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省成人高校开设“音乐工学”专业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陈玄玄[2](2020)在《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研究十分必要。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是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学历相互弥补的基础上,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目标不断调整研究生层次教育、本科层次教育和专科层次教育之间比例关系的一系列过程。相较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中,普通高等教育承担着大众化的主要职能,尤其是普通本科教育,而成人高等教育逐渐没落。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大,但高等教育发展层次不高,研究生教育占7.16%左右,普通本科教育占44.52%,且高等教育发展地区差距明显。为进一步分析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我国31个省市划分为“普及化地区”(毛入学率≥50%)、“后大众化地区”(毛入学率在40%-50%)、“大众化地区”(毛入学率在15%-40%)。发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低的地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赖性越强,其研究生教育越不发达,进而高等教育发展层次越低,同时高等学校质量越低,也就是新建本科院校越多;本科教育对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的贡献基本没区别,专科教育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低地区的贡献较大;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高的地区的成人高等教育越发达,尤其是网络本专科教育,而“后大众化地区”和“大众化地区”的网络高等教育有较大发展潜力。为进一步研究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本研究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三个维度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上海、北京、天津、湖北、江苏、浙江、陕西、吉林、辽宁、山东等省份具有较高的匹配层次,匹配状态也整体中等偏高;福建、黑龙江、湖南、重庆、安徽、广东、宁夏、四川、河北、山西等省份呈现出中等层次的中、低度匹配状态。此外,部分省份属于低层次的不同匹配状态,包括河南、江西、海南、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广西、西藏、甘肃、贵州11省份。发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的地区的高等教育与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匹配层次整体上高于毛入学率低的地区,匹配状态则不尽相同。由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不同、基础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地区差异是必然的、客观的。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不好,差异发展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使得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比较分析,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其最终目的在于明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对高等教育的差异发展要实施必要的控制。不追求绝对均衡,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地区的经济、人口、科技等发展协调一致。
陈日红[3](2020)在《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文中指出“图案”一词,最早由日本人将其与英文“DESIGN(设计)”对译而成。自20世纪初作为“新学”从日本传入后,便正式拉开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序幕。从最初的“图案”,发展演变为当下的“艺术设计”,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艺图案教育受日本影响较深。从大量史料研究来看,日本自1868年开始推行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目的的明治维新运动,积极吸收西方文明成果。他们通过推行新学制,以传统工艺为基础,融合西方近代设计思想,大力兴办工艺图案教育,并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国内博览会,来推动图案事业的发展。且在一批工艺图案教育家的大力倡导和深入研究下,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图案学和图案教育体系。从而具备了影响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条件。从“甲午”惨败中警醒的国人,不仅看了到新兴工业文明在传统农耕文明面前的优势,更看到了国民教育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日本成为近代中国主要的学习对象,包括其教育制度。为救亡图存,中国大批有识之士纷纷赴日考察绘画和工艺图案教育,将日本近代《学制》中的工艺图案教育移植到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中,并兴办工艺学堂,在师范学堂中开办图画手工专业,从而催生我国近代正规工艺图案教育的较早萌芽。在“支那保全论”背景下,日本向中国派出百余位教习,深度参与中国新式学堂中手工、图画、工艺和图案等课程的教学。他们将日本较为成熟的图案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和教材范本带入中国,为萌芽时期的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注入新的血液。自20世纪初至40年代,一批批中国青年学子在民族危亡时刻,为“实业救国”而东渡扶桑,在日本各学校学习绘画、工艺和图案等专业。尽管他们中只有少部分人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学业,但数百位留日美术生将日本近代各时期工艺图案教育的最新成果带回国内,并播散之。中国留日美术学生回国后,大部分进入国内正在兴办的各类公立或私立美(艺)术专门学校,有的成为学校创办者而积极倡导工艺图案教育,有的成为图案科教授或主任而躬耕工艺图案教育第一线,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美育救国”的理想。因有留日经历,故他们在办学模式、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均移植或模仿日本工艺图案教育体系。这些学校,既为发展中的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培育了师资,也为社会工商业发展培养了急需的实用美术人才。近代各美(艺)术学校均设有工艺图案专业,其师资多为有留日背景者,经过二三十年发展,逐步构建起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体系。在此期间,日文优秀原版工艺图案教材被引进,或被指定为学校教材由日本教习授课,或作为参考书目被一引再引。一些有留日背景或接受过日式图案教育的学者们,或是积极译介日本教材,或是借鉴日本文献编撰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教材。早期图案学家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并将中国传统艺术理念融入其中,来解析中国传统图案构成原理,并提出“美”与“实用”的图案设计原则,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图案学”理论雏形。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图案学思想,对中国新时期的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绵延至今。总体观之,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深度的影响,促成了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体系和图案学的初步形成,为其后中国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因在“以日为师”的背景下,不顾国情一味地移植和模仿日本,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囫囵吞枣而消化不良,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迟滞和阻碍了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全面发展。
