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涡扇发动机空中风车起动特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隋杰飞,韩冰冰[1](2021)在《大型客机发动机空中起动适航审定要求及实践验证》文中提出针对大型客机发动机采用高涵道比、先进燃烧室等诸多新技术对发动机空中起动能力的影响,本文提出了验证发动机空中起动能力较为详细的适航审定要求。通过分析选择发动机空中起动包线中的临界试验点,依据应用场景确定临界试验状态,并考虑支持系统的适航审定要求,根据飞机对发动机空中起动能力的容忍程度,确定符合性判据。通过在某大型客机上的实践验证,该适航审定要求能较为全面有效地验证发动机空中起动能力,指出了在发动机起动能力不足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验证发动机起动能力的适航符合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严春晨,朱珈驹,李传鹏[2](2021)在《APU风车启动中压气机特性计算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某离心压气机为研究对象,数值计算离心压气机风车工作流动特点,分析了工作叶轮叶片受力情况、探讨了APU风车点火转速存在上限值的成因。研究表明,采用等转速特性线插值获得风车状态的流量、压比和温比的精度和置信度是可取的;后弯叶片是冲击气流吹转离心压气机的主要受力面,工作叶轮在5%设计转速(Nd)以下对外输出力矩,辅助涡轮部件提升APU转子转速;转速达15%Nd后,工作叶轮恢复对气流做功,发挥泵气增压功能,气流流量、压力得到提升;出口流量相对值随飞行条件和压气机转速变化规律有助于APU空中点火转速存在上限值的理解。
杨光伟[3](2021)在《弹用涡喷发动机炮式起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炮式起动技术是弹用燃气涡轮发动机的一项关键技术,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研制难点。掌握先进的炮式起动设计方法和试验方法对于提升我国弹用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整体研发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对炮式起动技术的研究尚不够广泛,对同时采用低压雾化喷嘴和蒸发式喷嘴的涡喷发动机整机炮式起动研究较少。本文即以基于低压油泵体制的某型涡喷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科学计算以及试验手段对该型发动机的地面炮式起动特性和高空炮式起动特性开展了相关研究,获得了发动机炮式起动的供油匹配规律和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炮式起动地面特性研究。针对炮式起动的特点,设计了地面炮式起动方案,基于对发动机炮式起动特性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获得了供油规律的匹配方法,并利用炮式起动模拟试验系统对该供油匹配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缩短点火前供油时间能有效降低由于积油燃烧而对起动加速性造成的不利影响;起动初期的加速率与初始油门量呈正相关,但此阶段应着重考虑点火的最佳油气混合比;压力雾化喷嘴和蒸发式喷嘴供油的切换点选择在低转速阶段时,对发动机的起动性能影响较小;简单阶跃式增油方式可满足炮式起动后期的转子加速要求,油门阶跃点应匹配在发动机进入高转速阶段;起动后期采用合适的一阶油门量可进一步优化起动特性。(2)发动机使用高能量密度燃油的地面稳态性能研究。对某型弹用涡喷发动机使用高能量密度燃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文献调研与试验评估。研究了高能量密度燃油的使用对发动机地面稳态换算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能量密度燃油对发动机的稳态换算性能整体上影响不大,只是发动机在各稳态换算转速下的换算耗油率略有升高;与使用普通燃油相比,发动机使用高能量密度燃油时,燃油换算体积流量平均约减少16.5%;单独的高能量密度燃油并不具备良好的轴承润滑功能,因此发动机在实际使用时应选择合适的可掺混润滑油。(3)炮式起动高空特性研究。基于高空模拟试验系统对发动机在高空飞行工况下的炮式起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发动机的炮式起动包线和风车起动包线。研究结果表明:高空补氧不仅能改善炮式起动发动机的高空点火性能和起动加速性能,在确保高起动可靠性的前提下,还可极大地拓宽发动机的起动空域和起动速域;采用十头部压力雾化喷嘴的发动机的炮式起动特性整体上要优于采用五头部压力雾化喷嘴的炮式起动特性,采用十头部雾化喷嘴时,发动机具有更宽的主燃油供油边界;雾化喷嘴燃油的退出方式对发动机的起动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在雾化燃油量占总燃油量比重较大的条件下,其在起动过程的高转速阶段直接退出时,发动机容易出现转速掉落的不稳定起动现象,雾化喷嘴燃油按改进的方案退出时,发动机的起动特性较优。(4)高空起动补氧过程的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补氧与否以及补氧方式对发动机在高空炮式起动时的点火特性和起动特性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发动机高空炮式起动时的补氧规律,建立了氧气瓶供氧放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科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高空起动时,优先选用d=0.7 mm喉径的补氧节流喷嘴,以兼顾补氧过程的氧气质量流量以及补氧时间;在初始状态相同的条件下,补氧瞬时质量流量与氧气瓶初始容积有关,采用双瓶氧气补氧的质量流量大于采用单瓶气体补氧的质量流量,且前者补氧时长是后者的二倍。
