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益气化瘀中药配合潘生丁治疗IgA肾病3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罗慜婧[1](2021)在《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湿热内蕴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迁延期的常见证型,其发生率高达47.8%~100%。湿热既是CKD的病因,也是病理产物,是加重并加快其进展的重要因素,在CKD的病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消减与CKD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及时发现和重视湿热证,早期预防和治疗湿热证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治疗湿热的方法以清朝着名医家叶天士提出的“分消走泄”为基础,亦即所谓的“开上、宣中、导下”,而肾居下焦,故临床常以清热利湿法治疗湿热型肾病,使湿热病邪从下焦小便而出。在此基础上,经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治疗清热利湿法治疗CKD湿热证的临床文献虽多,但大多研究均为小样本临床试验,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且相关药物治疗湿热型肾病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本研究拟分为两部分进行。首先研究一部分,以清热利湿法治疗CKD为立足点,借助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方法,对清热利湿法治疗CKD湿热证的临床疗效与用药特点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其次,研究二部分,基于研究一对于清热利湿法治疗CKD的用药特点的分析总结,采用近年来新兴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已有的各个在线开源数据库进行数据整合和生物信息化分析,建立药物-疾病网络,从改善或恢复生物网络平衡的整体观角度认识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并指导新药发现,初步探讨中药治疗CKD湿热证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研究目的:评价清热利湿法治疗CKD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用药特点。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 database for Chinese technical periodicals,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4月关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清热利湿法中药汤剂治疗CKD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类文献。本次检索任务由两人共同完成,如有意见分歧,可与第三人协商解决,两位研究员分别根据平行设计RCTs Cochrane偏倚评估工具2.0版本对检索文献的研究质量进行评价,同时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结局指标,使用Stata 1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分析、发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并基于文献数据提取结果总结用药规律。研究结果:1.纳入文献情况:通过网络数据库初步检索得到892篇文献,最终纳入33篇文献符合荟萃分析的纳入要求。共涉及CKD患者2558例,均来自中国,其中试验组1308例,对照组1250例。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均以清热利湿法为基础治法,频数由高到低排名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茯苓、党参、甘草、苍术、白花蛇舌草、白术、黄连、半夏、桂枝和黄芩。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的33篇文献均描述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其中仅有15篇文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配,14篇文献未描述具体随机方法,4篇文献按照就诊顺序进行随机分配。只有1篇文献说明了分配隐藏方案为预先密闭信封,其余32篇文献均未描述是否采用分配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双盲法,其余32篇文献未明确表示是否实施双盲法。4.Meta分析结果: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清热利湿法中药汤剂对CKD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WMD=5.289,95%CI(2.879,7.703),P<0.05,I2=66.8%]、血清肌酐(Scr)[WMD=-14.027,95%CI(-18.704,-9.349),P<0.05,I2=81.4%]、尿素氮(BUN)[WMD=-1.284,95%CI(-1.776,-0.793),P<0.05,I2=88.6%]、中医症候积分[WMD=-6.883,95%CI(-8.542,-5.224),P<0.05,I2=95.7%]、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WMD=-0.382,95%CI(-0.461,-0.290),P<0.05,I2=69.7%]水平的改善效果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发现:对于改善eGFR方面,CKD不同分期可能是eGFR整体研究异质性的来源之一。对于降低Scr水平方面,随着CKD病程的进展,清热利湿法对于CKD患者Scr降低的效应量绝对值也随之增加,整体数据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cr呈降低趋势。根据原发病不同进行亚组分析时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对于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的Scr降低效果较好。5.发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本研究各结局指标Begg’s和Egger回归非对称性检验结果提示,各研究均存在发表偏倚,分别对各结局指标进一步采用非参数剪补法评估潜在缺失研究的数量,并未发现添补研究,剪补前后合并效应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发表性偏倚影响不大,结果比较稳健。采用单研究逐次排除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依次排除独立研究,对剩余研究重新进行分析,所有结果的点估计值均落在合并效应量的95%CI内,说明本研究结果总体的稳定性较好。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清热利湿法中药汤剂对于改善CKD患者肾功能相关实验室指标方面可能具有优势,但需要高质量证据进一步确认。2.纳入的33篇文献中使用频次排名前10味的中药中有5味中药(党参、半夏、黄芩、黄连、甘草)与《伤寒论》中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的组方用药相吻合,与CKD的中医病机脾胃虚损、水精不布、湿热内生的病机特点相应,可作为临床CKD患者辩证为中下焦湿热证诊疗时的用药参考。