效性差、服务水平有限等问题,而云技术在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是实现科技惠农服务精准化、智慧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实践。本文首先针对江苏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具有的基础设施完善、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应用类型多样和科技惠农服务模式多元的特点,分析其现实存在重复建设、服务对象有限、服务功能单一和信息资源分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对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五大构成要素及其功能性、非功能性需求进行分析,进一步运用云技术IaaS、PaaS、SaaS三层结构和微服务架构对混合云部署模式下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数据库结构和功能结构进行详细设计。其功能结构包括管理业务、创新业务、服务业务、生产业务和经营业务功能,此外还对基于Hadoop数据仓库的采集、存储方案进行设计,以实现科技惠农服务信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精准匹配。最后,对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和维护进行部署,以及采用原型设计对其信息系统相关功能的运行效果进行展示。本文基于云技术构建一个集管理、创新、服务、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科技惠农服务综合信息系统,不仅满足传统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需求,如专家咨询、培训示范,还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催生的其他需求,如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促进江苏农业人才、科教、信息资源整合,为省级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案。
周友胜[9](2019)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用户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是思路、信息是门路、信息是财路”,农民对信息的获得、信息服务有个一定的认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推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推进“互联网+”在现代农业、协同制造、创业创新、电子商务、基层党建、电子政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落实“美丽中国”战略部署,围绕当前国家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重点,打造一个美丽乡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助于向农户传播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进而推动农村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基层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借助技术的集成应用,面向农村基层管理部门、企业和居民,有助于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快速发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农民密不可分,更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因此,有必要对农民使用信息平台的意愿和参与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提高信息化服务的质量,使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提升,进而推动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湖南省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永州市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农户个人基本信息特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需求的内容、对信息平台的使用、信息意识四个方面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利用Probit模型对变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农户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了解状况,用户使用平台信息的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策。
丁淑君[10](2019)在《精准扶贫中信息服务的作用及其实施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信息化时代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不断扩大,优质的信息资源难流入农村,贫困户对比其他农民信息拥有量更少、技术更加落后、干劲也不足,种种劣势导致贫困户贫困程度更深。目前国家在农村信息服务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仍不能完全改变贫困地区的信息贫困状态。信息生产力理论认为,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对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持能力,能够迅速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信息服务能提高贫困户的信息意识,培养贫困户的信息素养,借助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民经济收入,为贫困户提供简明直观、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是解决信息贫困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则是贫困地区信息服务对农民收入的作用和设计面向贫困户的信息服务模式。本文构建了信息服务水平测评体系。先基于其他学者的文献确定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的测评指标,将阳新县、建始县和郧西县等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以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为因变量,信息服务水平为自变量,使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了贫困地区信息服务水平对农民收入的作用。再结合实地调查的问卷数据构建由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信息服务水平测评体系,使用专家评价法与灰色关联法评价阳新县、建始县和郧西县的信息服务水平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明确导致信息服务水平低的主要相关性因素,考察影响信息服务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服务对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越贫困的地区信息服务对农民收入的作用越显着。建始县的信息服务水平最高,阳新县和郧西县的信息服务水平都较差,发现建始县在信息服务供需能力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说明信息服务供需能力对信息服务水平的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专门面向贫困户的信息服务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从信息扶志扶智、因地制宜设计信息模式、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四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期望给国家信息扶贫政策提供一定参考。
