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供电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

牵引供电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

一、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电磁兼容性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冬[1](2021)在《动车组整车电磁辐射发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动车组的电磁辐射是决定高速铁路电磁环境的重要因素,研究动车组的整车电磁辐射发射对提高动车组的电磁兼容性能,进而改善高速铁路系统的运行电磁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速动车组车型繁多,各个组成部件的生产商和集成商不同,协调存在一定困难,加之与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特性相关的辐射源众多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使得高速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特性复杂多样。目前对于高速动车组辐射源的研究还停留在单一设备层面,未将动车组看作整体来研究,难以判定引起整车辐射发射超标的关键辐射源,也就无法采取全局性的辐射发射抑制措施。动车组辐射发射的特性研究以及对辐射发射抑制效果的验证,均需要现场测试结果的支持,而动车组现场辐射发射测试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在现场背景电磁噪声的干扰下,难以获取准确的整车辐射发射数据。针对当前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从主要辐射源特性、现场测试方法和辐射发射抑制方法三个方面研究了动车组的辐射发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动车组主要辐射源特性研究。从动车组整体出发,研究了动车组车体面电流的辐射发射特性,重点研究了动车组弓网离线放电与过分相车体过电压两种方式形成的车体感应面电流的辐射发射特性。为动车组整车的辐射发射特性研究和动车组内外敏感设备的优化布置提供了理论参考。(2)动车组辐射发射现场测试方法研究。针对现场辐射发射测试时背景电磁噪声干扰测量结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动车组的现场辐射发射测试方法。利用该方法处理采集的现场整车辐射发射测量数据,抑制其中的背景噪声,从而得到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的准确值。通过仿真与实测试验的方式验证了所提消噪算法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经该方法处理后,背景噪声能够被抑制30d B以上,有利于实现动车组现场辐射发射的精确测量,为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的诊断与整改提供有效的测试手段。(3)动车组弓网离线放电辐射现场测试方法研究。针对目前扫频测量方法难以捕捉弓网离线放电瞬态辐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动车组弓网离线放电辐射时域测试方法。通过构建适用于提取弓网离线放电辐射信号的优化原子库,解决了现有时域瞬态信号提取方法在提取弓网离线瞬态辐射信号上精确度与收敛性不佳的问题,实现现场条件下弓网离线放电辐射的精确测量,为研究弓网离线放电的辐射发射特性提供了测试方案。(4)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抑制方法研究。针对动车组牵引变流器线缆共模电流和车体感应面电流两大主要电磁辐射源,提出了动车组整车电磁辐射抑制方法。对牵引变流器线缆的高频共模电流采用被动损耗的方式进行抑制,对高压线缆耦合到车体的低频表面电流提出了一种主动对消的抑制方案,从而抑制动车组整车的辐射发射,从全局上改善动车组的辐射发射性能。以上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动车组整车的辐射发射特性、优化布置车内敏感设备和提高动车组的电磁兼容性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

王一博[2](2021)在《交流25kV牵引制式下城市铁路信号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逐年增加,传统的采用直流1500V牵引供电制式的城市铁路,在运力方面已经开始落后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力,部分城市铁路改用交流25k V的供电制式以提高城市铁路的供电效率和驱动力。交流25k V城市铁路的信号系统仍采用地铁制式,随着供电制式改变和供电电压等级的提升,弱电轨旁设备如计轴、通信设备在交流25k V牵引制式下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仍然有待于深入研究分析,以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营。针对轨旁弱电电缆沿钢轨和强电电缆长距离并行敷设的布置情况,以及线路周围存在频率范围很宽的电磁骚扰且无线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开放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影响交流25k V城市铁路信号系统电磁兼容性的两个突出问题:(1)轨旁强电电缆对计轴设备信号电缆的串扰耦合;(2)高频电磁噪声对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影响。本文应用电磁仿真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强弱电缆间的串扰耦合,研究轨旁强电电力电缆对计轴设备弱电信号电缆产生的串扰耦合。首先利用仿真软件分别搭建强弱电缆间无槽和有槽时的仿真模型,并根据仿真设置在实验室搭建测试模型,将解析解、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误差约在5d B之内,说明仿真模型有效。再根据轨旁强弱电缆的实际布线方式与电缆类型进行仿真,得到不同屏蔽方式、不同接地方式、不同电缆长度等情况下各频点对应的串扰耦合电压均为μV级,通过计轴设备抗扰度测试得到的敏感电平为m V级,得出在轨旁电缆实际布置的情况下,强弱电缆耦合骚扰不会影响计轴设备正常工作。然后,建立WLAN和LTE两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理论抗干扰模型,得到WLAN和LTE系统正常传输信息所需的通信信号的最小场强分别为41.9 d BμV/m、29.42d BμV/m。并通过现场实测采集数据,将实测数据与理论抗干扰模型比较,分析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仿真、实验室试验和现场实测得出了低频骚扰以串扰耦合的方式对计轴设备产生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研究了WLAN、LTE无线通信系统在交流25k V城市铁路系统中的电磁兼容性,对交流25k V牵引制式下城市铁路信号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相关研究。

王干[3](2021)在《基于硬件在环的计轴系统电磁兼容仿真平台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随着电气、电子设备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广泛应用,已经逐渐形成了电力和电子设备相互结合、强电和弱电配合工作的电气系统,这就使电磁兼容成为系统能否可靠运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为了研究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以往多使用软件仿真、实验室试验或现场电磁兼容测试的方法。然而传统的电磁兼容研究方法对研究设备在现场工况下的电磁环境适应性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灵活性。为此本文将硬件在环的试验方法引入到电磁兼容仿真研究中,通过软硬件联合仿真的形式在实验室进行电子设备的现场电磁环境适应性分析。本文研究基于硬件在环的电磁兼容仿真技术,使用LabVIEW软件和NI系统搭建模拟计轴系统,对交流25k V供电制式地铁线路下计轴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一、研究硬件在环技术原理,提出了基于硬件在环的计轴系统的仿真测试平台设计方案,并基于当前主流计轴系统工作原理,使用LabVIEW软件搭建了模拟鉴幅式计轴系统和模拟鉴相式计轴系统。