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ZC-10井下自卸汽车液压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达[1](2019)在《20吨地下运矿卡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国内卡车吨位的限制以及公司的生产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了载重量为20吨的地下自卸式运矿卡车。本设计以降低车高,降低自重,增加载重为原则,继承目前现有车型的优点,减少存在的缺陷。力争零件标准化、部件通用化、产品系列化。本运矿卡车车架结构更加简单,料斗斗容增加,车高降低,加工更加方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介绍了20吨地下运矿卡车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根据实际工况选择了合适的发动机、变矩器、变速箱、传动轴和驱动桥等。以YJ375型号变矩器为例,简单介绍了液力变矩器的改进结构和工作原理。设计了合理的铰接部分,最终设计上铰接是紧铰接,下铰接是浮动铰接。紧铰接将前后车架连接成刚体,防止上下窜动,浮动铰接既避免了铰接部分的过定位,又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除了轴承、轴承端盖以及销轴这几个零件,其他零件在上下铰接中都实现了通用,方便更换,减少了加工难度。对20吨地下运矿卡车进行了受力分析,分为匀速行驶、满载受冲击和制动三种不同的工况,依次对后车架、摆动架、回转支承、前车架进行分析,计算出了受力的大小,并为有限元分析提供准备。在Soildworks软件中将运矿卡车的车架模型进行了去倒角、圆角处理并省略非承重、不重要零件,然后前后车架依次导入到ANSYS Workbench中。依次进行了材料添加、网格划分、载荷与约束添加等步骤,最终得出了有限元分析结果。为了提高可靠性,首先将车架上板加厚到20mm,在举升钢管与后车架的接触处焊接三角形加强筋,并加厚车架侧板。其次,后车车的上铰接板、后车架底板也可以适当加厚。前车架的最大应力在前桥安装板的两侧,在安全范围内。为避免运矿卡车发生共振,对前后车架的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十阶固有频率及振型。根据结果与三种外界激振频率进行比较,提出了改进措施。将后车架左右两块侧板由16mm加厚到20mm,底部焊接加强板,内侧焊接加强筋。后车架前铰接板加厚到50mm,前车架上盖板加厚到16mm20mm,回转支承安装板改为40mm。最后做出总结与对未来的发展期望。
郑舒阳[2](2015)在《基于驾驶意图识别与行驶工况识别的地下矿车控制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世界正面临能源紧张和排放污染的紧迫局势,各国纷纷致力于“节能减排”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已经从减小乘用车、轻型车的燃油消耗开始,扩大到非公路重型车辆燃油经济性的提高上。电传动矿用自卸车是矿山运输中重要的运输工具,其运载能力强单车燃油消耗量大,在矿石开采成本中燃油成本占很大比重,因此针对矿用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电传动系统是电传动矿用自卸车运行的核心机构,在牵引工况控制能量从柴油机、发电机传递至轮边牵引电机,在制动工况利用制动电阻将轮边牵引电机再生发电的制动能量以热的形式消耗掉。因此电传动系统性能极大地影响了地下矿车的动力性、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本文针对地下矿用自卸车的电传动系统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以提高地下矿车的燃油经济性。首先从人-车-路闭环的角度对地下矿车传统恒功率控制算法深入分析,探究影响车辆燃油经济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电传动控制策略,对驾驶意图和车辆行驶工况进行识别,综合驾驶员需求和行驶工况对电传动系统功率工作点进行决策,以达到在保障动力性前提下提高燃油经济性的目的。运用模糊识别方法对驾驶员加速意图、制动意图及平稳行驶意图进行识别,并应用实际工况统计数据指导识别参数隶属度函数的确定,提高模糊识别的准确性。基于目前尚无地下矿车行驶工况研究的情况,对地下矿车行驶工况分类进行了研究,依托实际工况数据,运用统计学K-means聚类方法进行工况分析,得到带有车辆驱动功率特征信息的工况分类。应用LVQ神经网络技术,对所建立的4种行驶工况进行识别。最后在恒功率控制策略架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驾驶意图和行驶工况的地下矿车电传动控制策略。在Maplesim/Simulink环境下研发了电传动地下矿车前向仿真平台,进行多工况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恒功率控制策略,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提高了地下矿车的工况适应性和燃油经济性。
