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年第18卷文题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刘艺[1](2021)在《老年患者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镜中心于2012年--2020年736例70岁以上患者行ERCP检查患者完整病例资料,分析患者自身及实验室相关因素(性别、高血压史、既往PEP史、胆囊结石、胆总管直径、术前ALT等);术中操作相关因素(胆总管直径、导丝多次进入胰管、胰管显影、乳头旁憩室、插管困难等);得出老年患者术后并发PEP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72名患者术后并发胰腺炎,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女性(P<0.001)、既往PEP史(P=0.006)、术前ALT正常(P=0.003)、导丝多次进入胰管(P=0.015)、胰管显影(P=0.033)、插管困难(P=0.007)、乳头旁憩室(P=0.003)与并发急性胰腺炎有关(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最后得出,性别(女性)、既往PEP史、术前ALT正常、导丝多次进入胰管、乳头旁憩室、插管困难是老年患者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性别(女性)、既往PEP史、术前ALT正常、导丝多次进入胰管、乳头旁憩室、插管困难是老年患者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2、早期识别SAP的危险因素,采取必要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老年患者死亡率、减少患者痛苦、减少住院费用,对提升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边云[2](2016)在《基于因子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对慢性胰腺炎分级诊断模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胰泌素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胰腺外分泌功能诊断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S-MRCP)诊断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准确性。研究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SMRCP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相关文献。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并根据QUADAS(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QUADAS)评价条目标准进行质量评价。使用Meta-Disc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及S-ROC曲线。结果:共检索到99篇文献,6篇符合纳入标准,纳入的6篇文献具有同质性(I2<50%且P>0.05),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出的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及95%的可信区间(CI)分别为0.79(95%CI 0.680.88)和0.91(95%CI 0.860.94)。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下面积为91.88%。结论:S-MRCP诊断胰腺外分泌功能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第二部分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慢性胰腺炎胰管评估的价值研究目的:探讨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S-MRCP)在提高主胰管和分支胰管的可视化程度,分级诊断慢性胰腺炎(CP)的价值。研究方法:前瞻性分析88例受试者(健康志愿者23例,CP患者65例)3.0 T MR影像学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进行注射胰泌素前后多期MRCP和冠状位T2WI扫描、常规胰腺平扫和增强扫描。65例CP患者按照剑桥分级法进行分组,并按照十二指肠充盈正常和异常进行分组。比较注射胰泌素前后主胰管、分支胰管、十二指肠充盈的情况,对CP患者进行剑桥分级诊断,最后各项结果与金标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结果进行对照。正常组和CP各组各项指标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十二指肠充盈正常组和异常组间各项指标比较采用x2检验。MRCP、S-MRCP分级诊断结果与ERCP结果一致性判定采用Kappa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注射胰泌素前ADC基线值(F=15.17,P=0.0001)、注射胰泌素后ADC峰值(F=14.86,P=0.000),10 min值(F=15.08,P=0.0001)和达峰时间(F=24.67,P=0.0001)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在注射胰泌素后主胰管各项评估指标和分支胰管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有所提高。以ERCP分级诊断CP结果为金标准,S-MRCP(Kappa值=0.77,P=0.0001)分级诊断CP的一致性较MRCP(Kappa值=0.55,P=0.0001)明显提高。十二指肠充盈正常组和异常组在主胰管扩张、狭窄、充盈缺损、头和体部分支胰管显示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达峰时间4 min作为临界值,其诊断CP的效能最高,敏感度87%,特异度100%,ROC曲线下面积95.5%。结论:S-MRCP提高了对主胰管和分支的可视化程度,提高了对CP分级诊断的准确性。第三部分胰泌素增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慢性胰腺炎评估价值研究目的:探讨胰泌素增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S-DWI)对慢性胰腺炎(CP)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前瞻性分析99例受试者,按照剑桥的ERCP或CT、B超分级标准将其分为健康组23例,风险组11例,轻度CP组15例,中度组14例,重度CP组36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注射胰泌素前、后多期磁共振扩散加权(DWI)扫描、胰腺常规T1WI、T2WI平扫和增强扫描。粪弹力蛋白-1(FE-1)的测定来评价胰腺外分泌功能。观察注射胰泌素前、后胰腺实质ADC值的变化,并测量和比较各组注射胰泌素前ADC值、注射胰泌素后ADC峰值、达峰时间、注射胰泌素前后ADC值增加百分比,分析这些指标与FE-1之间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价上述各项指标对风险者以及CP各组的诊断能力,并计算出它们的敏感度、特异度。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例重度CP患者因ADC值无法测量而被排除。正常组胰腺注射前ADC值和ADC峰值较其余各组高,达峰时间较其余各组短。重度CP组未出现ADC峰,其余各组ADC峰值均较注射前ADC值增高,风险组、轻度CP组和中度CP组ADC峰值有不同程度延迟。ADC峰值,除正常组与风险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达峰时间任意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达峰时间4.67min作为鉴别正常组与风险组以及CP各组的临界值,其诊断效能最高,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100%,ROC曲线下面积96.5%。