冯海龙[4](2020)在《串联式TBCC发动机模式转换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TBCC发动机结合了涡扇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的优点,飞行包线广、可重复使用、可垂直起降等,是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装置的选择之一,国内外研究机构已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以串联式TBCC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基于TBCC发动机的数学模型,开展了TBCC发动机的模式转换控制方法研究。首先,研究了串联式TBCC发动机的数学模型。在涡扇发动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可调进气道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的发动机部件间的共同工作方程。基于指数外推法扩展低转速部件特性,建立了组合发动机部件级起动模型和基于神经网络的风车起动模型,验证了风车起动模型的精度。其次,修正起动模式下的部件级数学模型。为了提高起动模型的精度,提出一种改进的教与学算法,首先利用慢车工作点试车数据对慢车以上模型的部件特性进行了修正,提高起动结束后的模型精度。研究了基于功率差的起动模型修正方法,对起动过程按时序进行分段优化,使模型起动输出与试验数据更匹配。再次,分析了组合发动机模式转换过程,对比了组合发动机在不同高度马赫数下的推力和耗油率,确定了组合发动机模式转化过程的工作点。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方式和改进的教与学算法,基于推力波动最小的准则,对涡扇转冲压、冲压转涡扇两种模式转换过程的控制计划进行了离线寻优,确定了模式转换过程的控制目标。最后,研究了组合发动机的模式转换控制器设计问题。研究了基于增广线性二次型控制器的加力涡扇模式双变量控制。基于优化的控制计划,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器对冲压模式和模式转换过程进行了控制,仿真结果显示该控制器能够满足模式转换过程的性能要求。
高扬,李密,高磊[5](2018)在《基于相似原理的风车状态进口空气流量和内阻力估算方法》文中认为风车状态进口流量和内阻力是试飞安全评估中必须获取的重要信息。为评估燃烧室空中复燃能力和风车状态下飞机阻力,在1维管流理论基础上,结合流量连续原理,介绍了1种通过直接测量尾喷管出口马赫数、间接获取空气流量和内阻力的测量方案,并根据相似原理,将其推广应用至不同几何的发动机,发展了1种不依赖发动机部件特性,且适用于不同几何结构的涡喷/涡扇发动机通用的风车状态空气流量和内阻力估算方法。最后以GE公司的CF34-10A发动机为例,对其风车状态下的进口空气流量和内阻力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与GE公司提供的风车状态数据吻合,满足工程需求。该方法对多发飞机起飞、爬升、着陆以及巡航阶段单发失效时的飞机阻力性能估算和风车起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伍谦[6](2018)在《串联式TBCC发动机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涡轮基组合推进系统因其工作包线宽广,性能优异等,被认为是两级入轨运载器的第一级动力装置的最优选择,同时也是下一代自然吸气推进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备受国内外研究机构重视。本文的工作主要是建立串联式涡轮基组合推进系统数值模型,对其不同工作模式的工作特性进行分析,具体包括:首先,建立进气道/串联式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一体化数值仿真模型。采用“平衡法”建立部件间共同工作关系,研究了非线性方程组数值解法,基于混合Newton-逆Broyden方法求解部件共同工作方程组,在保证求解精度的同时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其次,研究了组合推进系统涡轮模式的起动问题,包括地面起动、风车起动和空中静止起动。基于几何相似扩展部件工作特性,使用“平衡法”建立部件间流量连续条件,开展了起动过程仿真。再次,对组合推进系统的工作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冲压模式耗油率与涡轮基模式耗油率的对比,确定组合推进系统工作模式转换的工作点。同时,根据转换要求,制定了转换控制计划,为组合推进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间的平稳过渡提供保障。最后,研究了组合推进系统的控制器设计问题。根据其工作模式,初步划分为五类:起动、中间、加力、冲压及转换控制。采用增广线性二次型控制算法,并基于差分进化算法优化权重矩阵Q、R,使设计的控制器满足性能指标。