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弱视治疗后视力回退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樊新皓[1](2021)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感知觉训练与知觉眼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知觉眼位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并行手术矫正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61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8.89±2.49岁)。根据家长和患者的意愿,将患者分为训练组(34例)和观察组(27例)。训练组行视感知觉训练2个月,观察组不做任何训练。训练前后检查患者双眼视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及知觉眼位偏移程度。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用率(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训练前,观察组与训练组分别有23例(85.2%)和26例(76.5%)患者具有同时视功能,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2月后,观察组与训练组分别有23例(85.2%)及33例(97.1%)患者具有同时视功能,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观察组与训练组融合范围分别为(12.7±10.2)°与(9.3±9.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6,P>0.05);训练2月后,观察组与训练组融合范围分别为(12.7±9.6)°与(17.9±7.9)°,观察组较训练前无明显变化(t=-0.07,P>0.05),训练组明显扩大(t=-5.55,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4,P<0.05)。训练前,两组患者远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7,P>0.05)。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与2个月前相比,远立体视功能无明显变化(t=1.73,P>0.05),训练组患者远立体视功能较训练前明显好转(t=5.86,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P<0.05)。训练前,两组患者近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5,P>0.05)。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与训练组患者近立体视功能较训练前均明显好转(t=3.91,4.59;P<0.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4,P>0.05)。训练前,观察组与训练组患者的水平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130.7±112.0)像素和(105.5±112.0)像素,观察组与训练组患者的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16.3±12.2)像素和(16.6±23.6)像素,两组组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4,-1.06;P>0.05);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与训练组患者的水平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100.2±112.2)像素和(33.3±52.6)像素,观察组与训练组患者的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16.1±18.3)像素和(5.4±4.9)像素,观察组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0.05;P>0.05),训练组知觉眼位偏移程度较训练前明显减小(t=4.29,2.75;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24,-3.56;P<0.05)。结论: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存在双眼之间的不平衡及视觉中枢功能的缺损,这些情况在眼位矫正后仍然存在。2.相比于传统的眼位检查方式,知觉眼位检查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术后眼位的偏移程度,同时量化反映视觉中枢缺损程度。3.视感知训练可以修复视觉中枢功能并重建双眼视功能。
袁梦霞[2](2021)在《斜视性弱视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斜视手术对斜视性弱视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斜视性弱视患者258例,根据患者是否进行手术及弱视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手术组(斜视手术联合弱视治疗)、对照组(单纯弱视治疗)。收集入组患者年龄、术前斜视度、斜视类型、弱视程度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最佳矫正视力。对手术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并对手术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年内视力恢复效果进行比较。根据患者年龄、术前斜视度、斜视类型、弱视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各因素对手术组术后疗效影响程度。结果:本研究纳入258名患者共258只眼,手术组平均年龄7.51±2.01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03±1.97岁;手术组三棱镜度数:59.69±28.80△,对照组三棱镜度数:52.63±27.12△。手术组术后视力提高程度和对照组弱视治疗后视力提高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斜视类型、斜视度、弱视程度这4个因素可以解释术后疗效15.5%原因。其中年龄和弱视程度对手术疗效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个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视手术联合弱视治疗对于斜视性弱视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并且提高效果优于单纯弱视治疗。对于手术联合弱视治疗的斜视性弱视患者,年龄、斜视类型、斜视度和弱视程度这四个因素中,年龄和弱视程度对患者术后弱视恢复有影响,即年龄越小手术效果越好,重度弱视患者手术疗效低于轻中度弱视患者。
