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林华龙[1](2021)在《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出现了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内容多,与现实差距大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把微课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微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补差、提高教学效率。微课可以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堂和课后复习等多个环节。
顾明,温晓军[2](2021)在《高职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的融合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高职计算机编程类课程几种典型教学模式的现状和问题,结合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的特点和难点,分析了高职院校编程类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型的教学模式,并从构建依据、实施流程和实施要点三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具体描述;文中以Java编程课程为例,说明了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成绩、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以及学习编程能力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戴元琴[3](2020)在《蓝墨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着重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教授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掌握,只是停留在模仿阶段,无法形成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无法进行技能迁移来适应职业变化。本研究采用的对分课堂分为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授和讨论中间增加内化吸收环节,主要是学生进行个性化地学习、思考或完成作业。由于中职学生自律性偏差,本研究采用蓝墨云班课辅助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在教学研究中通过行动、行动后观察和反思三个循环步骤不断改进教学,共进行2轮教学实践。研究发现:(1)讲授只讲框架或重难点,给学生留白,学生内化开展自主补充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内化吸收在课余开展,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完成的作品具有独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3)讨论是在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后开展的,讨论“碰撞”出新想法,讨论不仅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同时是知识技能的升华。(4)蓝墨云班课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共同学习提供平台,并促进学生和教师反思和改进。
周少华[4](2020)在《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对社会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信息技术课程是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形式和载体。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变革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是信息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要求。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先教,学生后练”,以教师为主的“教中心课堂”不利于学生发展。学本课堂是信息时代与素质教育下的教育理念,基于学本教育理念的学本课堂是“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以学习为本的“学中心课堂”。本研究进行了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本研究中教学实践主要特点是学生是课堂主体,学生在导学支持资源支持和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培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绩、发展核心素养。实践前:本研究对已有学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案例成果进行分析,对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学习者特征和学习现状为客观依据,立足教学实际,参考已有研究得出的成果,规避已有研究中的不足,设计出了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中:根据滇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模块内容特点将初中信息技术课分为概念知识型、操作技能型、应用能力型三种课型,分别对三种不同课型进行学本式教学设计,科学设计实验、合理选择对象实施教学实验。实践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后测练习的形式收集实践数据,通过质性与量化、过程与结果的多样评价方式,分析实践效果。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中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可行、有效,学生学习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学习意识及能力提升、成绩有提升、学习兴趣和课程满意度提升,促使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得到发展。
张娜[5](2020)在《导学案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进行的人才培养将为我国产业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储备。如何保证教育质量,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是学生和家长需要,更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中职学生是中考失利者,基础能力相对薄弱,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还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自己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同时,中职学生存在着“两低一高”的现象,即学习能力低,心理素质低,就业期望高。如何寓教于活动、寓教于实践、寓教于具象,是中职学校教学需要具备教学形式。并且,培养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新型技能人才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育培养目标、教学形式明确的基础上,如何做好教学模式的务实、创新、有效,让中职学生获得人生发展和社会需求所必需的知识,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导学案”教学将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有效地指引教师的课堂授课,引导学生有效地听讲,引领学生自我反馈,教会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对学生、教师调查问卷统计,整理教师访谈记录,完成了“导学案”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的调查与分析,给出了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的作用和使用“导学案”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导学案”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设计了以“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为一体的导学案。并从能否改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质量,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中职学校具有积极意义。将此模式应用于中职课堂教学,通过构建有针对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强,尤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影响更突出。可以说“导学案”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改变了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困境,促进了学生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王心蕊[6](2020)在《PBL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数据、信息与知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就是以问题为基础导向的教学方法。它是以问题的呈现为主体,因此又被叫做问题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习者自身特点作为出发点,推行的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策略。