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如皋花木生产发展步伐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阚俊芬[1](2020)在《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增权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法、实地访谈法和观察法,借鉴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的背景、基础以及发展现状,探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小镇特色产业资源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盆景文化体验反响不佳、休闲度假规模低于预期以及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强,政府主导特征明显、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不足,特色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难以提供有效支撑。针对以上问题,如皋盆景风情小镇的创建要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主体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运营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坚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强化组织、政策、资金、人才保障力度。企业和社区居民也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如皋盆景风情小镇的创建当中,推动小镇品牌化发展,构建小镇核心竞争力,形成良好的多元主体互动协作、共建共享的创建氛围。
汪嘉伟[2](2019)在《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目标,按照“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思路,江苏省于2017年率先出台了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考核细则,并提出到2020年30%的县(市)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如皋市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体量位于苏中县级市前列。近年来如皋市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目标,始终突出城水相融、生态宜居的建设主题,立足市情,认真谋划,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衔接不畅、生态型执政理念系统性不强、绿地养护精细化水平不高、群众参与性低、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缺乏人文特色、旅游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极大阻碍了生态园林城市长远的建设和健康发展。通过对如皋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提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型园林建设理念领悟不够;主政者存在照搬主义,重形式轻实质;政府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人才培养等问题。本文针对问题,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归纳分析国内外关于生态园林建设相关方面的研究,借鉴国内部分县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从城市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等视角入手,总结现状、探讨思路、构建策略,以存在问题为出发点、以对策研究为落脚点,从理念、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思考,研究认为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管理中,政府应该积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优化决策职能,畅通部门信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府养护力度。政府要重点培养和引进城市建设专业人才,保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加强引导,将文化传统融入园林城市建设中,不断构建城市特色。同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不仅仅是政府唱独角戏,更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合作建设,才能统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发展,实现如皋人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
亓军红[3](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指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纪国娟[4](2018)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社区治理比较研究 ——以如皋市大明社区和砀山县神湖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它是指农村各种资源要素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与城市相融合的过程,其最终是为了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协调发展。社区是城市组成的基本空间单元,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社区治理是否有序关系到城市和国家是否稳定。目前对于社区治理的微观实证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治理研究不是很多,因此以如皋市大明社区和砀山县神湖社区为例进行对比研究,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治理进行路径设计,这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分别对如皋大明社区、砀山神湖社区进行实证分析,文章围绕社区治理结构、治理内容、空间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展开探究,认为大明社区“村改社区”以来,大明社区治理的结构层次清晰,主体结构比较完善,分工较为明确,社区治理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充实,积极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拆迁异地安置、土地流转工作等,打造成一个立体化、混合型、功能全面的社区,已经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当然社区治理还存在未充分行使居民的自治权,业主委员会流于形式,社区法制建设不健全,软硬件设施不匹配等问题,并分析发现城市扩张、农业现代化、“城中村”改造工程是影响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同样认为神湖社区在“撤村并居”后,其治理主体呈现“三驾马车”共同运营的现象,社区治理内容更加全面、更加丰富,工业化推动了社区空间的重构,已经形成了较为标准化、功能性空间组合型社区,园区已经初步形成“社区-企业”联动的社区管理模式。同时,社区还存在治理主体“多管齐下”、企业文化的支撑不够、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分析认为社区治理受到工业化进程、企业治理水平、居民、员工的思想观念等影响。最后围绕社区治理主体:居民、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角度出发为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治理提供路径优化,同时也以社区主体、合作机制、个人因素为中心探讨了发达地区的社区治理路径优化方案。
