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鸵鸟输精方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任英男[1](2019)在《四川迁地朱鹮种群繁殖和生殖激素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朱鹮作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曾一度被认为在野外已经灭绝。自从1981年在陕西洋县再次发现7只野生朱鹮后,经过多年努力,朱鹮种群数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壮大。目前,已在陕西洋县、铜川、周至楼观台、宁陕县以及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浙江德清县建立了朱鹮人工种群。四川曾是朱鹮在西南地区的唯一历史分布区,栖息地的破坏,导致其最终消失于西南地区。2016年底,在国家林业局等单位协同下,分别从陕西、河南、浙江引入50只朱鹮到四川乐山繁育基地。已有研究表明再引入对河南朱鹮种群的繁殖生态有影响。但四川引入朱鹮种群的繁殖生态和生殖激素水平是否受到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四川朱鹮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2017-2018年其繁殖期产卵和孵化等情况评估其繁殖情况;通过收集繁殖季节(2018-2019年)的朱鹮粪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朱鹮粪便中睾酮、雌二醇、孕酮、促卵泡素、促黄体素代谢物的水平,评估四川朱鹮种群在繁殖季节不同时期的激素水平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朱鹮引进四川后,2017年产卵数为140枚,受精率61.4%(86/140),育雏成功率90%;2018年产卵数141枚,受精率55.3%(78/144),育雏成功率81%。繁殖第二年与第一年相比,卵受精率和育雏成功率均有所降低。从卵的长径、短径与质量对比发现,第一年卵的质量高于第二年。(2)通过ELISA测定繁殖季节朱鹮粪便中的生殖激素水平发现,粪便中睾酮、雌二醇、孕酮、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均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且年间变化趋势类似。雌性朱鹮睾酮、雌二醇浓度在求偶期较低,睾酮浓度在育雏期达到峰值,雌二醇浓度在交配期处于峰值;孕酮浓度在求偶期较低,出壳期达到最大;FSH在求偶期浓度较低,产卵期呈上升趋势;LH的变化与FSH类似。雄性朱鹮睾酮浓度在求偶前期和求偶期较低,之后上升,育雏期达到峰值。雌二醇变化趋势呈现求偶期较低,交配期上升的趋势;孕酮的变化与睾酮类似,育雏期浓度最高;FSH也是在育雏期达到峰值;而LH浓度在产卵期就呈现上升趋势。各生殖激素的年间变化差异不显着;且与陕西洋县朱鹮种群生殖激素水平变化有所差异,说明栖息地环境对繁殖生理的具有不同程度影响。(3)针对四川朱鹮种群受环境影响其受精率、孵化率和育雏成功率有所降低以及繁殖期生殖激素变化问题,建议扩大或寻找适宜的繁殖基地或野外栖息地,更多的注重栖息地环境质量;加强对朱鹮孵化和育雏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提高亲鸟孵化、育雏成功率;通过遗传谱系管理,合理配对;适时开展朱鹮人工授精等措施以维持种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四川朱鹮种群的繁殖生态与生殖生理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的结果对于进一步探究朱鹮的人工繁殖、野外放归及管理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贺文成[2](2018)在《朱鹮生殖系统解剖构造及人工采精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朱鹮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由于栖息地缩减、环境恶化、近亲繁殖严重以及遗传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朱鹮生存力和繁殖力下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已成为世界濒危鸟类中遗传多样性最低的物种。但是,有关朱鹮生殖系统的结构、特征以及精液采集方法等的研究尚属空白,严重制约了朱鹮繁殖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研究首次开展因疾病或意外死亡的雌雄朱鹮个体进行生殖系统解剖、朱鹮个体人工采精技术探索以及精子形态特征等研究,为朱鹮种群人工繁育积累基础资料和数据、为进一步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避免朱鹮种群近亲繁殖、防止种群遗传分化、维持种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奠定科学的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朱鹮雄性生殖系统解剖表明,幼年期朱鹮睾丸呈黄色,表面光滑,形状为扁椭圆形;成年期朱鹮睾丸颜色呈灰白色,略似豆状,左右两侧睾丸位置对称,形状相似,但大小不一。性成熟期朱鹮睾丸重约0.90±0.008 g,长约16.98±0.14 mm,宽约8.55±0.51 mm。幼年期朱鹮朱鹮睾丸约重0.3851 g,长约6.40 mm,宽约4.07 mm。(2)朱鹮睾丸组织切片发现,幼年期朱鹮的睾丸和曲精细管尚处于发育阶段,曲精细管管腔封闭,可观察到各级生精细胞,但无精子细胞;性成熟期朱鹮睾丸的曲精细管管腔内可观察到各级生精细胞和精子细胞。输精管由外膜、肌层、黏膜层组成。附睾主要由附睾管组成,附睾管主要由位单层柱状上皮构成,基质中有血管和神经分布。性成熟期的朱鹮输精管长约为14.0±0.5 cm,中部管径约为1.26±0.02 mm。(3)朱鹮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及泄殖腔开口三部分组成。幼年和成年雌性朱鹮均只保留了左侧卵巢和输卵管,而右侧卵巢和输卵管退化。朱鹮卵巢重约1.26±0.22 g,长17.27±1.61 mm,宽7.49±1.14 mm。输卵管的长度约为14.83±0.62 cm。(4)通过对朱鹮个体进行按摩法和电刺激法采精发现,按摩法采精在朱鹮上失败,没有采集到精液。电刺激法首次成功采集到朱鹮精液,但存在粪便和尿液污染,没有得到纯净的精液。(5)朱鹮精子由头部、颈部和尾部组成,头部较大略呈长条状,头部顶端有一个突出的顶体泡。顶体泡呈圆形,直径约为1.25μm。朱鹮精子的总长度约6070μm,尾部约占精子总长的5/6,头部和尾部的平均比值为1:5.4。