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基于研究一对纳入文献所用高频中药进行总结分析,本研究第二部分拟选用半夏泻心汤为治疗CKD中下焦湿热证的代表方剂,运用网络药理学对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有效成分、靶点、通路进行分析,并针对关键靶点与核心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药物潜在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根据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数据库所建议的选择标准,将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20%,类药性指数(drug-likeness,DL)≥0.1作为筛选条件,检索半夏泻心汤组成药物的有效成分及相对应的药物靶点,在Uniport数据库进行蛋白名称标准化,得到药物的潜在靶点。2.获取CKD疾病靶点:分别在GeneCards和人类孟德尔遗传病(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Chronic Kidney Disease”,搜索与 CKD相关的靶点基因。3.构建“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并筛选核心成分:采用R软件对半夏泻心汤药物靶点与CKD疾病靶点取交集作为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潜在作用靶点,在Cytoscape 3.8.0软件中构建“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图,通过网络结构拓扑分析结果选取核心成分进行后续研究。4.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的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将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潜在作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得到潜在作用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将得到的相互作用参数导入Cytoscape3.8.0软件中构建PPI网络图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进行后续研究。5.核心靶点生物功能注释分析:使用R对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6.分子对接: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1.半夏泻心汤有效成分与靶点: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得到个半夏泻心汤组成中药活性成分,得到相关靶点278个。2.CKD疾病相关靶点: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得到14136个CKD相关靶点。3.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核心成分:将半夏泻心汤的有效成分靶点和CKD相关靶点进行匹配,选择交集靶点作为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靶点,最终得到药物-疾病作用靶点149个,利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网络靶点图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得到排名前10位的活性成分,提示它们可能是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主要药效物质。4.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核心靶点:将149个药物-疾病作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得到蛋白与蛋白之间的互相作用信息,进一步采用Cytoscape中插件CytoNCA计算网络节点属性,得到23个核心靶点,包括胰岛素(insulin,INS)、白蛋白(albumin,ALB)、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5.GO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23个关键靶点基因共影响了 89个生物学过程和113条信号通路。与半夏泻心汤治疗CKD密切相关的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6.分子对接:230组对接中Docking Score值<-9的有10组,介于-9与-7之间的有95组,介于-7与-5之间的有92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半夏泻心汤中多数核心化合物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结合活性。结论: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发现了半夏泻心汤治疗CKD的主要成分和关键靶点,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初步验证了半夏泻心汤化合物成分与其治疗CKD潜在关键靶点发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推测半夏泻心汤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介导应激条件下的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炎性反应及肾间质纤维化、氧化应激等生理病理过程,减轻肾脏纤维化及炎症,达到治疗效果,可为后期半夏泻心汤治疗CKD中下焦湿热证的作用机制深入研究提供作用机制依据。小结:本课题研究一部分通过检索文献对清热利湿法治疗CKD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总结得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清热利湿法中药汤剂对于CKD患者有一定临床疗效。纳入文献中所使用的高频中药中有5味药与半夏泻心汤的组方用药相吻合,可作为临床CKD辨证中下焦湿热证诊疗时的用药参考。因此基于研究一部分的结论,进一步对治疗慢性肾脏病中下焦湿热证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以半夏泻心汤为例,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是通过多药味、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关系发挥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有效成分槲皮素、β-谷甾醇等有效活性成分作用于INS、ALB、IL6、CASP3、EGFR、CYCS等靶点,同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相关。
