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洁室及其相关环境控制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一[1](2021)在《株洲市绿色养老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雪[2](2020)在《北京机构养老设施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属于老年建筑类型研究大类之下,以老年人行为与心理需求调查为依据的养老设施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本研究观点认为交往空间的系统化构建在养老设施环境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抚养负担的加重,越来越多老年人需要依靠机构养老设施特有优势辅助日常生活,安度晚年。由于退休后与原有社会关系的切断,原有社会人脉的隔离,如何在现有生活区域构建科学合理的交往空间,重塑老年人的社会人脉,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成为现有机构养老设施环境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机构养老设施作为相对封闭的老年居住环境,加强对交往环境的建设,不断改善现有建筑环境封闭、单一的状况,塑造出原有生活空间的熟悉感、亲切感,增强老人对环境的信任感与依赖感,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缓和目前入住率较低的社会现象。纵观国内养老设施设计研究领域,更多关于交往空间的研究成果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倾向于建筑本体的空间设计、细部设计,对公共空间的简单分类与设计手法的机械描述。从行为出发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在养老设施空间环境与老年人行为、交往行为特征等个人属性与空间构成的研究仍占少数。本研究以罗杰·巴克的“行为——场所”理论以及环境行为学的“相互渗透论”为主要研究方法,着重从老年行为与空间环境相互影响的多重机制展开论文的主体,分别探讨了养老设施交往空间的不同层次,分别是交往的物理空间、行为空间以及人文空间,每一章内都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思路,并在最后一章总结归纳,从空间设计的三个层次——物境、情境、意境——进行系统化的交往环境构建,旨在为未来养老院、养护院等设施的建立提供相应的设计依据与设计对策,缓解当前封闭、单一的建筑环境,提升老年人的居住品质。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立场是建筑环境的角度,若要解决现有养老设施的种种问题,并不仅仅是建筑学的领域,还需要如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老年学、社会学、康复治疗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通力协作,完善各项保险制度,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这将促进养老设施类型体系与设计标准的完善,从空间构成上满足老人对功能性和精神性的双重需求。通过着力改善现有养老设施内集中供养的护理方式,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系统与服务理念,方能与整个养老服务体系有效衔接,共同协作促进稳定、生态的养老设施服务体系建成。
白鹏真[3](2018)在《基于PDCA的使用后评估(POE)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伴随着建筑设计质量不高,建筑资源浪费,经济亏损严重等一系列“建筑短命”的负面现象,究其根本,该现象反映的是国内建筑设计偏离实用、理性的根源性问题。回顾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造成“建筑短命”的原因有甲方决策失误、建筑师能力不足、建筑执行失效及任务书制定不合理等多种情况。本文着重从任务书不合理导致建筑功能不合理、运营不佳等建筑设计失效而带来“建筑短命”现象,针对任务书不合理的问题及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现行的任务书只能满足粗放式建筑发展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精细化建筑发展的设计的需求,并且存在任务书考虑不全面缺乏经济运营,指标体系不准确出现数据老化及规范化程度不高表述不清晰等一系列的问题。并且任务书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反馈修正。研究者从职业建筑师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任务书的编制本身就隶属于职业建筑师的工作范畴;其次,注重借鉴近年来以庄惟敏等研究学者提出的“前策划-后评估”的闭环系统的观点;针对上述由于任务书不合理造成的建筑设计失效,建筑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及精细化设计对任务书全面性、准确性、清晰性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亟待需要科学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评价方法的提出,由此在“前策划-后评估”闭环下,提出任务书不合理的问题的解决方向就是“使用后评估(POE)”的研究;本文对“使用后评估”的研究旨在现阶段POE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任务书进行评价的一种POE工作法即P-POE工作法;其原理旨在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P-POE工作法对建成建筑设计作品的全方位评价,以实现对建筑设计任务书有效性的评判及反馈修正,得到新的任务书;其中,本文对POE的研究基于对国内外POE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对POE研究的几个代表性团队的研究成果、研究观点、研究方法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借鉴思考,明确本文POE的研究观点及研究思路;同时针对POE多学科交叉的属性及发展需求,强调相关学科借鉴对P-POE工作法的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侧重从管理学科-PDCA循环理论、统计学科-数据分析理论及工程学科-循证设计理论等对P-POE工作法的工作程序、数据指标、方法工具及支撑体系等进行启发研究,以形成并提出本文研究的P-POE工作法。