王迪[3](2012)在《鸵鸟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鸵鸟养殖业从无发展到亚洲第一大鸵鸟养殖国,期间经过了多年艰苦地经营,艰辛地创业,终于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我国的鸵鸟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养殖技术落后,饲料营养水平低,产品开发技术落后,行业管理落后等,致使我国鸵鸟养殖业处在初级阶段停止不前。因此,我国鸵鸟养殖业要想做大做强,不仅仅靠吃苦耐劳来经营,质量和技术的提高必须依靠标准化工作的不断完善。因此,制定与实行鸵鸟养殖业的标准化势在必行。本论文通过对发达国家鸵鸟养殖业进行的深入研究,对我国鸵鸟饲养场进行的大量调研,针对目前我国鸵鸟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鸵鸟行业标准化的养殖体系。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鸵鸟饲养场的建设标准、营养需要量与饲料标准、繁殖标准、饲养管理标准、卫生防疫标准、动物福利标准和屠宰及肉、皮初加工保管、包装、运输标准等内容。文章还针对我国鸵鸟养殖业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建立标准化的鸵鸟养殖基地、加强宏观指导、科学配制饲料,加强饲料管理、科学地引导投资,拓展国内外市场、重视科学技术等,都分别给予了科学的指导。鸵鸟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结合我国国情,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规范、系统、科学地给鸵鸟养殖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希望能够尽快被作为林业行业推荐性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实施,早日整顿和规范我国鸵鸟养殖业,实现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使我国鸵鸟养殖业与国际接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张勇,任战军,彭克美,唐丽,王洪亮,王磊,程佳,程佳月,王咏絮[4](2011)在《鸵鸟主要性激素分泌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观察鸵鸟一年中激素分泌规律与发情行为的相关性,为采精和输精掌握最准确的时间,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样品中促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2)和睾酮(T)的浓度水平。结果表明:①雌鸵鸟血浆内FSH水平在一年之中呈现波动式变化,从11月开始上升,12、2、7月中出现3个明显的分泌波峰,峰值分别为114.354、130.168和144.375 mIU/mL,6月中旬达到全年中最低22.312 mIU/mL;②E2水平在15月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在7月突然下降到最低(18.874 pg/mL),9月达全年最高峰(367.285 pg/mL);③雄鸵鸟血浆睾酮(T)浓度从16月一直呈上升趋势,6月达到较高水平(121.473 ng/dL),8月达到全年中最低(77.166 pg/dL),到10月中旬达到全年最高(138.562 ng/dL);鸵鸟血浆内FSH、E2及T的浓度水平在一年之中呈现波动式变化与发情表现趋于一致。
蔡涛,田淑娟,李雅华,张勇[5](2010)在《非洲鸵鸟的繁育行为与繁殖特性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鸵鸟主要分为非洲鸵鸟、美洲鸵鸟、澳洲鸵鸟(鸸鹋)、几维鸟(新西兰)等,属鸟纲平胸总目鸟类。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养殖的鸵鸟多为非洲鸵鸟,通过对鸵鸟繁殖行为进行观察,介绍了种鸟的繁殖特性和发情、交配、配种、产蛋等生殖行为和世界范围的养殖情况,以及我国鸵鸟的养殖时间及养殖水平。
王家乡[6](2010)在《非洲雏鸵鸟消化管的发育及Ghrelin在其中分布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鸵鸟是世界上现存体形最大的草食性鸟类,具有很高的饲养价值。雏鸵鸟由于机体的各种器官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低,对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病原的侵袭非常敏感,容易发病,从而影响其生长。消化管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它的发育程度决定了动物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情况,动物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多少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非洲鸵鸟育雏期较长,在育雏期间,生长发育缓慢,胃肠道疾病严重。为了提高非洲鸵鸟的育雏率,降低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科学家们已经对非洲鸵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非洲雏鸵鸟消化道发育规律的研究,尚未见过报道。Ghrelin是由日本科学家Kojima等人于1999年从小鼠的胃中提纯并鉴定了的一种促生长激素分泌受体的特定的内源性配体的一种脑肠肽,由胃黏膜分泌,能影响动物的摄食、饮水、消化道的活动以及动物体内其它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现已证明哺乳动物Ghrelin为28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禽类的Ghrelin则由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Ghrelin广泛分布于多种动物的胃、回肠、肾上腺、心房、乳房、口腔黏膜、食道、输卵管、脂肪、胆囊、淋巴细胞、肾脏、脾脏、淋巴管、心脏、肺、肌肉、心肌、卵巢、精巢、胎盘、前列腺、胰腺、甲状腺、皮肤、垂体、血管中,并且它的分布随着动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而到目前为止,未见非洲鸵鸟Ghrelin的研究报道。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本课题利用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透射电镜(TEM)技术、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定位表达(SABC)技术及反转录PCR(RT-PCR)技术等综合手段,从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等多层次对雏鸵鸟消化管的形态结构、发育特点,Ghrelin的分布发育规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旨在为非洲鸵鸟胃肠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包括以下5个方面:1.非洲鸵鸟消化管的形态学特点本试验以90d健康非洲雏鸵鸟为试验动物,通过光镜和电镜样本制作,采用大体解剖、石蜡切片、PAS染色、嗜银染色及HE染色技术,研究雏鸵鸟消化管的形态学结构。