颜玲[2](2020)在《基于关联规则探讨中药治疗血尿为主的IgA肾病的用药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关联规则对中药治疗血尿为主的IgA肾病(IgAN)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医证候及用药特点,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VIP、Pubmed数据库,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文献,对文献中的药名和证型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对证候、药物的特征进行频数分析。最后,运用关联规则对中药组成与常见证候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一共纳入了51篇文献,涉及33种证候,其中,以血瘀、湿热、气阴两虚证多见。2.纳入的文献共使用139张处方,涉及177味中药,共出现869频次。其中,频数≥20次的药物有黄芪、小蓟、白茅根、生地黄、墨旱莲、山药、茜草、茯苓、丹参9味中药。3.所有纳入文献涉及的中药包含16个类别,以补虚、止血、清热、利水渗湿、化瘀药为主。性味归经方面,以寒、平、温为主要药性,以甘、苦、辛为主要药味,主要归肝、肺、肾、心、脾经。4.采用Apriori算法,将最小支持度设为5.0%,最小置信度设为50.0%,得到与血瘀证关联性较强的8味中药,即白茅根、熟地黄、黄芪、小蓟、墨旱莲、山药、丹参、茯苓;将最小支持度设为10.0%,最小置信度设为50.0%,得到与湿热证关联性较强的7味中药,即白茅根、黄芪、小蓟、生地黄、墨旱莲、蒲黄、茜草;将最小支持度设为20.0%,最小置信度设为50.0%,得到与气阴两虚证关联性较强的9味中药,即黄芪、白茅根、山药、小蓟、茜草、生地黄、甘草、墨旱莲、茯苓。结论:1.黄芪、小蓟、白茅根等9味中药是治疗血尿为主的IgAN的主要药物,另外,治疗该病的药物组合以黄芪与山药(白茅根或小蓟)组合,茯苓与白术、茜草、黄芪组合最为常见,说明临床治疗血尿为主的IgAN以补虚、止血、清热、利水渗湿、化瘀药为主。2.血尿为主的IgAN的证候以血瘀证、湿热证、气阴两虚证多见。此外,血瘀证常用的中药有8味;湿热证常用的中药有7味;气阴两虚证常用的中药有9味。
先小乐,肖相如[3](2014)在《IgA肾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就IgA肾病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病因病机、辨证分期、辨证论治、单味或单方药物干预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的认识及其现状进行综述,指出了在当前研究中中医药干预治疗可能存在的优势和局限性,总结概括了IgA肾病在中医药治疗中的辩证思路与施治对策。参考文献26篇。
李媛媛[4](2007)在《IgA肾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因素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是全世界范围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疾病,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0%~40%。在我国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约占所有透析病人的20~40%。近年来中医学者从不同角度对IgA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研究等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本研究收集了2002年~2006年IgA肾病患者,采用多中心调查的方法,开展了IgA肾病中医证候与临床检查、肾脏病理关系等临床因素相关性的研究,为IgA肾病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提供依据,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分为两篇综述,《IgA肾病的中医药学研究进展》对IgA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实验研究等方面近十年来的中医药研究进行了概述。《IgA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对IgA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治疗、预后等方面现代医学所作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部分。本研究的目的对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各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便推断病情及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回顾202例临床病例,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本虚证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肺肾气虚四型,标实证分为湿热、湿浊、瘀血、外感四型。观察以上各证型与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病理参数、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202例患者中本虚证以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标实证以湿热证最为多见,临床分型以无症状尿检异常型为多。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肺肾气虚四种证型比较,脾肾阳虚患者发病年龄较大,症状积分较高,舒张压较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血肌酐水平均高于其他本虚证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型患者最多。Lee氏病理分级较重,肾小球积分、小管积分、慢性指数、活动性指数均高于其他证型。标实证型中湿浊证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胆固醇、血肌酐水平均高于其他标实证型。Lee氏病理分级较重,小管积分、活动指数较高。血瘀证在小球积分、血管总分较高。研究表明在IgA肾病中,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阴两虚,标实多兼湿热。本虚证中脾肾阳虚、标实证中湿浊证病情较重,预后不良。标实证型中血瘀证在症状积分较高,发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小球积分、血管总分较高,治疗难度较大。根据上述结论进行分析和推断的病情和预后,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付天昊[5](2006)在《运用肾络微型症瘕三态论对IgA肾病临床证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gA肾病是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肾小球肾炎,也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是肾小球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中最活跃、最丰富的领域之一。但由于发病机制仍然不明,迄今为止尚无特殊治疗药物。自80年代初开始运用中医药治疗IgA肾病以来,很多中医工作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中医药学对IgA肾病的研究进展》对IgA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实验研究等方面近十年来的中医药研究进行了概述。《现代医学对IgA肾病的研究进展》对IgA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治疗,预后等方面现代医学所作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部分。本研究的目的是根据王耀献教授提出的肾络微型症瘕三态论理论对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便推断病情及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回顾53例临床病例,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本虚证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肺肾气虚四型,标实证分为湿热、湿浊、瘀血三型。观察以上各证型与性别、临床表现、临床指标、病理参数、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3例病人中本虚证以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以大量蛋白尿型为多,标实证以湿浊最为多见。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肺肾气虚四种证型比较,脾肾阳虚型临床表现最重,病理改变最重,病理分级最高;湿热、湿浊、瘀血三种证型比较,瘀血证临床表现最重,病理改变最重,病理分级最高,P<0.05。研究表明在IgA肾病中,病性多属本虚标实,而本虚证中的脾肾阳虚证和标实证中的瘀血证大致属于三态论的:“症瘕形成态”,而其他证型大致属于三态论中的“聚散消长态”。而患者的血压情况大致可以反映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同时,若患者脾肾阳虚证与瘀血证同时出现则患者预后较差。