所建的模拟计轴系统可以对信号输出、接收和判决条件进行修改,从而实现对不同厂商计轴系统的模拟。二、研究分析了计轴系统的受扰机理,开展了计轴系统现场电磁环境测试,结合测试结果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计轴设备磁头附近的磁场情况以及计轴信号线上的骚扰电流,使用LabVIEW软件和NI系统搭建了计轴系统的现场电磁环境模拟平台。三、利用所建的模拟计轴系统对某厂家的计轴系统进行仿真,将模拟计轴系统替代该真实计轴系统部分设备形成硬件在环回路。利用计轴系统现场电磁环境的测量数据,在实验室内实现对计轴系统电磁环境的模拟再现,并将再现的电磁环境分别施加到真实计轴系统和模拟计轴系统上进行对比分析。综上,基于硬件在环的电磁兼容仿真研究的方法,既可以提高试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还可以在实验室内开展现场不同工况下的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节约仿真分析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李萌[4](2021)在《高速铁路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兼容风险研究》文中提出高速铁路作为人民群众优先选择的,具有快速、舒适、准时、实惠且安全特点的出行工具,目前在国内交通出行领域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信号系统车载设备是负责运行控制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控制和通信等功能将线路、车站、动车组列车有序的配合起来,以保证动车组列车安全可靠并高效率的在线路上运行。高铁系统复杂的电磁环境给信号系统车载设备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信号系统车载设备通过分布在列车各个位置的通信、控制及天线端口完成对列车的运行控制,而动车组动力分散式模式的技术特点,使得电磁环境与信号车载设备的交互更加复杂,信号车载设备的电磁干扰问题已经成为铁路电磁兼容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电磁兼容理论为基础,为了解决传统的信号系统风险研究中对电磁兼容性缺乏考虑的弊端,以高铁信号系统车载设备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电磁骚扰源-传输耦合-设备端口”电磁兼容三要素原则扩充了风险模型,确定了电磁兼容风险因素;结合动车组列车的运行场景和结构布局,分别对车顶弓网放电离线电磁骚扰、车体电流电磁骚扰、车底牵引传动系统电磁骚扰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针对系统的复杂程度,形成了基于网络模型的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干扰特性分析方法,通过网络模型中的路径实现对信号车载设备中不同子系统、模块或部件装置电磁干扰特性的分析;基于云模型和Cube风险评估模型对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的电磁兼容风险等级进行分析。论文主要工作的创新之处总结如下:(1)针对传统风险模型未能考虑电磁兼容性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运行场景的高速铁路电磁兼容风险分析方法,建立了涵盖“电磁骚扰源-传输耦合-设备端口”等电磁兼容要素的风险模型。(2)分析了弓网离线放电电磁骚扰源的特性,并基于行波天线和传输线理论建立了辐射耦合与传导耦合模型,优化了高架桥场景弓网离线电磁骚扰测量方法。(3)提出了基于网络模型的高铁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风险模型,将电磁兼容要素抽象为模型中的节点和连接边,实现了对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干扰耦合路径的分析。(4)提出了基于云模型和Cube模型的信号车载设备电磁兼容风险评估方法,结合骚扰源和干扰耦合特性,针对典型运行场景的电磁兼容风险等级进行了评估。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提高高铁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可以为铁路电气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理论研究、电磁兼容设计、系统电磁兼容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耿欣[5](2020)在《高铁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干扰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我国高速铁路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高速列车运行数量最多、商业运营速度最高、高铁技术体系最全、运营场景和管理经验最丰富的高速铁路网。高速铁路运营速度的大幅提高和运输量的飞速增长为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CTCS)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日益增多的列控、行车和地面等信息需要通过车地无线传输链路进行数据交换。而高速铁路本身是集高功率牵引电气设备与微功率列车控制设备于一体的复杂巨系统,其中以牵引供电和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为主的用电、用频设备的有意、无意发射使得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易受环境中各种电磁骚扰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威胁到高铁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为了保障高速列车安全高效地运行,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的干扰效应研究成为高铁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信息能够安全可靠地传输的关键问题。在列车高速行驶的过程中,高速铁路系统环境中的电磁骚扰有很强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同时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采用了多种无线传输制式以适用不同应用对数据传输的需求,这使得电磁骚扰与无线链路的性能指标之间难以直接建立量化关系。为了保证在高铁这种复杂应用场景中无线通信链路的性能,需要评价采用不同调制、编码方式的无线通信链路在脉冲骚扰下的干扰效应,从而提出合适的抗干扰措施以减弱脉冲骚扰的影响。本文首先从高铁环境中影响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的主要骚扰出发,通过分析典型脉冲电磁骚扰信号的时域统计特性,建立了脉冲电磁骚扰的统计参量模型。接着,基于电磁骚扰信号的统计参量估计电磁骚扰对无线链路的瞬时效应并进行长时间的等效,构建了电磁骚扰信号联合统计参量与采用数字信息传输(包括不同调制和差错编码方式)链路差错性能上界之间的量化关系。然后,针对脉冲骚扰的突发性,从提高敏感设备抗扰度的角度,提出了分散短时性能恶化的方法以解决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电磁兼容干扰防护的技术难题。最后,搭建了基于虚拟仪器平台的多统计参量同步测量系统,实现了在有用信号共存的情况下电磁骚扰统计参量的准确测量,并通过联合仿真平台验证了无线链路干扰效应评估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具体如下:一、由于电磁骚扰对采用不同调制方式的无线链路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别,且现有评估结果和实际值的误差非常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更准确的通用方法来评估采用数字调制的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的干扰效应。通过基于骚扰统计参量的调制信号比特级干扰效应评估模型,建立了电磁骚扰信号统计参量与采用不同调制方式数字信息传输差错性能上界之间的量化关系,为辐射发射骚扰限值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参考。二、由于脉冲骚扰对采用不同信道编码方式的无线链路的干扰效应目前并没有十分有效的通用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杂高铁电磁环境的方法评估采用信道编码的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的干扰效应。