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器对组合推进系统的起动及加力点火过程进行控制。论文通过仿真验证了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高扬,田晓平,李秋锋[7](2017)在《基于换算扭矩特性的混排涡扇发动机风车状态性能模拟》文中提出为评估燃烧室空中复燃能力和风车状态下飞机阻力,利用换算扭矩替代等熵效率,采用考虑压缩性影响的指数法外推法,将部件特性拓展至慢车转速以下,使用罚函数法求解部件模型的非线性方程组,得到某混排涡扇发动机不同马赫数下的风车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变化趋势合理,可为风车起动研究提供依据,对研究多发飞机起飞、爬升、着陆以及巡航阶段单发失效时的飞机阻力性能估算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立,罗载奇[8](2017)在《涡扇发动机风车起动点火匹配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涡扇发动机在高空状态的风车起动点火失败情况进行了原因分析和油气匹配研究。通过分析影响风车起动点火的主要因素,找出了点火失败的原因是点火油气不匹配,偏离了燃烧室可靠点火的余气系数边界。在油气匹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点火油气比的解决措施,并在高空台进行了试验验证。验证表明:该涡扇发动机风车起动点火失败的分析评估方法和解决措施合理可行,可为同类型发动机风车起动点火匹配设计和评估提供参考。
施洋[9](2017)在《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全状态性能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国内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研制的技术需求,以及在航空发动机风车、地面和空中起动等低转速工况的发动机数学模型和总体性能研究的欠缺,开展了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全状态性能模型的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发动机旋转部件在全状态范围内的不同工作状态的特点;对比了几种常见的旋转部件特性扩展方法;发展了基于最小损失点的旋转部件特性表示以及扩展方法;以某压气机和涡轮特性为例,进行了脊背点特性转换和扩展,得到了符合客观物理规律的全转速部件特性;最后讨论分析了发动机机械损失和管道部件特性在低转速的变化情况。其次,本文建立了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全状态性能数学模型。为了提高全状态性能模型的过渡态性能计算精度,建立了包含流量、能量和动量守恒的部件容积效应模型;对比了不同容积效应模型的区别;研究了部件容积效应对发动机过渡态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涡轮入口截面前后的部件的容积效应对过渡态性能产生的影响不同;总体上部件容积效应对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过渡态性能产生的影响较小,具体计算时可以考虑忽略。在数值求解方法方面,提出了扩展定义空间的方法,用于处理发动机低转速工况的性能计算时出现的部件工作点无意义的情况;提出了双层级多种群粒子群优化算法,用于选取全状态性能计算的迭代初值,并将其和牛顿迭代法相结合,提高了发动机全状态模型的迭代收敛性。在对发动机部件气动热力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开发了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全状态性能程序。该程序具有扩展性好、适用性强等特点。通过与CF34-10A发动机的公开性能数据对比表明,全状态性能程序计算得到的慢车以上典型工作点的稳态性能参数和基准数据的最大误差不超过4%;计算得到的发动风车状态高低压转速和试验数据的最大误差不超过5%。最后,使用全状态性能模型对某型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地面起动过程、空中风车状态和空中起动过程等进行了数值模拟。地面起动过程的计算结果表明:大气温度和高度的变化对外涵风扇的工作线几乎没有影响;随着大气温度的降低或海拔高度的增加,压气机工作线逐渐靠近喘振边界。风车状态计算结果表明:飞行马赫数增加使得发动机高低压风车转速增加,并且对风车过程风扇工作线的影响较大;飞行高度对发动机高低压风车转速以及各部件工作点的影响较小。空中起动过程的计算结果表明:空中点火后,外涵风扇工作线远离喘振边界,高、低压压气机的工作线靠近喘振边界;在辅助起动过程的初期,高压转速首先上升,而低压转速基本不变,从而导致外涵风扇空气流量沿等转速线方向减小。