王今朝[6](2005)在《肾炎止血丸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总结张琪教授诊治IgA肾病(IgAN)血尿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对IgAN气阴两虚兼邪热瘀血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本病以气阴两虚为本,兼邪热瘀血的病机理论,确立了益气养阴为主,辅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应用以此法研制出的肾炎止血丸治疗38例IgAN患者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利用光镜、电镜、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分别观察了肾组织(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改变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细胞粘附因子CD44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情况及定量分析,同时检测了尿红细胞、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肾小管功能的敏感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尿白细胞介素—6(uIL-6)、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改变。结果显示:1.肾炎止血丸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减少尿红细胞及尿蛋白,降低血肌酐及尿素氮,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改善和保护肾功能;总体疗效优于潘生丁对照组;2.减少血IgA含量及其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减轻肾小球损伤;3.改善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4.同时通过如下机制发挥其对肾小管-间质损伤的防治作用:降低尿RBP、NAG酶保护肾小管功能;调节细胞免疫,降低uIL-6,减轻免疫反应对肾小管的损伤;减轻PCNA、α-SMA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抑制肾小管间质细胞增殖及细胞的表型转化;下调PAl-1在肾间质及肾血管壁的表达,调节ECM的降解机制;干预粘附因子CD44的表达,改善肾小管进行性损伤和防治间质纤维化。以上研究说明,肾炎止血丸对IgAN小管间质损伤有显着防治作用,为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康辉山[7](2004)在《益气化瘀中药配合潘生丁治疗IgA肾病30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中药配合潘生丁口服治疗 Ig A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3 0例患者均服潘生丁 ,每次 5 0 mg,1日 3次 ,血压升高者加服洛汀新 10 mg,1日 1次。同时口服益气化瘀中药 ,水煎分两次服。一般 1个月为 1个疗程。结果 治愈 2 0例 ,显效 5例 ,有效 2例 ,无效 3例。结论 益气化瘀中药配合潘生丁治疗本病有一定的效果
连俊兰,余勤,盛丽先[8](2004)在《IgA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IgA肾病的西医诊断和分型、中医病因病机、治疗进展等方面对IgA肾病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雪巧[9](2004)在《猪苓汤治疗IgA肾病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系统整理有关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 IgA 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以及猪苓汤的临床研究进展,对猪苓汤治疗 IgA 肾病的疗效及机理进行了研究。 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 理论研究首先探索了现代医学对 IgA 肾病的认识,防治思路及最新进展。其次探讨了中医药防治 IgA 肾病的思路、辨证规律、专病专方研究状况。还对红细胞免疫与 IgA肾病的关系及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最后对猪苓汤的古今文献进行了分析、归纳。 实验研究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IgA 肾病模型的建立 本实验从肠道感染的角度选用免疫复合法建立 IgA 肾病模型。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出现了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出现了异常,免疫病理显示在肾小球系膜区出现了 IgA免疫复合物沉积,符合 IgA 肾病的诊断标准,说明所选的模型是成功的。在此过程中,检测了尿红细胞计数、24 小时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等临床指标,还检测了肾组织的免疫荧光沉积情况。从分析 IgA 肾病发病机理及观察药物作用机理方面考虑,检测了红细胞免疫功能,发现 IgA 肾病模型组有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二、猪苓汤治疗 IgA 肾病的疗效及量效关系研究本实验重点观察猪苓汤的临床效果及量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猪苓汤可以减轻 IgA肾病大鼠的血尿、蛋白尿程度,减轻肾功能的损伤。病理结果亦显示,治疗组系膜区的IgA 较模型组沉积程度明显减轻,说明猪苓汤对 IgA 肾病有较好的疗效。为了研究猪苓汤疗效与剂量的关系,实验特设猪苓汤的大、中、小治疗组,结果显示大剂量治疗组疗效显着(P<0.01),中剂量组有明显疗效(P<0.05),小剂量治疗组疗效不肯定。三、猪苓汤对 IgA 肾病的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本实验重点观察了猪苓汤对IgA肾病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猪苓汤可以提高红细胞C3b受体的功能,提高其与免疫复合物的结合能力,从而减少免疫复合物在系膜区的沉积,最终减轻了IgA肾病的病情。实验结果提示猪苓汤能提高大鼠IgA肾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 结论:猪苓汤对 IgA 肾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减轻 IgA 肾病的血尿、蛋白尿程度,减轻其对肾功能的损害,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的沉积,从而延缓 IgA 肾病的进程。其治疗机理可能是对 IgA 肾病的免疫失调有调节作用,可提高 IgA 肾病红细胞免疫功能。