魏聪[3](2020)在《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评估其提高弱视患儿视力,改善患儿双眼视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诊断为单眼或双眼弱视的且未经过治疗的弱视患儿110例(3岁儿童的视力正常下限为0.5;4-5岁儿童的视力正常值下限为0.6,6-7岁儿童的视力正常值下限为0.7,7岁以上儿童的视力正常值下限为0.8)作为本次分析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分别在3-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92±2.34岁。将110例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其中一组55例患者(78只眼)设为试验组(VR训练组),行基于推拉模型虚拟现实技术的弱视训练治疗;另外一组55例患者(81只眼)设为对照组(传统训练组),行弱视传统治疗。分别在VR训练组与传统训练组患者接受治疗前与接受治疗6个月后进行视力、四孔灯、立体视功能、知觉眼位等检查。对比分析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后视力检查。VR治疗组治疗无效眼数4,进步32,基本治愈42;传统治疗组治疗无效眼数10,进步41,基本治愈30。经Wilcoxon秩和检验,VR治疗组比传统治疗组训练后视力提高程度大,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2<0.05)。2.不同位置四孔灯检查。VR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33cm、2.5m及6m不同位置处融合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33cm及2.5m处融合功能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m处融合功能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相比,VR训练组患儿在6m处融合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3.立体视检查。VR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颜少明近立体视及同视机远立体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颜少明立体视与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相比,VR训练组患儿传统立体视检查结果明显优于传统训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R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随机点-0阶、1阶及2阶立体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1阶立体视功能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机点-0阶及2阶立体视功能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相比,VR训练组患儿在随机点-0阶及1阶立体视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知觉眼位检查。VR训练组与传统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3°大视标水平、垂直方向及1°小视标水平、垂直方向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相比,VR训练组患儿在大、小视标各方向知觉眼位改善均优于传统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弱视儿童的临床治疗,与传统治疗相比,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更快的提高患者弱视眼视力,强化大脑在不同位置的融合功能及视觉中枢对眼位分离的控制力,在恢复患者立体视方面,无论是传统的远近立体视检查,还是知觉层面的立体视恢复,VR训练在建立患儿高级视功能上比传统弱视治疗更高效。
初玉昊[4](2020)在《影响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发育的因素》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伴有弱视的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发育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伴有弱视的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经治疗后矫正视力达到1.0的患者62例,记录其发病年龄、初次戴镜治疗时间、偏斜持续时间、视力首次达到1.0年龄、是否伴有屈光参差、远视程度及末次随访眼位。同视机检测患者同时视觉、融合及远立体视,记录为“有”或“无”。颜少明立体视觉图测定患者近立体视,记录为“正常(≤60″)”或“不正常(>60″)”。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以上因素与同时视觉、融合及远、近立体视的关系。结果:(1)62例患者中,同时视觉与患者视力首次达到1.0时的年龄(P=0.011<0.05)及末次随访时眼位(P=0.000<0.05)有关,而与发病年龄(P=0.061>0.05)、初次戴镜年龄(P=0.468>0.05)、偏斜持续时间(P=0.706>0.05)、是否伴有屈光参差(P=0.576>0.05)、远视程度(P=0.879>0.05)均无关。(2)融合与患者视力首次达到1.0时的年龄(P=0.032<0.05)及末次随访时眼位(P=0.000<0.05)有关,而与发病年龄(P=0.096>0.05)、初次戴镜年龄(P=0.361>0.05)、偏斜持续时间(P=0.908>0.05)、是否伴有屈光参差(P=0.315>0.05)、远视程度(P=0.899>0.05)均无关。(3)远立体视与发病年龄(P=0.019<0.05)及末次随访时眼位(P=0.001<0.05)有关,而与初次戴镜年龄(X2=0.477,P=0.348>0.05)、偏斜持续时间(P=0.663>0.05)、视力首次达到1.0时的年龄(P=0.123>0.05)、是否伴有屈光参差(P=0.472>0.05)、远视程度(P=1.000>0.05)均无关。(4)近立体视与患者发病年龄(X2=7.333,P=0.007<0.05)、是否伴有屈光参差(X2=4.692,P=0.028<0.05)及末次随访眼位(P=0.0014<0.05)有关,而与初次戴镜治疗年龄(X2=1.597,P=0.162>0.05)、偏斜持续时间(X2=4.287,P=0.133>0.05)、视力首次达到1.0年龄(X2=1.217,P=0.200>0.05)、远视程度(P=0.260>0.05)均无关。结论:(1)矫正眼位正是伴有弱视的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发育的关键因素;(2)首次视力达到正常的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同时视觉及融合的发育;(3)伴有屈光参差更易破坏近立体视。