魏高巍[3](2014)在《雅店矿井建设方案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煤矿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其中主要以投资高、建井工期长、内部管理因素复杂、参与各单位较多以及协同工作量大为主要特点。因此,矿井建设前期的施工组织优化工作在矿井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具有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并体现了实现基本建设计划和设计的要求,提供了各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协调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各施工工种、各项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以雅店矿井为例,结合该矿井建设的实际情况,在贯彻煤矿安全管理文件的基础上,为使其经济效果指标达到最优,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从分析矿井建设的主要矛盾入手,重点对雅店矿井的施工(建设)方案、进度和工期指标、、井筒贯通方案、施工辅助系统、井筒改绞以及井筒装备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较为合理的比较和分析。在密切结合实际和突出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对若干个矿井关键点的建设方案进行了优化,并且提出了矿井建设的总体优化方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有效增强建设期间各建设单位之间的协同性、整体性,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施工管理水平,提高投资效益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罗玮佳[4](2014)在《液力变矩器与柴油机匹配优化的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矿山机械设备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目前,大力发展以装载机为主的全无轨化采矿自卸汽车是此类设备的重要发展方向。充分发掘地下自卸汽车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进行地下自卸车液力变矩器与柴油机的匹配优化研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匹配方法与手段较为原始,需要进行大量繁冗复杂的手工计算和绘图工作,匹配结果的可行性靠设计人员的经验进行研判。如果认为匹配结果不理想,则需从头再来,设计周期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本文针对地下车液力变矩器与柴油机匹配设计效率低、周期长、精度不高的现状,研发了精度高、简单易用、人机界面良好的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匹配优化通用技术支持系统。该系统提出并解决了程序研发中的编程技巧和数学问题,给出了数据获取、数学处理和判据植入的方法与手段,实现了设计计算、图形绘制及匹配结果合理性判断自动化的功能。该系统是基于MATLAB GUI研发的,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建立了液力变矩器与柴油机输入特性曲线的原始数据库;(2)利用Table-Curve软件拟合输入特性曲线,并对拟合曲线的连续性、光滑性、保形性及拟合误差进行了分析;(3)基于Table-Curve的曲线精确拟合公式,绘制了柴油机与变矩器共同工作输入特性曲线,给出了能自动精确求解的曲线方程表达形式;(4)建立了适用于工程机械的系列液力变矩器和柴油机的数据库,方便用户随机调用与扩充;(5)依据匹配原则,建立了匹配合理性判据专家系统;(6)设计了完整、简约的程序界面;
王虎[5](2012)在《TCY-2HL地下内燃铲运机PosiStop制动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提出地下铲运机在巷道行驶中的制动稳定性与可靠性对矿井的安全至关重要。由于地下路面情况复杂,地下铲运机工况恶劣,因此其制动可靠性及机动性成为衡量地下铲运机的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目前,国内2立方地下铲运机普遍采用LCB制动系统,该制动系统在恶劣环境中,制动盘上容易粘有水和泥,制动效果非常不佳,且维修不方便。本文首次提出在2立方地下铲运上首次采用PosiStop制动系统,并对TCY-2HL内燃地下铲运机PosiStop制动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系统地论述了地下铲运机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2).分别对LCB制动系统与PosiStop制动系统的结构与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对两种不同制动系统的制动效果及优缺点进行对比后,论证选用PosiStop制动系统对2立方米地下铲运机进行改造的可行性。(3).对地下铲运机的制动要求进行分析;计算在不同工况下铲运机的制动力矩;并根据制动力矩对制动器进行设计计算;对液压系统中的主要零部件蓄能器、充液阀与液压泵进行计算与选型;最后对采用新系统后的制动性能进行分析。(4).