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污水收集系统生物脱臭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泽茹[1](2019)在《生物滤池法处理城市污水厂恶臭气体的运行实践及改进》文中认为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原本处在郊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渐渐被居民区包围。污水处理厂以做到清洁污水为目标,但在此过程中,污水和污泥中的臭气也随之产生。生物滤池法由于具有运行费用低、处理效率高、处理气量大、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但是,对除臭微生物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对包头某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工艺进行改进,利用典型的致臭气体NH3和H2S作为指示染污物,采用有机和无机相结合的混合填料以及活性污泥接种的手段。研究了改进前后生物过滤反应器在特定工况下对硫化氢和氨气的去除效果。通过对填料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探讨生物滤池除臭的优势菌群。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污水厂除臭项目实际运行效果,可知经过生物滤池后虽然H2S、NH3的厂界指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但是臭气源的除臭效果并不理想,细格栅NH3的平均去除率达到74.6%,去除率偏低,有待改进。(2)在模型启动前,以硫化氢和氨作为研究指标,进行连续24小时的监测,已达到掌握污水厂臭气物质排放规律的目的。为了观察生物膜的生长情况,在挂膜培养的过程中,对喷淋营养物质的进出水的COD、TN、TP浓度值和循环水中硫酸根、硝酸根离子浓度的累计值以及硫化氢、氨气体的去除率进行监测。可以看出,在15天之后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基本没有利用;硫酸根、硝酸根离子的累计浓度迅速增长并且硫化氢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9.2%,氨气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7.5%,均超过75%,且除臭效果优于实际运行工艺,证明挂膜情况良好。(3)通过填料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显示:?-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均为除臭优势菌群。并且除?-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外,其余菌种在S1组的丰富度均大于S2、S3组,所以结合前期监测数据我们得出实验组生物滤池的除臭效果优于实际工艺的除臭效果的原因来源于优势菌群种类的增多。
徐海滨[2](2018)在《生物法联合锅炉燃烧处理鱼粉加工企业废气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恶臭污染指的是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是世界七大典型公害之一。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6年8月荣成环保局加大了对当地鱼粉加工企业排放恶臭废气的管制,要求当地鱼粉加工企业限期安装脱臭设备,鱼粉加工企业排放的恶臭废气达到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方可正常生产。为解决鱼粉加工企业排放的恶臭废气污染问题,本课题组在企业内部以实际的鱼粉加工废气为研究对象开展试验,以期探究出一种有效的处理鱼粉加工企业废气的工艺方案。本课题提出采用以生物法为主联合锅炉燃烧处理鱼粉加工企业废气。首先研究了生物法处理鱼粉加工企业废气的处理效果,在确定生物法可行性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工程规模的试验,评价生物法的处理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将经生物法处理完毕的鱼粉加工企业废气通入到企业锅炉进行燃烧进一步降低臭气浓度,最终实现了废气的达标排放。首先,采用生物洗涤工艺对鱼粉加工企业废气进行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洗涤塔的运行效率会受到气液比、进气流量以及洗涤液的MLSS等因素的影响,当进气流量为12m3/h,洗涤液喷淋量为6L/h7L/h,即气液比为200左右时,生物洗涤塔的运行效率较高。MLSS对生物洗涤塔的运行效率影响不太明显。在最佳的运行工况下,生物洗涤塔对NH3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0%左右,对三甲胺的去除率可以达到75%左右,对H2S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第二,采用生物滴滤工艺对鱼粉加工企业废气进行深度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滴滤工艺对经生物洗涤预处理的鱼粉加工废气深度处理效果较好,在EBRT=50s,喷淋密度为1m3/(m2·h)的最佳运行工况下,生物滴滤塔对NH3和三甲胺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5%左右,对H2S的去除率可以稳定在90%左右。生物滴滤塔的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在入塔废气污染物浓度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生物滴滤塔对鱼粉加工废气中恶臭污染物的去除率始终维持在85%以上,运行的稳定性较高。第三,对工程规模的生物脱臭系统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四个月的调试运行过程中生物脱臭系统表现出良好的运行稳定性和高效性,对废气中的恶臭污染物去除效率较高,生物脱臭系统末端废气污染物排放速率已经达到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但是臭气浓度指标始终维持20000(无量纲)以上,不符合一级标准要求,无法实现直接达标排放。因此将经生物脱臭系统处理完毕的鱼粉加工企业废气通入到厂内锅炉进行燃烧,以达到进一步降低臭气浓度的目的。当地环保部门检测经生物脱臭系统联合锅炉燃烧处理的鱼粉加工废气臭气浓度降低到了2000倍(无量纲)以下,实现了达标排放。该鱼粉加工企业的生物脱臭系统一次性投资为30万,运行总成本为2.60元/km3。相比较于低温等离子以及光催化氧化等其他废气处理工艺,生物法脱臭工艺具有稳定性高、处理效果好以及运行成本低廉等优势,具有较大的工业化应用潜力。
