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纪宇航公司试验轻型公务机(论文文献综述)
韩忠华,高正红,宋文萍,夏露[1](2021)在《翼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翼型"俗称翼剖面或叶剖面,是飞机机翼及尾翼、导弹翼/舵面、直升机旋翼、螺旋桨、风力机叶片等外形设计的基本元素和气动力的"基因",也是影响综合气动性能的核心因素之一。自20世纪初莱特兄弟发明人类第一架飞机以来,翼型研究的每一次重要突破,都有力促进了航空飞行器的更新换代或性能的大幅提升。除了发展RAE、DVL、NACA、TsAGI等通用翼型族外,研究者们还针对性地发展了适用于各类飞机的翼型族,以及适用于直升机旋翼、螺旋桨和风力机叶片的专用翼型族。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数值模拟方法、流动稳定性与转捩预测、优化设计、试验测试技术等研究的进步,各种新的设计理念、优化方法和设计技术相继被提出,翼型研究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容。本文立足飞行器设计和翼型研究的前沿,在回顾100多年来翼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翼型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新一代翼型将适用于未来飞行器的发展需求,在宽速域、大空域、多物理场及智能变体等复杂使用条件下兼具优良的多学科综合性能。
刘九阳[2](2021)在《中国通航七十年经典机型掠影》文中提出"70年光阴荏苒,新中国通用飞机的数量由少变多,机型种类由简到繁;70年改天换地,新中国的通用航空事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通用飞机机型的不断增加,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飞出国门、走向世界,推动我国通航产业走向下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周枭[3](2019)在《某小型大涵道比发动机涡轮叶片寿命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航空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新兴产业就是通用航空。通用航空的迅速崛起也推动了小型飞机的普及过程,而与之相匹配的动力装置小型大涵道比发动机也在民航领域备受关注。涡轮部件是飞机主要的动力来源,和压气机、燃烧室共同组成核心机。其工作环境是极其恶劣的,直接和燃烧室所排出的高温燃气相接触,承受温度交变和应力交变。因此,对涡轮叶片的寿命进行估计是发动机性能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结合实际条件,选择已有材料数据较多的某小型大涵道比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两种工具对飞行循环数据进行处理。第一种是基于部件之间逻辑关系建立的发动机数学整机模型,结合雨流计数法可以得到循环转速谱和涡轮进口处温度谱。第二种方法是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涡轮叶片流热固的耦合情况,即对流体力学、热力学和固体静力学三者同时进行研究分析。根据涡轮叶片实际三维参数在Solideworks中建立叶片三维模型,再基于数学模型给出的进出口条件,对实际运行下涡轮的性能参数变化进行模拟。最后将模拟得到的数据带入到涡轮叶片寿命预测的模型,对涡轮叶片的疲劳寿命、蠕变寿命和疲劳/蠕变寿命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一次循环下该小型大涵道比发动机涡轮叶片疲劳/蠕变寿命。估算出该小型大涵道比发动机涡轮叶片疲劳/蠕变寿命的值为6288次循环、11947.2小时,该数据可以为发动机叶片的检查周期提供参考。
陈永彬[4](2019)在《跨声速自然层流机翼优化设计方法及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民用航空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欧洲2050航空愿景的目标就是把CO2的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少一半,这就对飞机气动性能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民机巡航状态的阻力主要由摩擦阻力和升致阻力构成,分别占总阻力的一半和三分之一左右。NASA飞行试验表明,机翼表面层流区域从10%拓展到90%时,航程可以增加接近50%;或者起飞重量可以减少一半以上,极大地提高飞机巡航效率。层流减阻作为一项革新性的技术,为显着提高飞机气动性能提供了可能,将是未来最具潜力和效果最显着的技术之一。本文对跨声速自然层流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建立了新的优化设计模型来解决跨声速自然层流翼型/机翼优化设计中面临的矛盾问题;提出了变保真度分层优化设计方法,以提高层流机翼优化设计效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包括:1)建立了跨声速自然层流翼型/机翼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高雷诺数状态下,自然层流技术是减小机翼/翼型表面湍流摩擦阻力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层流翼面上大范围顺压梯度的存在使得后缘处的压力恢复产生较强的激波,在减小摩擦阻力的同时又增加了激波阻力,基于此,本文将层流外形设计的单目标问题扩展成设计层流外形的同时并对后缘激波进行控制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建立了跨声速自然层流优化模型。2)开展了采用耦合博弈理论的高性能进化算法求解多目标问题的研究。应用博弈理论(合作Pareto均衡理论、竞争Nash理论和分级Stackelberg理论)耦合GAs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来解决层流翼型优化过程中转捩位置和激波强度之间的矛盾,即优化翼型的外形推迟表面流动转捩的发生,同时采用激波控制技术减小波阻力。