二、面向农户的市场信息服务研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农户的市场信息服务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模式研究 ——以河北省灵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1.2 信息经济学理论 |
2.2 农村信息环境评价相关研究 |
2.3 农村信息需求相关研究 |
2.3.1 农村信息获取相关研究 |
2.3.2 农村信息服务采纳相关研究 |
2.4 农村信息服务相关研究 |
2.4.1 农村信息服务供给相关研究 |
2.4.2 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相关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研判: 需求侧与供给侧 |
3.1 农村信息服务的需求侧分析 |
3.1.1 主体对农村信息服务一般性需求 |
3.1.2 主体对农村信息服务的需求特性 |
3.2 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侧分析 |
3.2.1 农村信息服务一般性供给 |
3.2.2 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特性 |
3.3 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研判 |
3.3.1 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矛盾 |
3.3.2 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诱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村信息服务需求侧分析: 客观视角 |
4.1 农村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4.2 农村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分析模型 |
4.2.1 变量设计 |
4.2.2 数据处理 |
4.2.3 模型构建 |
4.3 农村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实证分析 |
4.3.1 数据收集 |
4.3.2 假设检验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村信息服务需求侧分析: 主观视角 |
5.1 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5.2 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分析模型 |
5.2.1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
5.2.2 变量测量与量表设计 |
5.2.3 预调查信度效度检验 |
5.2.4 模型信度与效度分析 |
5.3 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实证分析 |
5.3.1 基于技术接受理论的影响分析 |
5.3.2 需求主体特征的间接影响分析 |
5.3.3 基于几种相关理论的影响分析 |
5.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信息服务供给侧分析: 行动主体视角 |
6.1 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行动主体分析 |
6.1.1 行动主体主导模式分析 |
6.1.2 行动主体服务部门调查 |
6.2 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
6.2.1 服务供给流程 |
6.2.2 影响因素分析 |
6.3 农村信息服务的行动主体供给模型构建 |
6.3.1 供给问题描述 |
6.3.2 分散决策模型 |
6.3.3 集中决策模型 |
6.3.4 供应链协调模型 |
6.4 农村信息服务的行动主体供给模型验证及分析 |
6.4.1 供给模型检验 |
6.4.2 实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供需均衡视角 |
7.1 农村信息服务供需均衡分析 |
7.1.1 供需均衡模型 |
7.1.2 供需失衡成因 |
7.1.3 解决对策分析 |
7.2 现有服务模式借鉴与思考 |
7.2.1 现有模式借鉴 |
7.2.2 现有模式思考 |
7.3 供需均衡的服务模式创新 |
7.3.1 均衡模式内涵 |
7.3.2 均衡模式构建 |
7.3.3 模式实现路径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农民信息需求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关于农民信息服务采纳意愿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生产性服务 |
2.1.2 玉米生产技术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专业分工理论 |
2.2.3 共生理论 |
2.2.4 生产前沿面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影响机理分析 |
3.1 基于理论模型推导视角的影响机理分析 |
3.2 基于不同服务内容视角的影响机理分析 |
3.2.1 农资供应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分析 |
3.2.2 农业信息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分析 |
3.2.3 农业技术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分析 |
3.2.4 农机作业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调查区域与内容 |
4.1.1 调查区域的选择 |
4.1.2 调查内容 |
4.1.3 调查样本概况 |
4.2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
4.2.1 玉米种植户获取农业生产性服务主要渠道分析 |
4.2.2 玉米种植户对各项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情况分析 |
4.2.3 玉米种植户对各服务供给主体满意度分析 |
4.3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主体能力不强 |
4.3.2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内容更新速率低 |
4.3.3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模式单一 |
4.3.4 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表达不及时 |
4.4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测算方法选择 |
5.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5.2.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5.2.2 技术无效率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 |
5.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变量描述性统计 |
5.3.2 技术无效率模型变量描述性统计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发展路径设计 |
6.1 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路径的设计原则 |