根据Matlab/Simulink软件的特点,分别建立了液压泵、脚踏阀、液压缸与弹簧的Simulink模型;并将各模型组装成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单位冲击响应分析,得到在制动过程中液压泵出口压力、活塞缸压力、弹簧位移以及活塞缸容积的变化曲线。(5).对制动器的制动过程进行了键合图仿真分析,分别建立了蓄能器、液压缸、压缩弹簧与摩擦力的键合图模型,并对铲运机的启动与制动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制动性。(6).对改进后的TCY-2HL地下内燃铲运机制动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制动初速度为20km/h时,系统的制动加速度为7.32m/s2,制动距离为2.85m,满足地下铲运机的制动要求。
毕红霞[6](2011)在《220吨矿用自卸车液压系统动态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重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是目前国内外大型露天矿山普遍采用的高效运输设备。湘潭电机厂作为我国主要的大型设备生产厂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成功设计并生产了SF31904108t电动轮自卸车,该车型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为用户和厂方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该车型由于吨位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型露天矿的要求。现阶段国内重型自卸车基本依靠进口,给中国矿山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国家也为此对大型设备的制造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出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要求,响应国家政策,湘潭电机厂依靠在矿山自卸车方面的独特技术优势,决定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联合研发SEF33901AC型220t电动轮自卸车。本文在分析、比较了BELAZ-75306型、德莱赛930E型、德莱赛730E型、SF31904108t电动轮四种型号自卸车的液压液压系统后,参与设计了国内首台220T矿用自卸车的转向、举升、制动液压系统,并利用键合图结合MATLAB软件分别对三个液压系统进行动态仿真。第二章是对四种型号矿用自卸车的液压系统比较分析后,对SF31904220矿用自卸车整个液压系统的设计做了简要的介绍,同时对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做了一定的分析。第三章将对自卸车转向液压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为了预测自卸车转向液压系统性能及为稳定性、可靠性分析提供一定的依据,将以转向液压系统中各个液压元件的键合图建模为基础,根据转向系统原理图将转向系统液压元件键合图模型联接成有机的转向液压系统键合图模型,继而利用转向液压系统键合图模型进行转向液压系统动力学分析,对已设计系统性能进行整体性分析和评估,以优化系统、提高系统动态性能和工作稳定性。第四章是对自卸车举升液压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举升液压系统动力学分析主要分为两步:(1)根据举升液压系统工作原理获得简化的系统原理图;(2)根据功率键合图理论,获得液压元件和系统的键合图,列出系统的状态方程,并根据实际工况求解状态方程,进而得出举升液压系统的稳定性。第五章对制动系统动力学分析主要分为两步:(1)根据制动液压系统工作原理获得简化的系统原理图;(2)根据功率键合图理论,获得液压元件和系统的键合图,列出系统的状态方程,并根据实际工况求解状态方程,进而得出制动液压系统的稳定性。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转向、举升、制动液压系统动态性能好,性能稳定,压力波动小,符合实际工作要求。
于英,陈利东,田晋跃,陆玉金,高建辉[7](2011)在《WC8E型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液压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论述了WC8E型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液压系统的设计工作,尤其对转向系统、工作系统和制动系统做了详细的设计计算。仿真测试表明,该胶轮车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案是合理可行的,能够满足井下施工的要求。