其中PDCA循环理论对P-POE工作法的工作程序的启发是P-POE工作法创新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P-POE工作法从定义、主客体、特点及研究角度、研究目标及成果、工作原则及P-POE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综合化、系统化的梳理,明确提出了针对建筑设计任务书进行评价的P-POE工作方法,换言之,P-POE工作法是解决任务书问题的有效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对P-POE工作法的实践操作进行论证及完善。总体而言,本文研究提出的P-POE工作方法基于目标明确性原则、信息全面性原则、工具有效性原则、数据动态性原则,遵循系统性的工作程序及运用科学性的方法工具对建成建筑的实际效果与任务书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以检核任务书的落实度,对任务书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针对任务书全面性、准确性、清晰性三方面问题进行查找与分析,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得到新的任务书。本文研究的成果主要建立了以任务书为评价目标的POE工作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得到新的任务书,以期对以后指导建筑设计的任务书的编制提供客观依据及设计导则。
黄琼[4](2016)在《昆明环境卫生管理研究(1930-1949)》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城市的环境卫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健康和城市市容市貌。而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都必须以自身健康为前提。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而人的健康,有20%--25%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本文根据民国档案、相关资料汇编、今人论着,对1930—1949年昆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考察、分析,了解当时昆明城市发展状况和早期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叙述了昆明市政府成立以后,为干预环境卫生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昆明市环境卫生机构的历史沿革、环境卫生工作规则制度的厘定和政府为了改变市民固有的卫生习惯所做的卫生教育宣传努力,从而了解市政制度下政府对环境卫生的管理措施。第二章,详细考察昆明市政府对城市环境卫生的具体治理,如街巷保洁、垃圾处理、厕所管理、粪便管理、饮水卫生和自来水厂的建设、沟道和下水道的疏浚,以及公共娱乐场所和卫生商店的卫生管理等方面。从而了解政府对环境卫生治理的结果。第三章,主要是对1930—1949年昆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评价。论文揭示了昆明市在1930-1949年将近20年时间里所开展的一系列环境卫生建设工作,具有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昆明市政府履行了政府职能,体现了对市民健康负责的态度。当政府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如经费不足、能力有限时,也看到民间社会力量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参与和支持。昆明地处西南边陲,虽然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我们高兴的看到在这20年间,她朝建立现代化卫生城市跨出了一步。
张博雅[5](2015)在《基于模糊理论的档案馆建筑功能组成量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集中管理特定档案的专门机构,档案馆的定位及服务功能随着人们观念意识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已发生了转变——查阅档案已越来越成为普通民众的需求;平民化、开放化已是新时期档案馆建筑功能定位的大势所趋。然而,相比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建筑,我国公共档案馆建筑起步晚,相应研究少。现行的档案馆设计规范事实上并不能给档案馆设计一个足够科学、合理的指导。特别是处于档案馆职能、功能转型期,规范中并没有给出功能组成方面相应的量化指导,进而导致相关设计任务书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题出错”的情况屡见不鲜。建筑策划恰恰是一个从项目客观条件出发,兼顾业主、使用者等各方需求的基础上给出相对科学合理的决策结果的过程。面临档案馆功能定位转型,有必要通过建筑策划的手段对档案馆空间进行预测并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本文旨在在建筑策划相关理论基础上,给出新时期档案馆功能组成定量分析策划的模型。考虑功能组成策划的决策主体多样,目标多样化且具有不可共度性,引入模糊数学决策理论——通过构建档案馆功能组成方案评价的模糊评判模型,实现对档案馆功能组成方案的优选,进而生成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任务书。随着人们对档案馆建筑功能需求的进一步复杂化和建筑策划方法实践的推广,从策划角度对档案馆建筑设计全程进行把控将成为此类型建筑的大势所趋。
尹茂,王发[6](2014)在《新庄选煤厂煤尘治理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新庄选煤厂在煤炭洗选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煤尘产生源,分析了煤炭产品在生产、运输、储装、发运环节中产生煤尘的原因,并针对目前生产系统的实际情况,通过布置除尘器、封闭物料溜槽和运输胶带、在煤尘点和储煤场洒水、降低设备出料口风压、加装排风装置、增加在转载点和入料口物料防破碎装置等有效措施来降低煤尘浓度,结果表明,通过治理和改造,各环节煤尘浓度控制在10mg/m3以下,同时每年可为厂增加经济效益约106万元。