结果显示:非洲鸵鸟的消化管由口咽腔、食管、腺胃、肌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构成。非洲鸵鸟无嗉囊,其口咽腔,腺胃、肌胃、空肠和结肠比其它禽类的发达,特别是结肠,位置占据了整个腹腔后半部的大部分;消化管的组织结构从内到外依次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食管有粗大的皱襞,肌层发达,有发达的食管腺;腺胃分有腺部和无腺部,在有腺部内,腺体由位于固有膜的单管腺和位于黏膜下层发达的复管状腺组成,其中复管状腺由大量的腺细胞、少量的内分泌细胞和黏液细胞构成;肌胃含有肌胃腺,并且黏膜肌层较明显,由内纵肌和外环肌组成;小肠绒毛较长,有分支现象,未见中央乳糜管;十二指肠的固有膜中有发达的腺体和集合淋巴小结,黏膜下层内无十二指肠腺;从十二指肠到回肠,肠绒毛的汇合及分支现象更加明显,固有膜内集合淋巴小结的数量逐渐减少,空肠的绒毛弯曲明显;具有一对发达的盲肠;结肠特别发达,有黏膜皱襞,黏膜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其间夹有杯状细胞,肠绒毛短且发达。非洲鸵鸟消化管的这些形态学特点,决定了非洲鸵鸟对粗纤维具有很强的消化吸收能力。2.雏鸵鸟消化管的发育特点本研究以1d、45d和90d健康非洲雏鸵鸟为试验动物,利用大体解剖学、组织化学和形态计量学的方法,研究雏鸵鸟消化管的发育特点。研究结果显示:鸵鸟的体重,消化管的重量和长度随日龄而增加;食管、腺胃和十二指肠的相对重量在90d达到高峰,肌胃、空肠、回肠以及所有大肠的相对重量在45d达到高峰;腺胃单管腺和复管腺的厚度、肌胃腺的高度、肌胃黏膜肌层的厚度、肠绒毛的高度和宽度,肌层的厚度与日龄呈正相关;肠绒毛的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在不同肠段,其变化趋势也各有差异:在空肠,从1d-90 d比值逐步减少;而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从1d-45d比值逐步减少,而从45d-90 d比值逐步增加;小肠绒毛杯状细胞和隐窝杯状细胞的数量从1d-45d随日龄增加而增加,45d-90d随日龄增加而减少。绒毛杯状细胞的数量在1d,空肠最高;45d,回肠最高。隐窝杯状细胞的数量在1d和90d时,回肠最高;45d时,十二指肠最高。这些结果揭示非洲鸵鸟消化道的发育从1d-90d逐步完善;特别是1d-45d,从消化道的重量、长度、肠绒毛的特点以及肠杯状细胞的变化可以看出其发育极不完善。因此,在非洲鸵鸟的饲养管理中,应加强1d-45d的饲养管理,在这阶段应饲喂易消化且营养全面的日粮,这样有助于减少雏鸵鸟消化系统疾病。3.Ghrelin阳性细胞在雏鸵鸟胃肠道的分布及发育规律本研究以1d、45d和90d健康非洲雏鸵鸟为试验动物,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技术对非洲鸵鸟消化管内Ghrelin阳性细胞(Ghrelin-ic)的分布、形态学特点以及发育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Ghrelin-ic分布于整个胃肠道;腺胃,大量的Ghrelin-ic位于黏膜下层的复管腺内,少量的阳性细胞位于黏膜层的单管腺内;肌胃,Ghrelin-ic位于黏膜层的黏膜上皮下陷的漏斗状的隐窝上皮细胞内;肠道,Ghrelin-ic数量较胃内少,分布于整个肠道的黏膜层的隐窝和肠绒毛上皮细胞之间,黏膜下层和肌层未见阳性细胞。Ghrelin-ic根据其游离面是否到达腔面可分为两类,即“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在腺胃和肌胃,主要是“闭合型”阳性细胞,“开放型”阳性细胞较少,而在小肠和大肠,主要是“开放型”阳性细胞,“闭合型”阳性细胞较少;Ghrelin-ic分布密度总的来说,在腺胃最高,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肌胃、盲肠、结肠到直肠分布密度逐步降低;在腺胃,阳性细胞的数量从1-45d逐步增加,并且在45d出现一个峰值;在肌胃和小肠,阳性细胞的数量从1-90d逐步增加,并且在90d出现一个峰值;从90-334d,Ghrelin-ic的数量在胃和小肠都是逐步增加,但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说明:Ghrelin-ic在非洲鸵鸟整个胃肠道内有分布,并且其数量随着机体的发育而变化,总的趋势是:从1-90d,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步增加。根据这些变化可以推论,Ghrelin对非洲鸵鸟消化管的发育起一定的作用。4.非洲鸵鸟Ghrelin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根据GenBank中所公布鸡(GeneBank登录号:AB075215)的Ghrelin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以45d非洲鸵鸟腺胃组织中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法,扩增出Ghrelin成熟蛋白编码cDNA序列,将此扩增产物克隆入pMD18-T载体,进行PCR鉴定及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从非洲鸵鸟腺胃中扩增出了Ghrelin基因,扩增产物为191bp;利用DNAMAN将其转化成氨基酸序列,发现非洲鸵鸟Ghrelin的成熟蛋白,由28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同一性分析表明,非洲鸵鸟Ghrelin基因与鸡、鸭、鹅、火鸡、鸸鹋、日本鹌鹑Ghrelin基因相应序列的同一性分别为95%、94%、84%、83%、84%、84%和82%;氨基酸同一性与鸸鹋、鸡、鸭、鹅、火鸡和鹌鹑分别为88.9%、73%、69.8%、74.6%、73%和68.3%;基因和蛋白氨基酸同一性分析结果说明Ghrelin是一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利用DNAMAN对Ghrelin进行进化树分析,进一步发现非洲鸵鸟与鸸鹋的亲缘关系最近。非洲鸵鸟Ghrelin成熟蛋白cDNA的成功克隆,为进一步研究非洲鸵鸟Ghrelin全基因结构、基因表达与调控奠定了基础。5.Ghrelin基因在非洲雏鸵鸟胃肠道的表达及发育性变化根据GenBank中所公布鸡(GeneBank登录号:AB075215)的Ghrelin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以1d、45d和90d健康非洲雏鸵鸟胃肠道组织中的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法,对Ghrelin mRNA在非洲雏鸵鸟胃肠道的表达及发育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hrelin mRNA除在空肠、结肠不表达外,在腺胃、肌胃、十二指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均有表达;Ghrelin mRNA在胃和小肠组织中的表达随着日龄的变化而变化:1d时,只在腺胃中表达;45d时,Ghrelin mRNA在腺胃、肌胃及回肠中都有表达,而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没有表达;90d和334d时,Ghrelin mRNA只在空肠中没有表达,而在腺胃、肌胃、十二指肠和回肠中都有表达。以上结果说明:基因在非洲鸵鸟胃肠道有表达,并且其表达呈发育性变化,这进一步说明了Ghrelin对非洲鸵鸟消化管的发育起一定的作用。