关洪祥[3](2017)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与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过程中产生的H2S、NH3等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但目前我国尚缺少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控制技术效能的评估,也缺乏相应的监管对策。因此,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处理技术效能的评估、恶臭气体全流程控制策略和控制技术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包括四个准则层(环境影响、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运行管理复杂性)和1 7个指标层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权重,并对现有的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生物法优于物理法和化学法,其中联合法中的“生物法+吸收法”得分最高(7.8898,满分为10分),适合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的处理;四个准则层中的环境影响所占权重比值最大,是评价恶臭气体处理技术优劣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根据现场调研及数据分析,确定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产生的关键点位,其中:SBR工艺为格栅、沉砂池和进水-曝气阶段;氧化沟工艺为格栅、沉砂池、曝气区和非曝气区;A2/O工艺为格栅、沉砂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对控制恶臭气体排放分别从源头、过程和末端处理三个角度提出了全流程控制策略。本文分别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环境监管部门构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控制技术监管体系,其中,从污水处理厂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标识要求、源头控制要求、过程控制要求、末端处理系统运行要求和应急风险管理;从环境监管部门方面提出了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管理、应急风险管理与评估和风险管理应急预案要求。
宋瑞霖[4](2016)在《关于污水处理厂除臭技术几种方法效果的比较》文中提出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日渐增加,相应的问题相继产生,其中就有污水处理厂的臭气问题,城市污水处理厂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臭味大致有鱼腥臭、氨臭、腐肉臭、腐蛋臭、腐甘蓝臭、粪臭以及某些生产废水的特殊臭味。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臭气产生,主要形成主要是进水泵房,粗细格栅、厌氧处理过程以及污水处置过程中,目前在行业内通过臭气的有效回收,进入臭气处理系统,进行有效的臭气脱除,就污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臭气,重点介绍了土壤脱臭、化学反应除臭、植物液脱臭、生物脱臭、离子脱臭以及具有前瞻性的脱臭技术的作用原理、工艺流程及设计参数,并给出了具体的工程实例。
王秋云[5](2012)在《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处理厂臭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恶臭污染物进行调查研究,介绍了恶臭污染的主要来源、臭气的基本成分和常用的除臭方法。选取恶臭的主要污染物硫化氢和氨气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滴滤塔工艺进行生物除臭。研究了生物滴滤塔的控制运行条件、生物脱臭的机理。为用生物法去除硫化氢和氨气为代表的混合恶臭气体提供了设计和运行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生物膜的培养驯化采用先挂生物膜然后进气驯化的方法,启动挂膜时间为20天。试验表明该法适合实验室小试,对于在中试或实际的工程中,也建议使用该法。2.生物滴滤塔去除硫化氢的运行工况为:在温度25℃,循环液喷淋量为15L/h时,硫化氢进气量为0.5m3/h,进气浓度在600mg/m3以下,去除率在95%以上;当进气量为0.4m3/h时,硫化氢进气浓度在900mg/m3以下,去除率能达到94%以上,当进气量为0.3m3/h时,硫化氢进气浓度在1400mg/m3以下,去除率能达到95%以上。在此条件下硫化氢的去除效果较为理想。3.生物滴滤塔去除氨气的运行工况为:在温度为25℃,循环液喷淋量为15L/h时,氨气进气量为0.5m3/h,进气浓度在900mg/m3以下,经过生物滴滤塔处理后,去除率可以达到99%以上,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4.在pH为酸性或中性的条件下都能较好的去除硫化氢,而去除氨气时pH要保持在中性条件下。所以在反应过程中,去除混合气体的循环液的pH值要保持在中性。5.在处理硫化氢与氨气时,循环液喷淋量的对去除率的影响不同。相比之下,相同条件下氨气所需循环液的喷淋量要相对硫化氢去除所需循环液的喷淋量要小的多。6.研究表明:硫化氢的进气浓度在900~1400mg/m3时,粒径为30mm的生物填料更适合反应器的运行,而粒径为15mm的填料在相对低浓度气体的处理中有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在高负荷时由于反应产生大量的硫磺堵塞填料,影响去除效果。7.从试验所测得的结果和试验现象得出:硫化氢的降解过程:H2S(g)—H2S(1)—单质硫S—SO42-。而氨气则经历的过程如下:NH3(g)—NH4+—NO2-—NO3-—N2。在整个过程中会有氮元素的缺失。8.本试验没有对生物滴滤塔的循环液成分进行在线监测,若能对循环液中的物质含量变化进行在线监测,如硫元素、氮元素、碳元素等,即可对微生物的降解理作更进一步的研究。9.根据实验室小试的设计和运行参数,设计了2000m3/d的沼气除硫化氢和氨气的中试生物滴滤塔。