张驰[7](2014)在《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物是指用建筑材料构筑的空间和实体,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三维城市的核心要素。当前三维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的三维建模一般围绕其外表面来进行,主要用于可视化。而面向公众服务的建筑物建模不仅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外部轮廓,还要对建筑物内部进行建模,并建立建筑物内部与外部的联系,来实现内外一体化的建筑信息表达。这就要求新一代的建筑物数据模型能够包含内外一体化的语义信息,实现语义、几何、过程、关系,以及属性特征的整体表达。建筑物按照其种类可以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以及农业建筑三类。其中民用建筑是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GB/T 50504-2009),它是与人类居住、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类建筑物。本文将围绕民用建筑建模与模拟这一主题,从地理学研究角度出发,融合建筑科学、建筑信息模型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建筑物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为基础,对建筑物所包含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能够充分描述建筑物语义、几何、关系、属性信息的建筑物数据模型。该模型能够完整地对建筑物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抽象,对建筑物在多个细节层次下的表达进行支持,并能够有效地支持内外一体化分析与可视化。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物语义、几何、属性、关系信息的分析从建筑学权威专着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出发,对建筑构件与建筑空间的定义、分类体系以及层次等级关系进行了归纳与梳理。对建筑构件与建筑空间相关的几何形态、属性信息进行了分析,并对建筑构件、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为建筑物数据模型的进一步抽象提供基础。2)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的构建从空间数据模型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建筑物数据模型所应包含的内容。以分析归纳出的建筑物的语义、几何、属性、关系信息为基础,对建筑物进行层层抽象,构建了建筑物的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并定义了建立在模型之上的相关操作。3)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的多细节层次表达以CityGML所提出的多细节层次模型为参照,对本文所提出的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进行细节层次划分,分析各个细节层次下所关联的建筑构件、建筑空间以及建筑关系。从数据模型的建筑构件、建筑空间、建筑关系集合中提取关联于各个细节层次的建筑构件、建筑空间与建筑关系,实现其在各个细节层次下的表达。4)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对应用分析的支持在对当前建筑物相关的主要应用分析模型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本文所提出建筑物数据模型的语义、几何、关系信息出发,分析建筑内部某一区域所关联的建筑构件、建筑空间以及其相关建筑关系的提取方法。对建筑对象的实体边界提取方法、空间离散方法以及建筑内部连通网络生成方法进行研究,实现其对应用分析的支持。本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围绕建筑物所关联的实体及其相互联系进行层层抽象,设计出一个能够对建筑物所包含的语义、几何、属性、关系信息进行充分描述的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2)所构建的建筑物数据模型虽然不面向任何具体应用,但可基于其中所包含建筑构件、建筑空间的语义、几何、关系、属性信息,以及构建在其上的操作,来向相关应用分析模型进行转换,使该模型能够支持多种应用分析。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的研究是三维城市建设中建筑物建模与模拟的一次深入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内外一体化地理场景模拟分析的理论体系。模型相关问题的解决可以为建筑物的多功能应用、智能化、多层次表达提供支持,真正打通地理信息与建筑科学之间的信息交互。
张超[8](2014)在《DCS在洁净厂房空调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地不断提高,对健康的状况也越来越关注,我国政府也对药品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并制定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即GMP。近几年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洁净厂房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的技术,本文就是以某公司新建制药厂房控制系统为背景对生产环境控制的研究。制药生产环境的控制系统就是对温湿度、压差等进行控制,从而使得生产环境符合GMP的标志。由于生产环境的要求以及现场设备和控制器距离远,所选系统应该具备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因此本项目对制药生产环境的控制系统选择基于STEP7与WinCC的集散控制系统(DCS)。本文首先论述了4种控制系统的优缺点,选择符合制药控制要求的集散控制系统(DCS)并简单介绍DCS的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特点的介绍。其次提出生产环境对温湿度、压差等指标的要求,并简单地介绍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及其基本原理,重点介绍被控对象湿空气的特性,最后根据空气的特性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基于焓湿图的控制方法将温度和湿度分开的,通过风量和风速来对压差进行控制,同时介绍下PID的控制规律等。本文根据制药厂房生产环境的控制要求,将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技术等技术应用于控制系统,从实现对现场设备的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并采用了串级控制和分程控制的方式优化了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使用WinCC对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本控制系统现已投入使用并且运行良好。