江中良[7](2010)在《LDL和多糖在猪精液冷冻保存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尽管人工授精和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养牛业,但是用冷冻保存后的猪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其受胎率和产仔数都比较低,导致利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还不能应用于养猪生产。由于猪精液具有一次射精量大但精子密度小、猪精子头部的脂肪含量高和对冷冻解冻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别敏感等特点,导致猪精子易受到冷冻解冻损伤。研究证实,由冷冻解冻导致的损伤可以通过添加冷冻保护剂来控制。尽管甘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细胞的冷冻保存,但在猪精液冷冻保存上,甘油在提高猪精子活率的同时也降低了精子的顶体完整性,所以不能大量使用。因此,寻找合适的冷冻保护剂是目前猪精液冷冻保存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试验通过在猪精液冷冻稀释液中添加不同的多糖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研究多糖和LDL对猪精液冻后参数的影响,取得如下结果:1、在猪精液冷冻稀释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绞股蓝多糖(GP)、红景天多糖(RPP)、枸杞多糖(LBP)和LDL进行试验,结果显示:3%的GP和4%的RPP可以使猪精子的冻后活率达到37.82%和42.66%(P<0.05);高浓度的GP(4%,5%,6%)和RPP(6%,8%,10%)对精子细胞膜有较好的保护作用(P<0.05);6%,8%和10%的RPP可以保护猪精子的顶体完整率(P<0.05);精子冻后获能样变化随着RPP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P<0.05)。在猪冷冻稀释液中添加8%和9%的LDL后,猪精子冻后活率分别达到42.25%和49.33%(P<0.05);精子质膜完整率分别达到60.26%和62.68%(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LDL可以明显提高猪精子的顶体完整率,但是在不同浓度的LDL处理组之间,猪精子冻后的顶体完整率没有明显差异;目前的研究还发现添加不同浓度的LDL对精子冻后获能样变化没有任何影响。2、为了更好的理解LDL对猪精子冻后特征的影响,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被用于分析冻后猪精子的运动特征,所得结果显示:高浓度的LDL(8~10%)显着提高了猪精子冻后总运动精子比例(TMS,%),达到42.25%、49.33%和43.21%;与对照组相比,在高浓度的LDL(8~10%)中,精子直线运动速度(VSL,um/s)分别达到40.35,44.18和36.71 um/s;精子在冻后的曲线运动速率(VCL,um/s)在稀释液中含有6%的LDL时最高,达到37.14 um/s(P<0.05);但是各种浓度的LDL添加都不影响冻后精子头部的侧向振幅(ALH)。3、精细胞凋亡现象表现在DNA损伤、细胞内抗氧化物酶、线粒体及caspase等活性的改变。在0.25ml细管里,8%和9%的LDL显着降低了冻后猪精子的彗星比例(CR),8~10%的LDL显着降低了尾部DNA的含量(TD)和尾距(TM,P<0.05);不同浓度的LDL都可以提高猪精子冻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但是只有8~10%LDL可以提高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P<0.05),而LDL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各种LDL浓度对冻后猪精子的线粒体活性均有保护作用(P<0.05);在0.5ml的细管中,8~10%的LDL会提高猪精子冻后总运动精子比例(TMS,%)和精子直线运动速度(VSL,um/s),降低了猪冻后精子里彗星的比例(CR)和尾部DNA的含量(TD)(P<0.05)只有SOD的活性受到8%和9%的LDL的刺激而上升(P<0.05);添加10%LDL可以显着降低0.25和0.5ml中猪精子的caspases活性(P<0.05)。4、为了研究冷冻解冻对精子影响的分子机理,不同的RNA提取方法被用于提取冻后猪精子总RNA。结果表明,利用常温条件下和加热到45℃的Trizol试剂处理猪精子,均不能获得足够数量的RNA用于基因表达检测;如果把Trizol试剂加热到70℃,则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RNA用于基因表达检测,因此,猪精子RNA的提取与Trizol试剂的温度相关。5、利用总RNA检测冷冻解冻后的基因表达的结果表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存在于猪冷冻解冻后的精液中,但是LDL的添加并不能改变LDLR的表达; 9%~10%的LDL显着降低GADD45B的表达;SURVIVIN在猪冷冻解冻精液中的表达量很低,在处理组之间和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没有差异;低浓度的LDL(6%~8%)对BCL-2基因的表达影响不明显,而9%和10%的LDL明显上调了BCL-2基因的表达;高浓度的LDL(9%~10%)明显降低了BAX的表达(P<0.05),而低浓度的LDL(6%~8%)对BAX的表达没有显着影响。通过以上试验发现,LDL对冷冻解冻后猪精子的各种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特别是LDL可以降低由于冷冻解冻导致的凋亡损伤和改变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因此,LDL可以用于猪精液冷冻保存。