注射胰泌素前ADC值、注射胰泌素后ADC峰值和达峰时间与FE-1具有显着相关性(r=0.57、0.72和-0.84,P<0.01)。结论:注射胰泌素后ADC峰值和达峰时间可以诊断CP风险者和轻度CP患者,SDWI是一项无创、便捷、准确的诊断轻度CP的新型检查方法。第四部分基于因子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对慢性胰腺炎分级诊断模型的研究研究目的建立磁共振图像(MRI)对慢性胰腺炎(CP)分级诊断模型,以获得分级诊断CP的较佳指标组合,提高对CP的分级诊断水平。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91例受试者,按照剑桥分级将其分为健康组23例,轻度CP组23例,中度CP组14例和重度CP组31例。分析他们的3.0T MR影像学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进行注射胰泌素前、后多期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和冠状位T2WI扫描、常规胰腺平扫和增强。提取14个影像学特征指标(9个连续性变量,5个二分类变量)比较各组MRI特征,连续性变量采用方差分析法,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将上述组间比较有意义变量进行单因素有序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连续型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用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的方法解决多个指标共线性问题,最后进行多因素有序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胰腺分裂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3.86,P>0.05),其余变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13个变量进行单因素有序回归分析得到X13(胰腺实质内空泡)与CP分级诊断无显着相关性(P>0.05),其余12个因素均与CP分级诊断有相关性(P<0.05)。共线性诊断出9个连续性变量间存在共线性,进一步用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的方法解决共线性。提取出F1(X3、X4、X5、X9、X8)、F2(X7、X6)、F3(X1、X2)三个公因子,分别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主胰管特征和胰腺实质特征。将3个公因子和X10(注射胰泌素后分支胰管可视情况)、X11(胰腺轮廓)、X13(主胰管内充盈缺损情况)共计6个指标进入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robit连接函数尺度模型为最佳预测模型(公式14),其诊断正常者、轻度CP、中度CP、重度CP和总预测的正确率分别为96.65%、100%、71.42%、100%和94.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分级诊断CP,为临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祝喜萍[3](2013)在《胰液胆管逆流对胆囊的影响 ——薏苡仁油对胰液胆管逆流相关胆囊恶变倾向抑制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胰胆管汇合异常(PBM)因汇合部无Oddi括约肌(SO)而导致胰液和胆汁相互逆流,由于通常情况下胰管压力>胆管压力,因而主要引起胰液胆管逆流(PBR)。活化的胰酶,次级胆汁酸以及致突变物质可导致胆道黏膜增生、化生、异型及多种基因突变,最终发展成胆囊癌或胆管癌。研究显示部分正常胰胆管汇合亦存在PBR,称为功能性胰胆管汇合异常,包括胰胆管高位汇合(HCPBD)和潜在性PBR。HCPBD几乎均存在明显的PBR,胆囊癌发生率高。近年来日本报道潜在性PBR亦与胆囊癌发生有关。功能性汇合异常的发生机制,与SO功能的关系,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对其影响等尚不清楚。目前PBR的治疗以手术为主:PBM采用胆囊切除,并切除扩张的胆管,预防胆道癌发生;日本对HCPBD亦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关于潜在性PBR的治疗原则尚未确立。PBR治疗尚无有效的药物。中医对该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如何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运用中医学理论解释PBR的病因病机,寻找行之有效的治疗药物,是摆在中西医结合专业医生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旨在研究正常胰胆管汇合PBR对胆囊黏膜病理变化的影响;SO功能对PBR的影响;探讨PBR的病因病机,通过动物PBR模型加以论治。从中、西医两方面研究PBR,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一、临床研究1、选择因胆囊疾病需行胆囊切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超声(US)测胆囊壁血流、胆囊壁及内膜厚度,测胆汁淀粉酶(BA)并做细菌培养,切除的胆囊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COX2, Ki-67, p53)检测。根据BA值分为PBR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各项检测结果。2、选择因胆道疾病需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行SO压力测定(SOM),测BA及细菌培养,研究对象分为SO压力正常组,升高组及EST组(既往行EST治疗)。二、动物实验1、7周龄雌性叙利亚金黄地鼠,结扎离断胰胆管共同管远端,并行胆囊十二指肠吻合,制成PBR模型。4周后将存活仓鼠随机分为2组:单纯手术组和手术+N-亚硝基双(2-氧丙基)胺(BOP)诱导组,后者每周1次皮下注射BOP,共9周;将同周龄未手术仓鼠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和单纯BOP诱导组,后者每周1次皮下注射BOP,共9周。13周后处死,比较各组间体重、脾脏指数、肝功及胆囊病理情况。2、制备仓鼠PBR造模,4周后随机分为4组:单纯手术组,低、中、高剂量薏苡仁油组,每日分别经口灌服1.25g/kg.2.5g/kg.5.0g/kg薏苡仁油。28周后处死,比较各组间体重、脾脏指数、肝功及胆囊病理情况。结果一、临床研究1、PBR组(24例)与对照组(30例)胆囊病理变化结果比较:两组间胆囊壁及内膜的厚度、胆囊壁血流,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胆囊黏膜炎症、增生、化生及p53表达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胞异型、COX2和Ki-67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O压力与PBR关系的研究结果:SO压力正常组21例,升高组47例,EST组15例。正常组和升高组细菌培养阳性率、PBR发生率及其B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高组中SO压力与BA呈负相关(r=-0.43),且胆总管直径≥15mm较<15mmBA值明显升高(P<0.05).EST组与完整乳头组(正常组和升高组)比较,PBR发生率及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有明显差异(P<0.05)。二、动物实验1、仓鼠PBR和BOP诱导癌模型胆囊病理学变化21只仓鼠造模后存活12只:单纯手术组6只,手术+BOP组6只。空白对照组和单纯BOP组各5只。屠杀时空白对照组体重和脾脏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各组间肝功无明显差异。