PBL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则是将两者相结合,以问题引领加上任务驱动,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按部就班教学的束缚,把知识点由提问的方式引入,而后不断将其分解为小目标,设置相应的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是一门结合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学科,学习者除了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越发注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则注重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在这种环境下,PBL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一种国际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广大教育研究者的重视,为我们提供了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出了PBL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等;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高中信息技术现状,并总结出调研中出现的问题;采取行动研究法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将该教学法运用到实际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当中,进行实验研究;采用量化分析法,通过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后的数据对比,分析出二者存在的差异性。最终总结出如下结论,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该教学法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得到的关注以及反馈的程度。在教师教学方面,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整体的课堂方面,提高了课堂满意度。从而分析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PBL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与必要性,以及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启示。
吴凤侠[7](2020)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文中认为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学生时代所学知识是有限的,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与时俱进,就必须具有自学能力,不仅现在受益,而且是终生受益。本文就作者结合实际教学主要从"明确自我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走上自学之路;利用计算机的特点,提高自学能力"两大方面阐述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式与方法。
刘奕[8](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苏成建[9](2020)在《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中职数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的迅速兴起,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笔者在某中职院校担任外聘教师期间,通过一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该校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较差,成绩差异较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上,很多学生对数学有抵触心理。如果仍然采用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一味地采用统一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课后作业、教学进度、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事实,那么接受职业教育的很多学生都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将微课应用到中职数学中进行分层教学以实现不同基础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应有的发展,是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到当前分层教学和微课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对分层教学和微课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界定。应用ADDIE教学设计模型,结合分层教学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之教学设计模型;利用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设计模型,根据分层教学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实际情况,对中职数学的分层教学进行了设计;设计开发了分层中职数学微课视频;并进行了教学实践的准实验研究:笔者在N市的某职业学校2019级学前教育专业的6、7班,进行了基于微课的中职数学课程分层教学。通过学生的前测成绩、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和学生的个人意愿,将学生分为基础层和提高层两层,并确定教学实验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用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验,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业成绩、问卷调查、教学观察和个人访谈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到相关结论。本研究的结论是:建立在ADDIE模式基础上的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设计模型,在分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有效的。基于微课的分层中职数学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并缩短了基础层学生与提高层学生的成绩差距,其中基础层学生的成绩提升更为显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当然,在后续的研究中如果能够增加实验时间,安排更为合理的课时安排,该研究的教学效果将会更为显着。
马峡[10](2013)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今教育主要研究的话题。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关于计算机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这种形势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就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课的概念及优势 |
1.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1.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3 培优补差 |
2 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
2.1 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大 |
2.2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枯燥性 |
2.3 教学内容多,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差距较大 |
3 微课的制作及其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3.1 微课的制作 |
3.2 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4 结语 |
(2)高职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的融合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院校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分析 |
1.1 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
1.1.1 PPT加编程代码演示的讲授型教学模式 |
1.1.2 讲练结合的机房上机教学模式 |
1.1.3 C/S架构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
1.2 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 |
1.3 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
1.4 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的特点和难点 |
2 融合型的教学模式 |
2.1 融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依据 |
2.1.1 线上和线下的融合 |
2.1.2 宏观和微观设计的融合 |
2.1.3 项目化牵引和翻转课堂的融合 |
2.1.4 技能大赛和创新的融合 |
2.1.5 班级整体和个体的融合 |
2.2 融合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
2.2.1 课前准备流程 |
2.2.2 课中教学设计流程 |
2.2.3 课后教学互动流程 |
2.3 融合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
2.3.1 项目选择个性化 |
2.3.2 项目设计兴趣化 |
2.3.3 翻转课堂层次化 |
2.3.4 编程大赛创新递进化 |
2.3.5 流程管理文档化 |