黄素侦[5](2020)在《多焦软镜对屈光参差性近视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多焦软镜对屈光参差性近视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2.观察多焦软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60例3~12岁屈光参差性近视儿童,观察组(30例)予配戴多焦软镜,对照组(30例)予配戴框架镜,观测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1年的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的变化;观测两组患者戴镜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视力、屈光度、眼轴的变化;观察配戴多焦软镜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记录随访期间患者角膜和结膜的并发症。结果:同时视: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同时视较治疗前提升(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2.融合功能: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融合功能较治疗前提升(P<0.05),组内两两比较明显无差异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3.近立体视:观察组治疗3个月、1年近立体视提升比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近立体视较治疗前提升(P<0.05),组内两两比较,治疗1年近立体视较3个月和6个月前提升(P<0.05)。4.远立体视: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远立体视提升比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远立体视提升较治疗前好(P<0.05),组内两两比较,治疗6个月、1年远立体视提升较3个月前好(P<0.05)。5.戴镜治疗前后远、近立体视获得率的变化:治疗3个月时远近立体视获得率未见明显差异,治疗6个月及1年时远立体视的获得率比近立体视高。6.治疗1年后影响立体视恢复相关因素分析:(1)观察组戴镜治疗后1年后,3~7岁组近立体视获得率较8~12岁组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儿的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恢复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3)屈光参差程度为1.00~2.50D组的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获得率均较2.51~5.375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视力:治疗1年后,观察组视力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8.眼轴及屈光度:治疗1年后,观察组眼轴、近视度数无明显增长(P>0.05),对照组眼轴、近视度数有轻度增长(P<0.05),这1年里对照组眼轴、近视度数增长量较观察组大(P<0.05)。9.随访期间未出现严重的角膜、结膜并发症,戴镜满1年角膜的平均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1.相对于框架眼镜,多焦软镜更能有效的促进屈光参差性近视青少年儿童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在治疗过程中远立体视恢复较近立体快,患儿年龄越小,近立体视恢复越好,立体视的恢复快慢与屈光参差程度成反比。2.相对于框架镜,多焦软镜更能有效的减缓眼轴、屈光度的增长速度,短期内配戴多焦软镜有效控制近视的进展。3.短期内配戴多焦软镜未出现严重的角膜和结膜并发症,对角膜的中央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王锦义,冯雪亮[6](2019)在《双眼视觉发育与视感知觉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双眼视觉是评价患者视觉质量的重要指标,帮助患者重建双眼视觉是提高视觉质量的有效方式。视觉发育"关键期"在9岁之前,视觉经验的异常会损害视皮层神经元的功能,从而导致双眼视功能破坏。视感知觉训练采用行为视觉训练法、脱抑制治疗、同视机训练等方法对于提高斜弱视患者的对比敏感度、立体视锐度等方面安全、有效。特别是基于感知觉学习治疗双眼视觉功能障碍,已广泛应用于双眼视觉的康复训练中。(国际眼科纵览,2019, 43:239-244)
吴万民[7](2018)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高度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治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于高度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稳定性、安全性及矫正视力变化规律。方法:观察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由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医师诊断为高度屈光不正性弱视,配戴框架眼镜联合综合弱视治疗超过半年最佳矫正视力无法继续提高,愿意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联合综合弱视治疗的患者(8岁到16岁)91例(共123只眼)。根据患者验光结果及角膜曲率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镜片,分别于RGPCL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及1年复查患者配戴RGPCL的最佳矫正视力、舒适度、安全性。