病理结果:空白对照组与单纯BOP组胆囊上皮由单层立方~柱状上皮组成,未见增生、化生、异型及胆囊癌病灶;单纯手术组和手术+BOP组上皮增生例数明显高于前两组(P<0.05);手术+BOP组细胞异型+胆囊癌例数(6/6)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单纯BOP组。2、不同剂量薏苡仁油对仓鼠PBR模型胆囊的影响40只造模后存活39只:单纯手术组9只,低、中、高剂量薏苡仁油组各10只。屠杀时各组间体重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剂量薏苡仁油组脾脏指数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P<0.05),且中、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各组间肝功无明显差异。中、高剂量组上皮增生及异型例数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P<0.05)。中、高剂量组增生例数较低剂量组明显减低(P<0.05),中、高剂量组间胆囊病理变化无显着差异。低剂量组异型例数虽然与单纯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但程度似乎减轻,以中度为主。各组均无胆囊癌病灶。结论一、潜在性PBR胆囊黏膜显示细胞异型和增殖活跃,可能是发生胆囊癌的因素。二、SO基础压力升高与PBR无直接关联,但胆管直径的显着增加会导致BA升高,对PBR产生间接性影响。EST虽可引起PBR和胆汁细菌感染,但同时能减轻胆汁淤积,有利于逆流胰液的排出。三、成功建立了PBR模型,为研究PBR的病因病机及探索有效的中药治疗手段奠定了实验基础。四、阐述了PBR的病因病机为胆气郁滞,胆失疏泄,导致胰液胆汁逆流并淤积在胆囊胆管中而生痰生湿,加之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抗邪而致病。薏苡仁油通过抑制PBR胆囊上皮的增生和异型,对PBR相关胆囊恶变倾向具有抑制作用,并可提高仓鼠的免疫功能,副作用小,适合长期应用。对于此PBR模型,中、高剂量薏苡仁油治疗作用相似
张东海[4](2012)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载文被引分析(2001-201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文献引证的角度透视《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的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方法:依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hinese Medical Citation Index,CMCI),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载文被CMCI来源期刊引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所载文献被引比例为64.4%及67.7%,单篇论文平均被引频次为5.9次及6.8次,自引率分别为8.5%和2.8%。结论:《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所载文献质量较高。这两种核心期刊不仅是我国消化内科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信息源,也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主要期刊。
井晓梅[5](2007)在《我国入选INDEX MEDICUS的生物医学期刊研究及其入选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到20世纪末,在数量上我国已迈入了期刊大国的行列。但是,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在国际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国际科技期刊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科技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从客观上要求我国的科技期刊实现国际化发展。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包括:编委会国际化、被学科相关的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语言载体国际化等10项。其中,被学科相关的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是期刊国际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生物医学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生物医学期刊相应地已成为自然科学期刊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一类期刊,这类期刊的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编辑出版的《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 IM)及其联机版数据库MEDLINE。截止2006年版的IM已收录全世界85个国家的4965种生物医学期刊,其中,收录我国97种生物医学期刊,这在数量上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相差甚远。目的:一般认为,被IM收录的期刊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期刊评价指标都要优于未被IM收录的期刊,但两者是否真的存在差异?尚缺乏数据上的依据。本课题利用CJCR中的评价指标对IM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及未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此来探讨两者在期刊质量上的差异。如果在期刊质量上两者无显着差异,那么,又是哪些因素影响期刊入选IM呢?本文对此也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上述研究给以进入IM为发展目标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办刊者提供数据和资料,以使我国更多的生物医学期刊被IM收录。方法:用随机数字方法挑取研究所需的期刊,以CJCR中的期刊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等)作为比较指标,将比较指标的数据输入到Excel中,处理完后导入到统计软件包SPSS12.0中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IM收录的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的比较中,主要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在各年度的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总被引频次仅在某年度的比较中有差异、基金论文比则在各年度的比较中均有差异;IM收录的我国医科大学学报的比较中,仅平均引文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IM收录的我国13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的比较显示:除被引半衰期、他引率及国际论文比外其它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JCR是一种新颖独特的专用于中国科技期刊分析与评价的科学计量工具,它在沿用JCR的许多国际通用期刊评价指标的同时又推出了一些中国的特色指标,因此,以它作为统计源得出的结果应该说是客观的。IM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和末收录的生物医学期刊在期刊总体质量上无统计学差异;生物医学期刊被IM收录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IM能否收录与期刊语种、学科范围、国际性及主办单位等其它因素相关。