汤颖[4](2019)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规模虽越来越大,但在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间却存在着明显差距,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短缺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归根结底,这种矛盾是因高校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不吻合引起的,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因而,可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调控性思维,促使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从而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基于以上认识,选取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探求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优化路径。通过对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门类设置、专业类设置、专业布局及专业布点等几个指标的定量分析发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贪大求全,低成本专业增长过快;同质化竞争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群集聚效应难以彰显;专业内涵建设不足。这是由政府、社会及高校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共同造成的。从政府层面看:政府行政权力冲击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相关法律及资金适时供给乏力;有效而完善的专业评估体系匮乏;有关专业前景预测性不足。从社会层面来看:企业、行业参与意识薄弱;社会对人才需求信息的反馈具有滞后性;社会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从高校层面来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定位意识缺失,价值取向偏差及质量观念淡薄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立足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及其成因分析的同时合理吸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及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本科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积累的诸多经验与教训。总的来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如下原则: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政府、社会与高校这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应共同发力。具体地,政府层面上,应界定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角色,落实并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人才供求与专业设置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并完善综合性的专业质量监管体系。社会层面上,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作用。高校层面上,应坚持科学而合理的办学定位;建立健全预警及退出机制;提高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与协调性,培育特色专业并形成集群效应;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张艳超[5](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王钝锐[6](2019)在《福建省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众教育的推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民生所系的重要命题。在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高职毕业生则要面对更为紧迫的就业趋势、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和更为残酷的就业环境。医学类高职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肩负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水平对医疗技术和服务要求不断提升的使命,其就业情况关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分析医学类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十分重要。鉴于就业意向直接影响着就业行为,本研究将福建省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作为切入点,从就业准备、专业认同、就业期望和学校教育这四个维度开展实证调查。主要运用问卷调查,辅之以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来了解目前福建省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目前福建省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主要存在就业规划准备不充分、就业形势和目标不明确、就业观念固化、就业期望值过高、学校教育尚有差距及就业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发现学生就业意向主要受个人综合素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四个因素的影响。论文提出改善福建省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的相应对策,建议学生自身要改变陈旧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校要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加强职业指导和人才培育工作;而家庭和社会则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共同促进医学类高职学生更好地就业。
刘琪[7](2019)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要通晓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中俄合作办学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突破瓶颈,中俄合作办学需进一步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围绕这一目标和规格,在区域竞争力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三个理论的指导下,以文献法、比较法、数据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层次布局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数据表象背后的本质,继而总结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优势,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论证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及策略。依据政府需求、市场需求,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据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俄语+专业”的国际型人才。通过对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俄罗斯高校是我国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就其总体发展和典型案例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培养层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高职、硕博层次占比很小;本科及以上层次办学以理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高职层次办学高度集中于轨道交通类;其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完善。中方高校教师职称、学历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进俄方高校师资不足,且对俄方教师利用率较低,高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其三,俄语课程占用课时过高,引进外方专业课程比例较低,对共同开发课程和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其四,“985工程”、“211工程”类别高校参与度非常低,举办高校地域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存在举办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其五,学费标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办学经费筹措困难。从其后续发展来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还将面临来自俄方高层次师资短缺、合作办学内部竞争激烈,联合学位在俄罗斯发展受限等困境。