夏兴[8](2011)在《特大型地下铁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设计采选生产能力为750万t/a的李楼-吴集铁矿是迄今为止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特大型地下铁矿山,其建设难度与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论文针对该矿在矿井建设和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有关我国铁矿石需求预测、矿山建设施工方案优化、复杂条件下特大型斜坡道施工技术及其稳定性分析、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等一系列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试生产和投产两个阶段连续建设的矿山建设模式和多井多面平行作业的建设方案,以及超长斜坡道穿越第四系厚大复杂地层的掘进与支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级机站通风技术并将风站整体置于井下是解决特大型地下金属矿山矿井通风的有效方案。
侯友山,石博强,甘立恒,王有和,王广华[9](2009)在《FW-6型地下通用底盘车快换工作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地下通用底盘车工作装置的更换比较耗时耗力,设备使用效率较低,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FW-6地下通用底盘车快换工作系统的成功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其不足,生产效率提高,运行成本降低,大大简化了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因此,本文对该系统的机械结构原理、液压作业系统及研制意义做了重点介绍。
侯友山,石博强,于淼,郭朋彦,王金祥[10](2009)在《TL345J铰接式自卸车液压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在分析TLJ345铰接式自卸车转向机构、工作机构和制动装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该车液压系统的组成方案,详细阐述了转向、工作和驻车制动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计算,以及关键液压元件的选型。仿真测试表明TL345J铰接式自卸车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二、JZC-10井下自卸汽车液压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ZC-10井下自卸汽车液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20吨地下运矿卡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课题简介 |
1.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1.3 发展趋势 |
1.2 汽车CAE与有限元方法介绍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动力与传动系统 |
2.1 发动机的选择 |
2.2 液力变矩器与变速箱 |
2.2.1 液力变矩器的简介 |
2.2.2 液力变矩器的特点 |
2.2.3 液力变矩器的选型 |
2.2.4 液力变矩器的改进 |
2.2.5 变速箱 |
2.3 分动箱选择 |
2.4 传动轴 |
2.5 驱动桥 |
2.6 本章小结 |
3 铰接部分的设计 |
3.1 铰接的要求 |
3.2 铰接部分的作用及轴承的选用 |
3.2.1 铰接部分的作用 |
3.2.2 轴承的选用 |
3.3 铰接部分的失效分析 |
3.4 铰接部分的结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车架的设计分析 |
4.1 SolidWorks简介 |
4.2 对车架的要求 |
4.3 车架的制造材料 |
4.4 整机主要设计参数 |
4.5 车架创新设计 |
4.6 匀速工况 |
4.6.1 整车计算 |
4.6.2 后车架受力分析 |
4.6.3 摆动架的受力分析 |
4.6.4 回转支承受力分析 |
4.6.5 前车架受力分析 |
4.7 满载受到冲击 |
4.8 制动情况 |
4.9 本章小结 |
5 运矿卡车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理论 |
5.2 操作流程 |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4 网格的划分 |
5.5 后车架有限元分析 |
5.5.1 非举升工况下结果 |
5.5.2 举升工况下结果 |
5.6 前车架有限元分析 |
5.6.1 边界条件与载荷 |
5.6.2 前车架分析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6 运矿卡车的模态分析 |
6.1 模态分析基础 |
6.2 运矿卡车的激振频率 |
6.3 后车架的模态分析与结果 |
6.4 前车架的模态分析与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学术成果 |
(2)基于驾驶意图识别与行驶工况识别的地下矿车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清单 |
1 引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地下矿车的发展及研究综述 |
1.3 电传动技术研究综述 |
1.3.1 电传动技术 |
1.3.2 电传动系统类型 |