王秀梅[10](2004)在《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gA 肾病是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肾小球肾炎,也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是肾小球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中最活跃、最丰富的领域之一。但由于发病机制仍然不明,迄今为止尚无特殊治疗药物。自80年代初开始运用中医药治疗IgA肾病以来,很多中医工作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中医药对 IgA 肾病的研究进展》对 IgA 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实验研究等方面近十年来的中医药研究进行了概述。《现代医学对IgA 肾病的研究进展》对 IgA 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治疗,预后等方面现代医学所作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部分。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 IgA 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以推断病情及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回顾 53 例临床病例,根据《2002 年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三型,兼证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观察以上各证型与性别、发病年龄及病程、诱发因素、临床指标、病理参数、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53 例病人中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诱发因素以外感为主,兼证以湿热内蕴最为多见。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三种证型比较,脾肾气虚型临床表现最轻,病理改变最轻,病理分级最低,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最重,病理改变最重,病理分级最高,P<0.05。研究表明 IgA 肾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标实主要是外感、湿热、瘀血等。其病机演变规律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且随病机演变,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逐渐加重。
二、益气化瘀中药配合潘生丁治疗IgA肾病3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气化瘀中药配合潘生丁治疗IgA肾病3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 |
一、古人对湿热病的认识 |
二、CKD湿热证形成的病因病机 |
1.外感 |
2.内伤 |
3.药物因素 |
三、CKD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 |
1.CKD湿热证临床表现 |
2.CKD湿热证发病特点 |
四、CKD湿热证候学研究 |
五、CKD湿热证的中医治疗 |
1.对于蛋白尿湿热证的治疗 |
2.对于血尿湿热证的治疗 |
3.对于水肿湿热证的治疗 |
4.对于肾功能不全湿热证的治疗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研究中的应用 |
一、网络药理学的发展 |
二、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1.生物网络构建 |
2.网络分析 |
3.分子对接或实验验证 |
三、中药治疗CKD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
2.预测中药及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及活性靶点 |
3.阐释方剂组成及配伍 |
4.阐述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 |
5.中药药性理论的探索 |
四、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质量评价 |
1.4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文献筛查流程 |
2.2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概述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结局指标 |
2.5 发表偏倚 |
2.6 敏感性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收集药物潜在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 |
1.2 获取CKD疾病靶点 |
1.3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与核心成分筛选 |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
1.5 基因本体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 |
1.6 分子对接验证 |
2.结果 |
2.1 药物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筛选 |
2.2 疾病靶点检索结果与药物-疾病作用靶点筛选 |
2.3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与核心成分筛选 |
2.4 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
2.5 GO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 |
2.6 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关联规则探讨中药治疗血尿为主的IgA肾病的用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现代医学与血尿为主的IgAN |
1 IgAN的概况 |
2 现代医学对IgAN发病机制的认识 |
3 运用现代医学治疗IgAN的概况 |
(二)中医药与血尿为主的IgAN |
1 概述 |
2 中药治疗尿血的辨证论治 |
(三)关联规则的运用 |
1 概述 |
2 关联规则的应用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搜集及筛选 |
2 资料处理与统计分析 |
2.1 资料处理 |
2.2 数据库的建立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1.1 文献发表年份分布 |
1.2 血尿为主的IgAN患者的基本特征 |
1.3 血尿为主的IgAN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分布特点 |
1.4 疗效标准的统计 |
1.5 不良反应的统计 |
1.6 期刊来源分布特征 |
2 血尿为主IgAN的证候、证素及药物的分布特征 |
2.1 证候分布特征 |
2.2 证素分布特征 |
2.3 药物的分布特征 |
3 关联规则 |
3.1 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 |
3.2 常见证候与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纳入文献的特征 |
1.1 发表年份 |
1.2 期刊来源 |
1.3 参考标准 |
2 血尿为主IgAN患者的一般特征 |
2.1 性别特征 |
2.2 疗程分布 |
2.3 不良反应 |
3 血尿为主IgAN的证候、证素、药物的分布特征 |
3.1 治疗血尿为主的IgAN的证候、证素分布特征 |
3.2 治疗血尿为主IgAN的药物的分布特征 |