万照云[10](2016)在《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风车起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微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风车起动的特性,以某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为原型,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其风车起动过程的各种特性。通过试验研究了丙烷气点火时间和丙烷气压对微型涡喷发动机转速以及燃烧室温度的影响规律,以在最短时间内使得微型涡喷发动机转速和燃烧室温度满足可供油燃烧的条件,并确定所需要的丙烷气最小气量。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发动机从起动到慢车状态过程中,以先快后慢的供油规律起动加速时间最短约为82 s;发动机从慢车到80%全转速状态过程中,实现相对最短加速时间的供油规律可分为2段,前段供油斜率较大为0.79,后段供油斜率较小为0.14。对其它结构形式和起动过程类似的微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有一定借鉴作用。
二、涡扇发动机空中风车起动特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涡扇发动机空中风车起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客机发动机空中起动适航审定要求及实践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动机空中起动能力 |
1.1 适航审定要求 |
1.2 影响因素 |
1.3 对支持系统的适航审定要求 |
1.4 符合性判据 |
2 适航审定验证实践 |
2.1 验证对象 |
2.2 验证方法 |
2.3 验证结果 |
3 结束语 |
(2)APU风车启动中压气机特性计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数值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低转速特性 |
2.2 离心压气机风车特性 |
3 结论 |
(3)弹用涡喷发动机炮式起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发动机起动过程分析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炮式起动特性地面试验研究 |
2.1 钝感双基推进剂燃烧特性 |
2.2 地面整机起动试验系统设计 |
2.3 模拟起动方案设计 |
2.4 起动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2.5 地面模拟起动试验结果分析 |
2.5.1 点火前供油时间的影响 |
2.5.2 初始油门量的影响 |
2.5.3 两路喷嘴供油切换的影响 |
2.5.4 油门阶跃点的影响 |
2.5.5 二阶油门量的影响 |
2.5.6 模拟起动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
2.5.7 模拟起动误差分析 |
2.6 地面火工品起动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发动机使用高能量密度燃油的地面稳态性能 |
3.1 国外使用高能量密度燃油的经验 |
3.2 高能量密度燃油对发动机稳态换算特性的影响 |
3.2.1 对换算推力的影响 |
3.2.2 对换算燃油质量流量的影响 |
3.2.3 对换算燃油体积流量的影响 |
3.2.4 对换算耗油率的影响 |
3.2.5 对油泵供油压力的影响 |
3.2.6 对换算排气温度的影响 |
3.2.7 对换算空气质量流量的影响 |
3.2.8 对压气机增压比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炮式起动特性高空试验研究 |
4.1 高空试验系统 |
4.1.1 发动机高空模拟系统——高空模拟试车台 |
4.1.2 模拟起动系统 |
4.1.3 供油系统 |
4.1.4 补氧系统 |
4.2 发动机模拟飞行参数的确定 |
4.3 高空炮式起动方案 |
4.4 供氧过程的数学模型及数值求解 |
4.4.1 放气过程数学模型 |
4.4.2 放气过程求解 |
4.4.3 供氧过程的试验验证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4.5.1 地面起动供油方案的高空验证 |
4.5.2 补氧助燃对点火特性和起动特性的影响 |
4.5.3 雾化喷嘴头部数量对起动特性的影响 |
4.5.4 雾化燃油的退出对起动特性的影响 |
4.5.5 不同高度下的风车转速特性 |
4.5.6 炮式起动包线和风车起动包线 |
4.5.7 发动机使用火工品起动的高空特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串联式TBCC发动机模式转换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TBCC发动机的发展概况 |
1.3 TBCC发动机的仿真技术 |
1.3.1 TBCC发动机的建模技术 |
1.3.2 TBCC发动机的修模技术 |
1.4 TBCC发动机的控制技术 |
1.5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串联式TBCC发动机建模 |
2.1 引言 |
2.2 可调进气道建模 |
2.3 涡扇工作模式建模 |
2.4 冲压工作模式建模 |
2.5 模式转换建模 |
2.6 起动过程建模 |
2.6.1 部件级起动建模 |
2.6.2 神经网络风车起动建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动机起动过程数学模型修正 |
3.1 引言 |
3.2 改进的教与学算法 |
3.3 慢车工作点模型修正 |
3.4 起动过程模型修正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串联式TBCC发动机模式转换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式转换工作点分析 |