张勇[8](2008)在《鸵鸟人工繁殖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人工饲养的鸵鸟多采用公母1:2的比例进行自然繁殖,这样就要饲养大量公鸟、提高了饲养成本;每年公鸟开始发情比同龄母鸟晚10~20d,使得母鸟开产期所产种蛋受精率极低;鸵鸟在自然交配时由于体位较低,经常可以见到雄鸟生殖器官不能一次性进入雌鸟阴道内而在地面上粘染污物如粪便、沙土等,再次插入过程中,极易将污染物带入雌鸟生殖道内而引起母鸟阴道、子宫等感染疾病,诱发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病,污染种蛋,严重影响孵化率和育雏率,严重制约着鸵鸟产业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人工繁殖技术。通过鸵鸟人工繁殖技术的基础性研究,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可降低鸵鸟种群公鸟饲养量,提高种公鸟利用率和母鸟受精率,减少母鸟生殖器官疾病,提高健雏率,从而提高鸵鸟养殖业效益。1.采用解剖法对公鸟生殖器官进行系统解剖观察,结果发现2龄以上鸵鸟体重平均值135.6kg,睾丸重平均值365.5g,长度平均值11.3cm。在没有性成熟时,鸵鸟睾丸和成人的大母指一样大,颜色呈现乳白色;2龄以后睾丸体重、体积大小出现增大的趋势。在解剖过程中观察发现,繁殖季节的鸵鸟睾丸有增大、休产期有缩小的趋势。性成熟以后,颜色由乳白色逐渐转变成灰白色。2龄以上鸵鸟的阴茎重量平均为870g,长为30.1cm。鸵鸟阴茎的大小因年龄和性活动的时期变化而有很大的变化。在没有性成熟时,阴茎较小,呈短棒状,淡粉色。2龄以后在阴茎就逐渐长大。鸵鸟阴茎游离呈螺旋锥体形状,由根部到龟头处逐渐变细。背面有阴茎沟,深度平均为19mm。在交配时阴茎沟闭合成管状,将精液射入雌鸟输卵管口处。鸵鸟阴茎大小在繁殖季节有增大、休产期有缩小的趋势。在泄殖腔内、阴茎根部还有一个较小的囊腔。腔内有两个射精乳头,有2个细管分别通向睾丸。阴茎沟近心端接通向这个囊腔的中央。从根部到射精乳突约有10cm,有两个乳突,每个乳突有5mm长,呈圆锥形。该囊腔在泄殖腔内形成一个独立小腔,将排泄与生殖隔离开来。2.通过对30只种鸵鸟一年中的发情行为观察和统计分析,其结果为鸵鸟在我国关中地区4~10月份为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3~10月份,11~3月份为休产季节,在繁季节里,天气正常的情况下每天早晨和傍晚是两个发情交配高峰期。3.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样品中促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2)和睾酮(T)的浓度水平,其结果是鸵鸟血浆内FSH水平在一年之中呈现波动式变化。FSH先后在11月中旬开始上升,2月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6月中旬达到全年中最低,然后在上升,7月中旬达到全年中最高峰,然后下降,8月中旬达到全年中最低,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开始上升。全年中2、7、12月份中出现3个明显的分泌波峰,峰值分别为130.168mIU/ml、144.375mIU/ml和114.354mIU/ml;出现了6月中旬、8月月中旬两个低谷。E2水平在1~5月份都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的速度较缓,5月中旬到6月中旬突然上升,达到全年中次高峰,在7月份突然下降到最低(18.874pg/ml),然后时急速上升,到9月中旬达到全年中最高峰(367.285pg/ml),随后下降到12月下旬最低。发情前30天,血液中的E2浓度迅增加,由于FSH、LH对卵巢的刺激作用,引起E2的大量分泌,雌二醇反过来作于丘脑下部释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而使垂体大量释放LH,产生LH峰。然而,E2高峰出现的发情后的30天内迅速下降。雄鸵鸟血浆睾酮浓度从1月到6月份一直呈上升趋势,6月中旬达到较高水平(121.473ng/dl),7月后又开始下降,到8月中旬达到全年中最低(77.166ng/dl),9月中旬以后又逐渐上升,到10月中旬达到全年最高(138.562ng/dl)。1718号鸵鸟在注射PMSG以后,24h后发现雄鸵鸟体内睾酮浓度,48h后又降低,还比注射前要低;Z5号鸵鸟在注射PMSG以后,24h、48h后发现雄鸵鸟体内睾酮浓度升高,特别是48h以后升高速度较快;Z2号鸵鸟在注射PMSG以后,24h、48h后发现雄鸵鸟体内睾酮浓度升高,但是升高不明显。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体外注射PMSG对于鸵鸟体内激素分泌有影响。4.采用按摩法、假阴道法、电刺激法这三种方法对5只公鸟进行采精试验。结果如下(1)用按摩法对5只公鸟进行150次采精试验,其中有30次射精反射,这30份精液样品中,只有8次采精成功,平均射精量0.85ml,密度处于“密”级,精子活力平均为0.82,18份精液样品中分泌的是精清,个别有精子,密度处于“稀”级。(2)用假阴道法对5只公鸟进行150次采精试验,结果:有25次射精反射,这25次精液样品中,成功6次,平均射精量0.83ml,密度处于“密”级,精子活力平均为0.86,12份精液样品中分泌的是精清,个别有精子,密度处于“稀”级,其余7份没有精子。(3)用电刺激法对5只公鸟进行100次采精试验,结果只有15次射精反射,这15次精液样品中,成功2次,平均射精量0.4ml,密度处于“稀”级,精子活力平均为0.50,13份精液样品中分泌的精清,没有精子。
靖宁,张维民[9](2007)在《鸵鸟人工授精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因为实施人工授精具有促进品种改良,提高质量及其整齐度,克服体格大小的差别和减少疾病传播等优点,所以人工授精技术在养殖行业中倍受重视。许多国家纷纷研究有关大规模人工授
位兰,彭克美,罗来强,宋卉,王岩,李升和,唐丽,杜安娜,靳二辉,王家乡[10](2007)在《雄性雏鸵鸟生殖器官的形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明雄性雏鸵鸟生殖器官的形态学特点,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6羽45日龄雄性非洲雏鸵鸟的生殖器官进行了研究,并与家禽的相关结构进行了比较。在光镜下观察了雄雏鸟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1)鸵鸟睾丸没有睾丸纵隔和睾丸小叶,曲精小管中精原细胞排列紧密且整齐,睾丸间质较少;(2)附睾由睾丸网、输出小管和附睾管组成;(3)输精管管壁由黏膜、肌层和外膜3层组成;(4)阴茎由2个圆形的纤维性淋巴体、淋巴间隙和微血管共同构成。
二、鸵鸟输精方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鸵鸟输精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迁地朱鹮种群繁殖和生殖激素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朱鹮的生物学特征 |
1.2 朱鹮的历史分布 |
1.3 朱鹮的保护现状 |
1.3.1 野生动物的保护策略 |
1.3.2 朱鹮种群分布现状 |
1.4 鸟类的繁殖 |
1.5 朱鹮的繁殖 |
1.5.1 朱鹮的繁殖概况 |
1.5.2 国内外朱鹮繁殖的研究现状 |
1.6 非损伤取样技术及其应用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研究对象 |
2.3 粪便样品的采集 |
2.4 繁殖期行为观察及产蛋情况记录 |
2.5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5.1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5.2 主要试剂 |
2.6 试验方法和步骤 |
2.6.1 粪便中生殖激素的提取 |
2.6.2 生殖激素的ELISA测定 |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结果 |
3.1 繁殖期行为的观察及产蛋情况 |
3.1.1 求偶与交配 |
3.1.2 产卵与孵化 |
3.1.3 出壳与育雏 |
3.2 繁殖期生殖激素水平变化分析 |
3.3 繁殖期内雄性朱鹮生殖激素水平与受精率的相关性分析 |
4.讨论 |
4.1 四川迁地朱鹮种群繁殖行为的适应性 |