通过有效信干噪比映射算法,建立了电磁干扰信号联合统计参量与采用不同纠错编码方式信息传输与差错性能之间的量化关系,为脉冲型时变骚扰影响下无线链路的编码性能提供了理论参考,比数值仿真方法更加灵活和有效。三、由于无线链路的开放性限制了用于隔离骚扰源和切断耦合途径等抑制干扰的电磁兼容技术的有效性,本文从改善敏感设备抗干扰性能的角度,引入了解决高铁环境中脉冲骚扰引起的无线信息传输的干扰问题的新思路。针对高铁环境中骚扰的突发性和随机性,提出了将突发脉冲干扰效应分别从时域、频域和空间域离散化的防护措施,用于提高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的抗干扰性能,保证列控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本文中无线链路干扰效应的研究建立了无线传输差错概率限值与骚扰统计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制定电磁骚扰的统计参量限值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由于本文的评估方法适用于各种骚扰共存的复杂场景,且不需要骚扰的先验信息,适用于高铁环境中的实际应用,例如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的实时监控、风险分析和干扰预警等。

周行[6](2020)在《牵引网高空核电磁脉冲电流注入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系统在国民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也愈加重要,而牵引供电系统是保障铁路系统运行平稳、高效地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之一。然而随着牵引供电系统所处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电磁脉冲发生装置向着小型化、可移动化的方向发展,使电力机车内部空间的电磁环境变得愈为恶劣。因此对牵引供电系统进行电磁脉冲干扰测试技术研究成为必要的环节,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首先介绍了HEMP电磁环境和一种新型的采用了美军MIL-STD-188-125标准的HEMP电流源,该电流源在以往HEMP发生装置的基础上改进了结构,使其相对于以往的电磁脉冲发生装置具有小型化、可移动性和极化方向可调的特性。随后,利用传输线理论分析计算HEMP对牵引供电网的注入效应,通过分析牵引供电网实际情况,得出了整个牵引供电系统可以简化为半自由空间非线性负载的瞬态响应的传输线计算,将电力机车简化为其中的非线性负载,并且对牵引网导线进行简化处理,得出了在该模型下的HEMP电流注入响应结果。其次,建立牵引供电系统中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模型,其中包括牵引变电所、牵引网导线、电力机车以及避雷器。介绍分析了不同接线方式下的牵引变电所的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不同供电方式下的铁路供电系统的优缺点和使用的场景;对牵引网中空间位置复杂的多条导线利用Carson理论结合矩阵变换法实现对这些导线参数的合并简化计算,并对电力机车运行的控制流程进行了分析介绍。同时建立的牵引供电系统数学模型之上,利用PSCAD仿真软件搭建了采用AT供电方式的牵引供电系统和HEMP电流源的仿真模块,同时将各模块的仿真结果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块的正确性。最后利用所建立的仿真系统,仿真了在HEMP电流源注入牵引网不同导线时,电力机车内部与牵引网上各条导线上的一些观察点的过电压情况,同时比较了在注入不同导线时各观察点过电压幅值与波形的异同;并且仿真了在加入避雷器后各个观察点过电压幅值与波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HEMP电流注入接触网与正馈线时将出现相似的过电压情况,同时过电压幅值增幅较大;而注入钢轨时过电压情况并不明显;在加入避雷器后,能够有效的抑制过电压幅值,但是仍存在较为严重的残压,对电力机车与牵引网存在很大的危害。

王宇飞[7](2020)在《高速磁悬浮系统的电磁发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磁悬浮系统运用直线同步电机技术,以地面导轨驱动、电磁悬浮的方式,可以使列车最高时速达到600km/h,但因此所产生的电磁发射可能对车内乘客及一些小型设备造成影响。由于高速磁浮主要电磁发射源干扰频率、分布位置及其组成结构与传统高速轮轨列车有很大不同,因而本文专门提出了针对高速磁浮电磁发射特性的研究方法。本文首先通过介绍高速磁悬浮牵引供电系统,分析高速磁悬浮潜在的电磁发射来源。其中,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是高速磁浮最主要的电磁发射源。它通过调节定转子之间的气隙磁场,同时实现列车的悬浮和驱动,但磁场会从电机切向面的两侧对外产生泄漏。因此,本文先对直线电机电磁发射的根源,即气隙磁场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直线电机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并用数学解析法加以验证,研究影响长定子直线电机气隙磁场变化的不同因素。通过虚功法计算直线电机受力来分析气隙磁场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此部分研究,确定在高速磁浮列车实际运行情况下,使得直线电机产生最大电磁发射时的电气参数。然后,对于直线电机低频交流发射的电流来源,即高速磁浮地面变流系统进行研究。在Simplorer中设计与仿真变流系统及控制模块,分析不同变流单元的性能。通过将电路模型与直线电机模型的联合仿真,研究变流系统输出电压电流波形,并通过频谱分析讨论高速磁浮直线电机电枢电流的基波频率及高次谐波成分随转子平移速度及调制载波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在Maxwell 3D中构建直线电机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结合高速磁浮车体及轨道模型,研究高速磁浮列车直线电机的电磁发射特性,并特别考虑了列车行驶速度这一因素。通过采样并与相关限值比较来量化分析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其中的低频交流磁场发射的主要分布频率及大小会随着磁浮列车行驶速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此外,本文还专门通过故障态仿真分析,研究电枢三相交流电平衡性对于低频交流磁场发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枢三相电平衡时,直线电机低频电磁发射满足相关限值要求,不会对乘客及相关小型设备造成影响。但是在一侧电机缺相工况下,车内磁场总体向缺相电机侧偏移,且幅值有近10倍的提升,对佩戴心脏起搏器及植入性人工耳蜗的乘客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在列车实际运行途中,对直线电机电枢三相电的平衡性采取实时检测与调控,以防止车内低频电磁发射量的明显增加。通过对地板加设1.5mm硅钢薄层,可有效抑制一侧电机缺相工况下车内的磁场发射,并使其满足相关限值要求。

侯德超[8](2020)在《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电磁耦合机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是一种利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将电能从牵引变电所传递到轨道交通车辆的设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工作原理使得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相比传统的第三轨或者接触网供电方式,具有无直接接触、无磨损、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在电气化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和磁悬浮铁路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电磁辐射水平作为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指标,过大的电磁辐射值不仅影响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周围设备的正常工作从而威胁行车安全,同时也严重危害位于轨道交通环境中人员的身体健康。电磁耦合机构作为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电能传输效率及对外电磁辐射水平。