1.3.3 电传动系统驱动控制 |
1.4 驾驶意图识别研究综述 |
1.5 车辆行驶工况研究综述 |
1.6 车辆行驶工况识别方法研究综述 |
1.7 研究内容 |
2 电传动地下矿车电传动控制策略分析 |
2.1 电传动系统结构 |
2.2 交流电传动系统匹配的研究 |
2.2.1 交流牵引电机匹配研究 |
2.2.2 发动机-发电机的匹配研究 |
2.3 电传动系统驱动控制策略 |
2.3.1 车辆外特性 |
2.3.2 发动机工作区间的确定性规划 |
2.3.3 交流同步发电机的控制 |
2.3.4 牵引电机的恒功率控制策略 |
2.4 恒功率控制策略的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驾驶意图识别研究 |
3.1 模糊识别方法理论基础 |
3.1.1 模糊控制的结构 |
3.2 基于模糊识别的驾驶意图识别方法 |
3.2.1 地下矿车驾驶意图分析 |
3.2.2 驾驶意图识别的参数选择 |
3.2.3 加速意图识别 |
3.2.4 调节制动意图识别 |
3.2.5 平稳行驶意图识别 |
3.3 对实际路测数据的驾驶意图离线分析 |
3.3.1 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
3.3.2 干扰信号的滤波 |
3.3.3 基于Matlab/Fuzzy工具箱的识别模型建立 |
3.3.4 基于路测数据的驾驶意图离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地下矿车行驶工况分类的研究 |
4.1 地下矿车的行驶工况分析及分类 |
4.2 行驶工况试验规划 |
4.3 主成分分析 |
4.4 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的地下矿车行驶工况分类 |
4.5 行驶工况的聚类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地下矿车行驶工况识别 |
5.1 地下矿车行驶工况及分析 |
5.2 LVQ识别方法 |
5.2.1 LVQ神经网络模型 |
5.2.2 LVQ神经网络的训练 |
5.3 基于Simulink的神经网络搭建 |
5.4 识别神经网络的训练 |
5.5 基于实测数据的行驶工况识别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驾驶意图识别与行驶工况识别的电传动控制策略 |
6.1 控制策略结构 |
6.2 发动机最佳燃油经济性曲线的确定 |
6.3 基于模糊控制的电传动系统工作点决策 |
6.3.1 电传动系统驱动过程工作区规划 |
6.3.2 模糊决策模块输入输出的确定 |
6.3.3 模糊推理 |
6.3.4 模糊输出的清晰化 |
6.3.5 电传动系统工作点决策模糊控制建模 |
6.4 粒子群算法对模糊控制器的优化 |
6.4.1 粒子群算法的起源及背景 |
6.4.2 粒子群算法数学模型 |
6.4.3 粒子群算法的参数控制 |
6.4.4 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 |
6.4.5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模糊控制 |
6.4.6 优化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整车仿真建模及控制策略仿真 |
7.1 地下矿车电传动系统建模 |
7.1.1 发动机模型 |
7.1.2 发电机模型 |
7.1.3 交流牵引电机建模 |
7.2 仿真建模结构 |
7.3 基于Maplesim的仿真模型 |
7.4 基于Simulink的仿真建模 |
7.5 仿真结果与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雅店矿井建设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矿井建设方案优化现状 |
1.3 建设方案优化的相关内容及方法 |
1.3.1 矿井建设井筒相关方案优化 |
1.3.2 矿井建设提升方案优化 |
1.3.3 矿井建设通风系统优化 |
第2章 雅店矿井田基本概况 |
2.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2.1.2 矿井建设外部条件 |
2.1.3 地质特征 |
2.1.4 开采技术条件 |
2.2 矿井开拓与开采方法 |
2.2.1 资源量及设计能力 |
2.2.2 井田开拓 |
2.2.3 采区巷道布置及装备 |
2.3 矿井辅助系统 |
2.3.1 提升系统 |
2.3.2 通风系统 |
2.3.3 排水系统 |
2.3.4 地面运输及供电系统 |
第3章 矿井建设条件分析及建设现状 |
3.1 矿井建设条件分析 |
3.2 矿井建设现状 |
3.3 进度和工期指标 |
3.3.1 井巷工程平均月进度指标 |
3.3.2 井筒装备工期指标 |
第4章 矿井建设方案优化 |
4.1 井筒施工方案和井筒工期 |
4.1.1 井筒施工方案 |
4.1.2 井筒施工工期 |
4.2 井筒贯通方案及临时排水系统 |
4.2.1 主井与副井贯通 |
4.2.2 主井与风井贯通 |
4.2.3 临时排水系统 |
4.3 井筒临时改绞方案 |
4.3.1 临时改绞井筒确定 |
4.3.2 主井临时改绞方案 |
4.3.3 风井临时改绞方案 |
4.3.4 临时改绞时间方案 |
4.4 井巷工程施工方案 |
4.4.1 井底车场施工安排 |
4.4.2 大巷及采区工程施工安排 |
第5章 提升与运输及其它辅助系统 |
5.1 井筒施工及立转平过渡阶段 |
5.2 巷道施工前期 |
5.2.1 主井临时罐笼提升 |