肖花香[6](2012)在《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的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的疗效。方法将我院145例慢性胃炎HP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实验组实行中医分阶段治疗(开始理气化湿治疗2周,2周后予以健脾和胃),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后HP转阴率、临床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5%,P<0.05。结论采用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许勤[7](2011)在《1520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及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调查近6年上消化道出血(UGIB)住院病人的人口学资料、出血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了解UGIB发病现状及病种变迁,加深临床医生对UGIB认识。2.分析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NVUGIB)的再出血和死亡高危因素。检验Rockall和Blatchford两种评分系统对NVUGIB再出血和死亡的预测能力和临床适用性,为国内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NVUGIB风险评估工具,提高预后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性调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2004~2009年6年间符合UGIB临床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1520例。制定病案资料登记表格,详细记录临床信息及各项检查结果,整理归纳各变量特征。2.前瞻性收集2009年1~12月我院消化科NVUGIB住院病人256例,剔除资料不全和未行内镜检查61例,将195例纳入研究。制定住院信息登记表,记录并整理其各项临床资料。分别依照Rockall和Blatchford两种评分系统量表对病人进行分值计算和危险分层(即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随访病人出院30天内再出血和死亡等预后情况,分析各临床变量与再出血和死亡的相关性,检验并比较Rockall和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再出血和死亡的预测能力。结果1.1520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本组资料中男性是女性3.4倍,平均年龄52.8岁(14~102岁),转外科治疗114例(7.5%)。死亡38例(2.5%),其中52.6%直接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另47.4%死于非出血相关性疾病,平均死亡年龄66岁,明确UGIB病因的死亡病人23例,56.5%为NVUGIB。UGIB前5位病因依次是消化性溃疡、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和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UGIB的老年病人(大于60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6年分别为31.1%、31.9%、32.4%、42.7%、38.1%、50.5%),胃癌是老年病人UGIB首要病因(21.6%)。2.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的临床研究195例NVUGIB病人中,出血前有合并用药44例(22.6%),合并有基础疾病56例(28.7%)。老年病人(大于60岁)合并基础疾病、服NASIDs药物及病死率均高于非老年病人(P<0.05)。药物治疗190例,内镜治疗3例,外科急诊手术治疗2例。随访出院后30天的病死率6.7%,其中69.2%死于非出血相关性疾病。再出血率5.6%,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占再出血病因72.7%。老年、合并基础疾病、出血量大、呕血、心率>100bpm是NVUGIB死亡的高危因素(P<0.05)。24小时内早期内镜检查的内镜下近期出血征象(SRH)发现率高于超过24小时检查者(P<0.01)。病死率随Rockall和Blatchford分值增加而增加。死亡组Rockall分值(4.38±2.22)高于生存组(2.69±1.45)(P=0.018)。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之间的Rockall和Blatchford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kall评分系统预测死亡的AUC=0.742(P=0.004),预测再出血的AUC=0.469(P=0.101)。Blatchford评分系统预测死亡和再出血的AUC均小于0.70。Rockall分值与住院天数呈正相关性(r=0.77,P<0.05),Blatchford分值与住院天数间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近6年我院UGIB中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发病率不断上升,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随病人年龄增加,青、中年病人UGIB主要病因是十二指肠溃疡,老年病人UGIB首要病因是胃癌。老年病人占UGIB比例增加,尤其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病人存在高危死亡风险,已成为临床治疗和监护的重点。2.在NVUGIB中老年、合并基础疾病、出血量大、呕血和心率>100bpm是死亡高危因素。Rockall评分系统对NVUGIB死亡预测能力良好,且与住院天数呈正相关性,但对再出血预测能力不够理想,本研究推荐临床将其作为NVUGIB死亡风险的评估工具。Blatchford评分系统不适用于中高危住院病人的预后评估。
麻继臣[8](2010)在《维生素D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近年呈高发趋势,高复发率是其突出特征。然而,由于基本机制不明,目前UC治疗的根本目标仍然是控制症状,诱导缓解。如何更有效的防治UC复发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UC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给治疗学提供了新的启示。目前关于UC发病机制的基本共识是:易感个体在环境因素作用下,肠黏膜屏障削弱,肠道致病菌群及其有害成分穿过黏膜屏障,和有缺陷的免疫系统相接触,引发局部炎症反应,细菌不能被及时清除,使病情迁延反复。人体肠道处于复杂的带菌环境,肠黏膜表面积约有300m2,肠道内大约有500种共生菌,每克结肠内容物含有多达1012株共生菌,而易感个体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显着升高,使细菌通过肠黏膜屏障的机会增加,由此可见,对于已经有遗传缺陷的个体,及时清除黏附于肠壁表面和偶然突破肠黏膜屏障的致病菌是防止疾病发生和复发的关键。抗菌肽在维持肠道黏膜屏障不被细菌入侵中起决定作用。它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杀菌剂,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病毒和原虫均具有杀菌作用。防御素是人体肠道最主要的抗菌肽,结肠细胞主要表达防御素-1(humanβ-defensin 1, HBD-1)和防御素-2(humanβ-defensin 2, HBD-2)。研究表明,维生素D在调控防御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UC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动物实验证实维生素D受体基因敲除的小鼠更容易诱导出结肠炎,且结肠炎症状因补充活性维生素D获得缓解。