在保证电能传输效率的前提下,为降低系统的电磁辐射,本文对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的电磁耦合机构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本文首先介绍非接触牵引供电技术的经济价值以及相关技术背景,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重点收集分析电磁安全性相关标准,从中总结提炼出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电磁辐射水平的评价标准,为后续优化效果的量化比较提供标准依据。在详细阐述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原理和组成的基础上,结合麦克斯韦方程组介绍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电磁辐射的来源和产生机理,比对分析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电磁辐射水平,并得到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为电磁耦合机构漏磁的结论。基于无补偿的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电磁耦合机构互感模型,详细推导基于LCLS补偿的电磁耦合机构传输效率模型,提出在线圈寄生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降低电磁耦合机构电磁辐射,需尽量提高系统原副边之间互感的解决思路,从理论上确定线圈匝数、形状和周围磁介质的磁导率对降低电磁耦合机构电磁辐射的重要性。利用Maxwell仿真平台,对电磁耦合机构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不同线圈结构、不同磁芯形状和不同屏蔽材料对原副边互感的影响。基于互感模型和软件仿真,提出一种分段式导轨供电的日字形线圈,对比分析原边和副边之间不同组合方式下的电磁辐射和互感值;提出一种采用圆形非晶合金的磁芯方案,对比分析磁芯厚度和安装位置对互感值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铝板的屏蔽方案,研究了屏蔽材料的边缘效应,对比分析屏蔽材料厚度和安装位置对互感值和电磁辐射的影响;最后结合工程实践中对成本的控制,将线圈铺设量最大的原边线圈匝数减少73%,降低材料成本约70%,同时电磁耦合机构整体对外电磁辐射仍然满足标准要求。为验证电磁耦合机构优化措施的有效性,根据优化后的电磁耦合机构模型,搭建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实验台,测量其周围空间的电磁辐射。实验结果与仿真分析基本一致,验证了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的正确性。

王豫[9](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再生能馈技术及装置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国城市地铁自2008年以来快速发展,行业上升迅猛。作为昆明的首条地铁线路-昆明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在2011年开通。截止2019年昆明地铁已经开通运营1号线一期工程以及呈贡支线、2号线一期工程、3号线、6号线一期工程共计四条线路,开通线路长度达到88.7km,全部车站共计57个,当中换乘站2个。随着地铁线网的初步形成和运营线路增多,如何有效控制运营成本越来越成为管理核心。电能作为地铁各专业设备和系统的动力,研究如何更加绿色高效的利用电能。研究利用地铁交通的电能并进行升级,是当前最热的前沿和应用。本文以地铁供电系统的电客列车牵引和制动能耗为研究对象,谈论了采用交流电机电客列车的制动特性及再生制动电能的产生。因为城市地铁中站间距非常短,车站设置较为密集,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频繁的动车与停车。在列车电制动时产生非常可观的再生制动能量,因为目前直流牵引设备中均采用二极管单向导通整流,列车再生制动产生的能量无法反馈到中压交流网侧进行二次使用,多采用制动电阻将电能转化为热能释放的形式,这样还加大了车站环境控制与通风设备的压力以及负荷消耗。针对再生制动能量的利用,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对再生制动电能三类9种使用方案进行了优缺点分析,最终根据昆明地铁3号线实际工程需要选择35k V中压系统回馈方案。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了35k V中压系统回馈方案的仿真模型建立,通过仿真证明了电压控制对35k V中压系统的回馈效果,并且在回馈过程中的稳压效果良好,论证了该方案的功能和效果。本文最后根据昆明地铁3号线实际情况,对再生能馈设备工程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总体设计研究,对再生能量回馈设备的技术需求和控制要求做了设计与分析。对最终工程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数据分析,验证了35k V中压系统回馈方案的良好效果,以及运行过程中的一个案例分析,总结了再生能馈装置在运行使用方面的经验。

武沛[10](2019)在《基于虚拟仪器的机车信号设备抗扰度测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列车高速度、高密度和重载的发展,机车功率越来越大,牵引电流也随之越来越大,导致电磁环境更加恶劣。保障铁路安全运营的信号设备却极易在此电磁环境中受到干扰而发生故障,故在设备生产以及现场运营过程中,需对其抗干扰能力做相关测试。面向铁路现场的现实需求,北京交通大学及相关单位于2018年共同起草制订了中国铁路总公司技术标准《铁路信号设备牵引电流抗扰度试验方法及限值第2部分:车载信号设备》。目前针对机车信号抗扰度试验在实际测试中主要采用传统人工测试,这不仅测试工作量大,并且测试环境搭建不便,人为误差较大。故在此工程应用背景下,基于虚拟仪器对机车信号设备的自动测试系统进行了研发。本文分别从机车信号干扰机理、机车信号抗扰度测试方案、自动测试系统软硬件开发以及自动测试系统应用验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从电磁兼容三要素干扰源、耦合途径与对机车信号设备的干扰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了不平衡牵引电流对机车信号设备干扰的机理。2、依据《铁路信号设备牵引电流抗扰度试验方法及限值第2部分:车载信号设备》中对不平衡牵引电流的测试原理,在分析对比了三种测试方案的前提下,确定了自动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案,并对实现该方案所必需的频率、电流、电压的定量关系做了测试与分析。3、测试系统的硬件部分,首先基于PXIe总线对机车信号抗扰度测试平台进行整体硬件结构设计;其次对机车主机点灯电压设计了电压输入调理电路,将该电压线性转化为采集卡可检测的电压;然后从接地、电场屏蔽和磁场屏蔽的角度对测试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分析与设计;最后对系统测试精度进行了校验测试,标准TB/T 3073中对试验设备的性能指标规定频率允许偏差范围为±1%;开路输出电压允许偏差范围为土1%,结果表明系统开路输出电压误差最大不超过0.29%,频率误差最大不超过0.04%。4、测试系统的软件部分,整体设计为“三层式”软件结构,即顶层应用程序、中层测试模块、底层功能模块。在测试过程中,信号生成模块、主机工作状态监测模块与测试信号采集模块并行执行,完成各个测试项目的自动测试,并可在测试结束后对测试信号进行回放和时域、频域的分析。5、利用本论文设计的测试系统对部分厂家产品进行了实际测试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测试效率和精度符合设计需求,较传统测试有显着提高。

二、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电磁兼容性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电磁兼容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动车组整车电磁辐射发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动车组主要辐射源研究现状
        1.2.2 高速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2.3 高速动车组电磁辐射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内容安排
2 动车组牵引系统辐射特性研究
    2.1 动车组牵引系统辐射机理
        2.1.1 动车组牵引系统构成
        2.1.2 动车组牵引系统辐射机理
    2.2 动车组牵引系统共模辐射研究
        2.2.1 共模电流产生机理