6.1.1 科学性原则 |
6.1.2 全面系统性原则 |
6.1.3 可操作性原则 |
6.1.4 符合区域特点原则 |
6.2 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路径的设计方案 |
6.2.1 “谁来供给”—服务供给主体遴选设计 |
6.2.2 “供给什么”—服务供给内容创新设计 |
6.2.3 “怎么供给”—服务供给模式推广设计 |
6.2.4 “效果如何”—服务采用效果反馈设计 |
6.3 农业生产性服务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系统运行总体路径 |
6.4 本章小结 |
7 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以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政策建议 |
7.1 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能力 |
7.1.1 落实政策资金保障制度 |
7.1.2 强化市场引导推进作用 |
7.1.3 推动服务主体联合融合发展 |
7.2 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精准化发展 |
7.2.1 加大对农资供应服务的供给力度 |
7.2.2 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的支撑作用 |
7.2.3 提高农户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采纳意愿 |
7.2.4 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 |
7.3 创新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模式 |
7.3.1 推进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协同发展 |
7.3.2 结合农户需求特征实行差异化供给 |
7.3.3 提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普及率 |
7.4 构建农业生产性服务有效反馈机制 |
7.4.1 构建完整高效的服务需求反馈体系 |
7.4.2 采取合理激励措施以激发反馈机制活力 |
7.4.3 加强人才建设以提高反馈机制效能 |
7.5 本章小结 |
8 主要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黑龙江省益农信息社建设与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信息化 |
2.1.2 农村信息化 |
2.1.3 信息进村入户 |
2.1.4 益农信息社 |
2.1.5 数字鸿沟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需要层次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益农信息社建设与服务情况分析 |
3.1 益农信息社建设情况 |
3.1.1 建设概况 |
3.1.2 益农信息社选址分布 |
3.1.3 益农信息社信息员构成 |
3.2 益农信息社服务情况 |
3.2.1 服务类型及内容 |
3.2.2 服务成效 |
3.2.3 服务需求与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
3.3 益农信息社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益农信息社建设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益农信息社建设与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1 选址分布局限发展 |
4.1.2 缺乏后续服务保障 |
4.1.3 信息员能力不足 |
4.1.4 服务参与度欠佳 |
4.1.5 服务缺少差异化 |
4.2 主要原因分析 |
4.2.1 缺乏有效机制 |
4.2.2 宣传推广不足 |
4.2.3 信息员培训转化率不高 |
4.2.4 服务创新不足 |
4.3 本章小结 |
5 国内主要省份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营服务经验启示 |
5.1 辽宁省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营服务情况 |
5.2 吉林省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营服务情况 |
5.3 江西省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营服务情况 |
5.4 经验总结与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益农信息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加强管理和支持力度 |
6.2 运营和服务企业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
6.3 服务对象加强信息社服务利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基于微信开发平台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农业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
1.2.2 农业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
1.2.3 微信开发平台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存问题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综述 |
2.1 服务器端框架技术综述 |
2.1.1 分层体系结构 |
2.1.2 Spring MVC+Hibernate+Spring整合框架 |
2.2 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平台的系统前端技术综述 |
2.2.1 微信小程序开发框架 |
2.2.2 微信小程序开发组件 |
2.2.3 微信小程序开发API |
2.3 MySQL数据库技术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江苏省主要农产品交易现状分析 |
3.1.1 江苏省主要农产品现状 |
3.1.2 江苏省农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分析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系统目标 |
3.2.2 系统用例分析 |
3.2.3 系统功能需求 |
3.3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1 可操作性 |
3.4.2 易维护性 |
3.4.3 可靠性 |
3.5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5.1 系统在经济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
3.5.2 系统在技术实现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
3.5.3 系统在操作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2.1 底层支持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2.2 系统公开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2.3 买方交易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2.4 卖方交易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E-R图设计 |
4.3.2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实现 |
5.1.1 底层支持功能模块实现 |
5.1.2 系统公开功能模块实现 |
5.1.3 卖方交易功能模块实现 |
5.1.4 买方交易功能模块实现 |
5.2 系统测试 |
5.2.1 测试环境搭建 |