5.2.2 风井临时罐笼提升 |
5.3 巷道施工中期与后期 |
5.4 增大提升能力的措施 |
5.5 运输系统 |
5.6 其他辅助系统 |
5.6.1 压风 |
5.6.2 通风安全 |
第6章 矿井建设总体方案比选 |
6.1 矿井建设方案构思的前提条件 |
6.2 矿井建设总体方案及比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4)液力变矩器与柴油机匹配优化的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1.4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传统的液力变矩器与柴油机匹配方法及路线 |
2.1 柴油机参数与特性曲线的获取 |
2.2 液力变矩器参数与特性曲线的获取 |
2.3 柴油机与变矩器共同工作参数与特性曲线的获取 |
2.4 柴油机与变矩器共同工作输出特性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
2.5 传统匹配计算方法及路线 |
2.6 对传统匹配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匹配优化通用技术支持系统的结构层次与功能设计 |
3.1 开发匹配优化通用技术支持系统的必要性 |
3.2 匹配通用技术支持系统的结构层次设计 |
3.3 匹配优化通用技术支持系统的功能设计 |
3.4 匹配优化通用技术支持系统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匹配优化通用技术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
4.1 柴油机净功率状态输入特性曲线的数学处理 |
4.2 变矩器输入特性曲线的数学处理 |
4.3 各工况下柴油机特性曲线数学模型的建立 |
4.4 共同工作点的求取方法 |
4.5 变矩器输出特性曲线特征点数据的求取与曲线拟合方法 |
4.6 一挡重载最大牵引力下车轮打滑速度的获取方法 |
4.7 判据植入方法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GUI 的可视化实现及应用效果评价 |
5.1 基于 GUI 的可视化界面制作 |
5.2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数据库模块的建立与调用 |
5.3 共同工作输入、输出特性模块的建立与调用 |
5.4 匹配结果合理性的表达 |
5.5 工程应用效果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TCY-2HL地下内燃铲运机PosiStop制动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 地下铲运机的发展历史 |
1.2.1 地下铲运机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
1.2.2 国内地下铲运机发展概况 |
1.3 地下铲运机制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制动器的研究现状 |
1.3.2 制动执行机构的研究现状 |
1.3.3 液压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工作 |
第二章 TCY-2HL地下内燃铲运机制动系统结构与原理分析 |
2.1 TCY-2HL地下内燃铲运机制动系统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
2.2 POSISTOP制动系统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
2.2.1 制动器工作原理 |
2.2.2 PosiStop制动器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CY-2HL地下内燃铲运机POSISTOP制动系统的设计 |
3.1 制动器的设计计算 |
3.1.1 制动器的制动要求 |
3.1.2 不同工况下的制动力矩计算 |
3.1.3 制动弹簧预压缩量的计算 |
3.1.4 制动系统压力Pz的确定 |
3.1.5 制动力设计计算 |
3.1.6 温升校核 |
3.2 TCY-2HL地下内燃铲运机POSISTOP制动液压系统的设计 |
3.2.1 制动系统蓄能器的选择 |
3.2.2 充液阀的选择 |
3.2.3 制动泵的选取 |
3.2.4 PosiStop液压制动系统总体参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OSISTOP制动系统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4.1 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的介绍 |
4.2 铲运机制动系统SIMULINK建模 |
4.2.1 液压泵建模 |
4.2.2 脚踏阀建模 |
4.2.3 液压缸与弹簧系统建模 |
4.2.4 铲运机液压系统的Simulink模型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OSISTOP制动系统制动过程键合图仿真分析 |
5.1 键合图理论简介 |
5.1.1 键合图的基本元件 |
5.1.2 由键合图模型推导系统状态方程 |
5.2 制动系统元件的键合图建模 |
5.2.1 蓄能器的键合图建模 |
5.2.2 液压缸的键合图建模 |
5.2.3 预压弹簧的键合图建模 |