4.2 四川迁地朱鹮种群的繁殖成功率 |
4.3 朱鹮繁殖期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 |
4.4 生殖激素水平与受精率的关系 |
4.5 提高四川迁地朱鹮种群繁殖的措施和建议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朱鹮生殖系统解剖构造及人工采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朱鹮种群概况 |
1.1.1 朱鹮的历史分布 |
1.1.2 朱鹮现今的分布情况 |
1.1.3 朱鹮的保护历史及现状 |
1.1.4 朱鹮的生物学习性 |
1.2 朱鹮的繁殖研究概况 |
1.2.1 朱鹮的自然繁殖 |
1.2.2 朱鹮的人工繁殖 |
1.3 鸟类生殖系统概况 |
1.3.1 雌鸟生殖系统 |
1.3.2 雄鸟生殖系统 |
1.3.3 朱鹮生殖系统研究概况 |
1.4 鸟类和家禽的人工采精 |
1.4.1 按摩法 |
1.4.2 电刺激法 |
1.4.3 假阴道法 |
1.4.4 附睾内精液的采集 |
1.5 立项依据、目的和意义 |
2、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样品 |
2.1.2 主要试剂及设备 |
2.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2.2.1 染色液的配制 |
2.2.2 生殖系统解剖 |
2.2.3 石蜡切片的制作 |
2.2.4 朱鹮人工采精 |
2.2.5 精液的稀释与镜检 |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雌性朱鹮生殖系统结构及特征 |
3.2 雄性朱鹮生殖系统 |
3.3 睾丸的组织形态观察 |
3.4 朱鹮人工采精结果 |
3.5 朱鹮精子的形态特征 |
4、讨论 |
4.1 朱鹮雌性生殖系统 |
4.2 朱鹮雄性生殖系统 |
4.3 朱鹮睾丸组织结构 |
4.4 朱鹮人工采精技术比较 |
4.5 影响家禽和鸟类人工采精效果的因素 |
4.6 朱鹮精子和其它动物精子之间的比较 |
5、本试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展望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的成果 |
(3)鸵鸟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鸵鸟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 |
1.2 我国鸵鸟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
1.2.1 养殖规模小 |
1.2.2 养殖技术落后 |
1.2.3 产品开发技术落后 |
1.2.4 饲料营养水平低 |
1.2.5 行业管理落后 |
1.2.6 市场秩序混乱 |
1.3 标准化养殖的意义 |
1.4 国内外对标准化养殖的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论文研究方法 |
2 鸵鸟养殖行业标准的研究 |
2.1 饲养场的建设 |
2.1.1 场址的选择 |
2.1.2 场地规划及布局 |
2.1.3 栏舍的建筑 |
2.1.4 饲养场主要设备、用具 |
2.2 鸵鸟的营养需要量与鸵鸟饲料 |
2.2.1 鸵鸟的营养需要量 |
2.2.2 鸵鸟常用饲料原料 |
2.2.3 鸵鸟常用饲料原料的加工 |
2.2.4 鸵鸟日粮的配置 |
2.2.5 鸵鸟饲料的贮存 |
2.3 鸵鸟的繁殖技术 |
2.3.1 种鸵鸟的繁殖 |
2.3.2 人工孵化技术 |
2.4 鸵鸟饲养管理 |
2.4.1 雏鸵鸟的饲养管理 |
2.4.2 育成期鸵鸟的饲养管理 |
2.4.3 种鸵鸟的饲养管理 |
2.4.4 肉用鸵鸟的饲养管理 |
2.5 鸵鸟场的卫生防疫 |
2.5.1 健康鸵鸟群的建立 |
2.5.2 检疫 |
2.5.3 隔离 |
2.5.4 卫生消毒 |
2.5.5 常规免疫 |
2.5.6 药物预防 |
2.5.7 封锁 |
2.5.8 死尸无公害处理 |
2.6 鸵鸟的动物福利标准 |
2.6.1 动物福利内容 |
2.6.2 动物福利的重要性 |
2.6.3 动物福利措施 |
2.7 本章小结 |
3 鸵鸟的屠宰及肉、皮初加工、保管、运输体系的研究 |
3.1 鸵鸟的屠宰加工 |
3.1.1 淋洗 |
3.1.2 击晕 |
3.1.3 宰杀 |
3.1.4 拔毛 |
3.1.5 剥皮 |
3.2 鸵鸟肉的初加工 |
3.3 鸵鸟皮的初加工 |
3.3.1 皮的清理 |
3.3.2 皮的腌制 |
3.4 鸵鸟皮的分级 |
3.5 鸵鸟皮的保管 |
3.6 鸵鸟皮的包装与运输 |
3.7 本章小结 |
4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鸵鸟 |
4.1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鸵鸟》草案说明 |
4.2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鸵鸟》报批稿正文 |
4.3 本章小结 |
5 对我国鸵鸟养殖业的建议 |
5.1 建立标准化鸵鸟养殖基地 |
5.2 加强宏观指导 |
5.3 科学配制饲料,加强饲料管理 |
5.4 科学地引导投资,拓展国内外市场 |
5.5 重视科学技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鸵鸟主要性激素分泌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剂和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促卵泡素 (FSH) |
2.2 雌二醇 (E2) |
2.3 睾酮 (T) |
3 讨论 |
4 小结 |
(5)非洲鸵鸟的繁育行为与繁殖特性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繁殖特性 |
1.1 性成熟 |
1.2 繁殖季节 |
1.3 求偶行为及交配次数 |
1.4 性别配比 |
2 产蛋特性 |
2.1 产蛋行为 |
2.2 产蛋规律 |
2.3 产蛋量 |
2.4 收蛋 |
2.5 鸵鸟人工授精 |
3 小结 |
(6)非洲雏鸵鸟消化管的发育及Ghrelin在其中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鸵鸟研究进展 |
2 消化管形态学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形态学研究方法 |
2.3 消化管解剖学研究进展 |
2.4 消化管组织学研究进展 |
3 禽类Ghrelin研究进展 |
3.1 Ghrelin的发现 |
3.2 Ghrelin的结构 |
3.2.1 基因结构 |
3.2.2 多肽结构 |
3.3 Ghrelin的分布 |
3.3.1 mRNA表达 |
3.3.2 Ghrelin-ic的分布 |
3.4 Ghrelin的生理功能 |
3.4.1 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 |
3.4.2 调节摄食 |
3.4.3 调节饮水 |
3.4.4 调节生殖系统中性腺的发育及激素的分泌 |
3.4.5 胃肠活动的影响 |
3.4.6 其它方面的作用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非洲雏鸵鸟消化管的形态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