3 融合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
4 融合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与对比 |
4.1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对比 |
4.2 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情况的分析对比 |
4.3 学习编程能力要素的分析对比 |
5 结论 |
(3)蓝墨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教育改革 |
二、中职学生就业的需要 |
三、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
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对分课堂 |
二、蓝墨云班课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对分课堂研究现状 |
二、蓝墨云班课研究现状 |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内容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蓝墨云环境下的对分课堂教学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对分课堂 |
一、对分课堂的理论基础 |
二、对分课堂的内涵 |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第二节 蓝墨云班课 |
一、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二、蓝墨云班课 |
第三节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
二、教学内容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评价 |
第四节 蓝墨云环境下的对分课堂的应用模式 |
第三章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中职对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
第一节 蓝墨云环境下对分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
一、以学生为中心 |
二、以就业为导向 |
第二节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中职对分课堂教学设计 |
一、对分课堂教学设计 |
二、对分课堂教学过程详细设计 |
三、课程考核 |
第四章 教学实施及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中职对分课堂教学实施 |
一、教学分析 |
二、教学组织 |
三、课前准备 |
四、教学案例 |
第二节 对分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与反思 |
一、讲授 |
二、内化吸收 |
三、讨论 |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
一、讲授 |
二、内化吸收 |
三、讨论 |
四、学生实操成绩分析 |
五、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六、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实验结论 |
一、讲授与内化培养自学能力 |
二、内化吸收有利于作品创作 |
三、讨论有益于知识技能的升华 |
四、蓝墨云班课有助于共同进步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实验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蓝墨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C 学生部分作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一、学本课堂研究现状 |
二、学本课堂研究综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学本教育 |
二、学本课堂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 |
二、活动理论 |
三、素质教育 |
第三章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
三、教学环境分析 |
四、教学目标分析 |
五、教学资源分析 |
六、教学策略分析 |
七、教学评价分析 |
第二节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
一、已有学本课堂研究得出的应注意问题及启示 |
二、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
三、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
四、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
第三节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类及课型分类 |
二、知识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
三、技能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
四、能力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
第四章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
第一节 实践内容 |
第二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变量 |
四、实验假设 |
第三节 实验实施 |
一、实验流程 |
二、实验实施 |
第五章 基于学本课堂的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成绩分析 |
一、知识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成绩分析 |
二、技能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成绩分析 |
三、能力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成绩分析 |
四、期末考成绩分析 |
第二节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一、知识型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分析 |
二、技能型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分析 |
三、能力型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分析 |
第三节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一、知识型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
二、技能型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
三、能力型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一、学生对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
二、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知识水平发展的影响 |
三、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 |
四、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
五、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
六、学生对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前测问卷 |
附录B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 |
附录C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实践前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实践后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E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F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阶段性内容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导学案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1.“导学案”的概念 |
2.“导学案”与教案的关系 |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特点 |
1.简单明了因材施教 |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
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
(三)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合作学习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调查与分析. |
(一)方案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内容与方法 |
4.调查实施 |
(二)结果统计 |
1.学生调查问卷统计 |
2.教师调查问卷统计 |
3.教师访谈记录整理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1.应用”导学案”模式在中职学校的作用 |
2.使用“导学案时存在的问题 |
四、“导学案”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
(一)“导学案”模式的构建 |
1.指导思想 |
2.设计原则 |
3.“导学案”构建的内容 |
4.“导学案”的模式 |
(二)导学案教学案列——《Word2010文字处理——图文混排》 |
(三)“导学案”模式的实施 |
1.明确任务及要求 |
2.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
3.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
五、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导学案的教学效果的实验验证 |