5.2.2 访问能力测试 |
5.2.3 持续并发能力测试 |
5.2.4 测试结论 |
5.3 系统应用案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5)基于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的信息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 有关信息扶贫的研究 |
二 有关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的研究 |
三 对目前研究现状的述评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创新点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框架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 |
一 样本规模及样本选取 |
二 研究变量及其测量 |
第三节 访谈与观察的设计 |
一 访谈的设计 |
二 观察的设计 |
第四节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一 自变量之一:人口变项 |
二 自变量之二:信息环境 |
三 自变量之三:信息成本 |
四 自变量之四:信息服务 |
五 自变量之五:信息素质 |
六 因变量之因子分析 |
第二章 贫困人口信息需求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二节 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 |
一 信息需求类别 |
二 信息需求内容 |
三 信息获取渠道 |
第三章 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各自变量的描述统计 |
一 信息环境 |
二 信息成本 |
三 信息服务 |
四 信息素质 |
第二节 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类别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贫困人口信息需求内容的影响因素 |
第四节 贫困人口信息获取渠道的影响因素 |
第五节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
第六节 对主要研究发现的解释 |
第四章 基于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的参与式信息扶贫模式 |
第一节 参与式信息扶贫的建构基础 |
一 现实需求——传统信息扶贫模式面临的困境 |
二 理论基础——参与式发展理论 |
三 小结 |
第二节 参与式信息扶贫的主体 |
一 政府帮扶人——主动与贫困人口建立“伙伴关系” |
二 贫困人口——提升信息参与意识和信息参与能力 |
三 社会力量——协同参与 |
第三节 参与式信息扶贫的内容 |
一 以生产性信息和非农职业发展信息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
二 以生活性信息丰富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 |
三 搭建专家、村“能人”与贫困人口交流互动的平台 |
四 重视乡土知识和贫困人口的参与 |
五 搭建基于“熟人圈”的网络销售平台 |
第四节 参与式信息扶贫的方式方法 |
一 发挥电视媒介和村干部的信息传播影响力 |
二 重视手机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
三 提升有线广播的信息传播效果 |
四 改变“自上而下”的技术培训体系 |
第五节 参与式信息扶贫的效果评估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
附录C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特色与不足之处 |
1.4.1 研究特色 |
1.4.2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乡村振兴战略 |
2.2.2 农业科技服务 |
2.3 理论基础 |
2.3.1 公共产品理论 |
2.3.2 需求层次理论 |
2.3.3 有效供给理论 |
3 杭州市临安区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现状与问题 |
3.1 农业科技服务概况与样本选取 |
3.1.1 临安区基本情况 |
3.1.2 农业发展概况 |
3.1.3 农业科技服务概况 |
3.1.4 样本的选取 |
3.2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现状 |
3.2.1 供给主体和客体多元化 |
3.2.2 农技人才供给方式创新 |
3.2.3 供给内容日渐丰富多样 |
3.2.4 政府推广渠道优势较大 |
3.2.5 供需在结构上差异明显 |
3.3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成效 |
3.3.1 形成“一主多元”供给模式 |
3.3.2 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制度成效显着 |
3.4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3.4.1 政府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偏低 |
3.4.2 农技人才数量和质量供不应求 |
3.4.3 资金和新技术新产品供给不足 |
3.4.4 供需不均衡且供给结构性失衡 |
3.4.5 有效推广渠道和服务方式单一 |
4 杭州市临安区农技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4.1.1 模型的构建 |
4.1.2 变量操作化测量 |
4.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4 多元线性Logistic回归分析 |
4.1.5 统计结果的检验与分析 |
4.2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农户个体变量 |
4.2.2 供给主体变量 |
4.2.3 供给内容变量 |
4.2.4 供给数量变量 |
4.2.5 供给渠道变量 |
4.3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运行障碍的原因分析 |
4.3.1 农技服务组织体系不完善 |
4.3.2 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滞后 |
4.3.3 资金和新技术的需求强劲 |
4.3.4 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失衡 |
4.3.5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畅通 |
4.3.6 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匮乏 |
5 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的建议与思考 |
5.1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体系 |
5.1.1 完善政府农技推广机制 |
5.1.2 培育农技服务市场主体 |
5.2 加强农技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 |
5.2.1 组织人才教育培训 |
5.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3 持续投入资金和新技术新产品 |
5.3.1 加大资金投入 |
5.3.2 鼓励成果转化 |
5.4 推动农技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5.4.1 整合市场资源 |
5.4.2 增加有效供给 |
5.5 优化农技推广渠道和服务平台 |
5.5.1 扩大农技推广渠道 |
5.5.2 优化信息服务平台 |
5.6 引入市场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
5.6.1 引入市场供给机制 |
5.6.2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农业知识服务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1.2.1 有关知识服务文献述评 |
1.2.2 有关知识服务模式文献述评 |