刘涛[6](2011)在《石油化工污水处理场恶臭气体治理方案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污水处理场恶臭气体的治理是目前环保领域研究的新课题。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现有恶臭气体处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炼油、化纤污水处理场实际状况和近年的研究分析数据,探讨选择出符合实际的有效治理方案,为下一步有效改善污水处理场及周边的大气环境奠定了基础。
张超[7](2009)在《城市污水处理厂除臭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恶臭污染控制是环境领域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相对于一般的空气污染控制,恶臭污染控制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生物法除臭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的优势。相对于常规的技术,如吸收、吸附、焚烧等,生物技术更适宜处理浓度低、流量大的恶臭气体。而且,利用生物技术控制恶臭污染一般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滤池、生物滴滤池和生物洗涤塔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臭气处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污水处理厂的具体情况,结合不同除臭工艺的特点,本论文利用固废塔与生物塔组合工艺处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臭气。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温度对生物塔去除H2S的影响,得到温度与去除率的关系;2.进行固废塔处理H2S的生产性试验研究;3.进行固废塔处理NH3的生产性试验研究;4.利用丙二醇溶液吸收甲硫醇的试验研究,探索其它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在一定的塔内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生物滤塔对致臭物质的去除率越高,去除率与温度的关系满足η1=η2·θT1-T2,对致臭物质H2S而言,θ=1.016。若空塔停留时间t=16.2 s、生物滤塔H2S容积负荷为2.22g/(m3填料·h),当塔内温度大于等于13℃时,出气浓度中的H2S浓度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若塔内温度小于13℃,必须加热方可达标。2.粉煤灰砖碎块(FABS)对H2S的去除效果非常显着。在d=2cm、Q=700m3/h和Q=1000m3/h与d=4cm,Q=1000m3/h时,对高浓度进气,大部分去除率在20%以上;对低浓度进气时,FABS对H2S的去除与释放不明显。通过对FABS去除H2S的机理研究,分析得出FABS去除H2S是通过物理吸附与化学作用的共同结果,但主要通过物理吸附,少量H2S与FABS中组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3.FABS去除NH3效果不明显,释放现象表现很明显。FABS去除高浓度NH3时,运行初一段时间去除率为正,高达27%,随着高浓度NH3继续通入,出现部分负去除,去除效果不稳定;FABS去除低浓度NH3时,去除效果更不稳定,大多数为释放。FABS在吸收部分臭气NH3后,停止通NH3,在臭气NH3进气浓度为1mg/m3左右时,去除率均在-55%左右波动,释放现象表现很明显。结合固废塔处理H2S试验研究结果可知,固废塔对生物塔可起到部分去除与缓冲作用。4.利用丙二醇吸收液处理甲硫醇的试验结果表明:丙二醇吸收液能吸收部分甲硫醇,但出气未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李庆波[8](2008)在《沙湖污水处理厂脱水车间生物塔除臭生产性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恶臭问题也更加敏感,同时恶臭污染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加剧,因此关于恶臭的研究和治理已成为紧迫的课题。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车间恶臭的主要成分是NH3、H2S和甲硫醇等有机气体。由于生物法净化恶臭具有设备简单、能耗低、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小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恶臭防治研究与应用中的主流方法,但是国内一般主要是针对恶臭气体进行的实验室模型研究,由于将模型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时,存在边界效应、恶臭源浓度相对不高、恶臭气体量大和环境状况复杂多变等影响因素,使得在工程放大应用中产生很大的偏差,针对污水处理厂实际恶臭气体的生产性研究报道更是很少。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生物塔过滤法去除NH3和H2S的生产性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课题组前期模型研究成果进行生物塔填料加工和装填等方式的优选,进行生物塔挂膜驯化及成膜后对原臭气的处理效果试验研究;2.分别进行生物塔单独去除NH3和H2S的生产性试验研究;3.进行生物塔去除NH3和H2S混合气体的生产性试验研究及能耗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以木炭、树皮、木块、刨花、木屑和贝壳的混合物作为生物塔的填料,以污水处理厂A2/O池的活性污泥为接种微生物,采用直接挂膜驯化法,经过26天的驯化即可达到理想的处理目标。