(一)实验方案的制定 |
1.实验目的 |
2.实验对象 |
3.研究假设 |
4.实验测量工具 |
(二)实验计划的实施 |
(三)实验数据分析 |
1.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
2.课堂效果对比分析 |
3.应用效果调查分析 |
(四)实验结果及其讨论 |
1.实验结果讨论 |
2.实验结论 |
六、研究结论及分析 |
(一)研究总结 |
1.研究结论 |
2.对策建议 |
(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
1.存在问题 |
2.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6)PBL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数据、信息与知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教育改革现状 |
1.1.2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综合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行动研究法 |
1.4.4 访谈法 |
1.5 研究流程与框架 |
1.5.1 研究流程 |
1.5.2 研究架构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PBL教学法 |
2.1.1 PBL教学法的内涵 |
2.1.2 PBL教学法的特点 |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2.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
2.2.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
2.3 PBL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3 成就动机理论 |
2.3.4 掌握学习法理论 |
第三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概述 |
3.1 高中生学习特点分析 |
3.1.1 起点知识分析 |
3.1.2 学习态度分析 |
3.1.3 学习动机分析 |
3.2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
3.2.1 课程基本理念 |
3.2.2 教材总体思路 |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特点 |
3.4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
3.4.1 调查目的 |
3.4.2 调查对象 |
3.4.3 现状调查分析 |
3.5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
第四章 教学准实验研究 |
4.1 实验准备 |
4.1.1 实验假设 |
4.1.2 实验对象 |
4.1.3 实验变量 |
4.1.4 实验方法 |
4.2 信效度检验 |
4.2.1 内部一致性信度 |
4.2.2 效度检验 |
4.3 PBL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案例 |
4.3.1 案例分析 |
4.3.2 操作流程 |
第五章 PBL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
5.1 PBL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
5.1.1 应用案例的教师调查分析 |
5.1.2 应用案例的学生调查分析 |
5.2 PBL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优势及问题 |
5.2.1 教学法的优势 |
5.2.2 教学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
5.3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
5.3.1 有效组织教学 |
5.3.2 关注能力差异 |
5.3.3 建立评价机制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2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3 教学法应用后的教师访问提纲 |
附录 4 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学生) |
致谢 |
(7)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自我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走上自学之路 |
首先,明确自我学习的规律,培养自学意识。 |
(1)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到难。 |
(2)温故而知新。 |
(3)善于思索,学以致用。 |
(4)贵在自觉,持之以恒。 |
其次,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学能力。 |
再次,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学习惯。 |
最后,加强方法指导,提高自学能力。 |
二、利用计算机的特点,提高自学能力[2] |
首先,学会使用软件的帮助文档等于学会计算机知识——理论部分。 |
其次,学会知识的迁移等于学会计算机知识——操作部分。 |
再次,学会利用网络查找所需资料等于得到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9)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中职数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1.3.1 微课的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微课的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微课与分层教学结合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过程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研究的过程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微课 |
2.1.2 分层教学 |
2.1.3 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成就动机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4 教学设计理论 |
第3章 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 |
3.1 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设计模型的设计原则 |
3.1.1 分层原则 |
3.1.2 微原则 |
3.1.3 系统性原则 |
3.1.4 趣味性原则 |
3.1.5 互动性原则 |
3.2 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及说明 |
3.3 基于微课的中职数学分层教学设计的五个阶段 |
3.3.1 分析阶段 |
3.3.2 设计阶段 |
3.3.3 开发阶段 |
3.3.4 实施阶段 |
3.3.5 评价阶段 |
第4章 基于微课的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
4.1 准实验研究的设计 |
4.1.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4.1.2 实验对象的选择及确定 |
4.1.3 实验变量 |
4.1.4 实验材料 |
4.2 实验实施及数据分析 |
4.2.1 实验的实施 |
4.2.2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10)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
(一)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
(二) 让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学习。 |
(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四) 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总结能力, 灵活运用知识。 |
(五) 利用现代教育的技术,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
(六) 完善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
三、结束语 |
四、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林华龙. 内江科技, 2021(05)
- [2]高职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的融合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 顾明,温晓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3]蓝墨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研究[D]. 戴元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D]. 周少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导学案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中的应用[D]. 张娜.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6]PBL联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数据、信息与知识》为例[D]. 王心蕊.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 吴凤侠. 中华少年, 2020(11)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9]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中职数学为例[D]. 苏成建.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10]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J]. 马峡. 数字化用户,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