1.2.3 有关农业知识服务模式文献述评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农业知识 |
1.3.2 知识服务模式 |
1.4 研究框架 |
1.4.1 本文研究框架 |
1.5 本文研究方法 |
2 我国农业知识服务发展历程 |
2.1 萌芽阶段(1978 年-2007 年) |
2.2 探索阶段(2008 年-2016 年) |
2.3 发展阶段(2017 年-至今) |
3 农业知识服务案例分析 |
3.1 政策导向型知识服务 |
3.1.1 农家书屋 |
3.1.2 农技培训 |
3.2 产品导向型知识服务 |
3.2.1 智汇三农 |
3.2.2 奶博士 |
3.3 技术导向型知识服务 |
3.3.1 农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
3.3.2 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
3.3.3 渔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
3.4 市场导向型知识服务 |
3.5 流量导向型知识服务 |
4 农业知识服务模式组成要素 |
4.1 服务主体 |
4.2 目标用户 |
4.3 垂直领域 |
4.4 应用场景 |
4.5 营收来源 |
4.6 基础支撑 |
5 农业知识服务模式评价及建议 |
5.1 不同农业知识服务模式的优势和劣势 |
5.2 农业知识服务模式的不足 |
5.2.1 平台差异性较小 |
5.2.2 无用户有效反馈机制 |
5.2.3 市场运营不到位 |
5.2.4 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 |
5.3 农业知识服务模式的建议 |
5.3.1 建立有效盈利渠道 |
5.3.2 增大平台差异性 |
5.3.3 建立有效用户反馈机制 |
5.3.4 增大宣传营销力度 |
5.3.5 细分用户市场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以农业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1 云技术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述评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1.5 本文拟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云技术的理论 |
2.1.1 云技术的涵义 |
2.1.2 云技术的特征 |
2.1.3 云技术的逻辑结构 |
2.1.4 云技术的部署模式 |
2.2 云技术的方法 |
2.2.1 Hadoop数据处理方法 |
2.2.2 Spark数据处理方法 |
2.2.3 微服务架构方法 |
2.3 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 |
2.3.1 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理论 |
2.3.2 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方法 |
第三章 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1 江苏农业发展现状 |
3.1.2 江苏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现状 |
3.1.3 江苏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3.2 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要素构成 |
3.2.1 涉农行政部门 |
3.2.2 涉农科教单位 |
3.2.3 涉农服务单位 |
3.2.4 独立经营的农户 |
3.2.5 涉农企业 |
3.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涉农行政部门的需求分析 |
3.3.2 涉农科教单位的需求分析 |
3.3.3 涉农服务单位的需求分析 |
3.3.4 独立经营农户的需求分析 |
3.3.5 涉农企业的需求分析 |
3.4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需求 |
3.4.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易用性需求 |
3.4.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需求 |
3.4.4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设计 |
4.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4.1.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 |
4.1.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
4.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设计 |
4.2.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4.2.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结构设计 |
4.2.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设计 |
4.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
4.3.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3.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管理业务系统功能设计 |
4.3.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创新业务系统功能设计 |
4.3.4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服务业务系统功能设计 |
4.3.5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生产业务系统功能设计 |
4.3.6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经营业务系统功能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维护 |
5.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实施 |
5.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维护 |
5.2.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维护内容 |
5.2.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维护 |
5.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 |
5.3.1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首页 |
5.3.2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注册与登录界面 |
5.3.3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生产业务系统界面 |
5.3.4 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经营业务系统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9)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用户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和重要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1.2.1 国外相关文献述评 |
1.2.2 国内相关文献述评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基本框架与主要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基本框架 |