按照患者高度屈光不正类型进行分层及整体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LSD-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相对于配戴框架眼镜联合综合弱视治疗,配戴RGPCL联合综合弱视治疗1周、1月、3月、6月及1年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GPCL联合综合弱视治疗1周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E字标准对数视力表)及以上的眼数大于50%。(3)相对于框架眼镜联合综合弱视治疗,患者配戴RGPCL联合综合弱视治疗6月弱视程度进一步降低(除外超高度近视并中低度散光或单纯超高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RGPCL联合综合弱视治疗1周、1月、3月、6月、1年最佳矫正视力相互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RGPCL配戴第1天,主要不适症状为:眼干或轻度异物感115眼(93.50%),眼痒29眼(23.57%),1月后复查不适症状消退。RGPCL配戴第1周,角膜上皮点状脱落5眼(4.07%);1月后复查,角膜上皮点状脱落消退。随访期间未出现角结膜感染、角膜新生血管、巨乳头性结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对于8岁16岁高度屈光不正性轻、中度弱视患者,RGPCL联合综合弱视治疗最佳矫正视力优于框架眼镜治疗,且效果稳定、治疗安全。(2)相对于框架眼镜联合综合弱视治疗,患者配戴RGPCL联合综合弱视治疗6月弱视程度进一步降低。(3)患者配戴RGPCL联合综合弱视治疗1周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最为迅速,弱视治疗有效率>50%,之后矫正视力保持稳定。
尹峥,夏旭光,黄慕贞,李婷,郝琦琦,江铭,唐蕊,郑志涌[8](2016)在《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视觉训练治疗儿童弱视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对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包括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视觉训练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采取综合治疗和传统治疗分组对照,设立治疗组(综合疗法组)和对照组(传统治疗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戴镜,遮盖加精细用目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CAM光珊治疗仪,多色光谱刺激仪,后像弱视红光治疗仪,海丁格氏刷等生理刺激综合疗法,待视力达到0.4以上时,加用立体视觉训练,初期使用同视机训练,待视觉三级功能建立后使用家用立体视觉训练仪(实体镜cherioscope,红绿立体图片Tranaglyphs)进行立体视加强巩固训练。结果:两组病例随诊27a,治疗组中基本治愈率达86.3%,治疗前后基本治愈率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的立体视锐度的正常率明显提高,由治疗前的11.0%提高到84.0%。治疗后两组间旁中心注视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1.95,P<0.01)。结论: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视觉训练法是治疗弱视较理想的方法。
卢毅[9](2014)在《儿童及青少年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LASIK术后远期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LASIK术后远期的临床疗效及双眼视功能的改善。方法:选择2008年07月至2013年0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接受LASIK手术的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及青少年75例(75眼),按年龄分为儿童组及青少年组。儿童组(敏感期组)20例(20眼),年龄7~12岁,平均10.30±1.56岁;青少年组(敏感期后组)55例(55眼),年龄13~18岁,平均15.89±1.97岁。儿童组和青少年组行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电脑验光,散瞳验光(儿童组用1%阿托品眼膏涂眼,1日3次,连续3天,第4天验光,3周后小瞳孔复查;青少年组用1%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每5分钟1次,共4次,30分钟后验光),最佳矫正视力,斜视度数检查等。以及双眼视功能检查,包括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等。儿童组术前裸眼视力平均0.15±0.12,最佳矫正视力平均0.16±0.08,球镜平均+6.04±1.53D,等效球镜平均+6.59±1.47D,对侧眼等效球镜平均+1.14±1.40D,双眼屈光参差度平均5.69±1.15D,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别为0例(0%)、0例(0%)、1例(5%)。青少年组术前裸眼视力平均0.16±0.14,最佳矫正视力平均0.29±0.26,球镜平均+5.00±1.81D,等效球镜平均+5.63±1.73D,对侧眼等效球镜平均+0.15±1.57D,双眼屈光参差度平均5.60±1.53D,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别为0例(0%)、1例(1.82%)、2例(3.64%)。按照儿童及青少年特有的屈光状态设计手术,所有患儿LASIK手术均由有经验的医师完成。术后给予常规术后处理以及规范的弱视训练,并于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5年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裸眼视力,电脑验光,散瞳验光,最佳矫正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检查。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屈光参差度、立体视功能等观察指标的改变。结果:1儿童组:术后裸眼视力平均0.40±0.21,最佳矫正视力平均0.46±0.19,有4例(20%)患儿最佳矫正视力提高5行或5行以上,有15例(75%)患儿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等效球镜平均+0.43±1.05D,双眼屈光参差度平均0.96±0.63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屈光度平均减少6.27±1.33D,双眼屈光参差度平均减少4.79±1.33D。至术后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屈光回退,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别为1例(5%)、2例(10%)、4例(20%)。