分析优化后结果发现,耦合博弈理论的优化方法可以得到多目标问题的收敛解(Pareto阵面解、Nash均衡解和Stackelberg均衡解),优化后翼型的气动性能较初始翼型的气动性能明显改善。因此,基于耦合博弈理论的自然层流翼型多目标优化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3)开展了采用后缘调整片进行激波控制的跨声速自然层流翼型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分析安装鼓包翼型不同飞行状态下的气动性能发现,在偏离设计点时翼型阻力系数明显增加,因此,进行了采用后缘调整片进行激波控制的自然层流翼型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优化后得到了多目标问题的Pareto阵面解,阵面上翼型的层流特性明显改善、激波强度得到有效地控制,同时,无论在设计点还是偏离设计点时,优化后翼型均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强的升阻力特性。4)提出了基于变保真度流动分析的转捩判断方法。为了拓展层流技术的潜在优势,在飞行器层流机翼设计初期需要快速、有效的转捩判断工具。基于结合位势流方程和欧拉方程的变保真度流动分析,提出了变保真度的转捩判断方法来缩短流动转捩判断时间。5)提出了自然层流机翼变保真度分层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开展了自然层流机翼单目标优化设计研究,优化后机翼表面的层流区域从初始外形的23.68%增加到45.5%,表面摩擦阻力系数从初始外形的0.005减低到0.00404,层流特性明显改善。分析优化结果发现层流机翼后缘处产生较强的激波,进一步开展了自然层流机翼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优化后得到多目标问题的Pareto阵面解,阵面上对应机翼的气动性能大大改善,层流区域较初始机翼明显增加,激波强度得到有效地控制。分析各数值计算结果得出,变保真度分层优化方法可以求解得到高精度模型上的最优解,说明本文建立的变保真度分层优化方法是可行的。对比常用的优化设计方法获得收敛解所需时间可知,采用变保真度分层优化方法只需较少的时间便可以得到高精度模型的收敛解,因此,本文建立的变保真度分层优化设计方法是高效的。6)开展了公务机和无人机自然层流机翼的实用性优化设计研究,优化后得到了具有较大层流面积的机翼,表面层流区域分别达到45.5%和57.7%。因此,本文建立的自然层流机翼变保真度分层优化设计方法可以为高空高速长航程无人机、公务机和支线飞机等层流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张铁[5](2018)在《深圳通用航空业的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保持多年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行各业都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表现出勃勃生机。然而,作为民航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通用航空业却面临着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境地,这使得我国的通用航空不但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还使得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针对这一现状问题,本人凭借在深圳民航部门的多年工作经验,结合工商管理理论中我国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采取的体制改革措施,对通用航空业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在我国发展通用航空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和对策的设想,最后得出结论,发展深圳通用航空不但可以使民航业的发展更加全面,而且还会对工农各行业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产业管理学的理论,对通用航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进行了介绍。在国内外的比较上,引入市场理论中需求对行业的影响,找出了深圳通用航空业落后的主要原因,通过列举通用航空同其他产业发展的密切联系,论证了在深圳发展通用航空的必然性。在文中总结的方案与对策中,结合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尽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使深圳宏观调控职能部门认识到发展地方通用航空业的必然性,也为目前的深圳通用航空业执行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为准备涉足于通用航空的相关企业或部门提供了一些可行意见。
张津君[6](2015)在《我国公务航空市场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国际商务往来的日益频繁,公务机应运而生,公务航空作为一种高端服务,能够满足客户舒适、便利、安全、私密性强的高层次出行需求,且还能帮助客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政策的逐步实施,公务机市场日渐繁荣,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及商务人士意识或享受到公务机创造的经济效益,公务机需求量逐渐提高,然而,当前我国公务航空的市场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匹配,因此深入分析影响我国公务航空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预测公务航空的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对公务机生产商和运营商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也是该行业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领域。