4.3 模式转换控制计划寻优 |
4.3.1 正向模式转换寻优 |
4.3.2 反向模式转换寻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串联式TBCC发动机控制 |
5.1 引言 |
5.2 控制算法 |
5.2.1 ALQR控制算法 |
5.2.2 PID控制算法 |
5.3 涡扇模式控制 |
5.4 冲压模式控制 |
5.5 模式转换控制 |
5.5.1 正向模式转换控制 |
5.5.2 反向模式转换控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相似原理的风车状态进口空气流量和内阻力估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风车状态特点 |
2 风车特性估算模型 |
3.2风车内阻力估算基本原理 |
3.3估算步骤 |
3 算例及结果分析 |
4 结论 |
(6)串联式TBCC发动机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组合发动机的发展 |
1.3 组合发动机数值仿真技术 |
1.4 组合发动机控制技术 |
1.5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串联式组合循环发动机建模 |
2.0 引言 |
2.1 串联式组合循环发动机工作模式 |
2.2 进气道/组合发动机共同工作建模 |
2.3 涡轮基工作模式建模 |
2.4 冲压模式建模 |
2.5 涡扇冲压共同工作建模 |
2.6 非线性方程组解法 |
2.6.1 Broyden方法 |
2.6.2 混合Newton-逆Broyden方法 |
2.7 仿真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起动模型 |
3.1 引言 |
3.2 起动过程分析 |
3.3 地面起动建模 |
3.4 风车建模 |
3.5 高空起动建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式转换过程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式转换工作条件 |
4.3 风扇工作点研究 |
4.4 模态转换控制方案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串联式组合发动机控制 |
5.1 引言 |
5.2 组合循环发动机控制算法 |
5.2.1 PID控制算法 |
5.2.2 增广LQR控制算法 |
5.2.3 控制器参数优化方法 |
5.3 起动控制 |
5.4 中间与加力模式控制 |
5.4.1 中间模式控制 |
5.4.2 加力模式控制 |
5.4.3 中间/加力转换控制 |
5.5 冲压模式控制 |
5.6 模态转换控制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换算扭矩特性的混排涡扇发动机风车状态性能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风车特性计算模型介绍 |
1.1 部件特性拓展模块 |
1.2 部件匹配模块 |
1.3 罚函数法模块 |
2 算例与结果分析 |
3 结论 |
(8)涡扇发动机风车起动点火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风车起动点火失败概述 |
3 点火失败原因分析与匹配研究 |
3.1 点火机理 |
3.2 点火失败原因分析 |
3.2.1 点火能量分析 |
3.2.2 燃烧室进口参数分析 |
3.2.3 燃油雾化效果分析 |
3.2.4 可燃极限分析 |
3.3 油气匹配研究 |
4 高空风车起动试验验证 |
4.1 试验方法 |
4.2 试验验证 |
5 结论 |
(9)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全状态性能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市场需求 |
1.1.2 技术需求 |
1.2 发动机性能仿真技术的发展 |
1.2.1 航空发动机慢车以上转速性能仿真研究现状 |
1.2.2 航空发动机风车状态性能仿真研究现状 |
1.2.3 航空发动机起动过程仿真研究现状 |
1.2.4 航空发动机旋转部件特性扩展方法研究现状 |
1.2.5 航空发动机性能仿真计算收敛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部件特性的全状态扩展方法研究 |
2.1 旋转部件全状态的工作特点分析 |
2.1.1 压缩部件全状态范围的工作特点 |
2.1.2 涡轮部件全状态范围的工作特点 |
2.2 旋转部件特性扩展方法 |
2.2.1 级叠加扩展法 |
2.2.2 比例系数法 |
2.2.3 零转速特性内插法 |
2.2.4 人工智能特性扩展方法 |
2.3 基于最小损失的压气机特性描述及扩展方法 |
2.3.1 压气机特性脊背点的定义 |
2.3.2 压气机的脊背特性 |
2.3.3 压气机非脊背点特性 |
2.3.4 压气机全状态特性扩展 |
2.4 基于最小损失的涡轮特性描述及扩展方法 |
2.4.1 涡轮流量参数化表示方法 |
2.4.2 涡轮效率的参数化表示方法 |
2.4.3 涡轮脊背特性的变化趋势 |
2.4.4 涡轮特性全状态特性扩展 |
2.5 其他部件的全状态特性研究 |
2.5.1 发动机负载阻力的变化规律 |
2.5.2 发动机管道类部件的全状态特性修正 |
2.6 本章小结 |
3 全状态性能模型的数学模型与数值计算方法 |
3.1 全状态性能模型的方程组构建 |
3.1.1 稳态模型方程组的构建 |
