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吴先敏[2](2021)在《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分析我院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探究保乳手术术后的复发相关危险因素,为我们临床医师行保乳治疗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行保乳手术的201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各项指标与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关系,总结我院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采用?2检验对各项指标行单因素分析,对具有明显影响的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探索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全组201例乳腺癌保乳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45±9.9岁),患者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78岁,II期以内乳腺癌患者180例,占保乳手术患者的90%。随访时间截止到2020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在201例接受保乳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复发20例,复发率为10.0%。单因素分析保乳手术术后复发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分期、PR状态、Ki-67表达、脉管浸润情况、术后放疗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大、淋巴结转移、PR阴性、脉管浸润和未行放疗是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肿块大、淋巴结转移、PR阴性、脉管浸润和未行放疗是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保乳患者实施规范化和个体精准化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尽量降低患者术后的复发。
张震宇[3](2021)在《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早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尽管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并用和诊疗手段的不断提高,乳腺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和治愈率不断提高,成为乳腺癌患者死亡率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及个体化精准治疗已成为保证乳腺癌患者良好预后的核心因素,然而在临床中,由于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不典型,甚至在影像学中会出现与良性肿块类似的表现,以致于部分早期乳腺癌入院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这不仅会影响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甚至会延误患者的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比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与初诊为乳腺癌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筛选出有意义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究早期乳腺癌诊断为乳腺良性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今后的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将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临床初诊为乳腺癌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病理差异,统计指标主要包括初诊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体重指数(BMI)、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Ki67的表达情况、分子分型、肿瘤多灶性。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特征,将这些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掘出影响早期乳腺癌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通过分析对比得出,两组早期乳腺癌患者在初诊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HER-2及Ki67的表达情况、分子分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早期乳腺癌患者在肿瘤位置、BMI、ER及PR的表达情况、肿瘤多灶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初诊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HER-2以及Ki67的表达情况是影响早期乳腺癌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与临床初诊为乳腺癌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相比,发病年龄更小,肿瘤的最大直径更小,浸润性导管癌的比例更低,导管原位癌的比例更高,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更低,HER-2阳性率更低,Ki67的表达情况相对更低,恶性程度更低,侵袭性更低。2.在肿瘤位置、BMI、ER和PR的表达情况、肿瘤多灶性方面,两组早期乳腺癌患者之间差异不显着。3.初诊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HER-2及Ki67的表达情况是早期乳腺癌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李浩[4](2021)在《乳腺癌保乳治疗与乳房重建手术生存比较 ——一项基于SEER数据库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保留乳房手术联合放疗作为早期乳腺癌标准治疗方案之一,其安全性已受到认可。