        2.2.2 牵引系统高频共模电流模型
        2.2.3 牵引变流器连接线缆的辐射发射研究
    2.3 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影响因素排查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动车组车体面电流辐射特性研究
    3.1 动车组车体面电流的产生机理
        3.1.1 动车组车体面电流的来源
        3.1.2 弓网离线电磁辐射感应的车体面电流
        3.1.3 车体过电压引起的车体电流
    3.2 动车组车体面电流计算
        3.2.1 弓网离线电磁辐射感应车体面电流计算
        3.2.2 过电压车体电流分布
    3.3 动车组车体面电流辐射发射特性仿真分析
        3.3.1 弓网离线辐射感应面电流辐射发射特性分析
        3.3.2 动车组过电压车体面电流辐射发射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动车组整车辐射发射现场测试技术研究
    4.1 整车辐射发射测量方法原理
    4.2 基于改进盲源分离算法的整车现场辐射发射测试方法
        4.2.1 通道延迟估计
        4.2.2 估计参考信号
        4.2.3 EUT信号提取
    4.3 整车现场辐射发射测试方法仿真验证
    4.4 整车现场辐射发射测试方法实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动车组弓网离线放电辐射现场测试方法
    5.1 基于稀疏分解的脉冲信号匹配追踪算法
        5.1.1 匹配追踪算法原理
        5.1.2 过完备原子库
    5.2 弓网离线放电辐射信号提取方法
        5.2.1 改进原子库构建
        5.2.2 弓网离线放电辐射信号匹配提取
    5.3 弓网离线放电辐射信号匹配提取仿真验证
    5.4 弓网离线放电辐射信号匹配提取实测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动车组电磁辐射抑制方法研究
    6.1 牵引变流器输出线缆共模电流电磁辐射抑制方法
        6.1.1 磁环抑制机理建模及特性分析
        6.1.2 不同参数对磁环抑制特性的影响
        6.1.3 牵引变流器输出线缆共模电流抑制试验
    6.2 动车组车体感应面电流辐射发射抑制方法
        6.2.1 谐波电流监测与注入方法
        6.2.2 线缆谐波电流反相补偿计算方法
        6.2.3 线缆谐波电流主动抑制试验验证
    6.3 动车组车底设备舱屏蔽优化研究
        6.3.1 不同缝隙尺寸设备舱屏蔽效能研究
        6.3.2 不同通风格栅长度设备舱屏蔽效能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英语缩略语表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交流25kV牵引制式下城市铁路信号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采用交流25kV牵引制式的城市铁路系统电磁环境分析
        1.2.2 多导体传输线串扰耦合机理及计轴器抗干扰性研究
        1.2.3 城市铁路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与周围电磁环境适应性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交流25kV供电城市轨道交通的电磁兼容概况
    2.1 交流25KV城市轨道交通骚扰源分析
        2.1.1 弓网离线骚扰
        2.1.2 电力机车牵引传动骚扰
        2.1.3 牵引回流骚扰
    2.2 交流25KV城市轨道交通EMC模型
    2.3 交流25KV城轨信号系统EMC的突出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交流25KV城市铁路骚扰源耦合途径分析
    3.1 强弱电缆耦合模型的搭建
        3.1.1 强弱电缆耦合的理论模型
        3.1.2 强弱电缆耦合的仿真模型
        3.1.3 强弱电缆耦合的实验室测试模型
        3.1.4 结果对比分析
    3.2 轨旁强弱电缆耦合的仿真
        3.2.1 仿真设置
        3.2.2 轨旁强弱电缆串扰耦合仿真
    3.3 不同因素对线间串扰的影响
        3.3.1 不同线槽结构对线间串扰的影响
        3.3.2 弱电线与扁钢间距对串扰的影响
        3.3.3 屏蔽层接地方式对线间串扰的影响
        3.3.4 扁钢不同接地方式对串扰的影响
        3.3.5 线槽不同接地方式对串扰的影响
        3.3.6 长距离传输对线间串扰的影响
    3.4 25KV供电制式地铁线路轨旁强电电缆对邻近线缆耦合骚扰
        3.4.1 测试布置及仪器
        3.4.2 测试结果
    3.5 交流25KV城市铁路系统辐射耦合传输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交流25KV城铁计轴及无线通信设备受扰分析
    4.1 强弱电缆串扰耦合对计轴设备的影响
    4.2 无线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
        4.2.1 无线通信系统抗干扰性概述
        4.2.2 无线通信系统理论抗干扰模型
        4.2.3 城市铁路试验线路电磁骚扰现场试验
        4.2.4 无线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硬件在环的计轴系统电磁兼容仿真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硬件在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计轴设备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硬件在环仿真平台设计
    2.1 硬件在环技术原理
        2.1.1 概述
        2.1.2 LabVIEW开发平台
        2.1.3 NI PXIe硬件
    2.2 计轴系统的仿真测试平台设计方案
    2.3 本章总结
3 计轴系统工作原理及仿真实现
    3.1 计轴系统工作原理
        3.1.1 计轴系统的车轮传感器
        3.1.2 计轴系统的处理单元
        3.1.3 计轴系统的联锁和复位
    3.2 计轴系统的仿真实现
        3.2.1 鉴幅式计轴系统
        3.2.2 鉴相式计轴系统
    3.3 本章总结
4 计轴系统电磁环境及仿真实现
    4.1 计轴系统的受扰机理分析
        4.1.1 计轴系统工作现场的主要电磁骚扰源
        4.1.2 计轴系统电磁骚扰耦合机理
    4.2 计轴系统的现场电磁环境
        4.2.1 计轴室外设备电磁环境
        4.2.2 计轴室内设备电磁环境
    4.3 计轴系统现场电磁环境的实验室仿真平台
        4.3.1 软件闭环仿真平台
        4.3.2 半实物仿真平台
    4.4 本章总结
5 硬件在环仿真平台的验证
    5.1 模拟计轴系统的验证
        5.1.1 模拟计轴系统的软件闭环验证
        5.1.2 模拟计轴系统的半实物验证
    5.2 计轴系统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
        5.2.1 模拟计轴系统电磁环境适应性软件闭环实验
        5.2.2 模拟计轴系统电磁环境适应性半实物仿真实验
    5.3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高速铁路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兼容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风险及工程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1 风险理论研究
        1.2.2 风险评估的工程应用
        1.2.3 铁路安全风险研究现状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铁路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1.3.1 铁路电磁骚扰及传播特性研究
        1.3.2 铁路电磁骚扰传输耦合特性研究
        1.3.3 铁路信号系统电磁干扰特性研究
        1.3.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电磁兼容与风险的研究现状
        1.4.1 电磁环境与风险的研究