唐明霞,程玉静,袁春新,王建华[5](2018)在《基于产业基础的多视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江苏南通滨江临海,区位优势明显,资源极其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优质粮油、特色蔬菜、生态林业、畜禽养殖、特种水产、茧丝绸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园区建设任重道远,还存在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强;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衔接不紧;集约化程度偏低,环境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新型主体培育滞后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从宏观规划、科技创新、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新型主体、产业融合、适度规模等多重视角,谋划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业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陈晓东[6](2016)在《着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文中认为近年来,如皋市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手段,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断提升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推动"三农"服务、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产业深度融合做出了新的贡献。"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多年发展,如皋市农业信息化网络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农技推广架构不断完善。依托如皋农业信息网,下联各镇(区、街道)、村(社区)的农业信
王晓艳[7](2014)在《如皋市花卉产业现状调查以及发展对策》文中提出花卉产业是如皋市的传统产业,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占比很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花卉产业已经成为绿化美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如皋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12年对如皋市花卉生产基地以及花卉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如皋市花卉产业各层面人物进行访谈调研,了解如皋市花卉产业的概况和存在问题,又选择了如皋市花卉种植主要地区如城镇、磨头镇、下原、搬经四个地区作为主要调查点,对相关企业和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认真分析,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借鉴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在分析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如皋花卉产业的发展和前景。从2007年开始,如皋市种植业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但种植业销售额仍逐步上升,这其中花卉产业发展迅速。全市花卉种植面积从2005年5303公顷到2012年15933.34公顷,年营销收入从不足4亿元增加到42.36亿元,8年增长了近10倍。花卉产业销售额占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9.44%和16.49%上升至2012年的49.8%和89.97%,花卉产业以成为如皋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对如皋市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皋市花卉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专文化以上比重不足16%,文化素质不高,技术人员比重较少。如皋市拥有实际上岗执照的人数占从业人数的比例为12.3%-17.4%,比例相对较高,但主要以经纪人从业资格证为主,而拥有相关技术资格证人数比例不高。此外,如皋花卉市场目前产品虽然较大,但综合发展不足,品种相对单调,主要以大型乔木和小型灌木为主,草坪、盆景种植较少,鲜切花种植量最少。同时,如皋花卉销售途径多样,主要有农民经纪人渠道、固定销售点、合作社销售、交易市场销售、展会网络等非常规销售,其中一般花卉种植户仍然主要以固定营销点为主要销售方式。另外,在该次调查中,88.89%的受访者认为土地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如皋花卉发展的最大因素。如皋花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是土地资源缺乏和资金欠缺,突出反映了供销矛盾,科技投入不够等。通过对当前如皋花卉产业优劣势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主要建议有:如皋应继续做大做强花卉产业,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工厂化经营,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抢占花卉产业市场;应进一步提升花卉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壮大科技力量;如皋市委市政府应做好花卉产业的调控,优化环境,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效应,提高如皋花卉的竞争力;如皋应通过抓住花卉主导产品,加强物流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四面包围的龙头企业带领作用,通过招商引资,进一步做大花卉产业经济。
朱洁婷[8](2013)在《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初探 ——以如皋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化依赖、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并以强大的助推力作用于经济。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历史沿革和经济发展历程,以不同形式积淀出独特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一个区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进步,具有深层次的动力支撑作用。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区域文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等,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区域文化不仅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自身特色,也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并最终使区域经济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生互动的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区域文化的发展;而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和精神动力支撑。