但随着乳腺癌治疗手段与理念的不断更新,保乳手术指征逐渐放宽,既往对保乳治疗(保乳手术联合放疗)安全性与预后的研究多为早期乳腺癌人群,且比较对象为乳房全切患者,对于真实世界乳腺癌人群,以及与其他手术治疗方式的比较较少。随着乳房重建手术近年来逐渐开展,本研究将通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SEER数据库,探讨真实世界中接受保乳治疗与乳房重建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差异分析。方法:本研究纳入2010年1月-2016年12月SEER数据库中随访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单侧无远处转移的首次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接受保乳治疗(保乳手术联合放疗)与乳房重建组,通过对确诊年龄、人种、诊断年份、医保、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个数、肿瘤位置、是否化疗等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与单因素COX回归比较保乳治疗与乳房重建手术的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与总生存(OS)差异,并在不同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分子分型人群进行亚组分析(每次亚组分析内皆再次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混杂因素)。结果:研究最终纳入111123例接受保乳治疗(保乳联合放疗)与33546例乳房重建患者,共有28210对患者完成倾向性评分1:1匹配,匹配后各混杂因素分布均匀,中位随访34个月,单因素COX回归显示总人群乳房重建手术与保乳治疗(对照组)的BCSS(HR=1.04,95%CI:0.93-1.16,P=0.48)与OS(HR=0.95,95%CI:0.86-1.05,P=0.31)无差异。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淋巴结阴性且肿瘤直径≤5cm乳腺癌人群中,乳房重建较保乳治疗者的BCSS差,其乳腺癌特异性死亡风险增加23%(HR=1.23,95%CI:1.02-1.49,P=0.03),OS无差异。此外,在淋巴结阴性且肿瘤直径≤5cm时继续进行肿瘤位置亚组分析显示,癌灶位于外上象限或中央区者接受乳房重建较保乳治疗的BCSS差(外上象限:HR=1.54,95%CI:1.07-2.20,P=0.02;中央区:HR=4.98,95%CI:1,44-17.21,P=0.01),但OS无差异,其余象限未发现二者BCSS与OS差异。在淋巴结阴性且肿瘤直径≤5cm时进行分子分型亚组分析显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接受乳房重建手术比保乳治疗有较差的BCSS与OS,其乳腺癌特异性死亡风险增加45%(HR=1.45,95%CI:1.07-1.98,P=0.02),总死亡风险增加33%(HR=1.33,95%CI:1.00-1.76,P=0.048),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分子分型亚组未发现预后差异。在淋巴结阳性或肿瘤直径>5cm人群中,两组人群总BCSS与OS无差异,但Her2过表达型患者接受乳房重建较保乳治疗有更好的BCSS,其乳腺癌特异性死亡风险降低57%(BCSS,HR=0.43,95%CI:0.22-0.85,P=0.015);总死亡风险降低46%,接近统计学差异(OS,HR=0.54,95%CI:0.29-1.01,P=0.055);其余分子分型亚组未发现预后差异。结论:对于淋巴结无转移且肿瘤直径≤5cm的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手术较保乳治疗的BCSS差,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组同时有较差的OS)或癌灶位于外上象限、中央区时。对于淋巴结有转移或肿瘤>5cm者,保乳治疗与重建预后相当,但Her2过表达患者接受乳房重建手术较保乳有更好的BCSS。
周鹏[5](2021)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影响选择保乳手术的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新辅助化疗实现保乳手术,可以满足乳腺癌患者治疗疾病和追求生命质量的双重需求。但仍有部分新辅助化疗后符合保乳条件的患者选择行乳房切除术。因此,本研究分析新辅助化疗后符合保乳条件的乳腺癌患者选择手术方式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优化手术方式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病理学检查诊断为乳腺癌,并经新辅助化疗后符合保乳手术条件的2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新辅助化疗患者的特点修订而成(见附表1)。调查人员由本课题组医务人员组成,在问卷填写前,使用统一的解释语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及填写要求,征得患者同意后发放问卷调查表。所有量表均在填写完成后统一编号收回。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分类资料的组间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同时结合临床实际将可能影响患者选择手术方式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χ2=9.611,P=0.002)、分期(χ2=11.062,P=0.001)、癌症家族史(χ2=6.894,P=0.009)、分子分型(χ2=6.894,P=0.009)、新辅助化疗疗效(χ2=17.088,P<0.001)、外科医生的建议(χ2=16.587,P<0.001)、化疗不良反应(χ2=2.030,P=0.042)以及手术并发症(χ2=13.793,P=0.003)是影响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新辅助化疗疗效以及外科医生的建议是影响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独立因素。新辅助化疗疗效越好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可能性越大,疗效为CR的患者相对于疗效为SD的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可能性是8.697倍(OR=8.697,95%CI 1.82-41.569,P=0.007),疗效为PR的患者相对于疗效为SD的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可能性是7.215倍(OR=7.215,95%CI1.567-33.218,P=0.011)。