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多方政策红利,中俄经贸、文化交流将大力推动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动也有利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未来,优化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需秉持服务中俄合作原则、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在办学实践中,需按照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尤其注重保障项目中赴俄留学学生的思想纯洁性;解决当前在生源、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规模布局,鼓励黑龙江省以外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以扩展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基于中俄合作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俄经济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中方高校的优势特征调整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布局;充分利用当前俄罗斯力推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加大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尝试在大学联盟、教育集团等教育集群内发展中俄合作办学,以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黄碧珠[8](2017)在《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文中提出就业是民生问题,是永恒的课题。党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是“扩大就业战略”,到了党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因此,就业问题不仅要关注就业的“量”,更要关注就业的“质”。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数量多,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不容乐观。如果长期就业质量偏低,不仅影响到经济转型升级,影响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更会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根据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特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内涵质量的提升需要从出口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情况,来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准确把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给就业质量情况一个真实、客观的评价,分析职业院校场域中对就业质量现状的影响因素,并回答场域中各要素如何影响就业质量,研究提升就业质量的路径选择等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亟需回答的问题。在综述已有就业质量相关研究文献和研究方法、视角的基础上,运用量的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本主题的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数据获得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7个一级指标,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得出反映就业质量内涵的18个二级指标及各项权重分配。参照内涵指标,采用质的研究之访谈法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状做了写实性描述,并剖析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困境原因。2.运用社会再生产实践理论、人力资本积累理论,从学生惯习与就业质量,院校场域与学生惯习及就业质量与院校场域两两互动关系入手,采用最优尺度分析法等,分析了职业院校场域、学生惯习及就业质量之间的三维联动关系。获得了院校场域中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五大主要因素为: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职业指导、素养教育及职后跟踪服务。构建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学生惯习及院校场域的三维联动闭环概念模型。最后用案例比较法再次验证影响因素。3.采用文献分析法,围绕职业院校场域中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五大主要因素,分析了瑞士及美国STC职业教育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路径方法,做为本研究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提出的参考依据。4.依据职业院校场域对就业质量影响因素概念模型,从契合式专业课程设置、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浸入式素养教育与文化活动、伴随式职业指导及职后跟踪服务五个方面深入阐述了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马开忠[9](2017)在《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现状调查》文中认为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加速推进,民族地区孕育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境发生巨大改变,导致民族地区大批具有历史和人文考究价值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篡改;很多仅靠祖辈口耳相传的民族民间文化濒临灭绝;很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很多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实物和资料流失;现有民族民间文化立法保护体系尚未健全;大众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比较淡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资金欠缺。因此,如何传承、保护、发展好民族民间文化,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与时俱进、经久不衰,共筑中华文化高地,势在必行。高校是人们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知识的神圣殿堂,高校理应承担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任。本文以贵州高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切入点,整合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收集整理所需材料,简要论述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概况及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沿革,全面阐述实施现状,深层分析实施成效及影响因素,探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提出提高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的效果。最后得出研究结论,让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走进贵州高校,依托贵州高校教育传承和保护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赖冬琴[10](2017)在《M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民办高校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迅速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民办高校面临生存的危机和发展的困惑。民办高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进行战略规划,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国内对民办高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肯定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针对具体个案研究其发展战略的较少。M学院是一所泉州地区的民办本科高校,在泉州民办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M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对M学院的发展环境和战略规划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本文在阅读了大量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和界定。其次,对M学院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M学院自身的优势、劣势及其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分析表。再次,在分析的基础上明确M学院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立足泉州,面向福建,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依托HJ集团,注重合作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把M学院建成为一所独具特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性、应用型”职教本科高校,并制定出M学院的发展战略:差异化发展战略、合作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最后,为了保障M学院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几项保障措施,包括明确办学定位,打造自身特色;创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健全人才管理机制。本研究的价值在于分析M学院的发展环境,制定M学院的发展战略,促进M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其他同类型的民办高校了解发展动态,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实例参考。