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如皋市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及影响,具体包括如皋市区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通过SWOT分析表明,如皋市区域文化发展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威胁并存,但这些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非是恒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于如皋市区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文化的建设必须结合起来,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以形成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建议。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重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培育和创造区域社会资本,加大区域制度创新力度,努力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发展区域文化,应把区域文化创新和发展作为区域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内容,将区域文化建设和发展有机融入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应加强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弘扬区域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培育区域发展空间,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促进服务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和创造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用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持区域文化建设,用改革的思路推进区域文化创新,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促进文化发展与繁荣,最终使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
丁海琴[9](2012)在《如皋市苗木产业发展思路与构想》文中研究表明如皋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湿润气候区,是我国苗木和盆景的主产地之一。文章对如皋市现阶段苗木产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今后如何做大做强全市苗木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建议措施。
孙小锋[10](2010)在《如皋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以如皋市为例,对农村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具体实践措施,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二、加快如皋花木生产发展步伐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如皋花木生产发展步伐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的现状 |
第一节 小镇创建背景 |
第二节 小镇创建基础 |
第三节 小镇发展规划 |
一、明确小镇特色发展主题 |
二、小镇总体发展愿景 |
三、小镇运行管理机制 |
第四节 小镇创建举措 |
第二章 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小镇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
一、小镇特色产业资源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
二、小镇盆景文化体验反响不佳 |
三、小镇休闲度假规模低于预期 |
四、小镇花木盆景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
第二节 小镇创建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
二、政府主导特征明显,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不足 |
三、特色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
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难以提供有效支撑 |
第三章 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 |
一、日本·京都六角堂池坊花道—艺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
二、德国·巴德克罗钦根小镇—多元的产品体系构建 |
三、法国·格拉斯小镇—独特产业资源开发 |
第二节 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 |
一、南浔双林盆景小镇—产业、品牌和市场的整合运营 |
二、新沂盆景创意小镇—产旅城一体化打造创意产业集群 |
三、龙泉氧吧长寿小镇——长寿产业链的延伸 |
四、浙江杭州梦想小镇——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引擎 |
第三节 国内外特色小镇的经验借鉴 |
第四章 完善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坚持发挥规划引领,找准小镇发展定位 |
一、明确小镇发展方向和目标 |
二、充分挖掘小镇文化内涵 |
三、重点打造如皋盆景文化产业园区 |
四、注重以人为本 |
第二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保障水平 |
一、强化组织保障 |
二、强化政策保障 |
三、强化资金保障 |
四、强化人才保障 |
五、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
第三节 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
一、创新运行管理机构和模式 |
二、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 |
三、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
四、不断提升小镇服务质量 |
第四节 提升核心文化竞争力,推动小镇品牌化发展 |
一、打造小镇文化体验 |
二、创新旅游线路设计 |
三、提高旅游产品开发 |
四、加快推进旅游景点的建造 |
五、拓宽小镇品牌宣传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如皋盆景风情小镇的访谈记录 |
致谢 |
(2)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述评 |
1.4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态园林城市 |
2.1.2 城市建设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城市治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
3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实践探索 |
3.1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
3.1.1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 |