外科医生建议患者保乳的程度越重,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可能性越大,外科医生强烈建议保乳的患者相对于外科医生不推荐保乳的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可能性是5.034倍(OR=5.034,95%CI1.554-16.308,P=0.007),外科医生建议保乳程度为“一般”的患者相对于外科医生不推荐保乳的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可能性是4.359倍(OR=4.359,95%CI 1.38-13.765,P=0.012)。结论: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决策的过程,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新辅助疗效以及乳腺专科医生良好专业素养的形成,对优化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的手术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积极的引导,共同作出最优选择。
张佩雯[6](2021)在《基于医患双方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乳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的健康。当前早期乳腺癌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保乳手术及乳房切除术。由于保乳手术的美观外形及安全性等优势,保乳手术已成为发达国家女性早期乳腺癌首选的手术方式,而我国保乳手术的开展水平较低。本研究旨在从医患双方角度分析影响我国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式选择的相关因素,为有效引导患者的循证决策、促进我国早期乳腺癌的诊疗水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福建省立医院确诊为早期乳腺癌,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提取患者临床及社会人口学资料。(2)采用电子问卷收集样本患者对应的主诊医师的社会人口学及乳腺癌诊疗经验相关资料。(3)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 15例女性早期乳腺癌乳房切除术术后患者的半结构化访谈,以深入了解患者手术方式决策的过程及决策的主要原因等内容。统计分析包括术式选择的单因素分析,并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二分类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探索,将患者的手术方式(保乳手术=1,乳房切除术=0)作为因变量,自变量选择单因素分析中手术方式在不同特征患者中的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的变量(检验水准α放宽至0.15)以及根据专业判断需要纳入的变量,并充分考虑医患特征间的交互效应。研究结果566例符合保乳指征的研究样本中,采取保乳手术的患者共140例,适宜保乳率(采取保乳手术的患者占所有适宜开展保乳手术患者的比例)为24.7%。医生年龄、患者年龄、患者所在地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影响因素。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中等收入地区的患者(对照:低收入地区)更有可能接受保乳手术(OR=1.91,95%CI:1.01~3.62)。医生、患者年龄每增加1岁,保乳手术的概率分别降低10%(95%CI:-19%~-1%,P=0.03)和4%(95%CI:-7%~-1%,P=0.01)。医患年龄的交互作用对部分患者显着(Z>1.96,P<0.05),平均影响效应为0.06%(Z=2.11,SE=0.03%,P<0.05)。患者对应的主诊医师共15名,医师主动向早期乳腺癌患者告知病情的内容多侧重于手术方式及术后治疗方案的解释,但对患者的术后护理,尤其是患者术后的心理关怀不足。38.8%的被调查医师表示会向符合保乳指征的患者强烈推荐保乳手术。“患者个人保乳意愿不强烈”、“医院冰冻病理技术欠佳”、“患者更介意治疗费用”是医师认为影响他们实施及推荐保乳手术的前三位因素。在患者访谈中,很多患者对于疾病和治疗方法的理解并不完全正确;很多早期乳腺癌患者并不重视美学观念,还有一些患者在手术前尚未发觉自己对身体形象美观的追求;几乎所有乳房切除术患者在进行手术决策时的主要考虑都是医师的建议与担心癌症复发,一些患者还会考虑个人健康的需求以及治疗费用等因素。研究结论为最终实现早期女性乳腺癌最佳手术方案与患者需求与愿望的协调,促进女性早期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主诊医师应加强对乳腺癌术式的循证证据的学习和理解,持续提升医师的诊疗水平,积极发挥对患者手术方式决策的影响作用。主诊医师还应重视不同年龄段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需求,在术前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相关信息和健康教育。此外,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并为经济困难患者建立安全网,帮助排除经济困难患者接受保乳治疗的经济障碍。
吉维[7](2021)在《左乳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VMAT与TOMO照射的剂量学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研究分析左乳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VMAT与TOMO两种放疗技术之间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剂量学参考依据。[方 法]通过选择我科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左乳癌保乳术后(瘤床有银夹)患者30例,均为女性。收集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主要包括年龄、一般情况、肿瘤部位(左乳、象限)及大小、手术方式(保乳术)、病理类型、病理分期(TNM分期)等。对所有入组患者严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靶区勾画,并对每一位患者分别设计VMAT计划和TOMO计划。分析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学差异,尤其是心脏亚结构及危及器官低剂量区的差异。[结 果]1.