2.1.4 试剂及染液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2 样本制作 |
2.2.3 石蜡切片HE染色 |
2.2.4 组织化学PAS染色 |
2.2.5 嗜银染色(改良的Grimelius染色) |
3 结果 |
3.1 雏鸵鸟消化管的解剖学特点 |
3.1.1 口咽腔 |
3.1.2 食管 |
3.1.3 胃 |
3.1.4 肠 |
3.1.5 泄殖腔 |
3.2 雏鸵鸟消化管的组织学结构特点 |
3.2.1 食管 |
3.2.2 胃 |
3.2.3 小肠 |
3.2.4 大肠 |
4 讨论 |
4.1 非洲鸵鸟食管的形态学特点 |
4.2 非洲鸵鸟胃的形态学特点 |
4.3 非洲鸵鸟小肠的形态学特点 |
4.4 非洲鸵鸟大肠的形态学特点 |
第3章 非洲雏鸵鸟消化管的发育生物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1.4 试剂及染液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2 石蜡切片HE染色 |
2.2.3 组织化学PAS染色 |
2.2.4 体视学测量 |
2.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和分析 |
3.1 大体解剖学测量结果 |
3.1.1 食管 |
3.1.2 胃 |
3.1.3 小肠 |
3.1.4 大肠 |
3.2 形态学测量结果 |
3.2.1 食管 |
3.2.2 胃 |
3.2.3 小肠 |
3.2.4 大肠 |
3.3 组织化学PAS染色结果 |
4 讨论 |
4.1 雏鸵鸟消化道发育的大体解剖学特征 |
4.2 雏鸵鸟胃肠道发育的组织学特点 |
4.2.1 胃 |
4.2.2 肠 |
4.3 小肠杯状细胞的数量变化特点 |
第4章 非洲雏鸵鸟胃肠道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及发育性变化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载玻片处理 |
2.1.5 主要试剂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与制作 |
2.2.2 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 |
3 结果和分析 |
3.1 胃肠道内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特点 |
3.2 胃肠道内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的形态学分析 |
3.3 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在胃和小肠内的发育性变化 |
4 讨论 |
4.1 非洲鸵鸟Ghrelin基因序列的推论 |
4.2 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特点 |
4.3 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的发育变化特点 |
第5章 非洲鸵鸟GHRELIN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材料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取材 |
2.2.2 总RNA提取 |
2.2.3 反转录 |
2.2.4 引物设计 |
2.2.5 非洲鸵鸟Ghrelin基因的扩增 |
2.2.6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周祖涛,2009) |
2.2.7 PCR产物的克隆 |
2.2.8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周祖涛,2009) |
2.2.9 连接产物的转化 |
2.2.10 阳性克隆鉴定 |
2.2.11 非洲鸵鸟Ghrelin序列测定和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总RNA提取及RT—PCR扩增 |
3.2 目的片段的克隆及鉴定 |
3.3 序列测定与分析 |
4 讨论 |
4.1 非洲鸵鸟Ghrelin基因序列的特点 |
4.2 非洲鸵鸟成熟Ghrelin氨基酸序列的特点 |
第6章 非洲雏鸵鸟胃肠道GHRELIN基因表达的组织分布和发育动态变化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材料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取材 |
2.2.2 总RNA提取 |
2.2.3 反转录 |
2.2.4 引物设计 |
2.2.5 RT—PCR扩增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总RNA提取及RT—PCR扩增 |
3.2 Ghrelin基因在非洲鸵鸟胃肠道内的组织表达谱 |
3.3 Ghrelin基因在不同日龄非洲鸵鸟胃和小肠中的发育性变化 |
4. 讨论 |
4.1 Ghrelin在非洲鸵鸟胃肠道的分布表达 |
4.2 Ghrelin mRNA在非洲鸵鸟胃和小肠表达的发育动态变化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个人简介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 |
(7)LDL和多糖在猪精液冷冻保存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猪精液冷冻保存研究进展 |
1.1 猪精细胞的特殊性 |
1.2 精液冷冻保存原理 |
1.3 精液冷冻保存的重要性 |
1.4 猪精液冷冻保存研究进展 |
1.4.1 人工授精的发展历史 |
1.4.2 猪精液冷冻保存的必然性 |
1.4.3 猪精液冷冻保存的相关国际会议 |
1.4.4 猪精液冷冻包装类型 |
1.4.5 精液冷冻稀释液 |
1.4.6 冷冻保护剂 |
1.4.7 降温与平衡时间 |
1.4.8 冷冻方法 |
1.4.9 渗透压的变化 |
1.4.10 解冻温度与时间 |
1.4.11 冻前离心对猪精子的影响 |
1.4.12 冻后精子获能 |
1.4.13 受精与体外试验 |
1.5 冷冻过程对精细胞的损伤 |
1.5.1 精子活力的改变 |
1.5.2 细胞溶质浓度改变导致精子损伤 |
1.5.3 冰晶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
1.5.4 细胞膜的损伤 |
1.5.5 DNA 的损伤 |
1.5.6 活性氧(ROS)对精子的损伤 |
1.5.7 线粒体损伤 |
1.6 猪精液冷冻保存的国内研究进展 |
1.7 猪精液冷冻保存研究方向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精液冷冻稀释液的筛选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2.2.2 多糖与LDL 提取 |
2.2.3 精液采集 |
2.2.4 精液稀释液配制 |
2.2.5 精液冷冻与解冻 |
2.2.6 精子质量评价 |
2.2.7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多糖与LDL 对猪精子冻后活率的影响 |
