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米夫定加泛昔洛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发,沈雅琴[1](2019)在《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氧化苦参碱多种途径给药(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口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都有较好的疗效。氧化苦参碱的临床疗效与剂量和用药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用药时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注射给药的疗效快于口服,因此治疗开始时可注射给药,随后改为口服给药以持续提高疗效。氧化苦参碱除直接的抗病毒、抗炎、肝脏保护作用外,还可通过提高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间接增强机体清除和抑制病毒的能力,这可能是其治疗乙型肝炎疗效持续稳定的作用机制。
温海燕[2](2019)在《膦甲酸钠的肝肾毒性及其与苦参素配伍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HPLC测定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主药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磷酸盐和亚磷酸盐的测定方法。探讨膦甲酸钠对大鼠的肝肾功能及相关生化病理指标的影响。评价膦甲酸钠和苦参素注射液在体外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建立HPLC测定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主药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磷酸盐和亚磷酸盐的测定方法。采用Krosimol C18(150×4.6 mm,5μm)的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40mM磷酸盐缓冲液:其中含有0.25 mmol·mL-1四己基硫酸氢铵,pH 7.6,(v/v,25/7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0℃。进样观察。探讨膦甲酸钠对大鼠的肝肾功能及相关生化病理指标的影响。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300 mg·kg-1,600 mg·kg-1,900 mg·kg-1膦甲酸钠进行腹腔注射,而对照组则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期间称量并记录体重,计算体重变化。进行连续的给药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尿液肌酐、总蛋白水平,计算相应的肌酐清除率值。抽取大鼠全血,分离血浆后进行生化分析,主要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UREA)、肌酐(CR)、三酰甘油(TG)的活性。解剖并分离肝脏和肾脏组织,并测定脏器系数。进行脏器包埋和染色,采用显微镜观察其组织结构。评价膦甲酸钠和苦参素注射液在体外的配伍稳定性。分别考察膦甲酸钠和苦参素注射液在4℃、23±2℃和45℃下配伍稳定性。按照临床剂量配伍膦甲酸钠和苦参素注射液,分别保存于4℃、25℃及45℃环境下,于0、8、12、24、48、72、96、120、168、240、360 h内观察配伍液的变化,观察其有无发生浑浊、沉淀、云状物、气泡、变色等现象,并取样测定其pH变化。取样分别于0,2,4,8,24,48,72,96,120,168,240,360 h取配伍液,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检查样品含量的变化。结果:膦甲酸钠的在58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其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86%,0.57%;重复性RSD%为0.35%(n=5);平均回收率为99.97%,RSD%为0.83%;杂质磷酸盐和亚磷酸盐的含量符合规定。在两周的不同剂量给药后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AST及ALP水平均升高(P<0.05)。但肝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脏组织结构较为完整;中、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以及ALT、AST、ALP、TG水平均升高(P<0.05),且肝脏组织存在一定的破坏。(2)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组肾脏系数、血尿素及肌酐、尿总蛋白均升高(P<0.05),而尿肌酐以及CCr值均降低(P<0.05),肾小管和肾皮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3)与低剂量相比,中、高剂量组肝脏及肾脏指数、ALT、AST、ALP、TG、血尿素、尿液总蛋白均升高(P<0.05),而尿肌酐及CCr值均降低(P<0.05),肾脏结构严重受损。结论连续使用膦甲酸钠可损害肝肾组织,对肾脏的损害更严重,而中、高剂量的膦甲酸钠作用更明显。在15天的检测过程中,4℃、23±2℃及45℃条件下膦甲酸钠和苦参素配伍液液体澄清,未出现浑浊、沉淀等现象,pH值的变化保持稳定;含量变化较为稳定。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快速,准确,专属性较强,适合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测定。连续使用膦甲酸钠可损害肝肾组织,对肾脏的损害更严重,而中、高剂量的膦甲酸钠作用更明显。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和苦参素注射液在体外稳定性较好,配伍液在短时间内可保持稳定。
AIDS and Hepatitis C Professional Group,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3](2019)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文中研究说明艾滋病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制定了《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一版,并于2011年和2015年进行了更新。2018版指南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艾滋病临床诊疗实践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的更新,主要体现在机会性感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关肿瘤的诊治、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V暴露后预防和预防母婴传播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2018版指南首次介绍了HIV暴露前预防、首次提出了HIV感染全程管理的概念并详细介绍了如何做好HIV感染全程管理。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定期进行更新。