3.1.2 过渡态模型方程组的构建 |
3.2 气体压缩性对过渡态性能的影响 |
3.2.1 发动机部件容积效应的数学模型 |
3.2.2 不同容积效应模型对涡喷发动机过渡态性能计算结果的影响 |
3.3 计算结果发散的原因分析及常用处理方法 |
3.3.1 计算结果发散的原因分析 |
3.3.2 计算结果发散的常用处理方法 |
3.4 迭代过程中部件工作点无意义的处理方法 |
3.4.1 迭代过程中无意义工作点出现的原因 |
3.4.2 扩展计算范围的方法 |
3.4.3 定义空间的扩展 |
3.5 优化算法在初值选取中的应用 |
3.5.1 优化算法概述 |
3.5.2 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改进 |
3.5.3 群体初始化方法的改进 |
3.5.4 标准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
3.5.5 双层级多种群粒子群优化算法 |
3.5.6 不同优化算法的测试分析 |
3.5.7 PSO-TLMS算法在发动机全状态性能仿真中的应用 |
3.6 发动机全状态性能模型的计算流程 |
3.7 本章小结 |
4 面向对象的航空发动机全状态模型建模及验证 |
4.1 航空发动机建模方法概述 |
4.2 不同建模方法的比较 |
4.2.1 面向过程的建模方法 |
4.2.2 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 |
4.3 面向对象的航空发动机模型结构设计 |
4.4 航空发动机全状态模型计算验证 |
4.4.1 慢车以上工况的稳态性能验证 |
4.4.2 风车的稳态性能验证 |
4.4.3 航空发动机全状态模型过渡态性能计算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全状态性能仿真研究 |
5.1 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旋转部件特性扩展 |
5.2 地面起动过程的数值模拟 |
5.2.1 民用涡扇发动机地面起动过程分析 |
5.2.2 低压转子静摩擦对民用涡扇发动机地面起动过程的影响分析 |
5.2.3 民用涡扇发动机地面起动机带转性能仿真 |
5.2.4 民用涡扇发动机地面起动过程仿真研究 |
5.3 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风车性能仿真研究 |
5.3.1 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风车稳态性能仿真研究 |
5.3.2 民用涡扇发动机风车过渡态性能仿真研究 |
5.3.3 飞行马赫数及飞行高度对民用涡扇发动机风车过程部件工作线的影响 |
5.4 空中起动过程的数值模拟 |
5.4.1 空中起动过程分析 |
5.4.2 空中起动过程的数值模拟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内容和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10)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风车起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微型发动机风车起动试验台 |
2 供油点火起动特性 |
2.1 微型涡喷发动机丙烷点火特性 |
2.2 微型涡轮发动机供油点火特性 |
3 风车起动过程优化 |
3.1 风车阶段和丙烷起动阶段优化 |
3.2 风车起动供油规律研究 |
3.3 慢车以上阶段优化 |
4 结论 |
四、涡扇发动机空中风车起动特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客机发动机空中起动适航审定要求及实践验证[J]. 隋杰飞,韩冰冰. 航空科学技术, 2021(10)
- [2]APU风车启动中压气机特性计算与分析[J]. 严春晨,朱珈驹,李传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1(03)
- [3]弹用涡喷发动机炮式起动关键技术研究[D]. 杨光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1
- [4]串联式TBCC发动机模式转换控制方法研究[D]. 冯海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基于相似原理的风车状态进口空气流量和内阻力估算方法[J]. 高扬,李密,高磊. 航空发动机, 2018(02)
- [6]串联式TBCC发动机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D]. 伍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7]基于换算扭矩特性的混排涡扇发动机风车状态性能模拟[J]. 高扬,田晓平,李秋锋. 现代机械, 2017(06)
- [8]涡扇发动机风车起动点火匹配研究[J]. 陈立,罗载奇.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17(05)
- [9]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全状态性能模型研究[D]. 施洋. 西北工业大学, 2017(02)
- [10]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风车起动特性研究[J]. 万照云. 航空发动机,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