靶区剂量学:(1)PTV:两种计划在D98、D50、H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MAT计划HI值高于TOMO计划;D2、CI两种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GTV:两种计划在D2、D98、H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MAT计划HI值高于TOMO计划;D50、C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危及器官剂量学:(1)左、右肺:两种计划在左肺V5、V10、V15、V20、V40、Dmean及右肺V5、V10、Dmea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中左肺V40高于TOMO计划,其余指标均低于TOMO计划;两种计划在左肺V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脏:两种计划在心脏V5、V10、V30、V40、Dmea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MAT计划在V5、V10、Dmean低于TOMO计划,而V30、V40高于TOMO计划;两种计划在V15、V20指标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3)心脏亚结构:①左心房(LA):两种计划在D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明显低于TOMO计划。②左心室(LV):两种计划在V5、V10、V30、V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MAT计划在V5、V10低于TOMO计划,在V30、V40高于TOMO计划;两种计划在V15、V20、Dmean指标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③右心房(RA):两种计划在Dmean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明显低于TOMO计划。④右心室(RV):两种计划在V5、V10、V15、Dmea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均低于TOMO计划;两种计划在V20、V30、V40指标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⑤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两种计划在V5、V10、V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均低于TOMO计划;两种计划在V20、V30、V40、Dmean指标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⑥左旋支(LCX):两种计划D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明显低于TOMO计划。⑦右冠状动脉(RCA):两种计划Dmean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明显低于TOMO计划。(4)右侧乳腺:两种计划在V5、V10、Dmea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MAT计划均低于TOMO计划,(5)脊髓:两种计划在D2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D2明显低于TOMO计划。[结论]1.VMAT和TOMO两种放疗技术的靶区剂量分布均可达到处方剂量要求。2.TOMO的剂量均匀性优于VMAT,但适形度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OMO在左乳癌保乳术后放疗的靶区分布上略优于VMAT。3.TOMO在减少肺、心脏及其亚结构高剂量受照体积的同时,增加了其低剂量的受照体积,VMAT的低剂量区相对更优。4.在对对侧乳腺的保护上,VMAT优于TOMO。
袁一木[8](2021)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下靶区的剂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乳腺癌是全球女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多的。全世界平均每年新发病的乳腺癌病例为115万例,其中死亡4.1万例。目前,乳腺癌成了我国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根据中国癌症中心和卫生部发布出来的的数据来看:中国女性产生乳腺癌的概率全国总计大约为10万中有42个。不过从90年代开始,乳腺癌病人的死亡概率就有所显着减少。从研究中发现,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检测诊断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主要原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多种途径的开展,提升了治疗效果。目前,乳腺癌正在逐步发展成为目前疗效最好实体肿瘤之一。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的消灭肿瘤的治疗办法,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是对做完保乳术后的患者,保乳术后放疗可以降低三分之二概率的局部复发。目的通过实验,对比靶区和重要器官的剂量分布,选出一种最适合左侧乳腺癌患者做完保乳术后所需要采用的放射治疗方案,满足临床需求。方法选择2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均来自于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治疗部进行放疗的病人,应用新华定位CT定位上述患者乳腺组织和切口位置,应用飞利浦PLNCALE计划系统建立4种乳腺癌放疗计划,分别为4F-IMRT、5F-IMRT和6F-IMRT放疗计划以及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应用资料数据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对比,包括靶区的剂量变化分布、适形度与均匀性,以及对心、肺等其它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以得出最佳的放疗照射计划。结果1.经过实验研究后的结果表示在CI、HI和MU上,P<0.05,它们的具体表现为6F-IMRT>5F-IMRT>4F-IMRT>3D-CRT。在Dmin上,四组之间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6F-IMRT>5F-IMRT>4F-IMRT>3D-CRT,P<0.05。