5.2.4 摩擦力的键合图建模 |
5.3 制动系统键合图建模与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TCY-2HL地下铲运机POSISTOP制动系统实验分析 |
6.1 整机主要性能参数与整机主要配置 |
6.2 铲运机制动距离试验 |
6.2.1 铲运机制动距离试验方法 |
6.2.2 铲运机制动器的试验准备 |
6.2.3 试验条件、仪器及设备 |
6.2.4 试验方法步骤 |
经实验数据平均制动距离为2.85M左右 |
6.3 试验结果及仿真数据的分析 |
6.4 理论分析与实验对比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220吨矿用自卸车液压系统动态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矿用自卸车的研发及应用现状 |
1.1.1 国内研发及应用现状 |
1.1.2 国外研发及应用现状 |
1.2 国内外矿用自卸车的发展趋势 |
1.1.1 国内发展趋势 |
1.1.2 国外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3.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3.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自卸车液压系统比较分析 |
2.1 举升液压系统比较分析 |
2.1.1 举升液压系统设计方案的比较分析 |
2.1.2 举升液压系统方案设计 |
2.2 转向液压系统比较分析 |
2.2.1 各车型转向系统的比较与分析 |
2.2.2 同轴流量放大全液压转向系统的分析 |
2.2.3 转向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原理分析 |
2.3 制动液压系统比较分析 |
2.3.1 制动液压系统比较 |
2.3.2 制动液压系统方案设计 |
2.3.3 制动液压系统的原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卸车转向液压系统动力学分析 |
3.1 转向液压系统的原理图 |
3.2 转向液压系统中液压元件键合图 |
3.2.1. 转向油缸 |
3.2.2 流量放大器 |
3.2.3. 转向器 |
3.3 转向液压系统的键合图模型及其动态数学模型 |
3.3.1 转向液压系统的键合图模型 |
3.3.2 转向液压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
3.3.3 转向液压系统的状态方程 |
3.4 转向液压系统的动态分析 |
3.4.1 转向液压系统时域分析 |
3.4.2 转向液压系统振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卸车举升液压系统动力学分析 |
4.1 举升液压系统的原理图 |
4.2 举升液压系统中液压元件键合图 |
4.2.1 双联齿轮泵 |
4.2.2 插装阀 |
4.2.3 液压油缸 |
4.3 举升液压系统的键合图模型 |
4.3.1 自卸车的基本参数给定 |
4.3.2 键合图模型及其说明 |
4.3.3 举升液压系统的状态方程 |
4.4 举升液压系统的动态分析 |
4.4.1 举升液压系统时域分析 |
4.4.2 举升液压系统振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卸车制动液压系动力学分析 |
5.1 制动液压系统的原理图 |
5.2 制动液压系统中液压元件键合图 |
5.3 制动液压系统的键合图模型及动态数学模型 |
5.3.1 制动系统的键合图模型 |
5.3.2 制动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
5.3.3 制动液压系统的状态方程 |
5.4 制动液压系统的动态分析 |
5.4.1 制动液压系统时域分析 |
5.4.2 制动液压系统振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WC8E型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液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向液压系统的设计 |
1.1 转向系统设计 |
1.2 转向阻力矩的计算 |
1.3 转向液压缸内径的计算 |
1.4 转向液压缸行程的计算 |
1.5 全液压转向器的计算 |
1.6 转向泵排量的计算 |
2 工作液压系统的设计 |
2.1 举升液压缸内径的确定 |
2.2 液压缸行程的确定 |
2.3 工作液压泵的确定 |
3 制动液压系统设计 |
3.1 制动器选型 |
3.2 蓄能器容积的确定 |
3.3 蓄能器充液阀的选择 |
3.4 液压泵的选取 |
4 结语 |
(8)特大型地下铁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铁矿石资源开发利用 |
1.2.2 地下金属矿山采矿技术 |
1.2.3 矿山斜坡道工程应用 |
1.2.4 矿山建设技术 |
1.3 李楼-吴集铁矿初步设计概况 |
1.3.1 矿山开采现状 |
1.3.2 矿井资源条件 |
1.3.3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
1.3.4 矿体开采方案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我国铁矿石需求预测与解决途径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1.1 我国钢产量趋势 |