        1.4.2 电磁兼容与功能安全的研究
        1.4.3 电磁兼容风险的标准研究
        1.4.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2 高铁电磁兼容风险概述
    2.1 风险的基本理论
        2.1.1 风险的基本概念
        2.1.2 风险模型
        2.1.3 风险分析
        2.1.4 风险评价
        2.1.5 风险评估
    2.2 系统电磁兼容的风险模型
        2.2.1 电磁兼容风险的内涵
        2.2.2 电子电气设备的风险模型
        2.2.3 耦合电磁兼容要素的风险模型
        2.2.4 风险模型的实例分析
    2.3 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兼容风险因素分析
        2.3.1 运行场景分析
        2.3.2 电磁兼容要素分析
        2.3.3 电磁干扰后果分析
    2.4 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兼容风险评估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对信号系统车载设备造成干扰的主要骚扰源特性研究
    3.1 对信号系统车载设备造成干扰的主要电磁骚扰源
    3.2 弓网离线放电电磁骚扰特性研究
        3.2.1 弓网离线产生电磁骚扰的机理分析
        3.2.2 弓网离线的放电模型
        3.2.3 弓网离线电磁骚扰的辐射耦合模型
        3.2.4 弓网离线电磁骚扰的传导耦合模型
        3.2.5 弓网离线电磁骚扰的测量与分析
    3.3 动车组车体回流电磁骚扰特性研究
        3.3.1 动车组车体回流电磁骚扰的机理分析
        3.3.2 动车组车体电流模型
        3.3.3 动车组车体电流特性研究
    3.4 牵引传动系统电磁骚扰特性研究
        3.4.1 牵引变流器电磁骚扰的机理分析
        3.4.2 动车组牵引变流系统模型
        3.4.3 牵引变流系统输出电缆辐射特性
    3.5 本章小结
4 高铁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干扰特性研究
    4.1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车载设备
        4.1.1 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的组成
        4.1.2 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的工作原理
        4.1.3 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干扰故障与机理
    4.2 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兼容网络模型
        4.2.1 电磁干扰链式网络结构
        4.2.2 电磁兼容网络模型的节点与边
        4.2.3 电磁兼容网络的建立方法
        4.2.4 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兼容网络模型
    4.3 基于ECN的信号系统车载设备干扰路径分析
        4.3.1 BTM的电磁干扰路径
        4.3.2 DMI的电磁干扰路径
    4.4 本章小结
5 高铁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兼容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
    5.1 风险评估的方法
        5.1.1 云模型
        5.1.2 权重判断方法
    5.2 电磁兼容风险评估Cube模型
    5.3 高铁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兼容风险评估模型
        5.3.1 评估模型的结构与流程
        5.3.2 电磁兼容风险的评价体系
        5.3.3 风险等级与风险基准云
    5.4 实例分析
        5.4.1 BTM电磁兼容风险评估
        5.4.2 DMI电磁兼容风险评估
        5.4.3 电磁兼容风险控制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总结
    6.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铁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干扰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中国高铁列控系统中的无线信息传输链路
        1.1.2 中国高铁系统的电磁环境特性
        1.1.3 脉冲骚扰统计特性的描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铁系统中关于电磁骚扰限值的规定
        1.2.2 统计参量方法的提出和发展
        1.2.3 统计参量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的研究进展
        1.2.4 基于脉冲骚扰的统计参量评估无线链路干扰效应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2 影响CTCS-3 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主要骚扰的统计特性
    2.1 弓网离线放电辐射骚扰的统计特性
        2.1.1 弓网离线放电辐射骚扰对CTCS-3 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的干扰
        2.1.2 弓网离线放电辐射骚扰的统计特性
    2.2 公共移动网络信号的统计特性
        2.2.1 公共移动网络信号对CTCS-3 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的干扰
        2.2.2 公共移动网络信号的统计特性
    2.3 高功率电磁脉冲的统计特性
        2.3.1 高功率电磁脉冲对CTCS-3 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的危害
        2.3.2 高功率电磁脉冲的统计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CTCS-3 级列控系统不同调制无线链路的干扰效应研究
    3.1 高铁CTCS-3 级列控系统无线传输链路的模型
        3.1.1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无线链路的传输制式
        3.1.2 CTCS-3 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干扰效应评估模型
    3.2 基于骚扰APD评估数字调制无线链路干扰效应的方法
        3.2.1 基于骚扰APD的一维调制比特级干扰效应评估模型
        3.2.2 PAM调制信号的干扰效应
    3.3 基于骚扰APD的 QAM调制无线链路的干扰效应评估
        3.3.1 方形QAM调制信号的干扰效应
        3.3.2 矩形QAM调制信号的干扰效应
        3.3.3 仿真与验证
    3.4 基于骚扰APD的 PSK调制无线链路的干扰效应评估
        3.4.1 PSK调制信号的干扰效应
        3.4.2 仿真与验证
    3.5 基于骚扰APD的 FSK调制无线链路的干扰效应评估
        3.5.1 FSK调制信号的干扰效应
        3.5.2 仿真与验证
    3.6 基于骚扰APD的多载波调制无线链路的干扰效应评估
        3.6.1 多载波调制信号的干扰效应
        3.6.2 仿真与验证
    3.7 本章小结
4 CTCS-3 级列控系统不同编码无线链路的干扰效应研究
    4.1 基于有效信噪比映射的无线链路干扰效应评估方法
        4.1.1 有效信噪比映射方法
        4.1.2 基于互信息有效信噪比映射的动态评估模型
    4.2 长期等效编码块接收信息速率
        4.2.1 脉冲骚扰影响下的编码块接收信息速率
        4.2.2 编码块接收信息速率与误块率的关系
        4.2.3 长期等效编码块接收信息速率的计算
    4.3 基于骚扰APD及 PDD的信道编码CTCS-3 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的干扰效应评估