只有活化的维生素D才具有生物学效能,然而活性维生素D即1,25-(OH)2D3循环浓度仅为0.030.06ng/ml,而其发挥抗菌作用所需生物作用浓度高达循环浓度数十甚至上百倍,提示维生素D可能存在一种局部活化形式。2001年Zehnder D证实结肠上皮细胞存在维生素活化的关键限速酶—25-羟维生素D 1-α-羟化酶(25-Hydroxyvitamin D3 1-alpha-hydroxylase, CYP27B1),因而我们推测CYP27B1可能是维生素D对防御素局部调控的关键。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①收集UC患者和正常人肠黏膜组织标本,检测CYP27B1、防御素-2(HBD-2)在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②采用过表达策略,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Ad-CYP27B1并感染Caco-2细胞,观察高表达CYP27B1对Caco-2细胞HBD-2和HBD-2表达的影响;③对比观察维生素D联合5-氨基水杨酸(5-ASA)与单独应用5-ASA对缓解期UC病人累积缓解率的影响,评价活性维生素D作为缓解期维持治疗药物的效能。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CYP27B1在溃疡性结肠炎肠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防御素-1、防御素-2的关系目的:检测人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中CYP27B1和HBD-1、HBD-2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CYP27B1与防御素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①依据临床资料、血液生化指标及内镜表现,选择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诊断明确的活动期UC患者。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UC和正常对照结肠组织中的表达。③real-time Q-PCR方法测定UC患者和正常对照结肠上皮CYP27B1、HBD-1和HBD-2在转录水平的表达。④Western blot检测UC患者和正常对照结肠上皮CYP27B1、HBD-1和HBD-2蛋白的表达。实验分组如下:(1)con组:正常结肠黏膜;(2)uninfl组:UC患者非炎症结肠黏膜;(3)infl组:炎症结肠黏膜。结果:①UC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UC组轻度8例,中度18例,重度9例。②CYP27B1炎症黏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62±1.19 vs 5.14±0.86,P <0.01)及非炎症黏膜组(8.62±1.19 vs 5.86±0.74,P<0.05)后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5.86±0.74 vs 5.14±0.86,P >0.05);HBD-1在对照组及UC患者结肠上皮均有表达,对照组显着高于UC患者非炎症部位和炎症部位(7.28±0.93 vs 5.29±1.03,P <0.05;7.28±0.93 vs 4.47±1.24, P <0.01 );HBD-2在炎症部位显着高表达,与对照组比较(7.41±1.32 vs 3.46±0.81,P <0.01)及非炎症部位比较(7.41±1.32 vs 3.55±1.15,P <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明,炎症黏膜组织中CYP27B1的表达与HBD-2的表达呈高度正相关(r=0.710,P<0.01);③应用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各组CYP27B1、HBD-1和HBD-2的mRNA表达,并采用相对定量2-△△Ct法比较上述指标在各组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以con组为对照组(其CYP27B1、HBD-1和HBD-2的mRNA表达量均为1),则uninfl组与infl组中CYP27B1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355、5.559,HBD-1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716、0.595,HBD-2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810、10.286。统计结果显示:infl组中CYP27B1、HBD2的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Con组(P<0.01,P<0.01),而HBD1的mRNA表达较con组显着降低(P< 0.01);④Western blot分析CYP27B1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显示:infl组(1.22±0.10)显着高于con组(0.84±0.06)及uninfl组(0.99±0.19),P<0.05;而HBD-1蛋白在infl组(0.77±0.07)的表达显着低于con组(1.66±0.10)及uninfl组(1.39±0.10),P<0.05,P<0.01;HBD-2蛋白在infl组(0.87±0.04)的表达显着高于con组(0.11±0.04)及uninfl组(0.20±0.07),P<0.01,P<0.01。结论:①CYP27B1,HBD-1和HBD-2在正常对照组织和非炎症黏膜组织及炎症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有显着差异,其中CYP27B1和HBD-2在UC病变部位显着高表达,而HBD-1在UC患者正常及病变黏膜均低表达。提示三者可能参与了UC发病的病理过程;②UC患者病变部位HBD-2表达和CYP27B1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而HBD-1和CYP27B1的关联有待进一步证实。第二部分CYP27B1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外促进防御素表达的效应观察目的:探讨CYP27B1过表达对体外培养的Caco-2细胞HBD-1及HBD-2的调控作用。方法:①重组腺病毒Ad-CYP27B1的构建:从Caco-2细胞提取RNA,经RT-PCR扩增得到目的基因CYP27B1片段,克隆至pTA2克隆载体,将测序正确的CYP27B1亚克隆至pAdTrack-CMV中后转化含pAdEasy-1的感受态BJ5183,通过同源重组获得腺病毒载体质粒,转染293包装病毒颗粒;②采用real-time Q-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被感染的Caco-2细胞中CYP27B1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证实重组腺病毒Ad-CYP27B1的成功构建;③采用过表达策略,以腺病毒为载体,将Ad-CYP27B1及对照空病毒Ad-GFP转染体外培养的Caco-2细胞,分别采用real-time Q-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Caco-2细胞中HBD-1及HBD-2在mRNA、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实验分组如下:(1)con组,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细胞培养液培养细胞,在感染步骤加入无血清无抗生素DMEM代替病毒液;(2)Ad-GFP组,感染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的空病毒Ad-GFP;(3)Ad-CYP27B1组,感染携带CYP27B1基因并表达GFP的重组腺病毒Ad-CYP27B1。结果:①重组腺病毒CYP27B1的构建:成功扩增出1527bp大小的CYP27B1片段,经测序与预期序列一致,将测序正确的CYP27B1成功克隆至pAdTrack-CYP27B1后,与骨架质粒pAdEasy-1在BJ5183细菌内同源重组,通过筛选、293细胞包装后获得了重组腺病毒Ad-CYP27B1,病毒滴度约为1011U/ mL②腺病毒感染Caco-2细胞后48 h,应用Real-time PCR检测Caco-2细胞CYP27B1 mRNA表达,并采用相对定量2-△△Ct法比较CYP27B1 mRNA在各组Caco-2细胞中的表达。