尹志坚[9](2012)在《茶饮料无菌生产线的无菌控制及验证》文中指出本文就茶饮料无菌生产线无菌控制及验证进行探讨,通过研究无菌生产线的无菌环境,无菌充填、容器的前处理,原料的杀菌,最后灌装出产品。在生产线制造特定的敏感性物质(微生物的营养物-培养基),来验证生产线无菌性是否到达。通过一系列的测试,监控和检查相关无菌性维持状况,从而确保无菌性维持到一定周期,为未来茶饮料生产打下基石,同时确保饮料生产线无菌性维持。首先,无菌线的无菌控制是确认生产线是否到达无菌,维持状况如何,并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和论证:环境的无菌性研究,物料的无菌性研究,无菌气和水的无菌性研究和维持,整体体系是否安全可靠,达到无菌状态的最长周期和验证。其次,验证的主要内容:无菌环境测试、无菌水和气的测试、最长生产周期等方面的测试,再其杀菌效果的验证和确认、生产线清洗的洁净度确认等。论文还对无菌线生产状况的探讨,确认最佳生产工艺和参数,确认生产清洗周期、建立日常维护秩序、对相关参数和条件进行有效监控、产品无菌状态的维持和判定等,确保生产线无菌性的维持,以保证生产的产品品质稳定和最佳经济效益。
杨竞[10](2011)在《基于单片机的无尘室监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无尘室内部的环境指标对其本身的工作状态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准确完善的无尘室监测技术是保证无尘室正常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约占整个无尘室应用的50%。本文通过对半导体生产工业中所用到的无尘室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借助嵌入式技术来实现相关环境参量的监测,对监测数据使用PC来进行处理。该系统满足了环境监测系统在未来的需求主要朝着受控环境多元化、应用领域广泛化,监测指标多样化及精确化等方向发展的趋势。要设计一个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各个部分全面地选择是关键。该监测系统的监测指标有四项:温度、湿度、微尘颗粒含量和噪声强度。分别由温湿度传感器、微尘粒子计数器和噪声传感器作为主要采集模块实时地采集监测相应的环境指标。根据无尘室环境监测的需求分析,该系统选用的核心控制器为单片机C8051F410,该单片机中有丰富的模拟和数字资源,并采用一些在单片机中前所未有的技术,使CPU内核的内部和外部有几项关键的性能改进,提高了整体的性能,更易于在系统设计中使用。其通用和专用管脚连接外围电路的多个模块,分别为存储模块、时钟模块、键盘模块、温湿度监测模块、微尘颗粒监测模块、噪声监测模块,LCD显示模块、串口模块、通讯模块和电源模块。主控部分的单片机用汇编语言来编程,各个监测模块定时采集环境参数,实时地在本地LCD界面显示并送到远程监控的上位机,同时系统支持键盘与上位机对历史环境参数数据的查询。用户利用实时环境参数和历史环境参数,监测与分析一段时间内环境的变化趋势,从而达到监控环境状态,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系统的软件实现是基于C语言的系统控制程序,主要包括主控制程序、键盘扫描程序、液晶LCD驱动程序、温度与湿度采集程序、噪声和尘土颗粒采集程序、实时时钟采集程序、E2PROM驱动程序、串口驱动程序等。主控制程序是系统的核心调度程序,系统运行时主控制程序根据设定的流程完成数据采集、显示、存储和上传。此外,主控制程序实时响应键盘的命令,完成历史数据的查询与追溯。由于单片机的计算能力有限,难以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因此在本监测系统中,通常以PC机为上位机,单片机为下位机。由单片机完成数据的采集及对各模块的控制,而由PC完成对各种复杂的数据处理及对单片机的控制。本系统中,上位机作用主要有三方面,显示监测数据以及对不正常的参数进行提示与报警;按时间顺序存储历史数据,方便用户查询;生成一个专门用来存储历史监测值的数据库。从总体性能上来讲,该监测系统采集终端采用了先进的技术,系统实现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上位机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储存也体现了实时性、针对性和整体性,在无尘室环境中能够发挥良好的监控性能。
二、清洁室及其相关环境控制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洁室及其相关环境控制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2)北京机构养老设施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
二、北京市养老设施建设需求增加 |
三、北京市养老设施存在的空间环境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内容 |
一、交往空间的理论基础 |
二、交往空间的概念界定 |
三、交往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机构养老设施的物理交往空间设计 |
第一节 北京市机构养老设施交往空间现状调研 |
一、机构养老设施的基本信息 |
二、机构养老设施交往空间的典型布局 |
三、机构养老设施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要素对老年行为的引发 |
一、空间构成与交往 |
二、空间距离与交往 |
三、空间形态与交往 |
四、空间质量与交往 |
第三节 机构养老设施内部交往空间设计对策 |
一、具有适宜节点的交通空间设计 |
二、细化交往层次的门厅空间设计 |
三、强化交往特征的活动空间设计 |
第四节 机构养老设施外部交往空间设计对策 |
一、保持交往连续的边界空间设计 |
二、具有导向作用的步行空间设计 |