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4.1 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
4.2 常见证型与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IgA肾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1.1 火热熏灼脉络、迫血妄行 |
1.2 气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 |
1.3 瘀血阻滞脉络、血不循经 |
2 辨证分型 |
3 辨证论治 |
4 单味、专方用药 |
4.1 单味用药 |
4.2 专方应用 |
5 实验研究 |
6 小结 |
(4)IgA肾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因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IgA肾病的中医药学研究进展 |
综述二 IgA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诊断标准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运用肾络微型症瘕三态论对IgA肾病临床证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学对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诊断标准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肾炎止血丸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一、中医学对IgA肾病的认识 |
1.古代医家对IgA肾病的认识 |
2.现代医家对IgA肾病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IgAN的认识 |
1.IgAN流行病学 |
2.发病与进展机制 |
3.治疗 |
4.预后 |
5.IgAN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研究进展 |
三、导师张琪教授治疗IgA肾病学术经验 |
1.IgA肾病血尿常用治法 |
2.导师张琪教授治疗IgA肾病的学术思想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1.一般资料 |
2.病例选择的诊断标准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1.治疗方法 |
2.观察方法 |
3.疗程 |
4.观察指标 |
5.疗效判定标准 |
6.统计学处理方法 |
三、治疗结果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 |
2.实验药物 |
3.主要实验试剂 |
4.主要仪器设备 |
二、实验方法 |
1.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法 |
2.实验取材 |
3.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讨论 |
1.IgAN病因病机的认识 |
2.肾炎止血丸组方原则及方药分析 |
3.肾炎止血丸的临床疗效评价 |
4.实验性IgAN动物模型的特点及评价 |
5.肾炎止血丸作用机理探讨 |
6.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8)IgA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gA肾病的西医诊断和分型[1] |
1.1 西医诊断 |
1.2 临床分型 |
2 IgA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IgA肾病的治疗进展 |
3.1 中医治疗 |
3.1.1 辨证分型治疗 |
3.1.2 从温病论治 |
3.1.3 中成药治疗 |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体 会 |
(9)猪苓汤治疗IgA肾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IgA肾病的研究概况 |
1 IgA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IgA肾病的病理学研究 |
3 IgA肾病的发病学研究 |
4 IgA肾病的诊断学研究 |
5 IgA肾病的治疗学研究 |
综述二 IgA肾病的中医防治进展 |
1 IgA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 IgA肾病的辨证分型 |
3 Ig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 |
4 IgA肾病的中医药实验研究 |
综述三 红细胞免疫与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
1 红细胞免疫研究的回顾 |
2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
3 肾脏疾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 |
4 调整红细胞免疫功能 |
综述四 猪苓汤的研究进展 |
1 猪苓汤的来源及煎服法 |
2 猪苓汤证的病因病机 |
3 猪苓汤的方药分析 |
4 猪苓汤的临床应用 |
5 猪苓汤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猪苓汤治疗IgA肾病的实验研究 |
前 言 |
实验一 IgA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猪苓汤对IgA肾病大鼠治疗效果及量效关系的观察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猪苓汤对IgA肾病大鼠作用机理的研究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总 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综述一 中医药对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益气化瘀中药配合潘生丁治疗IgA肾病3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研究[D]. 罗慜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关联规则探讨中药治疗血尿为主的IgA肾病的用药特点[D]. 颜玲. 暨南大学, 2020(07)
- [3]IgA肾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先小乐,肖相如. 山东中医杂志, 2014(06)
- [4]IgA肾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因素相关性研究[D]. 李媛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5]运用肾络微型症瘕三态论对IgA肾病临床证候的研究[D]. 付天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6]肾炎止血丸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王今朝.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5(07)
- [7]益气化瘀中药配合潘生丁治疗IgA肾病30例报告[J]. 康辉山. 海峡药学, 2004(06)
- [8]IgA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 连俊兰,余勤,盛丽先.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4(06)
- [9]猪苓汤治疗IgA肾病的实验研究[D]. 李雪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10]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相关性研究[D]. 王秀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