1.3.3 主要方法 |
1.3.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基本理论研究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 |
2.1.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农村信息服务平台 |
2.1.3 公众参与 |
2.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治理与地方治理理论 |
2.2.4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
第3章 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需求基本分析 |
3.1 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
3.1.1 湖南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概况 |
3.1.2 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
3.2 永州市农村综合平台建设取得的成效 |
3.2.1 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 |
3.2.2 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有了一定基础 |
3.2.3 农村综合服务信息系统有了技术支撑 |
3.2.4 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性发展 |
3.3 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分析 |
3.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3.3.2 基本假设及分析 |
3.3.3 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障碍 |
第4章 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用户需求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及变量设计 |
4.1.1 模型设计 |
4.1.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变量设计 |
4.2 基本假设 |
4.2.1 农民个体特征 |
4.2.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需求平台的内容 |
4.2.3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需求的渠道 |
4.3 影响农户对综合信息平台需求的因素分析 |
4.3.1 信度分析 |
4.3.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3 结果分析 |
第5章 主要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5.2.1 要坚持政府主导,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5.2.2 要坚持精准施策,充实平台服务内容 |
5.2.3 要坚持统筹兼顾,确保成效管长顾远 |
5.2.4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
5.2.5 加强平台宣传和推广力度,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
5.2.6 培养高素质的服务队伍,提升农户的信息需求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精准扶贫中信息服务的作用及其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字鸿沟研究 |
1.2.2 信息贫困研究 |
1.2.3 信息服务研究 |
1.2.4 精准扶贫研究 |
1.2.5 信息扶贫研究 |
1.2.6 信息与收入关系研究 |
1.2.7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信息贫困 |
2.1.2 信息服务 |
2.1.3 信息扶贫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生产力理论 |
2.2.2 贫困治理理论 |
2.2.3 信息生态理论 |
3 贫困地区信息服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
3.1 数据介绍与描述统计 |
3.1.1 数据介绍 |
3.1.2 描述统计 |
3.2 计量模型与估计结果 |
3.2.1 模型选择 |
3.2.2 估计结果 |
3.3 结论与讨论 |
4 贫困地区信息服务情况评价 |
4.1 信息服务水平指标选用与体系构建 |
4.1.1 指标选用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4.2.1 信息服务水平测评模型构建 |
4.2.2 贫困县信息服务水平 |
4.3 结论与讨论 |
5 精准扶贫中贫困户信息服务模式与实现路径 |
5.1 贫困户信息需求特征分析 |
5.1.1 产业发展信息是贫困户最基础的需求 |
5.1.2 医疗卫生保健信息是贫困户最广泛的需求 |
5.1.3 教育扶贫信息是实现贫困户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
5.2 贫困户信息服务模式的总体构架和思路 |
5.3 面向贫困户信息服务的具体模式及实现路径 |
5.3.1 产业扶持主导下的信息服务模式及实现路径 |
5.3.2 医疗卫生主导下的信息服务模式及实现路径 |
5.3.3 教育培训主导下的信息服务模式及实现路径 |
6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信息扶志、扶智 |
6.2.2 设计因地制宜的信息服务模式 |
6.2.3 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
6.2.4 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面向农户的市场信息服务研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模式研究 ——以河北省灵寿县为例[D]. 靳艳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2]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D]. 许佳彬.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黑龙江省益农信息社建设与服务问题研究[D]. 杜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基于微信开发平台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肖飞.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的信息扶贫模式研究[D]. 马玉莹. 郑州大学, 2020(02)
- [6]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D]. 雷少伟.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农业知识服务模式探究[D]. 王丹阳.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 [8]基于云技术的科技惠农服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以农业生产为例[D]. 孙筱霞. 东南大学, 2019(10)
- [9]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用户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D]. 周友胜.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10]精准扶贫中信息服务的作用及其实施路径研究[D]. 丁淑君.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