第二章 机构养老设施的行为交往空间设计 |
第一节 机构养老设施老年人交往行为类型 |
一、亲密性交往 |
二、必要性交往 |
三、自发性交往 |
四、社会性交往 |
第二节 机构养老设施老年行为对交往空间的反馈 |
一、对空间多样性的完善 |
二、对空间层次性的补充 |
三、对空间场所性的介入 |
第三节 机构养老设施行为交往空间的层次化设计 |
一、公共交往空间 |
二、半公共交往空间 |
三、私密交往空间 |
第四节 机构养老设施行为交往空间的连续化设计 |
一、内部交往空间连续化 |
二、外部交往空间连续化 |
第三章 机构养老设施的人文交往空间设计 |
第一节 机构养老设施人文交往空间的内涵 |
一、“老有所为”的主体意识 |
二、多元化的运营服务理念 |
第二节 “院落精神”——传统邻里交往关系的启示 |
一、开拓庭院式的公共活动区 |
二、联动社会功能的共享空间 |
三、结合交通系统密切邻里关系 |
第三节 “持续照料”——运营服务理念的人性化设计 |
一、融入社区的养老设施规划 |
二、服务空间的高效配置 |
三、开放包容的照料内容 |
四、智能服务产品的应用 |
第四章 机构养老设施的多维度交往空间设计趋势 |
第一节 “物境”——交往空间的普遍性设计原则 |
一、整体设计的原则 |
二、无障碍的原则 |
三、全生命周期的原则 |
第二节 “情境”——交往空间与老年行为的动态互动 |
一、交往空间的开放性设计 |
二、交往空间的回游路线设计 |
三、交往空间的模糊性设计 |
第三节 “意境”——场所精神的追求与表达 |
一、运营理念的转变 |
二、主体精神的折射 |
三、象征意义的表达 |
四、地域文化的体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PDCA的使用后评估(POE)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背景 |
1.1.2 问题 |
1.1.3 问题的关键 |
1.1.4 问题的解决方向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内容及相关概念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相关概念 |
1.4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4.1 国外研究概述 |
1.4.2 国内研究概述 |
1.4.3 小结 |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难点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2 使用后评估(POE)的基础研究 |
2.1 使用后评估(POE)的必要性—精细化设计对任务书的要求 |
2.1.1 精细化设计对任务书全面性的要求 |
2.1.2 精细化设计对任务书准确性的要求 |
2.1.3 精细化设计对任务书清晰性的要求 |
2.1.4 精细化设计要求通过POE对任务书进行评判 |
2.2 使用后评估(POE)的基本概述 |
2.2.1 缘起与发展 |
2.2.2 定义与作用 |
2.2.3 特点与原则 |
2.2.4 建筑策划、POE、建筑性能评估的关系与区别 |
2.3 使用后评估(POE)的代表性研究 |
2.3.1 以W·佩纳和W·普莱塞为代表的研究 |
2.3.2 以吴硕贤团队为代表的研究 |
2.3.3 以庄惟敏团队为代表的研究 |
2.3.4 其他代表性团队的研究 |
2.3.5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3 P-POE工作法的理论研究 |
3.1 相关学科的借鉴对P-POE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
3.1.1 POE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 |
3.1.2 POE研究发展的需求 |
3.1.3 P-POE理论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 |
3.2 管理学科—PDCA循环对P-POE理论研究的启发 |
3.2.1 PDCA循环的基本概述 |
3.2.2 PDCA循环对P-POE工作程序的启发 |
3.2.3 PDCA循环对P-POE实施组织的启发 |
3.3 统计学科—数据分析对P-POE理论研究的启发 |
3.3.1 数据分析的基本概述 |
3.3.2 数据分析对P-POE数据处理的启发 |
3.3.3 数据分析对P-POE运用工具的启发 |
3.3.4 数据分析对P-POE支撑体系的启发 |
3.4 工程学科—循证设计对P-POE理论研究的启发 |
3.4.1 循证设计的基本概述 |
3.4.2 循证设计对P-POE主观评价的启发 |
3.4.3 循证设计对P-POE闭环系统的启发 |
3.5 本章小结 |
4 P-POE工作法的方法研究—基于PDCA理论的使用后评估(POE)方法探索 |
4.1 P-POE的基本概述 |
4.1.1 P-POE的定义 |
4.1.2 P-POE的主客体 |
4.1.3 P-POE的特点 |
4.1.4 P-POE的研究角度 |
4.2 P-POE的工作目标及成果 |
4.2.1 工作目标 |
4.2.2 工作成果 |
4.3 P-POE的工作原则 |
4.3.1 目标明确性原则 |
4.3.2 信息全面性原则 |
4.3.3 工具有效性原则 |
4.3.4 数据动态性原则 |
4.4 P-POE的工作程序 |
4.4.1 计划阶段 |
4.4.2 实施阶段 |
4.4.3 检查阶段 |
4.4.4 运用阶段 |
4.4.5 工作要点 |
4.5 本章小结 |
5 P-POE工作法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大学B区5号学生宿舍为例 |
5.1 工作概况 |
5.1.1 P-POE评价目的 |
5.1.2 POE评价对象的选择 |
5.1.3 5舍的基本概况 |
5.2 计划阶段 |
5.2.1 概括调研 |
5.2.2 明确目标 |
5.2.3 制定计划 |
5.3 实施阶段 |
5.3.1 培训调研人员 |
5.3.2 执行具体计划 |
5.4 检查阶段 |
5.4.1 检查数据采集的有效性 |
5.4.2 检查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
5.5 运用阶段 |
5.5.1 评价原任务书的有效性 |
5.5.2 分析原任务书的问题 |
5.5.3 提出任务书的改进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语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论文研究的不足 |
6.2.2 论文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使用后评估(POE)的相关概念 |
C.重庆大学B区5号学生宿舍基本调研问卷 |
C.15舍满意度调查 |