成膜后,对污泥脱水车间原恶臭进行的试验研究表明,生物塔对NH3、H2S和甲硫醇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生物塔对NH3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3.14%,平均去除率为56.37%;生物塔对H2S的去除效果更佳,去除率最高可达100%,平均去除率为99.83%;生物塔对甲硫醇的去除率最高可达61.22%,平均去除率为39.83%。2.在生物塔单独去除NH3试验中,当Q=1000m3/h(空塔停留时间t=16.2s),进气NH3浓度在0.127~16.655mg/m3时,经过生物塔处理后,出气浓度在0.082~0.849mg/m3范围内,均小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值1.0mg/m3;平均去除率达到95.05%,最高去除率可达99.59%;生物塔的平均去除速率(体积去除负荷)为1.831g/(m3填料·h),最高可达3.610g/(m3填料·h)。当Q=1250m3/h(空塔停留时间t=12.96s),进气浓度为9.869~17.023mg/m3时,经过生物塔处理后,出气浓度在0.596~3.095mg/m3范围内,平均去除率达到85.54%,最高去除率可达93.96%;生物塔的平均去除速率为3.270g/(m3填料·h),最高可达3.924g/(m3填料·h)。3.在生物塔单独去除H2S试验中,当Q=1000(停留时间t=16.2s)和1250m3/h(停留时7间t=12.96s),生物塔进气浓度为1.876~34.705mg/m3范围时,生物塔的去除率保持在99.92%以上,大部分去除率为100%,最大出气浓度为0.017mg/m3,平均出气浓度为0.001mg/m3,远小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值0.03mg/m3。4.生物塔去除NH3和H2S混合气体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塔对NH3和H2S混合气体的去除效果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进风量和进气浓度对生物塔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大,喷淋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最佳工况均为:Q=1500m3/h,NH3的进气浓度Ci=5mg/m3,H2S的进气浓度Ci=30mg/m3,喷淋量q=30L/min(对NH3),q=20L/min(对H2S)。
吕景[9](2008)在《生物滴滤池除臭工艺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文中认为恶臭污染控制是环境领域和医学领域都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相对于一般的空气污染控制,恶臭污染控制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生物技术控制恶臭污染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的优势。相对于常规的技术,如吸收、吸附、焚烧等,生物技术更适宜处理浓度低、流量大的恶臭气体。而且,利用生物技术控制恶臭污染一般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滤池、生物滴滤池和生物洗涤塔等。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泵站的臭气处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污水处理厂的具体情况,结合不同除臭工艺的特点,本论文构思和开发出了以新型生物滴滤池为主体的高效复合式除臭技术,并确定了除臭技术小试工艺流程与设计操作参数。本研究面向城市污水厂等市政公用设施的臭气处理工程,以颗粒活性炭为载体考察了生物滴滤池的除臭效果。试验用气臭气强度高达60万左右,臭气中含有氨气、VOCs、硫化氢等致臭成分,浓度分别可达200ppm、6.5ppm、32ppm左右,试验结果反映了生物滴滤池对工程应用中的复杂混合气体的处理能力。以颗粒活性炭(GAC)为填料的滤池启动时间短,为6天。GAC生物滴滤池长期运行以后对氨气的去除主要是以生物作用的形式完成的,温度以及进气浓度对系统的运行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在保证气体停留时间足够时,通过合理的操控即使在冬季平均去除率也可达到97%以上。冬季低温时在3.7ppm的平均进气VOCs浓度下,GAC生物滴滤池通过合理地控制运行条件,平均去除率可达85%以上。当进气硫化氢浓度在100ppm以内的水平下波动时,GAC生物滴滤池对硫化氢的去除率在97%以上,最高可达99%以上,具有一定的适应浓度波动的能力。经长期运行,GAC生物滴滤池可将臭气处理到强度低于30,除臭效果稳定良好,具有一定的适应闲置的能力。生物滴滤池的压降有随气体滤速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循环液的投加会增加系统的压降。在气体滤速小于130m/h、循环液滤速为0.8m/h左右时,系统压降均在600Pa/m以下。目前的生物膜模型尚局限于单基质单微生物物种的模拟阶段,这与生物膜法处理大气污染物的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出入。本次研究接受了稳态生物膜动力学理论,总结了稳态生物膜增长动力学和底物利用动力学。并针对小试试验装置,进行了生物滴滤池除臭动力学模型研究和生物滴滤池填料去除效率模型研究。
周军[10](2008)在《污水处理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开发及应用》文中提出主要讨论了针对污水处理场废气进行的生物滤池工艺开发、生物脱臭填料开发、H2S和NH3的处理效率以及工业化应用等。监测结果表明:开发的生物脱臭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无二次污染、处理效率高等特点,其中H2S处理效率最高可达到99%以上,NH3的处理效率可达到86%以上。
二、污水收集系统生物脱臭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水收集系统生物脱臭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滤池法处理城市污水厂恶臭气体的运行实践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污水处理厂恶臭物质 |