以con组为对照组(其CYP27B1 mRNA表达量为1),Ad-CYP27B1组CYP27B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2.135,显着高于Con组(P<0.01),而Ad-GFP组的CYP27B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886,与Con组无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分析各组Caco-2细胞的CYP27B1蛋白表达,Ad-CYP27B1组(2.09±0.05)显着高于con组(1.52±0.09)及Ad-GFP组(1.35±0.13),P<0.01。Ad-GFP组与con组间CYP27B1蛋白表达均无显着差异(P>0.05),证明重组腺病毒Ad-CYP27B1成功感染体外培养的Caco-2细胞。③病毒感染Caco-2细胞后细胞状态良好,贴壁生长,无变圆、缩小或脱落等病理迹象,经过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Ad-CYP27B1的转染效率在第24 h约48%,48 h约80%。④为评价CYP27B1对HBD1和HBD2的影响,在病毒感染Caco-2细胞48 h后,采用real-time 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aco-2细胞HBD1及HBD2在转录、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Ad-CYP27B1组Caco2细胞HBD-1蛋白及其mRNA显着高于Con组(P<0.05);HBD-2蛋白及其mRNA显着高于Con组(P<0.01, P<0.05).结论: CYP27B1基因促进了HBD-1及HBD-2在Caco-2细胞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可能增强结肠上皮的抗菌功能,对维持结肠黏膜屏障功能完整起到保护作用。第三部分维生素D对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的作用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临床常见复发性疾病,目前尚无满意的缓解期治疗措施,标准治疗方案仅能将1年内累积复发率降为50%,研究显示UC发病和维生素D缺乏相关联,本研究的目的是对5-氨基水杨酸方案联合维生素D对维持缓解的效果进行前瞻、单盲的随机对照观察,探索其做为缓解期维持治疗方案的可行性,为UC缓解期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52例诱导缓解的溃疡性结肠病人,随机分为维生素D+美沙拉秦组(26人)和美沙拉秦组(26人),分别给予罗钙全0.25μg 1/日+美沙拉秦500mg 3/日或单独给予美沙拉秦500mg 3/日。终点事件为疾病复发。采用Kaplan - 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试验截尾,两组之间的基本临床资料、复发率及累积缓解率无显着差异;对两组高复发率患者进行分层统计后,两组间缓解时间(V+M组,224±39天;MSL组134±27天,Student t test P=0.026)和累积缓解率(Log-rank test P =0.039)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结论:维生素D联合美沙拉秦不能显着降低一般患者的累积复发率,但对高复发率患者,可能延长其缓解时间及累积缓解率。
王剑,倪燕君,陈世耀[9](2008)在《超细腹腔镜在腹腔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常规血液生化、腹水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腹腔肿瘤的敏感性低,剖腹探查术又不适用于终末期患者。超细腹腔镜是近年来发展的诊断腹腔疾病的新技术。本研究评价超细腹腔镜在腹腔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08年6月间20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腹腔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和手术资料,其中经超细腹腔镜诊断10例,经剖腹探查术诊断1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费用、麻醉费用、围手术期护理监护和治疗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结果:在腹腔恶性肿瘤的诊断上,超细腹腔镜探查术和剖腹探查术相比较,手术费用和麻醉费用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围手术期药品费用和围手术期护理监护费用的差异也有显着性(P值分别<0.05和<0.01)。同时,超细腹腔镜诊断术的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都显着少于剖腹探查组(P值均<0.01)。在手术前住院天数和手术并发症上,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论:超细腹腔镜诊断腹腔肿瘤是微创、经济、安全、可推行的方法。
卢晓梅[10](2005)在《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分子机制和食管癌细胞干预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新疆是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13个世居民族中哈萨克族人群(人口约200万)发病率最高,其调整死亡率达68.88/10万。为降低其发生率与死亡率,本研究从食管癌发病的基因分子展开研究,并且观察新疆盛产的天然植物黑加仑对食管癌细胞的干预,探索其防治的新途径。该研究以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防治研究已有的基础为起点,从哈族常用食物受亚硝胺、霉菌毒素、多环芳烃三大类化学致癌物长期污染入手,探索代谢酶CYP2E1、GSTM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环境致癌物的致癌效应所起的作用;同时阐述HPV感染与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和哈族食管鳞癌发生的关联性;并且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ve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从mRNA水平上寻找高度特异性与敏感性的食管癌早期基因分子及其标志物,为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防治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往研究报道新疆高产的植物黑加仑富含生物类黄酮,能阻断致癌物亚硝胺吗啉的合成,结合本研究目的,观察黑加仑对食管癌细胞的作用,为研发地产资源防治食管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①收集哈萨克族原发性食管鳞癌及癌旁正常粘膜共104对(208例样本)经手术切除后石蜡包埋的组织;104例健康对照者,要求按照1:1配对方法,选取与病例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2岁的非肿瘤哈萨克族居民。②以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HPV16E6、GSTM1基因
二、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年第18卷文题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年第18卷文题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患者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ERCP 术后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
一、发生机制 |
二、危险因素 |