文章首先明确了公务航空的内涵,全面分析了我国公务航空的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影响我国公务航空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层次化分析,为后续的公务航空市场需求预测提供定量化决策依据,接着建立了改进的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对未来几年我国公务航空市场的公务机需求量进行预测,探究我国公务航空市场的发展趋势,最后在上述定性及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促进我国公务航空市场发展的具体对策,以期为该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Eden[7](2015)在《公务机 赚取时间与财富》文中指出相比购买豪车豪宅以舒适度为首要考量标准,购买飞机,买家首先考虑的是速度、航程、承载人数,追求的是私人飞机带来的"出行高效性和便捷性",故在欧美发达国家,私人飞机也被称为"时间机器"(Time Machine),而"没飞机,无财富"(No Plane,No Gain)也是欧美商界大佬们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
周军,陈玉洁,沈虹[8](2014)在《国外公务机发动机研制规律和途径》文中研究说明公务机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商业效益,吸引了众多航空公司关注,与之密切相关的公务机动力制造业也在稳步发展。国际上几大航空发动机制造商根据公务机动力的特点,相继推出了多个系列的涡桨、涡扇发动机,基本覆盖了各类大、中、轻型公务机动力推力量级。对各个推力量级公务机发动机的性能参数、基本结构形式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公务机发动机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归纳,提出了我公务机发动机研制发展建议。
温迪[9](2013)在《基于市场需求预测的Z公司中国公务机项目启动管理》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公务机数量以每年约40%的惊人速度增长。中国被公认为未来世界公务机产业主要的增长点。Z公司作为世界上领先的公务机发动机系统制造商,希望启动“中国公务机”项目,通过扩大产能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获得的更多商业机会。但由于无法获得准确的市场需求数据,Z公司无法确定是否正式启动该项目。因此,对中国公务机市场的未来需求预测对Z公司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在PMP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的框架下,应用项目启动过程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需求管理在项目启动管理中的重要性;其次,对Z公司的“中国公务机”项目进行介绍,提出中国公务机项目中的主要问题为中国公务机市场未来需求数量的预测,并通过对中国公务机市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根据支持向量机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特点,将两种算法结合使用,建立需求预测模型,并通过仿真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接着,针对中国公务机市场的特点,使用多种影响市场因素求解不同的公务机需求预测模型,找出最优预测模型,并使用最优预测模型,得出2012年一2015年中国公务机新增需求量的预测值;最后根据需求预测值,为Z公司是否启动“中国公务机”项目提出建议。
陈绍旺[10](2009)在《世界航空制造业的竞争与集聚 ——兼论天津滨海新区临空产业区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法国空客和美国波音公司、加拿大庞巴迪和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为例,剖析了航空制造寡头企业的特点,推论出航空制造企业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竞争市场,具有竞争与合作的特点。利用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和古诺模型从理论上模拟航空制造寡头企业在价格和数量方面采取的竞争战略,扩展分析了技术领先和市场领先战略。本文创新提出航空制造寡头与航空产业集聚及航空城形成的原理。即:航空制造寡头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形成了航空产业的集聚和转移,航空产业的集聚和转移带动研发、教育、设计、工业配套和物流、商贸、金融等相关产业的集聚,从而发展成为以航空制造为特色,各产业协调发展的航空城。通过对法国航空谷、西雅图和蒙特利尔航空城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证明了上述航空城形成原理。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本文提出天津滨海新区具备发展航空产业的条件:空客A320飞机总装线和中航直升机总装基地两个航空制造寡头企业落户天津;天津具备与其它航空城类似的交通、区位、科技、政策等条件,且具有其它地区不具备的比较优势,可以发展航空产业。从航空制造寡头企业能够带动产业集聚和转移的特点出发,本文提出了天津发展航空产业的目标,即吸引空客和直升机项目的配套商,形成产业集聚,同时注重开展国际合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积累经验、培养人才。