3.1.2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基础 |
3.2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的做法 |
3.2.1 城市公园建设 |
3.2.2 小游园建设 |
3.2.3 河道景观建设 |
4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1 发展模式粗放 |
4.1.2 养护管理水平较低 |
4.1.3 缺乏优秀行业人才 |
4.1.4 绿地建设未完全按照规划进行 |
4.1.5 生态园林城市特色性不够明显 |
4.2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生态型园林建设理念领悟不够 |
4.2.2 城市建设忽视养护重要性 |
4.2.3 忽视对人才培养 |
4.2.4 政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
4.2.5 照搬先进城市经验 |
5 国内部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
5.1 国内部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经验借鉴 |
5.1.1 明确的组织定位 |
5.1.2 公园免费开放 |
5.1.3 注重规划建设 |
5.2 国内部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经验借鉴 |
5.2.1 构建绿地系统格局 |
5.2.2 实现绿色发展 |
5.2.3 坚持以人为本 |
6 完善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贯彻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理念 |
6.1.1 注重长远发展 |
6.1.2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
6.1.3 突出责任意识 |
6.2 加大资金支持养护工作力度 |
6.2.1 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支持 |
6.2.2 多渠道筹措资金 |
6.2.3 制定新的资金考核办法 |
6.2.4 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 |
6.3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
6.3.1 重点培养和引进城市建设专业人才 |
6.3.2 提高社会民众等群体参与度 |
6.3.3 提高人员的素质 |
6.4 加大政府部门之间沟通 |
6.4.1 坚持规划引领 |
6.4.2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
6.4.3 加大执法力度 |
6.5 构筑如皋城市文化特色 |
6.5.1 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态园林城市 |
6.5.2 将乡土文化融入生态园林城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第三节 历史背景 |
第四节 自然背景 |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
第一节 造林特点 |
第二节 动因分析 |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结语 |
附录 |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社区治理比较研究 ——以如皋市大明社区和砀山县神湖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区治理有序是维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重要基础 |
1.1.2 深化改革转型期间社区治理面临着众多难题 |
1.1.3 社区治理引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1 社区治理研究的主要视角与方法 |
2.1.2 社区治理模式的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关于社区概念及内涵的研究 |
2.2.2 有关社区治理功能研究 |
2.2.3 关于社区治理结构研究 |
2.2.4 关于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
2.2.5 关于社区治理价值研究 |
2.2.6 关于社区治理影响因素研究 |
2.3 相关概念辨析 |
2.3.1 城乡一体化 |
2.3.2 社区 |
2.3.3 社区治理 |
3 研究区概况 |
3.1 研究区的选取 |
3.2 如皋市大明社区 |
3.3 砀山县神湖社区 |
4 治理现状分析 |
4.1 治理结构分析 |
4.1.1 大明社区的治理结构 |
(1)街道办事处 |
(2)社区居民委员会 |
(3)业主委员会 |
(4)物业管理公司 |
4.1.2 神湖社区的治理结构 |
(1)工业园区管委会 |
(2)砀山县林业局 |
(3)社区居民委员会 |
4.2 治理内容分析 |
4.2.1 大明社区的治理内容 |
(1)社区保障服务 |
(2)社区安全管理 |
(3)社区环境卫生 |
(4)社区文化建设 |
4.2.2 神湖社区的治理内容 |
(1)社区保障服务 |
(2)社区安全管理 |
(3)社区环境卫生 |
(4)社区文化建设 |
4.3 空间特征分析 |
4.3.1 大明社区空间特征 |
(1)立体型社区空间 |
(2)混合型空间布局 |
(3)功能型空间组合 |
4.3.2 神湖社区空间特征 |
(1)重构化社区空间 |
(2)标准化空间布局 |
(3)功能型空间组合 |
4.4 本章小结 |
5 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
5.1 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1 大明社区存在的问题 |
(1)居民委员会自治有名无实 |
(2)业主委员会无实权形同虚设 |
(3)社区的法制建设不健全 |
(4)社区硬件与软件服务匹配不均匀 |
5.1.2 神湖社区存在的问题 |
(1)治理主体"多管齐下" |
(2)企业文化支撑不够 |
(3)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善 |
5.2 社区治理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大明社区治理的影响因素 |
(1)城市扩张推动了社区的发展 |
(2)农业现代化引领社区经济发展 |
(3)"城中村"改造改变了社区风貌 |
5.2.2 神湖社区治理的影响因素 |
(1)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
(2)企业治理补位社区治理 |
(3)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方式 |
5.3 本章小结 |
6 不同类型社区的治理路径选择 |
6.1 欠发达地区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 |
6.1.1 社区居民 |
(1)夯实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 |
(2)培养民主科学的决策方法 |
6.1.2 政府部门 |
(1)实现社区综合治理 |
(2)优化社区制度体系 |
(3)注重整体规划引导 |
6.1.3 社会组织 |
(1)丰富社区生活 |
(2)提升居民的公民意识 |
(3)改善社区生活软环境 |
6.1.4 企业单位 |
(1)因地制宜的发展社区经济 |
(2)吸引社会资本促进社区产业化 |
6.2 发达地区社区治理 |
6.2.1 搭建多元主体互动平台 |
(1)转变服务理念 |
(2)提高居民参与度 |
(3)鼓励发展社区民间组织 |
6.2.2 健全社区合作机制 |
(1)平衡多元主体关系 |
(2)探索多方联动机制 |
6.2.3 提高社区组织的治理能力 |
(1)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
(2)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和吸引力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如皋市大明社区的实证分析 |
7.1.2 砀山县薛楼园区的实证分析 |
7.1.3 两个不同类型社区的治理路径选择 |
7.2 研究展望 |
附件1:如皋市大明社区治理调查问卷 |
附件2:砀山县神湖社区治理调查问卷 |