AIDS and Hepatitis C Professional Group,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4](2018)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文中认为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亦称艾滋病病毒。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牵头,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一版,
李太生,王福生,高福[5](2018)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文中研究表明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亦称艾滋病病毒。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牵头,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一版,2011年和
AIDS and Hepatitis C Professional Group,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6](2018)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文中研究表明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亦称艾滋病病毒。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牵头,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第一版,2011年和2015年分别进行了更新[1]。本版《指南》是在2015年第三版《指南》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nd Hepatitis C Professional Group,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7](2018)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文中研究表明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亦称艾滋病病毒。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牵头,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一版,2011年和2015年分别进行了更新[1]。本版指南是在2015年第三版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内临床实践修订而成。一、流行病学1.流行现况: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估计,截止2017年底,全球现存活HIV/AIDS患者
涂燕云,陈枝俏,张红星[8](2007)在《拉米夫定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黄民娇[9](2005)在《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世界性传染病,乙肝病毒(HBV)感染是我国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治疗的基本目标是要清除或永久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从而终止或减轻肝脏炎症和坏死。长期以来,许多临床学者对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对抗乙肝病毒的有效药物和方法已经形成共识,目前的乙肝治疗多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联合、序贯治疗等。现将治疗方案及疗效综述如下:
黎蓉华[10](2005)在《拉米夫定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文中提出
二、拉米夫定加泛昔洛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米夫定加泛昔洛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氧化苦参碱im的临床疗效 |
1.1 im氧化苦参碱200 mg |
1.2 im氧化苦参碱400 mg |
1.3 im氧化苦参碱600 mg |
2 氧化苦参碱静滴的临床疗效 |
3 氧化苦参碱口服的临床疗效 |
3.1 口服氧化苦参碱200 mg |
3.2 口服氧化苦参碱300 mg |
4 氧化苦参碱提高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
5 结语 |
(2)膦甲酸钠的肝肾毒性及其与苦参素配伍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膦甲酸钠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研究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2 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
2.2.1 色谱条件 |
2.2.2 储备液制备 |
2.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2.4 方法专属性考察 |
2.2.5 线性范围 |
2.2.6 精密度试验 |
2.2.7 重复性试验 |
2.2.8 回收率试验 |
2.2.9 样品测定 |
2.3 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相关物质的检查 |
2.3.1 色谱条件 |
2.3.2 测定方法 |
2.4 讨论 |
3 膦甲酸钠的肝肾毒性研究 |
3.1 材料 |
3.1.1 药品与试剂 |
3.1.2 仪器 |
3.1.3 实验动物 |
3.2 方法 |
3.2.1 动物分组 |
3.2.2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3.2.3 肝脏及肾脏组织样本的处理及病理切片观察 |