三、预防措施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与标准 |
3.1.1 研究内容 |
3.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1.3 诊断标准 |
3.2 围手术期处理 |
3.2.1 术前准备 |
3.2.2 手术主要器械 |
3.2.3 术中操作 |
3.2.4 术后处理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单因素分析 |
4.2.2 多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2)基于因子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对慢性胰腺炎分级诊断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胰泌素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胰腺外分泌功能诊断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数据分析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慢性胰腺炎胰管评估价值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胰泌素增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慢性胰腺炎评估价值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四部分 基于因子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对慢性胰腺炎分级诊断模型的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典型病例介绍 |
综述一 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评估慢性胰腺炎研究进展 |
一、胰泌素 |
二、S-MRCP对胰腺外分泌功能评估 |
三、S-MRCP对胰管的评估 |
四、胰泌素增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secretin diffudion-weighted imaging,S-DWI)对 CP 的评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胰腺炎诊断、分类、分期研究进展 |
一、诊断 |
二、分类 |
三、分期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3)胰液胆管逆流对胆囊的影响 ——薏苡仁油对胰液胆管逆流相关胆囊恶变倾向抑制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胰液胆管逆流与胆道疾病的关系及薏苡仁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
1. 胰胆管汇合方式及Oddi括约肌功能 |
2. 胆汁淀粉酶来源 |
3. 胰胆管汇合异常 |
4. 正常胰胆管汇合 |
4.1 胰胆管高位汇合 |
4.2 潜在性胰液胆管逆流 |
5. 其他引起胰液胆管逆流的情况 |
6. 中医学对胰液胆管逆流病因病机的研究 |
7. 胰液胆管逆流的诊断 |
8. 治疗 |
论文一 正常胰胆管汇合胰液胆管逆流对胆囊黏膜的影响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胆囊超声检查 |
2.4 测定血清淀粉酶 |
2.5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方法 |
2.6 手术取胆汁方法 |
2.7 测胆汁淀粉酶方法 |
2.8 胆囊病理检查 |
3. 判定或诊断标准 |
3.1 胰胆管共同管长度的判定方法 |
3.2 胆汁淀粉酶升高的判定标准 |
3.3 上皮增生判定标准 |
3.4 细胞异型判定标准 |
3.5 免疫组化判定标准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胆囊超声及细菌培养结果 |
3. 胆囊病理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二 正常胰胆管汇合Oddi括约肌功能与胰液胆管逆流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Oddi括约肌压力测定方法 |
2.4 胆汁淀粉酶检测方法 |
3. 判定标准 |
3.1 Oddi括约肌基础压力升高判定标准 |
3.2 胆汁淀粉酶升高判定标准 |
3.3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诊断标准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三 叙利亚金黄地鼠胰液胆管逆流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叙利亚金黄地鼠胰胆管系统造影 |
5. 胰液胆管逆流模型的制备、分组及给药方法 |
5.1 胰液胆管逆流模型的制备 |
5.2 分组及给药方法 |
6. 血样采集 |
7. 病理取材和制片 |
8. 结果判定 |
9.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各组体重及脾脏指数 |
3. 各组肝功结果 |
4. 胆囊病理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四 薏苡仁油对胰液胆管逆流相关胆囊恶变倾向抑制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仓鼠胰液胆管逆流模型的制备、分组及用药方法 |
4.1 仓鼠胰液胆管逆流模型的制备 |
4.2 分组及用药方法 |
5. 血样采集 |
6. 取材和制片 |
7. 结果判定 |
8.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各组体重及脾脏指数 |
3. 各组肝功结果 |
4. 胆囊病理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历 |
创新点说明 |
发表论文复印件 |
(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载文被引分析(2001-201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载文被中文期刊引用基本情况 |
3.2 期刊的自引及他引情况分析 |
3.3 载文被引频次分布分析 |
(5)我国入选INDEX MEDICUS的生物医学期刊研究及其入选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和文献回顾 |
正文 |
第一部分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研究 |
1 INDEX MEDICUS 简介 |
2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 |
2.1.1 统计INDEX MEDICUS 2000~2006 年收录学科和地理分布的资料来源 |
2.1.2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的资料来源 |
2.1.3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医科大学学报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的资料来源 |
2.1.4 INDEX MEDICUS 中我国13 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对比研究的资料来源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INDEX MEDICUS 2000~2006 年收录期刊的学科和地理分布情况 |
3.2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结果 |
3.3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医科大学学报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结果 |
3.4 INDEX MEDICUS 中我国13 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 |