而后提出了天津形成航空产业集聚的三个阶段发展建议:在发展初期从制造业起步,以A320为契机,吸引其一级和二级配套企业,初步形成航空制造业的集聚,并向航空维修、物流、培训等相关产业扩展;在发展中期,通过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产业链,形成航空产业与本地区的相关产业互动,形成各产业的集聚;远期发展,注重培养根植性的产业集聚,培育当地的研发、制造、服务网络,最终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合作特色的航空城。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本文从国家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天津发展航空产业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二、世纪宇航公司试验轻型公务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纪宇航公司试验轻型公务机(论文提纲范文)
(1)翼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翼型发展历程回顾 |
1.1早期翼型 |
1.2 NACA系列翼型 |
1.2.1 NACA4位数翼型 |
1.2.2 NACA5位数翼型 |
1.2.3 NACA4位数、NACA5位数翼型的修改翼型 |
1.2.4 NACA1系列层流翼型 |
1.2.5 NACA6系列层流翼型 |
1.2.6 NACA7、8系列翼型 |
1.3现代翼型 |
1.3.1针对跨声速飞机的超临界翼型 |
1.3.2针对通用飞机、支线客机和高空无人机的先进自然层流翼型 |
1.3.2.1针对轻型通用飞机的低速自然层流翼型 |
1.3.2.2针对支线客机的高速自然层流翼型 |
1.3.2.3针对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低雷诺数自然层流翼型 |
1.3.3针对通用航空飞行器的先进高升力翼型 |
1.3.4同期国内翼型研究 |
2 21世纪翼型研究新进展 |
2.1面向先进战斗机的薄翼型 |
2.2面向飞翼布局飞机的翼型 |
2.3面向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低雷诺数层流翼型 |
2.4面向跨声速与超声速运输机的高速层流翼型 |
2.4.1针对公务机和中短程窄体民机的高速层流翼型 |
2.4.2针对中远程宽体民机的高速层流翼型 |
2.4.3针对超声速民机的层流翼型 |
2.5面向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宽速域翼型 |
2.6面向下一代直升机的旋翼专用翼型 |
2.7面向先进螺旋桨的专用翼型 |
2.8面向先进风力机叶片设计的专用翼型 |
2.9其他翼型 |
3翼型的未来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
3.1宽速域、大空域翼型 |
3.2力/电磁/热多物理场翼型 |
3.3翼型/飞行器一体化设计 |
3.4翼型/智能变体一体化 |
4总结 |
(3)某小型大涵道比发动机涡轮叶片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3.1 章节研究内容安排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发动机部件级建模 |
2.1 引言 |
2.2 发动机建模原理 |
2.2.1 数学建模的应用和优势 |
2.2.2 建模对象 |
2.2.3 建模前的假设 |
2.3 各部件的气动热力学数学模型 |
2.3.1 进气道模块 |
2.3.2 风扇模块 |
2.3.3 高压压气机模块 |
2.3.4 燃烧室模块 |
2.3.5 高压涡轮模块 |
2.3.6 低压涡轮模块 |
2.3.7 尾喷管模块 |
2.3.8 喉部模块 |
2.3.9 外涵道模块 |
2.4 整机模型的组成 |
2.5 数学模型的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飞行循环数据的获取 |
3.1 引言 |
3.2 飞行循环简述 |
3.3 涡轮进口处温度谱的获取 |
3.4 高压涡轮转速谱的获取 |
3.4.1 雨流计数法简述 |
3.4.2 高压涡轮转速谱的处理方法 |
3.4.3 转速谱循环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动机涡轮叶片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涡轮叶片的结构特征 |
4.3 流热固耦合的简述 |
4.4 涡轮叶片模型建立流程 |
4.5 涡轮叶片的流场分析 |
4.5.1 模型的导入 |
4.5.2 流道网格的划分 |
4.5.3 流道网格无关性验证 |
4.5.4 条件的设定和求解 |
4.5.5 结果处理 |
4.6 涡轮叶片的热力学分析 |
4.6.1 模型的链接 |
4.6.2 材料库的设定 |
4.6.3 涡轮叶片网格的划分和无关性验证 |
4.6.4 条件设定和后处理 |
4.7 涡轮叶片的流热固耦合分析 |
4.7.1 载荷的设定 |
4.7.2 流热固耦合结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压涡轮叶片疲劳寿命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疲劳的理论分析 |
5.2.1 疲劳的定义 |
5.2.2 影响材料疲劳寿命的因素 |
5.2.3 缓解材料疲劳的方法 |
5.3 材料疲劳寿命的计算方法 |
5.3.1 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
5.3.2 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
5.4 涡轮叶片低循环疲劳寿命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压涡轮叶片蠕变寿命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蠕变的理论分析 |
6.2.1 蠕变的定义 |