1.2.1 污水处理厂恶臭物质的来源 |
1.2.2 污水处理厂典型恶臭物质的浓度 |
1.3 恶臭的危害 |
1.3.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1.3.2 对环境的危害 |
1.4 突出脱臭技术 |
1.5 生物脱臭技术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的目的 |
1.6.3 研究的意义 |
1.6.4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装置设计 |
2.2 填料的选择 |
2.3 实验设备与试剂 |
2.3.1 实验设备 |
2.3.2 实验药品 |
2.4 实验方法 |
2.4.1 主要测试项目与方法 |
2.4.2 挂膜培养方法 |
3 污水处理厂除臭工程运行实践 |
3.1 工程设计方案 |
3.1.1 污水厂概况 |
3.1.2 设计说明 |
3.1.3 生物除臭设备主体介绍 |
3.2 实际运行效果 |
3.2.1 臭气源除臭效果 |
3.2.2 厂界检测结果 |
3.3 小结 |
4生物膜驯化培养小试实验 |
4.1 污水厂臭气排放规律 |
4.2 驯化培养 |
4.2.1 微生物对TP的吸收利用情况 |
4.2.2 微生物对TN的吸收利用情况 |
4.2.3 微生物对COD的吸收利用情况 |
4.3 效果分析 |
4.3.1 喷淋水中硫酸根、硝酸根离子浓度的累计 |
4.3.2 pH值的变化 |
4.3.3 硫化氢的去除效果 |
4.4 小结 |
5 填料微生物群落分析 |
5.1 填料物种注释与评估 |
5.1.1 稀释曲线分析 |
5.2 填料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5.2.1 Alpha多样性分析 |
5.2.2 Beta多样性分析 |
5.3 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 |
5.3.1 物种组成分析 |
5.3.2 群落组成分析 |
5.3.3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5.3.4 除臭优势菌群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一、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附件 |
致谢 |
(2)生物法联合锅炉燃烧处理鱼粉加工企业废气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恶臭污染物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
1.2.1 物理处理法 |
1.2.2 化学氧化法 |
1.2.3 吸收法 |
1.2.4 光催化氧化法 |
1.2.5 等离子体分解法 |
1.2.6 热破坏法 |
1.2.7 生物法 |
1.3 各种除臭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
1.4 生物法除臭机理及工艺类型 |
1.4.1 生物法除臭动力学理论 |
1.4.2 生物法除臭的工艺类型 |
1.5 生物法处理恶臭废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生物洗涤预处理鱼粉加工废气的试验研究 |
2.1 试验装置和方法 |
2.1.1 试验装置 |
2.1.2 分析项目和测量方法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 气液比对生物洗涤塔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2 进气流量对生物洗涤塔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3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对生物洗涤塔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物滴滤深度处理鱼粉加工废气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装置与方法 |
3.1.1 试验装置 |
3.1.2 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生物滴滤塔试运行情况考察 |
3.2.2 空床停留时间(EBRT)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
3.2.3 循环液喷淋量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
3.2.4 生物滴滤塔停运恢复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的研究 |
3.2.5 NH3、H2S和三甲胺的降解原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脱臭联合锅炉燃烧处理鱼粉加工废气的工程应用研究 |
4.1 企业概况和鱼粉加工废气的来源和特点 |
4.1.1 企业概况 |
4.1.2 鱼粉加工废气的来源和特点 |
4.2 生物脱臭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 |
4.2.1 生物滴滤塔的设计 |
4.2.2 生物除臭系统工艺流程 |
4.3 生物脱臭系统对恶臭污染物的去除性能考察 |
4.4 生物脱臭系统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研究 |
4.5 锅炉燃烧工艺降低臭气浓度效果的研究 |
4.6 经济分析 |
4.6.1 生物脱臭系统联合锅炉燃烧工艺经济核算 |
4.6.2 社会和环境效益 |
4.6.3 应用前景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3)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与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及问题分析 |
1.2.1 国内外恶臭气体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2.2 恶臭气体处理技术问题分析 |
1.3 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体系研究进展及问题分析 |