2.3.2 不同多糖与LDL 对猪精子冻后质膜完整率的影响 |
2.3.3 不同多糖与LDL 对猪精子冻后顶体完整率的影响 |
2.3.4 不同多糖与LDL 对猪精子冻后获能样变化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LDL 与猪精子冻后凋亡样变化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设备与试剂 |
3.2.2 精液采集、冷冻与解冻 |
3.2.3 冻后精子运动特征评价 |
3.2.4 冻后精子DNA 完整性检测 |
3.2.5 冻后精子酶活性检测 |
3.2.6 冻后猪精子线粒体完整性测定 |
3.2.7 Caspases 活性检测 |
3.2.8 数据统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LDL 对猪精子冻后运动特征的影响 |
3.3.2 LDL 对猪精子冻后DNA 完整性的影响 |
3.3.3 LDL 对猪精子冻后SOD、CAT 和GSH-Px 活性的影响 |
3.3.4 LDL 对主精子冻后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
3.3.5 LDL 对猪精子Caspases 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LDL 在猪精液冷冻保存中分子机理的初步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仪器设备与试剂 |
4.2.2 精液采集、冷冻与解冻 |
4.2.3 RNA 分离与cDNA 合成 |
4.2.4 实时定量PCR 检测 |
4.2.5 数据统计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RNA 提取 |
4.3.2 LDL 对猪精液冻后LDLR 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3 LDL 对猪精液冻后GADD458 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4 LDL 对猪精液冻后SURVIVIN 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5 LDL 对猪精液冻后BCL-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6 LDL 对猪精液冻后BAX 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鸵鸟人工繁殖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鸵鸟的繁殖特性 |
1.1.1 性成熟 |
1.1.2 配种过程与交配次数 |
1.1.3 雌雄配比 |
1.1.4 产蛋 |
1.2 鸵鸟生殖器官组织结构研究 |
1.2.1 雄鸵鸟生殖器官 |
1.2.2 雌鸵鸟生殖器官 |
1.3 鸵鸟性激素分泌 |
1.4 鸵鸟发情表现 |
1.4.1 雄鸵鸟发情表现 |
1.4.2 雌鸵鸟发情表现 |
1.5 鸵鸟采精 |
1.5.1 按摩法采精 |
1.5.2 电刺激法采精 |
1.5.3 假阴道法采精 |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6.1 选题的目的 |
1.6.2 选题的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雄鸵鸟主要生殖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动物与地点 |
1.1.2 试验器械 |
1.1.3 试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睾丸 |
1.2.2 阴茎 |
1.3 讨论 |
1.4 小结 |
试验二 鸵鸟发情规律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及地点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雄鸵鸟发情规律 |
2.2.2 雌鸵鸟发情规律 |
2.3 讨论 |
2.4 小结 |
试验三 鸵鸟主要性激素分泌规律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鸵鸟血浆中激素浓度的变化 |
3.3 注射孕马血清(PMSG)前后雄鸟睾酮浓度的变化 |
3.4 讨论 |
3.5 小结 |
试验四 雄鸟采精技术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保定 |
4.1.3 消毒 |
4.1.4 采精 |
4.2 结果 |
4.2.1 按摩采精 |
4.2.2 电刺激采精 |
4.2.3 假阴道采精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简介 |
(10)雄性雏鸵鸟生殖器官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 果 |
2.1 睾丸的形态特征 |
2.1.1 睾丸间质 |
2.1.2 睾丸实质 |
2.2 附睾的形态特征 |
2.2.1 睾丸网 |
2.2.2 输出小管 |
2.2.3 附睾管 |
2.3 输精管的形态特征 |
2.4 阴茎的形态特征 |
3 讨 论 |
3.1 曲精小管和睾丸间质 |
3.2 附睾内导管系统的上皮特点 |
3.3 鸵鸟阴茎特征 |
四、鸵鸟输精方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迁地朱鹮种群繁殖和生殖激素水平的研究[D]. 任英男.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2]朱鹮生殖系统解剖构造及人工采精技术研究[D]. 贺文成.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9)
- [3]鸵鸟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的研究[D]. 王迪.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
- [4]鸵鸟主要性激素分泌规律的研究[J]. 张勇,任战军,彭克美,唐丽,王洪亮,王磊,程佳,程佳月,王咏絮. 中国畜牧兽医, 2011(06)
- [5]非洲鸵鸟的繁育行为与繁殖特性的观察[J]. 蔡涛,田淑娟,李雅华,张勇.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Z2)
- [6]非洲雏鸵鸟消化管的发育及Ghrelin在其中分布规律的研究[D]. 王家乡.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7]LDL和多糖在猪精液冷冻保存中的作用研究[D]. 江中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 [8]鸵鸟人工繁殖的基础研究[D]. 张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9]鸵鸟人工授精方法的探讨[J]. 靖宁,张维民. 中国家禽, 2007(16)
- [10]雄性雏鸵鸟生殖器官的形态学研究[J]. 位兰,彭克美,罗来强,宋卉,王岩,李升和,唐丽,杜安娜,靳二辉,王家乡. 畜牧兽医学报,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