6.2.2 蠕变研究的发展史 |
6.2.3 高压涡轮叶片蠕变影响的关键区域 |
6.3 蠕变寿命模型 |
6.3.1 拉森米勒模型 |
6.3.2 θ函数模型 |
6.3.3 θ函数的修正模型 |
6.3.4 Z参数模型 |
6.4 基于材料持久方程的叶片蠕变寿命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压涡轮叶片疲劳/蠕变寿命分析 |
7.1 引言 |
7.2 疲劳/蠕变寿命预测模型 |
7.2.1 线性损伤累计原则 |
7.2.2 线性损伤累计修改原则 |
7.2.3 延性耗竭损伤累计原则 |
7.2.4 DRA损伤模型 |
7.3 涡轮叶片疲劳/蠕变寿命计算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工作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跨声速自然层流机翼优化设计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飞行器减阻的必要性 |
1.2 飞行器减阻的途径 |
1.2.1 减小表面摩擦阻力的措施 |
1.2.2 减小升致阻力的措施 |
1.2.3 激波控制的措施 |
1.3 层流技术、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层流技术及应用 |
1.3.2 层流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3 层流设计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流动转捩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促使流动转捩的因素 |
1.4.2 转捩预测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变保真度流动分析及转捩预测方法 |
2.1 流动转捩机理及转捩预测方法介绍 |
2.1.1 稳定性理论 |
2.1.2 流动转捩机理 |
2.1.3 转捩判断方法介绍 |
2.1.3.1 γ-Re_θ转捩判断模型 |
2.1.3.2 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LST)的转捩判断方法 |
2.1.3.3 抛物化(PSE)稳定性理论 |
2.2 平行流线性稳定性理论 |
2.2.1 线性稳定性方程 |
2.2.2 特征值方程 |
2.3 基于变保真度流动分析的转捩预测方法 |
2.3.1 欧拉方程耦合线性稳定性理论的转捩判断方法 |
2.3.2 雷诺平均NS方程耦合线性稳定性理论的转捩判断方法 |
2.3.2.1 二维流动计算 |
2.3.2.2 二维流动转捩判断 |
2.3.3 基于变保真度流动分析的转捩判断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声速自然层流气动外形优化模型 |
3.1 几何参数化表征方法 |
3.1.1 Bezier函数 |
3.1.2 解析函数线性叠加法 |
3.1.3 类函数变换法 |
3.2 进化算法介绍 |
3.2.1 遗传算法步骤 |
3.2.2 遗传算法的特点 |
3.3 跨声速自然层流翼型优化模型 |
3.3.1 总阻力最小化翼型设计 |
3.3.2 转捩位置最大化翼型优化设计 |
3.3.3 激波控制技术研究 |
3.3.3.1 激波控制鼓包技术 |
3.3.3.2 后缘调整片技术 |
3.3.4 跨声速自然层流翼型/机翼优化设计模型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声速自然层流多目标优化方法 |
4.1 多目标优化方法 |
4.1.1 进化算法分类 |
4.1.2 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
4.1.2.1 多目标优化问题定义 |
4.1.2.2 合作对策:Pareto最优解 |
4.1.2.3 竞争对策论:Nash均衡理论 |
4.1.2.4 分层博弈:Stackelberg对策理论 |
4.2 跨声速自然层流翼型多目标优化设计 |
4.2.1 跨声速自然层流翼型多目标优化问题 |
4.2.2 协作均衡Pareto理论耦合GAs的层流优化设计 |
4.2.3 竞争Nash理论耦合GAs的层流优化设计 |
4.2.4 分级Stackelberg理论耦合GAs的层流优化设计 |
4.2.5 耦合博弈理论的优化结果及分析 |
4.2.6 博弈理论问题分解合理性分析 |
4.3 应用后缘装置的自然层流翼型多目标优化设计 |
4.3.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提出 |
4.3.2 优化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然层流机翼变保真度分层优化设计方法及应用 |
5.1 变保真度分层优化方法 |
5.1.1 变保真度转捩判断方法 |
5.1.2 变保真度分层优化设计方法 |
5.2 跨声速自然层流机翼单目标分层优化设计 |
5.2.1 层流机翼优化设计问题提出 |
5.2.2 优化结果及分析 |
5.3 跨声速自然层流机翼多目标分层优化设计 |
5.3.1 自然层流机翼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 |
5.3.2 多目标优化结果及分析 |
5.4 公务机跨声速层流机翼优化设计 |
5.4.1 自然层流机翼优化问题的提出 |
5.4.2 优化结果及分析 |
5.5 高亚声速无人机层流机翼设计 |
5.5.1 无人机层流机翼优化问题 |
5.5.2 优化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5)深圳通用航空业的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通用航空概况 |
1.2.1 国外背景和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的通用航空发展及研究状况 |
1.3 研究的对象及方向 |
1.3.1 研究的对象 |
1.3.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3 研究对象的特点 |
1.3.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深圳通用航空业PEST分析 |