3.2.4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动物的一般情况 |
3.3.2 大鼠体重增长率及脏器系数比较 |
3.3.3 大鼠肝、肾病理组织形态改变 |
3.3.4 膦甲酸钠对大鼠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给药剂量的确定 |
3.4.2 膦甲酸钠对大鼠体重增长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 |
3.4.3 膦甲酸钠对大鼠肝、肾功能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4.4 小结 |
4 膦甲酸钠与苦参素体外配伍稳定性研究 |
4.1 材料 |
4.1.1 仪器 |
4.1.2 试剂 |
4.2 方法与结果 |
4.2.1 色谱条件 |
4.2.2 溶液的制备 |
4.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4.3 结果 |
4.3.1 标准曲线的制备 |
4.3.2 精密度试验 |
4.3.3 重复性试验 |
4.3.4 稳定性试验 |
4.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4.3.6 配伍稳定性试验 |
4.4 讨论 |
5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
1.1 流行现况 |
1.2 传染源 |
1.3 感染和传播途径 |
1.4 疫情报告 |
1.5 医学管理 |
1.6 预防措施 |
2 病原学特征 |
3 实验室检查[5] |
3.1 HIV-1/2抗体检测 |
3.1.1筛查试验: |
3.1.2 补充试验: |
3.2 CD4+T淋巴细胞检测 |
3.3 HIV核酸检测 |
3.4 HIV基因型耐药检测 |
4 发病机制 |
5 临床表现与分期 |
5.1 急性期 |
5.2 无症状期 |
5.3 艾滋病期 |
6 诊断标准 |
6.1 急性期的诊断标准 |
6.2 无症状期的诊断标准 |
6.3 艾滋病期的诊断标准 |
7 机会性感染[9-10] |
7.1 肺孢子菌肺炎 |
7.1.1 诊断 |
7.1.2 治疗[14] |
7.1.3 预防 |
7.2 结核病 |
7.2.1 诊断[15] |
7.2.2 治疗 |
7.2.3 预防[9, 15, 19-20] |
7.3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
7.3.1 诊断 |
7.3.2 治疗 |
7.3.3 预防 |
7.4 巨细胞病毒感染 |
7.4.1 CMV视网膜脉络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
7.4.2 其他部位CM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
7.4.3 HAART |
7.4.4 预防 |
7.5 单纯疱疹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
7.5.1 诊断 |
7.5.2 治疗 |
7.6 弓形虫脑病 |
7.6.1 诊断 |
7.6.2 治疗 |
7.6.3 预防 |
7.7 真菌感染 |
7.7.1 诊断 |
7.7.2 治疗 |
7.7.2. 1 念珠菌感染[21] |
7.7.2. 2 新型隐球菌感染 |
(1) 隐球菌脑膜炎[22-23] |
(2) 肺隐球菌感染 |
(3) 隐球菌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
7.7.2. 3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
8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
8.1 治疗目标 |
8.2 国内现有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介绍 |
8.3 成人及青少年抗病毒治疗时机与方案[16-18, 25-26] |
8.3.1 成人及青少年开始HAART的时机 |
8.3.2 成人及青少年初始HAART方案 |
8.4 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
8.4.1 儿童[18] |
8.4.1. 1 HIV感染儿童抗病毒治疗时机与方案: |
8.4.1. 2 HIV感染儿童的抗病毒治疗效果监测: |
8.4.1. 3 儿童初治失败的处理: |
8.4.2 孕妇 |
8.4.3 哺乳期妇女 |
8.4.4 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 |
8.4.5 静脉药物依赖者 |
8.4.6 合并HBV感染者 |
8.4.6. 1 治疗和检测 |
8.4.6. 2 对于HIV感染者接种乙肝疫苗建议 |
8.4.7 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
8.5 抗病毒治疗监测 |
8.5.1 疗效评估 |
8.5.2 病毒耐药性检测 |
8.5.3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8.5.4 药物浓度检测 |
8.6 换药标准和治疗失败患者的抗病毒治疗[16-18, 25] |
8.7 药物相互作用 |
9 免疫炎性反应重建综合征 |
9.1 诊断 |
9.2 治疗[9] |
9.3 发生的危险因素 |
1 0 艾滋病相关肿瘤[17, 28] |
1 1 HI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及单阳家庭生育 |
1 1.1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干预 |
1 1.2 安全助产 |
1 1.3 产后喂养指导 |
1 1.4 HIV阳性孕妇所生儿童的随访 |
1 1.5 单阳家庭的生育选择 |
1 2 HIV暴露处理与预防阻断[31-32] |
1 2.1 职业暴露 |
1 2.1.1 暴露源及其危险度 |
1 2.1.2 职业暴露途径及其危险度 |
1 2.1.3 HIV职业暴露后局部处理原则 |
1 2.1.4 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原则 |
1 2.1.5 HIV职业暴露后的监测 |
1 2.1.6 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 |
1 2.2 非HIV职业暴露 |
1 2.3 合并HBV感染的暴露者注意事项 |
1 2.4 暴露前预防 |
1 3 HIV感染的全程管理 |
1 3.1 HIV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断 |
1 3.2 机会性感染的诊治和预防 |
1 3.3 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启动和随访 |
1 3.4 非HIV定义性疾病的筛查与处理 |
1 3.5 社会心理综合关怀 |
(4)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论文提纲范文)
流行病学 |
1.流行现况 |
2.传染源 |
3.感染和传播途径 |
4.疫情报告 |
5.医学管理 |
6.预防措施 |
病原学特征 |
实验室检查[5] |