二、福建省成人高校开设“音乐工学”专业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成人高校开设“音乐工学”专业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2)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现状 |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
第二节 我国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地区分布 |
第二章 “普及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
第一节 “普及化地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
第二节 “普及化地区”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
第三节 高等教育普及化地区的内部差异 |
第三章 “后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
第一节 “后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
第二节 “后大众化地区”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
第三节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地区的内部差异 |
第四章 “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
第一节 “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
第二节 “大众化地区”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
第三节 “大众化地区”与“后大众化地区”“普及化地区”的比较 |
第五章 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
第一节 地区高等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协调性 |
第二节 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
第三节 地区高等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文明开化”推动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发展 |
2.1 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教育发展 |
2.1.1 学习欧美启动新学制建设 |
2.1.2 日本近代学制的颁布与完善 |
2.2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 |
2.2.1 工部美术学校 |
2.2.2 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 |
2.2.3 东京美术学校 |
2.2.4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
2.2.5 京都高等工艺学校 |
2.2.6 东京高等工艺学校 |
2.3 日本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国内博览会 |
2.3.1 积极参加万国博览会 |
2.3.2 大力举办国内劝业博览会 |
2.4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先驱 |
2.4.1 日本近代工艺教育之父——纳富介次郎 |
2.4.2 日本近代工业(工艺)教育开拓者——手岛精一 |
2.4.3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家——松冈寿 |
2.4.4 日本工艺图案第一大家——岛田佳矣 |
2.5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研究成果 |
2.5.1 日本第一部工艺通史《工艺志料》 |
2.5.2 日本第一部图案研究着作《一般图案法》 |
2.5.3 日本第一部工艺图案教材《工艺图案法讲义》 |
2.5.4 大日本图案协会与日本第一本工艺图案杂志《图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甲午战败”促使中国学习日本工艺图案教育 |
3.1 有识之士考察日本工艺图案教育 |
3.2 东京美术学校接待中国考察者 |
3.3 效仿日本的《癸卯学制》与工艺图案教育 |
3.3.1 《癸卯学制》制订中的日本因素 |
3.3.2 《癸卯学制》中工艺图案教育设置的日本化倾向 |
3.3.3 《癸卯学制》颁布之后的中国工艺图案教育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支那保全”催生来华日本教习 |
4.1 日本教习来华背景 |
4.1.1 “支那保全论”的产生 |
4.1.2 “支那保全论”使日本对中国输出教育 |
4.1.3 清政府对延聘日本教习的态度 |
4.2 日本教习在华教学活动及影响 |
4.2.1 在华日本教习基本概况 |
4.2.2 担任图画、手工和工艺图案等课程的日本教习 |
4.2.3 日本教习在华的相关活动 |
4.2.4 日本教习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 |
4.3 知名日本教习个案考析 |
4.3.1 最早来华的工艺教习盐田真 |
4.3.2 影响最大的来华图案教授斋藤佳三 |
4.3.3 其他日本教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业救国”掀起赴日留学热潮 |
5.1 留学日本的诸多因素 |
5.1.1 深重的民族灾难危机 |
5.1.2 便捷的地理文化因素 |
5.2 日本接收中国留学生的背景及准备 |
5.2.1 日本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的准备 |
5.2.2 以东京美术学校为代表的学校接收中国留学生 |
5.3 在日学习绘画与工艺图案的中国留学生 |
5.3.1 留日学生整体概况 |
5.3.2 留日绘画和工艺图案学生名录 |
5.4 工艺图案学生留日经历个案考析 |
5.4.1 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首位外国留学生陈之佛 |
5.4.2 申请助学金完成学业的王道平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以日为师”深度影响中国工艺图案教育 |
6.1 近代各校工艺图案教育均受日本不同程度影响 |
6.1.1 照搬日本体系的北平艺专工艺图案教育 |
6.1.2 仿效日本模式的上海美专工艺图案教育 |
6.1.3 融合东西所长的国立杭州艺专工艺图案教育 |
6.1.4 逐渐本土化的私立武昌艺专工艺图案教育 |
6.2 近代工艺图案教材中的日本因素 |
6.2.1 大量引进日本原版工艺图案教材 |
6.2.2 积极翻译日本工艺图案教材 |
6.2.3 借鉴参考日籍文献编写本土教材 |
6.3 图案学的中国化及后续影响 |
6.3.1 图案学的中国化 |
6.3.2 图案学思想的后续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促进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体系和图案学的初步形成 |
7.2 盲目借鉴迟滞了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全面发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3 研究思路及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
2.1.2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
2.1.3 专业与专业调整 |
2.2 理论基础 |
2.2.1 需求与供给理论 |
2.2.2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2.2.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反思 |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3.2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基本信息 |
3.2.1 调查高校发展概述 |
3.2.2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现状 |
3.3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3.3.1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
3.3.2 供给侧结构性视域审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成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路径分析 |
4.1 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相关经验分析 |
4.1.1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变迁与特点分析 |
4.1.2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经验的观察与借鉴 |
4.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原则 |
4.2.1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 |
4.2.2 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 |
4.2.3 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 |
4.2.4 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 |