在Dmax上,四组之间的表现为3D-CRT>4F-IMRT>5-IMRT>6-IMRT,但这种差异没有任何统计学意义(P>0.05);在Dmean上,表现为3D-CRT和4F-IMRT均显着低于6F-IMRT和5F-IMRT,且3D-CRT显着低于4F-IMRT,P<0.05,但是5F-IMRT和6F-IMRT之间相似性差异不显着(P>0.05)。在V95%上,3D-CRT和4F-IMRT,P>0.05,但上述两组均显着低于5F-IMRT和6F-IMRT,P<0.05,在V98%上,4F-IMRT、5F-IMRT和6F-IMR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3D-CRT明显比另外三组高,P<0.05;在V100%上,P<0.05,具体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P<0.05。在V105%上,四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3D-CRT>4F-IMRT>5-IMRT>6-IMRT。2.在心脏V5、V10、V20和V30以及Dmean上,IMRT的表现为照射野的数目越多,照射的剂量也越高,但是与3D-CRT比较,在心脏V5上表现为6F-IMRT>5F-IMRT>4F-IMRT>3D-CRT,两两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脏V10、V20、V30以及Dmean上,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在患侧肺V5、V10、V20、V30、Dmean上的差异P>0.05,在右侧肺V5和Dmean上表现为5F-IMRT>6F-IMRT>4F-IMRT和4F-IMRT>5-IMRT>6-IMRT,P<0.05;但是与3D-CRT相比较,在左侧肺的相关剂量指标上均表现为3D-CRT的剂量显着高于IMRT组,P<0.05,但是在右侧肺上,V5表现为3D-CRT>5F-IMRT>6F-IMRT>4F-IMRT,P<0.05,而在Dmean上,则表现为3D-CRT>4F-IMRT>5-IMRT>6-IMRT,P<0.05。4.在右乳的V10和Dmean上,四组之间的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CD3+、CD4+、CD8+和CD4+/CD8+这几项数据在患者在医院放疗前几乎无差异,放疗后较放疗前CD3+、CD4+和CD4+/CD8+数值都明显的降低了,而CD8+比放疗前升高了,放疗后4F-IMRT、5F-IMRT和6F-IMRT在CD3+、CD4+、CD8+和CD4+/CD8+上P>0.05,但CD3+、CD4+、CD4+/CD8+这三组都比3D-CRT组高,而CD8+比3D-CRT组低一些,P<0.05。6.四组患者在E2、P、CEA、CA153和CTNI上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放疗以后,E2和P和之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但是CEA和CA153和放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了,CTNI这一指标比放疗前提高了,P<0.05,四组患者经过放疗后除了CTNI以外的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NI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P<0.05。7.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可能性在它们之间差异很小;急性皮肤反应上3D-CRT高于另外3组,差异非常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三组4F-IMRT、5F-IMRT以及6F-IMRT之间急性皮肤反应的发生率差异P>0.05;四组患者在美容优良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存在3D-CRT组在放疗后三个月内随访时,存在3例患者照射区域皮肤颜色较深;随访半年,仅存在3D-CRT组出现1例局部复发,其余组别均未出现死亡、复发以及转移等情况。结论1.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可知,调强放疗的治疗效果要比三维适形放疗的效果好,它对肿瘤放疗靶区的适形性和均匀性均优于三维适形放疗,且对心肺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同时安全性较高。2.在不同照射野数目的计划中,射野数量越多,肿瘤靶区的覆盖率、适形度和均匀性也增加,但是也会伴随对双肺、健侧乳腺、心脏平均剂量和照射体积的升高,故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照射野数目,如针对心肺功能较差则,可采用低照射野数目进行放疗治疗。
阿依努尔[9](2021)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与改良根治术后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我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与改良根治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6例保乳手术联合术后放疗与144例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5年及7年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对局部区域复发(Local Regional Recurrence,LRR)及总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84.890±20.474个月,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组:5年及7年总生存率97.6%,94.4%,5年及7年无病生存率96.8%、93.7%;改良根治组:5年及7年总生存率97.2%、96.5%,5年及7年无病生存率97.2%、93.1%,两组5年及7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方面均无差异(P>0.05)。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与局部区域复发率HR3.036(95%CI:1.084-8.504)及总生存率3.767(95%CI:1.115-12.727)均相关。结论: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放疗与改良根治术在5年及7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均>0.05)。HER-2过表达是影响早期乳腺癌局部区域复发率及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我院未来的治疗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进行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