    4.4 仿真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高铁CTCS-3 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的抗干扰措施
    5.1 CTCS-3 级列控系统无线信息传输电磁兼容问题的分析
    5.2 基于自适应的列控系统无线链路抗干扰措施
        5.2.1 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的自适应方案
        5.2.2 列控系统无线链路的跨层自适应方案
        5.2.3 基于摩尔状态机的跨层AMC-HARQ链路自适应方案
        5.2.4 仿真与分析
    5.3 基于频域均衡的列控系统无线链路抗干扰措施
        5.3.1 结合噪声预测的频域均衡方案
        5.3.2 仿真验证
    5.4 基于多天线分集的列控系统无线链路抗干扰措施
        5.4.1 多天线分集接收模型
        5.4.2 仿真验证
    5.5 BTM设备报文传输干扰故障处理实例
        5.5.1 故障现象分析
        5.5.2 理论分析与现场测量
        5.5.3 敏感设备分析
        5.5.4 整改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多采样数据的电磁骚扰统计参量同步测量系统
    6.1 基于多采样数据的电磁骚扰统计参量测量原理
        6.1.1 基于射频资源空间的非平稳随机信号采样方案
        6.1.2 基于多采样数据的电磁骚扰统计参量同步测量系统
    6.2 多统计参量同步联合测量接收机
        6.2.1 多统计参量同步测量接收机的基本原理
        6.2.2 多统计参量同步测量接收机的硬件设计
        6.2.3 多统计参量同步测量接收机的软件设计
    6.3 多通道数据处理子系统
        6.3.1 多通道数据处理子系统的模型
        6.3.2 基于KL散度聚类的电磁骚扰特征提取与分类
    6.4 基于多采样数据的统计参量同步测量系统的实现
        6.4.1 基于虚拟仪器的多统计参量同步测量接收机的实现
        6.4.2 多统计参量同步测量接收机的验证
        6.4.3 多采样数据中电磁骚扰统计特征的提取
    6.5 基于多采样数据的电磁骚扰统计参量同步测量系统的应用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牵引网高空核电磁脉冲电流注入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HEMP环境与源
    2.1 HEMP环境
        2.1.1 HEMP产生原因
        2.1.2 HEMP的特点与损伤机理
        2.1.3 HEMP表达式与常见标准
    2.2 HEMP发生装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输线理论与数值计算
    3.1 传输线理论
        3.1.1 Taylor模型
        3.1.2 Rachidi模型
        3.1.3 Agrawal模型
    3.2 半自由空间内传输线响应分析
        3.2.1 频域近似解与迭代
        3.2.2 时域近似解和迭代
        3.2.3 理想导体平面上方的细导线
        3.2.4 数值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牵引供电系统的数学分析
    4.1 牵引供电系统简介
    4.2 牵引变电所
        4.2.1 单相接线式牵引变压器
        4.2.2 V/V接线牵引变压器
        4.2.3 YNd11接线牵引变压器
        4.2.4 Scott接线牵引变压器
        4.2.5 V/X接线牵引变压器
    4.3 牵引网
        4.3.1 牵引网供电方式
        4.3.2 牵引网导线的数学模型
    4.4 电力机车
        4.4.1 主电路工作原理
        4.4.2 牵引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4.4.3 控制电路工作原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SCAD的仿真系统建模
    5.1 PSCAD软件介绍
    5.2 牵引供电系统仿真
        5.2.1 外部三相电源与传输线仿真
        5.2.2 牵引变电所仿真
        5.2.3 自耦变压器仿真
        5.2.4 牵引网仿真
        5.2.5 电力机车仿真
        5.2.6 避雷器仿真
    5.3 HEMP电流源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HEMP电流注入仿真
    6.1 HEMP电流注入接触线仿真
    6.2 HEMP电流注入正馈线仿真
    6.3 HEMP电流注入钢轨仿真
    6.4 避雷器对过电压的抑制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参研课题

(7)高速磁悬浮系统的电磁发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磁悬浮技术的种类与发展
        1.2.1 按绕组材料分类
        1.2.2 按驱动方式分类
        1.2.3 按直线电机结构分类
        1.2.4 按悬浮方式分类
        1.2.5 我国磁浮技术发展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高速轨道交通系统电磁发射研究现状
        1.3.2 直线同步电机研究现状
        1.3.3 低频电磁发射限值研究现状
        1.3.4 相关研究现状总结与剖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高速磁悬浮牵引供电系统
    2.1 高速磁浮用直线电机
        2.1.1 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
        2.1.2 直线电机基本工作原理
    2.2 高速磁浮地面牵引供电系统
    2.3 牵引供电系统供电方式
    2.4 高速磁浮控制系统
        2.4.1 气隙控制系统
        2.4.2 列车牵引控制系统
        2.4.3 位置测量系统及运行控制系统
    2.5 本章小结
3 长定子直线电机气隙磁场的研究
    3.1 有限元法
    3.2 直线电机有限元分析模型
    3.3 虚功法
    3.4 直线电机气隙磁场分析
        3.4.1 气隙磁场在磁极模块上的分布
        3.4.2 机械气隙大小对气隙磁场的影响
        3.4.3 气隙磁场随励磁电流大小变化
        3.4.4 气隙磁场随电枢电流大小变化
        3.4.5 气隙磁场随功角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磁悬浮地面变流系统的研究
    4.1 高速磁浮地面变流系统
    4.2 整流单元研究
        4.2.1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4.2.2 多脉波整流电路
    4.3 逆变单元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高速磁悬浮直线电机的电磁发射特性研究
    5.1 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5.2 磁场发射特性评估限值
    5.3 高速磁浮列车直线电机的直流磁场发射
    5.4 高速磁浮列车直线电机的低频交流磁场发射
        5.4.1 列车不同速度下磁场发射分布
        5.4.2 电流谐波成分造成的磁场发射
        5.4.3 电枢基波电流幅值变化对磁场发射影响
    5.5 高速磁浮列车直线电机的故障态仿真
    5.6 高速磁浮车内低频磁场发射抑制措施
    5.7 裸露定子段对外电磁发射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电磁耦合机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非接触供电技术分类
        1.2.1 磁场感应耦合式
        1.2.2 磁场谐振耦合式
        1.2.3 微波辐射耦合式
        1.2.4 非接触供电技术比较
    1.3 非接触供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非接触供电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3.2 非接触供电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3.3 非接触供电技术电磁安全性研究现状