附件3:个案访谈记录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产业基础的多视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南通六大农业支柱产业 |
1.1 传统粮油生产水平较高 |
1.2 优质蔬菜保障能力较强 |
1.3 生态林业发展迅速 |
1.4 特色畜禽规模化水平快速提升 |
1.5 江海渔业产业稳定发展 |
1.6 茧丝绸产业特色优势明显 |
2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瓶颈 |
2.1 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强 |
2.2 物流和加工尚未融入产业链 |
2.3 集约化程度偏低, 环境劣化 |
2.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
2.5 劳动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
3 多视角发展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
3.1 宏观规划 |
3.1.1 优质粮油科技示范园区 |
3.1.2 特色蔬菜科技示范园区 |
3.1.3 特色花木果品科技示范园区 |
3.1.4 生态畜禽科技示范园区 |
3.1.5 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区 |
3.1.6 茧丝绸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
3.1.7 地道中草药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
3.1.8 都市休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
3.1.9 农副产品加工科技示范园区 |
3.1.1 0 盐土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
3.2 科技创新 |
3.2.1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
3.2.2 发挥高校院所创新引领作用, 推进制度创新和特色办学 |
3.2.3 完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促进资源共享和管理改革 |
3.3 特色小镇 |
3.3.1 升级“一镇一品”, 发展多样性的特色小镇 |
3.3.2 充分挖掘特色乡俗, 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
3.3.3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推动弱势产业转型升级 |
3.4 休闲农业 |
3.4.1 打造魅力休闲乡村 |
3.4.2 打造休闲农业景点旅游精品路线 |
3.4.3 打造休闲农业景点观光旅游精品线路 |
3.4.4 举办经典节庆活动 |
3.5 田园综合体 |
3.5.1确立农民主体, 构建综合产业体系 |
3.5.2 丰富产业内容, 营造综合性新社区 |
3.5.3 建景观吸引核, 构造层次分明体系 |
3.6 新型主体 |
3.6.1 分类扶持, 突出重点 |
3.6.2 技术支持, 立体培训 |
3.6.3 创新融资, 防范风险 |
3.7 产业融合[5] |
3.7.1 调整政府职能, 培育多元人才 |
3.7.2 加强联合协调, 发展产品加工 |
3.7.3 发展现代服务业, 缩短产品流通周期 |
3.8 适度规模 |
3.8.1 制定适度规模土地政策 |
3.8.2 切实拓宽融资经营渠道 |
3.8.3 培育小微特色龙头企业 |
(6)着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互联网+ 农业”的发展 |
“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
“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水平逐步提升。 |
“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营销推广效应凸显。 |
“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
制约“互联网+ 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
观念意识待改变。 |
从业人员偏老化。 |
农村物流不完善。 |
电子商务较滞后。 |
前期投入费用高。 |
推动“互联网+ 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
建立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条模式。 |
创建互联网与生产相互结合的智能农业模式。 |
创建互联网与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子商务模式。 |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加快电子商务融合发展。 |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
(7)如皋市花卉产业现状调查以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花卉业发展概况 |
1.1.1 我国花卉产业现状 |
1.1.2 我国主要各地区花卉产业现状 |
1.1.3 我国各类花卉种植面积和销售额 |
1.1.4 我国华东地区花卉业发展现状 |
1.1.5 我国各类花卉以及华东地区花卉出口情况 |
1.2 我国花卉业发展的不足 |
1.3 江苏花卉产业现状与趋势 |
1.3.1 江苏花卉种植面积概况 |
1.3.2 江苏花卉种植业销售情况 |
1.3.3 江苏花卉主要分类情况 |
1.3.4 江苏花卉产业优劣势分析 |
1.4 其他地区花卉产业的发展经验总结 |
1.4.1 云南地区花卉产业的发展简介 |
1.4.2 云南花卉主要经验 |
1.4.3 荷兰花卉产业的发展简介 |
1.4.4 荷兰花卉主要成功经验 |
1.5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如皋市花卉产业概况 |
2.1 如皋市相关情况介绍 |
2.1.1 如皋市区位与特点 |
2.1.2 地理气候 |
2.1.3 如皋市社会经济概况 |
2.2 如皋市农业及种植业发展状况 |
2.3 如皋花卉产业简介 |
2.3.1 如皋花卉盆景发展历史 |
2.3.2 如皋市花卉业发展现状 |
2.3.4 如皋花卉品牌发展情况 |
2.4 小结 |
第三章 如皋市花卉产业现状调查 |
3.1 调查地区概况 |
3.2 调查方式 |
3.3 调查结果 |
3.3.1 花卉从业人员学历调查 |
3.3.2 花卉从业人员培训调查 |
3.3.3 从业人员证书资质调查 |
3.3.4 花卉品种调查 |
3.3.5 花卉主要销售方式调查 |
3.3.6 花卉产业主要制约因素调查 |
3.3.7 花卉产业种植收益调查 |
3.4 调查总结 |
3.5 如皋花卉业发展主要经营方式 |
第四章 如皋花卉龙头企业及其他典型介绍 |
4.1 如皋花木大世界 |
4.1.1 如皋花木大世界简介 |
4.1.2 花卉大世界主要成功经验 |
4.2 顾庄生态园 |
4.2.1 顾庄生态园简介 |
4.2.2 顾庄生态园主要成功经验 |
4.3 钱长草坪 |
4.3.1 钱长草坪简介 |
4.3.2 主要钱长草坪主要成功经验 |
4.5 总结 |
第五章 如皋花卉产业发展的探讨 |
5.1 如皋市花卉产业条件分析有利条件 |
5.2 如皋市花卉产业条件分析不利因素 |
5.3 如皋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4 如皋花卉产业发展对策 |
5.5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 访谈资料一 |
2. 访谈资料二 |
3. 访谈资料三 |
致谢 |
(8)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初探 ——以如皋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的具体思路 |
第二章 区域文化 |
2.1 区域文化的涵义 |
2.2 区域文化的基本内容 |
2.2.1 区域文化起源 |
2.2.2 区域文化的特征 |
第三章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3.1 文化模式对区域特色经济形成的影响机制 |
3.2 区域文化对区域产业建设的促进机制 |
3.3 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创新的内在动力 |