吴炅,王永胜,柳光宇,李俊杰,范照青,方仪,聂建云,郭宝良,李南林,张强,陈益定,宋传贵,刘雁冰,李凯,水若鸿,肖勤,尤超,胡娜,史京萍,杨昭志,裘佳佳[10](2020)在《保留乳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1前言1.1背景2016年,1篇发表在国际着名肿瘤学期刊LancetOncol上的文章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关注,文章报道了一项基于荷兰国家癌症登记数据库2000—2004年的真实世界数据所进行的大型队列研究,结果发现,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手术加放疗的10年乳腺癌相关生存率优于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而保乳手术加放疗的10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的优势可见于T1N0患者,但在更高分期的患者中则未发现[1]。
二、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后处理 |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
6.1.1 标本类型 |
6.1.2 标本固定 |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4. 2 取材 |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5. 2 取材 |
6.2.6 SLNB |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
6.3.1 组织学分型 |
6.3.2 组织学分级 |
6.3.3 乳腺癌的分期 |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
1 0.2.5. 1 局部处理 |
1 0.2.5. 2 全身处理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1.1随访和评估 |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5.2诊断 |
15.3治疗原则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
附录 |
(2)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收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相关定义及治疗 |
2.3 术后辅助治疗 |
2.3.1 术后化疗 |
2.3.2 术后放疗 |
2.3.3 术后内分泌治疗与靶向治疗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本单位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 |
3.2 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
3.2.1 年龄、月经情况及家族史与复发 |
3.2.2 钙化灶、活检方式及首次切缘情况与复发 |
3.2.3 肿块大小、位置与复发 |
3.2.4 腋窝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与复发 |
3.2.5 病理类型、病理分期与复发 |
3.2.6 ER、PR、Her-2、Ki-67 与复发 |
3.2.7 分子分型与复发 |
3.2.8 组织学分级、脉管浸润与复发 |
3.2.9 术后放疗与复发 |
3.3 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
第4章 讨论 |
4.1 年龄与复发 |
4.2 肿块大小和淋巴结转移与复发 |
4.3 放疗与复发 |
4.4 病理分期、病理类型与复发 |
4.5 ER、PR、Her-2、Ki-67 及分子分型与复发 |
4.6 脉管浸润、组织学分级与复发 |
4.7 其他因素与复发 |
4.8 总结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保乳手术外科治疗研究进展分析 |
参考文献 |
(3)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早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EBC的保乳手术 |
1.2.2 EBC的新辅助治疗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临床资料 |
2.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2.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2.1.4 EBC的定义标准 |
2.1.5 分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
2.1.6 检测指标的判定标准 |
2.1.7 分子分型的判定 |
2.1.8 体重指数的测定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380 例E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
3.2 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 EBC与临床初诊为乳腺恶性肿瘤的 EBC的临床病理差异分析 |
3.2.1 初诊年龄 |
3.2.2 肿瘤大小 |
3.2.3 肿瘤位置 |
3.2.4 病理类型 |
3.2.5 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 |
3.2.6 BMI |
3.2.7 ER的表达情况 |
3.2.8 PR的表达情况 |
3.2.9 HER-2 的表达情况 |
3.2.10 Ki67 的表达情况 |
3.2.11 分子分型 |
3.2.12 肿瘤多灶性 |
3.3 EBC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单因素分析 |
3.4 EBC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入组的EB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
4.2 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
4.2.1 初诊年龄 |
4.2.2 肿瘤大小 |
4.2.3 病理类型 |
4.2.4 组织学分级 |
4.2.5 HER-2 的表达情况 |
4.2.6 Ki67 的表达情况 |
4.2.7 分子分型 |