    1.4 电磁安全性相关标准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工作原理与电磁辐射分析
    2.1 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2.1.1 系统组成
        2.1.2 整流电路
        2.1.3 高频逆变电路
        2.1.4 电磁耦合机构
        2.1.5 补偿电路
        2.1.6 电压功率调节电路
    2.2 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电磁辐射分析
        2.2.1 电磁辐射产生原理
        2.2.2 整流逆变电路电磁辐射分析
        2.2.3 电磁耦合机构电磁辐射分析
        2.2.4 电磁辐射对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电磁耦合机构模型构建与仿真分析
    3.1 电磁耦合机构分类
        3.1.1 静止式电磁耦合机构
        3.1.2 旋转式电磁耦合机构
        3.1.3 滑动式电磁耦合机构
    3.2 电磁耦合机构模型构建
        3.2.1 互感理论
        3.2.2 无补偿的互感模型
        3.2.3 基于LCLS补偿的互感模型
    3.3 电磁耦合机构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3.3.1 线圈对互感与电磁辐射的影响
        3.3.2 磁芯对互感与电磁辐射的影响
        3.3.3 屏蔽对互感与电磁辐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磁耦合机构优化设计
    4.1 线圈优化设计
        4.1.1 日字形线圈的提出与验证
        4.1.2 分段式导轨供电的优势
        4.1.3 原副边线圈结构优化设计
    4.2 磁芯优化设计
        4.2.1 磁芯材料的选择
        4.2.2 磁芯形状的优化
        4.2.3 磁芯位置的优化
    4.3 屏蔽优化设计
        4.3.1 屏蔽材料的边缘效应
        4.3.2 铝板厚度的优化
        4.3.3 铝板位置的优化
    4.4 电磁耦合机构综合优化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测试与分析
    5.1 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实验台
    5.2 实验数据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城市轨道交通再生能馈技术及装置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概况及列车牵引制动原理
    2.1 引言
    2.2 外部电源及供电方案
    2.3 35KV中压网络
    2.4 牵引供电系统
    2.5 列车牵引及制动
    2.6 昆明地铁3号线供电系统结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能馈方案比选
    3.1 引言
    3.2 再生能馈方案比选
    3.3 再生能馈方案比选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ATLAB的再生能馈系统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系统主电路仿真模型搭建
    4.3 系统控制电路仿真模型搭建
    4.4 系统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号线再生能馈设备的总体设计研究
    5.1 引言
    5.2 再生能馈装置应用分析
    5.3 再生能馈装置总体设计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3号线再生能馈装置运行分析
    6.1 引言
    6.2 再生能馈回馈设备效果验证
    6.3 运行实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0)基于虚拟仪器的机车信号设备抗扰度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车信号设备抗电气化干扰测试现状
        1.2.2 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现状
        1.2.3 自动测试在铁路领域的发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
2 机车信号设备抗扰度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2.1 机车信号干扰机理
        2.1.1 干扰源
        2.1.2 耦合途径
        2.1.3 机车信号设备干扰机理
    2.2 测试原理及方案设计
        2.2.1 测试方案对比分析及选择
        2.2.2 系统测试方案的实现
    2.3 测试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4 测试技术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1 基于虚拟仪器的测试系统结构设计
        3.1.1 虚拟仪器的特点及优势
        3.1.2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思路
        3.1.3 设备选型
        3.1.4 系统结构设计
    3.2 辅助电路设计
    3.3 测试系统抗干扰设计
        3.3.1 干扰源与干扰模式
        3.3.2 干扰途径
        3.3.3 干扰抑制措施
    3.4 测试系统硬件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4.2 机车信号发生模块
        4.2.1 25Hz交流计数
        4.2.2 移频信号
    4.3 模拟信号输出模块
    4.4 测试信号采集及存储模块
    4.5 状态监测及判定模块
    4.6 测试报表生成模块
    4.7 测试功能模块
    4.8 数据回放及分析模块
    4.9 本章小结
5 应用验证
    5.1 机车信号抗扰度测试
        5.1.1 一键式抗扰度测试
        5.1.2 多干扰模式测试
        5.1.3 干扰频漂模式测试
        5.1.4 测试信号回放分析
    5.2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电磁兼容性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动车组整车电磁辐射发射研究[D]. 刘冬.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交流25kV牵引制式下城市铁路信号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D]. 王一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基于硬件在环的计轴系统电磁兼容仿真平台研究[D]. 王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高速铁路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电磁兼容风险研究[D]. 李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高铁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链路干扰效应研究[D]. 耿欣.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6]牵引网高空核电磁脉冲电流注入仿真研究[D]. 周行.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7]高速磁悬浮系统的电磁发射特性研究[D]. 王宇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电磁耦合机构优化设计研究[D]. 侯德超. 湖南大学, 2020
  • [9]城市轨道交通再生能馈技术及装置应用研究[D]. 王豫.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5)
  • [10]基于虚拟仪器的机车信号设备抗扰度测试研究[D]. 武沛.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牵引供电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