2.1.2 我国铁矿石需求 |
2.1.3 我国铁矿石近期价格变动 |
2.2 回归分析预测 |
2.2.1 回归模型的建模思路 |
2.2.2 粗钢产量的回归模型 |
2.2.3 铁矿石需求量预测 |
2.3 灰色系统预测 |
2.3.1 灰色预测概述 |
2.3.2 建立灰色模型 |
2.4 组合模型预测 |
2.4.1 组合预测概述 |
2.4.2 铁矿石需求量预测 |
2.5 解决途径分析 |
2.5.1 立足国内铁矿资源开发 |
2.5.2 加快大型铁矿山建设 |
2.6 本章小结 |
3 矿山建设方案优化研究 |
3.1 两阶段连续建设的矿山建设模式 |
3.1.1 建设模式的提出 |
3.1.2 可行性分析 |
3.1.3 模式内容 |
3.1.4 建设目标 |
3.2 多井多面平行作业的建设方案 |
3.2.1 建设方案的提出 |
3.2.2 建设方案的内容 |
3.3 矿山建设方案优化 |
3.3.1 井筒施工顺序 |
3.3.2 主副井贯通方案 |
3.3.3 李楼南风井、措施井、主副井区贯通 |
3.3.4 吴集2号措施井、吴集副井与主副井区贯通 |
3.3.5 斜坡道施工优化 |
3.3.6 井筒施工任务优化 |
3.4 优化实施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复杂条件下斜坡道施工技术及其稳定性研究 |
4.1 工程项目简介 |
4.1.1 地质概况 |
4.1.2 主要工程量 |
4.1.3 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斜坡道工程设计技术方案 |
4.2.1 地表至-100m水平段斜坡道工程 |
4.2.2 -100m水平以下段斜坡道工程 |
4.3 斜坡道工程施工 |
4.3.1 斜坡道工程技术 |
4.3.2 斜坡道施工工艺 |
4.4 斜坡道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4.4.1 概述 |
4.4.2 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法 |
4.4.3 有限元分析 |
4.4.4 稳定性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 |
5.1 矿井开拓系统 |
5.1.1 李楼铁矿 |
5.1.2 吴集铁矿(北段) |
5.2 矿井通风系统初步优化 |
5.2.1 矿井通风系统可行性方案 |
5.2.2 矿井通风系统可行性方案初选 |
5.2.3 初选矿井通风系统风量估算 |
5.2.4 初选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
5.3 通风系统优选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与主要结论 |
6.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主要获奖 |
(10)TL345J铰接式自卸车液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转向液压系统设计 |
1.1 转向系统压力p的确定 |
1.2 最大转向阻力矩的确定 |
1.3 转向油缸缸径的确定 |
1.4 转向油缸行程的确定 |
1.5 全液压转向器的确定 |
1.6 转向泵排量的确定 |
1.7 转向液压系统功率Pw的确定 |
2 工作液压系统设计 |
2.1 举升系统压力p1的确定 |
2.2 举升油缸缸径的确定 |
2.3 工作液压油缸行程的确定 |
2.4 工作液压泵的确定 |
2.5 工作液压系统最大功率Pw |
3 驻车制动液压系统设计 |
3.1 驻车制动器的确定 |
3.2 蓄能器容积的确定 |
3.3 液压泵的选取 |
4 结束语 |
四、JZC-10井下自卸汽车液压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20吨地下运矿卡车研究[D]. 王俊达. 烟台大学, 2019(09)
- [2]基于驾驶意图识别与行驶工况识别的地下矿车控制策略[D]. 郑舒阳.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9)
- [3]雅店矿井建设方案优化[D]. 魏高巍. 河北工程大学, 2014(04)
- [4]液力变矩器与柴油机匹配优化的可视化研究[D]. 罗玮佳. 南华大学, 2014(02)
- [5]TCY-2HL地下内燃铲运机PosiStop制动系统设计与分析[D]. 王虎. 中南大学, 2012(02)
- [6]220吨矿用自卸车液压系统动态性能分析[D]. 毕红霞. 中南大学, 2011(03)
- [7]WC8E型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液压系统的设计[J]. 于英,陈利东,田晋跃,陆玉金,高建辉. 矿山机械, 2011(05)
- [8]特大型地下铁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研究[D]. 夏兴.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9]FW-6型地下通用底盘车快换工作系统的设计[J]. 侯友山,石博强,甘立恒,王有和,王广华. 矿山机械, 2009(09)
- [10]TL345J铰接式自卸车液压系统设计[J]. 侯友山,石博强,于淼,郭朋彦,王金祥. 机床与液压,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