4.2.5 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
4.3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路径 |
4.3.1 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
4.3.2 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
4.3.3 高校微观层面专业设置与调整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高校专业布点统计简表 |
附录2 调查高校2013-2017年专业新增及撤销情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福建省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基本概念、政策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就业 |
二、意向 |
三、就业意向 |
第二节 政策及理论基础 |
一、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依据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福建省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述 |
第一节 福建省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
一、福建省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的萌芽 |
二、福建省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起步 |
三、福建省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 |
第二节 福建省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第三章 福建省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一、问卷的编制 |
二、信度效度检验 |
第二节 调查样本选取与开展情况 |
一、研究样本选取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三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差异性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福建省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就业意向存在的问题 |
一、就业意识较强,就业准备不足 |
二、对就业前景过于乐观,就业目标不明确 |
三、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较高 |
四、学校教育尚有差距,就业工作满意度不高 |
第二节 就业意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文化素质不足影响就业意向 |
二、就业观念偏差影响就业意向 |
三、学校培养模式影响就业意向 |
四、家庭教育影响就业意向 |
五、社会环境影响就业意向 |
第五章 改善福建省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
一、提高专业素质,加强人文素养 |
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
第二节 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及就业指导水平 |
一、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紧抓专业课程教学建设 |
二、转变教育理念,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
三、强化就业指导,做好就业导向 |
第三节 增强家庭与政府的支持力量 |
一、开展家校联系,改善家庭陈旧观念 |
二、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
结语 |
附录 福建省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7)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
二、中外合作办学 |
三、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三节 文献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四、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 |
一、区域竞争力理论概述 |
二、中俄合作办学与中俄区域竞争力 |
第二节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与中外合作办学 |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
一、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原则 |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
一、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意见 |
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 |
三、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实际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 |
一、各省市(自治区)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
二、各大类行业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
第四章 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析 |
第一节 俄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概况 |
一、2018QS综合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 |
二、2018QS学科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三、2018QS区域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四、2018QS就业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第二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的相关分析 |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众多优势学科资源 |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高性价比学费优势 |
第三节 俄方知名高校的个体分析——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为例 |
一、学校师资、学术、国际化水平等概况 |
二、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科、课程资源 |
第五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现状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发展变化情况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结构分析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层次结构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科类别与专业结构 |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师资结构 |
四、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教学与课程设置 |
第三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方高校与俄方高校 |
一、中方高校 |
二、俄方高校 |
第四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与学生毕业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生的毕业与就业 |
第五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经费 |
一、本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
二、研究生、高职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
三、对中俄合作办学经费来源的思考 |
第六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和具备的优势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 |
一、来自俄罗斯高等教育方面的困境 |
二、中俄合作办学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
三、来自中俄合作办学自身发展的困境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具备的优势 |
一、当前我国政策环境有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 |
二、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存在若干优势 |
三、中俄经贸、文化合作为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
四、欧美国际留学市场的变动为中俄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
第七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第一节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个案研究 |