C.25舍功能配置调查 |
D.重庆大学B区5号学生宿舍层次分析法(AHP)调研问卷 |
D.15舍功能配置(AHP)调查 |
D.25舍功能配置(AHP)调查结果 |
(4)昆明环境卫生管理研究(193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相关说明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与目的 |
(一) 主要内容 |
(二) 研究目的 |
五、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 重点、难点 |
(二) 创新点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昆明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的创设与演变 |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前昆明市卫生管理机构 |
一、卫生管理机构的设立及变化 |
二、该时期卫生行政机构的特点 |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以后昆明市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 |
一、设置机构 |
二、厘定制度 |
三、教育宣传 |
第二章 昆明市环境卫生的具体治理 |
第一节 街道里巷、住宅的清洁管理 |
一、街道和里巷清洁管理 |
二、市民住宅清洁 |
三、卫生运动 |
第二节 生活垃圾、厕所、粪便的清理 |
一、生活垃圾清理 |
二、厕所清理 |
三、粪便清理 |
第三节 城市环境卫生规划建设 |
一、水源环境卫生调查和自来水厂的建设 |
二、修理城门和主要街巷 |
三、疏浚沟道和下水道 |
第四节 公共娱乐场所卫生和卫生商店的管理 |
一、公共娱乐场所卫生管理 |
二、卫生商店管理 |
第三章 昆明环境卫生管理的评价 |
第一节 昆明环境卫生管理所取得的成效及原因 |
一、昆明环境卫生管理取得的成效 |
二、取得该成效的原因 |
第二节 昆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不足之处 |
一、警政部门兼办卫生事务,行政机关相互配合不够 |
二、卫生经费短缺 |
三、生活贫困以及传统生活观念、社会习俗的制约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模糊理论的档案馆建筑功能组成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范围与基本概念解释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与分析 |
1.2.1 建筑设计领域内的相关研究 |
1.2.2 规范类的相关研究 |
1.2.3 档案学专业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意义与文章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 |
1.5.1 资料获取困难 |
1.5.2 功能组成评价体系建立困难 |
1.5.3 模糊理论自身有一定难度 |
1.6 论文思路 |
第2章 档案馆建筑功能组成建筑策划的内容 |
2.1 档案馆建筑的项目定位 |
2.1.1 限制条件 |
2.1.2 档案馆建筑分级 |
2.2 档案馆建筑的功能组分 |
2.2.1 总体规模及功能内容构成 |
2.2.2 档案库房部分 |
2.2.3 对外服务用房部分 |
2.2.4 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部分 |
2.2.5 办公部分 |
2.2.6 附属用房部分 |
2.3 档案馆功能组分的相互关系 |
2.3.1 从性质上看 |
2.3.2 从空间关系上看 |
2.4 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
2.4.1 档案馆文化性分析 |
2.4.2 档案馆的经济技术分析 |
第3章 档案馆建筑功能组成的量化分析 |
3.1 理论依据 |
3.1.1 建筑学理论 |
3.1.2 统计学理论 |
3.1.3 运筹学理论 |
3.2 基于规范和规划条件确定空间规模阈值 |
3.2.1 确定档案馆总体规模 |
3.2.2 确定各功能组分规模阈值 |
3.3 基于单位元法进一步确定各功能组分规模 |
3.3.1 档案库部分 |
3.3.2 对外服务部分 |
3.3.3 办公部分 |
3.3.4 附属用房部分 |
3.4 基于调研明确功能间配置关系 |
3.4.1 基于文献调研对功能配置关系的量化分析 |
3.4.2 基于实态调研对功能配置关系的量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3.5.1 量化分析的重要意义 |
3.5.2 量化分析的方法与阶段性结论 |
第4章 档案馆功能组成方案评价的模糊评判模型 |
4.1 方案评价的理论基础 |
4.1.1 模糊现象和模糊集理论 |
4.1.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4.1.3 基于模糊集的多目标决策 |
4.2 方案评价的准备 |
4.2.1 评价要素的确定 |
4.2.2 权重的确定 |
4.3 档案馆功能组成方案模糊评判及反馈的程序 |
4.3.1 定性打分初步评判——基于模糊综合评判 |
4.3.2 定性定量综合优选——基于模糊多目标决策 |
4.3.3 方案的核对与反馈 |
4.4 模糊评判与传统层次分析(AHP)法比较 |
4.4.1 传统AHP法及其局限性 |
4.4.2 模糊综合评判法优势及其外延 |
4.5 本章小结 |
4.5.1 几种决策评判模型的比较 |
4.5.2 方案评价与功能组成量化的关联及互动 |
第5章 档案馆建筑及其策划的发展趋势 |
5.1 国际档案事业与档案馆建筑的发展与成熟 |
5.1.1 国际档案馆建筑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
5.1.2 美国档案馆建筑设计的发展与成熟 |
5.2 国内档案馆建筑设计在功能拓展上的探索 |
5.2.1 中国国家档案馆职能的发展变化 |
5.2.2 中美两国档案馆建设规范的差异 |
5.3 档案馆功能组成量化分析的总结与拓展 |
5.3.1 对我国档案馆建筑功能组成策划的建议 |
5.3.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联邦档案存储设施建设标准 |
附录B 美国总统图书馆建筑及设计标准 |
附录C 美国档案馆各功能组分设计要点 |
附录D 美国国家档案馆新馆设计要点整理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新庄选煤厂煤尘治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尘产生源 |
2 煤尘治理的方法 |