1.3.1 国内外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体系研究进展 |
1.3.2 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体系问题分析 |
1.4 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监管体系研究进展及问题分析 |
1.4.1 国内外恶臭气体监管体系研究进展 |
1.4.2 恶臭气体监管体系问题分析 |
1.5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体系研究 |
2.1 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程序 |
2.1.1 恶臭气体处理技术筛选阶段 |
2.1.2 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调查阶段 |
2.1.3 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价阶段 |
2.2 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2.2.1 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2.2.2 构建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
2.2.3 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 |
2.2.4 层次分析法(AHP)模型的构建 |
2.3 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2.3.1 权重数据的收集 |
2.3.2 评估指标权重的计算 |
2.4 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 |
2.4.1 评估对象的确定 |
2.4.2 评估规则 |
2.4.3 评估技术数据 |
2.4.4 评价技术的指标得分 |
2.4.5 评价技术综合得分 |
2.4.6 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全流程控制技术策略研究 |
3.1 污水处理厂现场监测方案 |
3.1.1 布点方案 |
3.1.2 采样方法 |
3.2 恶臭气体分析方法 |
3.3 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排放特征 |
3.3.1 SBR工艺各个处理单元恶臭气体排放特征 |
3.3.2 氧化沟工艺各个处理单元恶臭气体排放特征 |
3.3.3 A~2/O工艺各个处理单元恶臭气体排放特征 |
3.4 恶臭气体关键控制点位的确定 |
3.5 恶臭气体全流程控制技术研究 |
3.5.1 恶臭气体源头控制技术分析 |
3.5.2 恶臭气体过程控制技术分析 |
3.5.3 恶臭气体末端控制技术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控制监管体系研究 |
4.1 恶臭气体控制监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
4.2 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控制监管体系分析 |
4.2.1 恶臭气体控制监管体系的总体要求 |
4.2.2 恶臭气体控制监管体系的识别要求 |
4.2.3 恶臭气体源头控制技术监管 |
4.2.4 恶臭气体过程控制技术监管 |
4.2.5 恶臭气体末端处理系统监管 |
4.2.6 恶臭气体控制系统运行管理要求监管 |
4.2.7 恶臭气体应急风险监管 |
4.3 环境管理部门对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控制监管体系分析 |
4.3.1 监督管理要求 |
4.3.2 应急风险管理评估 |
4.3.3 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处理厂臭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臭气污染概述 |
1.1.1 污水处理厂臭气分类及组成 |
1.1.2 污水处理厂臭气来源 |
1.1.3 臭气污染的危害特点 |
1.2 常用臭气治理方法 |
1.2.1 常用的物化法治理技术 |
1.2.2 生物脱臭法原理 |
1.2.3 常用生物脱臭方法 |
1.3 国内外生物脱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验的设计 |
2.1.1 试验装置和试验流程 |
2.1.2 硫化氢和氨气的生成 |
2.1.3 生物填料的选择 |
2.2 试验分析项目和方法 |
2.2.1 硫化氢的测量 |
2.2.2 氨气的测量 |
2.2.3 硫酸根的测量 |
2.2.4 试验用仪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物滴滤塔脱除硫化氢的试验研究 |
3.1 生物滴滤塔的挂膜启动 |
3.2 生物滴滤塔去除硫化氢的影响因素 |
3.2.1 温度对硫化氢去除的影响 |
3.2.2 进气浓度对硫化氢去除的影响 |
3.2.3 不同进气量对硫化氢去除的影响 |
3.2.4 循环液 pH 值对去除率的影响 |
3.2.5 进气负荷对硫化氢去除的影响 |
3.3 循环液中物质成分的变化 |
3.4 循环液中 COD 的变化 |
3.5 填料粒径的选择 |
3.6 生物脱硫反应原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滴滤塔去除氨气的试验研究 |
4.1 反应器的挂膜启动 |
4.2 生物滴滤塔出去氨气的影响因素 |
4.2.1 对不同浓度的氨气的去除效率 |
4.2.2 温度对氨气去除的影响 |
4.2.3 循环液喷淋量对氨气的去除效果影响 |
4.3 循环液的 pH 变化 |
4.5 生物法去除氨气机理 |
4.6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生物滴滤塔去除硫化氢和氨气的混合气体试验研究 |
5.1 pH 对脱臭微生物的生长限制作用 |
5.2 氨气对硫化氢去除的影响 |
5.3 硫化氢对氨气的处理效果影响 |
5.4 硫化氢和氨气混合气体的处理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物滴滤塔处理沼气中硫化氢和氨气的中试设计 |
6.1 设计思路 |
6.2 设计依据 |
6.3 配套设备一览表 |