2.1 国内通用航空业发展史 |
2.2 深圳通用航空业发展现状 |
2.3 深圳通用航空业PEST模型分析 |
2.3.1 政策相关因素分析(P) |
2.3.2 经济相关因素分析(E) |
2.3.3 社会相关因素分析(S) |
2.3.4 技术相关因素分析(T) |
2.3.5 其他因素分析 |
第3章 深圳通用航空业SWOT分析 |
3.1 通用航空后续发展的优势(STRENGTH) |
3.1.1 快捷 |
3.1.2 安全 |
3.1.3 完善 |
3.2 通用航空后续发展的劣势(WEAKNESS) |
3.2.1 传统劣势 |
3.2.2 后续资金的劣势 |
3.2.3 后续政策的劣势 |
3.3 通用航空后续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 |
3.3.1 农林业航空市场的机会 |
3.3.2 制造业市场的机会 |
3.3.3 航空旅游市场的机会 |
3.3.4 紧急救援市场的机会 |
3.3.5 航空体育与培训市场的机会 |
3.3.6 短途客货邮市场的机会 |
3.3.7 城市航空服务市场的机会 |
3.3.8 公务机市场的机会 |
3.3.9 后续国际竞争问题的机会 |
3.4 通用航空后续发展的威胁(THREAT) |
3.4.1 来自国际的威胁 |
3.4.2 通用交通的威胁 |
3.4.3 金融层面的威胁 |
3.4.4 失效管控的威胁 |
3.5 SO战略 |
3.5.1 加大宣传 |
3.5.2 扩展国际业务 |
3.5.3 引导消费 |
3.6 WO战略 |
3.7 ST战略逻辑 |
3.7.1 制定适于通用航空发展的法规 |
3.7.2 引入竞争机制 |
3.7.3 改变通从业人员观念 |
3.7.4 建立管理模式和投资机制 |
3.7.5 充分利用、开发现有资源 |
3.8 WT战略 |
3.8.1 制定正确方针 |
3.8.2 研究核心重点 |
3.8.3 探索攻关步骤 |
3.8.4 组织管理模式 |
第4章 深圳通用航空业发展对策 |
4.1 成立了深圳通航业的运营主体 |
4.2 深圳通航业股份制改造成功转型 |
4.3 完善了深圳通航业劳动力市场环境 |
4.4 开展深圳通航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 |
4.5 深圳通航业科工贸经营良性发展 |
4.6 深圳通航业公务航空发展 |
4.7 深圳通航业实施的具体政策 |
4.7.1 充分利用开发现有资源 |
4.7.2 设定深圳通航业发展目标和重点 |
4.7.3 深圳通航业主要任务规划 |
4.7.4 深圳通航业重点工程设定 |
4.7.5 深圳通航业工作的保障措施 |
第5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索引 |
(6)我国公务航空市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公务航空市场发展现状 |
2.1 公务航空概述 |
2.2 我国公务航空的相关政策 |
2.3 我国公务航空运营现状 |
2.3.1 我国公务机机队构成 |
2.3.2 我国公务机公司及运营模式 |
2.3.3 FBO市场与MRO市场 |
2.3.4 公务机的主要客户群 |
2.4 公务航空市场存在的问题 |
2.4.1 市场环境层面 |
2.4.2 市场消费层面 |
2.4.3 市场服务能力层面 |
第三章 我国公务航空市场需求预测 |
3.1 公务航空市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影响因素的ISM模型构建 |
3.1.2 影响因素的ISM模型分析 |
3.2 基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预测公务机需求量 |
3.2.1 模型构建 |
3.2.2 算例分析 |
3.3 预测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四章 我国公务航空市场发展趋势 |
4.1 公务机需求量的发展趋势 |
4.2 机型的发展趋势 |
4.3 运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
4.4 购买理念的发展趋势 |
第五章 促进我国公务航空市场发展的建议 |
5.1 基于国家层面的建议 |
5.2 基于行业层面的建议 |
5.3 基于企业层面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国外公务机发动机研制规律和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涡桨发动机 |
3 涡扇发动机 |
3.1 轻型公务机发动机 |
3.1.1 JT15D |
3.1.2 PW500 |
3.1.3 PW600 |
3.1.4 FJ44 |
3.1.5 TFE731 |
3.1.6 HF120HF120 |
3.2 中型公务机涡扇发动机 |
3.2.1 PW300系列 |
3.2.2 HTF7000系列 |
3.2.3 TFE731系列 |
3.2.4 AE3000系列 |
3.3 大型公务机涡扇发动机 |
3.3.1 PW307A |
3.3.2 CFE738 |
3.3.3 CF34系列 |
3.3.4 泰系列 |
3.4 公务机涡扇发动机发展特点 |
4 结束语 |
(9)基于市场需求预测的Z公司中国公务机项目启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本文研究方法的选择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
第二章 中国公务机项目的启动管理 |
2.0 项目启动管理简介 |
2.0.1 项目启动管理的定义和主要工作 |
2.0.2 需求预测在项目启动管理的重要性 |
2.1 中国公务机项目简介 |
2.2 中国公务机项目背景 |
2.2.1 世界公务机产业简介 |
2.2.2 我国公务机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2.2.3 我国公务机市场的发展趋势 |
2.2.4 影响我国公务机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2.3 中国公务机项目启动管理中的需求预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预测旳方法及验证 |
3.1 支持向量机算法(SVM) |
3.1.1 SVM基本原理 |