4.3 本文的局限性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乳腺癌保乳治疗与乳房重建手术生存比较 ——一项基于SEER数据库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多种临床情况下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安全性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情况 |
(5)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影响选择保乳手术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新辅助化疗后符合保乳手术条件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乳腺手术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医患双方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操作性定义 |
(一) 早期乳腺癌 |
(二) 保乳手术 |
(三) 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手术指征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我国乳腺癌流行情况 |
二、保乳手术是乳腺癌外科手术的发展方向 |
(一) 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的疗效比较 |
(二) 保乳手术对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
(三) 乳腺癌外科手术展望 |
三、保乳手术的开展情况 |
(一) 国内外保乳手术的实施情况 |
(二) 我国保乳手术发展的阻碍 |
四、乳腺癌手术术式决策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患者个人因素 |
(二) 医师因素 |
(三) 文献回顾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样本来源 |
二、调查方法 |
(一) 病历资料收集 |
(二) 医师调查 |
(三) 患者访谈 |
三、研究变量 |
(一)患者的临床特征 |
(二) 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三) 主诊医师特征 |
四、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一、患者基本特征 |
二、主诊医师基本特征 |
三、医患交流模式 |
四、医师对保乳手术的推荐及影响因素 |
五、适宜保乳女性乳腺癌术式决策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七、患者访谈的主要结果 |
(一) 患者缺乏准确恰当的决策支持信息 |
(二) 患者不太重视自身的美学观念 |
(三) 医师的建议比提供选择重要 |
第五章 讨论 |
一、主要发现 |
(一) 保乳手术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 |
(二) 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手术的影响因素 |
二、创新性与局限性 |
三、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医师调查问卷 |
附件 2 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患者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致谢 |
(7)左乳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VMAT与TOMO照射的剂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不同放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下靶区的剂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与改良根治术后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 治疗方法 |
1.2 随访 |
1.3 一般病例资料的收集 |
1.4 观察指标 |
2.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10)保留乳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背景 |
1.2 中国保乳手术现状 |
1.3 现有指南与规范 |
1.4 指南要点、形式与内容特点 |
1.5 共识的证据级别 |
2 保乳指征 |
2.1 共识要点 |
2.2 文献数据解读 |
2.2.1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2.2.2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2.2.3 保乳治疗后与局部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 |
3 保乳手术的影像学评估 |
3.1 共识要点 |
3.2 文献数据解读 |
3.2.1 保乳术前影像学评估 |
3.2.2 术前影像学引导下乳房和腋窝活检 |
3.2.2. 1 影像学引导下对临床不可触及乳房病灶的定位活检 |
3.2.2. 2 超声引导下区域淋巴结细针穿刺 |
3.2.2. 3 超声引导下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node biopsy,SLNB) |
3.2.3 新辅助化疗前、后乳房和腋窝病灶的定位方式 |
3.2.3. 1 新辅助化疗患者乳房病灶的定位 |
3.2.3. 2 新辅助化疗患者腋窝转移淋巴结放置标记物 |
3.2.3. 3 标记物放置时机 |
3.2.3. 4 标记物放置数量 |
3.2.3. 5 标记物放置影像学方法选择 |
3.2.4 术中影像学引导的保乳手术及组织标本的影像学评估 |
3.2.4. 1 术中超声引导的保乳手术 |
3.2.4. 2 超声检查在术中标本评估中的作用 |
3.2.4. 3 乳腺X线检查在术中标本评估中的作用 |
4 保乳手术的病理学评估 |
4.1 共识要点 |
4.2 文献数据解读 |
5 保乳手术技术 |
5.1 共识要点 |
5.2 文献数据解读 |
5.2.1 常规保乳技术 |
5.2.1. 1 常规保乳手术切口 |
5.2.1. 2 常规保乳手术残腔的处理 |
5.2.1. 3 常规保乳手术后的引流 |
5.2.1. 4 保乳术区瘤床标记 |
5.2.2 OPS技术在保乳手术中的应用 |
5.2.2. 1 定义 |
5.2.2. 2 分类 |
5.2.2. 3 适应证 |
5.2.2. 4 安全性 |
5.2.3 肿瘤整形技术分类 |
5.2.3. 1 容积移位技术 |
5.2.3. 2 容积替代技术 |
5.2.3. 3 乳房缩小术联合乳房提升术的手术方式需去除乳腺表皮并切除大量腺体 |
5.2.3. 4 乳头乳晕复合体重建 |
6 保乳术后的放疗 |