6.4 工艺流程图、结构图及反应器整体图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石油化工污水处理场恶臭气体治理方案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恶臭的概念和特征 |
2 污水处理场恶臭源及成份分析 |
3 污水处理场恶臭治理技术 |
3.1 催化氧化法 |
3.2 生物脱臭法 |
4 污水处理场臭气治理方案选择 |
4.1 污水处理场臭气处理治理方案选择 |
4.2 炼油污水处理场臭气治理技术方案选择 |
4.3 化纤污水处理场臭气治理技术方案选择 |
5 最终治理工艺设计 |
5.1 高浓度含烃恶臭气体 |
5.2 其它部位低浓度恶臭气体 |
6 结束语 |
(7)城市污水处理厂除臭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恶臭的特点与危害 |
1.1.1 城市污水厂恶臭气体的产生与主要成分 |
1.1.2 恶臭污染的特点 |
1.1.3 恶臭物质的危害 |
1.2 恶臭的评价标准及测定方法 |
1.2.1 恶臭的评价标准 |
1.2.2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
1.2.3 恶臭的测定方法 |
1.3 恶臭气体常用的处理技术 |
1.3.1 物理法 |
1.3.2 燃烧法 |
1.3.3 化学氧化法 |
1.3.4 吸收法 |
1.3.5 吸附法 |
1.3.6 联合法 |
1.3.7 生物法 |
1.3.8 脱臭方法的选择 |
1.4 生物除臭机理 |
1.4.1 氨气转化机理 |
1.4.2 硫化氢转化机理 |
1.4.3 硫醇转化机理 |
1.4.4 生物脱臭的影响因素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及工程背景 |
1.5.1 研究的意义 |
1.5.2 研究的内容 |
1.5.3 本课题研究的工程背景 |
第2章 除臭试验方法 |
2.1 试验装置 |
2.2 监测分析方法 |
2.2.1 氨气—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2.2.2 硫化氢—亚甲基兰分光光度法 |
2.2.3 甲硫醇—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比色法 |
2.3 除臭装置运行参数 |
2.3.1 除臭工程设计参数 |
2.3.2 填料的特性 |
2.3.3 生物塔培养液成分 |
2.4 药品与试剂 |
2.5 试验研究方法 |
第3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温度影响生物塔去除硫化氢的试验研究 |
3.1.1 试验方法 |
3.1.2 试验结果 |
3.1.3 试验结果分析 |
3.1.4 温度影响H_2S除臭效果机理分析 |
3.1.5 小结 |
3.2 固废塔去除硫化氢的试验研究 |
3.2.1 试验方法 |
3.2.2 试验结果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3.2.4 FABS对H_2S的吸附机理分析 |
3.2.5 小结 |
3.3 固废塔去除氨气的试验研究 |
3.3.1 试验方法 |
3.3.2 试验结果 |
3.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4 小结 |
第4章 甲硫醇臭气去除方法初探 |
4.1 挥发性有机臭气去除技术综述 |
4.2 试验目的和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附录 |
(8)沙湖污水处理厂脱水车间生物塔除臭生产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恶臭污染概述 |
1.1.1 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调查 |
1.1.2 恶臭气体污染的特点与毒害性 |
1.2 常用恶臭气体处理技术 |
1.2.1 传统恶臭控制技术 |
1.2.2 生物脱臭法 |
1.2.3 脱臭方法的选择 |
1.3 恶臭的测定方法及评价标准 |
1.3.1 恶臭的测定方法 |
1.3.2 恶臭气体的污染评价标准 |
1.3.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及工程背景 |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2 本课题研究的工程背景 |
第2章 生物除臭基础理论 |
2.1 生物除臭技术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进展 |
2.1.1 生物除臭技术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2.1.2 生物脱臭技术研究的进展 |
2.2 生物脱臭法的分类及技术特点 |
2.2.1 土壤脱臭法 |
2.2.2 生物过滤法 |
2.2.3 生物滴滤池法 |
2.2.4 生物洗涤法 |
2.3 生物脱臭机理及基础理论概述 |
2.3.1 氨气转化机理 |
2.3.2 硫化氢转化机理 |
2.3.3 硫醇转化机理 |
2.3.4 降解硫化氢微生物 |
2.4 生物脱臭的影响因素 |
2.4.1 温度 |
2.4.2 湿度 |
2.4.3 pH值 |
2.4.4 营养物质和氧气 |
2.4.5 原始进气性状 |
2.4.6 表观气速 |
2.4.7 填料的性能 |
2.5 与生物法处理恶臭气体有关的基础理论 |
2.5.1 气液传质的双膜理论模型 |
2.5.2 滴滤塔生物降解模型 |
第3章 生物塔挂膜驯化生产性试验研究及成膜净化效果研究 |
3.1 生物除臭试验装置、材料和试验方法 |
3.1.1 生物除臭试验装置 |
3.1.2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1 挂膜驯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2 成膜净化效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塔单独去除NH_3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
4.1 试验方法及试验安排 |
4.1.1 试验目的与方法 |
4.1.2 试验安排 |
4.1.3 试验中主要测定指标和方法 |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1 进风量Q(停留时间t)的影响 |
4.2.2 进气浓度Ci的影响 |
4.2.3 温度和湿度对生物塔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4 生物塔运行中pH的变化及影响 |