一、D项目基本信息 |
二、D项目招生、毕业与学费 |
三、D项目培养方案 |
四、D项目师资情况 |
第二节 中俄合作办学非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一、江苏圣理工学院基本信息 |
二、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
三、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招生与学费 |
四、江苏圣理工学院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五、江苏圣理工学院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六、江苏圣理工学院的师资情况 |
第三节 中俄合作办学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基本信息 |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
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招生与学费 |
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师资情况 |
第八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与策略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 |
一、服务中俄合作原则 |
二、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 |
三、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 |
二、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加大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
四、基于中俄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
五、利用俄当前力推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大力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 |
六、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
二、研究问题的确定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就业质量研究综述 |
二、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综述 |
三、现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职业院校毕业生 |
二、就业质量 |
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
四、场域与惯习 |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人的发展理论与就业质量 |
二、人力资本理论与就业质量 |
三、社会再生产实践理论与就业质量 |
第五节 研究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
一、研究思路框架 |
二、研究主要内容 |
第六节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来源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七节 研究创新 |
一、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二、本选题创新 |
第二章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与困境分析 |
第一节 职业教育基本情况概述 |
第二节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体系 |
一、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级指标的确定 |
二、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指标权重分析 |
第三节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 |
一、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质性研究思路 |
二、职业院校毕业生求职难易的现状 |
三、职业院校毕业生人职匹配的现状 |
四、职业院校毕业生企业评价的现状 |
五、职业院校毕业生福利待遇的现状 |
六、职业院校毕业生工作条件的现状 |
七、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的现状 |
八、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现状 |
第四节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困境分析 |
一、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理解不到位 |
二、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认识不到位 |
三、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与作用不清晰 |
四、对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路径不清晰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机理分析 |
一、职业院校场域与学生惯习的关系 |
二、职业院校场域中的要素结构 |
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惯习 |
四、职业院校场域、毕业生惯习与就业质量 |
第二节 职业院校毕业生惯习养成与就业质量关系分析 |
一、职业院校毕业生惯习养成过程 |
二、职业院校毕业生惯习与就业质量内涵关联分析 |
三、职业院校毕业生惯习与就业质量量化关联分析 |
第三节 职业院校场域与毕业生惯习关系分析 |
一、职业院校场域的实践关系结构 |
二、职业院校场域的系统实践过程 |
三、职业院校场域对毕业生惯习的影响过程 |
第四节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院校场域关系分析 |
一、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场域实践过程关系 |
二、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院校文化专断关系 |
第五节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机制概念模型构建 |
第六节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机制案例分析 |
一、主题案例——横向单因素比较分析 |
二、个体案例——纵向多因素综合分析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瑞士职业教育的举措与启示 |
一、瑞士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
二、瑞士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践路径 |
三、瑞士职业教育提升就业质量的启示与借鉴 |
第二节 美国STC职业教育的举措与启示 |
一、美国STC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概述 |
二、美国STC职业教育服务职业生涯发展的实践路径 |
三、美国STC职业教育的举措与启示 |
第三节 国外经验对本土化路径选择的启示 |
一、专业课程设置与经济的联动关系 |
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
三、职业指导融入生涯发展全过程 |
四、学术与职业知识内容的整合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专业课程设置契合区域新常态产业经济 |
一、专业课程方向设置适应区域新常态经济 |
二、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设置适应区域新常态经济 |
三、专业课程内容设置适应区域新常态经济 |
四、专业课程实施适应区域新常态经济 |
第二节 校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
一、借助第三方机构实现校企融合式人才培养 |
二、职业能力导向的校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
三、智能化时代的校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三节 浸入式职业素养教育与社团活动实践 |
一、浸入式职业素养教育内涵 |
二、院校场域内文化氛围营造 |
三、院校场域内社团活动开展 |
第四节 职业指导伴随职业生涯成长 |
一、职业指导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 |
二、职业指导突出个性化 |
三、职业指导突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
第五节 职后跟踪服务体系构建 |
一、职后跟踪服务的实现路径 |
二、职后就业质量测评治理体系构建 |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职后跟踪服务体系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B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级指标的德尔菲问卷 |
附录C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级指标的德尔菲问卷 |
附录D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指标权重验证德尔菲问卷 |
附录E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F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问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概况及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沿革 |