1.HIV-1/2抗体检测 |
2.CD4+T淋巴细胞检测 |
3.HIV核酸检测 |
4.HIV基因型耐药检测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与分期 |
1.急性期 |
2.无症状期 |
3.艾滋病期 |
诊断标准 |
一、诊断原则 |
1.急性期的诊断标准 |
2.无症状期的诊断标准 |
3.艾滋病期的诊断标准 |
机会性感染[9-10] |
一、PCP |
1.诊断 |
2.治疗[14] |
3.预防 ( |
二、结核病 |
1.诊断[15] |
2.治疗 |
3.预防[9, 15, 19-20] |
三、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
1.诊断 |
2.治疗 |
3.预防 |
四、巨细胞病毒 (CMV) 感染 |
1.CMV视网膜脉络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
2.其他部位CM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
3.HAART |
4.预防 |
五、单纯疱疹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
1.诊断 |
2.治疗 |
六、弓形虫脑病 |
1.诊断 |
2.治疗 |
3.预防 |
七、真菌感染 |
1.诊断 |
2.治疗 |
(1) 念珠菌感染[21] |
(2) 新型隐球菌感染 |
(3)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
HAART |
一、治疗目标 |
二、国内现有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介绍 |
三、成人及青少年抗病毒治疗时机与方案[16-18, 25-26] |
1.成人及青少年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时机 |
2.成人及青少年初始HAART方案 |
四、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
(一) 儿童[18] |
1. HIV感染儿童抗病毒治疗时机与方案 |
2. HIV感染儿童的抗病毒治疗效果监测 |
3. 儿童初治失败的处理: |
(二) 孕妇 |
(三) 哺乳期妇女 |
(四) 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 |
(五) 静脉药物依赖者 |
(六) 合并HBV感染者 |
1. 治疗和检测 |
2. 对于HIV感染者接种乙肝疫苗建议如下: |
(七) 合并HCV感染者 |
五、抗病毒治疗监测 |
1. 疗效评估 |
2. 病毒耐药性检测 |
3.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4. 药物浓度检测 |
六、换药标准和治疗失败患者的抗病毒治疗[16-18, 25] |
七、药物相互作用 |
IRIS |
1.诊断 |
2.治疗[9] |
3.发生的危险因素 |
艾滋病相关肿瘤[17, 28] |
HI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及单阳家庭生育 |
一、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干预 |
二、安全助产 |
三、产后喂养指导 |
四、HIV阳性孕妇所生儿童的随访 |
五、单阳家庭的生育选择 |
HIV暴露处理与预防阻断[31-32] |
一、职业暴露 |
1.暴露源及其危险度 |
2.职业暴露途径及其危险度 |
3.HIV职业暴露后局部处理原则 |
4.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原则 |
5. HIV职业暴露后的监测 |
6. 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 |
二、非HIV职业暴露 |
三、合并HBV感染的暴露者注意事项 |
四、暴露前预防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 EP) |
HIV感染的全程管理 |
一、HIV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断 |
二、机会性感染的诊治和预防 |
三、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启动和随访 |
四、NAD的筛查与处理 |
五、社会心理综合关怀 |
四、拉米夫定加泛昔洛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19(09)
- [2]膦甲酸钠的肝肾毒性及其与苦参素配伍稳定性研究[D]. 温海燕. 武汉大学, 2019(09)
- [3]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J]. AIDS and Hepatitis C Professional Group,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协和医学杂志, 2019(01)
- [4]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J]. AIDS and Hepatitis C Professional Group,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传染病信息, 2018(06)
- [5]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J]. 李太生,王福生,高福.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8(06)
- [6]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J]. AIDS and Hepatitis C Professional Group,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8(06)
- [7]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J].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nd Hepatitis C Professional Group,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8(12)
- [8]拉米夫定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涂燕云,陈枝俏,张红星. 吉林医学, 2007(06)
- [9]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 黄民娇.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2005(06)
- [10]拉米夫定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J]. 黎蓉华. 现代医药卫生,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