3.1.2 SVM函数回归 |
3.1.3 SVM函数回归中的核函数选择 |
3.1.4 SVM参数的选择 |
3.2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 |
3.2.1 PSO基本原理 |
3.2.2 PSO算法流程 |
3.2.3 PSO算法的参数选择 |
3.2.4 PSO收敛性理论分析 |
3.3 基于SVM与PSO的需求预测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3.3.1 需求预测模型的建立过程 |
3.3.2 需求预测模型的仿真验证 |
3.3.3 仿真验证的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公务机市场的需求预测 |
4.1 公务机市场需求预测模型的求解步骤 |
4.2 影响因素的选择与确定 |
4.3 历史数据的收集 |
4.4 影响因素的统计学分析 |
4.4.1 统计学理论模型一相关系数 |
4.4.2 影响因素分析 |
4.5 公务机需求预测模型的求解 |
4.5.1 以公务机数量为影响因素的需求预测模型 |
4.5.2 以公务机数量和中国GDP为影响因素的需求预测模型 |
4.5.3 以公务机数量和机场数量为影响因素的需求预测模型 |
4.5.4 以中国GDP和机场数量为影响因素的需求预测模型 |
4.5.5 以公务机数量、中国GDP和机场数量为影响因素的需求预测模型 |
4.6 预测模型求解的结果 |
4.7 最佳需求预测模型的选择 |
4.8 公务机市场需求预测的结果 |
4.8.1 影响因素的未来预测值的来源 |
4.8.2 公务机市场需求数量的预测结果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需求预测结果的分析与建议 |
5.1 需求预测结果的分析 |
5.2 结论与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Matlab代码:PSO算法优化SVM中参数C和g |
2. Matlab代码:SVM算法求解预测模型以及使用预测模型求解预测值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世界航空制造业的竞争与集聚 ——兼论天津滨海新区临空产业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结构安排 |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主要理论研究 |
1.1.1 产业集聚理论 |
1.1.1.1 外部经济理论 |
1.1.1.2 产业区位理论 |
1.1.1.3 新竞争优势理论 |
1.1.1.4 新制度经济的交易费用理论 |
1.1.1.5 新经济地理学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
1.1.2 产业转移理论 |
1.1.2.1 早期视角 |
1.1.2.2 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趋向 |
第二节 关于发展天津航空产业和航空城的主要研究 |
第二章 航空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航空产业的寡头竞争市场 |
2.1.1 干线飞机制造市场 |
2.1.1.1 空中客车公司 |
2.1.1.2 波音公司 |
2.1.2 支线飞机制造市场 |
2.1.2.1 庞巴迪航宇集团 |
2.1.2.2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 |
2.1.3 航空产业市场结构的分析 |
2.1.3.1 航空产业市场是寡头垄断市场 |
2.1.3.2 航空制造寡头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和可替代性 |
2.1.3.3 它们产品的销售是垄断的 |
第二节 航空产业的市场模式和理论模型 |
2.2.1 航空产业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 |
2.2.2 航空产业寡头垄断的特点以及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
2.2.3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
2.2.3.1 双寡头垄断模型的假设和产出的博弈分析 |
2.2.3.2 双寡头垄断模型的假设和价格的博弈分析 |
2.2.4 古诺模型 |
2.2.5 航空产业寡头竞争的领导者领先策略 |
第三节 航空产业的竞争与合作 |
2.3.1 航空产业的竞争 |
2.3.2 航空产业的国际合作 |
2.3.2.1 转包生产快速发展 |
2.3.2.2 风险共担显着增加 |
2.3.2.3 联合研制更加普遍 |
第三章 航空城形成的原理分析 |
第一节 航空制造寡头企业推动航空产业集聚 |
3.1.1 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产业集聚 |
3.1.2 以获得市场为目标的产业集聚 |
第二节 产业集聚与航空城的形成 |
第三节 航空产业转移与新兴航空城的形成 |
3.3.1 航空产业转移的趋势—贸易与投资分析 |
3.3.1.1 航空产业国际转移发展趋势 |
3.3.1.2 世界航空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
3.3.2 新航空城的兴起 |
第四章 国外主要航空城形成与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法国航空谷 |
4.1.1 法国航空航天谷航空产业集聚分析 |
4.1.1.1 法国航空航天谷概况 |
4.1.1.2 航空制造寡头企业成为该地区航空产业集聚的主要推动者 |
4.1.1.3 子系统承包商集聚法国航空谷 |
4.1.1.4 航空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集聚 |
4.1.2 法国航空谷发展航空产业的综合条件 |
4.1.2.1 科技智力资源丰富 |
4.1.2.2 研发力量雄厚 |
4.1.2.3 区位优势明显 |
4.1.3 结论 |
第二节 美国西雅图航空城 |
4.2.1 西雅图航空产业的集聚分析 |
4.2.1.1 美国西雅图简介 |
4.2.1.2 以航空制造寡头波音为龙头形成产业集聚 |