2青少年组:术后裸眼视力平均0.43±0.25,最佳矫正视力平均0.53±0.24,有12例(22%)患儿最佳矫正视力提高5行或5行以上,有39例(71%)患儿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等效球镜平均+0.40±0.84D,双眼屈光参差度平均0.99±0.53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屈光度平均减少5.23±1.85D,双眼屈光参差度平均减少4.61±1.72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屈光回退,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别为5例(9.09%)、4例(7.27%)、4例(7.27%)。3术后儿童组与青少年组相比,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童及青少年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LASIK屈光矫正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2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将其对患儿视力、屈光度及立体视觉的损害降低到最小。3敏感期后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经LASIK手术矫正且术后进行规范的弱视训练,仍有望提高视力,建立立体视觉,完善双眼视功能。4LASIK手术为传统方法依从性差或者效果不佳的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及青少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矫正方法。
王洪峰,王恩荣[10](2013)在《儿童弱视治疗中几个问题的讨论》文中研究指明在儿童弱视治疗中,有许多标准及概念需要讨论:(1)脱镜指标。我们认为双眼裸眼远、近视力≥1.0半年以上者,眼位正常或斜视性弱视治愈后残余斜视度<5°者,远视屈光度≤+1.00 DS者,远视散光度≤+0.50 DC者可以脱镜。(2)弱视复发的概念。我们认为弱视经过治疗后,矫正视力≥0.9或裸眼视力≥1.0后,视力又下降,散瞳验光后证明屈光度明显增加,即弱视复发。依此,按治疗儿童弱视不同阶段,弱视复发应分:基本治愈后弱视复发、痊愈后弱视复发和脱镜后弱视复发三类。(3)治疗年龄限制范围。我们认为应为2岁半即可验光配镜开始弱视治疗,26岁是治疗儿童弱视最佳时期,治愈率最高,712岁是治疗儿童弱视适宜年龄,对1318岁的儿童弱视也不能轻易放弃治疗。(4)治疗期限。我们认为在弱视基本治愈后应随访观察3年,脱镜后结束治疗最安全,视力回退率最低。
二、弱视治疗后视力回退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弱视治疗后视力回退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感知觉训练与知觉眼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析 |
2.2 两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分析 |
2.3 两组患者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弱视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斜视性弱视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假设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数据统计 |
2.5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统计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手术干预对弱视治疗效果影响 |
4.2 影响弱视疗效各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1.存在的不足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符号表(缩略语) |
综述 斜视性弱视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资料 |
2.2.检查方法 |
2.2.1.视力检查 |
2.2.2.Worth四孔灯检查 |
2.2.3.颜少明立体视及同视机检查 |
2.2.4.视感知觉双眼视觉功能缺损检查 |
2.3.治疗方法 |
2.3.1.传统组治疗 |
2.3.2.VR组治疗 |
2.4.统计分析方法 |
3.结果 |
3.1.两组患儿训练后视力变化情况对比 |
3.2.VR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训练前后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变化对比 |
3.3.VR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训练前后知觉眼位变化情况 |
4.讨论 |
5.结论 |
6.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弱视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等情况 |
(4)影响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发育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研究方法 |
2.1 检查设备 |
2.2 检查及治疗方法 |
2.3 分组及观察指标 |
2.3.1 分组 |
2.3.2 观察指标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同时视觉与各因素的关系 |
2.融合与各因素的关系 |
3.远立体视与各因素的关系 |
4.近立体视与各因素的关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多焦软镜对屈光参差性近视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的研究标准 |
1.3 纳入患者的基本资料 |
2.研究方法 |
2.1 仪器设备 |
2.2 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患者的基础资料 |
2.治疗前后双眼视变化情况 |
2.1 同时视 |
2.2 融合功能 |
2.3 近立体视 |
2.4 远立体视 |
2.5 戴镜治疗前后远、近立体视获得率的变化 |
2.6 治疗1年后影响立体视恢复相关因素分析 |
2.6.1 年龄与立体视恢复的关系 |
2.6.2 性别与立体视恢复的关系 |
2.6.3 屈光参差程度与立体视恢复的关系 |
3.多焦软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的有效性 |