4.2.5 生物代谢产物的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物塔单独去除H_2S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
5.1 试验方法及试验安排 |
5.1.1 试验目的及方法 |
5.1.2 试验安排 |
5.1.3 试验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1 进风量Q和进气浓度Ci的影响 |
5.2.2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
5.2.3 生物塔运行中代谢物质的积累及pH值的变化及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生物塔去除NH_3和H_2S混合恶臭气体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
6.1 试验目的、方法及试验安排 |
6.1.1 试验目的和方法 |
6.1.2 试验安排 |
6.1.3 试验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 能耗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附录 |
(9)生物滴滤池除臭工艺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的中文对照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与污水处理工艺有关的恶臭物质 |
2.2 除臭技术分类 |
2.2.1 非生物恶臭治理技术 |
2.2.2 生物法恶臭处理技术 |
2.3 国内外生物膜反应器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生物膜反应器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生物膜反应器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生物膜模型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生物膜滴滤池除臭原理 |
3.1 生物膜的概念 |
3.2 生物膜载体 |
3.3 微生物的附着固定 |
3.4 生物膜上的脱臭微生物 |
3.5 生物滴滤池污染物去除机理 |
第四章 小试试验 |
4.1 试验装置 |
4.1.1 GAC 的吸附能力评价装置 |
4.1.2 除臭小试实验装置 |
4.2 填料 |
4.3 试验内容和方法 |
4.3.1 试验内容 |
4.3.2 试验方法 |
4.4 试验测试项目 |
4.5 臭气强度的测量 |
4.5.1 仪器法 |
4.5.2 嗅觉法 |
第五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1 GAC 的吸附能力 |
5.2 生物GAC 柱的启动 |
5.3 氨气的去除 |
5.3.1 试验启动阶段 |
5.3.2 稳定运行阶段 |
5.4 臭气的去除 |
5.4.1 试验启动阶段 |
5.4.2 稳定运行阶段 |
5.5 VOCs 去除效果 |
5.6 H_2S的去除效果 |
5.7 系统闲置后的再启动性能 |
5.8 压降及能耗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物滴滤池除臭模型研究 |
6.1 稳态生物膜模型概念 |
6.2 稳态生物膜模型 |
6.2.1 生物膜增长与底物利用动力学模型 |
6.2.2 生物膜增长动力学模型 |
6.2.3 底物利用动力学 |
6.3 生物滴滤池除臭动力学模型研究 |
6.3.1 生物膜厚度δ的确定 |
6.3.2 反应速率常数k的确定 |
6.4 生物滴滤池填料去除效率模型研究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污水收集系统生物脱臭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滤池法处理城市污水厂恶臭气体的运行实践及改进[D]. 杨泽茹.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2]生物法联合锅炉燃烧处理鱼粉加工企业废气的试验研究[D]. 徐海滨.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3]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恶臭气体处理技术评估与控制对策研究[D]. 关洪祥.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关于污水处理厂除臭技术几种方法效果的比较[J]. 宋瑞霖. 科技视界, 2016(17)
- [5]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处理厂臭气的研究[D]. 王秋云. 苏州科技学院, 2012(05)
- [6]石油化工污水处理场恶臭气体治理方案选择[J]. 刘涛. 广东化工, 2011(05)
- [7]城市污水处理厂除臭工艺优化研究[D]. 张超.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8]沙湖污水处理厂脱水车间生物塔除臭生产性试验研究[D]. 李庆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9)
- [9]生物滴滤池除臭工艺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D]. 吕景.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10]污水处理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开发及应用[J]. 周军.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08(01)
标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论文; 城市污水论文;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论文;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论文; 氨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