2.1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概况 |
2.1.1 民族民间文学 |
2.1.2 民族语言文字 |
2.1.3 民族传统音乐 |
2.1.4 民族传统舞蹈 |
2.1.5 民族传统戏剧 |
2.1.6 民族传统技艺 |
2.1.7 民族传统曲艺 |
2.1.8 民族传统美术 |
2.1.9 民族传统服饰 |
2.1.10 民族传统建筑 |
2.1.11 民族传统天文历法 |
2.1.12 民族传统节日 |
2.1.13 民族传统体育 |
2.1.14 民族传统医药 |
2.1.15 民族宗教 |
2.2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沿革 |
2.2.1 20 世纪50—70 年代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状况 |
2.2.2 20 世纪80—90 年代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状况 |
2.2.3 21 世纪至今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状况 |
第3章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实施现状 |
3.1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个案 |
3.1.1 贵州大学 |
3.1.2 贵州民族大学 |
3.1.3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3.2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实施状况 |
3.2.1 教学内容 |
3.2.2 教学形式 |
3.2.3 理论研究 |
3.2.4 教学管理 |
第4章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实施成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的实施成效 |
4.1.1 开辟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新途径 |
4.1.2 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
4.1.3 促进民族认同与团结 |
4.1.4 打造高校特色与知名度 |
4.1.5 促使学科结构的改革与创新 |
4.1.6 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
4.1.7 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民间文化的兴趣 |
4.1.8 提升办学层次 |
4.1.9 丰富课程类型和内容 |
4.1.10 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
4.2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政府层面 |
4.2.2 学校层面 |
4.2.3 社区层面 |
4.2.4 家庭层面 |
第5章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5.1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存在的问题 |
5.1.1 政策不够完善 |
5.1.2 资金缺乏 |
5.1.3 师资力量不足 |
5.1.4 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
5.1.5 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
5.1.6 教学管理不够合理 |
5.1.7 办学层次跟不上 |
5.1.8 理论研究不足 |
5.1.9 社区及家庭的影响 |
5.1.10 高校环境难以满足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需求 |
5.2 由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引发的思考 |
5.2.1 关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思考 |
5.2.2 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的思考 |
5.2.3 关于高校教育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的思考 |
第6章 提高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的效果 |
6.1 提升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的引导能力 |
6.1.1 制定可行的政策 |
6.1.2 完善政府文化职能 |
6.1.3 加大财政投入 |
6.2 加大高校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组织力度 |
6.2.1 积极争取资金扶持 |
6.2.2 构建专业化教师队伍 |
6.2.3 深入挖掘教学内容 |
6.2.4 丰富教学形式 |
6.2.5 加强教学管理 |
6.2.6 提升办学层次 |
6.2.7 提高理论研究 |
6.2.8 营造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境氛围 |
6.3 改善社区与家庭对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的不良影响 |
6.4 合理协调政府、高校、社区、家庭之间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B 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C 相关部门访谈提纲 |
附录D 社区访谈提纲 |
附录E 家庭访谈提纲 |
附录F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代表性标识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10)M学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民办高等教育概述 |
2.1.1 民办高等教育的特征 |
2.1.2 民办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 |
2.2 战略理论基础 |
2.2.1 战略概述 |
2.2.2 战略制定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M学院发展环境研究 |
3.1 M学院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1.1 M学院的PEST分析 |
3.1.2 M学院的波特五力分析 |
3.2 M学院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环境分析 |
3.2.2 管理环境分析 |
3.2.3 文化环境分析 |
3.2.4 核心竞争力分析 |
3.3 M学院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M学院发展战略的制定 |
4.1 M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4.2 M学院发展战略目标 |
4.3 M学院的发展战略 |
4.3.1 差异化发展战略 |
4.3.2 合作发展战略 |
4.3.3 人力资源战略 |
第5章 M学院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5.1 明确办学定位,打造自身特色 |
5.1.1 明确办学定位 |
5.1.2 打造自身特色 |
5.2 创新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
5.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5.2.2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
5.3 校校合作、校企合作 |
5.3.1 校校合作 |
5.3.2 校企合作 |
5.4 健全人才管理机制 |
5.4.1 优化人才结构,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
5.4.2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研水平 |
5.4.3 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激励制度 |
5.4.4 完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福建省成人高校开设“音乐工学”专业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视角[D]. 陈玄玄.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D]. 陈日红.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4]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D]. 汤颖.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5]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福建省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D]. 王钝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琪. 厦门大学, 2019(08)
- [8]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D]. 黄碧珠. 天津大学, 2017(10)
- [9]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现状调查[D]. 马开忠.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10]M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 赖冬琴. 华侨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