3.1 治疗前后视力的变化 |
3.2 治疗前后近视度数的变化 |
3.3 治疗前后眼轴的变化 |
4.多焦软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的安全性 |
4.1 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 |
4.2 记录配戴多焦软镜期间患者出现的角膜和结膜的并发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多焦软镜对屈光参差性近视青少年儿童双眼视的影响 |
1.1 同时视 |
1.2 融合功能 |
1.3 立体视 |
1.4 性别对立体视恢复的影响 |
1.5 年龄与对立体视恢复的影响 |
1.6 屈光参差程度对立体视恢复的影响 |
1.7 治疗后远近立体视获得率的变化 |
2.多焦软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发展的有效性观察 |
3.多焦软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的安全性观察 |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屈光参差的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7)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高度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治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弱视定义和诊断标准 |
1.2 弱视发病机制 |
1.3 弱视患病率及危害 |
1.4 弱视的预防与治疗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创新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纳入标准 |
2.1.1 实验分组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实验仪器 |
2.3 研究方法 |
2.3.1 视力检查 |
2.3.2 验光 |
2.3.3 眼前后节检查 |
2.3.4 RGPCL验配方法 |
2.3.5 综合弱视训练 |
2.3.6 复诊 |
2.4 现场及数据录入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整体分析 |
3.1.1 配戴RGPCL最佳矫正视力变化分析 |
3.1.2 配戴RGPCL治疗1周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幅度分布 |
3.1.3 配戴RGPCL治疗6月弱视程度变化 |
3.1.4 配戴RGPCL治疗最佳矫正视力变化规律及稳定性分析 |
3.1.5 配戴RGPCL治疗安全性分析 |
3.2 分层分析 |
3.2.1 各组配戴RGPCL最佳矫正视力变化分析 |
3.2.2 各组配戴RGPCL治疗1周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幅度分布 |
3.2.3 各组配戴RGPCL治疗6月弱视程度变化 |
3.2.4 配戴RGPCL治疗最佳矫正视力变化规律及稳定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RGPCL联合综合弱视治疗有效性 |
4.2 RGPCL联合综合弱视治疗效果及稳定性 |
4.3 RGPCL联合综合弱视治疗舒适度及安全性 |
4.4 RGPCL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视觉训练治疗儿童弱视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对象 |
1.2方法 |
2 结果 |
2.1疗效 |
2.2疗程与弱视复发率 |
2.3立体视锐度 |
2.4治疗方法与旁中心注视转变关系 |
3 讨论 |
(9)儿童及青少年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LASIK术后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及青少年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屈光手术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儿童弱视治疗中几个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儿童弱视治愈后的脱镜指标 |
二、弱视复发的概念与分期 |
(一) 基本治愈后弱视复发 |
(二) 痊愈后弱视复发 |
(三) 脱镜后弱视复发 |
三、弱视治疗的年龄限制 |
四、弱视治疗的期限 |
四、弱视治疗后视力回退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感知觉训练与知觉眼位的研究[D]. 樊新皓.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斜视性弱视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D]. 袁梦霞. 汕头大学, 2021(02)
- [3]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D]. 魏聪. 河南大学, 2020(02)
- [4]影响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发育的因素[D]. 初玉昊. 青岛大学, 2020(01)
- [5]多焦软镜对屈光参差性近视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D]. 黄素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双眼视觉发育与视感知觉的研究进展[J]. 王锦义,冯雪亮. 国际眼科纵览, 2019(04)
- [7]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高度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治效果分析[D]. 吴万民. 兰州大学, 2018(10)
- [8]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视觉训练治疗儿童弱视临床观察[J]. 尹峥,夏旭光,黄慕贞,李婷,郝琦琦,江铭,唐蕊,郑志涌. 国际眼科杂志, 2016(05)
- [9]儿童及青少年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LASIK术后远期疗效观察[D]. 卢毅.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10]儿童弱视治疗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 王洪峰,王恩荣. 眼科,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