4.2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医科大学学报 |
4.3 INDEX MEDICUS 中我国13 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的对比分析 |
4.4 结论 |
第二部分 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与入选 INDEX MEDICU |
1 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 |
1.1 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趋势 |
1.2 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 |
2 入选 INDEX MEDICUS 对生物医学期刊发展的影响 |
3 INDEX MDEICUS 的选刊标准及方法 |
4 入选 INDEX MEDICUS 的影响因素 |
5 入选INDEX MEDICUS 的对策和措施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观察 |
1.5 疗效标准 |
2 治疗结果 |
2.1 从症状的改善情况看 |
2.2 从HP转变的情况看 |
2.3 从病理组织学情况分析 |
3 讨论 |
(7)1520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及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1520 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第二部分 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的临床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维生素D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维生素D 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CYP27B1 在溃疡性结肠炎肠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防御素-1、防御素-2 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YP27B1 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外促进防御素表达的效应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维生素D 对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维生素D 与炎症性肠病 |
综述二 微生态制剂做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维持治疗药物的系统评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超细腹腔镜在腹腔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设备和检查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分子机制和食管癌细胞干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代谢酶基因(CYP2E1、GSTM1)多态性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关联性的研究 |
1.内容与方法 |
1.1 病例与对照 |
1.2 仪器 |
1.3 GSTM1基因分型 |
1.4 GSTM1基因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1.5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CYP2E1基因的多态性 |
1.6 Rsa Ⅰ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CYP2E1基因PCR产物 |
1.7 统计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与p53基因多态性在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过程中的相关性研究 |
1.内容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与组织学分型 |
1.2 主要仪器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 哈萨克族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
1.内容与方法 |
1.1 组织标本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四部分 新疆天然植物黑加仑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
1.内容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食管癌病因发病学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缩略词对照表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查新报告 |
四、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年第18卷文题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患者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艺.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因子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对慢性胰腺炎分级诊断模型的研究[D]. 边云.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2)
- [3]胰液胆管逆流对胆囊的影响 ——薏苡仁油对胰液胆管逆流相关胆囊恶变倾向抑制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D]. 祝喜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11)
- [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载文被引分析(2001-2010年)[J]. 张东海. 图书情报工作, 2012(S2)
- [5]我国入选INDEX MEDICUS的生物医学期刊研究及其入选的影响因素分析[D]. 井晓梅.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3)
- [6]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的效果观察[J]. 肖花香. 中外医疗, 2012(10)
- [7]1520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及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的临床研究[D]. 许勤.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1)
- [8]维生素D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麻继臣.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1)
- [9]超细腹腔镜在腹腔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 王剑,倪燕君,陈世耀. 中国癌症杂志, 2008(08)
- [10]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分子机制和食管癌细胞干预的探讨[D]. 卢晓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05(04)
标签:健康论文;