2.1 原煤线煤尘产生原因分析及治理方法 |
2.2 产品运输线煤尘产生原因及治理方法 |
2.3 煤场煤尘产生原因及治理方法 |
3 煤尘治理的效果 |
3.1 社会效益 |
3.2 经济效益 |
4 结语 |
(7)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物的组成 |
1.2.2 建筑物数据模型研究进展 |
1.2.3 建筑物数据模型的对比分析 |
1.2.4 建筑物三维模型相关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3.4 论文组织 |
第2章 建筑构件与建筑空间信息的分析 |
2.1 建筑构件信息分析 |
2.1.1 建筑构件的定义 |
2.1.2 建筑构件的分类 |
2.1.3 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 |
2.1.4 建筑构件的几何信息 |
2.1.5 建筑构件的属性信息 |
2.2 建筑空间信息分析 |
2.2.1 建筑空间定义 |
2.2.2 建筑空间的分类体系 |
2.2.3 建筑空间所涉及的关系 |
2.2.4 建筑空间的几何信息 |
2.2.5 建筑空间的属性信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ieBDM)构建 |
3.1 数据模型的相关概念 |
3.1.1 数据模型与空间数据模型 |
3.1.2 ieBDM所应具备的特征 |
3.2 建筑信息的分层抽象 |
3.3 ieBDM的逻辑模型 |
3.3.1 建筑对象的层次等级关系 |
3.3.2 建筑对象的定位与几何信息 |
3.3.3 建筑对象的属性信息 |
3.3.4 建筑对象的关系信息 |
3.4 ieBDM的物理存储模型 |
3.4.1 物理存储载体的选择 |
3.4.2 基于JSON的建筑物数据模型存储模式 |
3.5 ieBDM所支持的操作 |
3.5.1 建筑物数据模型的维护操作 |
3.5.2 建筑对象与关系的查询操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ieBDM的多细节层次表达 |
4.1 建筑物数据模型的多细节层次划分 |
4.1.1 CityGML的多细节层次模型概述 |
4.1.2 ieBDM中建筑对象与建筑关系与各细节层次的关系 |
4.2 建筑物的多细节层次表达 |
4.2.1 建筑物在LOD4细节层次的表达 |
4.2.2 建筑物在LOD3细节层次下的表达 |
4.2.3 建筑物在LOD2细节层次下的表达 |
4.2.4 建筑物在LOD1细节层次下的表达 |
4.3 建筑物多细节层次表达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ieBDM对应用分析的支持 |
5.1 建筑物应用分析模型归纳 |
5.2 建筑物内部某一区域对象的信息提取 |
5.3 建筑对象的实体边界提取与建筑空间的网格离散 |
5.4 建筑内部连通网络生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ieBDM与相关模型的比较 |
6.1 建筑物数据模型的对比标准 |
6.2 ieBDM与CityGML的对比 |
6.2.1 ieBDM与CityGML的共性 |
6.2.2 ieBDM相对CityGML的优点 |
6.3 ieBDM与IFC对比 |
6.3.1 ieBDM与IFC的共性 |
6.3.2 ieBDM相对IFC的优点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建筑物建模应用原型系统构建 |
7.1 原型系统简介 |
7.2 建筑建模子系统 |
7.3 建筑模型应用子系统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 |
8.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科研工作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DCS在洁净厂房空调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洁净厂房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4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
第2章 洁净厂房控制系统与控制对象的特性 |
2.1 洁净厂房空调系统的特点 |
2.2 控制系统的比较 |
2.3 控制系统的选择 |
2.4 温湿度 |
2.4.1 湿空气 |
2.4.2 湿空气的状态参数 |
2.4.3 含湿度(比湿度) |
2.4.4 焓 |
2.4.5 焓湿图 |
2.4.6 湿空气的基本热力学过程 |
2.5 温湿度解耦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药厂环境控制系统的需求与工艺分析 |
3.1 空调系统 |
3.1.1 新风空调(Makeup Air Unit) |
3.1.2 风扇滤网组(FAN FILTER UNIT简称FFU) |
3.1.3 制冷盘管(Dry Cooling Coil) |
3.1.4 新风空调的工作状态 |
3.2 排风系统 |
3.2.1 常规排风系统 |
3.2.2 过滤排风系统 |
3.2.3 紧急排风系统 |
3.3 系统控制要求 |
3.3.1 空调箱控制要求 |
3.3.2 排回风控制要求 |
3.4 监控站要求 |
3.4.1 工程师站硬件 |
3.4.2 工程师站软件 |
3.4.3 监控功能 |
3.4.4 趋势功能 |
3.4.5 报警功能 |
3.4.6 报表功能 |
3.4.7 系统备份和恢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调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 |
4.1 PID控制算法 |
4.1.1 控制器的正反作用 |
4.1.2 PID参数设定 |
4.2 串级控制 |
4.3 分程控制 |
4.4 温湿度控制 |
4.5 压差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空调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5.1 系统的结构 |
5.2 系统硬件配置 |
5.2.1 底板 |
5.2.2 电源模块 |
5.2.3 控制器 |
5.2.4 通讯模块 |
5.2.5 分布式I/O ET200M |
5.3 系统软件配置 |
5.3.1 STEP7 |
5.3.2 WinCC |
5.4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
5.4.1 系统控制要点 |
5.4.2 控制系统的硬件实施 |