6.1 共识要点 |
6.2 文献数据解读 |
6.2.1 WBI的必要性 |
6.2.2 WBI剂量分割方式 |
6.2.3 瘤床加量 |
6.2.4 PBI |
6.2.5 特定低危复发患者的豁免放疗 |
6.2.6 区域淋巴结放疗 |
6.2.7 前哨淋巴结阳性避免腋窝清扫 |
7 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及其处理 |
7.1 共识要点 |
7.2 文献数据解读 |
7.2.1 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 |
7.2.2 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类型 |
7.2.3 保乳术后IBTR的手术治疗 |
7.2.4 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系统性治疗 |
7.2.4. 1 可切除浸润性病灶的根治性局部手术后系统治疗 |
7.2.4. 2 根据不同分子分型的系统治疗具体原则 |
7.2.4. 3 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术后复发的处理 |
7.2.4. 4 不可切除的复发病灶或尝试进行复发病灶的术前系统治疗 |
7.2.4. 5 可切除原位癌病灶的系统治疗 |
7.2.5 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 |
7.2.5. 1 保乳术后复发属于潜在可治愈,预后明显高于转移性乳腺癌 |
7.2.5. 2 预测远处复发的预后因素 |
8 DCIS的保乳治疗 |
8.1 共识要点 |
8.2 文献数据解读 |
8.2.1 DCIS术前活检方式 |
8.2.1. 1 超声引导粗针穿刺活检 |
8.2.1. 2 X线引导粗针活检 |
8.2.1. 3 开放性活检 |
8.2.2 DCIS手术切缘 |
8.2.2. 1 安全手术切缘 |
8.2.2. 2 切缘评估 |
8.2.3 影响DCIS保乳术后复发的因素 |
8.2.3. 1 术后放疗 |
8.2.3. 2 手术切缘 |
8.2.3. 3 患者特征和肿瘤特性 |
8.2.4 DCIS局部复发风险的预测 |
8.2.4. 1 Van Nuys预后指数(USC/VNPI) |
8.2.4. 2 基于21基因的Oncotype DX DCIS评分系统 |
8.2.4. 3 其他预后预测系统 |
8.2.5 DCIS保乳术后放疗 |
8.2.5. 1 术后WBI |
8.2.5. 2 术后放疗时机及放疗计划 |
8.2.5. 3 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的研究 |
9 新辅助治疗后的保乳手术 |
9.1 共识要点 |
9.2 文献数据解读 |
9.2.1 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的安全性 |
9.2.2 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的影响因素 |
9.2.3 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的实施 |
9.2.4 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时间选择 |
9.2.5 p CR与非手术时代 |
1 0 妊娠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 |
1 0.1 共识要点 |
1 0.2 文献数据解读: |
1 0.2.1 妊娠期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的选择 |
1 0.2.2 妊娠期乳腺癌保乳手术 |
1 0.2.3 妊娠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辅助治疗 |
1 1 保乳手术后的随访 |
1 1.1 共识要点 |
1 1.2 文献数据解读 |
1 1.2.1 保乳术后IBTR的时间 |
1 1.2.2 保乳术后IBTR的模式 |
1 1.2.3 保乳术后与全乳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差异 |
1 1.2.4 利用前瞻性数据登记项目开展真实世界研究 |
1 1.2.5 保乳术后患者满意度评估 |
1 1.2.6 保乳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
1 1.2.6. 1 EORTC QLQ-C30和QLQ-BR23 |
11.2.6.2 FACT-B |
1 1.2.6. 3 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ICP-BR) |
四、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D]. 吴先敏. 南昌大学, 2021(01)
- [3]临床初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早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D]. 张震宇. 河北大学, 2021(09)
- [4]乳腺癌保乳治疗与乳房重建手术生存比较 ——一项基于SEER数据库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D]. 李浩.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影响选择保乳手术的因素分析[D]. 周鹏.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6]基于医患双方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佩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7]左乳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VMAT与TOMO照射的剂量学研究[D]. 吉维.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8]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下靶区的剂量的研究[D]. 袁一木.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9]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与改良根治术后疗效对比[D]. 阿依努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10]保留乳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J]. 吴炅,王永胜,柳光宇,李俊杰,范照青,方仪,聂建云,郭宝良,李南林,张强,陈益定,宋传贵,刘雁冰,李凯,水若鸿,肖勤,尤超,胡娜,史京萍,杨昭志,裘佳佳. 中国癌症杂志,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