第四章 如皋市区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
4.1 如皋市区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优势(Strength)分析 |
4.1.1 古老文化为经济发展奠定历史基础 |
4.1.2 名人辈出对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
4.1.3 文化环境为区域经济提供良好保障 |
4.2 如皋市区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劣势(Weakness)分析 |
4.2.1 小农意识 |
4.2.2 投机心态 |
4.2.3 保守心理 |
4.3 如皋市区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机会(Opportunity)分析 |
4.3.1 沿江精神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
4.3.2 特色文化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
4.4 如皋市区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威胁(Threat)分析 |
4.4.1 南北镇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 |
4.4.2 封闭保守思想、官本位意识成为制约因素 |
第五章 基于区域文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5.1 SO战略——利用优势,捕捉机会 |
5.1.1 遵循正确原则方针,促进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
5.1.2 推动文化产业“三化”并进,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 |
5.2 WO战略——捕捉机会,弥补劣势 |
5.2.1 加强文化交流,学习先进区域文化经验 |
5.2.2 转变文化观念,弘扬文化产业“正能量” |
5.3 ST战略——利用优势,克服威胁 |
5.3.1 推进文化兴市战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
5.3.2 加快项目实施建设,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
5.4 WT战略——弥补劣势,克服威胁 |
5.4.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5.4.2 融入大桥经济时代,建设和谐发展城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如皋市苗木产业发展思路与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1.1 主要做法 |
1.1.1 不断调整结构, 适应市场需求 |
1.1.2 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经纪人活跃市场 |
1.1.2. 1 龙头企业的推动 |
1.1.2. 2 经纪人及合作社的促动 |
1.1.2. 3 骨干苗圃的带动 |
1.1.2. 4 苗木市场的拉动 |
1.1.3 不断推广新技术, 提高苗木质量 |
1.1.4 加强引导优质服务, 促进苗木产业健康发展 |
1.2 主要特点 |
1.3 主要问题 |
1.3.1 规模优势不明显 |
1.3.2 土地流转不顺畅 |
1.3.3 服务体系不完善 |
2 市场前景 |
3 发展思路 |
3.1 指导思想 |
3.2 发展目标 |
3.2.1 基地规模 |
3.2.2 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争创 |
3.2.3 市场建设 |
3.2.4 科技目标 |
3.3 建议发展战略 |
3.3.1 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战略 |
3.3.2 在调整中求发展的战略 |
3.3.3 在提高中求发展的战略 |
(10)如皋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2.1 大环境缺水, 农村河流得不到优质水源的及时补给 |
2.1.1 资源性缺水 |
2.1.2 工程性缺水 |
2.1.3 季节性缺水 |
2.1.4 水质性缺水 |
2.2 农村生态脆弱, 稀释和净化污染因子的能力不强 |
2.3 人口密度大, 环境资源消耗大 |
2.4 农业投入品的大量增加, 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
2.5 分散性居住, 生活污染处理难度大 |
2.6 工业“三废”污染 |
2.7 环境意识不强, 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缺少动力 |
2.8 农村污染控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不健全 |
3 如皋市农村生态保护的实践措施 |
3.1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实施生态农业建设 |
3.2 实施改善农村水环境容量和质量的系列工程 |
3.2.1 建设防渗渠 |
3.2.2 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
3.2.3 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 |
3.2.4 实施农村改水 |
3.3 多途径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 |
3.4 规范农村环境监管工作 |
3.4.1 全市环境管理机构健全 |
3.4.2 履行“环保第一审批权”, 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
3.4.3 实施集中生产、污染集中治理工程 |
3.4.4 依法拆除农村土窑 |
4 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
4.1 加大对农村的环保投入 |
4.2 加强生态环境管护,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
4.3 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规 |
4.4 加强农业科学研究, 大力推进农村经济新理念 |
4.5 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
四、加快如皋花木生产发展步伐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问题及对策研究[D]. 阚俊芬. 苏州大学, 2020(03)
- [2]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汪嘉伟. 扬州大学, 2019(02)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社区治理比较研究 ——以如皋市大明社区和砀山县神湖社区为例[D]. 纪国娟.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3)
- [5]基于产业基础的多视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 唐明霞,程玉静,袁春新,王建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8(06)
- [6]着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J]. 陈晓东. 唯实, 2016(04)
- [7]如皋市花卉产业现状调查以及发展对策[D]. 王晓艳.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8]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初探 ——以如皋市为例[D]. 朱洁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9]如皋市苗木产业发展思路与构想[J]. 丁海琴. 宁夏农林科技, 2012(06)
- [10]如皋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J]. 孙小锋. 绿色科技,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