4.2.2 西雅图发展航空产业的综合条件 |
4.2.2.1 区位和物流条件优越 |
4.2.2.2 配套产业完善 |
4.2.2.3 航空产业拉动工业旅游业 |
4.2.3 结论 |
第三节 蒙特利尔航空城 |
4.3.1 蒙特利尔航空产业的集聚分析 |
4.3.1.1 蒙特利尔概况 |
4.3.1.2 蒙特利尔地区航空产业状况 |
4.3.1.3 蒙特利尔航空产业集聚分析 |
4.3.2 蒙特利尔发展航空产业的综合条件 |
4.3.2.1 劳动力资源丰富 |
4.3.2.2 教育培训机构完善 |
4.3.2.3 研发机构集中 |
4.3.2.4 国际航空组织集聚 |
4.3.2.5 运营成本低 |
4.3.3 结论 |
第五章 天津航空产业的发展思路研究 |
第一节 天津发展航空产业的基本条件 |
5.1.1 干线飞机制造寡头空客在天津设立飞机总装线 |
5.1.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总部落户天津 |
5.1.3 中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为航空企业集聚提供市场空间 |
第二节 天津航空产业集聚的优势 |
5.2.1 天津发展航空产业的资源分析 |
5.2.1.1 区位资源 |
5.2.1.2 交通资源 |
5.2.1.3 土地资源 |
5.2.1.4 空域资源 |
5.2.1.5 产业基础资源 |
5.2.2 天津发展航空产业的比较优势 |
5.2.2.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 |
5.2.2.2 国家级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优势 |
5.2.2.3 京津冀一体化的智力资源优势 |
5.2.2.4 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 |
第三节 天津临空产业区发展目标 |
5.3.1 吸引空客 A320项目相关产业链企业 |
5.3.2 形成航空产业集聚 |
5.3.3 促进航空产业国际合作 |
5.3.4 承接航空产业国际转移 |
5.3.5 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创新 |
第四节 天津航空产业发展建议 |
5.4.1 产业集聚初期发展思路 |
5.4.1.1 引入 A320和直升机的子承包商和二级配套承包商 |
5.4.1.2 培育飞机制造的相关产业 |
5.4.2 产业升级和互动发展思路 |
5.4.2.1 纵向完善产业链向附加值高的环节转移 |
5.4.2.2 横向拓展产业链向产业链各个环节拓展 |
5.4.2.3 推进航空产业与其它产业互动发展 |
5.4.3 全球产业链互动发展思路 |
5.4.3.1 引进更多龙头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 |
5.4.3.2 形成具有根植型特征的航空产业集聚 |
第六章 天津临空产业区发展航空产业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国家政策建议 |
6.1.1 把航空产业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
6.1.2 制定风险投资政策体系 |
6.1.3 探索系统的政府采购政策 |
6.1.4 完善知识产权政策 |
第二节 天津地方政策建议 |
6.2.1 为园区内企业申请出口信贷支持 |
6.2.2 为转包生产企业申请国家优惠政策 |
6.2.3 吸引国内航空企业向天津转移 |
6.2.4 出台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
6.2.5 设立服务航空产业的金融机构 |
6.2.6 设立天津航空产业发展金 |
6.2.7 在柜台交易市场(OTC)设立航空产业板块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天津航空产业发展展望 |
7.2.1 带动天津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
7.2.2 成为天津打造“竞争力极点”的品牌标识性产业 |
7.2.3 我国大飞机项目的“助推器”和航空产业自主创新的“桥头堡” |
7.2.4 成为亚洲最大的民机集成总装基地 |
7.2.5 加快我国航空产业的自主创新 |
7.2.6 成为产业集聚的国家民航产业化基地 |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世纪宇航公司试验轻型公务机(论文参考文献)
- [1]翼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J]. 韩忠华,高正红,宋文萍,夏露.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21
- [2]中国通航七十年经典机型掠影[J]. 刘九阳. 今日民航, 2021(02)
- [3]某小型大涵道比发动机涡轮叶片寿命预测[D]. 周枭.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4]跨声速自然层流机翼优化设计方法及应用[D]. 陈永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9)
- [5]深圳通用航空业的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D]. 张铁.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6]我国公务航空市场发展研究[D]. 张津君. 中国民航大学, 2015(03)
- [7]公务机 赚取时间与财富[J]. Eden. 沪港经济, 2015(03)
- [8]国外公务机发动机研制规律和途径[J]. 周军,陈玉洁,沈虹.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14(04)
- [9]基于市场需求预测的Z公司中国公务机项目启动管理[D]. 温迪. 上海交通大学, 2013(S1)
- [10]世界航空制造业的竞争与集聚 ——兼论天津滨海新区临空产业区的发展[D]. 陈绍旺. 南开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