5.4.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5 现场运行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茶饮料无菌生产线的无菌控制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茶饮料无菌线的概述 |
1.1.1 茶饮料无菌线的发展和状况 |
1.1.2 茶饮料无菌线的发展趋势 |
1.2 无菌线的生产流程 |
1.2.1 无菌线基本构成单元 |
1.2.2 无菌线的基本设备 |
1.2.3 无菌线工艺流程 |
1.2.4 茶饮料的调配 |
1.3 无菌线的经济效益和可行性研究 |
1.3.1 无菌线的经济效益和前景性 |
1.3.2 无菌线的分类和特点 |
1.3.3 茶饮料无菌线的可行性概况 |
1.3.4 茶饮料无菌线的背景和内容 |
1.3.5 茶饮料无菌生产线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茶饮料无菌线的无菌控制 |
2.1 无菌线无菌控制概况 |
2.1.1 无菌线无菌控制内容 |
2.1.2 可行性实验及实验设备 |
2.1.3 实验的主要药品和试剂 |
2.2 测试具体步骤 |
2.2.1 设备检查和准备 |
2.2.2 环境的无菌性测试 |
2.2.3 无菌水、无菌空气、氮气、无菌环境、涂抹测试 |
2.2.4 化学药剂的杀菌能力测试和安全性评估 |
2.2.5 产品无菌性的预测试 |
2.2.6 产品预测试 |
2.2.7 营养成分对无菌性的挑战-微生物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验证步骤和状况 |
2.3.2 验证结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菌线生产前验证和检测 |
3.1 生产检测仪器、药剂和相关测试 |
3.1.1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
3.1.2 环境测试和前处理测试 |
3.2 后段生产测试 |
3.2.1 标签测试 |
3.2.2 包装和打码测试 |
3.3 茶饮料无菌线的日常监控 |
3.3.1 实验设备和仪器 |
3.3.2 前处理监控 |
3.3.3 无菌性监控 |
3.4 茶饮料周期性清洁的建立 |
3.4.1 清洁程序的建立 |
3.4.2 清洁周期的确认 |
3.4.3 化学药剂的浓度确认 |
3.4.4 设备清洁/消毒/杀菌相关参数及管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商业无菌 |
4.2 茶饮料无菌线—工艺流程关键控制点 |
4.2.1 无菌水、气、氮气关键控制点 |
4.2.2 产品关键控制点 |
4.2.3 杀菌环境和产品关键控制点 |
4.3 无菌冷灌装茶饮料技术要求 |
4.4 无菌茶饮料与热灌装成本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
(10)基于单片机的无尘室监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尘室环境监测系统研究背景 |
1.1.1 无尘室及其应用情况 |
1.1.2 无尘室监测技术的研究背景 |
1.2 无尘室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无尘室环境相关质量控制标准 |
2.1.1 无尘室的控管内容 |
2.1.2 无尘室洁净度的标准 |
2.1.3 无尘室温湿度的标准 |
2.1.4 无尘室噪声的标准 |
2.2 系统设计方案 |
第三章 监测终端硬件电路设计 |
3.1 单片机C8051F简介 |
3.2 温湿度监测电路设计 |
3.3 微尘颗粒监测模块的设计 |
3.3.1 微尘颗粒传感器选择 |
3.3.2 微尘颗粒采集电路的设计 |
3.4 噪声监测模块的设计 |
3.4.1 噪声测量原理 |
3.4.2 噪声传感器选择 |
3.4.3 噪声监测电路的设计 |
3.5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3.5.1 数据存储模块的选型 |
3.5.2 存储电路设计 |
3.6 LCD显示与设计 |
3.6.1 LCD显示模块的选型 |
3.6.2 LCD显示电路的设计 |
3.7 键盘电路的设计 |
3.8 时钟电路设计 |
3.9 串口电路设计 |
3.10 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
3.10.1 GSM模块接收 |
3.10.2 GSM模块电路设计 |
3.11 电源模块设计 |
3.11.1 电源模块的选型 |
3.11.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第四章 监测终端控制程序设计 |
4.1 监测终端的软件功能 |
4.2 键盘扫描子模块程序 |
4.3 液晶模块驱动程序 |
4.4 温湿度监测程序设计 |
4.5 噪声与灰尘颗粒程序设计 |
4.6 存储模块程序设计 |
4.7 时钟程序设计 |
4.8 通信程序设计 |
第五章 上位机应用程序设计 |
5.1 上位机应用程序设计 |
5.1.1 上位机应用程序设计流程 |
5.1.2 上位机应用程序设计 |
5.2 通信命令设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清洁室及其相关环境控制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株洲市绿色养老建筑设计研究[D]. 王天一.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2]北京机构养老设施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李雪.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3]基于PDCA的使用后评估(POE)方法研究[D]. 白鹏真. 重庆大学, 2018(09)
- [4]昆明环境卫生管理研究(1930-1949)[D]. 黄琼. 云南大学, 2016(02)
- [5]基于模糊理论的档案馆建筑功能组成量化分析[D]. 张博雅. 清华大学, 2015(08)
- [6]新庄选煤厂煤尘治理实践[J]. 尹茂,王发. 煤炭工程, 2014(07)
- [7]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研究[D]. 张驰.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8]DCS在洁净厂房空调系统中的应用[D]. 张超.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6)
- [9]茶饮料无菌生产线的无菌控制及验证[D]. 尹志坚. 中南大学, 2012(05)
- [10]基于单片机的无尘室监测系统的设计[D]. 杨竞. 山东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